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年6月28日,让·雅克·卢梭出生于日内瓦共和国,父亲依萨克·卢梭是新教教徒、钟表匠,母亲苏珊·卢梭,本名苏珊·贝尔纳,出生于牧师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去世,之后,卢梭由姑姑抚养。
1722年,卢梭的父亲和人发生纠纷,逃往里昂避难。卢梭寄居舅舅家,后与表兄前往包塞,寄宿在郎拜尔西埃牧师家,学习古典语文、绘图、数学。
1724年,与表兄回到日内瓦舅舅家。1725年,在马斯隆先生处打杂。在雕刻匠杜康曼处当学徒,养成偷窃的恶习,阅读大量杂乱的书籍。1728年16岁从雕刻匠家逃跑,漫游数日,在安纳西结识华伦夫人。从安纳西经历七八天的旅行到达都灵,在都灵改信天主教。在巴西勒太太家当仆役。在维尔塞里斯伯爵夫人家当仆役,偷一条丝带,并诬陷一个女仆。
1730年,护送勒·麦特尔逃难到里昂,在麦特尔犯病的时候离开他。送麦尔赛菜**去弗赖堡。与麦特尔先生前往里昂,在洛桑当音乐教师。卢梭不懂乐谱却给人教音乐,自称是巴黎人。期间有短暂旅行,常到树林散步给一位希腊主教当随从,从弗赖堡经伯尔尼到索勒尔,得到资助去巴黎。在巴黎做军官的随从。
1732年,辗转回到尚贝里华伦夫人处,做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沉漫于音乐当中,结识音乐爱好者,教授音乐,大量阅读学术著作。和管家克洛德·阿奈一起成为华伦夫人的情人,三人和谐相处。
1734年,克洛德·阿奈病逝。帮华伦夫人管家,研究植物,制药。1737年,因化学实验双眼受伤,到沙尔麦特村养病。他享受乡村生活,享受爱情,并专心钻研学问,阅读洛克、笛卡尔等人的哲学著作。
1740年,到里昂马布利神父家当家庭教师,结识孔狄亚克。1742年,在巴黎科学院提出《新乐谱记谱法》,未被接受。将《新乐谱记谱法》改写成为《现代音乐论》并出版。结识狄德罗和一些启蒙运动思想家。在卢森堡公园背维吉尔和让·巴蒂斯特·卢梭的诗,往返于剧院和咖啡馆之间。进入杜宾夫人的沙龙,向杜宾夫人求爱被拒。学习化学。
1743年,写成歌剧《风雅的缪斯》,以教音乐、抄乐谱为生。到威尼斯法国大使馆,给蒙太居伯爵当秘书。1744年,与蒙太居伯爵吵翻,离开大使馆。回到巴黎,仍旧以抄乐谱为生。1745年,结识戴菜丝·瓦瑟,并与之同居。结识伏尔泰(1694-1778年),帮助修改他的歌剧《拉米尔的庆祝会》,他对歌剧的修改却没有得到承认。1747年,到都灵写成喜剧《冒失的婚约》、诗剧《西尔维的幽径》等。1748年,结识霍尔巴赫男爵、杜克洛、埃皮奈夫人和乌德托夫人。
1749年,为狄德罗、达朗贝尔撰写《百科全书》的音乐部分。狄德罗因发表《论盲人的信札》被捕入狱。卢梭设法营救狄德罗。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而写《论科学与艺术》,该文得到狄德罗的赏识。
1750年,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第戎学院奖金,卢梭声名鹊起,却因《论科学与艺术》一文和众多文人笔战。疾病缠身,改变奢侈的生活,打算以抄乐谱谋生,过独立而清贫的生活。
1752年,歌剧《乡村卜师》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项年金,然而卢梭顾虑会因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回避,遭到普追的谴责。《乡村卜师》后来曾多次上演,但卢梭从中获益很少。
1753年,到圣日耳曼短期旅行,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而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4年,与果佛古尔、瓦瑟去日内瓦。受到日内瓦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恢复日内瓦公民权,重皈新教。起草《政治制度论》。后选取其中一部分出版为《社会契约论》。因厌恶频繁的社交生活,经常到树林里散步。
1756年,与瓦瑟迁往退隐庐,退隐庐是埃皮奈夫人的房产,卢梭在退隐庐期间受到埃皮奈夫人的资助。卢梭在退隐庐生活将近两年,尽管无法完全避免交际,他还是很享受这种孤独宁静的乡村生活的。
1757年,因与鸟德托夫人恋爱一事,和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闹翻。写《新爱洛伊丝》,沉漫在对故事情节的幻想之中。准备写《爱弥儿》。年底搬出退隐庐,迁至蒙莫朗西。卢梭在蒙莫朗西一直受到卢森堡夫妇的资助和庞护,直到《爱弥儿》一书出版为止。
1761年,《新爱洛伊丝》出版,受到女性读者的热捧。卢森堡元帅去世。1762年,因出版《爱弥儿》,法国法院对卢梭发出逮捕令,查禁他的书。在《爱弥儿》出版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卢梭渐渐感到气氛不对,但他认为自己是正直无辜的,因而并不慌张。巴黎大主教毕蒙对《爱弥儿》发出禁令,接着,巴黎高等法院也发出禁令,并下令追捕卢梭。
之后长达八年的时间,卢校直在逃难。在各种迫害、谴责甚至是密探的监视下生活,卢梭变得敏感多疑,以致后来不断怀疑身边的人要谋害他卢梭只身从巴黎逃至日内瓦,日内瓦当局焚烧《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并下令追捕作者。
1763年,逃至普鲁士辖内纳沙泰尔,和瓦瑟居住于莫蒂埃。结识乔治·吉斯元帅。接受普鲁士国王的庇护,但拒绝接受国王的馈赠。取得纳沙泰尔公民权,放弃日内瓦公民权。出版《致毕蒙教皇书》,抗议教会当局对他的迫害。
1764年,出版《山中书简》,责问日内瓦当局。科西嘉解放运动领袖德·布达福柯邀请卢梭为科西嘉起草宪法。
1765年,《科西嘉宪法草案》出版。谢绝普鲁士国王的年金迁居伯尔尼的圣皮埃尔岛,瓦瑟搬来和他同住。在享受几个月宁静的隐居生活之后,卢校再次遭到驱逐。卢梭的《山中书简》和伏尔泰的《哲学辞典》在巴黎一起被焚烧。潜回巴黎。
1766年,在大卫·休谟的带领下,与瓦瑟前往英国休谟家避难,后与大卫·休谟发生冲突。后前往英国武通。编写《植物学术语词典》。写作《忏悔录》第一卷。卢梭写作《忏悔录》的目的,与其说是要忏悔,不如说是辩护。在逃难的四年中,卢梭经历种种迫害、诬蔑和攻击,他感觉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他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做些澄清。
1768年,与瓦瑟正式结婚。到格勒诺布尔进行植物学考察,和植物学家通信。以抄写乐谱为生。1769年,迁居布戈市农场居住。《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写成。重新使用真名。1770年,重返巴黎,誊写乐谱和作曲,准备写《对话录》。参加植物学家儒锡叶领导的采集标本旅行。
1771年,在瑞典朗读《忏悔录》,后因埃皮奈夫人的请求,朗诵会被禁止。应波兰威尔豪斯基伯爵的邀请,写《对波兰政府及其1772年四月改革计划的考察》。1774年,结识生物学家拉马克。1775年,未经卢梭同意,他的歌剧《匹克马梁》在法兰西歌剧院成功演出。
1767年,英国友人帮他领取英王乔治三世赐给他的年金。误解英国友人,化名勒努,潜回法国加莱。《音乐辞典》出版。
1776年,完成《对话录》,想放在圣母院的祭坛上,未能成功。写《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未竟。在散步时被马车撞伤。
1777年,健康恶化,停止抄写乐谱。生计困难。1778年,移居巴黎附近的埃尔默农维尔庄园。罗伯斯庇尔慕名来访。病逝于爱隆美尔镇,葬于爱隆美尔镇,1794年灵柩迁往巴黎国葬所。
扩展资料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让-雅克·卢梭
人民主权思想被看作卢梭思想的核心理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的主张如下:
第一,在社会契约制国家中,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
第二,人民主权的实质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 “公意”不同于“众意”,它代表的是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与意志表达的结果。
第三,主权是一个整体,它不可被分割、转让和代表。因为主权体现人民意志,它是公意的运用,是集体的生命。这种共同意志是不能分割、转让和代表的。
第四,政府是人民行使主权的一种工具。政府是公民和主权者之间的中介人。主权是一种精神力量,政府则是一种行动力量。人民把权力给政府,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人。政府借助人民的力量,按照人民的意志活动,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管理的权力。
第五,人民是立法者,立法权属于人民。人民立法的原则包括法律意志和法律对象的普遍性。法律意志的普遍性即任何个人无权颁布法律,只有主权者才可以颁布法律;法律对象的普遍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六,人民主权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卢梭认为,从社会契约中诞生的人类共同体是一种普遍的善,具有道德上的崇高性,因此对共同体的限制也是不必要的。社会契约的结果不是人民将自己奉献给君主,而是人民之间相互奉献。
第七,人民主权的实现方式是直接民主。卢梭认为,实行直接民主制可以让人民自己参与统治自己,从而更方便的行使主权。
扩展资料:
卢梭以人民主权思想和公意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自由、平等为核心,旨在建立人民真正拥有主权的民主共和国。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他根据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所提出的,在本意上是真诚的,具有人民性,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不管在理论方面还是现实中,“人民主权”思想都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卢梭的自由、平等、博爱和主权在民的口号,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反映了处在封建统治下的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要求,不仅推动了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也推动了各国的民主化进程,它对于民主革命是功不可没的。
二、“人民主权”学说不仅推动了民主革命,还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革命。卢梭主张国家主权不可转让,这就为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掀起从殖民者手中收回国家主权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提供了理论帮助和支持,有利于他们的反对殖民主义斗争。
三、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可以说是后世一切民主理论的源头,他的直接民主原则以及对代议制政府的批判,被社会主义者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对后世各国的民主制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知网-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 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张凤来源:《理论导刊》2011年第08期
摘 要: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财富的迅猛增加。当人们反思科技给人类带来物质繁荣时,也看到了科技发展导致的精神失落。由此,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的观点在当代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在分析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内蕴的基础上,强调指出其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的情感
第 1 页
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565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8-0104-03
现代工业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在享受这些物质文明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人类也不断
第 2 页
地对自然进行着侵犯和破坏。同样,生态环境对人类的报复也日趋严重。现在,人们越来越希望用一种更加理智的态度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早在十八世纪,卢梭就已经开始对人类不正确运用科技的问题给予严厉的批判,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卢梭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和他对大自然的讴歌、对自然人性的赞美,对陷入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当代人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 3 页
一、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被称为启蒙时代,法国是这个时代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它直接影响并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启蒙运动,使人类思想的变革逐步走向高潮。在法语中,启蒙(lumière)一词既有“光明”的意思,又用来指“伟人”,其复数则表示“智慧”、“知识”。这个含义丰富的词维妙维肖地勾画出了启蒙运动的基本内涵,即用理性的光芒驱走信仰主义、蒙昧主义的阴霾。作为十八世
第 4 页
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卢梭独特而卓越的思想的产生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
历史上的法国曾是典型的等级君主制封建国家,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至18世纪末,达到了极盛时期。18世纪的法国下层平民生活极度贫困,难以温饱,而上层贵族依然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在思想领域,作为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极力鼓吹蒙昧主义,仇视真理,鄙视
第 5 页
知识。虽然法国这时已经成为了欧洲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很大的发展且日益强大,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和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样,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激化,两种对立的政治力量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场政治大革命的准备过程中,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体现时代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即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虽然持续时间很长,有几代启蒙学者参加,而且仅仅是一次思想
第 6 页
文化运动,并没有统一的组织,百年之间始终保持着自发性质。但是这场思想革命具有极为鲜明的历史个性。启蒙运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来没有偏离自己的任务,即始终如一地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封建专制制度和为这种制度辩护的天主教反动势力,而批判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天主教神学和十七世纪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需要,又决定了哲学是启蒙运动的主要领域。
作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的思想比他同时代的
第 7 页
人更深刻、更激进。这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他的出身与经历。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自小失去双亲,过着悲惨的流浪生活。他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从一个不知名的下层知识分子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涵盖哲学、文学、美学、宗教、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他的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伊斯》、《爱弥儿》以及《忏悔录》都是影响人类思想进步的重要精神
第 8 页
财富。他的经历使得他比同时代的人更能深刻理解下层平民遭受的苦难和更能透彻地洞悉上流社会的奢侈与虚伪,使得他对社会的邪恶、不公以及道德堕落更为深恶痛绝。因此,他倡导“回归自然”,为远古的“自然状态”和“自然人”高唱赞歌。当然,他呼吁的“回归自然”并不是要求回到原始时代,而是坚持自然状态下一切善良美好、健康合理的东西,唤醒为现实所蒙蔽的人们觉察到今天专制社会的不合理,从而去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的文
第 9 页
明社会。其中,卢梭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闪烁着独特的光辉。
二、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深刻内蕴
在美学学说史上,卢梭在现代文明大放异彩的时代为自然之美高唱赞歌,在理性最具权威性的社会公然以朴实无华的天然情感来反对矫揉造作的理性,在功利主义疯狂的氛围中为天国情调的道德良心大声疾呼,这些使得他与同时代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内蕴主要体现在:
第 10 页
1 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在卢梭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自然景物的动情描写,“我常被一些突然出现的景物分散了我的心。有时候是高高悬挂在我头上的重重叠叠的岩石,有时候是在我周围喷吐漫天迷雾的的咆哮的大瀑布,有时候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激流……我们看见了一些枯叶尚存的萄藤;在崩塌的泥土上长满了荆棘和五叶地锦,在悬崖的果树上还有甜美的水果,在陡峻的山坡上也有庄稼地。”[1]43在他笔下,随处可
第 11 页
见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引人入胜的描写。“彼安那湖和日内瓦湖一样的明媚、秀美,但由于彼安那湖的岩石和树木离水非常近,所以看起来比日内瓦湖更偏僻,更富有浪漫色彩。这里的田园和葡萄园、城镇和房屋没那么多、密,但郁郁葱葱的树木、草地和浓荫遮蔽了的幽静却比比皆是。鲜明的色彩变化和波澜起伏的地形也随处可见。那些令人心旷神怡的湖畔,由于没有让马车通行的大道,极少有游人涉足。这对于那些沉思冥想的
第 12 页
孤独者来说,它却是趣味盎然的。”[2]71卢梭之所以如此善于描绘自然、如此热爱自然、关注自然,这与他的经历有关,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或者居住在乡村,或者漂泊在野外。当然也与他热爱自然的天性有着联系,更重要的在于他对自然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领悟。这些描述,就事物本性这一意义来说,是在大自然中体会到自然事物的美好,并认识到它们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们体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即本性而存在的。卢梭把事物
第 13 页
的本性看作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并由此作出推论,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也具有一种“自然状态”。人类的这种自然状态就是人人都具有的善良天性,个人的自由与独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人类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生活才是幸福的。
2 对人为之美的批判。卢梭在讴歌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对人为之美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人为之美是对自然美这个模特儿的模仿,甚至是一种拙劣的模仿。这种美,完全是人兴之所至和凭借权威来断定
第 14 页
的——只不过是因为那些支配我们的人喜欢它,所以才说它是美。在“文明社会”中,美的东西往往都是与自然的本来面貌相违背的。一个东西是否美,它取决于大人物、富翁和艺术家的爱好,而他们背后的利益、虚荣又支配着这些大人物、富翁和艺术家的爱好。他们或者是为了炫耀财富,或者是为了谋取利益,相互追逐消费金钱的新奇手段,绞脑汁地杜撰出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标榜为美。在《新爱洛伊丝》中他借德·沃
第 15 页
尔玛先生之口道出:“那些所谓的高人雅士的错误在于:他们到处都想搞点艺术,而出自天然的艺术,他们又不喜欢;他们不知道善于审美的人是着重于那藏而不露的美的,尤其对大自然的作品,更是如此。”[1]392从而愈是远离和违背自然的东西,就愈被奉为美的东西。于是,苍白虚弱代替了红润健康,无病呻吟代替了生机勃勃,伪装拙劣的人为笔工取代了精巧美妙的自然神工。世人所谓的美,不仅不酷似自然,而且硬做得同自然相反。
第 16 页
“正月间,在壁炉架上摆满了人工培养的绿色植物和淡淡没有香味的花,这不仅没有把冬天装扮起来,反而剥夺了春天的美,这等于是不让自己到森林中去寻找初开的紫罗兰,不让自己去窥看胚芽的生长,不让自己欢天喜地地喊道‘世人啊,你们不要灰心,自然还活着咧’。”[3]565这种刻意且悖逆自然的做法,既歪曲了美的本来面貌,又腐化了人类纯朴善良的天性,进而造成良知和道德风尚的普遍堕落。因此,在卢梭看来,人为之美显得
第 17 页
不自然,缺少变化;对园林进行精雕细琢,只会让人感觉它的沉闷。
3 对文明之恶的反思。卢梭认为,“回归自然”就是要恢复人类已经失去了的善良与自由的天性,但是,人类之所以会失去这种天性正是由于文明的破坏。毫无疑问,作为文明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艺术就必然遭到卢梭的控诉。他的控词是艺术败坏了人类道德。在控诉科学和艺术之罪的基础上,卢梭论证了
第 18 页
文明的悖论。首先,卢梭从历史的角度证明了在科学与艺术产生之前,人类的天性是自然、真诚的,风尚是纯洁质朴的,人类生活得十分自由安全。但自从有了科学与艺术,人类就失去了原有的率真天性,风尚也变质了。卢梭认为“在写一部文明社会发展史的同时,也能写出一步人类疾病史”。[4]77猜忌、恐惧、虚伪、忧虑、仇恨与背叛取代了质朴与善良的天性,人类再也听不到发自本性的声音。其次,卢梭从科学与艺术的产生、目
第 19 页
的和后果等方面,论证了人类道德伴随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而堕落。卢梭指出人们本来是为自由而生的,但是文明和精神创造出来却成了枷锁,有着消极的巩固奴役的作用,例如政府和法律是对人类不平等的秩序的确认和保护,直接表现为专制的统治;科学和文艺“把花冠点缀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就会窒息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人们“喜爱自己被人奴役的状态”,成为“所谓的文明民族”,结果是成为了“快乐的奴隶”。[5]161最后,卢
第 20 页
梭指出,人类创造文明是自己自由自在的天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文明一旦创造出来,就又成为禁锢人们天性的桎梏。为人类创造工业文明的采石厂、冶炼厂、熔炉、钻机、铁锤、浓烟和烈火代替又反过来让可怜的人们被井中有毒的气体包裹着,筋疲力尽、浑身污垢、苍白、憔悴。[2]111工业文明所构成的图景代替了地面上的绿树鲜花、蓝天白云、多情的牧人和壮实的农夫所构成的图画。
4 对情感之真的推崇。理性是
第 21 页
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其主题就是弘扬理性,把理性精神变成人生存在的思想根基和行为准则。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者认为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扼杀了人的理性,束缚了人的头脑,使人长期处在愚昧无知的状态,遭受痛苦和灾难。因此,必须从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理性的权威,用理性来判断一切。卢梭虽然和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反对中世纪蒙昧的神学思想,主张理性启蒙。但是,卢梭在承认理性对破除
第 22 页
封建迷信的作用的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理性主义的片面性。他说:“单单凭理性,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它有时候可以制约一个人,但很少鼓励人,它不能培养任何伟大的心灵。”[3]518与理性主义哲学家尽一切努力要把理性作为情感的主人的态度不同,卢梭采取了情感主义的态度。他认为情感更符合人的自然天性,它源自于人的“内在感觉”。这种被大自然“用不可磨灭的字迹”写在了“内心深处”的自然情感,卢梭称之为“良心”,在他看来,
第 23 页
“良心是灵魂的声音,……按良心去做,就等于是服从自然。”[6]410-411因此,虽然卢梭继承了笛卡尔的怀疑与批判的精神,但是在他的话语背景下,作为怀疑与批判主体的“自我”所服从的内心的声音,只能是天赋的情感。在卢梭这里,人的灵魂具有“精神性”的特征,承载着人的“自由性”,表现为各种心理机能的协调统一,这种心理机能的协调统一则集中反映在人的情感领域。情感作为灵魂的最原始本质的自然状态,与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
第 24 页
的僵硬的机械作用不同,它是决定人的心灵活动的积极因素,可以反抗外部世界之于灵魂的被动消极的机械运作。
三、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1卢梭的自然主义美学对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启示意义。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到目前为止,已经
第 25 页
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发生强度在不断加强,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 26 页
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卢梭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对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唤和对于征服自然论的批判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第 27 页
百度文库
搜索
卢梭崇尚自然美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展开全文
免费读卢梭自然主义美学全文
APP
打印
导出为WORD
导出为PDF
发送至微信
APP打开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相关文档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及其价值
1429阅读 行业好评免费获取全文
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729阅读免费获取全文
简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简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都是一个很 重要的考点,因此在这里我们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 育思想,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好这部分知识点。 一、自然主义教育
2209阅读 优质内容免费获取全文
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16阅读
查看更多
为您精选
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会员文档317篇
人气好文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及其价值
2794人阅读
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000人阅读
热门TOP
简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786人阅读
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856人阅读
立即开通VIP
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世界哲学_投稿咨询
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世界哲学速刊专业审稿,合作正规刊物,录用率高,评职称可用!专业主编贴心指导,助力发表,价格低,服务好,隐私保护!
sufabiaocom广告
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世界哲学_见刊快_价格合理
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世界哲学提供优质职称评审方案,12年期刊服务经验,安全高效!包录用,包检索,签署合同,可报销,可对公。
zhifabiaocom广告
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观点哲学是什么
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哲学的基本观点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lppinduoduocom广告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卢梭崇尚自然美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文件夹
论卢梭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二) - 百度文库
47分 1026阅读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意义 - 百度文库
29分 1189阅读 人气好文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百度文库
48分 1118阅读 本周下载TOP
剩余10篇精选文档
APP内一键获取全部合集
4296人已获取
工具
收藏
APP获取全文
获取文档
下一篇
被浪漫主义尊称为“浪漫主义之父”、“人类之友”的卢梭以其“返归自然”的呐喊震惊世界,并深刻影响了他身后的历史,成为在政治、哲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中诸多流派的鼻祖。同时,他也因此受到了后人褒贬不一的评价。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实际上,卢梭所谓的“自然”不仅包括山川草木的自然界,而且包含人类自然的生活状态,最终归结为纯真质朴的人性,这三者的结合才真正成为卢梭一生不懈追求的“理想自然”。正因如此,卢梭的反文明也并非如伏尔泰等人认为的那样是要人回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原始人的状态。他所反的文明是一种以人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剥夺了人的天赋权利并使人性堕落的文明。他认为造成这所有一切的根源便是人的理性。因此,卢梭讴歌自然,推崇感性激情,与这种“文明”相抗衡便是顺理成章的了。然而在十八世纪那个崇尚理性,“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的时代,卢梭倍受迫害的境遇也同样成为必然。但卢梭的革命性正在于此。在科学理性渐入主流,并成为主宰人类思想世界的上帝之时,卢梭却在极力推崇人文精神,并将两者视作互为消长与对立的因素,体现出一种罕见的远见卓识。而卢梭思想的最终归宿正是崇尚人性的爱的哲学,在卢梭那里,理想的人的发展便是顺其自然的教育、充分自由的人性、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康德从卢梭那里学会了“尊重人”而浪漫主义的后继者们从卢梭那里继承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倾向。
卢梭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
文学是卢梭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卢梭整个浪漫主义思想主题的艺术化体现。在这里,一如在他的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中所贯穿的思想主张一样,卢梭推崇情感福音,张扬自然人性,批判文明束缚,追求自由平等而又赋予了强烈的审美特征。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席勒曾有一段经典的话:“作为诗人和作为哲学家的卢梭,永远只有一个愿望:要么探索自然,要么为自然而抨击矫揉造作。这就看他的感情倾向于哪个方面了。他有时多愁善感,有时愤世嫉俗,有时又逃避到田园世界中去,……他总是被两种东西所制约:有时是病态的敏感统治了他,刺激他的感官直至无法忍受,有时是理性统治了他,他就用逻辑概念的严谨来贬抑绘画的美。这两种品质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都具备,而这种品质的交替和结合把他造成一位诗人。”这段话揭示了卢梭思想的内在矛盾性,同时也说明卢梭式的“理性”之浪漫在其文学领域里如何被凝结而又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文人、作家和诗人,卢梭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理性思考与梦幻遐想、文明针砭与自然回返、自然景观与内在情感,尽融一体,达于极至的境界。
卢梭的作品极有特点:《新爱洛伊丝》的自然情感、《忏悔录》的个性张扬、《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的心灵力量都十分准确而丰满地反映出卢梭的心声。对于卢梭来说,人是根本目的,鉴于人的灵魂的腐化,倡导回归自然就是回归纯真质朴的人的善良品性。他认为只是在深藏于理智之下的地方,才使人意识到有感性、善良的存在。他喜爱同情给予的温暖,喜爱直觉闪现的敏捷,喜爱良心传递的清晰信息。他的著作给人的特别印象是:冲动比斟酌过的判断来得可靠,本能的感觉比应急的思想更为可信。对于他来说,凭借直觉的见识比出于理性或清晰的见解更为真实。他成了“感觉的人”成了“自然之赤子”成了浪漫主义之父。
(一) 情感地位的确立
《新爱洛伊丝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描写了贵族**朱丽同在其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的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这对青年人的爱情悲剧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谴责了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呼吁自然的爱的结合。作品对于书中人物的感情和大自然的细腻描写,特别是通过人物的感触去描写自然使自然和人物的情感水乳交融,使这部小说成为启蒙文学中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卢梭推崇自然感情,始终以人的纯朴率真的感情作为挑战特权、虚伪和恶习的根据。同时情感也是卢梭创作的源泉,他说:“我作了一番大概从无先例的最热情、最真诚的探寻之后,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感情这个东西。”《新爱洛伊丝》细腻温婉的感情、融合自然的描写赢得了赞赏,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就有一则著名的评价:“卢梭是法国第一位情感作家。”卢梭打破古典主义悲剧崇尚名誉、尊严和国家义务,以荣誉来扼杀爱情,以理性来节制情感的清规戒律,将自然、纯洁、美好的感情还与人。当古典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把人仅仅当作理性动物时,卢梭却强调人是一个有着活生生的情感的生灵。在《新爱洛伊丝》中展现了一种超越等级的情感自由和歌颂纯真爱情的心灵契合。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乔治·勃兰兑斯指出:“这一特点,连带地推翻了法兰西古典时代在情绪问题上所持的理论的立场。这个理论以为所有高尚而纯洁的情绪,尤其是爱情,都是文明的产物,从而在文学作品中见不到自然和热情,只有伪饰的情操和阿谀的礼式。”这是从反面对卢梭创新的意义肯定。卢梭开辟的情感倾向和影响如此之巨大,以至于伯恩斯写道:“要阐明卢梭的影响有多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是第一个认为感情和情绪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可靠的重要作家,他通常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他以后的五十年里欧洲的文学界都在哭泣。”
二 自我个性的张扬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写作的自转体小说,它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如果说感情的表达就是个性的表达,那么与《新爱洛伊丝》相比,《忏悔录》因系卢梭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乃具有更大的情感冲击力和自我个性的张扬度。《忏悔录》名为忏悔,实为抗辩。卢梭在一开篇就说:“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他宣称,看有谁敢在上帝面前说:“我比那人要好。”卢梭一生经历坎坷,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平。长期的流浪生涯和敌对势力无休止的迫害,使卢梭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晚年著书以精诚地剖析自己为自己辩护,表现了个性品质、信念坚定和巨大的道德勇气。不仅如此,《忏悔录》更重要的目的是关注“人的研究”、人的独立、自然人性,不啻是一篇人权宣言。借助于自我的形象,卢梭喊出了他的时代要求个性解放、人性自然发展的最强音,从而确立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重大主题。在《忏悔录》中对自然人性的崇尚和对个性自由的呼吁,与赞美大自然、歌颂淳朴的自然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构成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核心,这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忏悔录》通过卢梭个人奋斗的历程、精神独立的品格和挑战社会的勇气,从而揭示出的个性解放的思想,更是浪漫主义乃至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大主题和某种典型人物性格特征,即“以个人反抗社会”,“个人主义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突出的最富特色的特征”。
三 讴歌大自然,讴歌自然与人的感应契合和生命的融通
《新爱洛伊丝》对大自然的出色描写与热情讴歌不仅为其突出的艺术特色,而且是其主题的构成要素。卢梭在创作中第一个将大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把它当作追求和感受感情奔放、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美好理想。
在《新爱洛伊丝》中,自然的绮丽是需要借助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的,而在《忏悔录》里,自然已经和自身的生命融为一体。卢梭在大自然中体悟上帝的存在:我喜欢在欣赏他的创造物时默念他,这时我的心也上升到神的境界。他总在大自然里感受生命的律动;一看到美丽的景色,我不知为什么就感到心弦震颤。
而在《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对自然的描写已不是分割的局部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境界。晚年的卢梭,再不会被社交的烦嚣所打搅,也不会由于被跟踪而使眼中的自然披上一层迷纱。卢梭尽情讴歌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有《新爱洛伊丝》的出世,才激动了情感,推翻了启蒙思潮的冷酷理智;有《忏悔录》的著作,才开始了自然的笔法和浪漫主义的文学”。卢梭“自然的笔法”对十八世纪后期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欧洲文学的发展方向。
四 抒发灵魂的梦幻
《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像用串串散步的脚印串起的灵魂的叹息与梦幻。孤寂而丰盈,质朴而高傲,超脱而真情,其间蕴涵着一种无比安静的力量。它是卢梭式的灵魂梦幻的抒发。在《忏悔录》中,卢梭就开辟了一块心理描写的新天地,《孤独散步者的遐想》映射出这位一生关注人类幸福的思想家,在晚年极度不幸和孤独中,发现了幸福。在他看来,幸福即是一种心灵的安静,好似佛教中的涅磐状态。他在“散步之九”里说:“幸福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仿佛不是为世人而设的。”“假设有一种状态,在那里心灵能够找到一个坚实的位置,整个儿地静息在那里,并在那里聚集它的整个存在,既不必追怀过去,亦不必思考未来;在那里,……除了唯一感觉到我们的存在以外,再无贫乏或享乐、快乐或痛苦的感觉,更无希翼或恐惧的感觉。我们自身的存在这一唯一的感觉就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完全充实。”在安静和幻想中,卢梭似乎找到了心灵的依托,而据此又生发出无限的梦幻,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卢梭式的存在主义之极致”。
这十篇漫步者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同时它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这漫步是身体的漫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欣赏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它也是心灵的漫步,瞰梭在其中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毫无矫饰,从中获得慰藉;它更是文学的漫步,在这漫步中卢梭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法国作家卢梭的代表作品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1、其生涯创造的由来。
①卢梭是法国思想家和作家,1749年写科学和艺术的文章获得了成功。文章指出人类道德的败坏是由科学和艺术的发展造成的。伊利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辩证地解释了私人观念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把原始社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这两篇文章以其惊人的叛逆思想奠定了卢梭在欧洲思想史上的地位。
2、其作品传达的思想。
①他隐居巴黎郊区,创作了大量文学和哲学作品,强烈抗议封建等级制度。流亡多年后,他的晚年生活十分悲惨。他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和哲学小说《爱弥儿》。
②这两部小说激起了希腊联军对特丽和她年轻的监护人普莱的爱情悲剧,批评了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基于真实自然情感的婚姻理想。后者对人的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教育要与自然相一致。卢梭张扬自我、抒发情感、热爱自然,被尊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
3、其留下的经典语录。
①孤独的人无法与外界的任何人交流,也不能专注于丰富他强大的内心世界。他可以在内心世界里思考我们这个世界遇到的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对他来说,这是他生命的意义,否则他可以选择死亡。
②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
卢梭《新爱洛绮丝》(1761)宝贵的认识价值;它是爱情小说,可又别同一般。和卢梭那些振聋发聩的启蒙论著一样.这部小说在揭示“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方面、表现了爱情受到封建势力摧残时的纯与真,不俗不卑,情操高尚,促人清心明目,具有深刻的启蒙性质。
《新爱洛绮丝》书名的全称是《尤丽,或新爱洛绮丝——阿尔卑斯山麓下一个小城市中两个居民所写的情书》,它是卢梭著名的书信体小说。
爱洛绮丝本是法国12世纪时的一位美丽而钟情的少女,她与老师、哲学家阿贝拉尔相爱而酿成悲剧;启蒙思想家卢梭,借用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推陈出新,展现出他那个时代的新的爱情悲剧:贵族**尤丽与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甚笃,尤丽的父亲却出于封建的等级偏见,以圣·普乐的出身不配而从中拦阻,终于迫使尤丽含恨死去。书名在爱洛绮丝的名字前冠以“新”字,题意含蓄,透露出作者对封建罪恶的强烈愤怒。人们只要把尤丽的悲剧与昔日的爱洛绮丝悲剧两相对照,便可深入—步地领会这部作品的反封建主题:时代,已由中古前进到18世纪的启蒙时期;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却旧迭新换,戕害人间正当感情的封建偏见和家长制依然悠意横行。卢梭感到反封建的任务时不我待,新的“新爱洛绮丝”悲剧再也不能重演。
《新爱洛绮丝》采用书信体格式来展开悲剧主人公的命运,相互通信的除尤丽和圣·普乐外,还有尤丽后来迫嫁的丈夫德·沃尔玛、尤丽的表姐克雷尔、圣·普乐的好朋友英国爵士爱德华等人。说来是件憾事,这部书信体小说的全部译本目前很难看到;《外国文学作品选》中节选的《离别》和《游湖》(题目为编者所加),是《新爱洛绮丝》所有书信中最著名的两封情书。信中集中描写尤丽和圣·普乐这一对恋人纯真而炽热的感情,历来为人们所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