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 压缩包传到百度附件了,你查找你的提问附件
点击压缩包下载。 直接下载,没有密码
满意请选为满意答案
手机提问的用户查看。请要用电脑网页版查看下载
台下听众忘了上厕所马云成1942年出生在合肥,是地地道道的合肥人。父亲、叔叔都是庐剧艺人,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喜欢具有安徽特色的曲艺。“上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说大鼓书的,每天上晚自习时都偷偷跑出来听,越听越喜欢。”那时,他不但喜欢听,还喜欢自己说,经常听别人说过后,回到家自己就来上一段。
1962年,马云成高中毕业后,来到肥西县曲艺团拜师学艺,他对鼓书的爱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由于他本身就有些基础,再加上天资聪颖,一年以后,就已经出师开始独立表演。“第一次登台还真是害怕,既怕说不好,拢不住人,又害怕被师父批评,那可是第一次啊,所以很紧张。”说到第一次登台的经历,老人似乎还有些羞涩,“当时台下有100多名听众,不过还好,第一次表演反响就不错,没给师父丢人!”
从1962年至今,马云成与大鼓书相依相伴走过了45年。当问起说大鼓书难不难时,他向我们说起了大鼓书的“道道”来:“我们说大鼓书是挺难的,除了讲究唱腔,还讲究八个字:高低平仄,喜怒哀乐。要做到这八个字,就不容易了。讲故事要用情节套住人,这叫‘小绳子’,书末还要抖包袱,我们叫‘帽头’。”说到这些,马老很精神。“我们老话讲得好,叫先下通天柱,后定八根桩。还要摆起八卦龙门阵,绕上九连环,把观众都拢住,这就是功夫。”
就这样,马云成一路走一路说,把大鼓书说到安徽的每个角落。他平均一场都要唱上三四个小时,最多一次唱到12个小时不间断。“不是吹牛,我说书的时候,要是我不卖个关子,休息休息喝口水,听的人连上厕所的都没有。我师父是第一把鼓条子,我师爷是第二,我就是肥西第三把鼓条子。” 仍有好多年轻人来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马老因为家里责任田无人管理离开了曲艺团,回家后,他做起了炮竹生意。但是对大鼓书的热爱,让老人还是舍不得放下“鼓条子”,只要有闲暇时间,老人就摆上大鼓,给附近的居民唱上一段。“我说书的时候有好多年轻人来听,有个开出租的司机师傅跟我说,一到我说书的时间,他就把车开过来听,听得都忘了要去做生意。虽然我们讲的都是老调调,可这毕竟还是跟老百姓离得最近,还是有人喜欢的。”
现在,马老还把鼓书进行了“改良”,他还为自己生活的园区、社区编写了门歌《歌唱蜀山产业园》和唱词《蜀新苑小区新面貌》,为群众说说生活的变化。他说的书,群众都爱听,前段时间,他在山湖新村就连说了18场,而且每场的开场词都不一样。
看着马老对说书如此“痴迷”,儿女们有些担心:“毕竟老人年岁大了,每次的唱词都要强记在脑子里,一场唱下来就要几个小时,我们心疼他的身体。”每次,都是马老的老伴去做儿女的工作:“你爸虽然说书是累,可他就喜欢这个,他说书自己也开心。” 想找个好徒弟很难
当问到安徽大鼓书前途的时候,马老深吸了一口烟,神色有些犹豫,“这个我也说不好,大鼓书毕竟市场比较小,光靠几个说书艺人想把他发扬光大真是心有余力不足啊。”
马老说,以前一起说书的人要么就去世了,要么就转行了,他到现在也没有收徒弟,因为爱听的人有,可真能定下心来学的却很难找。“现在不是流行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大鼓书就是这种遗产,只要有大家的支持,我相信大鼓书的香火就不会断。”
蜀山区文化馆的姚晓肖馆长,他表达出了忧虑:虽然有不少人还是喜欢听安徽大鼓,但是毕竟能拿鼓条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学习大鼓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收入菲薄,很难吸引年轻人来学习这种曲艺;鲜明的地方特点,浓重的地方口音,使这门艺术只能在本省内流传,难以走向全国;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使听众也越来越少。姚晓肖认为,种种不利因素都制约着安徽大鼓的发展,使其面临着“断档”的危险,一旦这批老的艺人故去,很可能就没有人能再敲响这面大鼓了。
现在文化部门也在想办法扶持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仅在物质条件上予以支持,而且也在想办法寻觅好的苗子,来向马老等艺人拜师学艺,希望能将这面大鼓越敲越响。
大鼓书是一种 民间曲艺形式。
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演唱者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
大鼓书分很多种例如:
东北大鼓
京韵大鼓
乐亭大鼓
山东大鼓
河洛大鼓
安徽大鼓
京东大鼓
西河大鼓
胶东大鼓
上党大鼓
湖北大鼓
广西大鼓
梅花大鼓
五音大鼓
……
张志云大鼓书,张志云先生,是鼓书界的后起之秀,因为张志云先生使用的是安徽方言,所以知名度很受区域限制。其中《大闹乌龙院》《五小闹北京》等是非常经典的。张桂银 艺名张志云,安徽涡阳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协会会员。演唱了很多大鼓书,还唱了很多琴书。他唱腔优美,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大鼓:
大鼓是传统的曲艺曲种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主要戏曲剧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上党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温州鼓词、澧州大鼓、滑稽大鼓等数十种。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鼓而得名。流行河南全省。主要演出形式为一人打鼓击板而歌。但具体演唱时各地艺人有站有坐,所用书鼓有大有小。板既有木质的匀板或简板。也育用铁质或铜质月牙板的。唱腔曲调亦不尽相同,因而,在各地有多种称谓:如豫东叫单大鼓或豫东大鼓;豫西南的南阳和省内其他地方叫鼓词或鼓儿词。有的唱腔尾带哼音者,又叫鼓儿哼;豫北等地艺人以北方口音说唱,又叫大鼓京腔或打鼓京腔;豫南叫豫南大鼓或光州大鼓,其中流行在淮河以北的。又称北口、侉口或淮八鼓。流行在淮河以南的,又称南口、蛮口或淮南大鼓。
河南大鼓书与河南渔鼓道情(灵宝道情除外》的唱腔有诸多相似,井严格按道教龙门派的一百个字号论师排辈。因此,多数大鼓书艺人认为道情是其前身。近人徐柯在《清稗类钞》中说:“今俚俗之鼓儿词,有寓劝戒之语,亦谓之唱道情。江浙河南多有之,以男子为多。而郑州则有妇女唱之者。每在茶室手摇铁板,口中喃喃然。”
清乾隆时,宝丰举人李绿园在其长篇小说《歧路灯》中,写有祥符县(今开封》说唱鼓儿词的活动,可作为当时河南已有这一曲种的佐证。但就现有的调查所知,河南最早的大鼓演唱者。为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豫西汝阳县铁炉营村的刘登云。继至道光年间(1821―1850),该村李干荣也成为大鼓书名家。此时,豫南的大鼓书艺人,如正阳的陈黑皮、商城的常和斌、新蔡的李永明等,也均仁噪一方,并课徒传艺。其中陈黑皮的弟子,罗山具的孙立金在当地亦颇有影响。道光年间,先后有山东鼓词艺人张万年、丁海州来河南演出,张以匀板击节,称“木板鼓词”:丁则以铁板击节,用北方口音说唱,被称之为“大鼓京腔”。咸丰年间,豫南的大鼓书艺人魏元宗、刘元巾、刘元鹏曾涉足湖北演唱,并授徒传艺。安徽大鼓艺人高教濡也曾到淮滨县进行演唱活动。时,南阳县的张小个己在该县唱木板鼓词享名。豫北较知名的艺人有林具的原平、赵米贵、郝同保和傅安邦等。他们中有不少为二人班,即一人击鼓板演唱,一人弹小鼓三弦伴奏,人称“小鼓弦”。后因收入微薄,难维生计,便弃去三弦,仍由一人击鼓演唱。
光绪年间(1875一1908),豫东、豫东南地区的大鼓书艺人与相邻的山东、安徽等地的同行之间交流频繁。其中豫东夏邑县的大鼓书艺人大部分为山东大鼓的传人。睢县、拓城、永城一带亦常有山东大鼓及安徽大鼓艺人的足迹。光绪二十二年(1896),山东大鼓艺人杨明坤随师到豫东南正阳县行艺,后来不仅落户于该县油坊店乡,还广收门徒,精心传艺,成为该县大鼓艺人的一代宗师。此时,豫南固始、息县等地的大鼓艺人除在当地演出外,还常到邻省湖北的麻城、大悟、黄安(今红安)和安徽的金寨、六安、霍邱、阜南一带献艺。南阳的鼓词艺人也与安徽淮北、湖北北部的大鼓艺人经常交流演出。所以,他们所使用的鼓和鼓架子的尺寸都较为统一,即“三寸鼓(鼓高),七寸面儿(鼓面直径),鼓架二尺七寸半儿”。就在这种相互交流演出、彼此互为影响之中,河南大鼓书的队伍逐步壮大和发展。清末民初,南阳镇平县的鼓词艺人赵文秀,因演技高超,受人爱戴,其扶鼓演唱的形象被人画于该县城隍庙东廊房的墙壁上,画像左侧还题有“劝善警恶”四个大字。此时,商城县的大鼓艺人常和斌广收门徒,精心传艺,巳成为豫南大鼓中的一大门派,号曰“常门”。民国初年。有山东大鼓女艺人到开封相国寺及郑州、信阳等地演出,但其他地方尚无大鼓书女艺人出现。
自民国八年(1919)起,河南大鼓书在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特色。如豫南常门传人张明元,自江浙回到光山县,除带回《永庆升平》、《三门街》和《刘公案》三部长篇大书外。还吸收大别山山歌和南方语音,改革了唱腔,被称之为南口唱法,恢得了听众。自此,豫南大鼓逐渐形成北口、南日两个地域支派。北口,用北方语音说唱,是豫南大鼓的传统唱法,又叫倚口或淮北大鼓。唱腔刚健有力,浑厚粗犷,重说少唱;南口,是在北口基础上逐渐形成,又叫蛮口或淮南大鼓。唱腔委婉柔美,有浓郁的大别山山歌风味,重唱少说。在曲(书)目上,有“北口唱案(公案书)南口唱传(《水浒传》、《白蛇传》等)”之说。豫东夏邑县的周治信、张治信以及唐东彪、唐志修、唐志军等,对流入的山东大鼓进行改革,去掉山东语言,融入河南地方音乐曲调和方言俚语,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唐氏三兄弟,更是名嗓一时,被誉为“唐家三盘鼓”。豫西南一带的鼓词艺人则广泛吸收地方戏曲及其他曲种唱腔为己所用,如唐河、社旗、南阳县东的鼓词艺人唱腔中吸收河南坠子因素较多,称“坠子口”,镇平及南阳县西的鼓词艺人唱腔中吸收大调曲子因素较多,称“曲子口”。此外,还有吸收河南越调、河南梆子及汉调二簧的,分别被称为“越调口”、“梆子口”和“二簧口”等。
河南大鼓书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艺人有“一人一腔,百人百调”之说。但在演唱中大都由一种板式为主,有的叫〔平腔〕,有的叫〔平板〕或〔二八板〕,在此基础上。又发展衍化出一些附属性的板式,如“引子”(亦称“引腔”)、〔起腔〕、〔落腔〕、“寒韵”、〔滚口白〕、〔三字锦〕、〔五字坎〕等。演唱中所用的鼓点,有长鼓点、短鼓点、散鼓点和行腔鼓点四种。在大鼓书的艺术革新中,这时又出现了部分艺人试用弦乐器伴腔。如豫北有的大鼓京腔艺人,不仅增加了大鼓三弦伴腔,还仿照坠子的脚梆,将书鼓和单钹置于一个木架上,艺人怀抱三弦,一边蹬击鼓、拔,一边自弹自唱。另外,黄河以南也出现了一人击鼓板并演唱、另一人弹三弦或拉坠琴伴腔的“二人班”,在豫东南新蔡、上蔡一带叫“大鼓弦”;而豫西南的南阳、镇平一带则称“鼓碰弦”。但就全省来说,如上所述,大鼓演唱中使用弦乐器伴腔的,仍属少数。
民国十四年(1925)以后,河南各地又涌现出不少大鼓书名家,汜水(今荣阳县)的程至宽,新安的董金秀,光山的张明元和蔡明玉,信阳的何士林,汝南的王成功,睢县的高成彬,永城的刘福昌以及林县的侯石喜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豫南的一些大鼓书艺人积极投身革命。如光山县大鼓艺人、中国***党员张进霞、娄良成等,在当地爆发的“殷区农民武装起义”中。借演唱行艺作掩护,进行起义的宣传和联络工作。经扶具(今新县)的大鼓艺人还编演了反映白沙关暴动的曲目《三打白沙关》。1936年国共二次合作,豫南苏区的大鼓艺人又编演了宣传抗日的曲目《半篮花生》,应邀到国共两党驻军营地演唱,受到欢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光山县大鼓艺人张祖常、李明山、殷仲理等投身于刘明榜同志领导的光山抗日游击队,一边战斗,一边宣传演出。豫西叶县、宝丰一带的大鼓艺人还编演了《白朗起义》、《芦沟桥事变》等曲目。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多数大鼓艺人仍沿旧习,出师后先唱“拍门”(即沿门乞唱),然后“点棚打场”(即撂地)演唱。一些技艺较高的艺人则到城镇码头演出,叫“干明地”,唱夜场叫“咬灯花”。为适应城镇观众的需要,艺人们在致力于说唱的同时,均加强了表演,有的还改变传统的坐唱为站唱。所演唱曲(书)目,除豫北大鼓京腔艺人仍以小段为主外,其余多演唱中长篇书。因而,艺人们极为重视“条子”、“赞子”和“书串”的使用,如“十八景”、“三十六歌”、“七十二赞”等。此时期,武侠、传奇类的书目,如《三侠五义》、《五剑三侠十六义》、《水战泅州》、《人头案》等,明显地增多。1946年至1948年,河南大鼓书的不少艺人改唱河南坠子。也有一些艺人投身于革命的宣传活动,如南阳的鼓词艺人杜长川等所编演的《王凌云罪行》、《白毛女》等新书,就曾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东、豫南以及豫西南等地,还拥有较多的大鼓书艺人。他们在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相继挖掘整理出一批传统曲(书)目,其中有的经过推陈出新,使其内容起了质的变化。如新县的大鼓艺人将原来封建迷信色彩很浓的《白龟记》。整理改编为别有新趣的《三树奇花》,深受群众欢迎。同时,还有不少艺人根据小说等改编了一批现代曲(书)目,如《肖老汉翻身记》、《不能走那条路》、《小二黑结婚》等。1964年后,在说新书唱新书的高潮中,又有一批根据长篇书目改编的书目问世。如《红岩》、《山乡巨变》、《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烈火金钢》等,被广为传唱。与此同时,各地曲艺演出场所的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当大鼓艺人纷纷进入城镇曲艺厅及固定的书场演出后。不少人在唱腔和演出形式上又作了程度不同的革新,如豫东永城县的大鼓艺人革除了以往惯用的在拖腔时抖动嗓音的“绵羊腔”,井吸收坠子、像剧、柳琴及山东琴书的优美旋律,丰富自己的唱腔。1964年。在河南省现代曲艺会演中。该县十五岁的女演员牛秀丽所唱的大鼓《三催劳模》以其新颖的唱腔与表演轰动一时。豫南的大鼓艺人刘明星、芦学林等,则在南口、北口的基础上,吸收民歌及皮影戏丑角的唱腔,逐渐形成了一种俏皮轻快、幽默风趣的“花口”唱法,在同行中很快流传开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鼓艺人曾一度停止演唱。1970年后,有些艺人开始演唱根据“革命样板戏”改编的曲(书)目。商城县文化馆曾把女声群口“鼓曲联唱”的形式搬上舞台演出,并且加用了二胡、秦琴等乐器伴奏。平顶山矿区的大鼓艺人唐甲申边击鼓边弹三弦自唱。曾参加全国煤矿系统文艺调演。
1978年后,传统曲(书)目开放,大鼓书演出活动迅速恢夏并有所增加,同时还出现了不少家庭班组,如豫东拓城出现了一个“曲艺村”,全村大鼓艺人超百人。此时,一些专业曲艺团队演员的艺术与文化素质较过去有明显的提高。词曲创作也有了专业人员,如南阳市说唱团的李国全与方城县大鼓演员刘建民合作,改革唱腔,增加大三弦伴奏。伴奏者采用三弦书中“说二话”的形式,与主唱者一唱一和,插科打诨,大大强化了演出的艺术效果。他们创作并演出的新曲目《粉碎江青女皇梦》、《吃饺子》、《滚油桶》等,被一些专业曲艺团队广为传唱。豫南息县说唱团的作者鲁成贵,在豫南大鼓”花口”的基础上编创新腔,并加入三弦伴奏,由青年女演员邹红演唱的《计划生育好》,演出百余场,到处受欢迎。到1985年,大鼓艺人仍多在广大农村活动。其中半职业艺人占多数。如豫南的息县、光山、新蔡等县,都还有近百名的河南大鼓书艺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