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故事梗概

昭君出塞的故事梗概,第1张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勿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由呼韩邪单于杀兄(攻打哥哥郅支单于)可见在那个时代亲兄弟明算账;权利的魅力无法挡。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昭君出塞图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1、简介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2、历史故事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归附汉朝,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主动请求出塞。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冒顿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国力强盛。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

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称藩归附汉朝并亲来长安朝觐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主动请求出塞。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

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

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王明君。

3、出处

出自于《后汉书·南匈奴传》

扩展资料

1、人物介绍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嫱,后世称为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2、边塞和平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昭君出塞

-王昭君

 根据史料记载,王昭君是因未得皇帝宠幸,悲怨之下注定要求和亲。另有说法是王昭君因为来宫内时不愿意贿赂为自己作画的画师,导致其不得见于汉元帝。恰好此时匈奴来求亲,养尊处优的汉朝公主们不愿意嫁到漠北草原去生活,于是千方百计拒绝掉,无奈之下就按照画作从中挑选,最后王昭君被选上了。

昭君出塞简介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王昭君,名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元帝遂选宫女赐予他。

 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王昭君简介

 王昭君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就是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秦末汉初,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族,拥有骑兵34万人,成为西汉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胁,由于当时汉朝的社会经济有待复兴,国力空虚,内部统治还不够巩固,无力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于是刘邦在公元前199年,采纳了刘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决定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酒、肉、粮食等物,并且与匈奴单于结为兄弟。

西汉初期的这种“和亲”政策,是在当时的形势下,由西汉统治者迫不得已施行的。这种“和亲”政策,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匈奴不再或极少侵犯西汉边境,两族人民开始了友好往来。

随着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汉朝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便放弃了对匈奴单于退让的“和亲”政策,向匈奴贵族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从此西汉和匈奴断绝“和亲”八十多年。匈奴在汉朝军队的连续打击下,势力衰落下去,再也没有向汉朝发动进攻的力量了。于是汉朝朝廷与匈奴贵族之间的战争渐渐平息下去,又重新恢复了两族间的“和亲”。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汉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发生了五个单于争统治权的斗争,争来争去,形成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南北对峙的局面。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带兵南移,投降了汉朝。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61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对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城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在长安住了一个月,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长乐卫尉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带领16万名骑兵护送他回国。还派人先后送去了34万斛粮食接济匈奴人。

汉宣帝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元帝即位。没几年,匈奴郅支单于侵略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联合西域各国,打下了郅支城,杀了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又一次到长安来。他为了表示要和汉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以前,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监到后宫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皇宫,就好像飞鸟被关进了笼子,失去了自由,都盼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可是现在要远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里天寒地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大不一样,因此,她们又都犹豫起来,不愿意报名应选。

有个叫王嫱的宫女,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做昭君。她刚被选入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听说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报名应征到匈奴去。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了元帝。元帝吩咐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王昭君聪明勤学,没有多久,就都学会了。

到了结婚那天,新郎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长安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拜见了汉元帝。汉元帝赏赐他们许多财物,并设宴为他们送行。新郎新娘离开长安去匈奴的时候,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的情绪出发了。王昭君在马上思索了一阵,很快地就把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着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昭君怨》就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帮助呼韩邪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风俗习惯。从王昭君到匈奴时候起,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的自给。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更加发达,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

王昭君是匈奴单于的妻子,地位与汉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便不能轻易回到汉朝。可是王昭君非常热爱和思念自己的父母之邦,经常派人送信回来,有时还叫单于派使者送些匈奴的土特产奉献给汉朝皇帝。汉朝皇帝也回赠一些金银珠宝和绸缎。

王昭君年老的时候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以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是,据说昭君墓得天独厚,墓上的草生长期特别长,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青葱葱的。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王昭君为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自愿远嫁匈奴,从此以后,匈奴和汉朝长期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打仗。昭君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作出了贡献。她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

一是“自告奋勇”

《后汉书》记载“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意思是王昭君因为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心中积满悲怨,于是在呼韩邪来朝时,主动地请求去匈奴和亲,“昭君出塞”完全是个人原因,甚至有些意气用事的成分在里面。

二是“奸人所害”

《西京杂记》记载一个叫毛延寿的画工,因为昭君不肯贿赂他,就把昭君画得很丑。匈奴入朝求亲,皇上存私心把一个丑女送到塞外去,就点了图画上最丑的女人王昭君,谁知道等到王昭君出来一亮相:“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

皇帝后悔莫及,又不能失信于人,只好将王昭君送出塞外,然后把牵涉此事的画工统统杀了。这就不仅不承认昭君的自主选择,甚至假想了一个外力,暗示昭君被丑化才导致了悲惨命运。

扩展资料

“昭君出塞”确是一个女人聪明的选择。理由有二,其一:从个人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过去的皇帝动辄后宫佳丽三千,再加上一些专宠的,很多女子入宫之后终其一生也见不到皇帝一面。

她以自己在汉宫最后最美丽的一次亮相,告诫所有的姐妹:命运掌握在皇帝的手里,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与其在这监狱般的汉宫里幽闭至死,不如远赴大漠,开始艰苦但是更富有挑战力的新生。

虽然荒漠条件艰苦,但是作为一个女人,总可以生儿育女,享受天伦之乐,有什么比做一个完整的女人更值得女人去追求呢?

其二:从国家大局来说,在王昭君两次婚姻过程中,汉强匈弱格局并没有改变,汉匈双方关系也处于良好发展时期。因此,匈奴社会包括呼韩邪和复株累单于,都对王昭君尊崇和爱戴。

王昭君“宁胡阏氏”封号,“宁胡”意思是匈奴安宁,“阏氏”意思是王的妻子,也就是王妃,这也表明她在匈奴社会所获得的地位。对汉朝来说,通过安抚匈奴实现北部边境持久安宁,特别是通过匈奴保持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畅通,意义无疑十分重大。

昭君出塞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出塞前她是怎么想的,出塞后与她的夫君呼韩邪过着和谐的生活。而王昭君的心思又有谁能懂得,她在宫中受到皇后的打压且连帝皇的面都没见着就被打入冷宫。而后又被当作皇室的牺牲品下嫁给匈奴的单于。在这样辗转的事件过程中,她的心思百转千回,因此许多文人也把她作为文笔下的幻想对象。 一、宫中五更怨 王昭君在汉宣帝(公元前53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据说嫱诞生的那个神奇的晚上,井中的浊水变成了清水,如今嫱长大了,清水又变成了甜水,这一切显示着怎样的吉兆呢?农人们多皱的面上沁出暖洋洋的笑容,他们在等待着神降福的那一天.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见面,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管道贿赂画工,惟独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德,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王昭君在宫中的五年就比我们读大学多一年,在这五年中,她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但是每次午夜梦回,她仍然忆起自己的父母,感叹自己悲凉的处境。 又到深秋时节,更添一股哀伤之感,于是她便信手拿起琵琶,开始便弹边唱: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 这便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当时的王昭君不但有落雁之貌,更有满腹的才华,从她所写的歌赋中,便可知她不是一个空有其表的美女。虽然古代的人对美女的感官与现代人有所不同,但是美的标准应该是毫无二致吧。从这首词来看,当时的她既想念家中的父母及他们的身体状况,但碍于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不可能实现,又想起当今皇上对她的冷落,时间每过一个小时,她的心就更痛一分,她感到自己的孤立无援,处境凄凉,但却无人能诉,只能通过这《五更怨》来叙述自己对亲人的四年和对自己身处深宫的无奈。我想当时的她也许是想通过琵琶的声音来唤起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更多的是期望有人能够听见自己的唱词吧。 二、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北方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后,由汉元帝继位,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著马,冒著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像这样离乡背井的她,又怎堪寂寞和孤独,可想当时的她在初来匈奴时,并不能马上适应那里的生活。北方毕竟比不上南方,北方是大片的草原,一望无际,即使她想回去,那样的坎坷的路途也是她一个弱女子所受不了的。可以说是从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双重的折磨。但她还是熬过来了,因为她知道,在那里有她的使命,她出塞的目的在她的心里很明确,即使她也会因过度四年而病倒,但皇室赋予她的使命必须完成的信念逐渐在心中扩大。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後,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维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後,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③,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我想在古代一个女孩子的名节是何等重要,她们把它看作自己的性命,又何况是一女再嫁,不过王昭君还是克服了自己心理上的禁锢,她的洒脱从这里便体现出来了。幸好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很是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当时的她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婚姻,在两个丈夫相继过世后,我想作为一个妻子定是不好受的,她要承担的是多大的精神压力,也许这也是昭君后来早逝的原因之一。当然她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但是昭君还是想要回到她的国家汉朝,但是却不被允许,这是她郁郁不乐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我看过戏剧《昭君出赛》她最后还是回到了汉朝,她的才华受到了当朝皇帝的肯定和推崇。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 三、文人笔下的王昭君 许多文人墨客都猜不透王昭君出塞前后内心的转变过程,而她的人生也是比较坎坷,在经历了三段感情后,她还能做回原来的自己吗?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王昭君,这一小小的女子尽引起了无数文人心中的共鸣,也谱出了一段国家之间的和谐曲子。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寄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另外还有: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明妃曲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杜甫在描写王昭君时“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表明了昭君的美是在意态,那么当时毛延寿之死着实有点怨,不管毛延寿画的如此不好,但是也怪当时汉宣帝自己没有看清王昭君的意态。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963年10月,董必武参谒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时,留下《谒昭君墓》一诗,赞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意思是不是尽管很多文人都想猜测昭君的心思如何,但是连昭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因此那些文人不管如何评价她,也许都不能真实地写出当时的昭君心理。 四、屈原和王昭君 刚读《王昭君》时,才发现屈原与王昭君竟然是同乡,而昭君故里的名字“秭归”也是由屈原遭流放时曾经回归故里看看家乡的山水,已经出嫁远方的贤姊女须归来迎他,从此这地方便唤做秭归。屈原与王昭君生年相隔约200年左右。据《辞源》条释:“王昭君,汉南郡秭归人。”据《秭归县志》载:“屈原诞生于楚国归乡乐平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郡县,归乡属南郡”、“西汉元始二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此年南郡辖18县,秭归为其中之一”、“吴永安三年,吴分秭归北部置兴山县”。班固《汉书•元帝纪》文颖注中说昭君“本南郡秭归人”,南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也说昭君是“南郡人也”。宋代《太平寰宇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县地,三国时其地属吴。至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由此可见,秦王朝时,现今的秭归县在当时为归乡,属南郡所辖,此时的归乡含现今的兴山县。到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于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之北部置兴山县。清同治版《兴山县志》载:“永安三年,分秭归北界立兴山。”此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秭归与兴山时分时并,故宋以后的《太平寰宇记》、《舆 地广志》、《宋史•地理志》等古籍,才记载昭君是兴山人。另据当今的《兴山县志》记载:兴山县到清朝时,总人口不足10万,所以置县较秭归县为迟。后来,又由于战争、灾害、人口迁徙等多种原因,兴山与秭归、巴东、夷陵(今宜昌)等地分分合合达十次之多,直到清朝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6年才复置兴山县至今。 根据《三国志•吴书》、《宋书•州郡》和地方志书中的记载。可以肯定地说,屈原与王昭君是同乡。北宋改革家张商英在游览三峡路过秭归归州时,留下一诗:“归州男子屈灵均,归乡女儿王昭君,山穷林薄不肥沃,生尔才貌空绝群。男为逐臣沉湘水,女嫁穹庐天万里。汉宫无色楚无人,丑貌恶邪空自喜。”宋人范成大在《范石湖集•昭君台》一诗中赞曰:“绝代昭君村,擎世原原宅。”均将诗人屈原与美人昭君以同乡看待。 屈原与王昭君的思想具有相同之处,最突出地表现为爱国主义。屈原的作品及其活动均蕴含着丰富的忧国忧民,大一统的思想,王昭君出塞和亲,其根本点就是为了国泰民安、大团结。另外,屈原为了实现其理想奋斗了一生,最后身沉汨罗,为国捐躯。王昭君作为一代女性,敢于不顾自身安危,千里迢迢担当“和亲使者”,最后葬身异地,为国献身。屈原与王昭君的爱国思想同样是伟大的。 五、昭君与青冢 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为什么没有记载,也许只是因为她是女子罢了,可是历史还是流下了她为汉朝和匈奴两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昭君墓名为青冢,这在一些文人诗词中都有所提到。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仇兆鳌注:“《归州图经》: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怎下的教他环佩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出塞》词:“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翦伯赞 《内蒙访古》:“在 大青山 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 唐 于武陵 《有感》诗:“四海故人尽,九原青冢多。” 阿英《关于<巴黎茶花女遗事>》:“至今青冢埋香骨,一片山茶湿冷红。” 唐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渐通青冢乡山尽,欲达皇情译语初。” 南唐陈陶 《关山月》诗:“青冢曾无尺寸归,锦书多寄穷荒骨。” “青冢”一词,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冢指高大陵墓,这青冢便是个别致的专用词。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马背上塑的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红粉成灰绿意外延而成一青冢,“独留青冢向黄昏”,笼罩四野的黄昏和风尘漫漫的大漠合为穹庐,什么都可以无情地吞噬,惟独消化不了这一座墓草茸碧的青冢,这青冢在苍茫天地间便格外引人思忖。 塑像底座上是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的“和亲”二字。当年打不过匈奴,就从女性群落中选取最美丽的女子作为珍品(美色无价)去进贡,且美其名曰“和亲”,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上,只有统治者能拿出这等“高招”来缓和矛盾,救国安邦。 王昭君竟宁元年(前33年)外嫁塞北,“沙碛微惊数骑尘”,“红妆千里为和亲”,南北颠簸,身行万里,此行的最后使命是为了消弭战乱,平消纷争,除了这穿着华贵艳丽的一行人显得单薄之外,从大局俯视,总体上与长赴远征的军队颇有内在的相似之处。难怪,青冢前有几块碑记,有一位将领在所立碑上镌写了与众不同的词句,说是“懦夫愧色”云云:“战骨填沙草不春,封侯命将漫纷纭”,一介秀色夺人的蛾眉的功绩远远地胜过了出没于战云征尘里的千军万马,两相比照,真正的军人来到青冢面前,怎能不问心有愧呢?漠风拂去了风尘,王昭君早已化成为一面反照历史的明镜,在明镜面前,无所遁形的何止是贪财被杀的毛延寿和贪色而懊悔的汉元帝呢?每一个有血性的男儿汉都应当在这里反躬自问,问问自己是不是贪生怕死的、连个小女子也不如的懦弱之徒。 青冢在早年间孤单单的很冷寂,现在不同了,游人如织,流行音乐聒耳。围墙外一茶摊老板有些岁数,他说是半个世纪前的战争年代,士兵见空旷的原野上就这“青冢”是个小山样的制高点,便把大炮架在了青冢的顶垴上……大炮架于高处,无疑提高了射程也瞄准了目标,如果这炮口对准的是入侵的日本人就好了(昭君芳魂有知,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可惜这茶摊老板支吾不清白当时是谁和谁在打仗。 中华民族众多的美女里,能进入艺术殿堂的就那么几位,而王昭君,其灵魂似乎切入了这殿堂里的诸多领地:戏曲演之,剧本甚多,久演不衰;画家绘之,塞风与红妆别成境界;音乐奏之,莫说《昭君怨》、《王昭君》之类的琵琶曲了,连本来姓“胡”的琵琶也成了中国的乐器;至于围绕这个女子的诗词、文章和故事,历史上有谁敢与之比肩呢!“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弄来弄去,竟让后人闹不清这王昭君之外嫁,是幸也还是不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1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