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永怀古迹(其三) 全诗翻译

杜甫 永怀古迹(其三) 全诗翻译,第1张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评解《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确实如此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有去与留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通过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荆门 紫台 青冢 琵琶

摘要:《咏怀古迹》 (其三) 中的黄昏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内涵, 已不再是简 单的自然景观。 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 产物。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关键词:《咏怀古迹》 (其三) ;黄昏;意象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 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立象以尽意’ ”王弼说:“言生于象,故可以 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 个自然景观。 但它作为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 关景物的再现。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作家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 人们可以通过它去窥视作者的心理状态、 情感甚至社会的风貌。 有人为黄昏意象 下定义, 说黄昏意象就是借黄昏夕阳之自然事物, 表达个人在面对生与死、 成与 败、 兴与衰等矛盾时所产生的强烈情感的文学艺术形象。 唐代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大致有几层涵义; 它表达了唐代诗人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情、 故都漂泊的相思之情。 揭示了唐诗人参禅悟禅却不脱离世俗的自由之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倾慕之情。 表现出唐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及由此产生的悲壮之情。 同样是处于唐朝时期的 诗歌《咏怀古迹》 (其三)中的黄昏意象,因其特定的语境和作者。历来有两种 说法; 一是作者用灰暗的色彩渲染悲凉的气氛, 另一说是表现昭君的思汉之心和 作者眷恋故乡却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 本文将跳出历代文人对其的阐释。 将从另 一种角度来对诗中的 “黄昏” 意象进行分析。 试图联系王昭君的处境和变成 “青 冢” 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作者饱尝家国忧思、 穷途末路之时的心理状态去挖掘本诗 中“黄昏”意象的深层意蕴。

《咏怀古迹》 (其三)写于杜甫滞留夔州时期。它是一首咏怀和怀古两体相 结合的诗歌。 它的主人公表面是王昭君, 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主人公即杜甫。 这 决定了本诗的复杂性。在加之“黄昏”意象处于“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 黄昏” 这一特定语境中。 它也就具有了具体的意蕴。 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 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产物。 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 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爱国之情。诗人借王昭君的事迹,不仅赞颂了昭君虽然身死却仍要回归故乡的爱国精神,也寄托诗人的身世家国之情。写作这首诗时,诗人正客居异乡,由此借昭君的形象寄托自身的思乡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一诗是诗人杜甫借王昭君的故事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句简明地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10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