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强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健身时间一次应在40分钟以上,两小时以内,热身一定要做好,否则会肌肉酸痛。健身频率在一周三到四次,同时需每天跑步,控制饮食。把皮脂减下去,健身效果才会显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健身强度如何调整
随着年龄的增长健身强度如何调整,健身对人们的身体是有很多好处的,但是健身的强度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每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适合的健身都不同的,下面分享随着年龄的增长健身强度如何调整?
随着年龄的增长健身强度如何调整1一、20岁左右运动医学将这个年龄段称为“破纪录年龄段”。
锻炼方法是试举重物,负荷量为极限肌力的60%,一直练到肌肉觉得疲劳为止(大约每次做10—12次)。必须使主要肌群都得到锻炼。20分钟的心血管系统锻炼,方法是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强度为脉搏150—170次/分钟。
二、30岁左右。此年龄段的人身体功能已超越了顶峰。
每次进行5—30分钟的心血管系统锻炼(慢跑或游泳)。20分钟增强体力的锻炼,与20岁时相比,试举的重量要轻一些,但做的次数可多一些。5—10分钟的伸展运动,重点是背部和腿部肌肉。久坐办公室的人更要注意伸展运动。方法是:仰卧,尽量将两膝提拉到胸部,坚持30秒钟;仰卧,两腿分别上举,尽量举高,保持30秒钟。
三、40岁以后怎么办?
超过40岁的人选择运动项目不仅应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体型,而且能预防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病等。内容包括:25—30分钟的心血管锻炼,中等强度,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不借助器械,可用俯卧撑、半下蹲等,重复多组,每组约20次,数量依自己的承受力而定。
怎样判断健身强度是否大
1、手臂发酸
手臂是我们在健身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位,听说过有人不练腿的,但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不练手臂的。很多健身者说,自己在练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第二天手臂发酸的情况,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
只要我们的健身方式是得体的、不超过生理极限的,没有必要为手臂发酸而担忧,反之,这种迹象表明你的锻炼起到了效果。
如果你在锻炼(手臂肌肉锻炼)次日,手臂并无微微发酸的感觉,说明你的健身时间或健身强度还没到达火候,可以适当的增加强度;具体的增加量,需要健身者们自己摸索,一般以第二天感到手臂微微发酸为准。
当然健身者的健身强度也不应过大。如果第二天手臂很酸,说明健身强度太大了,此时应适当地降低强度。
2、背阔肌发酸
我们几乎在任何运动当中都会用到背阔肌,但是我们往往会忽视对它进行针对性锻炼。背阔肌有什么特点呢?它的敏感性还是比较强的。
假如我们通过俯卧撑运动锻炼腹肌,第二天腹部尚未发酸,背部可能就有点儿疼了。如果你在健身的第二天觉得背部微微发疼发酸,那就说明你的健身强度足够了。
健身者在健身过程中不能一心狂练肌肉,还要认真总结肌肉的变化,时间久了,你完全能通过身体的种种迹象来判断自己昨日的健身强度是否达标,进而调整今日的健身计划。
随着年龄的增长健身强度如何调整2肌肉增长的基本原理
由于训练后受损的肌纤维不仅得以修复,而且修复后的肌纤维有所增粗。长期的锻炼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重复进行刺激——适应——增粗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肌肉会不断增长。
但是这一变化必须循序渐进的增加训练强度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给肌肉于新的刺激,更强的强度,他才会增长来应对这样的强度!
循序渐进增加强度(强度=负重次数组数)的基本形式
1、直线式
强度的增加是直线上升的。在这种方式的增加中,强度强度的动态变化不明显。强度的'上升主要是基于练习的次数、组数、重量的不断增加。所以这种强度增加的方式主要适合起点较低的新手
2、阶梯式
练习一段时间,保持一段时间,每增加一次强度,几乎要保持一周的时间。这种增加强度的方式对新手和中等水平都比较实用
3、波浪式
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继续增加强度。但长时间保持高的强度,机体又得不到休息,往往容易导致过度训练产生疲劳。因此,强度的增加应该有起有伏。这种增加强度的方式对高水平、中等水平、初学者都适用
4、跳跃式
训练强度按跳跃式增加。这种方式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对高水平健身者才可用。这是因为高水平健身者的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机体各部分的调节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支配,容易按固定的模式进行。为了打破这种定型需要采用这种突然增加强度的方式。
如果你是新手就不必太纠结哪种锻炼方式,只要练就可以了,前三种锻炼方式都适合你;如果你是中、高等水平建议用第三种的波浪式,高水平如果遇到瓶颈可以借用跳跃式突破。
“训练强度”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谈论一下强度的问题!很多人常常问我,我锻炼了好一阵子了!每次两小时!但是为什么总感觉效果不是很好!进步不是很快!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除了一些基本的原因(动作的正确性,技巧)外!我们常常会回答说:是不是你的锻炼强度不够,或者是锻炼质量不好!
那很多人又要说,那强度是意义是什么呢?每天两小时还不算高强度吗?
强度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名词。我觉得很吃力的重量对你来说可能很轻,你觉得十公里很远跑的很累可能对下一个人来说只是暖身,一问之下我们觉得强度如何马上就会有很不同的答案。
这里说的强度是指 Exercise Intensity(运动强度),有很多方式去衡量,像是心跳、耗氧,讲白话点可以说是运动时身体使用或消耗多少能量,也因此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觉
但是可以用几个客观的变数来讨论,如下:
1、负重:
重量的强度:越重就越累,这应该很好懂。重量越重,强度越高!同样举一下1RM肯定比2RM强度大!
所谓的 1RM 就是把负重强度压到最大100%,做完一下就没有第二下了。
2、力竭:
这有点像是多 “累”。常听到的力竭组,动作做到力竭就是把强度压到最大,
我们做5RM的时候当你做到第5下的时候!已经接近力竭了!这样的强度也是非常高!
的重量做十下,强度就比10RM的重量只做5下高。
重量和次数其实这两种都没有绝对的!你可以自己调整!你觉得强度不够,你可以重量提高次数不变!也可以重量不变次数增加来提升强度!
有氧运动的强度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这里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强度概念,而是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承受状况为依据。同样以跑步为依据,一个零健身基础的小白,100的跑步速度已经让你有大喘气的感觉了,那么现阶段维持这个强度减脂效果就会不错。如果你的运动时间持续了3个月,体能有了大幅的提升,再想持续减脂,提升运动强度就是必然的。这时你可以将跑步速度提至120或者更高。
除了增加强度外,运动过程中的冲刺训练也是减脂的优选,跑步的话就是变速跑。骑行的话,可将骑行阻力不断加大,让自己在骑行过程中感受爬坡的感觉。事实上高强度的有氧运动也相当于腿部训练动作。不注意运动前的热身或者运动后的拉伸都有可能让你的腿部变粗,或者运动过程中受伤。
大强度运动过程中受伤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你的减脂是以膝盖受伤为代价的,那真是得不偿失。运动过程中的姿势到位是有效降低受伤几率的方法。骑行的过程中除了双腿不晃动以外,膝盖与脚尖保持一条线的方向,既不内扣也不外展,骑行过程中尽量整个脚掌与地面平行,不要依靠脚尖朝下来发力。
跑步的过程中身体尽量微微前倾,保持身体重心在身体中心区域,不要过分下移,尽量不要让跑步机出现咚咚咚的跑步声,轻盈的跑步姿势最好,户外跑也是一样。刚刚开始健身的锻炼者,不要一开始就大强度。循序渐进增加强度才合理。完全不懂健身的人盲目训练可能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
说到FITT原则,相信大家都不了解,其意思就是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描述的是一些与我们训练相关的因素,其中强度因素比较复杂,需要用一些方法来判断强度,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讲讲该如何判断强度。
1、抗阻训练负荷
强度也可以指我们在训练中对身体施加的压力,也就是说,比较我们在阻力训练中使用的压力程度。当进行同样的运动时,举起一个15公斤重的哑铃比举起一个5公斤重的哑铃强得多。这里的力量指的是我们最大重复次数的百分比,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运动或重复次数中,我们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例如,1RM指的是我们重复一个动作时能举起的最大重量,而10RM指的是我们重复10个动作时能举起的最大重量。
2使用RPE监测强度
RPE是一种有效的主观强度监测方法,RPE通常是从1到10的主观评分。1表示非常容易,5表示中等强度,10表示最大强度。如果我们计划一个中等强度的训练计划,那么训练中的RPE应该保持在4-6,如果是一个简单的低强度计划,那么RPE应该设置在2-3的范围内。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该如何利用FITT原则
当我们以足够的频率、强度和时间进行训练,并且所选择的运动类型能够保持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坚持训练计划时,我们的身体素质将会大大提高,无论是外貌、体重、体脂率、心肺耐力、肌肉力量以及耐力和柔韧性都会开始表现出良好的变化。坚持训练计划引起的这些生理变化被称为训练效果。
肌肉将遵循超负荷原则、特定原则、可逆原理则和个体差异原则来调整自己以适应我们当前的身体水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台期”。此时,我们需要以适当的方式逐渐增加对我们自身的一定压力,我们的身体会再次调整自己以适应。如果压力的强度或频率不足,身体就无法适当超负荷,身体也无法产生任何适应性变化。如果压力过高或过大,还可能会导致受伤或过度训练。只有在训练计划中采用最适合我们目前水平的压力,我们的体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因此,当身体具有积极的适应性时,我们应该改变一个或多个FITT变量,以便我们能够继续升级并进入下一个训练阶段。
对于关心进步的训练者来说,首要目标是避免平台期,并在平台期之后成功走出平台,当我们的身体回到内部平衡的状态时,就会有一个稳定期。
刚刚开始健身的初学者可能需要经过长达6个月的训练,才能出现稳定期。在最初几个月的锻炼中,力量会显著增加,但很快这些变化就会开始稳定或停滞。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通过FIIT原则调整我们的培训技能,大约每4-6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