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弄明白这两者之间各自的含义,然后再从它们之间最基本的概念或者是定义中找出它们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区别。
首先就是什么是骈文?这种文体最开始是起源于汉代,然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 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其次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散文最主要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其一,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其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其三,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关于骈文和散文之间的区别,其实早在《辞海》这本书中就有明确的表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这句话换成我们现在的白话文就是说:骈文是押韵的、讲究对仗和排偶的,而散文则没有这些限制。
骈体文的主要特点: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骈体文一般指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起源发展: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1 求历代经典古文,骈文
1 先秦:论语(虽然论语的文学价值不是很高,但孔子思想对国人的影响至今还是很大的值得精读)孟子(孟子的文章启示磅礴,兼具思想性和文学价值,精读)庄子(庄子文章想象力丰富,多用比喻和寓言,很多成语流传至今,文学价值很高,但他的思想比较消极应辨证的阅读),另外诗经,离骚也可读。
2两汉:总体成就不高,《论贵粟疏》《过秦论》《报任安书》《项羽本纪》可读
3魏晋:
短歌行,洛神赋,登楼赋,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去来词,五柳先生传,桃花园记,北山移文,别赋,
4唐:是我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时期可读作品很多,现略举几个
藤王阁序,登幽州台歌,将进酒,登高,进学解
洛神赋和滕王阁序值得精读、、、
2 古代骈文和古文散文的区别1、句式上的区别: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2、于文章风格的追求的区别:
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
扩展资料
骈文形式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其以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
文体的发展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四六”代指骈文。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另:客家话“四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很不正经,也有无赖、傻瓜的意思。
四六即骈句,骈文的通行别称。 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
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骈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
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文。四六文常用于表章奏记的撰写。西晋作家陆机《演连珠五十首》,每首都是四六骈句成章的短小韵文,为今存可见的较早的四六骈文短章的滥觞。其后,四六骈句大量运用于南朝骈文。
起源: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