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完钱就懊悔了,怎样花钱才是真正的快乐?

花完钱就懊悔了,怎样花钱才是真正的快乐?,第1张

心理学家提出了“享乐适应”理论:人们会发现,花钱买喜欢的东西或薪水增加只能带给人短暂的快乐,对人的整体幸福感提升有限。这种感觉就像在水车上奔跑一样,永远在追求,快乐感却仍在原地踏步,因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快乐水车”理论。尽管买东西不能使我们拥有真正的快乐,但把钱花对地方,却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1、花钱增加亲情与友情。

研究表明,与所爱的人共度美好时光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因此,不妨利用小长假的时间,花钱买张机票回家看看父母,或参加同学的婚礼,或组织朋友来家里聚餐,都会让你感到快乐。

2、用钱解决家庭矛盾。

如果你的爱人常因厨房不整洁或者洗衣机故障多而与你闹别扭,那么何不花钱雇一位钟点工将厨房打扫干净,或者马上换一台洗衣机呢相信爱人的笑脸与和谐的家庭关系会让你感到更加幸福。

3、花钱去运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能让人快乐。与其花钱换一台大电视,天天窝在沙发里,倒不如买条瑜伽毯或办张健身卡,让自己动起来,不仅能甩掉脂肪,更能抛开消极情绪。

4、把钱花在健康食品上。

许多人不愿意把太多的钱花在吃上,但身体健康才能有个好心情。因此,不妨多吃些健康食品,比如三文鱼、坚果等,肚子充实了,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

5、花钱帮帮别人。

在《满足》一书中指出,满足折射出人类的一种特殊需求,即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意义。“生活富足、**中奖等都会带来快乐,但人们只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自己的行为赢得尊重和信任,才能获得满足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也告诉我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为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情也是自我实现的一种。不妨花钱帮帮别人或者做些公益事业,这样的幸福才是长久的。

6、买经历或体验更快乐。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指出,在经历或体验上花钱(比如听演唱会、进修、旅行,甚至学做菜)要比买东西得到的幸福感更长久。“简单地说,去度假比买一个名牌提包更值得。”因此,与朋友去旅行或带孩子去游乐园,愉快的经历会永远珍藏在你的记忆中,永远不会变老、变旧,也不会令人生厌。多年之后,我们还可以美美地享受回忆,让记忆带给我们快乐。

馆长说

很多时候,我们懂得道理,只是做不到。而这篇文章,正是告诉我们“做不到”的原因。文章提及7个重要的能力,内容很长,建议收藏/好看/转发朋友圈/打开浮窗阅读,慢慢体会。

来源 | 罗文益(ID:wenyidehua),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作者 | 罗文益

校对 | 馆妹

全文共 7186 字 | 预计用时 13 分钟

现代生活就像一条河。

你需要很努力,才能抵抗河水自然向下的流势;需要用力挣扎,才能划开水面,往上游移动分毫。

此之谓人生之难,不进则退。

但是,划着划着,你却惊讶地发现,竟然有少数人没有在游泳,而是开着船往上游飞驰!

你不由得想: 为什么船这个东西这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都没有呢?

拖延、失败、焦虑、胆怯……都是这条河的暗流,都是你、是芸芸众生,都要花大力气,才能摆脱的势能。

你也需要船。

本文,则是助你造船的文章。

PS:因为是Pro版,所以文章有点长,但要真花时间读完了,你会发现这很可能是你今天花的最值的15分钟~

元能力一

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

大多数人做事的逻辑,无非是:我先弄好一个目标,然后想清楚我有什么资源,然后该按照什么计划来搞,再加上一点自我监督,按结果给自己一点奖励和惩罚。

比如读书,我们今年的目标是50本,那么我们可以列出一个书单,和一个计划表,把一个月、一周、一天的哪些时间分配给读书,接着,一本本攻克!

比如减肥,我们可以定下一个减肥的最小目标,10公斤,然后办一张健身卡,每天控制饮食,然后记录自己的体重变化,设定每周的最小运动次数等等……

最后的结果是啥呢?很简单—— 大多数人都没能坚持下来

为什么呢?也很简单,因为这些办法,本质上都是“ 用精神操控肉体 ”,注定是要失败的。

你必须要学会, 用肉体操控精神

比如读书,不管你多不愿意,有什么借口,你都可以选择让你的 身体 先坐下来,拿出书,翻开,然后开始读,读了一两分钟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竟然自己慢慢就读下去了!

比如锻炼,刮风下雨、公司加班、肚子不舒服……一大堆奇怪的理由会“阻挡”你锻炼,怎么办呢?很简单,强制自己的 身体 去锻炼的地方,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站在器材上,然后开始练,然后,你也会惊奇地发现——卧槽,其实锻炼起来很easy的嘛!

究竟是咋回事儿呢?

这里面其实是一个生物学与心理学原理,就是 人的身体和精神之间,往往存在很深入的“互相牵引”,而我们自己却很难意识到。

在我们潜在的观念里,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独立的、精神和肉体是二元的、肉体是惰性的需要精神来拉动……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根本带不动啊!

其实—— 精神是有着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的

你把你的身体,放到一个场景中,你的精神怎么办呢?嘿嘿, 它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个场景,并且顺势地“继续下去”,甚至还会将做这件事的“痛苦”化为“快乐”

也有朋友说,你这个说法有问题啊!你“强制”自己坐到书桌前、“强制”自己到健身设备上,不也是先用“精神”操纵“肉体”嘛?

这话是有道理,如果真要解释,可能得绕到哲学上去。

但是你可以简单地这么来理解:做任何事,在最开始,必然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存在于脑中——你可以把这个念头当成一个“ 火苗 ”,然后呢,你应该迅速把行动交给你的肉体,把它牵引过去,从而让这把火烧起来!

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读书、减肥这样的好事做不起来?为什么我们有着各种拖延症? 其实就是做事的观念刚刚作为“火苗”点燃的时候,就被精神的各种“假想” ——“啊这个事儿好难啊”、“再等等吧我一会儿就去”、“做这个事儿真的一点乐趣都没有”—— 给浇灭了!

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代表作——《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里面就提到,人们对于未来的各种判断,往往存在着歪曲,比如, 对于本来很简单的事儿,总是习惯于高估了其难度,低估了自己的忍耐度

所以,别在精神上自己吓唬自己了,让肉体带动你吧!

元能力二

弹性化自我监控的能力

有个很有名的问题,叫做: 为什么我知道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写文章的,他学了好几门写作课,知道了不少道理,但到写的时候,才发现出问题了——他写起来很慢很慢,总觉得哪里需要调整、修改,结果写得非常困难,以至于根本就写不下去了……

“邯郸学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个想要学别人走路的燕国人,最后连自己怎么走路都忘了……

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脑子里面太想运用新知识了,从而 造成了很强的自我监控 ,总想着自己这一分一秒的工作,能不能达到“好工作”的标准、能不能恰当地运用新知识。

我管这个叫“知识的悖论”—— 知道的越多,做的越差

推而广之,初入职场的人,脑子里面也有很多从书本里面学到的“知识”“规则”“套路”,但在真的用的时候,却总是束手束脚,最后的结果就是:明明特别不想出错,却偏偏要出一堆错误。

怎么办?

简单来说,你应该放开自己,把你知道的东西,当成“ 过滤器 ”,而不是做事的“ 引擎 ”。

比如说,写文章这件事,你完全可以凭着本性去写,一直写完,写的时候完全不要考虑什么“法则”、“套路”,直到写完之后,再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作为“ 检验标准 ”,来分析你的文章 达标了没有

比如工作上要做什么东西,一个功能、一个图样,你都应该先放手做出一个Demo,然后再按照要求,一点一点改进、调整。

这种做事的方法的内核,本质上就是“ 弹性化自我监控 ”——在恰当的时机放飞自我,专注生产,而后再来检验。

如果你的工作是有 创造性 的,或者你想做出 创造性的东西 ,再或者是你正在进入一个 全新的领域 开展工作,那你必须得相信自己,先干一票,回头再改。

其实吧,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优化”出来的。

一边干一边自我审查,等于作茧自缚——这也是为什么“听了很多大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元能力三

训练感官的能力

问你几个很奇怪的问题。

你有没有刻意训练过自己 耳朵 ,让它能够听得更细、更清?

你有没有训练过自己的 舌头 ,让它能分别出食物的用料、味道的层次?

你有没有训练过自己的 眼睛 ,让它可以对画面、场景的颜色进行区分,对排列的结构进行拆分组合?

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

你可能也觉得,这有啥用啊?好像一点用都没有哇!

当然不是。如果你长期坚持一下,训练下某种感官,你会发现,那些好像八杆子打不着的—— 专注力、分析力,竟然自动就提升了!

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大脑,总是倾向于以一个“ 整体的意向 ”来感觉、评价事物,包括听、吃、看。

而因为事物是整体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就定在给它“ 下整体评论 ”上,比如“好-坏”“高-低”“善-恶”“远-近”“美-丑”……

长此以往, 我们自然就很难抛开这些“整体观感”,而深入到事物的细节、构造里面去。

比如说, 一道菜很好吃 ,一个“美味”就能概括吗?它究竟唤起了怎样的口感、怎样的味觉层次,是什么味道的组合才变得好吃的呢?

比如说, 一个人很好看 ,究竟是怎么个好看法呢?是眼睛的形状,还是脸部的对称,或者是五官的距离与排列造成的呢?

比如说, 一篇文章写得好 ,究竟是怎么个“好”呢?它的开头是怎么引出来的?它的论证是怎么推进的?它举了什么例子?它的切入点是什么?

还比如说, 一个 游戏 好玩儿 ,究竟为什么好玩儿呢?它的哪些元素是核心的?哪些元素特别给人成就感与满足感?我在 游戏 里面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怎么通过组合起来唤起我的各种舒服的感受的?

在还是猿猴的时代,感官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当然是分辨“可以吃的”(好的东西),和“有危险的”(坏的东西),这是本性。

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又重新变成了“猿猴”,被“整体观感”推着走 ——特别是流水线式的、无尽的内容,让我们指头轻轻一划,在短短的一两秒之内,就决定是否要点开。

还有就是很多使人沉迷的 游戏 , 明明就是一堆很简单的、使人成瘾的视听元素组合,但是,整体上却显得非常吸引人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如何训练自己的感官呢?

其实你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那就是—— 分解

亚里士多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范畴篇》,从最基础的层面讨论事物该怎么分类。在文中,他提出了十大范畴,包括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场所、时间、姿势、状态、动作、承受。

我们感官所感受的,也是具体的事物,这个事物自然也有自己的范畴。

最简单的,是大小、远近、状态、数量;稍微复杂点的,则是它呈现出来的模式;最复杂的,你可以站在 生产者 的视角,来思考这个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

简单的观察,可以直接依靠感官,也不用任何参考,就像此刻远处传来的声响,你静静聆听它的细节,并猜测是什么发出来,这就已经是“分解”的开始了。

复杂的分析,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看几篇和这个事物相关的文章、听听相关人士对这个东西的分析。

人,其实是很奇妙的。

一旦你知道很多与事物相关的信息 ,比如狗狗的几种姿势背后的含义、佛跳墙的做法、一首歌曲的和弦-编织-套路、一款 游戏 的设计思路、一个普通人的心理惯性……你会发现, 你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整体地、无关地去看待它了

你的观察,更有“深度”了。

元能力四

定位风险的能力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如果给你一台时光机,你想不想再次回到当初,对你暗恋的那个他/她,说出你的心里话,对他/她表白?

若你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你的答案应该是:愿意。

为啥呢?因为从金融学最基本的原理——“风险-收益”模型来讲,对一个人表白,永远都是“稳赚不赔”—— 冒很小的风险,就能获得巨大收益 的买卖啊!

你初听可能有点疑惑,但你仔细想想,表白这件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成功了,变成情侣,对你——特别是少年时代的人,会带来极大的精神狂喜; 如果失败了,又能损失什么呢?

你可能会说,一旦失败了就特别不好意思啦、见面也很尴尬啦之类的。

那请你仔细想一想,在你喜欢的人面前,暗恋状态的你,以前的表现就自然了?而一旦你的男神/女神跟别人在一块了,这种头上带绿的悔恨感,是不是天天都感觉是活在冰窖里面?

甚至就算真的失败了,你脸皮厚一点,人家也不会真的尴尬的,还可能会特别在意你、多观察你。一来二去,他/她自己很可能就默默说服自己,也喜欢上你了。

真的,这样的例子不少见, 很多被追的人,最后因为追他/她的人“好像不太喜欢自己了”,竟然还会反追那个告白者 ……只能说,人啊人……

仔细想想,后悔不?你本来可以的得到的!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从理性的角度讲,都属于 “风险/成本很小,但是收益很大”“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是因为咱们脑子里面有着各种不切实际的猜测,从而提前阻吓了自己的行动。

比如说,定期的身体检查,一年一次,大医院几百块钱,能省很多麻烦,但很多人就是不愿意,情愿 旅游 出行,或者买化妆品、请朋友吃饭,花大几千买即时的快乐;

比如说,每天花费很少的时间整理一下今天的工作心得、看到的资料,是很简单的,但是积少成多,一两年以后,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对自己、自己的工作乃至于某个特定领域的理解,都比平常人要高出不少;

还比如说,向那些比你牛逼的人当面请教问题、尝试使用一些上手之初有点难的软件(比如印象笔记、书籍阅读软件Marginnote、脑图软件等等)、尝试学几道家常菜代替天天点外卖……

总之,就是在做决定的时候,稍微理性地想一下,做这件事的风险与收益, 很多事情风险其实很小的,失败了损失也不大,但收益却是巨大的。

元能力五

突然变开心的能力

大多数人的心态,往往是 因为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就突然崩毁的。

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觉得这也不顺利,那也不如意,再然后呢则是失眠、喝酒、哭泣,觉得日子也太丧了。

而一旦丧起来,那完了,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啥也不想干了。

什么“好能力”、什么“读书”、“减肥”,都去特么的吧,我没心情!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心情可以“ 突然坏起来 ”,那能不能“ 突然好起来 ”呢?

当然能!

比如我们看看这只微笑的柴犬:

比如我看了之后笑了半天的一张动图:

我不清楚你看了之后能不能突然开心一下。反正我心里面往上扬了一个弧度。

除此之外,还会让我突然开心起来的事儿,包括:刷一会儿煎蛋网的无聊图;逗一会儿小狗或者摸一会儿小猫;看一部喜剧片或者恐怖片;回顾自己以前写的某一篇感性的“好文章”(比如嘿!抓住那条鱼撒!,是的,自恋其实挺爽的……);和喜欢的人聊会儿天……

当然,你、我、他,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你需要做的是, 回想一下能让你开心的、非常具体的事儿 ——一开始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你只要想,就一定可以找到让你可以开心一下的小事儿。

比较通用的,还是 养点东西 ,花花草草、猫猫狗狗,都成;或者培养一个 具体的爱好 ,烦心了就沉到这个爱好里面一会儿。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以下几件事,也会让人突然开心起来:

1 专注地洗碗,心无旁骛 ;(来源于心理学期刊《Mindfulness》,2014年)

2 整理房屋,让它变整洁 ;(来源于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年)

3 让所有人都听到你在唱歌 ;(德雷塞尔大学,2016年,心理学实验与研究)

你不妨一试~

人为什么非常需要“突然开心一下”?

不仅是心态建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多研究已经表明, 焦虑、伤心往往会“锁死”一个人的工作与创造 ,让人陷入——越焦虑、越干不好、然后更焦虑更干不好——的死循环里面。

让自己开心起来,很多事情都迎刃而解啦!

元能力六

制造冲突的能力

在《语言学的邀请》这本书里面,作者介绍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描写事物、人的方法,叫做“ 两边偏倚法 ”,经典得让人拍案叫绝!

这个写法很简单,就是“在描写的时候同时向好坏两个方向偏倚,并力求做到双方平衡”。

举个书里面的例子,来看看怎么把一个人描述得鲜活:

你仔细看看这个人——这个身上充满了冲突的人,是不是觉得这个角色十分 立体 ,很有吸引力,让你非常想要继续深入了解他?

这是什么?这,就是 魅力

一个人身上互相冲突的地方越多,谜团就越多,像是一坛老酒,让你忍不住想要尝一尝

简单的人活得绝对,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一眼就被看透了,一点故事都没有。

真的,太没意思啦!

当然,人类的天性本来如此,从来就很难把两个互相冲突的观念,一起放在脑子里,因为实在是难受,一不小心就在脑子里打起来。

所以,有魅力的人,自然只是少数。

从今天开始,不妨尝试一下:允许互相冲突的特质同时存在,既圆滑世故,又天真无邪;既意志坚定,又满不在乎;既锋芒毕露,又人畜无害。

元能力七

故意失败的能力

学习、工作、生活,最怕失败。

一旦事情不顺,哪怕是大晴天,心里面也早就湿透了,阳光是别人的,你什么都没有。

失败次数多了,逐渐地,对自己也开始怀疑了——“我究竟适不适合干这个?”“为什么别人很简单就搞定,我做起来却这么难?”“那些人和我同龄,为什么成就却远远超过了我,是我太蠢了吗?”

于是,人生螺旋向下,越丧越颓,越颓越丧,毫无起色。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会有人喜欢失败呢?甚至还要“故意失败”?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有必要给你重新阐释一下“爱迪生发明灯泡”地故事——这个故事,可不仅仅只是没用的鸡汤。

其内容想必你早就听腻了,它可能是小学生作文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励志故事。故事里的爱迪生,为了研究出能用的灯丝,尝试了6000多种材料,做了7000多次的实验,最后才终于找到了能坚持45个小时的灯丝。

感动不?所以,不管你经历多少失败,都要含笑继续加油?

错了。

这个故事真正的要义在于:要学会 科学地做事

啥叫“科学地做事”?很简单,就是要利用每一次“失败”透露出来的信息,甚至说,榨干“失败”带给你的价值,以及,故意制造失败!

爱迪生曾用马毛、人发、胡子来制造灯丝,最后当然失败了,但是,在科学档案里面, 这些失败都透露出了有用的信息 ——那就是这些路子都不行,作为研究者,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根据这些失败做一个抽象的推论,那就是动物毛发可能都不行?

你看,表面上是失败了,但其实是 成功地运用了排除法

想想你的人生,有些选项是不是你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成?与其坐着观望,不如鼓起勇气尝试一下。假如说真的失败了,你也能从失败里面得到很多重要信息——甚至可以说, 这些信息是如此宝贵,以至于你不失败几次,你永远就得不到!

其实,把失败当排除法,是一种很厉害的工程思想,我们整个现代化的工业,都是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

这种思想的学名,叫做: 控制论

控制论的具体应用,其实是有点复杂的,在数学上的解释,也要有一定基础了,才能看得懂。

但它的核心思想,却很简单,那就是: 从失败中获取信息并利用其接近目标。

要怎么应用呢?

你可以想象你在玩儿一个射靶 游戏 ,一开始你可能不太熟练,扔到墙上去了;然后,你调整力道,扔到了靶垫上;再然后,你根据上次的经验,再调整方向,又向靶子的中心靠近了一些;接着,你继续微调……周而复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越来越接近……终于,你射中了!

在你真正射中靶子之前,你的所有尝试,都在 失败 。但每一次失败,都给你下次投掷提供了修正信息,让你知道哪些投掷方法是错误的。

这在控制论领域,就叫做“ 反馈过程 ”。

这个过程虽然思想很简单,但是, 对它的研究又建立了更高层面的“反馈过程” ——不断改进控制理论、扩展应用范围,最后,以其为基础,构建起了各种牛逼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整个现代自动化工业系统。

机器人先进不?如果要细究它最底层最底层的设计思想,其实就是“控制论”!

所以啊,如果失败仅仅只是失败,那失败真的毫无意义;但如果你能学会榨取失败的价值,甚至故意用失败来测试,那你的失败,也是成功!

结语

今天,咱们总计谈到了7种“很重要,但是大多数人却不具有的能力”。

这些能力皆带有某种“反人性”色彩,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也是最难掌握的。但是,套用咱们提到的“定位风险”的能力,掌握这些能力,不也是代价很小,但是收获很大的个人投资吗?

再来总结一下这7种武器:

1 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 ——肉体先行,精神后置,让行动带动思想,让思想自动适应;

2 弹性化自我监控的能力 ——在做创造性的工作、进入新领域的时候,要先放飞自我,再来修正,不要边工作边修正;

3 训练感官的能力 ——分解你的感受,你的分析能力,会发生永久性的提升;

4 定位风险的能力 ——生活中有不少事情,风险/代价很小,但收益巨大,抓住了就赶紧投资!

5 突然变开心的能力 ——找到开心的阀门,让自己在最难搞的日子,也能笑出声来;

6 制造冲突的能力 ——容忍冲突,制造冲突,形成反差,成为令人欲罢不能的神秘人;

7 故意失败的能力 ——榨干失败的价值,甚至故意用失败来测试。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END-

延伸阅读

《机器崛起》

遗失的控制论 历史

作者:托马斯·瑞德

获《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

100多家媒体联袂推荐的年度好书!

控制论是在战争中锻造出来的。

将控制交于机器,

与机器交互或通过机器进行交互,

能把人类从肮脏、重复的

劳动中解放出来吗?

能把人类从令人抓狂的

交通拥堵中解脱出来,

使得工作、生活和 游戏

更加 社会 化、互联化,

但同时更加安全和放心吗?

或者,现代 社会 正不知不觉走入一个

慢慢失去控制的危险的勇敢新世界?

点击以下链接可直接购买↓↓↓

往期精彩推荐

2018年最好的书都在这儿了

你熬过人生中最黑暗时刻的经历,是你成为强者的必然选择

支付宝,小红包背后的大想法

成大器者,底层逻辑比才干更重要

真正的顶尖高手,都有一种“傻瓜式”思维

人一生只有三次财富机会,2019年会出现一次

马云:不管经济好坏,完善自己是唯一的正确道路

大多数人的平庸,来自于极差的执行力

一张传单一天卖出400+杯奶茶

权健百亿迷局:保健品营销的套路

上午还在开会,下午就被裁,寒冬很痛,但别慌!

靠谱的人,便是这个时代的稀缺人才

出身贫寒该怎么过好一生?(10条建议)

为什么无论现实多难,我都建议你留在一线城市?

一个人不做某件事,要么是不想做(没动机),要么是不会做(没能力),要么就是忘了做(没触发),看看福格行为模型是怎么解决这个的。

一、福格行为模型

Fogg说人的行为由动机,能力和触发条件这三要素组成,这三个同时都满足时行为才会发生。用一个等式来简化就是B=MAT,其中B是Behavior行为,M是Motivation 动机,A是Ability能力,T是Triggers触发。

1首先,行为的发生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 动机可以分为3个类别,感觉,期待和归属感。第二个要素是能力,就是说用户得有能力完成这个行为。但在真实的应用中,我们经常忘记这一点,总是以为我们的用户是万能的,总是假设用户的能力超过他们实际的能力。

比如我们自己会用微信发,会用微信转账,总觉得别人也肯定会。我就碰到好多人微信成交时,不会转账,只会发红包,而微信红包限制每个最大200元,付款500多元就需要发3次微信红包。

有两种方式可以增加能力。 第一种是花时间和精力教会他,这个方法比费而不讨好,另一方法就是通过改进产品让行为更容易完成。Fogg总结了简化行为付出的6个类型,后面会详细跟大家说。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 大多数情况下行为的发生都是因为这个行为比较容易做。

触发是影响行为发生的第三个要素 ,营销人和产品设计者会在这里大做文章,广告投放,产品运营就是在不断的做各种触发。触发内容可以是提醒,也可以是最后期限,或者其他相关事物。触发的本质是告知用户,现在去做。

技术的发展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渠道去触发用户,从电话、手机短信再到微信,触发到达用户越来越方便。

任何想要让用户采取行动的事项和方案必须精心策划,安排动机、能力和触发这三个要素同时满足。常见的错误是将大量精力花在提高用户的动机上,我们都知道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因为他没有醒来的动机。而正确的方法将将注意力放在那些醒来的,并且有意愿的人身上,然后去增加产品的易用性和优化触发机制。

这个理论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要用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有些人将行为,愿望,结果这个搞混淆。行为它不是抽象的,它是具体的,可以执行的一个或多个动作。

体重减轻20斤,2017年争取赚到100万,追到女神,这个都不是行为。我们首先要将愿望和结果转化为具体的可以实行的行为。把体重减轻20斤变为具体行动就是每天跑步5公里,吃1个馒头,喝2L水这样的具体事项。

将一年赚100万分解为每天赚2740元也并不能帮我们达成目标,这只不过是将一个大目标拆分成一个小目标而已。正确的做法是将目标变成具体行为,比如每周写一篇文章,将文章推广并达到1万以上的阅读量。

有个根据真实记录拍的**叫做《冰峰168小时》,主人公登上雪峰,在下山的时候摔断了右腿,后又掉到了乱石堆里面。此时他并没有将回到营地作为自己的直接目标,而是将眼前看到的一块石头作为目标,并规定在20分钟内拖着一条残腿爬到指定的石头的地方,就这样一小段一小段,他用了几天时间才爬到了营地,最终获得了营救,这是一部很励志的**。

很多人都想一次搞个大动静,看不上没一个小行为,其实所有的大成功,都是由一点一滴的进步累积起来的。

明确行为是什么之后,我们再来看产生行为的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看下这张图,纵坐标为动机,下方是低的动机,上方是高的动机,横坐标为能力,左边需要的能力高,右边需要的能力低。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横坐标左边代表着困难,和我们通常往右越大的习惯相反。

图中的这条曲线叫行为成功曲线,曲线和曲线上方是行为成功区,在这块区域里触发是有效的;曲线下方就是行为失败区,这个区域里触发是无效的。

知道了行为是由动机,能力,触发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我们要阻止一个行为,不让这个行为发生,拿掉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了。你可以:

1去掉触发:比如我们怕电话打断工作和学习,就把手机调成静音设置。2增加行为操纵的难度:比如有的学校将WiFi密码设置成一道数学题的答案,只有算出题才能知道WiFi密码。3需要更强的动机:有些小朋友在家里爱跳爱唱,让他上台表演却怎么也不去,上台表演需要更强的动机。

阻止一个行为的发生通常要比让一个行为执行更加困难。大家小时候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家里不让玩电脑,爸妈出门的时候还将主机电源线拿走。但我们有的是办法,会找来电饭锅的线接上继续玩。在动机很强的情况下,要阻止一个行为并不容易。我们已经对Fogg模型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下面具体来分析这三个要素:

一、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能量源泉。

—心理学家爱德华·戴西

动机就像发动机,它为行为发生提供能量,动机的6个要素,就是我们说过的感觉,期待和归属感的正反两方面:

而且我们还需要知道,每个人的动机是根据不同的外界环境,随时变动的,每周,每月,每天都会不同,用一个大概的示意图表示如下:

这只是一个示意图,并不是说我们每天的动机有3个高峰或者3个低谷,它只是标明我们的动机是随时变化的。

正确的做法是在动机高峰点去做困难的事情。比如我们在年初动机都会比较高,为一年的目标制定各种计划,大多数健身卡就是在年初卖出的。而在放假前做事的动机就比较低,所以在9月30日就不要给他人安排需要费很大心思才能完成的工作了。

二、能力/简易化:

我们知道,通过训练来提高用户能力这条路不是好的选择,应将精力放在提升产品易用性上。Fogg对这个简易化词的定义是: 简易就是尽量让用户用最尽可能少的资源去做某件事。 能力/简易化有6个要素:

前面4个比较好理解,社会偏好就是从众心理,作为社会人,从众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买东西我们喜欢买销量高的,也有可能那个销量是刷的我们也会选择销量高的,因为我们相信,大家都选的一般也不会太差。如果我们的产品必须让用户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才能完成,那只能吸引一些反主流的人群。

再看非日常例行,就是人们日常的行为,我们想要让用户打破日常行为非常困难。比如很多老人还是喜欢将钱存在银行,因为领了工资去银行已经是他们的日常行为,我们说存在余额宝里收益更高,他们不会去做的,这打破了他们的日常拿了钱就去银行存的行为。

总之,产品和项目设计中真正的简单就是比用户想的还要简单。比如想让朋友帮我们转发公众号文章,还要写一两句评论,那这个评论内容我们应该提供给他,而不是让他自己去想。让他自己去想的后果就是他们什么都不写就直接转发出去。

三、触发:

触发通常被忽视,触发其实是行为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触发经常是行为的起点。很多情境下,动机和能力都有了,就差一个巧妙的触发。

图中的3个触发区域需要不同的触发条件来激活。

1火花

就像打火机按下开关出来的火花,它刺激行为发生。当用户缺少动机的时候,可以用火花点燃行为。火花可以是让人感到恐惧和怀有希望的文字或视频。行为设计可以根据动机的三个分类来创造不同的刺激火花。

火花通常不会马上起作用,直到它被识别,并和目标行为联系在一起时,才会产生行动。广告的作用其实就是在我们大脑里种下火花,合适的时机就会引导我们采取相关行动。

2促进

促进的目的是让行为更易发生。促进这个触发适合于用户有较高的动机但是缺乏能力的情况,促进者的目标是让用户觉得这个行为容易完成。促进可以用文字,图形、视频或其他形式呈现。有效的促进者是让用户觉得这个行为是很容易执行的,并不需要用户付出他们没有的资源。比如软件的升级通常会提示我们只需要一次点击同意就可以完成,亚马逊的点击一次就完成购买都是很强的促进。

3信号

信号通常只起到提醒的作用。它是在动机和能力都充足的情况下起作用。早上起床的闹铃就是信号,提醒该起床了,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是信号,提醒我们应该是停下还是过马路。

随着移动互联网特别是微信等的广泛使用,触发越来越重要。运用移动触发技术可以让人们捐款,购买新产品,分享信息给朋友等。移动交互也能让受众收到触发即时反馈和执行。

在传统媒体像报纸电视等,他们的触发和反馈是不即时的。我们可能通过杂志或者收音机看到一些触发提醒,但这通常不会发生什么改变,比如立刻开车去超市购物。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朋友分享过来一个零食说这个很好吃,我们可能会马上通过手机或电脑在京东下一份零食订单。

总之,根据不同的情景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触发渠道,触发必须要和目标用户和目标行为相匹配。比如给中学生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来触发某个行为就不是一个好选择,因为他们上课的时候是不能接电话的。

健身教练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氧健身操、有氧舞蹈、踏板、动感单车、搏击、普拉提、瑜伽。

健身教练,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顾客获得健康,来健身的顾客需要的是科学的健身指导,并以此获得身体的健康。因此,健身教练应该具有比较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医学、营养和运动技能知识,此外,还应懂得心理学。

因为教练要善于与顾客沟通,以准确了解顾客的需求并提供帮助。见多识广是一个健身教练起码的素质。比如,为让健身运动达到最好效果,教练还应是“私人医生”,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了解会员的饮食状况、工作性质、睡眠质量等。

针对不同的人,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法。但同时,健身教练只是针对会员的健康锻炼提出指导,对部分病后或术后恢复进行一定指导,但不能取代医生的治病功能。

扩展资料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10年前,白领的万元健身卡更多是身份的“炫耀”,如今,加入健身俱乐部为自己的健康理性投资,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金华省去年年底在北京2014中国国家职业健身教练专业大会作主题演讲,披露了一份中国健身教练职业发展报告,调查涵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郑州和成都的2000多个样本,采集到一些关于百姓健身以及健身教练的第一手数据。

不同类型的健身者走进健身房,但他们的健身动机不尽相同。调查显示:健身者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列到第一位,缓解压力和结交朋友为目的的分别列到第二、第三位。

--健身教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7000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