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孩子自闭症的原因,都有哪些?

引起孩子自闭症的原因,都有哪些?,第1张

引起孩子自闭症的原因,都有哪些?

儿童自闭症越来越呈现高发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自闭症在医学上的普遍定义是“神经系统失调引起的发育障碍”,其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大体上,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都在起作用。先天性因素,可能引起孩子自闭症的有遗传因素、围产期因素: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脑器质性损伤:癫痫发作、脑电图异常、颅脑CT、磁共振有非特异性变化等; 免疫系统异常和神经内分泌及神经递质失调,如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的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等,此病还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

后天因素包括家庭因素。 例如,父母刻板,有坚强的倾向,对孩子冷淡固执,对家庭缺乏温暖。 父母冲突严重,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容易形成家里蹲内向的性格。 环境因素:孩子长期生活在过于单调的环境中,缺乏丰富性和适当的刺激,父母也没有正确地引导社会行为,孩子经常通过重复的动作进行自我刺激,逐渐失去对外界的兴趣,导致自闭症的发病。当然,引起儿童家里蹲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因素表现出自闭症儿童不说话、疏离、冷漠、离群索居等外部特征,其中最明显的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 他们对没有生命的物体感兴趣,不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熟练背诵广告和唐诗,不知道其具体含义。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来自遥远的星空,因此,也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要什么事都承担,剥夺孩子自己认识世界、接触世界、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 必须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有意识地受挫,磨练意志力。增加新鲜刺激,带着孩子接触自然,开阔视野,给视听和相关感觉足够的刺激,不要陷入“孤独”。培养广泛的兴趣,听故事、玩游戏、画画、唱歌跳舞等,尽量让父母参与,从而开发孩子的心智,不仅可以避免孩子兴趣的狭窄,还可以加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树立榜样,父母自己要表现得坚定自信,千万不要精神沮丧,怨恨上天。 因为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力量和智慧的化身。 当孩子胆小失望的时候,父母必须马上帮助他,建立自信,战胜困难,引导他。

孤独症孩子的症状

 孤独症孩子的症状,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现在患上孤独症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孤独症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感兴趣的来看看孤独症孩子的症状。

孤独症孩子的症状1

  一、人际关系障碍

 1、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缠人,不会像一般孩子那样缠着大人不放,不喜欢别人抱她、逗她、陪他玩。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有物质需要时才去拉妈妈的手,平时没事就不理妈妈。

 2、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得很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

 3、对人不感兴趣——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多好主动参与人群的交谈,也很少和他认为吃真正的友谊。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对“人”不感兴趣。

  二、沟通障碍

 1、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许多家长之所以带孩子到医院,就是因为孩子“好几岁了,还不会说话”。

 2、非语言沟通障碍——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使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人交流。

  三、刻板行为

 1、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人。因时、因地而改变;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

 2、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吃饭、睡觉、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即仪式性行为。

 3、自我刺激: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用手摸嘴唇、耳朵或身体其他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摆,原地转圈等。

  四、对外界反应异常

 1、反应过弱:很多孤独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为有过带孩子去耳鼻喉科求医的经历。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

 2、其他:有些患儿还会出现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有的出现恐惧、多动或少动、哭闹不止以及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现象。

孤独症孩子的症状2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1~4:1,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1、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是儿童孤独症非常常见的一个症状,一般来说,患有儿童孤独症的患者大多都在两三岁左右还不会说话,有的孩子可能会在三岁以前有表达的欲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完全的丧失需要功能。所以在平时和人们的需要沟通方面显得很迟钝。家长对于这方面一定要多留意。

  2、社交障碍

 儿童孤独症的患者除了在语言上有障碍以外,另外一方面就是社交障碍,主要表现在不怎么和同龄的孩子交往,玩耍,经常的独自一人,甚至对于一些抚摸和拥抱都会有拒绝的态度。很难有愉悦的表情,甚至没有想要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欲望。经常看上去会比较的呆板,正面情绪很少。

  学前教育 儿童孤独症治疗原则

 孤独症治疗原则:①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②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③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⑤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⑥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关于孤独症治疗的几点共识:

 ①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

 ②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许多的孤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前述几个主要的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疗法显著优于另外一种。目前各种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趋势。

 ③由于孤独症缺乏特效治疗,目前尚存在数以百种的另类疗法(alternative therapy),这些疗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需慎重。少部分未经特别训练和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疗法声称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

孤独症孩子的症状3

 1、孤独离群:不会主动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很多孩子性格偏执,不懂得与人分享玩耍,也不喜欢要人抱,对呼唤没有反应,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突出: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用手势代替;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反应迟钝:感觉表现非常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4、社会交流障碍:这也是最明显的一个表现,语言表达有缺陷或是害羞与人交谈。

 5、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对动画片、儿童电视等毫无兴趣;有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行为等。

 6、智力发育多异常: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很机械的可以记住很多东西,但是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认知能力差,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长大后智力明显与正常人有距离,难以与人交流。

 7、其他表现: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也更加重视心理健康,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大家都觉得孩子内心有可能会有孤独感,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5岁了还不会使用筷子,觉得孩子可能是有孤独症。但是专家表示,如果5岁的孩子仅仅是不会用筷子吃饭,不能确定他就是有孤独症。

孤独症是与很多因素有关系,第一是家庭因素,如果夫妻生育孩子的年龄偏高,怀孕的时候情绪紧张焦虑,夫妻双方情绪不稳定,经常吵架生气,那么就会从胎儿时期对孩子产生影响,导致孩子出生后内心孤独,这就是孤独症产生的根源。因为这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病还需心药医,所以家长应该从多方面来培养孩子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多与他人交往。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并且会处理与他人之间的一些交往问题,这样的孩子才是一个内心比较充实的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身体的成长,还要包括心理的成长。夫妻双方从备孕怀孕到产,后续孩子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保持情绪稳定,心态积极,这样生出来的孩子才会心理,身体都挺健康。如果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家长要及时疏导。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共的活动。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这样孩子的性格才会开朗,才会更聪明。而孤独症表现出来是非常严重的,不仅不会用筷子吃饭,而且不会单脚跳,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别,更不能简单述说事情的经过。孩子甚至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而且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所以不要轻易给自己的孩子贴任何标签,要积极的引导孩子,父母也要约束自己,自己各方面表现的轻松,焦虑孩子才能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生长,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庭暴力易导致心理疾病

一半多家长对孩子缺乏尊重

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中,有不少已为人父母。去年,济南市青少年研究所在对他们教育下一代的方式的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父母会采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调查中,承认“经常打骂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有594%;承认“偶尔会打骂孩子,孩子气得你没办法”的高达4851%;表示“从不打骂孩子,打骂孩子是家长无能的表现,也是违法的”有3663%;选择“其他”的占891%。

调查显示,有一半多家长的儿童权力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采取打骂这种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

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徐胜男说,如今家长所受各方面的压力的增大、家长对孩子学业期望值的增加以及新时期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一些家庭中打骂现象变成暴力事件并不断升级。这不仅给孩子带来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伤害,也是孩子不良性格形成的重要诱因。

强迫孩子上辅导班也是家暴

济南建新律师事务所律师马玉珍认为,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用”“你真让我丢人”等话语,从不赞扬孩子,儿童成长过程中经常目睹家庭成员间的暴力,都会使儿童丧失自信,心理上受到极大伤害。“我不理孩子,或者说他两句,这也是家庭暴力?”市民李女士说,之前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对此,马玉珍认为,各种类型的责骂、威胁、恐吓或嘲笑,又称“冷暴力”,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身体上的明显创伤,但很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妨碍儿童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比如,家长强迫孩子上辅导班,就是冷暴力的一种形式。”

打孩子一巴掌也违法?

“打孩子是为了他好。”在记者随机调查的30名家长中,有21名被调查者认为,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别人没有权利干涉。“我打孩子一巴掌,也是家庭暴力吗?难道我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碰了?”一位出租车司机说。

济南康桥律师事务所律师孙兆祥指出,判断家长是否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要看造成的影响是否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他说,一般情况下,经常性地对家庭成员的身心造成伤害的不法行为即构成家庭暴力。如果是偶尔打骂,但造成了严重后果,同样构成家庭暴力。

孙兆祥说,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禁止父母虐待子女,并未对家庭暴力作出具体规定。除非把孩子打伤、致残等,触犯了刑法,父母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暴力也会被“继承”

济南大学心理学教授龚晓洁说,孩子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遭受家庭暴力,往往都会接受并使用暴力。这是一种“暴力循环”现象。

她说,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还会让孩子误认为,使用暴力手段就能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当孩子做父母时,有可能把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用在下一代子女身上。

龚晓洁还认为,在暴力中长大的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大。年龄较大的孩子则以流浪的方式逃避家庭暴力。

许多受暴者不但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有些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山东心理咨询网咨询师杨忠斌说,因遭受家庭暴力患上心理疾病的儿童,他每年都会接诊数十例。“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他说。

今年9月,市民赵女士带着9岁的儿子来做心理治疗。赵女士说,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尤其喜欢画画。可从去年年底开始,儿子性格大变。“现在他几乎不和我说话,表情也很木然。”她说。

详细了解情况后,杨忠斌发现,赵女士和丈夫常常吵架,有时还会大打出手。起初,孩子还因为害怕哭闹,慢慢地就不再说话了。“家长间的暴力行为间接地影响了孩子,导致他患上自闭症。”杨忠斌说,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儿童,由于受到长期的惊吓,他们经常会做噩梦,有自闭情绪。有的还离家出走、辍学,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情。

这个又是具体的患者有具体不同的表现吧。

孤独症的话,建议积极就医、治疗、调理。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包括家长帮助患儿):

一,纠正思维方式,客观、全面地看待人、事、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太自负的人,要擅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太自卑的人,要擅于发现、发掘、发挥出自己的优点、优势和资源。

二,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特别是一些有意义的、积极的兴趣、爱好。使自己变得丰富一些,使生活变得充实、生动、有趣一些。包括广泛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如文史类、励志类的书籍),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整一些。平时注意收看一些社会类、新闻类的节目,不断开阔心胸、视野、思维,增长知识、见识、认识。

三,适当学习一些人际交往、交流的知识、常识、技巧。把语文学好,包括学习一些礼貌用语、祝福用语等(这比背一篇课文要容易得多,却又实用得多,不妨准备一下)。可以先和自己熟悉的亲友们,交往、交流,然后慢慢扩展交际范围。

四,记得“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遇到困难、挫折,要有信心,有耐心,有韧性,积极、乐观、豁达地去面对。

五,平时养成户外活动、体育运动、助人为乐的好习惯。这对身心都有帮助的。

六,有不良习惯、嗜好的话,注意改正。

七,按时咨询心理医生!

孤独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又叫做自闭症。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观察出来,在早期的行为沟通中,是可以有效改善孩子孤独症状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如此沉默,最难受的是爸爸妈妈,那么孤独症如何治疗呢?

1、什么是孤独症

一种儿童早期的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社会关系异常,语言障碍伴有理解能力低下,代词颠倒(尤其是在指代自身时用"你"代替"我"),仪式和强迫现象(坚决的保持一致性),以及智力发育的不平衡,其中大多数病例精神发育迟缓

孤独症多见于男孩,比女孩多2~4倍单卵双胞胎发病的同一率明显高于双卵双胞胎,提示了遗传因素的重要性该综合征通过其行为表现被确认智能水平和是否存在神经损伤用多轴诊断系统分别记录

CT扫描可以分离出一组伴有脑室扩大的婴儿孤独症患者,而MRI最近鉴别出一组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的成年人孤独症患者少数婴儿孤独症病例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巨细胞包涵体病,苯丙酮尿症以及脆性X染色体有关

2、孩子孤独症的表现

孤独症的孩子,因为行为异常,心灵封闭,与外界缺乏语言和思维的交流,被人们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但他们大多面容聪慧可爱,长相与常人无异。如何判断孩子是孤独症呢,如何早期发现并尽早干预治疗呢?

孤独症有三大特点:语言发育落后;人际交往困难;认知能力障碍。发病年龄以2~4岁小儿多见。

2岁前的孩子表现可能不明显,但如果有以上可疑症状,应该及时就诊,做相关测试,确立诊断。

如果宝宝超过2岁不会说话,且有如下表现时,需要高度怀疑自闭症:认知能力差;与家人不亲近;不与同龄儿玩耍;与人缺乏目光对视,包括最亲近的家人;经常自言自语,语音不清或重复别人的语言;听力正常,但对声音听而不闻;害怕某种声音;特别喜欢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不看其他节目;喜欢转动的,圆形的东西,如着迷于旋转锅盖,或自己在地上转圈,玩弄一些特别的物品,如拖把、垃圾桶、头发等。

有些自闭症儿童还会表现为感觉反应迟钝,会有自伤自残的行为。还有些对某些图像和声音特别敏感。

3、改善儿童自闭症的方法

(1)环境的控制

家庭和学校应提供孩子安定、和乐的环境,以减少孩子的不安和焦虑。家庭的温馨、父母的温情、兄弟姐妹间的亲情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非是对他们溺爱,而是首先要理解;学校要关心和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生活,建立自信,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2)行为介入

行为介入就是与孩子做同样的动作。但此行为要有所选择,并注意思考如何介入行为、介入后能产生多少效果、如何处理发展新的学习(包括语言、行为等)三要点。

(3)循行渐进地教育

孩子的不当行为多是长期累积养成的,为消除其行为问题,应订阶段性的目标,慢慢减少不适当行为。如孩子每天尖叫20次,慢慢使他减为15次、10次、5次而至行为消除。若是急于求成,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心理,误以为自己即将受到伤害,而排斥治疗。

(4)替代行为范本行为

在护理自闭症儿童时家长不但要告诉他们禁止哪些行为,哪些行为应如何替代他们原有的行径;而且要为孩子提供范本行为,指导儿童学习任何一项行为及能力,使他们对范本行为产生兴趣,做好范本行为的决心。

4、如何对待孤独症儿童

(1)首先要走出观念上的“误区”。当怀疑、证实孩子是自闭症的时候,很多家长最先想到的,不是今后孩子的发展问题,而是考虑自己怎样去面对亲友、同事、邻居的异样眼光,殊不知这样下去,就很难让孩子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和训练,就会错过最佳的训练时间。做父母的精神受挫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得了自闭症,既不是爸爸妈妈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定要摆正心态,勇敢地把孩子带出去,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2)把他们看成是正常的孩子。孩子有一些异常表现,但父母四处求医,就是求证不出孩子到底是不是得了自闭症。这时父母怎么办?明智的做法是不给孩子定性,把他们作为正常孩子来看待,给予相应的教育,朝着正常孩子的方向引导。同时降低自己的标准,送孩子进普通的幼儿园,为了不给孩子“不如别人”的感觉,父母可尝试把4岁的孩子放在3岁孩子中间、3岁的孩子放在2岁的孩子中间,让他和自己起点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不给他造成太大的精神压力。

(3)让孩子对交流产生兴趣。让孩子有意识地与人交往,先要让他们对交流感兴趣。

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孩子长久地和亲近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亲人的手势、动作、语言、表情、相互表达和回应的方式、交往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耐心地给孩子反复示范,爸爸妈妈最好能将日常生活的内容与训练结合起来,变枯燥的训练为有趣的游戏,逐渐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个很好玩的活动,进而对父母即对“人”发生兴趣。要注意的是,爸爸妈妈在心里给孩子定的标准一定要比同龄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绪和攀比心理万万不能有。

帮助孩子交流的另一个好方法是带孩子走出家门,帮助他找到小伙伴,在与小朋友相处的细节上给予及时的指导,扩大其生活范围。这对孩子萌生交往的愿望很有好处。

(4)时刻和孩子说话。自闭症孩子绝大多数语言发育迟缓,有的甚至丧失语言能力。

语言训练可分阶段进行。前期准备阶段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动作,像张大口、闭嘴、打哇哇、伸收舌、弹响舌、舔舌、咬舌、模仿发声等等,以锻炼口、舌、唇、齿的灵活性。指令阶段让孩子知道听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动作的意义——拍拍手表示高兴、摆摆手表示再见、拉拉手表示友好。

有了以上基础,就可以开始“发单音”训练了,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和孩子的生活结合起来,借助孩子喜欢的食物和玩具学习一些词汇,如糖、梨、棋,在拍一拍、抱一抱、打一打的动作中学习爆破音。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孩子的目光注视及与父母的对视,让孩子能模仿爸爸妈妈的口型发音。如果孩子的发音不准确,没必要在短时间内刻意纠正,以防影响他的学习兴趣。

(5)要善于捕捉到孩子的兴奋点。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自我封闭,拒绝任何新东西、新变化,缺乏主动性,但对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执著。因此,爸爸妈妈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到孩子的兴奋点,对他感兴趣的事情给予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孤独症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主要是行为干预,也即强化的行为和语言训练。是用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训练,如感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行为习惯训练、情绪放松训练、数字概念等特殊训练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607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