原地踏步走怎样才做到标准?

原地踏步走怎样才做到标准?,第1张

任何富韵律性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约15分钟或以上),运动强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最大心率之75%至85%)。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简单来说,是指任何富韵律性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约15分钟或以上),运动强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最大心率之75%至85%)。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人人有腿,都要走路,但是,不断发达的交通,使得人们在户外步行的时间越来越少,将它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形式日益困难。因此,采用在室内开展原地步行,既可弥补步行时间的不足,也能达到与户步行锻炼一样的运动效果。

扩展资料:

室内原地踏步基本形式:

1、正常速度原地步行:其速度大致为每分钟原地踏步 60—90步,每次10—20分钟。此法适合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或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

2、快速原地步行:其速度为每分钟原地踏步100—120步,每次15分钟左右。此法适合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和慢性关节炎、胃肠病、高血压病及神经衰弱引起失眠的患者。

3、摆臂原地步行:在原地行走的同时,两臂用力向前后作大幅度的摆动,以增进胸、肩及上肢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上肢关节和全身肌肉都能不断地得到运动,保持全身血液循环流畅,从而消除上肢、胸背部因在工作中固定姿势而造成的局部机体疲劳和心理疲劳。

-原地踏步

关于科学的健身方法

 健身的方法很重要!如果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健身,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锻炼时间最好固定

 每次锻炼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时间,这样可以使你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助于身体内脏器官形成条件反射。饭后一小时和睡前一小时不能锻炼,否则会影响消化和睡眠。体力最佳时间一般在15:00—20:00之间,可以考虑作为主要锻炼时间。

  锻炼时间要适宜

 初学者和平时劳动量较大者以每周三次为宜,每次1—1。5小时,但每次锻炼应包括肌肉各个部分肌肉群。每天坚持锻炼者,可将肌肉群分为两个部分,隔天练习,保证肌肉能有效恢复。如:今天练习肩、腹、胸,明天就练习背、臂、腿等部分。

  负荷量要根据自己的体力而定

 一般说来,发达的`肌肉量有效的次数是8次—12次,最少不低于8次,这一数量应该是竭尽全力。因而负荷量应掌握在个人最大力量的70%—80%,即用这一负荷量最有效的次数是用大负荷做,不超过5次。发展耐力和减少脂肪的最有效次数是小负荷量做20次,腰、减少甚至要做到做不动为止。

  每一个动作需练习若干组

 每一锻炼动作需练习若干组,这样被刺激的肌肉才能进入状态,肌肉体积才能增大。一般大肌肉群锻炼组数可多些,小肌肉群组数可少一些。初学者每一动作在三组为宜,不少于两组,有一定基础后再根据力量的增长程度加至三至五组。

  休息时间不要过长

 每个练习组之间休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40秒—50秒之间,大负荷、大强度练习休息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休息时间过长会影响锻炼效果。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能帮助你集中意念,使动作协调而有节奏,在锻炼中能举起更多的重量。一般动作和小重量试举,都是用力、时吸气,放松还原时呼气。举大重量或最后几次试举时,则先深呼气,再憋住气的情况下做举放动作,然后再深呼吸。锻炼时要用嘴呼吸,锻炼前做伸展运动,以预防肌肉,训练后要做放松运动,帮助消除肌肉紧张,恢复疲劳。

 每一次运动持续的时间可从30分钟到60分钟(不包括热身和放松活动)。中年人运动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运动对健康是没有益处的。运动对体质、体能的提高作用,依赖于运动对人体器官与代谢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在一定程度的蓄积。一周应该运动3次以上,这是因为:

 ●一周只运动1次,每一次运动后都会有肌肉的酸痛,两三天后身体的反应就消失了。下一次运动等于,没有运动蓄积效果。这样运动的人等于永远在起跑点原地不动。

 ●一周运动2次,运动后机体的疼痛和疲劳程度会有所减轻,运动的效果也会有一点蓄积,但不显著。

 ●一周运动3次,基本上是隔日运动,不仅运动效果可充分蓄积,运动后的疲劳程度也轻。

 ●如果增加频率为每周4次或5次,效果也相应提高。

 这样看来,每周运动3~5次最为理想。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自我感觉做微小或部分调整,以便更加。实施一个阶段后,再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重新进行体力测验,在新的水平上调整。

;

 光着脚丫子玩耍,是许多孩子的“嗜好”,可父母却不让,理由很多,也很有道理:不卫生、怕孩子踩到尖锐的东西、怕孩子的脚受冷而生病……

 其实,孩子赤脚玩耍不仅是出于好奇,更是一种锻炼。在日本,“赤脚”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登上了国立学校的大雅之堂。如著名的爱知大学附属幼儿园不惜耗资700多万日元,将院内的水泥地面撬开搬走,换上沙土,以便让孩子们在沙地上尽情地玩耍。

 日本为何要为孩子打赤脚大开绿灯呢因为赤脚训练可为孩子生理和智力的发育带来莫大的好处。

  一、益智

 赤脚锻炼的最大贡献在于能健脑益智,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

 脚是由骨骼、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等组织组成的运动器官。双脚共有66个穴位,不少穴位与内脏器官特别是大脑都有连接神经反应点,医学上称为足反射区。孩子经常赤脚活动,可刺激并兴奋密布于足底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中枢神经的反馈作用,发挥调节包括大脑在内的器官功能,从而提高大脑思维的灵敏度和记忆力。由此,科学家提出了“要使脑袋灵,每天走万步”的观点。

  二、健身

 孩子新陈代谢旺盛,脚部皮肤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十分丰富。如果整天穿着鞋子,会使孩子感到很不舒服。孩子活泼好动,脚汗分泌多,而潮湿的鞋子易生长、繁殖病菌,可能导致孩子脚部软组织发生炎症。赤脚锻炼恰恰避免了鞋袜的这些弊病,不同程度地避免了足癣、鸡眼和足部软组织炎症等脚病的发生。

 同时,让孩子细嫩的足底直接与泥土、砂石接触,不仅有益于足底皮肤的发育、提高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力量,更有助于足弓的形成,避免或减少扁平足的发生,无异于脚的健美操。同时,赤脚运动对脚趾、脚掌心等部位也是一种良好的穴位按摩,能起到“健脾益胃消积、强心安神定志、补肾强骨明目、补髓益脑聪耳”等作用,对于小儿的遗尿、腹泻、便秘、疳积等治疗都有独特的效果。

 由此看来,经常让孩子赤脚玩耍,确实是一种“寓健康于娱乐”的有益活动。

 赤脚锻炼的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

 1岁-1岁半的宝宝适合于在床上训练;

 1岁半以后可用布袋装满光滑的鹅卵石,扶着孩子在上面赤脚踏步;>>>0-12个月宝宝六个喂养阶梯

 2、3岁后,可带孩子在室内地板上行走;

 4、5岁时,可带他到干净的草地、沙地上赤脚行走。

  三、融于游戏的赤脚训练

  1、捡圆环法

 将各色塑料环套在小棍上,转动小棍将圆环甩出去,让孩子赤脚追赶在地上滚动的圆环,捡回来再套在小棍上,反复做。

  2、捡花片法

 将彩色皱纸折成一个个花朵,或者将厚一点的彩纸剪成各种花片,大人来个“仙女散花”,让孩子赤脚跑去捡拾,放到篮子中,重复数遍。

  3、踢球法

 选用较大的吹气塑料球,让孩子赤脚边踢边跟着向前走。

  4、捡豆法

 用纸或其他材料做成体积较大的红豆豆、绿豆豆,撒在地上,让孩子赤脚跑去捡起来。

  5、滚罐法

 在空罐头盒里装入小铃或石子,封好,拴上长绳,让孩子赤脚牵着在地上滚动。

 当然,与其他锻炼方式一样,安全不可疏忽。例如路要直且平坦、干净,以软硬适中的沙土质地为适宜,以防泥土污染及宝宝的脚被尖锐利物刺伤。

 运动可以让大脑处于放松或最初启动的状态,为了宝宝会更聪明,就常做一下五种运动吧。让思维不再被束缚,变得更加灵敏,快捷,也就拥有了很多的创造力。同时,运动还可以增强脑中多种神经递质的活力,大脑思维的反应就会变得更加敏捷、活跃,并加速了体内的血液循环,提高心脑功能,更多的氧气和养分就会进入到大脑,提升了智力。儿童与成人相比较会获得更大的收益,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大脑在孩子时期还正处于发育状态,运动发挥的作用能得到更大的回报。

 从运动科学方面来看,只要是有氧运动都有益于健脑、健身,其中最佳的就是弹跳运动。跳绳。例如跳绳,跳绳主要就是下肢弹跳和蹬为主,且可以带动着腰、手臂和腹部的'肌群运动,运动使呼吸加快,呼吸的氧气增多,排泄二氧化碳的速率增加,加上拇指穴位被跳绳所刺激,两脚心不断地被地面按摩,通过足反射区刺激大脑,思维、记忆、联想力大增。想要提高大脑对外界的获知、记忆和敏锐程度,就可以跳舞来培养。据相关数据显示,文化课的成绩较好的同学,都能够坚持不懈的进行跳舞。

 对人体的器官,如肺、骨骼及血液循环系统通过弹跳的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孩子才能长得更高、更健康、更强壮。人体中重要部分免疫---淋巴系统通过人体的运动后,也对其很有益。能够增强了孩子抵抗多种疾病特别是流行性感染病,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运动能跳出个聪明宝,专家说,孩子在进行弹跳训练时,家长要根据孩子能够承受的运动能力和孩子的年龄情况来定。宝宝在10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开始尝试站立,这时父母就可以试着用手托住孩子的两侧腋窝站起来,这样孩子也会将两脚不停的用力跳跃。到宝宝一岁半的时候就可以在家中的床上坐垫,让孩子在坐垫上往下跳。

 孩子在2岁后运动能力就可明显增强,就可以做一些跳跃的游戏,父母可以在前面做些弹跳的动作,这时孩子就会模仿着父母的动作向前跳;家长也可用手牵着小孩,这样小孩就可以借助力量向上拉手跳。宝宝在3岁的时候就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很多的弹跳活动了,这时弹跳的花样也可以多起来,除了上面提到的跳绳、舞蹈外,还有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水等。父母可根据他的爱好,鼓励他选择一种或几种交叉练习,每次10分钟就够了。

 温馨提示:一些父母担心,跳多了会损伤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有些多余。人在弹跳时,虽然受到很大的外力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力确有从下肢传向脑部的趋向,但巧妙的人体骨骼关节构造,就像在人的体内安装了一系列缓冲装置一样,这些装置完全能将这种冲击力予以化解于无形之中,以确保大脑安然无恙。因此,跳只会起到健身、健脑的作用。另外,一些安全防卫的准备措施当然也很必要,父母不妨站在旁边关注孩子,以避免发生意外。

每个小宝宝刚刚出生,便自带的强大能力——原始反射,这也是医生对宝宝大脑发育是否存在异常作出初步判断时重要的依据。所谓原始反射,就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对于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不受意识控制。也就是说,宝宝并不是主动地、有意识地产生这些行为,而是受到相应刺激时,自然而然的反应。宝宝的反射共有七十多种。在这些反射当中,有些在出生后几个月,随着大脑的发育,便消失了;而有些,则会跟随人的一生,起到对于人体的保护作用。从宝宝出生开始便存在的反射,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会消失,并被有意识控制的主动运动所取代。这些反射对于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非常重要,是他们寻求生存的生理本能。而如果下列这些反射没有按时出现或者消失,就应当引起家长的重视。当刚刚出生的宝宝被放在俯卧位的时候,他们的四肢通常都是弯曲着的,并会开始尝试伸展下肢,有时会向前移动,就好像爬行一样。3~4个月以后,宝宝便不再有这个原始反射,到6~8个月的时候,随着发育水平的提高,宝宝开始出现有意识的自主爬行,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爬行阶段。

在刚出生的一段时间里,如果辅助宝宝保持站立的姿势,当他们的脚接触到地面的时候,便会出现好像行走一样的踏步反射。这个反射,同样会在宝宝出生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消失,而真正的独立站立、行走,是要随着宝宝的身体和大脑发育在大约一岁左右发生的。研究表明,在婴儿105~16个月时获得独立行走能力都属于正常情况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4989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