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出自《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扩展资料:
解读:
出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做什么不做什么君子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君子转物。
君子:像这种君子与小人截然二分并且完全对立的说法,在《论语》多次见到。事实上,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二者之间的人。因此,在理解时,要有“动态人生”的观点。
就是把“君子”视为“立志或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小人则是“无心或放弃成为”君子的人。只有这样理解,才可进而主张: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沦为小人。小人若是上进,可能改头换面。
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实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
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正由于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
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差别,都源于行事时这一点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相关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攻取得心应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处世高手。
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安史之乱”平定后,立下大功并且身居高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做事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
有一次,郭子仪卧病在床,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世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
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不要露面,他独自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
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记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郭子仪对这个官员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了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铲除,惟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处世之周密与老练。
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小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所以我们要处处防范被小人算计。
在待人处世中,谁都不愿意与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遇到小人都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千万要小心,不要轻易得罪小人,因为小人得罪不起。
有道德的人待人要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对人要有礼貌,就会让对方心里感到温暖;对人出言不逊,就会使对方感觉你很讨人厌。
一、君子不失色与人,不失口于人。
成语出处:
《表记》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众人面前的举上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二、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与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示例: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莫说人家短, 休道自己长。
扩展资料:
《礼记·表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
1、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2、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3、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4、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5、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君子和人交往友好但不如胶似漆,小人和人交往表面看上去如胶似漆但内心勾心斗角。也可以解释为: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的一句话名言。它表达了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即不仅要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不附和。而小人则相反,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他人保持一致,而不讲求真正的和谐和协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旨是强调人际交往中应该追求和谐相处,但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君子会尊重他人的不同,并从中找到共同点,小人则容易随波逐流,缺乏真正的独立思考。
描述与解释:
这句谚语中的“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处事方式。君子在和谐相处的同时,也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不会盲目随从他人。小人则往往随波逐流,缺乏真正的独立思考和个性,看似和谐相处,但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沟通和理解。
举例说明: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团队合作。在一个成功的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能够尊重他人的不同,并从中找到共同点,以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如果所有人都一味追求自己的意见,或者盲目跟随他人的意见,那么团队的合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注意事项: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原则。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不同,并从中找到共同点,以达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不随波逐流,不被他人左右。
总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一句经典的谚语,它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追求和谐相处,但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只有在尊重他人的不同的同时,才能达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
君子有“不争”的特性,为何?
君子“不争”的往往是不争不该争的东西,也就是不会因为利己排他的私欲去争夺东西。
几千年前,老子曾说“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都说君子有成人之美,成人其实就是成己。毕竟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大抵都是亲近对自己好的人,君子因无私欲之争,往往待人和善,同时做事也更加理智、稳妥。久而久之,自然呼朋唤友,一呼百应。
所以,有德行的君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那个不争的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