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养猫而引起的吵架!求助!

因养猫而引起的吵架!求助!,第1张

首先呢猫的繁殖能力是一对成年猫1年可以生1-2窝,一窝大概是3-5只不等如果大猫夫妇生了小猫,你最好是把小猫养大点大到2月-半年,就送人因为猫长到一岁就有繁殖能力了,而且猫是没有**是不可以的这个概念这样你会很伤心人毕竟不能理解猫眯而且小猫长到1-2岁就会生小小猫这样你们家是很难承受的,试想猫妈妈和猫女儿如果都生猫你家那段时间家里会有10多只大大小小的猫所以妈妈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但是吃掉它真的很不人道很残忍让妈妈想下,如果是别人要吃她的孩子她怎么想所以呢你有必要给2只大猫做下绝育手术,这样妈妈就不会担心了,但是不知道公猫那么大了不晓得再做手术有什么不好的吗你咨询下至于说拿走你可以把那只小母猫养到半年大小送给喜欢猫爱护猫的亲朋好友这样小猫即有了自己的家爱护自己的主人你想她了又可以经常去看她再说了你说的很多朋友要你要知道,即使你2年之内或者3年4年之内所有要猫的朋友都给他们一人一只,可是4年后5年后,周围要猫爱猫的朋友都已经有了猫了,很难再给他们了,再说他们的猫也生小猫,他们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主人你总不希望自己的猫以后生的小猫都成为流浪猫吧爱护她们其实也要爱护他们的宝宝将来怎么办呢所以还是建议小猫送人,毕竟送出去也许她新主人不给她做手术,也许还能享受当妈妈的喜悦但是在你家至少1只公猫要做,其他2只母的才能不生小猫但是那样容易得病,而且在发情季节母猫会很不安很烦躁容易跑丢所以最好还是给2只大猫做手术,把小的送人毕竟大的很难适应另一个主人而小的很容易的

老话说的好,两岁的孩子猫狗都嫌。

可是,孩子都是自家宝,谁也不会真的嫌自家宝贝。但terrible two是真的让家长们头疼。从养娃经验丰富的二胎妈妈、带孙子的奶奶们,到第一次带娃的新手妈妈,很少有在孩子两岁这个叛逆期轻轻松松度过的。

两岁的孩子,打是肯定不行的,说,语气也不能重,敢凶一点就掉眼泪豆豆给你看;敢不按孩子要求来?好啊,满地打滚赖到你怀疑人生!

那么两岁的孩子到底为什么这么难缠?

terrible two是一个槛,是孩子人生经历中的必经阶段

两岁的孩子大多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然而,叛逆期并不只有两岁这一年。

事实上,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是两到三岁的一个活动区间,上限可能更高,下限也可能更低,但大多在半年以内,具体的时间还是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确定。

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并不是如某些谣言传的那样是亲子关系有问题导致的,这是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能不能和宝宝一起平稳度过,全看家长怎么引导。

面对terrible two,避开这几大误区才能不terrible

两岁的宝宝正是表达不清楚,却又学会说话的时候,只能用肢体语言和“不要”等进行抗议,这也是为什么宝宝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会被认为是terrible two。这时,有些家长很容易就走到误区。

怎么才能和宝宝一起顺利度过terrible two

事实上,terrible two并不是只有一种应对方式,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家宝宝的情况决定,这些方式,助家长们和宝宝一起顺利的度过terrible two。

1宝宝是你的宝宝,却也是宝宝自己

都说宝宝是父母的心头肉,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然而全方位的保护并不能真正帮助宝宝顺利度过叛逆期。

要知道,宝宝虽由父母赋予生命,却也是宝宝自己赋予生命灵魂。

每个宝宝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意见,有自己的决断……就算初期宝宝的思维发育并不成熟,但也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这个空间包括行动方面的,也包括思维方面的。

如宝宝想要喝水,家长可以将宝宝的水壶固定放在某个地方,宝宝希望晚餐中有黄瓜,把黄瓜加入当天的菜单也不是不可以,宝宝希望自己决定穿哪件衣服,适当的给宝宝一点选择也不是不行的。

适当的给宝宝一些自由,在宝宝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宝宝自主权,也许宝宝的叛逆就不会那么严重。

2宝宝的选择题,也不能太多

很多人都说,叛逆期的孩子不好带,多给孩子做选择就好了。

于是“今天穿哪件衣服啊?”“今天想吃什么菜啊?”“今天想去哪里玩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两岁的孩子。

3适当的选择可以让孩子享受自主权,但太多的选择却会让宝宝茫然

他会为不知道的问题而烦恼,会在不知如何选择时哭闹,会在因为总是选择而失去新鲜感,甚至将选择当做压力,转化为成长的烦恼。

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引导性的,如穿衣时问孩子:“你希望穿这件美丽的小裙子,还是这件便捷的运动服?”

然而就是这样的选择,也需要适可而止,如果孩子没有表达主见的意愿,家长们不妨偶尔替孩子做个无关紧要的决定吧。

4宝宝也会有小情绪,交流一下

每个人都会有小情绪,如阳阳的妈妈,面对孩子满地打滚的行为选择大吼,这样的情绪发泄只是方式不对。如果阳阳妈妈选择暂时到安静的地方冷静一下再面对孩子,也许阳阳也不会向妈妈大吼。

尽管大脑发育不如成人,但孩子也会有自己的小情绪。如果孩子下次还是用哭来解决问题,不妨尝试着与孩子交流一下吧。

蹲下身子平视孩子,问问孩子,“你想吃黄瓜还是胡萝卜?米饭还是面条?”“不喜欢妈妈刚刚夹的菜吗?要换成土豆还是番茄?”

如果孩子已经开始满地打滚的哭闹,不妨坚定而平和的看着他哭吧,等到他明白妈妈的坚持,就会停止打滚了。等到孩子平静下来,再与孩子交流,安抚一下孩子,找找真正的原因。

5宝宝只是个宝宝,你知道的,宝宝却不一定知道

宝宝终究只是个宝宝,见识比不上成年人,很多方面都需要家长教了才会知道。

如果宝宝只会说“不要”,不妨教教宝宝更多的词汇,引导宝宝用语言表达想法,等到下次宝宝遇到问题,就不会只是用“不要”或肢体语言来表达。

如果要和宝宝外出玩耍,不妨提前和宝宝商量什么时候要回家,回家要做什么。也许你知道到了饭点应该回家吃饭,但宝宝却不一定知道,他只会疑惑为什么不能继续玩耍。

如果宝宝总是问那是什么、为什么,不要逃避,不要用“你还小,不需要知道”“知道了也没用”等等语言打断宝宝的兴致,你现在不解释,孩子以后也很难知道。

带孩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耗费心神的事,terrible two阶段也是问题多多,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家长们一定要尽可能的平复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才能让terrible two不再恐怖。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当襁褓婴儿渐渐长成活泼灵动的幼儿,父母所付出的心力已不仅仅于食衣住行方面,「教养」问题才是真正令许多爸比妈咪烦恼的问题。为什么孩子总讲不听?为什么孩子越教越坏?检讨孩子的调皮行为之前,是否成人应先检视自己的管教方式正确与否。 孩子讲不听、教不会?

每个宝宝都具备不同的特质,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性格也会有所转变,当父母因孩子的举动气得火冒三丈时,不如先静下心来想想,孩子是否正在提出需求?关于这场永不停止的教养战争,家长到底应该如何接招,才能在回应宝贝的同时,达到正确管教的目的。

理解宝贝发展特质

孩子在不同时期会展现不同发展特质,我们不会要求刚出生的宝宝自己吃饭、上厕所,也不会放任3岁宝宝自己过马路。透过理解孩子的发展里程,有助于父母接纳其各种行为发生的原因。

0 ~1 岁,与陌生世界问好 刚出生的孩子每天吃吃睡睡,却也造成父母不少困扰,格瑞思心理咨商所杨琬琳心理师提到,大部分家长会为宝宝没来由的哭闹感到心力憔悴,事实上,0岁宝宝正努力建立与环境间的信任感,必须透过父母与照顾者们引导,习惯崭新环境。有些成人过度担心宝宝哭闹,反而对其产生惧怕心态,不敢轻易靠近,使孩子缺乏与父母亲之间的连结。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回应宝宝的需求,让他产生对外在世界的信任与安全感。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精神科临床心理师洪梅祯指出,刚出生的宝宝视力发展尚未完全,对于自己的动作也无法精准掌控,若父母能多陪伴孩子与外界互动,能协助宝宝更迅速建构出世界雏形。

1 ~2 岁,错误中学习 1岁后,宝宝渐渐开始能掌握自己的身体,例如爬行、走路等,虽然控制得还不够精准,但对于方向、动作等大动作已能随心所欲,洪梅祯心理师表示:「此时期的宝宝能用手抓取有兴趣的物品,还能以简单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摇摇手代表不要、撇头表示拒绝等,不少家长会开始发现宝宝的意见似乎变多了。」对于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比起强烈要求孩子遵守父母提出的要求,不如试着学习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过,杨琬琳心理师提醒,1~2岁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按耐不住想探索的欲望,虽然让孩子恣意探索有助发展,还能引导宝宝从错误中学习,建构正确的概念,不过由于孩子尚未理解各种事物的「可以与不可以」,因此安全问题父母应多留意,例如孩子可能去触摸热水、插座等危险物品。

2 ~3 岁,猫狗都嫌 2岁以后,宝宝说话技巧已渐渐变得纯熟,此时期能经常听见孩子的口头禅为「不要」、「为什么」,既爱唱反调又意见一大堆,让家长头疼极了,因此更有人笑称2岁为「Terrible o」,连猫狗见了2岁宝宝,都会哀叫连连。然而,洪梅祯心理师认为,当孩子开始学会反抗,其实正代表着他们在思考、懂得争取自己想要的事物,家长应该感到开心,只不过此阶段所带来的考验重重,举凡如厕训练、练习自己吃饭、学习跟他人一起游戏等,由于欠缺足够的经验与规范,经常表现出父母不认同、认为「不乖」的行为。

另一方面,杨琬琳心理师说明,2岁宝宝正值强烈自我中心思考时期,无法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因此在教养过程中,若父母能提供较多体验式引导,便能让孩子学习将心比心。因此,在这个父母及孩子皆感到有些混乱、对于大幅度改变措手不及的时期,若家长能设身处地的思量孩子现阶段发展,彼此都能更顺利度过。

3 ~4岁,爱挑战的小大人 经过不断的挫折与尝试,3、4岁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通常皆能独自进行稳妥,再加上此时期孩子更懂得用语言表达、力气更大、更能精准控制自己的身体、小脑袋也发展出无限想像力,使孩子开始产生想「独当一面」的想法。然而,身为父母总有许多不放心,面对孩子凡事想自己来,成人反而无法自在的放手,因而导致亲子间产生摩擦与争执。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Why ?孩子不服管教

根据父母特质不同,对孩子管较难易度的定义也会有所差别,例如权威式父母希望孩子「一个指令一个动作」,若家中宝贝刚好属于较有自主想法的类型,家中势必引发一连串争执。而一般来说,家长开始真正面临教养困难的时期约在孩子2岁以后,究竟造成孩子不服管教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是否又有因父母疏忽而导致的结果?

大声抗议不服气 杨琬琳心理师表示:「其实宝宝就像是个小大人,父母可以试着思考,成人在哪些情况下会产生反弹?大部分发生『不公平』、『不合理』等,让人感觉『不服气』的状况发生时,成人会都会为捍卫自己的权益发声,宝宝也是如此。」举例来说,当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与他人有双重标准时,通常会产生反抗心态,譬如哥哥可以骑踏车,弟弟却不行,杨心里师说明:「大人容易只记得下指令要孩子遵守,却忘了向孩子厘清指令背后的意义。」如上述例子所言,孩子仅注意到哥哥可以享受玩乐,却没意识到自己身高不足,恐有安全问题,遇到此状况,父母应提出解释:「因为你脚踩不到地上,会跌倒、受伤,我们可以去玩其它适合你的游戏。」

另外,会造成不服气的原因还有许多,例如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权益被剥夺或想争取表达意见的空间时,也容易出现与父母僵持不下的局面。洪梅祯心理师提到,由于孩子的语言发展还不及成人般能精确表达,因此只能透过行为来反应自己的情绪及想法,借此让爸比妈咪知道自己的感受,洪心理师进一步举例:「已经到了就寝时间,孩子被要求收拾玩具准备上床睡觉,但宝宝还想继续玩,因此哭闹著拒绝配合父母的指令,此时家长可能会大发雷霆,认为宝宝不听话、爱哭、爱生气,因而忽略孩子可能只是需要多花5分钟缓冲,与其心爱的玩具道别。」

挑战成人底线 通常,一名幼儿会由数位成人一同提供照护,但根据不同照顾者的特性,其教养方式也会略有出入,例如吃饭吃不完,父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把饭菜吃光,但祖父母却让他们得过且过,孩子便能感觉到哪一方可接受讨价还价。

另一种情况,孩子对父母的管教语言提出质疑与反抗,可能是想测试父母的底线,杨琬琳心理师指出:「1~4岁的孩子较不会有意识的测试父母,即使有想挑战成人底线的想法,大多只是基于好奇心态,试探反抗命令后,父母的反应为何。而年纪再更大一点的孩子,则有可能故意与父母作对。」

孩子透过行为,反应出情绪及想法

会吵的孩子有糖吃 当不服从管教的后果能替孩子带来好处时,与父母僵持不下便成为孩子的手段之一,例如家长带着宝贝到百货公司逛街,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爸比妈咪生气的拒绝后,孩子开始倒在地上大哭大闹。有些家长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生这种情况很没面子,为了尽快让孩子停止哭闹,只好硬著头皮买单。但当您对玩具买单,也意谓著对孩子这样的行为买单,提醒父母,如果持续耍赖能让孩子达到目的,日后孩子仅会变本加厉。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6 大错误方式,孩子越管越坏

家长在进行管教时,首先要思考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例如采取高压式的管教法,或许孩子年幼,镇得了一时,但当孩子长大后,步入国、高中阶段,却难以用同样的管教手法与之抗衡。因此,我们必须检视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正确,若不慎误踩管教地雷,又会带来哪些后果?

1 采取命令口吻 当宝宝年纪还小,家长的命令语气也许可以在管教宝宝行为时,展现不错的效果,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渐渐开始质疑父母指令背后的原因,因此若家长仅提出命令,却未附带解释,可能造成孩子拒绝服从。

洪梅祯心理师提醒:「更值得注意的是,宝宝主要是向父母学习与他人说话的方式,因此若家长经常采取命令口吻,当宝宝口语能力进步、变得比较会说话时,可能会以同样的命令语气对家长颐指气使,甚至吵架、顶嘴。」

2 威胁无限增加 「如果你不睡觉,等一下虎姑婆就会来抓你」、「再继续哭,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你不乖,妈妈就叫医生帮你打针」,以上的句子听来是否觉得耳熟?许多家长在孩子拒绝配合的时候,会采取威胁方式。起初,这类方法成效相当不错,但随着日子一久,孩子会发现父母的威胁只是空穴来风,并不会真的发生,因此当宝宝下次再听到父母说类似的话语,也不一定会配合。久而久之,为了达到威吓的效果,家长只好无限加码威胁的内容,洪梅祯心理师分享:「一开始,孩子只是听到『警察』两个字,就会乖乖听话,接着渐渐无感,于是父母开始假装打电话到警察局,甚至故意将孩子带到警察局门口,花费如此多心力,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问题──孩子之所以不服从管教的原因为何?威胁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管教方式。」

同样的,威胁口吻也会成为孩子日后学习到的说话方式之一,杨琬琳心理师指出:「在同侪中,经常能听到某些孩子说出『你不跟我玩,我就不分你吃糖果』等话语,由此可见,父母不正确的管教语言,可能导致孩子潜移默化学习,间接使其人际关系遇到瓶颈。」

3 打骂手段不可取 传统管教观念认为「不打不成器」,实际上打骂不一定能真正改变行为,洪梅祯心理师表示:「打骂之所以能快速令孩子屈服、求饶,是因为孩子要逃避惩罚,表面上看起来,问题行为似乎获得改善,但孩子不一定能理解自己为何被处罚。」洪心理师进一步举例,当孩子在玩弄桌上的水杯时,不慎将水洒出,被父母打了小手,孩子只学到「不能将水洒出来」,却未理解「桌上的水是要给客人喝的,不能拿来玩,如果想玩水,可以趁洗澡的时候在浴室玩。」利用打骂方式教育,或许可以达成心生畏惧的效果,但若家长未提供另一项可用来取代错误行为的选项,那么下次孩子仍有可能继续犯错而被处罚,永远学不到哪些是应表现的正确行为。

4 过度管教&过度溺爱 面对年幼的孩子,父母总无法放心,但若凡事替孩子做决定、凡事替他们打理妥当,会因此使宝贝变得自主性不够高、缺乏自我想法、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甚至不敢自己作决定。相对的,过度放任与溺爱,对孩子而言也绝非最佳管教方式,虽然放任、溺爱比起依照孩子特质改变教养技巧来得容易且省事,但可能造成亲子间失去界线。

因此在面对管教的天秤时,父母务必要拿捏好分寸,以免孩子无法建立良好的界线与价值观,举例来说,被过度管教的孩子在社交上恐遇到困难,生活自主方面也难以独立进行;而过度溺爱则可能造成孩子价值观偏差,认为他人应满足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5 冷漠与忽略的一线之隔 洪梅祯心理师指出:「许多家长会将冷漠与忽略搞混。」一般来说,「忽略」是时常被使用的行为技巧,当孩子出现故意引人注意、不适切、干扰等行为时,家长可以选择忽略孩子行为的方式;而「冷漠」较常被用来作为情感、态度的形容,例如:孩子不论高兴、难过、愤怒,父母都以冷漠的方式回应,而未以对应或是理解方式,针对孩子情绪原因进行处理与回应。

若父母以冷漠态度进行管教,无论孩子做出任何反应,都获得相同的结果,可能导致孩子怀疑自己是否被爱,冷漠的情感反应会使宝宝无所适从,更影响其自我概念。

杨琬琳心理师表示,长期被忽视的孩子,会想尝试更多行为以吸引父母的注意,此时家长的判断力很重要,应留心宝宝的哪些举动属于故意为之。例如:1岁宝宝正在练习走路,不小心跌倒后,引起成人关注,此时宝宝意识到「只要跌倒,大家就会把关注力放在我身上」,因而故意摔跤。此时,父母可试着渐渐减弱太强烈的反应,从慌张的情绪调整为语气平和的关心。杨心理师呼吁:「面对想改变的特定行为时,家长可以降低自己的反应程度,藉以削弱小朋友的特定行为,等孩子出现其他正向行为时再给予关注。」如上述例子来说,当宝宝持续行走一阵子没有跌倒时,爸比妈咪就可以给予较强烈的鼓励:「哇!宝宝好棒,走得真稳。」如此一来便能达到增强孩子正确行为的效果。

6 利诱非长久之计 「你把饭吃完,等一下爸爸带你去买巧克力」,这类的对话不时出现在我们周遭。有时候成人为了让孩子配合,会使出各种威胁利诱贿赂的手段,但利诱一定有效吗?以前述例子来说,如果孩子今天突然不想吃巧克力,这样的条件是否就失效?甚至使孩子本末倒置认为「反正我今天不想吃巧克力,所以饭菜不用吃完也没关系。」洪梅祯心理师提到,部分家长易将贿赂与奖励混为一谈,其实贿赂与奖励的差别在于哪一方拥有主控权,「利诱」是由孩子来决定是否配合家长,而「奖励」则是由家长来决定孩子的表现是否达到奖赏的标准。

许多家长在孩子 拒绝配合时,会采取威胁方式。

杨琬琳心理师补充,对于进行一项行为,孩子会存在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自己想做」是内在动机,「有好处才做」则为外在动机,利诱的管教方式会增加孩子的外在动机,使其变得较为功利主义。举例来说,当父母希望孩子多阅读绘本时,应加强其内在动机,可向孩子说:「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如果我们一起念,一定会很好玩。」让孩子主动对阅读产生动机;而非「你把这本书读完,才可以看电视。」若孩子仅为了看电视而敷衍了事,着实失去了父母想让孩子体会阅读乐趣的美意。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走进孩子的世界,教养更有效

教养过程中,父母经常以自己的角度去判断事情对错,杨琬琳心理师提到:「事出必有因,家长若只注意到行为的结果,会因此忽略行为中间发生的过程。」例如当孩子打人时,爸比妈咪可能急于修正孩子粗暴的行为,而非了解打人的原因,很可能是其他小朋友抢了孩子的玩具或其他缘由,虽说「打人」是错误的行为,但比起强烈指责,透过父母引导,让孩子学到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才是管教真正的意义。

处理孩子的感觉 父母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就是协助孩子学习难过、愤怒、悲伤等感觉,有些家长会抑制孩子展现负面情绪,杨琬琳心理师强调:「感觉没有对错之分,就像成人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觉得生气、失望。」因此,父母首先应带领孩子认识自己的感觉,并给予同理,例如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堆的积木不小心被推倒了,如果是我遇到这种事,也会觉得好讨厌,你现在一定很难过对吗?」

承接、同理孩子的情绪后,父母可再进一步协助孩子处理事情──「可是你因为太生气,就不跟妹妹玩,这样妹妹也会觉得很伤心,不如我们一起加油,再把积木堆起来好吗?」

父母停看听 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行为或是反应,家长的情绪容易快过思考,导致忽略管教真正的本质,因此,在处理管教问题时,家长可把握「停、看、听」口诀:

1 对情绪喊 」: 情绪容易掩盖理智,使父母忽略了其实有更好的管教方法。父母可以试着思考,为什么孩子在特定情境下或是出现某些行为时,会令家长有如此大的反应,试着自我觉察。

2 试「看」前因后果: 情绪暂缓之后,父母可以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结果、看看孩子的反应、表情、情绪,同时也思考自己可以怎么做。

3 细「听」孩子怎么说: 当家长了解大致状况,也比较能理性看待孩子行为表现时,接着就可以问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感觉是什么,让孩子的说法协助成人找出最适合的问题解决与管教方法。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找出合理处罚方式 洪梅祯心理师提到,广义的处罚种类很多,举例来说:剥夺孩子喜欢的东西、增加孩子不喜欢的活动,都可以作为修正孩子行为的手段,但不论使用何种方法,都必须让孩子明确清楚自己「被处罚的原因、被处罚多久、该表现的正确行为」。尤其许多父母在处罚孩子时容易失衡,例如当孩子忘记带作业回家,父母便罚他不能看电视;当孩子打人,父母仍使用一样的处罚方式,如此一来,孩子便无法分辨错误行为的轻重比例。杨琬琳心理师提醒:「处罚应符合比例原则,而处罚方式最好事先和孩子约定好、孩子也同意之后再进行。」譬如孩子如果没把玩具收拾干净,就不能去公园玩,让孩子自己承受错误行为带来的结果。另外,对于年纪较大一点的孩子,家长也可与孩子一起讨论补救方式,像是宝宝习惯性赖床,则可与其讨论要以哪种方式叫他起床?孩子参与其中,会更容易达成想执行的目标。

具体给予赞美 透过成功经验学习自我肯定,可以让孩子发现「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当宝贝出现优良行为时,父母可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鼓励及赞美。杨琬琳心理师提醒,在赞美宝宝时,要留意避免空泛的赞美,例如孩子无论任何行为,父母都急着说「好棒喔!」,容易因此让孩子感到迷思。「赞美的核心原则为具体陈述。」杨心理师说道,例如孩子正在画画,家长可以称赞:「你画的彩虹好美,真厉害呢!」借此帮助孩子增加正向的自我概念──「我很会画画。」除此之外,具体的鼓励与赞美还能产生递回性,经常接收到正向语言的孩子,也会不吝啬将夸奖他人的话语放在嘴边。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5Tips ,必知说话技巧

虽然每位宝宝、每个家庭都有个别差异,一样的管教方式不见得人人适用,但在教养的过程中,仍有一些原则可参考,只要把握基本的核心概念与说话原则,并针对孩子气质稍微调整,无论是亲子沟通或是教养战争,爸比妈咪皆能获得新发现与体验。

Tip1 采取重点式说法 不同年纪的孩子认知发展状况与注意力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在给予指令时应尽量简短,因为宝宝没办法一次处理、记得过于繁复的讯息,建议采取重点式的说法,例如:「回家之后1先吃饭2洗澡3才能玩玩具」,交代完事情后,换孩子说说看,父母也可借机检视宝宝到底吸收了多少。

Tip2 指令具体明确 许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时,经常告诉孩子「不允许做的事情」而非「允许做的事」,杨琬琳心理师提到:「父母提醒宝宝不能站到椅子上,孩子便钻到桌子底下,与其如此,不如直接告诉孩子『吃饭要好好坐好,吃完才能起来』。」洪梅祯心理师也表示,有些孩子会故意挑父母语病,举例来说,家长要求宝宝上床睡觉前「把车车收起来」,结果孩子竟把玩具车收到床铺上,因此下达明确的指令很重要,正确的说法应为「把车车收进玩具箱」,如此一来能减少孩子与父母讨价还价的机会。

Tip3 坚持原则不暧昧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父母的原则不容许孩子挑战,像是关乎宝宝的安全问题时,家长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譬如孩子不肯坐安全座椅,成人应避免对孩子说「你乖乖坐这边好不好?」,洪梅祯心理师强调,一定要孩子配合的时候,切忌出现「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这类型的暧昧词语,以免让孩子认为有可协调的空间。

Tip4 厘清模糊概念 对于有些抽象的概念,父母可以协助孩子用实际的例子去区辨,例如孩子想跟哥哥姐姐进入同一个泳池,家长告诉孩子「不行,你太矮了!」孩子可能会反驳,认为自己已经「够高了」,此时家长可直接引领孩子到泳池边的身高标示,引导孩子「你看,身高要超过这条红色的线,才能进入泳池。」或以各种不同的例子,让孩子理解模糊、迟疑的定义。

Tip5 父母以身作则 洪梅祯心理师表示:「家是孩子最早开始学习的场所,因此父母以身作则很重要,曾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烦恼孩子爱讲脏话,一问之下,原来家中成员平时都将脏话挂在嘴边。」尤其还没上学的孩子,每天的生活环境、活动场所、他人互动都是孩子学习的教室,因此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单方面的管教,父母也别忘了陪伴孩子以及与其共同成长的重要性。

避免 暧昧词语,以免让孩子认为有协调空间。

洪梅祯 学历:辅仁大学临床心理学研究所硕士 经历:澎湖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约临床心理师、桃园县特殊教育专业团队兼任临床心理师、培灵关西医院临床心理师 现职: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精神科临床心理师 专长:早期疗育、亲职咨询、儿童青少年/成人心理衡鉴与治疗

杨琬琳 学历: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研究所 经历:台湾儿少生涯促进会学习辅导组组长、生涯志工培训讲师、台北商业技术学院志工辅导课程讲师 现职:格瑞思心理咨商所全职咨商心理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2618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