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与他们的父母:亲子矛盾最尖锐的两代人

90后与他们的父母:亲子矛盾最尖锐的两代人,第1张

当代,中国90后与他们60、70后的父母,可能是亲子间矛盾冲突最尖锐的一代。

90后的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他们蔑视自己的父母,与此同时,他们的父母60、70后却无比顺从于自己的父母、祖辈。80后这种反派意识整个上不是那么强烈,而90后与60、70后父母之间的各种冲突却极明显、极典型。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蔑视和反叛呢?

1、所处时代的物质条件不同:在《丘成桐自传》中,丘谈到在80年代的美国父母是这样教育孩子吃蔬菜的,“中国的孩子还饱受饥饿呢!”,当美国孩子已经因为肉类营养过剩而去追求多吃蔬菜的健康均衡饮食时,这时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还没几年,经过这段风雨飘摇当恶日子,中国可谓一穷二百,所以想象一下,我们的父辈当时处在怎样的生存环境中,如果想象不出来,去问一问他们小时候,吃什么穿什么,能吃饱吗?70后的父母因为物质匮乏而忍受饥饿,90后的孩子因营养过剩需要控制体重而忍受饥饿,这是两者间在物质方面的差距;

2、被灌输的消费观不同:90后都听过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一筐苹果是先从坏的吃,还是先从好的吃,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先捡坏的吃,先苦后甜,把好的留在最后,当然后来还有了心理学上的一些论点来支持这个先捡坏的吃,就是延迟满足,一堆就这个实验来进行的跟踪报告,向我们说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自己需求的孩子后来都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可是当我们长大一点,我们又听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住了一辈子房子,临死还清房贷,一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钱,临死给孩子买了套房,美国老太太赚一辈子钱也享受了一辈子,中国老太太赚一辈子钱,一辈子啥也没享受,都奉献给孩子了;在消费观的建立上70后的父母倾向于节省、奉献,而90后倾向于提前消费、享受当下,假如说你上学时,中国老师告诉你,美国老太太觉得中国老太太很傻,那么倾向于享受当下的90后也可能会想不通父母辈的所作所为;

3、受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长幼秩序的崩塌:当网络和电视兴起后,孩子们接受讯息、知识的途径不再仅仅依托学校和家庭,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依托传统家庭和学校建立起来的长幼秩序的崩塌。以前老师教孩子的时候,会通过打骂、体罚的方式试图让孩子接收知识,那时家长也常常嘱咐老师“老师孩子交给你了,他不听话你就打!没事!”;而随着网络和电视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除了通过打和骂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幽默风趣”、“博学睿智”、“引人入胜”这种“吸引”和引发孩子兴趣的方式。作为父母的60后、70后,他们在物质匮乏、接受知识的途径匮乏中长大,他们依托家庭、学校来习得生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必须也只能绝对服从父母与权威;而在体验过不打不骂,一种更为尊重、坦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之后的90后,很难再去绝对服从权威,他们通过喜欢或爱好来决定自己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另外因为教育途径的变化,孩子们可能掌握了比父辈们更多的知识,以前,孩子们会问爸爸妈妈这道题怎么做,而现在通常时父母问孩子这个是怎么回事,儿子说:“爸,我给你上网查查。”这也导致,90后的孩子就算想听话,很也难听,一直听话,只能是因为他们太爱父母了,不愿意伤父母的心,不愿意戳穿真相,你说的我都懂,而且我懂得比你还多,这太扎心了,你们看过电视剧小欢喜吗?里面有一段方圆和童文洁想起方一凡小时候,他们一起玩过的一个划船游戏,夫妻俩想起那时候孩子特别爱玩这个,就起意再带孩子玩一把,方一凡也不好拒绝父母的美意,就陪着他俩玩,可是真的太尴尬了,孩子大了,孩子实在演不下去了,就说爸爸妈妈这个挺好玩的,要不咱们改天再玩,之后溜了;

4、自我意识的被唤醒:60后、70后,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思想都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百善孝为先”,而90后却经常可以听到“有毒的父母”与“原生家庭”给人造成的伤害这样的流行词汇。面对两代人的冲突,60后、70后开始使用“青春期”这个词,他们认为孩子的叛逆是因为他们的青春期还未结束,而90后的孩子却认为他们父母不可理喻的行为是因为父母们进入了更年期。然而,是谁发明了青春期这个词,是美国总统肯尼迪。青春期还有一个别名叫“化冻的沼泽”,穿越沼泽是一件极其需要技巧并伴随着极大危险的事;

另外延伸一点:年轻一代在战后出生,他们是完完全全没有经历过战争以及战争之后社会的重建工作的,那么在距离战争相对遥远的年轻一代,随着战后经济文化体系的改变,他们与父母辈对权利、家庭、金钱是有不同认知的。引用《乌合之众》中的一段话:“被我们的父辈视为不可动摇的主流思想的那些伟大的基本观念,正在摇摇欲坠。”

可供我查阅的资料相当有限,所以在听完我的整个视频后,你可以说出你的观点,以及你的观点来自哪里,我们就这个问题共同探讨一下。

我的资料来自戴锦华老师就**与全球六十年代开展的一系列讲座、法国作家勒庞的《乌合之众》、还有《丘成桐自传》。

01

记得高晓松曾说过,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只不过这远方能不能到达,这诗歌般的生活能否实现,这才是重要的问题。

曾有人调侃道,生活不单只有眼前的苟且,就连远方也都是苟且。

很现实的一种情况是,生活的好与坏,那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一旦生活变得不好了,那么这日子就会一路坏到底,这是不可变的生活现实。

别认为远方就有好日子的存在。如果当下的生活我们都过不好,那我们根本就连到远方的车票都买不起,又何谈远方的美好呢?

而回到现实当中,你认为当下的自己过得幸福吗?

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都在执着的问题。可是,能够收获到幸福的人,终究只是占了少数而已。

这世上大多数人,他们都在过着“低配”的人生,就连生活也都处于边缘的地带。那么,他们根本就幸福不起来。

而在当代这个 社会 ,究竟哪代人正过着低配的人生呢?很遗憾地说,就是70后到90后三代人。

02

如果你是70后,那你不妨问问自己, 我究竟活成了什么模样?

在一些成功的70后看来,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根本就是衣食无忧,有钱有房有幸福。

可是,在这个世上,成功的人终究是占了少数,而大部分人,他们其实都不怎么成功。这是我们要承认的事实。

甚至还有一些人,他们连三餐温饱都需要烦恼,连能不能够长久地工作都成问题。

现代70后大部分人的现状就是,上有年迈的父母要养活,下有幼小的二胎要照顾,其中还有夫妻俩在勒紧裤腰带生活。

很多人都认为,这不就是中年人的生活模式吗?每个人都需要经历,怎么到了70后这里,他们就过得那么苦呢?

70后的父母,他们有部分人连养老金都没有,或者养老金也就那么点钱。如此,这生活养老支出的压力,都会全部落到70后身上。

而二胎更是不用说的,现实中的“吞金”者。随着教育资源的竞争白热化,那你所要投入的钱财就会更多。

最重要的是,你可能中途就失业了。就算是不失业,很多人的工资也都是几千元左右。对于这物价节节高的现实,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那么,70后所要承受的,便是低配版的生活模式。

03

80后其实跟70后差不多,都需要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而最让我们感觉到意外的,应该是90后这代人。他们的父辈都是70后和60后,理应说日子是过得有滋有味才对的。可在今天,事实却相反了。

90后,是中国 社会 第一代选择不婚不育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其规模还在增大,当中不乏有一些00后,也都准备走90后不婚不育的老路了。

不婚不育,说得难听点,就是让某些家庭断绝后代,连子孙都没有。当这一代人过后,那他们的家族就会出现“断代”的情况。更有甚者,这个家族还会就此消亡。

中国人原本就是重视“香火”的传承的。可为何到了今天,年轻一辈都不重视香火的传承,而是想断绝后代呢?

这并非是他们想断绝后代,而是他们认为再怎么努力,也都结不起婚,买不起买房,生不起孩子,养不起老。如此,他们就会丧失希望。

曾有人说过,90后这代人,其实是近几代人当中压力最大的一代人。而且,他们所要面临的竞争,要比以往的人都要大。

04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这三代人,他们都需要过着低配的人生呢?

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社会 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

一旦 社会 发展的速度加快,那 社会 的节奏就会被带动起来,加速成为了常态,而每个人都不可能慢下来。

节奏快了,那工作竞争的压力就大了,每个人的危机感就强了,内卷的情况就加剧了,物价就上涨了,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的人就多了,一切的矛盾就会大量产生。

这种情况的发生,那是 社会 发展中的必然现象。而且,它还会随着 社会 发展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为复杂。

我们从幼儿这些孩子的身上就能够知道,他们三四岁就得被迫参加无数的补习班,生怕掉队了,就得被 社会 淘汰了一样。

如此,家庭的消费就会增多,每代人所承担的责任和钱财就在增大。这,就是当今 社会 过分竞争,扭曲化竞争的事实。

虽然说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不易,可要是一代人过得比一代人要差,精神要贫瘠,这就是时代的悲哀所在。

低配的人生可不怕,可怕的是这种低配还会延续给后代,永无止境。

文/舒山有鹿

下面为您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来说不同年龄对婚姻的态度不同。巨大的年龄差距,关于婚姻问题当然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观点。

首先是70后人,也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代人,如今要么见过半百,要么也是四十好几,行将奔五。这代人的生活现状,从婚恋观到生育观普遍还烙有上一代人比较传统的印记。

婚恋方面会觉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合适的婚龄,倘若一直没有结婚,会被周遭人的闲言碎语说得头都抬不起来,仿佛自己的人生该由着他人来摆布。

其次是80后,尤其85后近90年代出生的人,关于婚恋的认识已经几乎不见传统的影子,更多的是自我需求的申诉,我要怎么样,我想怎么样,我喜欢怎么样,而不是这事该怎么样做合适,不然的话会有怎样的后果。

结婚既然是二个人的事,当然得二个人情投意合,或者至少比较看对眼,能聊到一起、玩到一起、嗨到一起、以及睡到一起时是否性生活合谐这些都无比重要,至于其他人说些什么话仅供参考而已。至于生娃的事就更往后排了,反正这又不是人生的必须项,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可以考虑生娃,不然先顾好自己的人生更重要。

再有就是00后出生的这代人,就更加是性格张扬,自我个性飞扬,完全不在意他人 的看法、说法眼光等等,唯我独尊,一切以自己的感受或者心情为准绳,至于他人的观点几乎不会理会。

他们对于婚姻的认知也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年代的观念,两性之间相处更缺少包容性,同理心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亲爱的宝妈们,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挑战和欢乐,同时也需要我们精心的关爱和培育。在家庭教育的同时,家居环境的舒适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为您精选了一系列优质家纺产品,旨在为您的孩子提供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您可以访问我们的家纺官网 https://www87dhcom/jd2/,探索更多适合您家庭的优质家居用品。

两年前,“单独二孩”放开的消息传开后,犹如给了很多生育意愿强烈的“非独”70后当头一棒,死了生二孩的心。而今,全面二孩的放开,70后成了受影响最大的一群人,也让这个生育能力渐弱的群体陷入了集体彷徨——想生却生不了的尴尬困扰着太多“奔五”的70后妇女和家庭,而无限逼近的生育极限也迫使他们与时间赛跑。

三个70后家庭的二孩之路

近日,“全面二孩”的消息传出,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将在中国正式结束。尽管新政策仍未落地,但“二孩,生还是不生”已经成为人们闲聊时的话题。在跨越了70后到90后的婚育人群中,有表示“坚决响应”的行动派,也有大呼“养不起”的拒生派。其中最为纠结的,莫过于即将“奔五”的70后们。许多70后妇女生育期已接近结束,只能眼看着错过“二孩”的末班车。

近日,华商报记者走进三个70后家庭,分享他们有关二孩的故事。

故事1

44岁的老洪:没时间了这一生都白过了

在得知二孩政策放开后,女儿已经上初中的洪树林夫妇突然陷入了一种新的困境。44岁的老洪,失眠的老毛病又犯了,整宿地抽烟,心中五味杂陈。而正在吃中药调理的妻子赵婷,突然发现自己的婚姻陷入了某种“危机”。

能生了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不是独生子女政策,老洪夫妇俩可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母。

妻子赵婷三年前曾意外怀孕。当时赵婷还不到四十岁,老洪也曾经考虑留下这个孩子。可是孕期的妻子,总担心孩子没长好,加上各种外部压力,两人最终到医院堕胎。在当时的老洪看来,“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只有一个女儿虽然说不上什么‘光荣’,但至少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绝大多数已经形成共识,二孩并不是一个必选项。”

吞吐的烟圈儿让老洪的讲述显得意味深长,“超生红线以前也不是说绝对不能碰。可是在过去,‘一个’是基本国策,这孩子国家是不需要的,他不合法,生出来也别扭。就像收庄稼,一年一茬,可七八年不收了,也就磨蹭过去了。”

然而,如今面对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却令夫妇俩陷入彷徨。在家里老洪尽量避开二孩话题,但当不堪重负的妻子提出“去医院检查”时,老洪突然感到巨大的失落,一时竟感慨“没时间了,这一生都白过了”。

其实,早年曾有老友揶揄没生下儿子的老洪,“那么蹦命干啥,将来还不知便宜了哪个王八蛋呢。”老洪后来承认这句话“触动”了他。但出生农村的老洪与妻子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作为同龄人眼里的“半个”精英,他一开始就“本能”地摒弃了重男轻女的习俗。

老洪的母亲当年在42岁时才生下他这个幺儿。对于老洪唯一的女儿,老母亲从未说过半个不满意,唯有84岁临走前留下一句话,“宁叫儿气死,莫叫儿想死。”而今,44岁的老洪方才体味到这句老话里的“无奈”。但面对“国家”的需要,老洪夫妇这一次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妻子已经有了早期的更年期症状,一直在吃中药调理,钱不是最大的问题,但是按照她现在的健康,要生二孩,风险太大。”

迟到的生育福利已无力改变生命轨迹

与正在老去的15亿个独生子女家庭一样,老洪也不得不面对养老压力。一想到宝贝女儿将来要嫁“旁人”,老洪会像个孩子似的感性起来,“等女儿嫁了,我就到终南山去隐居,再也不出来了。”但冷静下来,他又恢复了理智,“我们这辈人注定要进养老院的,哪能给孩子添麻烦呢。”说到底,老洪对“二孩”的念想似乎又与“传宗接代”无关。

老洪无法忘怀与女儿小时候的一段对话。“当时一位长辈过世,不过三四岁的女儿问我‘爷爷去哪儿啦?”我就随口告诉她爷爷去天上了。女儿又问我‘为什么要去天上?’我就说,每个人都会死,将来有一天爸爸妈妈也会离开这个世界去天上。结果孩子哭得稀里哗啦的,伤心了一天一夜。”

“我没办法,只好叫来妻子帮忙安慰,编造了很多话,说我们将来都会在天上看着她,我们还会有很多彩色的翅膀,红的、蓝的,才把丫头给哄乖了。”

女儿的反应给了老洪莫大的触动。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和她妈妈不在了,孩子怎么办?哪怕多个闺女,也不一样啊。”

在同事朋友关于“二孩”的热议中,老洪决定给自己放个大假。他请了年假关了手机,躲到家里闭关去了。而对于许多的70后来说,迟来的生育福利不过是水面的涟漪,纠结过后,被“一孩政策”改变的生命轨迹已无力挽回。

故事2

40岁的西安公务员:搭上末班车期待政策在孩子出世前落地

对于西安的耿大成夫妇来说,“二孩普遍放开”的消息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按照此前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个即将到来的孩子很可能使二人被“开除公职”。

顺利的话他们的二宝明年6月出生

“你知道新政策什么时候落地吗?”11日晚,西安北郊,陪着女儿上英语培训班的耿大成向华商报记者打听着“二孩放开”的最新动向。三个月来,耿大成夫妇一直小心地保守着一个秘密,他的妻子怀孕了,“如果顺利的话,二宝将在明年6月出生。”

今年40岁的耿大成与妻子都来自陕西农村,且在西安有稳定公职,妻子是一名医务人员,耿大成在司法系统上班,属公务员。

对于耿大成来说,“二孩完全是个意外。以前亲眼见过村里超生的被拆了房子,没收了粮食,还罚款。现在咋说变就变了?”

按照此前的政策规定,属于“非独生子女”的夫妇俩一旦要二孩,将会因超生面临“开除公职并交纳社会抚养费的处罚。根据陕西现有的政策,二人需要交纳20万左右的处罚款。”“养不起”成了耿大成的现实考虑。“我们俩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八千左右。大女儿今年6岁半了,上一年级,一年光择校学费和兴趣班的花费,就要三万多。不怕你笑话,我看起来是个中层干部,实际上是寅吃卯粮。再要一个,说实话,养不起。”

由于种种政策限制和风险,耿大成得知妻子怀孕后的第一反应曾是“流掉”。夫妻俩商议后达成共识,“生活压力太大,要二孩也带不来幸福,与其这样不如放弃。”

破釜沉舟曾做好被开除公职的准备

然而,9月初,二人到医院检查时,主治医生的建议却让二人犯了难,“根据妻子的健康状况,手术流产的风险太大,不如生下来好一点。”这是耿大成没有预料到的,“骑虎难下”的耿大成在反复权衡后,最终决定“破釜沉舟,豁出我20年的工龄不要了,大不了被单位开除公职。”

就在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后,半个月前的二孩新政却给他带来了戏剧性变化,“即将失去的饭碗保住了。”当天,听到一位60后领导向他感叹“政策变软了,机会却永远错过了”,耿大成差点激动地流下泪来。

与70后纠结的心态不同,耿大成发现,对于身边的60、80、90后夫妇来说,二孩的选择简单很多。“60后已经过了生育期,没得选择。80后表弟则认为,无论有没有放开二孩,都只生一个,自己活得轻松才最重要。”

耿大成的考虑与经历有关。“我和妻子都不是‘单独’,我有两个姐姐,妻子娘家姊妹六人。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到现在家里的大件儿也都是姊妹间互相帮扶着添得,众人拾柴火焰高,遇到大事有个商议。可现在的家里孩子都是小皇帝,一个孩子独苗难长。”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第二代没有叔伯婶姨,第三代则没有了任何通常观念中的亲戚了,整个家族亲情的纽带将被完全割断。”

然而,从“4+4+1”的家庭结构到“4+4+2”,给孩子多个伴儿也意味着更多的背负。如今,他每天密切关注着新政策落地本省的新闻,“但愿孩子出生前,政策能在陕西落地。”

故事3

37岁的产科医生:我太知道一个孩子的孤单了

林颖是甘肃省定西市某医院妇产科主任。作为独生子女,出生于党政干部家庭的她如今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女孩九岁、男孩两岁半。得知二孩政策普遍放开的消息后,37岁的林颖偷偷乐了。她庆幸自己三年前坚持生下了儿子。

冒着被开除公职的风险给女儿“生下一个伴儿”

从小到大,林颖一直是父母眼里的乖女儿,领导眼中的好同志。然而,三年前,这个“模范”医生却冒着被单位开除公职的风险,做出了一个“违反政策”的决定。她“精心谋划”后,托关系向单位请了长假,猫在同在一个县城的娘家偷偷生下了老二,“给女儿生一个伴儿”。

多年妇产科工作的经历让林颖对所面临的风险心知肚明,“但为了孩子,顾不了那么多了。”令林颖意外的是,在她的二孩之路上,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外部压力,而是来自丈夫张明明。“丈夫坚决反对要老二,怀孕期间一直与我冷战。”

今年36岁的张明明在县城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酒店。近日,在酒店打烊后,张明明向华商报记者讲述了这段经历。“听林颖说又怀孕了,我当时非常生气,我的态度是立即到医院堕胎,差一点点就……”说到儿子,张明明夸张地撇了一下嘴。

在后来的沟通中,林颖得知丈夫反对二孩的“心结”缘自不为人知的经历。原来,张明明与妹妹二人并非父母亲生,当年,为了“延续香火”,他被祖父母做主,从自己的二伯(生父)家过继给了没有生育能力的养父母。而妹妹则是后来由母亲领养的。

“我是上初中时从同学口中得知自己身世的。我完全不能理解,儿子、香火,有那么重要吗?如果我是一个女孩,这辈子可能完全不同。”

被过继的身世是张明明无法接纳又无从改变的现实。他从此拒绝与相隔一条街的“二伯母”、自己的生母往来。“我早都下了决心,这辈子只要一个孩子,最好是一个女孩。”

“单独二孩”放开才摘掉“计生黑户”的帽子

而对于“二孩”的决定,妻子也寸步不让。“我父母当年本来可以要二孩,但那个年代的人重荣誉爱先进,就响应国家的号召只生了我一个。可是后来,母亲后悔了。”

林颖不希望女儿重复自己成长的孤单。“我父母的老家都不在本地,小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回老家,与亲戚、表姊妹们团聚。我虽说没有缺吃少穿的烦恼,但我太知道一个孩子的孤单了,没有人跟你抢,也没有兄弟姊妹可以分享。”

夫妻俩“冷战”了数月,直到孩子即将临盆。林颖回忆,“孩子在肚子里时一直很健康,生产时却出现了难产。”

眼见着林颖和孩子都命悬一线,曾经漫不经心的张明明幡然醒悟。他当即“噗通”跪在了产房外,死心塌地地接受了儿子,“我错了,假如他们俩有任何闪失,我会终生不安。”

这场二孩的僵持最终以儿子顺利出生而告终。为了规避政策“红线”,林颖一直将儿子养在娘家。为了应对可能的政策瓶颈,林颖甚至准备效仿一位姐妹“假离婚”。“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是在乡村,一旦怀上二胎被发现,马上就会被乡上的计生干部领来医院引产。如果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还会被开除公职。县城还相对宽松点,可是谁敢冒险?”

不过,在儿子半岁时,林颖迎来了全国“单独二孩”放开的曙光。“抢跑”的林颖才敢给儿子摘掉“计生黑户”的帽子。她始终觉得:“二孩是自己这辈子最明智的决定。现在好了,以后我们老了,至少女儿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亲人,哪怕是吵架呢。”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也需要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选择合适的家纺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家纺产品旨在为您和您的孩子提供最佳的舒适体验。欢迎访问我们的家纺官网 https://www87dhcom/jd2/,挑选最适合您家庭的高品质家居用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美好的成长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986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