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第1张

结构: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开篇段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统领全文;

3交代:人、起因、结果;

4交代背景(环境);

5引出下文;

6设置悬念;

7作铺垫;

8埋设伏笔;

9奠定感情基调;

10渲染气氛 营造氛围;

11激发阅读兴趣。

中间段的作用

1承上启下(过渡);

2交代:人、事、因、经过、结果;

3交代背景(环境);

4设置悬念;

5作铺垫;

6埋设伏笔;

7对比/衬托/烘托;

8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9揭示中心;

10烘托人物心情。

结尾段的作用

1总结全文;

2点明中心;

3深化主题;

4升华情感;

5引发思考、引人深思;

6照应前文或题目;

7首尾呼应。

五种记叙顺序及作用答题格式如下:

1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顺叙:

①文章层次鲜明。

②叙事有头有尾。

③脉络清晰。

倒叙:

①制造悬念。

②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③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①补充中心内容,丰富故事情节。

②解释或衬托作用。

③使文章脉络清晰。

④结构完整。

2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

①便于直抒胸臆。

②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③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第二人称:

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亲切感。

②说服效果更明显。

③便于抒情(强烈的表达了某种情感)。

第三人称:

①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写作较自由、灵活,被称为“全知视角”。

②可以更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

③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包括面部容貌、身体形态、穿着打扮等方面。

神态描写:对脸部表情的描写,如开心、生气、紧张等。

语文中考阅读题目的作用怎么答

答阅读题首先要有一定的积累,想楼主所说的“题目的作用”在我的老师口中属于“作用分析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就要马上想到题目的一般作用。

那么,题目的一般作用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

1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2与线索的关系(有时候可能是人)

3与情节的关系(小说)

4与环境的关系

5内容上(题目本身关涉的内容)

6手法上(有些题目有寓意或指代作用的,那就要点出表面和暗含的意思 等)

7带来的效果(对读者而言)

当然,上面那些作用并不是每个题目都需要用上的,所以不能生搬硬套贴标签,那样很容易“撞板”的哦。

归结起来,标题的一般作用可能如下: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时间)

2表达……(要具体点出)的思想感情/突出……的主旨

3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说明文一般适用)

4与……照应

5充当线索,贯穿全文(好像不大常用 - -)

6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7效果(给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跟上面的7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啊!而且也不都是每篇文章都全用得上的~)

温馨提示楼主一下,要是实在想不到,标题的作用和开头的作用有很多都是相同的!

『不知道我有没有全记住了,因为我的资料没在我身边啊,一时没记全也是无可厚非的嘛对不对!见谅了。』

`

语文中考阅读题怎么拿高分?

语文中考阅读题

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复习的时候见效会比较慢,不是考前临时抱佛脚就可以考好的,所以学好语文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还是要建立在平时的扎实基础上。其实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觉得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语文重在理解吧,像文言文,不一定每一篇都是做过的才会,基本上出现的高频古代文言实虚词的意思如果你能了解的话,就不用担心文言文了。文言翻译部分,可以通过联络前后文来推,不一定要每一句都是很懂,基本上能推出大概意思就行了,但是切记,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中肯定会有一些重要的字词,能够把那些重点字词翻译到位了,估计这一题分也就到手了。阅读的话,对理解能力要求还是蛮高的,我建议你多看做过的阅读题,看都是哪些型别的问题,之后再看总结一下答案,比如很多阅读题都会问到文章写作手法之类的,那么你就把每种写作手法都了解一下,这样不管做什么样的阅读题,涉及到这方面的,你应该就能回答出来了。

语文题目的作用

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

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3、交代文章的写作物件

4、交代写作顺序。

5、交代文章主题、情感。

6、设定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7、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深圳语文中考阅读答题技巧???

在议论文作答中:

1举例论证:也叫做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此外还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它是经验的总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它可以使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这种方式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在说明文作答中: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物件/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用具体的资料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资料;(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物件的作用。)

还有说明文一定会考:

“XX”是否可以删去?

通常都是答:①不可以。②解释词义。③结合文义解词。④这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XXX”这几段的顺序可否调换?

通常都是答:不可以。或许这几段内容会与前面一段的内容相照应,或许是逻辑顺序,调换则不符合实际。

答此类题目各点缺一不可。

以上。自己整理的。

中考的前几天可以不用再看太多了,很累的,去看世界杯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记叙文的题目的作用,一般怎么答?

问题是题目起了什么作用么?就是点明中心啊,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啊,对全文起一个概括的作用之类的

语文中考阅读题怎样回答给高分

一般来说,阅读题都是按“点”给分的,就是说,要根据分值,你要有条理地答题,自己根据题目的分值,比如说3分,你可能要答三点,从三个方面答题,这样给老师的感觉你有思想,有条理,会给你高分的。当然了,要理解题目是第一位的,看清题目,把握文章主旨,尽量围绕主旨去答题,一般都不会偏离参考答案的。

2012天津市语文中考阅读题目是什么

清秋书简

语文中考阅读说明文怎么回答

说明文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型别: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物件和目的)。

①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物件;

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物件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物件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物件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揭对说明的物件/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物件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区域性,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式的文章。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物件: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事物或理(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线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型别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型别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型别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型别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型别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物件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语文中考阅读真题的书

《五年中考 三年模拟》 这本书上中考的词语拼音,以及阅读,作文都有相应的题,中考所考的所有型别的题上面都可以找到,所选取的题全部都是各省中考原题,全国叫个书店都有卖的,是一本中考必备书籍。

肺腑之言,望采纳。

(^__^)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

一般来说,一句承上启下句是不可能只有这一个作用的,一般要达到两个或三个点,最起码要说是承上启下句,有一个过渡的作用,是上下文衔接,为下文什么内容作铺垫等等废话。。。。。。具体问题要学会具体分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58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