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何要叛乱?对奉军的损失有多大?

郭松龄为何要叛乱?对奉军的损失有多大?,第1张

郭松龄叛乱因为要打破原有的权力机构,根本结底是一场“新派”与“旧派”的战场相争。郭松龄叛乱是东北军的一次严重内斗,大大消耗了东北军的有生力量,郭松龄带走5万精锐部队和十几万达牌儿部队,在这次内斗当中,东北军损失严重,一部分军队建制全无,需要重新确立,东北地区的势力吩咐也重新洗牌,张作霖东北王的地位受到挑战。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张作霖是东北地区最有势力的军阀。郭松龄反抗张作霖是一次跳槽,也是一次创业,他联合冯玉祥等军阀是跳槽,推翻张作霖的统治,自己成为新一代军阀是创业。其中夹杂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也有对东北地区未来的设想。郭松龄是东北军队的得力干将,张学良从学成归来,保持着先进激进的思想,郭松龄和张学良一拍即合,他们两个亦师亦友。

张作霖同样认识到新生代力量的崛起。东北军内部形成了新派和旧派良两股,旧派势力根基深厚,掌握着大部分军权,新派思想先进,头脑灵活。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趋势。张作霖调和新派和旧派之间的矛盾,但是最终还是爆发了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而郭松龄就是新派的代表人物。

同为战将的郭松龄与杨宇霆水火不容,郭松龄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起了战争。个人理想、政治主张、现实利益都是郭松龄反叛的原因,他无法认可张作霖和杨宇霆对于东北地区未来的规划,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个人能力,实现东北地区的繁荣昌盛,他也坚决抵制日本侵略者的利益诱惑,是彻底的反日派。郭松龄希望通过取张作霖而代之,达到自己的理想世界,最终兵败被杀。

郭松龄号称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也颇有其先祖的风范。他在奉军之中靠着学生张学良的关系,本来是混得很好的。

在郭松龄的改革之下,军需独立在东北军得到实现,他和张学良所带领的二、六两个旅成为了当时东北军的王牌部队。

当张学良任第三军军长的时候,郭松龄成为了他的副手,被任命为副军长。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带着第三军的人马,一路杀到了秦皇岛,立下了不朽功勋。可以说这么发展下去,等到张学良继位,郭松龄铁定是奉军的二号人物。

张作霖也有意将郭松龄培养成为儿子的太子太傅,所以张作霖宁可重用杨宇霆、姜登选等人,也不重用郭松龄,意图很明显,郭松龄是留给张学良的,他不能乱用。

可惜郭松龄领会不到这一层意图,他一直记恨这帮跟自己一起出道的人,一个个都成了省督军,可他却还是个副军长。

郭松龄心眼小,姜登选的死就是最好的例子。

郭松龄和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等人,全部都是新军的代表人物。他们接受过新式的军事教育,和奉军的老一套做法完全不同。

所以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以后,张作霖痛定思痛,打算重用这帮新军领袖,想要在东北训练出一支可以和日本军队战斗力相媲美的军队。

同样是一起出道的人,杨宇霆成了江苏军务督办,姜登选成了安徽军务督办,而郭松龄本来是有机会去安徽做省军务督办的,这个机会让姜登选给抢了。

郭松龄心里当然非常不爽,与此同时杨宇霆又成了老帅张作霖的心腹,成天在张作霖身边说小话来掣肘郭松龄。而韩麟春跟姜登选的关系又非常好,总之老郭是被这帮人给排挤到了边缘了。

一个成了封疆大吏,一个成了宰相,就郭松龄依旧还是张学良身边的马仔,为此郭松龄心理上极度不平衡。

在郭松龄反奉以后,姜登选前来劝阻,郭松龄是前仇旧恨一起算,将姜登选捆起来扔进了棺材里,将他活活给闷死了。

郭松龄参加过孙中山的新军,跟张作霖完全不是一路人。

郭松龄在1912年就考上了北京将校研究所,隔了一年又考上了中国陆军大学。在这里,他研究学习了3年军事科目,尤其是对德国、日本的军事做了深刻的研究。

1916年,毕业以后的郭松龄成为了北京讲武堂的教官。那个时候的读书人,能够走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组织了护法运动,其中担任广东省省长的朱庆澜居然是郭松龄的老上级,为此郭松龄果断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南下投奔到了孙中山的护法军之中。

此后郭松龄在这里接触到了最新式的军事实战,也了解到了新军的优势,可惜当时新军政令不一,始终受到地方军阀的掣肘,他还曾经专门为了这件事跟孙中山有过一次长谈。

护法运动失败以后,郭松龄在1918年返回东北,这才进入到了奉军之中担任讲武堂教官。所以说郭松龄的教育背景,和张作霖的行事风格,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路子。张作霖没有北洋军那种正规军的格局,也没有孙中山护法军的那种新潮。

郭松龄对此十分失望,所以郭松龄在取得张学良信任以后,打算利用张学良的关系,对奉军做出改革。

不过你是人才,可人家也是人才,像杨宇霆、姜登选包括韩麟春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跟随张作霖的步伐,根本就不容许郭松龄做出过多的改革。除了反叛,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以完成郭鬼子的理想了。

中华民国建立后,各大军阀割据并不断进行混战,导致百姓生活水生火热,这个时候北方强大的军阀奉系发生内乱,张作霖最信任的将领之一郭松龄举兵反奉,这一场战斗震惊了全国,开始郭松龄确实获得胜利,后来日军火速帮助张作霖后,并在冯玉祥的倒戈导致自己迅速失败,并且兵败生亡,结束自己的一生。

郭松龄

郭松龄的成功之处:

因为我们知道郭松龄思想进度,很早就加入了同盟会,并跟随孙中山参加了护法战争,兵败后回到奉天,可以说郭松龄在加入奉系军阀之前他的表现并不出色。

还有,郭松龄这个人素质还是不错的,不贪污受贿,执法严明,生活作风艰苦朴素,并有很强的战术意识,指挥思想,这些可以看出确实郭松龄确实在那个混乱时代是个异类,是个一个人才,因此,他很快获得了张作霖的赏识。

那个时候张作霖刚好要给张学良找个副手,素质不错的郭松龄就成为了不错的选择,最后,郭松龄成功成为张学良的副手并且数次在危难中反败为胜。

郭松龄 张作霖

起兵原因:

其实,从郭松龄起兵到失败,可以说郭松龄是有一定野心,这个事情不能这样说,我们知道郭松龄反奉的内部及外部原因。

第一、民族大义。

第二、杨宇霆的私人恩怨。

第三、新旧派矛盾。

第四、性格的缺陷。

第五、张作霖的支持,张学良的放任。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郭松龄的起兵是有一定的野心,他因为对奉系内部的不满意他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改变奉系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剧照(郭松龄、张学良)

郭松龄反奉原因:

民族大义

为什么郭松龄对于张作霖不满,主要他认为张作霖为个人私利,出卖国家和日本人合作,引起了郭松龄的极度不满,并且决定反对张作霖,推张学良上台,而郭松龄作为张学良的绝对亲信,因此,他思绪良久后决定反奉推张学良上台。

杨宇霆的私人恩怨

这个事情主要从第二次直奉战役说起,那个时候奉系地盘达到了巅峰也导致了奉系互相抢地盘,姜登选去江苏,郭松龄去安徽,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因此,张作霖取消了郭松龄的地盘,这件事情要顾松林对杨宇霆怀恨在心,并且对张作霖逐升起了不满。

新旧派矛盾

还有那个时候奉系军阀分为陆大派,革新派、元老派,三大派戏之间纷争不断,陆大派郭松龄为首,革新派杨宇霆为首,元老派张作相为首,这三派在奉系当中的势力都十分强大,元老派郭松龄并没有和他们发生严重矛盾,主要是跟以杨宇霆为首的革新派发生了矛盾,郭松龄主张开发东北、不对外征战,抵御外敌,杨宇霆认为应该向中原发展,争霸中原,张作霖作为一个封建军阀,认为入主中原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选择支持了杨宇霆,并且极度信任杨宇霆。

性格缺陷

郭松龄这个人存在严重的性格缺陷,自尊心极强,并且处处计较得失,在加上郭松龄这个人本身就不善于交谈,最终,两人问题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并决定通过起兵来把杨宇霆赶下台。

张作霖的支持,张学良的放任

我们知道,郭松龄确实治兵上是有一手的,因此,张作霖把郭松龄作为张学良以后的辅政大臣是最适合不过的,而郭松龄为什么会选择反奉主要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候张学良是个花花公子,对于郭松龄是放任的态度,最后,郭松龄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父子的支持下,他逐步有了自己的势力,并且有了起兵的成本。

郭松龄失败的原因:

未笼络下级军官,无高级将领支持:

那个时候不少奉系军官都是以张作霖马首是瞻,而张作霖其实对下级军官还算是不错的,因为,很多人可以说那个时候是靠张作霖获得了不少的利益,因此,这些人心里是不愿意反对张作霖的,还有,他起义时候并没有多少高级将领支持,以及,后来他在进军奉天的时候把之前和他有矛盾的姜登选杀害。

李景林和冯玉祥倒戈:

原本三人选择同盟,一起击败张作霖,这样可以做到利益均沾,这个时候在郭松龄接连获得胜利的时候,冯玉祥选择进攻李景林,最终导致其战败,这样郭松龄的后路给抄了,在加上日本人的支持,导致了反奉势力的迅速 战败,最终导致了郭松龄兵败人亡、

日本人支持张作霖:

我们知道在郭松龄进军奉天的时候,日本人看到郭松龄军队节节胜利,就跑去郭松龄部队那里希望可以在郭松龄取胜后获得在东北利益的扩大化,而民族感极强的郭松龄拒绝了日本人,从而导致日本人在得不到利益的情况下,选择和张作霖进行合作,张作霖最终选择和日本人合作,从而日本人干预了这场反奉战争。

郭松龄夫妻

郭松龄倒戈发动反奉战争,为何还会被张作霖击败?

话说,在1925年浙奉大战时,也称为第三次直奉战争,奉系军官郭松龄因不满张作霖的统治,与冯玉祥,李景林达成倒奉协议,在滦州起兵,临阵倒戈,发动了倒奉大战 。郭松龄率领军队攻破山防线,占据锦州,进军沈阳,严重威胁到了奉系在东北的统治,最后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大力反攻平定郭松龄叛乱。

张作霖能够逆势反击平定郭松龄反叛,最后赢得战争,与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各方面都离不开关系。

 

首先,在政治上张作霖发表声明主动退位,将奉军主帅位置交付张学良,同时派张学良亲赴战场对郭松龄的反奉军队进行劝返,发动政治攻势。由于郭松龄反奉打的是张学良的旗号清君侧,拥张学良为首,所率领的军队在奉军中也都是属于张学良部下,在张作霖父子的政治攻势下,郭松龄师出无名,反奉军军心被瓦解,为张作霖的成功平叛,赢得战争奠定了基础。

 

在外交上,张作霖勾结日本军方和政府,签订不平等协议条约,以出让中国东北主权利益为筹码获得日本驻军的相助。日军在东北铁路沿线重镇,禁止郭军通行,迟滞郭松龄军脚步,还派出军队发动对郭松龄方军队的袭击,焚烧郭军军火库,还在空中派遣飞机对郭军阵地进行轮番轰炸,造成郭军极大的损伤,也是郭松龄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军事上,张作霖一边命令张作相,张学良率军于连山一带阻挡郭松龄攻势,另一边又急调黑龙将吴俊升部驰援。吴俊升带领的黑龙江骑兵与日本关东军密切配合将郭松龄大军拦腰切断,最后大败郭军。

 

在经济上,张作霖向日本借贷的巨额款项充当军费,保障作战军队的后勤,而反观郭松龄一方,盟友冯玉祥和李景林相互内讧,大打出手,郭军后勤被断,这也是张作霖能平叛成功的原因之一。

“郭松龄倒戈”是奉系军阀由强到弱的重要转折点,虽然张作霖成功击败了郭松龄,但奉军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郭松龄作为张学良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将领,如果不反,未来铁定是奉军的第二号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还是选择铤而走险,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

第一,从思想深处来看,郭松龄与张作霖本质上并不是一路人。郭松龄于1906年进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正规军事培训,同时也从同盟会成员方声涛那里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郭松龄经方声涛、叶荃介绍,正式加入新军同盟会。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第二年秋,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

1917年,郭松龄投奔孙中山,先后被委任为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后转任韶关讲武堂教官。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走投无路才返回奉天,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从郭松龄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比较“前卫”的,是追随孙中山的,而张作霖是非常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所以两人从思想深处是对立的。

第二,张作霖的所作所为加剧了两人的矛盾。如果说奉军里面谁能得到郭松龄的正视,恐怕也就是张学良了,因为张学良也是一个思想比较“前卫”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哪怕郭松龄很是看不惯张作霖及他的兄弟的所作所为,但他还是在奉军待了很多年,并且为了奉军立下了不少功劳。

但是随着郭松龄的地位越来越高,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他就越来越不能容忍张作霖的所作所为。比如说,他就很反感张作霖与日本走的亲近,在他认知中,作为中国人就要与国外势力势不两立,不能有太多纠缠,而张作霖恰好老是给日本人谈合作。

再比如说,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论功行赏,本来准备给他一个安徽督军的,结果就因为杨宇霆突然想做江苏督军,他就被挤掉了位置,作为功劳最大的他,反而到头来啥也没捞着。最关键的是,杨宇霆还把事情办砸了,刚刚上任就被孙传芳给赶了回来,奉军南下计划被迫搁浅,最后还是需要郭松龄去给他擦屁股。这算是击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郭松龄本人野心已经膨胀起来。由于张学良的关系,郭松龄掌握着奉军最为精锐的力量,这让他的野心极度膨胀了起来。郭松龄倒戈后,向全国发了一份通报,内容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但是紧接着面对张学良的劝降,他开出的条件是“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郭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所以,什么拥护张学良、承办杨宇霆等等可能都是障眼法,郭松龄真正想要的是统掌东北,因为他感觉只有他才能把东北治理好。

在那个战争年代出现过很多的人物都是值得人们探讨的,郭松龄就是书香门第的出身是沈阳人。他是就读过中国陆军大学的一个人,而且在川军当了团长,曾经还在孙中山先生下面担任过营长,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学识和经历,才使得他的视野是比较宽阔的。这也导致他是很瞧不起作为土匪出身的张作霖。

一、郭松龄张学良灵魂朋友

在1919年的时候,张作霖重新在东三省开了讲武堂,而那时候郭松龄就是战术教官。也就是在教学的时候认识了少帅张学良,有了这个机会以后他之后混成了旅长,总之一直都在升官,直接做到了奉军第三军副司令。人一旦掌握权力,野心就会越来越大。当时他手下的军队以及张学良手下的军队,可谓是整个军队当中战斗能力最强的部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成就,还是与他日常的训练是分不开的,而且郭松龄和张学良一共共事7年,两个人可以说是灵魂上的朋友。

二、党派之间的争斗,郭松龄受压制

虽然说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的,也一起共事了这么多年,但是他仍然利用了自己手里的6个师决定结束东北军队派系林立的情况,希望能够统一江山。当时军团当中内部是有很多的矛盾的,比如有老派和新派还有文官派以及武将派,这些党派之间的争斗一直都是不断的。而张作霖更看重的是心脑之间的争斗以及文物之间的争斗,对士官还有陆大几乎是不太关心。甚至是有种坐山观虎斗的感觉。而这两个领头人,其中一个是陆大派的郭松龄,而另一个人是杨宇霆。当时在张作霖的支持之下,郭松龄一直都是受压制的,当时张学良和郭同仁两个人都非常的生气,但是又没有任何办法。所以说最后他反叛与这个人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三、郭松龄也并不一定都是为了权力

在1925年11月22日的时候,郭松龄反叛了。要知道当时他反叛的时候,借用的可是张学良的名义。当时他也是给张学良写过信的,在信当中他完全的说出了自己在政治方面的想法,也希望能够将军队改造,最后会将手里的军权交给张学良。也就是借着这样的名义去反张作霖刚开始的时候老帅还没有在意。所以单纯的讲这件事情,他当时反奉也不单纯的是为了权利,因为张作霖是属于旧军阀,随着历史的推动,终究是会被淘汰的。在那时候旧军阀心中所想的就是拉拢人心,同时升官发财。而郭松龄本人在国民革命的影响之下是有了自己的民主思想,所以他更反对军阀的追求,希望人民能够有新的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1669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