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射杀李元吉威胁李渊,秦琼呢?

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射杀李元吉威胁李渊,秦琼呢?,第1张

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帝王,其一开始的登帝之路却并不光彩,当然,也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凶险的一次经历。

李世民的夺帝之路几乎是世人皆知,即玄武门之变。这一场战役的凶险,要远远超过他此前经历的任何一场战役。诚然,李世民此前也经历过数次危及生命的大战,但是他即使失败,也都有后路可退,也都能回到李氏家族大本营,在父亲和兄弟的帮助下再次重振旗鼓。

但是,这一次,却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因为他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兄长,而父亲也不可能会纵容他的行为,他只能一次性成功,没有其他暂缓之策可言。如果真的失败,李世民也只有可能逃往突厥,才有生的希望。当然,能否逃得过去,还得另说,至少,这李氏天下,就不会再有他的任何活路。

正是因为通往皇帝之路太过凶险,这玄武门之战中,李世民才会将自己的所有亲信全部派上场。包括李世民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一仗,胜利了,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失败了,直接被诛九族。但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了。

在这场战役中,除了暂时不在身边的,其余所有亲信全部上阵,无一人有闲职。而在李世民的队伍中,尉迟恭和秦琼则是队伍中威名最大的两员猛将,曾为了李氏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秦琼和尉迟恭作为李世民的亲信,跟随李世民上阵杀敌多年,在这一场战役中,也一定会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但是,在正史记载中,尉迟恭的确在玄武门之变中担任了射杀李元吉、威胁李渊的重要角色,但却没有对秦琼的相关记载。这是为何?

由于没有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相关记载,很多人都认为秦琼像李靖等人一样,在这一场关键战役中,并没有参战,没有帮助李世民争夺皇位。

这最直接的证据,也的确让不少人信服——凌烟阁中,一生卓越功勋的秦琼竟然只排在了末尾。这与他一生建立的伟大功勋根本不相称,唯一的解释,就是在当初这场决定生死的皇位之争中,秦琼并没有站在李世民这一边,像尉迟恭那样鞠躬尽瘁。

但是,仅仅凭借这一点而猜测出秦琼没有参战,真的可信吗?

准确来说,这个证据其实并不可信。事实上,秦琼和尉迟恭一样,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而之所以史书中没有说到秦琼,只是因为秦琼当时所负责的战略责任并非是取敌方首级。虽然不是上前线作战,但是他的任务却要比尉迟恭忙得多,直接扛起了两大重要职责。

而且,虽然很多史书中都没有记载秦琼去干什么了,但是在《旧唐书》中记载的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大将中,秦琼也是赫然在列的。因此,现在的最大疑惑就是,当时秦琼在做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晓,在玄武门之变中,总共有三大战场:一是李世民与尉迟恭等少数精英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的核心战场临湖殿;二是直接决定战局形势的主战场玄武门;三是李世民的老家秦王府。

前两个战场还好理解,为何秦王府也会是一大战场呢?原因很简单——李世民也没有绝对把握就能战胜李建成,如果失败了,那就要迅速带领家人逃往。另外,如果李建成的援兵攻破不了玄武门,转而攻打秦王府一旦老窝被迫,李世民还是得乖乖就擒。

因此,李世民也一定会派大将看护好自己的老家,而正史记载中,李世民的所有大将都在前线,那么镇守老家的就只会是秦琼。

此外,在《旧唐书》中,也有提及秦琼要负责机动作战,不但要率领主力兵在玄武门前与敌军大战,还要时刻防备战局形势,一旦李世民在里面伏击失败,那么秦琼就要迅速做出是带领李世民一家逃走还是展开第二次强攻的决策。

当然,书中还有记载,当时李建成部下两千余人围攻玄武门,与李世民的守军僵持不下之际,有数百骑兵进入战局,李建成军队自此四散而逃。从当时的战局来看,也只有秦琼能够带领这些骑兵赶赴沙场。

之后,尉迟恭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拎着来到李建成部下面前,才彻底将这场战争结束。

由此可见,秦琼并非是没有参战,而是作为守备军和机动兵在暗地作战而已。

7月31日

尉迟恭不受拉拢

玄武门兄弟喋血

秦王李世民的府中,能人极多。太子和齐王既妒忌又羡慕:如何能挖一批来做自己的羽翼呢?他们首先看准了尉迟恭这个人。

太子派人送去一车金银,还写了一封很客气的信:“愿迁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交。”意思是希望老将军看得起我,交个朋友好吧?

尉迟恭,大号敬德,是唐朝著名的一员战将。地位不算高,但武艺精强,为人仗义,是血性男儿。

他回答得很爽快:“我是个村野农夫。天下大乱,误投贼党,成了罪人。是秦王给我第二次生命,并深受信任,只有用性命来报答才是正理。对于殿下,我无功无德,不敢领受厚赐。要是与殿下私自相交,便是见利忘义,殿下要这样的人又有何用?”

太子气得不行,再也不跟尉迟恭来往了。

尉迟恭把这情况告诉秦王,秦王拉住他的手说:“你的感情像山岳般坚固,纵然金子堆成山,你也不会变心的。你只管接受,有何关系?何况可以了解他们的阴谋,不也一举两得么?你若一硬到底,灾祸说不定就要临头的。”

果然,齐王多次派刺客行刺。岂料尉迟恭胆大,府门大敞八开,主人在书房躺着看书,刺客心中害怕,不敢贸然动手。行刺不成,李元吉便想诬告尉敬德谋反,可又找不到证据,只好作罢。6266建成、元吉以秦府多骁将,欲诱之使为己用,密以金银器一车赠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并以书招之曰:“愿迂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交。”敬德辞曰:“敬德,蓬户甕牖之人,遭隋末乱离,久沦逆地,罪不容诛。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籓邸,唯当杀身以为报;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交殿下,乃是贰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建成怒,遂与之绝。敬德以告世民,世民曰:“公心如山岳,虽积金至斗,知公不移。相遗但受,何所嫌也!且得以知其阴计,岂非良策!不然,祸将及公。”既而元吉使壮士夜刺敬德,敬德知之,洞开重门,安卧不动,刺客屡至其庭,终不敢入。元吉乃谮敬德于上,下诏狱讯治,将杀之。世民固请,得免。

齐王又诬告程咬金,结果程咬金受贬,去当康州刺史。程咬金向秦王表示,宁可杀头也不去,只盼主公早下决心除掉奸人。这事也只得暂时搁起。6266又谮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出为康州刺史。知节谓世民曰:“大王股肱羽翼尽矣,身何能久!知节以死不去,愿早决计。”

齐王深知秦王府的谋士,首推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在高祖面前不断谮毁,说他俩是挑拨离间的祸首。高祖听信了,下诏不许二人再进秦王府的门。6266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皆谮之于上而逐之。

不久,突厥人又南下侵扰,太子荐齐王督军北征。齐王要求高祖把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一班名将调归自己,得到了批准。6266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同时,又和太子商定,在出征的告别宴会上,叫武士当场杀死秦王。消息传来,人人都劝秦王先下手为强,再也不能等待了。无忌等劝世民先事图之

秦王很伤心,也很动情:“兄弟骨肉,互相残杀,从古以来是大恶,我知道灾难一定要发生的,但我决不愿先出手,还是静以待变从情谁不爱其死!

吧。”世民叹曰:“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

尉迟恭激动起来了:“世人谁不爱惜生命?我们用生命侍奉大王,是上天的命令!灾祸就要来,大王光想什么仁义道德,国家的前途也不管了?大王不听我的话,我不责怪;不过,我要卷起行李逃入深山,决不跟着你等死!”敬德曰:“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祸机垂发,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

长孙无忌也很坚决:“不听敬德的话,必然坏事!敬德要走,我也跟他走。”无忌曰:“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

尉迟恭又说:“临事多疑,是不明智;危而不决,是缺少勇气。你一向优待的勇士八百人,都已作好准备,只等号令就动手,不干怕也不行了。”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这时,有人提供了一个情况;护军薛实对齐王说:“大王的名字叫元吉,“元吉’合成一个‘唐’字。可见大王终究要当唐天子。”齐王当时高兴极了,说:“只要杀了秦王,除掉建成易如反掌。”大家听了,齐声劝谏秦主:“请看他们是些什么人?两个合谋还没成,又在互相打主意!人心不足,无所不为。大王收拾他们,好比地上捡起一根草。可大王固执个人之间的道义,丢却国家前途,实在是朝廷的不幸!”6266比闻护军薛实尝谓齐王曰:‘大王之名,合之成“唐”字,大王终主唐祀。’齐王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彼与太子谋乱未成,已有取太子之心。乱心无厌,何所不为!若使二人得志,恐天下非复唐有。以大王之贤,取二人如拾地芥耳,奈何徇匹夫之节,忘社稷之计乎!”

秦王沉吟不语,还在犹豫。

“请问大王,你看舜帝为人如何?”一位偏将站起身,鼓着眼睛问。

“是圣人呢。”秦王很平静。

偏将激动得叫了起来:“对呀!假如舜帝在水井里不逃出来,只会变成一堆烂泥巴,若不从仓库顶上溜走,早已烧成灰尘了,又怎能教化天下、德传万世呢?舜就懂得道理,能够随机应变。父亲责罚他,小棍子打来他领受,大棒来了他就逃,何须冤冤枉枉地把性命送掉呢。为什么?因为他晓得自己是对的,他深明大义!”这一番激动人心的话触动了秦王:“好吧,我再请人占卜,作出最后决定。”

张公谨正好从外面进来,一把抢过卜人手中的龟甲,使劲扔出殿外,环顾大家:“占卜是判断疑问的。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是卜得不吉利,就不干了吗?”6266世民犹未决,众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曰:“圣人也。”众曰:“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是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盖所存者大故也。”世民命卜之,幕僚张公谨自外来,取龟投地,曰:“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于是定计。

秦王无话可说,当下决定动手。又派长孙无忌暗中去请房玄龄。房玄龄笑道:“天子的诏令,不许我进秦王府,私下渴见要杀头,哪敢奉召?”

长孙无忌转告了房玄龄的话,秦王气得眼里直喷火,跟尉迟恭发牢骚:“玄龄和如晦也背叛我么?”解下佩刀递给他:“你去看看,如果不来,就把脑袋提来好了。”

尉敬德告诉二人,秦王决心已定,应该赶快进府商量行动办法。房玄龄笑道:“秦王这个人,太讲仁义了。你不激他,他是不急的。唱唱反调,他才会清醒。我们能背叛他吗?”当即商定,三人分头行动,房、杜二人化装成道士,尉迟恭走小巷,同聚秦王府中。6266世民令无忌密召房玄龄等,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敬德往,与无忌共谕之曰:“王已决计,公宜速入共谋之。吾属四人,不可群行道中。”乃令玄龄、如晦著道士服,与无忌俱入,敬德自它道亦至。

次日一早,秦王向父亲密奏建成和元吉的罪行,特别提出他们*乱后宫,和父亲的妃嫔厮混一起。惹得高祖勃然大怒。秦王然后表白:“我对兄弟绝无恶意,可他们非杀我不可,大概是要帮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吧?我若冤死之后,魂归地府,也决不跟这些贼人相见的!”

这一席话是话中有话。他告诉高祖,你最厉害的两个对头是我抓住的,唐朝天下是我打来的,建成和元吉干了什么?如今反而要替敌人报仇,不是吃里扒外吗?良心何在?父亲是帮无功受禄的叛臣杀我,还是帮我这功勋卓著光明正大的儿子杀叛臣?

李渊在这些大事上倒不很糊涂,看了秦王的密奏,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叫人告诉世民:“明天就审问此事,你要早些上朝。”父子俩彼此会意。6266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乱后宫,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公元626年阴历六月初四清晨,高祖把老臣裴寂、萧璃、陈叔达等人召进皇宫,准备当面审问太子的情况。6266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秦王也带着长孙无忌,先安排好武士埋伏在玄武门,然后上朝渴见父皇。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

张婕妤探知消息,派快马告诉太子,急召齐王商议对策。齐王主张托病不上朝,静观形势;太子认为自己早有准备,可以入朝探察消息。6266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两人走到临湖殿,发觉气氛不对,回马便走。

秦王后面追来,喊两人进殿。齐王回马,取出弓箭就射,可心里紧张,连拉三次,弓弦张不满,箭射不出。秦王转手一箭射中太子,当即跌下马来死了。6266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这时,尉迟恭带着骑士七十人恰好赶到,箭如飞蝗,齐王也受伤落马。秦王的马冲进树林,树枝将他绊倒,一时爬不起身。齐王忍着伤痛,猛地扑来,抓住秦王的弓弦,想绞他的脖子。尉敬德飞马纵到,怒喝一声,齐王拔腿便逃,尉迟恭一箭发出,齐王迎弦而倒,直挺挺地死了。6266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这时,太子的东宫将士冯吉、薛万彻等人率领二千精兵赶到,和秦王府的猛将张公谨在玄武门边展开激战,互有杀伤,难分难解。直到尉迟恭飞马赶来,把太子和齐王的首级高高扬起,这些人才四散逃走。6266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

高祖在殿上等了好久,不见太子和秦王进来,便到海池划船活动筋骨去了。秦王派尉迟恭赶去保护。他全副武装,报告高祖:“太子和齐王谋反作乱,秦王已将他们诛死,特叫我来守卫陛下。”高祖回头望着裴寂:“不料今天看到这种结果,该怎么办才好啊?”。

萧瑀和陈叔达同时表示:“建成和元吉本来无功于国,妒忌秦王的功劳,阴谋害人,如今已被诛杀,陛下只要把国事交给秦王,立为太子,一切都会好的。”6266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高祖马上传达诏令,召见秦王,亲切地抚慰:“这些日子,你几乎遭受‘投抒之惑’,委屈你了!”6266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高祖说的是个典故:古代曾参的母亲,在家织布,有人登门告诉她:“你儿子杀人了!”曾参是最有道德的君子,母亲自然不信,继续织布。可是喊儿子杀人的越来越多,不由得不信,母亲丢下梭子,慌了。后来弄清,是个与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这事成为典故:话听多了,假的也会相信的。

高祖听后宫的话太多,几乎错怪秦王。今天说这话,是向儿子道歉赔不是。

秦王听了老父亲的话,心里难过:母亲死得早,严父、慈母和君王,都由一个老人来承担,责任多大啊。他跪在高祖面前,解开父亲的衣服,双手扣住老人的乳头,用口吸吮、像吸慈母的奶水一样,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铭记。他痛哭失声,好久不能平静。6266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接着,查抄太子和齐王的家,他们各有五个儿子,也一起被杀了。两家人从皇族的名册中销掉,因为他们是叛逆之家。6266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权位争夺,从来是没有亲情可讲的,像李世民这样有为的君主,也没法避开这个规律。

这就是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听从魏征的引导,收服被李世民重创的窦建德尝试拿回兵权,李渊也尝试任用裴寂,最终导致大败,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领兵。

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李渊四子李元吉全死于秦王府箭下,李世民让身着甲衣的尉迟恭面见李渊。知晓两个儿子都已身死的消息后,李渊算是彻底收起了心思,将秦王李世民封为太子,并下令,从那以后的政务都先上交太子,然后由太子传给李渊。言下之意已经很明了,李渊害怕了。

早先李渊起兵发迹时,早就想到了政变这个问题。秦王李世民才能举世无双,军中威望无人能比,因而无官可赏。可太子之位已经给了李建成,李渊选择了纵容。他是希望看到一个胜者为王的局面的,可以说,秦王造反,李渊猜想过,只不过没掌控好局面,不小心玩脱了。

早在玄武门兵变以前,李建成就已经对秦王有所不满,李世民军功卓著,声望太大,再加上手握重兵,势必会是个麻烦,李渊虽立建成为太子,并没有给他很大的政治帮助,随着秦王势力的扩大,东宫开始先下手为强。可惜政变失败,兄弟两人成了刀下亡魂,至此李渊已经不能再说什么,相反还得在在金銮殿安抚李世民,说自己早就想立李世民为太子,并痛哭不止。当时的李渊一定是发自内心感到痛苦而流泪,但肯定不是后悔没立二儿子当太子。

李建成被杀后,原先太子集团的势力还有部分保留,比如丞相裴寂,只不过此人权利一天天被打压,最后不了了之。作为太上皇,李渊自然知道儿子不杀自己,但自己手中也没什么权利,只能每天在宫里享福,这倒是和他起兵前的生活日常很相似。然而就是在这段时间,李渊还是给李世民留下了不小的麻烦。

从退位到驾崩先后九年,李渊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多播播种,那段时间里,李世民多了三十多个兄弟姐妹,最小的兄弟比自己儿子还要小。比如二十二子李元婴,此人艺术素养极高,就是生活作风让人不满。山东封邑,苏州,隆州,李元婴每到一处地方都会大兴土木,闹得民不聊生,被当地人在背后指着脊梁骨唾骂。因为是李世民的兄弟,只要不犯政治错误,李元婴就敢无视朝廷的警告,相反李世民李治父子俩拿他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或许,这便是李渊死后唯一能给李世民留下的惩罚。

秦琼和尉迟恭,两个著名的人生活在隋末和唐初,总是张贴在他们的大门在春节假期。为什么?据传和尉迟恭被后人尊为门神,门神自古有之。

古人认为,门户是全家人每天进出的钥匙,需要驱邪才能保全家平安。然而,亲爱的朋友们知道,古代最早的门神不是秦琼和尉迟恭。据南朝梁宗八《荆楚岁时记》年记载:“正月初一,门上种桃,名为仙木,门左右各画二神,左为申屠,右为雷宇。”由此可见,申屠和雷宇是最早被视为门神的人。

那么,秦琼和尉迟恭为什么会成为门神呢?

包书,秦子人,周琦历城人。唐初,一位名将是一位传奇人物,从万马大军中取了一位将军的首级。他追随唐高祖的李渊父子,为唐朝稳定南北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尉迟恭,隋末唐初名将,朔州鄯善人。赐与司徒,与州督合并,封为忠武。他和昭陵葬在一起。秦琼和尉迟恭是凌烟阁二十四英雄中的两位,因为他们表现得异常勇敢。他们被视为门神,据说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隋末,炀帝无路,天下大乱。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从太原南下讨伐隋朝。在军事重镇兖州霍邑,唐渊率领唐兵与宋老生、隋姜交战,历时一个多月,将宋老生斩首,后下长安建立大唐。另一个军阀刘武周利用山西的空虚,占领了唐高祖的山西老巢。公元619年冬,李世民奉父亲之命,领兵回陕。李世民收复河东、平阳后,兵往霍邑。

元帅刘武周命守霍邑,命尉迟恭守白墙关,阻止北进。李世民的将军秦琼与尉迟恭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打了很多次,但仍然不分上下。李世民爱才,想收服尉迟恭。尉迟恭说,只要刘武周不死,他就不叛变。于是李世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年杀死了一个长得像刘武周的人,并把他的头送给了尉迟恭。尉迟恭想当然地向李世民投降了。

后来,李世民在火驿衙门过夜,多次在梦中被两个无头人惊醒。经过仔细考虑,李世民认为这两个人中的一个是公元617年在霍邑被斩首的隋朝将军宋立科老生,而另一个则像是被刘武周砍头的人。这两个无头鬼不断骚扰李世民,使他坐立不安。李世民召徐茂公商议,徐茂公曰:“主公欲降德德将军,故屈杀刘武周。大人可派德德将军夜守衙门,或许能得安宁。”按照的话,尉迟恭守着门,果然,刘武周之类的鬼魂不再打扰他了,而老生之类的鬼魂还是来了。李世民再次向徐茂公寻求建议。徐茂公说:“我听说宋老生是隋将军,但他的忠诚和勇敢是值得称赞的。听说宋老生很欣赏秦的为人,晚上想派秦去守衙门。也许是安全的。”李世民派秦琼夜里去守衙门,果然,宋老生的冤魂不来了。

事情发生后,传到民间,人们把景德和秦琼的画像贴在门上,为了偷偷摸摸,不敢下手。从此两人成了门神,互相学习。到了宋代,门神画发展成为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年画。

然而,史书上还记载了另一位门将,那就是

两人之间确实有旧仇,一是尉迟恭和李元吉比试,尉迟恭开始留了面子,在李世民命令下直接赢了李元吉;二是李元吉怀恨尉迟恭直接赢了他,向李渊诬告尉迟恭有二心。所以比起传言李世民授意尉迟恭杀死李元吉,这两人之间的旧仇也是一个导火索。

尉迟恭败在李世民麾下后,对李世民就十分忠心,甚至比李渊还要忠心。尉迟恭是一个使槊的高手,据记载,他不仅善于使槊,还能够将敌方的槊夺过来然后杀了对方。同时李元吉也是一位使槊的高手,他自认为没有人能把槊从他手上夺去。听闻了尉迟恭的本事后,李元吉想要与他比试一番。一开始尉迟恭顾及这是李世民的弟弟,所以还是给了面子,两人久战分不出结果,李世民在一边对尉迟恭说夺下他的槊,尉迟恭一听马上把李元吉手中的槊夺走,这让李元吉十分没有面子

李元吉因为这件事对尉迟恭记恨上了,后来在李渊面前诬告尉迟恭有二心。李渊听闻便想把尉迟恭杀了,还是李世民在一边苦苦求饶,李渊才放过尉迟恭的,从此,这两个人就结下了仇恨。

所以在宣武门之变,尉迟恭找到了机会把李元吉杀了。可以说即使没有李世民的命令,尉迟恭也是有可能将李元吉杀掉的。两人之间的仇恨已经算是涉及到生死了,所以对于尉迟恭来说,宣武门之变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李世民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当时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唐太宗李世民为唐王朝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手下网罗了大量的当世人才。

像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的秦琼秦叔宝以及在玄武门之变中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的尉迟恭,都是李世民手下的名将。而这两人都是前期重用,后期冷落,李世民对秦琼和尉迟恭的反差为啥如此之大?

李世民

秦琼当年是瓦岗寨的一员,与程咬金、单雄信等人都是关系非常好的好友,但是单雄信与李家有血海深仇,最后没有跟众人一起投奔李唐。后来双方还在战场上刀兵相见,最终单雄信被抓获。这时候秦琼为单雄信求情,但李世民并没有卖秦琼这个面子,还是杀了单雄信。从这时候开始,秦琼与李世民之间就有了嫌隙。

但这并不是他冷落秦琼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秦琼。像秦琼这样的开国功臣,很容易在政治斗争中受到伤害,李世民冷落秦琼也是为了让秦琼避免很多政治麻烦。而对于尉迟恭,同样有这样的感情,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可是逼迫了李渊退位,在很多李渊旧部眼中,尉迟恭就是眼中钉,因此李世民必须对其进行保护。

除了保护之外,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唐朝建立初期几乎已经没有了大规模战争,像这些武将的作用变小,本身也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了。而到了东征时期,秦琼、尉迟恭的年龄都偏大了,自然也不会太多的使用了。

李世民上台前后对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态度反差之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二人自身的原因倒是其次,主要原因还得归咎于李世民身上。李世民的态度也再一次论证了历史的真理——鸟尽弓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1603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