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同父异母兄弟都有哪些?

朱棣的同父异母兄弟都有哪些?,第1张

朱棣共有二十余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其中包括朱桢、朱柏、朱榑、朱柏、朱桂等人。身为朱棣父亲的朱元璋,其儿子数量共计二十六人。其中年纪最靠前的五个均为孝慈高皇后所生,朱棣便就是这五人之中的其中一个,排行第四。在朱棣同父同母的几个兄弟中,朱标最为年长,他也因此在1368年的时候被册立为了太子。朱棣则于1370年被封为燕王,后于1380年前往北京就藩。

朱棣拥有二十多位异母兄弟,这些人中年纪与他最为接近的是六皇子朱桢。朱桢与朱棣大约相差四岁,为胡充妃所生。朱桢出生的时候恰好赶上明军成功攻克武昌,为此朱元璋当即便将决定“以楚封之”。待朱桢长大之后,朱元璋果真将他封为楚王。等到1381年,朱桢正式前往武昌就藩。朱元璋在位期间,朱桢曾先后奉命前去征伐大庸、云南等地,期间立下不少战功。而待朱棣登基之后,朱桢亦是曾多次受到嘉奖。

除了朱桢之外,朱棣同父异母的兄弟还有朱榑、朱梓。这二人均是达定妃的儿子,其中朱榑于1370年受封为齐王,朱梓则于同一年受封为潭王。其中就齐王朱榑来说,此人在洪武年间因战功的积累而日渐骄纵。待进入到建文年间,为了借削藩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建文帝揪住朱榑早前所犯过错,随后借此将其贬为庶人。等朱棣登基之后朱榑虽一度恢复王位,但是数年后便又因行为不轨而遭废。

同样是朱棣异母兄弟的朱柏也曾遭受建文年间的削藩。在建文帝表现出削藩打算之后,随即便有人状告朱柏曾经暗地策划谋反。之后建文帝派兵前往朱柏就藩的荆州,准备趁其不备将他抓住。而朱柏在听闻这一事情之后却没有逃跑,反而在与家人好好诀别了一番之后纵马跃入火海,最后自焚而亡。朱棣即位之后也曾为朱柏进行策反,朱柏的谥号也因此从“戾”变更为“献”。

身为朱元璋第十三子的朱桂同样是朱棣的异母弟弟,他的母亲是郭惠妃。朱桂先是在1378年的时候被封为豫王,后来又于1392年该封为代王,封地为大同。在建文帝削藩过程中朱桂也因罪遭遇废黜,后因朱棣的登基而重新恢复王位。朱桂后来直至七十三岁高龄才逝世,这时的明朝皇帝已经变更为明英宗。

甚至有野史记载称,姚广孝出家的契机始于他曾看到一个大和尚出街时伞盖簇拥,备受敬仰,排面甚至比当地的官员还大,二话不说,直接就跑到庙里剃度去了。不过管哥认为啊,这种说法恐怕是根据他后来入世甚深、地位颇高的经历,反向编排出来“讥讽”他从小就有贪图享乐,谋求高位的流言蜚语,不足为信。但话又说回来了,这姚广孝还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但把自己从大夫折腾成和尚,和尚他也没好好当,又把自己学成了道士。

管哥啊,就是电视剧看得多,《倚天屠龙记》大家都知道吧,里面的和尚和道姑,表面风平浪静,背地里也是暗流涌动啊,所以这两个门派,可以说是都看不惯彼此的所作所为,认为对方假惺惺的,正是因为如此,反而侧面突出了姚广孝还真是有一套,顶着和尚的身份,向道士求学阴阳之道,而且还真有人愿意教,不过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姚广孝这么爱折腾的人,肯定是不甘落后,凭借着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他成功地把自己学成了一个“杂家”。有多杂呢?

他不但涉足儒家之术,还学过天台宗,拜过禅宗临济宗高僧智及为师。拜过道士席应真为师,学过兵家谋略,学过布阵排兵,可以说是“尽得其学”。除此之外他还爱好诗文,与后来“明初三大家”之一的高启等人结为“北郭十友”,经常开诗会,相互酬唱。渐渐地,姚广孝就把人设立住了,成为了一代奇僧,在圈内积攒起不错的名气和口碑。

本着肚中有墨水,心中有大志的原则,姚广孝不断地精进学习,提升自己,终于在1375年,千里马遇到了他的伯乐,从此他的折腾之路有了重大转折!

1375年,朱元璋下令,召集各路精通儒术的僧人入宫,勤学好问,善于折腾的姚广孝也没有错失良机,可能真是应了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姚广孝被淘汰了。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他的种种表现入了一个人的眼,这个人也是他未来路上的掌灯人,此人名叫宗泐(le四声),受姚广孝的吸引,通过观察认为此人堪得重用,后期也是因为宗泐牵线,姚广孝才有机会来到朱棣面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后半生。

1382年,朱元璋广招得道高僧为病逝的马皇后祈福,宗泐帮姚广孝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带着姚广孝来到朱棣面前,全力引荐,只这一次朱棣就看出,姚广孝此人必定不是庸庸之辈,于是热情邀请姚广孝和他一起回北平去,将他安排在庆寿寺,担任主持一职。不过,这也就是明面上的说法,关起门来讲,姚广孝就是朱棣的军师,是他的舵手。也正是因为此后二人之间的种种频繁的接触,所以关于姚广孝与燕王朱棣之间传出了很多八卦。

其中八卦版本最多的,就是关于他们的第一次会面,传闻中说,姚广孝在众多藩王中主动选择了朱棣,并上前搭讪。朱棣当时并未理睬这个上赶子的和尚。谁知道姚广孝急了!一把把朱棣拉到一边,附在朱棣耳边说了一番大不敬的话:“殿下若是带我去往北平,我可以送您一顶白帽子。”这句话,讲得十分晦涩,但朱棣是谁啊,他直接秒懂。目前他已是燕王,“王”的头上加个“白”帽子,不就是“皇”嘛。据说,朱棣听完,直接骂了姚广孝一句,可事后却还是把他带去了北平,大家都说他此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而且史书上还真就留下了一段话,让人想不怀疑都难,据记载,姚广孝跟随朱棣回到北平后,经常“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一个和尚频繁的随意进出藩王府邸,还经常在没有第三人在场的环境下会面,那这两个人,究竟聊的是什么呢?这就很有想象空间了。估计也正是因为这一句,才导致各种传闻的产生。

当然了,不管真相如何,管哥还是觉得,这些说法都是凭空捏造的,其实大家仔细研究研究,一个和尚和一个藩王,第一次见面,直接就说,啊,我要帮你篡位,我要帮你当皇上?朱元璋的皇位还坐得好好的,这话就算不按常理出牌的姚广孝敢说,那朱棣也敢听吗?

所以管哥认为,姚广孝和朱棣应该也就是因为宗室的举荐,姚广孝的抱负,朱棣的惜才,他们之间才有了交集。至于在他们后期的接触中,具体发生了什么,那也是审时度势,二人共同的决策,那些关于姚广孝选择了朱棣,朱棣早有谋逆之心的流言蜚语,各位看官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哈。那有人就要问了。如果朱棣和姚广孝毫无野心,又何来的靖难之变呢?别急,点波关注,点波赞,我们接着往下看!

这个和尚不简单,不打坐念经,反而修道涉政,经人引荐成为了朱棣的门客,他就是一代妖僧——姚广孝,甚至说靖难之变的推波助澜者就是姚广孝!

1389年,朱元璋驾崩,太子早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朱允炆上位不久,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听取大臣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开始采取削藩政策。先帝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患,巩固疆土,将他的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藩王势力的日积月累,变成了朱允炆称帝的巨大阻碍。其中燕王朱棣的力量只是朱允炆的一块心病。所谓擒贼先擒王,削蕃的大刀,第一刀就要砍到朱棣的头上了吧?

且先不说了为了自保,就朱允炆从辈分上来讲,是朱棣的侄子,要说这个皇位,到底应该花落谁家,难道朱棣没有想法吗,而且朱允炆上位就削蕃,这无疑是动了朱棣的奶酪,此举让朱棣心态大变,于是他开始在暗地里购置兵马粮草,伺机篡位。密谋篡位的时间里,除朱棣之外,姚广孝也是个“功不可没”的存在,朱棣负责招兵买马,姚广孝负责操练士兵。为了避免训练时声音过大导致暴露,姚广孝想出了两个妙计,第一,就是在燕王府邸下,挖通地道,修葺(qi四声)了一个大规模的地下室,这样就能有效阻挡士兵们的声音,第二就是让朱棣买了很多鸡鸭鹅来圈养,这些家畜每天叽叽喳喳的,不但更好的掩盖了声音,还营造了假象,而且养了也不白养,大战一触即发,到时候也是个肉菜呢。

可是天不遂人愿,又来了一次赶鸭子上架,按照原计划,此次兵变需要准备个三年五载的时间,等到有绝对的一举成功的实力,再行谋事,谁知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朱棣府中出现了叛徒,操练兵马,篡位谋反一事,全部暴露!

此时此刻,容不得朱棣后悔,伸头也是一刀,缩头肯定还是一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朱棣决定立刻起兵。据说出发之前朱棣还发表过一番振奋军心的讲话:首先,我,朱棣,太祖高皇帝和孝慈高皇后的嫡子,自受封藩王以来,一直勤勤恳恳,从没半点野心。其次,如今幼主嗣位,错信奸臣,主张削藩,屠戮朱家,公然违背“祖训”。正邪不共戴天,我朱棣将遵循“祖训”,清君侧,安社稷。天地神明,日月永鉴!发言十分到位,但想要成事,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或缺,谁也没想到,老天爷好像有点异议。

原来就在大家都被朱棣的发言感染,一个个激情燃烧的时候,天气大变,明明刚才还是万里晴空,霎时间就电闪雷鸣,瓢泼大雨。据说巨大的雷电声还震落了燕王宫殿上的瓦片。在场的人无不惊慌失措,就连刚才自信爆棚的朱棣,整个人也颓了:如此不祥之兆,难道是上天在告诫我们吗?众人议论纷纷,军心溃散。此时,姚广孝跳出来,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三言两语扭转了局势——他的意思是说,风雨是大吉之兆,只有真龙出现,风雨才会相伴。至于殿瓦坠落,则是预示着我们的居所该换黄瓦了。旧的去了新的地方才能回来。因为按明朝的制度,藩王的宫殿用绿瓦,只有皇宫才能用黄瓦。

经此一番解释,众将士的情绪又由颓废转为激情。对他们的头头,朱棣,重新投去膜拜的目光,认为自己将在新王的带领下,行正义之事,开启新的篇章。也正是有了姚广孝的这一句话,朱棣更加有了把握,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正式发动了靖难之变。

当然了,一时的言语虽然能激起士气,但实力才是硬道理,朱棣虽然有所准备,但还是不够完全,所以他手下除了姚广孝这个军师之外,并没有太多左膀右臂,所以此一役,朱棣打的是费心费力,劳心劳神。

每当朱棣想要放弃时,姚广孝都能说出合适的话,给朱棣安心,甚至告诉朱棣,如果此时作罢,那可就什么都没有了,朱允炆本就想要削蕃,这样一闹,你说不打了就不打了,朱允炆怎可能放过你,必然会找你秋后算账,到时所有人都绝无活路。莫不如坚持下去,总有对策,做个逍遥皇帝,岂不美哉。要让管哥想想,这姚广孝还真是能说到点子上,放在现代,也算是个心理医生了吧。

除此之外,靖难之变的成功也离不开姚广孝当年所学的兵部知识,因为长时间的胶着,兵马粮草都损耗严重,姚广孝推断朱允炆定是把大部分军队派出来抵御,而大本营,南京肯定是十分空虚,于是他兵行险招,一举攻进南京城,果然大获全胜。

自此,靖难之役结束,朱棣当上了皇帝,姚广孝自然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功臣,然而,无论是加官进爵,还是黄金万两,他都拒绝了,只要了一个六品僧官,姚广孝心里明白,此时的朱棣已不同于往日,若是功高盖主,名声在外,那么等待他的下场,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他的先见之明,才颇受尊重的寿终正寝,一直以来朱棣也要敬他几分。

至此想必大家也就不难理解,关于姚广孝的别称,黑衣宰相也好,一代妖僧也罢,世人对他的评价虽各不相同,或多或少都与靖难之变脱不了干系,可是不管怎么说,能够有所建设,还能安享晚年。无论他这个人,他做的事究竟如何,确实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顺势而为,见好就收,活学活用,适当的退让不一定是坏事,毕竟一时的得失决定不了一世的成败,我们的一辈子总有无限的可能。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造反成功,登基称帝后,对待他的兄弟和建文帝的后人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严防死守。

朱棣能造反成功其实被逼的。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于太子朱标先于朱元璋过世,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直接就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后,实在是太过年轻,在政治上是相当的不成熟,听信了一帮书呆子的谏言,要做汉景帝——削藩。

削藩是没有错的,但是错在时机上,建文帝刚刚登基不久,根基不稳,要削他那些叔叔们的权力和地盘,肯定是会有反弹的,如果遇到像周王朱橚这样的内王,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毕竟周王是属于“内王”,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力,特别是没有兵权,更没有私募府兵。

但是朱允炆在削了几个内王叔叔后,又打起了“塞王”的主意了,这就要命了,“塞王”顾名思义,镇守边塞的王,那可是有兵权在手,府兵更是过万的,关键是这几个塞王更是长年征战边疆,军事经验丰富,属下兵将强悍。皇帝侄子要对他们动手,没有哪个王心里是舒服的,特别是燕王朱棣。

与其等建文帝来削藩,不如反了。朱棣说干就干,而且打出了“清君侧”的口号,这一切几乎就是西汉景帝时期的削藩一模一样,只是结局却完全不同。

汉景帝时期,在周勃和梁王的大力平叛下,七国之乱终于被平息;而明朝的靖难之役却是以朱棣推翻建文帝而告终。

朱棣经过几年的靖难之役,终于攻入了南京,这其中他的几个兄弟是给他出了大力的,比如宁王朱权,朱棣邀他入伙的时候就许诺过靖难成功后,平分天下。

朱棣攻入了南京,建文帝一把火烧了皇宫,落得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当然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朱文奎同样是下落不明,只有两岁的幼子朱文圭被朱棣捉住了。

现在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朱棣登基称帝后又是如何对待他的那些兄弟以及建文帝朱允炆的儿子的呢?

朱允炆的儿子就剩下一个两岁的朱文圭了,按照朱棣的性格肯定是极想杀了他,以绝后患,毕竟朱文奎身上留着的是大明皇室正统的血液,但是朱棣当时碍于朝中舆论以及民间议论,只是把朱文圭软禁在中都凤阳,也就是老朱家的老家。

两岁的朱文圭一直生活在非常封闭的环境中,虽然吃喝不愁,但是和坐牢是没区别的,直到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南宫之变,二次登基后,才出于同情把朱文圭给放了出来,时年五十五岁,这放出来其实还不如软禁,因为他连牛羊都不认识,既没有老婆,也没有后代,没过多久就死了。自此太子朱标一系大明正统血脉完全断绝。

那么跟随朱棣一起靖难的那几个塞王呢?朱棣就是塞王造反成功的,防范他们肯定是最严的,很直接的举措就是塞王内迁,谷王迁往长沙,那个许诺平分天下的迁往江西南昌;至于原来那帮周、齐、代等王全部削弱藩属。

朱允炆没有完成的削藩政策,却让一个藩王造反上位后完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的儿子,在靖难之役后,朱棣进行了皇上,但是他在继任者的选择上犹豫不定。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朱高炽,可他不喜欢。曾孙是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反倒喜欢和自身个性化相似的老二和老三。他原意一定要立老二做继任者,但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嫡长子朱高炽。因此兄弟二人十分烦闷,利欲熏心,不甘不成功,乃至别的残害皇太子。

那样朱高炽即位后,玩命残害它的朱高煦和朱高燧结局如何?朱高炽当政时长还不到一年,但有限的时间里,对这两个兄弟都非常不错,赏赐宝贝不计其数,压根没有责怪他们。但是,在朱瞻基后,朱高煦起兵造反,失败之后被活生生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燧舍弃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老老实实的过了几年安宁日子,在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去世。

朱高炽对这儿两个兄弟真是非常好。无论他们怎样对自身,乃至已经是鱼死网破的斗争。这兄弟俩勾结九龙夺嫡,污蔑皇太子,哪怕是朱棣都看不下去了,可朱高炽更为他们道歉。

朱高炽即位后,当政时长并不长。但他还是将朱高煦招回京城,提升其月俸,赏赐宝贝不计其数,接着命其归藩乐安。没有多久,又封朱高煦的嫡长子朱瞻坦受封王爷,其他孩子均封为郡王。针对朱高燧也是一样,岁禄二万石。可以这么说朱高炽早已保证仁至义尽了。

但是,朱高炽去世后,皇太子都还没接任,他们又开始按耐不住了。那时候太子尚在南京,朱高煦打算在半路伏击,追杀朱瞻基,但是没成功。

朱瞻基即位后,对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赏赐厚于其他王爷府。自此,但凡朱高煦明确提出的请求,宣宗都按照他的建议一一为理。结论朱高煦觉得皇上好欺负,起兵造反了。但最终这一场谋反或是没有成功,可朱瞻基并没杀他,只是将朱高煦父子俩废为庶人,拘押在皇城西安门内。但是有一次,朱瞻基去探望朱高煦,反被朱高煦有意摔倒。

宣宗彻底被激怒了,命人把他扣在缸里,在铜缸周边引燃木碳,把朱高煦活生生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燧并没有造反,因此朱瞻基并没抓他。但他却舍弃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是校。那也是给朝中释放出来个数据信号,自己会老老实实的,因此他过了几年安宁的日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086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