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国风·周南·桃夭》分析《诗经》艺术特点

结合《国风·周南·桃夭》分析《诗经》艺术特点,第1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具体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其核心部分,取材于各地的民间,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桃夭》选自《国风·周南》,是一首贺婚诗,充分展现了当时民间的婚嫁习俗和人们对婚姻的美好祝福。

   全诗分为三章,通过描写桃花的鲜艳娇嫩来比喻新嫁娘的娇羞与兴奋,人面桃花,两颊映红,欲语还羞,一种别样的风情展现与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首诗以桃花开花到结果的过程来表现婚嫁中从嫁娶到婚后生活,人丁兴旺,家庭和睦的过程。

   阅读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经中比较常见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全诗通过三章来分别讲述了民间婚嫁时的热闹场景,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以及新娘夫家的兴旺发达。诗人使用同样的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气势和节奏感,使人读起来音韵和谐。

   诗人通过桃花来比喻新嫁娘,以桃树结果丰硕累累来象征婚后早生贵子子嗣旺,用桃叶茂盛来象征家庭的繁荣昌盛。形象生动地显现了当时民间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民风淳朴,百姓渴望安乐,让读者对于那个时代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而起兴又是诗中另一种较为突出的表现手法。全诗都以“桃”来起兴,调节韵律使其和谐,达到浑然天成,唤起读者的情感,引起共鸣。朱熹说过“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中运用重章叠句,反复赞咏,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婚后美满生活相映衬,体现了歌谣的风格。

   这首诗语言优美,精炼,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富有韵味。诗中词汇丰富,虚词实词相结合,仅变换几个字,反复吟唱,却达到不同的意境。

   然而,这首诗还充分展现了文学意境的特征——虚实相生。诗人通过对桃树的描写来想象新娘婚后的美好生活,由桃树结果联想到新娘早生贵子,从桃树枝叶繁茂想到婚后家庭旺盛。实与虚相结合,给读者营造美好的想象空间,而虚境是对实境的升华,体现了实境创造的 意向和目的,体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望。

   诗经对于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之大,后世文人墨客纷纷从中汲取精华,对其进行深化和转换,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词汇和表现手法。而且,后世文人都借用桃花意象来表现女子娇艳动人,“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经通论》中有说到“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因此,诗经是文学的瑰宝,聚集了先人的智慧,需要后世之人认真研究拜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篇诗译如下:

桃树长得多麼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麼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麼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夭夭: 含苞欲放的样子

灼灼: 指桃花盛开色彩鲜明的样子

之子于归: 这位出嫁的姑娘

宜其室家: 祝你有一个和顺美满的家

蕡 (fén):肥大

蓁蓁: 叶子繁茂的样子

这首诗经《桃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先秦时期女子即将出嫁时,或是女子自己内心的美好期待,或是作为父母亲人,亦或是旁观见证者,给予的美好祝福。

婚姻嫁娶,就是意味着一个女子要和一个男子结为夫妻,从此,两个人携手同行,相濡以沫。

人生在世,绝大多数人所求之事不过成家立业,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逃不过一个“家”字。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嫁夫娶妻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因为嫁娶,我们建立起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好坏需要我们自己去经营,这个家是否兴旺需要我们一手去打拼。

虽然在嫁娶之前,双方都各自有一个家,但那个家是由父母建立起来的,那个家把我们养大,就该丢出去了。

而我们这个新家的责任,就是继续开花结果,把更多生命养大,然后再丢出去。

就像种子发芽,开枝散叶。

至少社会规律是这样的。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定会谈婚论嫁,婚嫁,在理论上说应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之所以美妙,是因为爱情,美丽动人的女子即将嫁给心仪的男子,俊郎的小伙即将娶到梦寐以求的女子,然后建立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所以就有了这首古诗里描绘的场景。

然而,不是每一场婚姻里的女子都可以嫁给心仪的男子,不是每一次嫁娶都是因为爱情,也不是每一个建立起的家庭都是幸福的。

所以,自古以来,婚姻也一直困扰着我们,因为,很多时候,结不结婚,和谁结婚,一直由不得我们自己。

一场好的婚姻可以成就一个人,一场糟糕的婚姻也可以毁了一个人。

不过,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

对于我,一个出生在20世纪末,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对于婚姻嫁娶的理解,是建立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的。

如今,我们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对我们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比如,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去思考,人为什么要嫁娶?要结婚成家?

究其根本,从动物属性来说,结婚成家是一方面是为了传宗接代,再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欲望。从社会发展来说,则是为了人丁兴旺,提高社会生产力。

所以我们就会想,传宗接代并不一定需要结婚,满足欲望也不一定需要嫁娶。

另外,现在的社会生产力很大程度上也不需要太多人力来提供了,更何况现在早已经形成了劳动力过剩的局面。

那么,婚姻嫁娶的意义在如今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想,这个时候我们确实应该回归到这个美好的情感追求上了。

因为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

--------轰轰烈烈也许是爱情的开始,但祥和总是爱情的归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似简单,千古以来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时间飞逝,青春老去,身边却有一双可以握住的手,这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周南·桃夭)

-------许多爱情诗歌都充满惆怅,桃夭的欢快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微笑;现在的人也许对于婚姻嗤之以鼻,然而没有婚姻的爱情如同风中飘摇的风筝,让彼此缺少温馨与踏实。很多女生喜欢看婚纱,憧憬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新娘,在桃花盛开的灼人粉色中享受幸福美满,这就是桃夭带给我的感动。------

读完《诗经·国风·周南》,为其中充溢着的美好情感感动着。

“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地区。

《国风·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11首诗。

第一篇《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男子日思夜想,梦中与该女子鼓琴、弹瑟、起舞,不亦乐乎,醒来黄粱一梦。

第九篇《周南·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

描写主人公偶遇“游女”产生感情,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第六篇《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最好的你。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女子嫁到丈夫家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意味着夫妻要把共同构成的家当做自己的家,生儿育女,和睦相处。

第三篇《周南·卷耳》:丈夫外出服兵役,常年不在家,妻子日思夜盼丈夫能早日平安回家。丈夫凯旋而归,在归途中表现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十篇《周南·汝坟》: 丈夫外出为朝廷服劳役,常年不回家,妻子在家劳心劳苦,无依无靠,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回来。但回来后却不能久待,还要离家。

时光在流失,但人类的美好情感是永存的。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把一位痴情人对恋人的相思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祝贺女子出嫁,赞美新嫁娘的。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过程。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第一 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铺张的修饰,然而淡然中缓缓道来的誓言却震撼每一个人;轰轰烈烈也许是爱情的开始,但祥和总是爱情的归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似简单,千古以来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时间飞逝,青春老去,身边却有一双可以握住的手,这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第二 诗经·国风·召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朴实而直接,没有矫情的掩藏;对于美丽女子的渴慕自然流露,求之不得的淡淡焦躁,想象未来时的喜不自禁,让每一个暗恋中的男子或女子都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第三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之所以倾倒众人在于它用虚幻而绝美的景色代替了爱情的描写;所有热烈的追求,焦急的渴望与艰辛的等待都化在一片水雾迷茫中;淡淡的忧伤和着萧索的秋后,让人不由自主地迷失。偶然间想起神话的歌词“风中摇曳炉上的火,不灭亦不休”,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不灭亦不休”,但是的确如同“风中摇曳炉上的火”,飘摇而难以捉摸。

  第四 摸鱼儿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诗流传最广的应当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带给我虽大感动与震撼的确是“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世上也许有很多人适合自己,但是只有一个人能够与你终身相伴,朝夕相守;若是没有他,你的世界便会寂寞许多。万里层云,千山暮雪,浩淼世界中何去何从?每每读到此句,心中无限凄凉。

  第五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人们或许对于“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句更为熟悉;但在我眼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白日苦苦思念不得,梦里际会,却看到夫人临窗装扮,如同十年前一样;旧时的温馨重又回来,十年的思念一时间齐上心头,欣喜与悲伤,不知哪一个会多一点?

  第六 离思 元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关于这首诗,不想再说些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古往今来能真正做到的也许为零,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可以爱上不同的人,但是还是让我们回忆一下理想中的坚贞与执著。

  第七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许多爱情诗歌都充满惆怅,桃夭的欢快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微笑;现在的人也许对于婚姻嗤之以鼻,然而没有婚姻的爱情如同风中飘摇的风筝,让彼此缺少温馨与踏实。很多女生喜欢看婚纱,憧憬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新娘,在桃花盛开的灼人粉色中享受幸福美满,这就是桃夭带给我的感动。

  第八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距离不会割断爱情”这句话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否决,看着有人因为距离而分手的时候,就会想起这首词。关于永恒和瞬时拥有,不想在这里讨论,只希望朋友们读到这首词时能够唤起心底最原始的对于爱情的感动。最后,仍然希望世上的恋人们能够拥有朝朝暮暮的结局。

  诗:读十七日来信

  溯自忧患相仍的少年

  是你的悲欢

  从我的脚下迤逶成诗句

  这堆积的座座荒山

  层层黄土埋着我们走过的脚印

  我东土黄魂的恋情

  似血

  是血

  滴滴点点在流

  今天似心的红

  和几度夕阳红到明天

  朝阳似血朝霞是血

  血浸*着将去的夜

  也浸*着思念

  好痛

  痛得日子清醒透明

  ——选自《姚学礼爱情诗选》第47页

  简析:

  读谁的信?这似乎是一个前恋人来的信,先生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什么能写这样的诗?写爱情诗的灵感来自哪个梦中情人?你是当代李商隐吗?那么你的柳枝姑娘是谁?你有你的夜雨寄北的意中人吗?如果一切都是否定的话,那这一首首的情诗又从何而来,又是凭什么写成的这首情诗。

  这首诗写得最朦胧又最清晰。

  诗从天黑写到天亮,“几度夕阳红,红到天亮”,既暗示他们以前的情感时间长久,又特指为了此信折腾的读信人几度夕阳红,这也符合读信时的情感氛围。读这样的信当然得要有特定的阅读环境的,天黑了避开家人读信就是最好的选择,也许啥都在信中说了,读信人想了很多很多,要不然就不会从天黑读到天亮。与其说是在读信,不如说是在阅读他们以前那些美好的往事,那是“溯自忧患相仍的少年”的往事,因为读信的人“朝阳似血/朝霞是血/血浸*着将去的夜”,那一夜熬得通红的眼睛看初升的朝阳,朝阳自然是血红血红的。是朝阳血红还是眼睛血红?当然是先有血红的眼睛才有血红的朝阳,是因为“浸*着思念/好痛”啊。信中也许啥都没有说,只是一次淡淡的平常问候,可就是这次平平淡淡的问候,竟让你想了那么多想了那么久。

  开头几句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可是后面几句,太让人伤感,太让人绝望:“我东土黄魂的恋情,似血,是血”,是啊,心儿已受伤,心儿在流血。是你们天各一方银河相望根本无法再聚首?哪还有必要来这封信吗?来这封信干什么?诉苦?叙旧?续缘?还是相问?也很复杂,也很简单。就是很想很想,彼此都是如此期盼,可又想不出个眉眼来。想也是白想,白想也要想,人如果没有感情的熬煎,那么人人都会成了木头石头,这世界也就变成了植物园。正因为人有感情,人生才是这样地让人可喜又可悲,情爱又是这样地让人欢喜让人断肠。

  人与人相通很难,有时在一起生活一辈子,也不一定就能相通,可能只是在一起共同合作完成了生儿育女并一起相伴走过了人生岁月的大半时间而已;一些人在一起工作了几十年,仅仅只知道对方的姓名而已,完完全全是熟悉的陌生人;男人与女人在情感上相遇相识更难,相知相爱就更加地稀罕,要不就不会人人都期待那难觅知音的出现。人类并不是随便与异性结合就能满足的动物,人的精神有更高更完美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丰富多彩的追求。一旦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地点与特定的人相遇相知相爱,必定就会生发出一些惊艳的故事让世人惊叹,这样的故事也不会全都是以喜剧收场的,但人们还是向往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就算与全世界为敌,只要有爱就能克服”,赤名莉香说。问题是人有时候缺少生活的动力,恰恰是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爱,这时候,不说全世界了,你与你自己为敌也不能。

  因为,永失你爱了,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34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