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365]7.31尉迟恭不受拉拢 玄武门兄弟喋血

[资治通鉴365]7.31尉迟恭不受拉拢 玄武门兄弟喋血,第1张

7月31日

尉迟恭不受拉拢

玄武门兄弟喋血

秦王李世民的府中,能人极多。太子和齐王既妒忌又羡慕:如何能挖一批来做自己的羽翼呢?他们首先看准了尉迟恭这个人。

太子派人送去一车金银,还写了一封很客气的信:“愿迁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交。”意思是希望老将军看得起我,交个朋友好吧?

尉迟恭,大号敬德,是唐朝著名的一员战将。地位不算高,但武艺精强,为人仗义,是血性男儿。

他回答得很爽快:“我是个村野农夫。天下大乱,误投贼党,成了罪人。是秦王给我第二次生命,并深受信任,只有用性命来报答才是正理。对于殿下,我无功无德,不敢领受厚赐。要是与殿下私自相交,便是见利忘义,殿下要这样的人又有何用?”

太子气得不行,再也不跟尉迟恭来往了。

尉迟恭把这情况告诉秦王,秦王拉住他的手说:“你的感情像山岳般坚固,纵然金子堆成山,你也不会变心的。你只管接受,有何关系?何况可以了解他们的阴谋,不也一举两得么?你若一硬到底,灾祸说不定就要临头的。”

果然,齐王多次派刺客行刺。岂料尉迟恭胆大,府门大敞八开,主人在书房躺着看书,刺客心中害怕,不敢贸然动手。行刺不成,李元吉便想诬告尉敬德谋反,可又找不到证据,只好作罢。6266建成、元吉以秦府多骁将,欲诱之使为己用,密以金银器一车赠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并以书招之曰:“愿迂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交。”敬德辞曰:“敬德,蓬户甕牖之人,遭隋末乱离,久沦逆地,罪不容诛。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籓邸,唯当杀身以为报;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交殿下,乃是贰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建成怒,遂与之绝。敬德以告世民,世民曰:“公心如山岳,虽积金至斗,知公不移。相遗但受,何所嫌也!且得以知其阴计,岂非良策!不然,祸将及公。”既而元吉使壮士夜刺敬德,敬德知之,洞开重门,安卧不动,刺客屡至其庭,终不敢入。元吉乃谮敬德于上,下诏狱讯治,将杀之。世民固请,得免。

齐王又诬告程咬金,结果程咬金受贬,去当康州刺史。程咬金向秦王表示,宁可杀头也不去,只盼主公早下决心除掉奸人。这事也只得暂时搁起。6266又谮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出为康州刺史。知节谓世民曰:“大王股肱羽翼尽矣,身何能久!知节以死不去,愿早决计。”

齐王深知秦王府的谋士,首推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在高祖面前不断谮毁,说他俩是挑拨离间的祸首。高祖听信了,下诏不许二人再进秦王府的门。6266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皆谮之于上而逐之。

不久,突厥人又南下侵扰,太子荐齐王督军北征。齐王要求高祖把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一班名将调归自己,得到了批准。6266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同时,又和太子商定,在出征的告别宴会上,叫武士当场杀死秦王。消息传来,人人都劝秦王先下手为强,再也不能等待了。无忌等劝世民先事图之

秦王很伤心,也很动情:“兄弟骨肉,互相残杀,从古以来是大恶,我知道灾难一定要发生的,但我决不愿先出手,还是静以待变从情谁不爱其死!

吧。”世民叹曰:“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

尉迟恭激动起来了:“世人谁不爱惜生命?我们用生命侍奉大王,是上天的命令!灾祸就要来,大王光想什么仁义道德,国家的前途也不管了?大王不听我的话,我不责怪;不过,我要卷起行李逃入深山,决不跟着你等死!”敬德曰:“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祸机垂发,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

长孙无忌也很坚决:“不听敬德的话,必然坏事!敬德要走,我也跟他走。”无忌曰:“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

尉迟恭又说:“临事多疑,是不明智;危而不决,是缺少勇气。你一向优待的勇士八百人,都已作好准备,只等号令就动手,不干怕也不行了。”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这时,有人提供了一个情况;护军薛实对齐王说:“大王的名字叫元吉,“元吉’合成一个‘唐’字。可见大王终究要当唐天子。”齐王当时高兴极了,说:“只要杀了秦王,除掉建成易如反掌。”大家听了,齐声劝谏秦主:“请看他们是些什么人?两个合谋还没成,又在互相打主意!人心不足,无所不为。大王收拾他们,好比地上捡起一根草。可大王固执个人之间的道义,丢却国家前途,实在是朝廷的不幸!”6266比闻护军薛实尝谓齐王曰:‘大王之名,合之成“唐”字,大王终主唐祀。’齐王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彼与太子谋乱未成,已有取太子之心。乱心无厌,何所不为!若使二人得志,恐天下非复唐有。以大王之贤,取二人如拾地芥耳,奈何徇匹夫之节,忘社稷之计乎!”

秦王沉吟不语,还在犹豫。

“请问大王,你看舜帝为人如何?”一位偏将站起身,鼓着眼睛问。

“是圣人呢。”秦王很平静。

偏将激动得叫了起来:“对呀!假如舜帝在水井里不逃出来,只会变成一堆烂泥巴,若不从仓库顶上溜走,早已烧成灰尘了,又怎能教化天下、德传万世呢?舜就懂得道理,能够随机应变。父亲责罚他,小棍子打来他领受,大棒来了他就逃,何须冤冤枉枉地把性命送掉呢。为什么?因为他晓得自己是对的,他深明大义!”这一番激动人心的话触动了秦王:“好吧,我再请人占卜,作出最后决定。”

张公谨正好从外面进来,一把抢过卜人手中的龟甲,使劲扔出殿外,环顾大家:“占卜是判断疑问的。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是卜得不吉利,就不干了吗?”6266世民犹未决,众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曰:“圣人也。”众曰:“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是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盖所存者大故也。”世民命卜之,幕僚张公谨自外来,取龟投地,曰:“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于是定计。

秦王无话可说,当下决定动手。又派长孙无忌暗中去请房玄龄。房玄龄笑道:“天子的诏令,不许我进秦王府,私下渴见要杀头,哪敢奉召?”

长孙无忌转告了房玄龄的话,秦王气得眼里直喷火,跟尉迟恭发牢骚:“玄龄和如晦也背叛我么?”解下佩刀递给他:“你去看看,如果不来,就把脑袋提来好了。”

尉敬德告诉二人,秦王决心已定,应该赶快进府商量行动办法。房玄龄笑道:“秦王这个人,太讲仁义了。你不激他,他是不急的。唱唱反调,他才会清醒。我们能背叛他吗?”当即商定,三人分头行动,房、杜二人化装成道士,尉迟恭走小巷,同聚秦王府中。6266世民令无忌密召房玄龄等,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敬德往,与无忌共谕之曰:“王已决计,公宜速入共谋之。吾属四人,不可群行道中。”乃令玄龄、如晦著道士服,与无忌俱入,敬德自它道亦至。

次日一早,秦王向父亲密奏建成和元吉的罪行,特别提出他们*乱后宫,和父亲的妃嫔厮混一起。惹得高祖勃然大怒。秦王然后表白:“我对兄弟绝无恶意,可他们非杀我不可,大概是要帮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吧?我若冤死之后,魂归地府,也决不跟这些贼人相见的!”

这一席话是话中有话。他告诉高祖,你最厉害的两个对头是我抓住的,唐朝天下是我打来的,建成和元吉干了什么?如今反而要替敌人报仇,不是吃里扒外吗?良心何在?父亲是帮无功受禄的叛臣杀我,还是帮我这功勋卓著光明正大的儿子杀叛臣?

李渊在这些大事上倒不很糊涂,看了秦王的密奏,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叫人告诉世民:“明天就审问此事,你要早些上朝。”父子俩彼此会意。6266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乱后宫,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公元626年阴历六月初四清晨,高祖把老臣裴寂、萧璃、陈叔达等人召进皇宫,准备当面审问太子的情况。6266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秦王也带着长孙无忌,先安排好武士埋伏在玄武门,然后上朝渴见父皇。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

张婕妤探知消息,派快马告诉太子,急召齐王商议对策。齐王主张托病不上朝,静观形势;太子认为自己早有准备,可以入朝探察消息。6266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两人走到临湖殿,发觉气氛不对,回马便走。

秦王后面追来,喊两人进殿。齐王回马,取出弓箭就射,可心里紧张,连拉三次,弓弦张不满,箭射不出。秦王转手一箭射中太子,当即跌下马来死了。6266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这时,尉迟恭带着骑士七十人恰好赶到,箭如飞蝗,齐王也受伤落马。秦王的马冲进树林,树枝将他绊倒,一时爬不起身。齐王忍着伤痛,猛地扑来,抓住秦王的弓弦,想绞他的脖子。尉敬德飞马纵到,怒喝一声,齐王拔腿便逃,尉迟恭一箭发出,齐王迎弦而倒,直挺挺地死了。6266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这时,太子的东宫将士冯吉、薛万彻等人率领二千精兵赶到,和秦王府的猛将张公谨在玄武门边展开激战,互有杀伤,难分难解。直到尉迟恭飞马赶来,把太子和齐王的首级高高扬起,这些人才四散逃走。6266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

高祖在殿上等了好久,不见太子和秦王进来,便到海池划船活动筋骨去了。秦王派尉迟恭赶去保护。他全副武装,报告高祖:“太子和齐王谋反作乱,秦王已将他们诛死,特叫我来守卫陛下。”高祖回头望着裴寂:“不料今天看到这种结果,该怎么办才好啊?”。

萧瑀和陈叔达同时表示:“建成和元吉本来无功于国,妒忌秦王的功劳,阴谋害人,如今已被诛杀,陛下只要把国事交给秦王,立为太子,一切都会好的。”6266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高祖马上传达诏令,召见秦王,亲切地抚慰:“这些日子,你几乎遭受‘投抒之惑’,委屈你了!”6266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高祖说的是个典故:古代曾参的母亲,在家织布,有人登门告诉她:“你儿子杀人了!”曾参是最有道德的君子,母亲自然不信,继续织布。可是喊儿子杀人的越来越多,不由得不信,母亲丢下梭子,慌了。后来弄清,是个与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这事成为典故:话听多了,假的也会相信的。

高祖听后宫的话太多,几乎错怪秦王。今天说这话,是向儿子道歉赔不是。

秦王听了老父亲的话,心里难过:母亲死得早,严父、慈母和君王,都由一个老人来承担,责任多大啊。他跪在高祖面前,解开父亲的衣服,双手扣住老人的乳头,用口吸吮、像吸慈母的奶水一样,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铭记。他痛哭失声,好久不能平静。6266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接着,查抄太子和齐王的家,他们各有五个儿子,也一起被杀了。两家人从皇族的名册中销掉,因为他们是叛逆之家。6266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权位争夺,从来是没有亲情可讲的,像李世民这样有为的君主,也没法避开这个规律。

这就是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开创的“贞观之治”至今还被视作太平盛世的典范,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就是这个伟大的唐太宗,却首开了中国历史上篡改历史的恶例,抹黑父兄功绩的同时,不惜涂脂抹粉,过分渲染自己开国伟业之君的伟光正形象,影响相当恶劣,可以说流弊所及,贻患无穷。

当然了,李世民这样做似乎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他得到皇位的手段不太光明正大。尽管每一个鼎盛王朝无不由白骨蘸着鲜血堆砌而成,但这些鲜血和白骨总是别人家的,而李世民却是通过发动“玄武门政变”,残杀自家兄弟,踏着他们的鲜血白骨,不光彩地登上帝王宝座。

李世民首先抹黑的是自己的父亲。说起来,唐高祖李渊算得上是历史上少有的倒霉开国皇帝。其他的开国鼻祖往往都被自己的子孙描述得英明盖世、威震寰宇,然而李渊却是例外。为了突出儿子的英明,老爹只好受点委屈了。

在儿子的万丈光芒之下,李渊留在历史中的身影,显然被平庸化了。不但他出生时没有什么灵异的事情发生,而且连举旗造反的首功也被剥夺了。据篡改后的正史记载,李渊谋反是被李世民逼的。当时李世民与大臣刘文静先商量好起兵,然后告诉李渊,李渊闻之大惊,最后迫于形势,不得不勉强从之。

虽然李建成一直以阴谋家的身份出现,但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稗史小说中,他搞内斗的智慧并不高明,其使出的阴谋屡屡失败,而弟弟则一举成功。这一点充分说明,李建成根本不擅长窝里斗。

事实上,李建成不断排挤李世民,起初确实不完全是他的本意,其三弟李元吉在背后煽风点火,起了不小的作用。后来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弟弟方面的威胁,才开始主动地排挤这个弟弟,作为太子,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李渊对李世民说自己最近有投杼之惑,向李世民表明之前种种非自己所愿,他也是受人蒙蔽,李世民知道李渊在向自己妥协,他也顺势痛哭,扮演一个孝子的角色。李渊是存在感较低的开国帝王,因为李世民的光芒实在是太盛,但其实李渊也是一个极具有智慧的政治家。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尉迟恭来到了李渊的面前,此时李渊正在优哉游哉地游湖,看到尉迟恭持刀进宫,大惊失色。尉迟恭称太子造反,李世民派他来救驾,李渊没有急着做出了什么反应,而是先问裴寂的意见。裴寂也很识相,说李世民有功,要平定了太子叛乱,应该拥护秦王为太子。

这正是李渊想要的答案,裴寂代他说了出来,他召见李世民,对李世民说自己最近有投杼之惑。“投杼之惑”其实也算一个典故,讲的是曾子的母亲在家中织布,第一次有人告诉她曾子杀人了,曾母淡然处之,随后第二个,第三个……曾母便相信了,并且扔下织布的工具落荒而逃。

李渊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受到了他人的影响,才会做出对李世民不利的事情。李世民听完之后跪地痛哭,真好啊,还好他的父皇识相,不然他还要背上弑父的罪名。李渊知道自己无力回天,于是将权力都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当太上皇。

如果李渊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呢?李世民会杀了他,李世民是一个杀伐果断、心狠手辣之人,他要是顾忌亲情,就不会杀害自己的兄弟了。当时李世民也杀红了眼,如果李渊不让,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李世民痛哭也不过是演戏罢了,演给别人看,也演给他自己看。

尉迟敬德出生于公元585年出生于朔州鄯阳县(山西朔州)人,鲜卑族,本名尉迟融,《新唐书》记载名为尉迟恭,字敬德。(为方便行文,统称为 尉迟恭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尉迟恭从小就习武,练就一身本领,在家乡以打铁为生的尉迟恭决定参军入伍,尉迟恭面如黑炭,忠厚朴实,性格豪爽,与隋朝军队一起征讨各地农民起义,在平定高阳的农民起义的战场上,勇猛的尉迟恭冲锋陷阵,攻城拔寨,很快就凭战功升为朝散大夫,威名远扬。

为气数已尽的隋王朝效力,已经没有意义,这时反隋的刘武周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能征善战的尉迟恭大名被刘武周知道,他立即向尉迟恭发来邀请,希望得到这位不可多得的英勇之才。身怀抱负的尉迟恭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加入了刘武周账下,担任偏将。

与此同时,李渊父子建立了唐王朝,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与宋金刚一起挥师南下争夺天下,准备攻取太原作为根据地,太原本是李唐王朝的发祥地,现由齐王李元吉驻守,李元吉不敌刘武周,很快败走,于是李渊派出了秦王李世民率部在柏壁(山西新绛西南)与宋金刚对峙,宋金刚因粮草不足而退兵,李世民乘势追击,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与宋金刚只能投靠了突厥。尉迟恭收拾残余部队,在介休坚守,李世民看到这么好的虎将就想收归账下,他派徐茂公进城去劝降尉迟恭,尉迟恭说:“刘武周是我的恩人,我不能背叛他,如果我投降了唐军,以后就没脸见刘武周了。”

徐茂公派人去突厥人那散布谣言说:“刘武周不是真来投靠突厥,是想抢突厥的地盘。”突厥人相信了谣言,就把刘武周杀了,徐茂公把刘武周的首级买回来,对尉迟恭说:“因为唐军非常佩服你的忠心,所以没有攻打介休,现在刘周武不幸已经死了,你就没有必要再为他尽忠了,秦王李世民很欣赏你,希望你能同我们一起为大唐建功立业!”

尉迟恭看到刘武周的首级,非常伤心的哭了起来,然后为刘武周发丧。祭奠仪式结束后,尉迟恭就率部投降了唐军,李世民特别高兴,让尉迟恭依然统领自己手下的八千士兵,其他唐军将领害怕尉迟恭背叛李世民,要求将尉迟恭的旧部调离,但李世民坚定的相信尉迟恭。

攻打王世充的战争随即打响,唐军里原先刘武周的旧部,纷纷叛变逃走了,大家都担心尉迟恭也叛变,就把他关了起来,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对李世民说:“尉迟恭性格刚烈,短时间内不可能真心归顺大唐,现在我们又怀疑他,拘禁他,只怕以后他会报复我们,所以不如杀了以绝后患。”

李世民摇摇头说:“他如果想叛变我们,为什么别人走了他没走?而是等我们有机会拘禁他?我还是相信尉迟恭。”他带了很多金银珠宝送给尉迟恭,对他说:“大丈夫豪迈磊落,不要在意他们对你的猜忌,我更不会听小人的谗言而加害于你,如果你真的不想留,那就带着这些金银走,算是我们这段时间友谊的见证。”尉迟恭看到李世民如此信任自己,非常感动,当即决定一生追随李世民,绝不叛变。

王世充手下猛将单雄信这天来到唐军营前叫阵,徐茂公与单雄信是好朋友好哥们,知道单雄信武功高强,所以唐军并没有出战。这天,李世民与尉迟恭一起去榆窠打猎被王世充发觉了,随即领了一万骑兵将李世民围住,单雄信骑马朝李世民冲过来,对着李世民举枪就刺,虽然李世民也有点武功,但远远不是单雄信的对手,所以这一枪就有可能要了他的命,正当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尉迟恭飞马赶到了,大喝一声,一枪把单雄信挑落马下,王世充看到尉迟恭这么勇猛,不敢正面抵挡,尉迟恭乘势带着李世民杀出了重围。

把李世民带到安全的地方,尉迟恭一勒缰绳,又返回战场,杀入敌阵,王世充的骑兵被他不断的刺落马下,唐军的士气被激发出来了,这时屈突通率领援军也到达战场,王世充被打得措手不及,落荒而逃。

回到驻地,李世民对尉迟恭说:“大家都认为你会背叛我,幸好我保住了你的性命,让我得到了好报,你这么快就救了我一命。”尉迟恭嘿嘿一笑,又得到李世民的很多金银,从此以后李世民更加器重尉迟恭,尉迟恭也忠心耿耿为秦王效命。

王世充的哥哥王琬有一匹宝马,隋炀帝也曾经骑过,马色青白相间,配上华美盔甲,非常炫酷,王琬骑着宝马跑到阵前炫耀,李世民眼都看直了,连连感叹:“真是匹好马!”尉迟恭看在眼里,叫上两个同伴高甑生、梁建方,三人冲向敌人,活捉了王琬,把马儿牵了回来献给秦王,李世民高兴坏了。

战场上,王世充且战且退,固守东都洛阳,李世民率唐军围城进攻,王世充向河北窦建德求援,窦建德率十几万(号称三十万)人马杀过来,李世民让齐王李元吉继续攻洛阳,自己率部北上虎牢关(河南荥阳泗水镇)封堵窦建德。

这天李世民带领五百骑兵,到出虎牢外,观察窦建德的营地。一路上让徐茂公、程知节、秦叔宝等人带领骑兵埋伏在道路两旁,李世民和尉迟恭只带了四个骑兵继续往前行,李世民骄傲的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在前面,你端着枪在我身后,来一百万敌人我们也不怕!”这时他们遭遇了窦建德的一股骑兵,李世民冲他们喊道:“我是秦王李世民。”然后一箭射过去,对方一名将领应声落马。

过不多时,窦建德部派出五六千骑兵气势汹汹的杀了过来,随从们都吓傻了,李世民说:“你们先跑,我和尉迟恭殿后。”追兵逼近了他们就拉弓放箭,多名骑兵被他们射死,等追兵到了埋伏的地方,徐茂公,秦琼等人一跃而起,大败追兵。

后来窦建德部被李世民击败,并俘虏了窦建德,王世充一看大势已去,于是打开洛阳城门投降了唐军。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再恢复河北势力,大唐又花了三年才彻底将其平定,李唐王朝统一中国基本结束。

尉迟恭非常善于躲避敌人刺来的马槊,并且将敌人马槊抢过回手刺向敌人,即使单枪匹马闯入敌人阵营,也不受伤,齐王李元吉在马上使用马槊也很精通,就和尉迟恭比试,李元吉拿掉刀刃,只用槊杆,尉迟恭说:“即使安上刀刃,你也伤不到我。”几个回合,李元吉的马槊都被尉迟恭抢夺过来,同样骁勇的李元吉不得不认输。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看到尉迟恭如此优秀,就想拉拢他,他们送给尉迟恭很多金银,尉迟恭说:“我是一个粗人,隋朝灭亡,我没有去处,就参加了造反的军队,后来秦王收留了我,我一直无法报答秦王,自能以身相报,我没有为太子立过一点功劳,所以不敢接受你的礼物,何况我要是见利忘义,心怀二主,想必你们也不喜欢这样的人。”李建成非常生气,派了刺客去杀尉迟恭,尉迟恭就把房门打开,自己在里屋睡觉,刺客在门口犹豫,最终没敢进去。李元吉大怒,去父皇那告状说尉迟恭谋反,李渊也顺水推舟把尉迟恭关了起来,李世民赶紧去说清情况,才又放了尉迟恭。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这一派太子党,与李世民秦王府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公元626年,突厥侵犯大唐边境,唐高祖李渊准备派李建成出征讨伐,李元吉建议乘这机会,出征途中找理由把秦王府的人都杀了,此事被李世民的卧底获悉,六月三日晚,李世民在李渊面前哭诉:“兄弟准备杀我,我来向父皇告别。”李渊大吃一惊说:“明天我叫他们来当面问清楚!”

第二天一早,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去见父皇,走到玄武门,他们发觉气氛异常,调转马头准备逃跑,这时埋伏在此的李世民,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一拥而上,李世民大喝:“殿下休走!”这时李元吉已经朝李世民拉弓射箭,但太过惊慌,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随即搭弓就射,射中了李建成,尉迟恭领着七十名骑兵冲过去,李元吉被箭射中受伤落马,混乱中李世民的马受惊,将李世民甩落在旁边小树林里,李元吉追过来正要勒死李世民,尉迟恭到了,一箭放倒了李元吉。

太子东宫的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还有谢叔方等人率领两千士兵赶到玄武门,秦王府的张公谨把大门关上,两千士兵被拒之门外,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率领宿卫军与东宫的人针锋相对,激烈厮杀,斗争难解难分的时候,尉迟恭提着太子和齐王的首级走到前台,大家一看太子已经死了,随即落荒而逃。

李世民让尉迟恭去跟皇上解释,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矛,来到高祖所在的船上。高祖大惊失色问道:“谁在作乱?你来这做什么?”尉迟恭说:“回禀皇上,太子和齐王作乱,已经被秦王杀了,秦王派我来保护皇上。”李渊明白事已至此,不再计较,不久就让位于儿子李世民,是为唐太宗。这次尉迟恭又立了大功,李世民把齐王府的财产全部赐给尉迟恭,让尉迟恭成为了长安城最富有的人!

九月,朝廷任命尉迟恭为泾州道行军大总管,领兵去征讨侵犯大唐的突厥。敌军已经到了泾阳,尉迟恭率部与突厥展开会战,尉迟恭派出骑兵直扑对方前锋,俘虏了突厥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斩杀一千余人。这场小胜并没有阻止突厥入侵的铁蹄。

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亲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抵达渭水便桥北岸,兵临长安,李世民刚刚继位,未知因素太多,不好开战,于是与领颉利可汗在渭水桥上和谈,送了突厥大量金帛财物,达成渭水之盟。突厥才退去,避免了一场大战。(三年后,兵强马壮的大唐成功复仇,让东突厥彻底灭国。)

贞观以后,大唐战事减少,天下趋于安定,作为武将的尉迟恭一时适应不了不打仗的日子,脾气更加火爆,李世民对大臣们论功评级,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四人被评为最上级,尉迟恭看不起那三位文臣,经常指责几位的过失,导致他与大家的关系都挺紧张,有次唐太宗宴请大臣们,尉迟恭发现坐自己上位的是他很讨厌的人,就当场质问:“你有什么功劳?敢坐我上边!”任城王李道宗(李世民堂弟)过来说好话,结果被尉迟恭一个老拳打在脸上,李道宗一只眼睛差点被打失明,唐太宗很生气,拂袖而去。

过后李世民对尉迟恭说:“与汉高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们,能保全自己得到善终的很少,我总是想法保护着你们,希望我这些功臣及后代都能享受荣华富贵,看到你的作为,我才理解刘邦杀韩信也是不得已为之,所以你要好好反省,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尉迟恭听了皇帝的话,彻底醒悟,立刻辞掉了官职回家享清福,公元658年去世,享年74岁。骁勇无敌的尉迟恭一生忠心为主,后世尊其为“门神”,也是对他勇敢忠诚的品格的纪念。

(本文完结)

这其实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李世民并没有做出这个举动,只是借用了“羊羔跪乳”这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孝心,如果李世民真的做出了这个举动的话可能这就是他一辈子的污点了。

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而且李世民的手下尉迟恭杀死了李元吉,这两个人都是李世民的亲兄弟,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带着李元吉的头去见李渊,这时候李渊非常的生气,但是因为所有的儿子都死了,他也无可奈何。

而且李世民当时的实力非常的强,虽然李渊是皇帝,但是他还是非常的忌惮李世民的,虽然如此,但是这时候朝堂之上有非常多的大臣,他们都知道李世民亲手杀了他的兄弟,虽然李世民知道自己肯定会登上皇位,但是他在民间的名声肯定不好。

所以李世民才想到了这一出,在见到李渊的时候“跪而吮上乳”,其实就是扑到李渊的怀里痛哭,这样的话就会让大臣觉得李世民虽然杀了他的兄弟,但是他在为这件事哭泣,有可能就是后悔了,这样的话大臣们才会渐渐的接受他。

而且这样做还能够显示出父慈子孝,“父慈子孝”这个场面才皇室里是非常的难得的,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了他对李渊的尊重,而且还能够激发李渊的父爱,因为会这样做的只有小孩子,可以让李渊想到李世民的小时候,这样的话李渊就会接受这个事实。

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帝王,其一开始的登帝之路却并不光彩,当然,也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凶险的一次经历。

李世民的夺帝之路几乎是世人皆知,即玄武门之变。这一场战役的凶险,要远远超过他此前经历的任何一场战役。诚然,李世民此前也经历过数次危及生命的大战,但是他即使失败,也都有后路可退,也都能回到李氏家族大本营,在父亲和兄弟的帮助下再次重振旗鼓。

但是,这一次,却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因为他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兄长,而父亲也不可能会纵容他的行为,他只能一次性成功,没有其他暂缓之策可言。如果真的失败,李世民也只有可能逃往突厥,才有生的希望。当然,能否逃得过去,还得另说,至少,这李氏天下,就不会再有他的任何活路。

正是因为通往皇帝之路太过凶险,这玄武门之战中,李世民才会将自己的所有亲信全部派上场。包括李世民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一仗,胜利了,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失败了,直接被诛九族。但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了。

在这场战役中,除了暂时不在身边的,其余所有亲信全部上阵,无一人有闲职。而在李世民的队伍中,尉迟恭和秦琼则是队伍中威名最大的两员猛将,曾为了李氏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秦琼和尉迟恭作为李世民的亲信,跟随李世民上阵杀敌多年,在这一场战役中,也一定会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但是,在正史记载中,尉迟恭的确在玄武门之变中担任了射杀李元吉、威胁李渊的重要角色,但却没有对秦琼的相关记载。这是为何?

由于没有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相关记载,很多人都认为秦琼像李靖等人一样,在这一场关键战役中,并没有参战,没有帮助李世民争夺皇位。

这最直接的证据,也的确让不少人信服——凌烟阁中,一生卓越功勋的秦琼竟然只排在了末尾。这与他一生建立的伟大功勋根本不相称,唯一的解释,就是在当初这场决定生死的皇位之争中,秦琼并没有站在李世民这一边,像尉迟恭那样鞠躬尽瘁。

但是,仅仅凭借这一点而猜测出秦琼没有参战,真的可信吗?

准确来说,这个证据其实并不可信。事实上,秦琼和尉迟恭一样,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而之所以史书中没有说到秦琼,只是因为秦琼当时所负责的战略责任并非是取敌方首级。虽然不是上前线作战,但是他的任务却要比尉迟恭忙得多,直接扛起了两大重要职责。

而且,虽然很多史书中都没有记载秦琼去干什么了,但是在《旧唐书》中记载的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大将中,秦琼也是赫然在列的。因此,现在的最大疑惑就是,当时秦琼在做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晓,在玄武门之变中,总共有三大战场:一是李世民与尉迟恭等少数精英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的核心战场临湖殿;二是直接决定战局形势的主战场玄武门;三是李世民的老家秦王府。

前两个战场还好理解,为何秦王府也会是一大战场呢?原因很简单——李世民也没有绝对把握就能战胜李建成,如果失败了,那就要迅速带领家人逃往。另外,如果李建成的援兵攻破不了玄武门,转而攻打秦王府一旦老窝被迫,李世民还是得乖乖就擒。

因此,李世民也一定会派大将看护好自己的老家,而正史记载中,李世民的所有大将都在前线,那么镇守老家的就只会是秦琼。

此外,在《旧唐书》中,也有提及秦琼要负责机动作战,不但要率领主力兵在玄武门前与敌军大战,还要时刻防备战局形势,一旦李世民在里面伏击失败,那么秦琼就要迅速做出是带领李世民一家逃走还是展开第二次强攻的决策。

当然,书中还有记载,当时李建成部下两千余人围攻玄武门,与李世民的守军僵持不下之际,有数百骑兵进入战局,李建成军队自此四散而逃。从当时的战局来看,也只有秦琼能够带领这些骑兵赶赴沙场。

之后,尉迟恭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拎着来到李建成部下面前,才彻底将这场战争结束。

由此可见,秦琼并非是没有参战,而是作为守备军和机动兵在暗地作战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2336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