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的感情反而隐晦暧昧得多,他既不愿娶林朝英,亦不想另娶别人,既事业心重,念念不忘为苍生造福,亦时常记着林朝英,以她为知己挚友,在紧急军情中也不忘记写信给她,与她谈军情进展,小龙女说,军情那么紧急,王重阳仍写信给林朝英,显见他对她念念不忘,其实更重要的是,他跟她谈自己最关注的军国大事,这表露了他对她的信任,及对她的聪明才识的最大尊敬;这两个人的关系,在古代必然少有。
二人来到山峰绝顶。丘处机走到一块大石之后,说道:“这里刻得有字。”此时天色昏暗,大石背后更是漆黑一团。郭靖伸手石后,果觉石上有字,逐字摸去,原来是一首诗,诗云:
“子房志亡秦,曾进桥下履。佐汉开鸿举,屹然天一柱,要伴赤松游,功成拂衣去。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人传入道初,二仙此相遇。于今终南下,殿阁凌烟雾。”
他一面摸,一面用手指在刻石中顺着笔划书写,忽然惊觉,那些笔划与手指全然吻合,就似是用手指在石上写出来一般,不禁脱口而出:“用手指写的”
丘处机道:“此事说来骇人听闻,但确是用手指写的!”郭靖奇道:“难道世间当真是有神仙”丘处机道:“这首诗是两个人写的,两个人都是武林中了不起的人物。书写前面那八句之人,身世更是奇特,文武全才,超逸绝伦,虽非神仙,却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杰。”郭靖大是仰慕,忙道:“这位前辈是谁道长可否引见,得让弟子拜会。”丘处机道:“我也从来没见过此人。你坐下罢,我跟你说一说今日之事的因缘。”郭靖依言在石上坐下,望着山腰里的火光渐渐减弱,忽道:“只可惜此番蓉儿没跟我同来,否则一起在这里听丘道长讲述奇事,岂不是好”
丘处机道:“这诗的意思你懂么”郭靖此时已是中年,但丘处机对他说话的口气,仍是与十多年前他少年时一般无异,郭靖也觉原该如此,道:“前面八句说的是张良,这故事弟子曾听蓉儿讲过,倒也懂得,说他在桥下替一位老者拾鞋,那人许他孺子可教,传他一部异书。后来张良辅佐汉高祖开国,称为汉兴三杰之一,终于功成身退,隐居而从赤松子游。后面几句说到重阳祖师的事迹,弟子就不大懂了。”丘处机问道:“你知重阳祖师是甚么人”
林朝英和王重阳感情深 为何她们最后不能在一起?
郭靖一怔,答道:“重阳祖师是你师父,是全真教的开山祖师,当年华山论剑,功夫天下第一。”丘处机道:“那不错,他少年时呢”郭靖摇头道:“我不知道。”丘处机道:““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我恩师不是生来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时先学文,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只因愤恨金兵入侵,毁我田庐,杀我百姓,曾大举义旗,与金兵对敌,占城夺地,在中原建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后来终以金兵势盛,先师连战连败,将士伤亡殆尽,这才愤而出家。那时他自称“活死人”,接连几年,住在本山的一个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门一步,意思是虽生犹死,不愿与金贼共居于青天之下,所谓不共戴天,就是这个意思了。”郭靖道:“原来如此。”
丘处机道:“事隔多年,先师的故人好友、同袍旧部接连来访,劝他出墓再干一番事业。先师心灰意懒,又觉无面目以对江湖旧侣,始终不肯出墓。直到八年之后,先师一个生平劲敌在墓门外百般辱骂,连激他七日七夜,先师实在忍耐不住,出洞与之相斗。岂知那人哈哈一笑,说道:“你既出来了,就不用回去啦!”先师恍然而悟
郭靖想到前辈的侠骨风范,不禁悠然神往,问道:“那一位前辈是谁不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宗师之一罢”
丘处机道:“不是。论到武功,此人只有在四大宗师之上,只因她是女流,素不在外抛头露面,是以外人知道的不多,声名也是默默无闻。”郭靖道:“啊,原来是女的。”丘处机叹道:“这位前辈其实对先师甚有情意,欲待委身相事,与先师结为夫妇。当年二人不断的争闹相斗,也是那人故意要和先师亲近,只不过她心高气傲,始终不愿先行吐露情意。后来先师自然也明白了,但他于邦国之仇总是难以忘怀,常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对那位前辈的深情厚意,装痴乔呆,只作不知。那前辈只道先师瞧她不起,怨愤无已。两人本已化敌为友,后来却又因爱成仇,约在这终南山上比武决胜。”
郭靖道:“那又不必了。”丘处机道:“是啊!先师知她原是一番美意,自是一路忍让。岂知那前辈性情乖僻,说道:“你越是让我,那就越是瞧我不起。”先师逼于无奈,只得跟她动手。当时他二位前辈便是在这里比武,斗了几千招,先师不出重手,始终难分胜败。那人怒道:“你并非存心和我相斗,当我是甚么人”先师道:“武比难分胜负,不如文比。”那人道:“这也好。若是我输了,我终生不见你面,好让你耳目清净。”先师道:“若是你胜了,你要怎样”那人脸上一红,无言可答,终于一咬牙,说道:“你那活死人墓就让给我住。”
“那人这句话其实大有文章,意思说若是胜了,要和先师在这墓中同居厮守。先师好生为难,自料武功稍高她一筹,实逼处此,只好胜了她,以免日后纠缠不清,于是问她怎生比法。她道:“今日大家都累了,明晚再决胜负。”
林朝英和王重阳感情深 为何她们最后不能在一起?
“次日黄昏,二人又在此处相会。那人道:“咱们比武之前,先得立下个规矩。”先师道:“又定甚么规矩了”那人道: “你若得胜,我当场自刎,以后自然不见你面。我若胜了,你要就是把这活死人墓让给我住,终生听我吩咐,任何事不得相违;否则的话,就须得出家,任你做和尚也好,做道士也好。不论做和尚还是道士,须在这山上建立寺观,陪我十年。”先师心中明白:“终生听你吩咐,自是要我娶你为妻。否则便须做和尚道士,那是不得另行他娶。我又怎能忍心胜你,逼你自杀只是在山上陪你十年,却又难了。”当下好生踌躇。其实这位女流前辈才貌武功都是上上之选,她一片情深,先师也不是不动心,但不知如何,说到要结为夫妇,却总是没这个缘份。先师沉吟良久,打定了主意,知道此人说得出做得到,一输之后必定自刎,于是决意舍己从人,不论比甚么都输给她便是,说道:“好,就是这样。”
“那人道:“咱们文比的法子极是容易。大家用手指在这块石头上刻几个字谁写得好,那就胜了。”先师摇道:“我又不是神仙,怎能用手指在石上刻字”那人道:“若是我能,你就认输”先师本处进退两难之境,心想世上决无此事,正好乘此下台,成个不胜不败之局,这场比武就不了了之,当即说道:“你若有此能耐,我自然认输。要是你也不能,咱俩不分高下,也不用再比了。”
“那人凄然一笑,道:“好啊,你做定道士啦。”说着左手在石上抚摸了一阵,沉吟良久,道:“我刻些甚么字好嗯,自来出家之人,第一位英雄豪杰是张子房。他反抗暴秦,不图名利,是你的先辈。”于是伸出右手食指,在石上书写起来。先师见她手指到处,石屑竟然纷纷跌落,当真是刻出一个个字来,自是惊讶无比。她在石上所写的字,就是这一首诗的前半截八句。
“先师心下钦服,无话可说,当晚搬出活死人墓,让她居住,第二日出家做了道士,在那活死人墓附近,盖了一座小小道观,那就是重阳宫的前身了。”
郭靖半晌不语,心想:“我岳父的才智,实不在那位女前辈之下,但不知他老人家到了何处。”心下好生挂念。
丘处机不知他的心事,接着道:“先师初为道士,心中甚是不忿,但道书读得多了,终于大彻大悟,知道一切全是缘法,又参透了清净虚无的妙诣,乃苦心潜修,光大我教。推本思源,若非那位女前辈那么一激,世间固无全真教,我丘某亦无今日,你郭靖更不知是在何处了。”
而她的智慧,更是少有人及。她所创的“玉女素心剑法”连天资极佳的金轮国师都认为深不可测。而那化石丹之计也是黄老邪才看出其中原因。她又从不爱出风头,与世无争,这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
01
王重阳是《射雕英雄传》中的第一高手,这是世所公认的事实,就连心高气傲的黄药师,提起他来,也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但是书中对王重阳的描述,却乏善可陈,可能是给绝世高手增加一点神秘色彩吧。
金庸笔下很多绝顶高手,都有这个特点,越是天下无敌,对他的描述越少。
比如东方不败,作为《笑傲江湖》的第一高手,也就出场了三回不到,但是人家就是天下第一,毋庸置疑。
王重阳武功卓绝,却英年早逝,相比其他四绝来看,王重阳活到58岁就仙逝,实在是让人不解。
据我分析,应该与三点原因有关,先天功只是其中之一。
02
第一点,就是先天功的副作用王重阳的看家本领,先天功,这门武功很多人都知道。
就像动漫《七龙珠》里面,卡卡罗特使用界王拳,可以短暂获得平时几十倍的力量。
先天功同样具有这种功效。
王重阳正是凭借先天功的逆天功效,在华山论剑的时候才能技压群雄,夺得天下第一。
但是万物都遵循守恒定律,多出来的功力,要用燃烧寿命换取。
也是因为这个弊端,王重阳才不愿意将先天功传给周伯通,也不许全真七子修炼。
纵观整部小说,王重阳使用先天功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想了下大概也就三次。
第一次是华山论剑;第二次是远赴大理和段智兴切磋武功;第三次就是假死破了欧阳锋的蛤蟆功。
可见,这门武功是极其危险的,每次都会让人的寿命大幅缩短。因此,王重阳也不敢乱用。
其实,王重阳经过华山论剑之后,就察觉到了先天功带来的祸患,已经感觉到自己将要不久于人世,才会去大理传功给段智兴,以求能够克制欧阳锋的蛤蟆功。
第二点,华山论剑落下的“隐患”书中所述,第一次华山论剑是打了七天七夜。
虽然没有天昏地暗,但是惨况应该也差不多了。
他们五个都是当世一等一的高手,而且论剑也不是1对1晋级赛,而是五个一起上,这就意味着,获胜者要一个打四个!
也说明,王重阳的武功不能是略高于四人,而是使用了先天功后,功力远超四人,才有可能打败他们。
而在这场比试足足比了七天七夜,王重阳的岁数也是五绝之中最大的。
在这种高消耗的比试之中,光靠九花玉露丸来短暂恢复,其实对身体是有极大损伤的。
他们四个打一个,自身都多多少少受了点伤,而王重阳其实早就身受重伤,即便他功力深厚,也没办法完全化解。
也是因为华山论剑,才让他的寿命加速燃烧,身体也大不如前,才会英年早逝。
第三点,是因为情伤王重阳除了武功高外,他还有一段鲜有人知的爱情故事。
王重阳早年和林朝英相恋,却因为组织军队抗金而错过这段姻缘。
后来,抗金失败,王重阳在心灰意冷之下,和林朝英第二次相遇。
按理说吧,她们二人都是武林中的高手,郎才女貌,从哪里看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偏偏二人都不愿意先开口,加上林朝英误会王重阳看不起她,这一对神仙美眷,在命运的安排下越走越远。
这件事是王重阳心里永远的痛。
王重阳打赌输了,将古墓送给了林朝英,而他自己则在山上建立了全真教。
明明上山下山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几十年来,二人竟然从未相见。
俗话说得好:“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爱而不得是最伤人的,林朝英在王重阳之前,就死在了古墓,也是因为情伤。
而王重阳虽然在全真教大彻大悟,但是这段夭折的爱情,还是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少的创伤。
王重阳英年早逝,与这段情伤有关。
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原因一是王重阳的个人志向比较远大,不愿意儿女私情。王重阳和林朝英,都是武学奇才,应该是佳偶天成的一对。而且两人之间没有第三者引起纠纷,也没有师兄弟之间的仇恨瓜葛。但是王重阳对爱慕他的林朝英,经常会说出这样的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意思是要以大义为主,把儿女私情放在后面。
这里可以看出王重阳他的志向比较远大。他们所处的年代,确实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民族大义,好多大事要等着他们去做。如果这时候谈儿女私情,很可能会英雄气短,耽误他们的大事。原因二,我觉得王重阳有自卑心理。王重阳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换个意思来理解,不谈儿女私情其实就是一个借口。因为依他这样说,那天下所有的有识之士都不能娶妻生子了。
但是不是还有很多大侠武士都娶妻生子了吗?我们好好去读去研究《神雕侠侣》后,你会发现王重阳多少是有些自卑的心里的。因为林朝英在当时比较厉害,她创出了克制全真武功的玉女心经,王重阳自己却是依照前人的遗书,将九阴真经刻在墓中。
这在别人身上还好,但是在抱负满满,雄心勃勃的王重阳那里就不一样了,他觉得自己比林朝英逊色,自尊心受到了一定的伤害,自觉配不上林朝英。唉,可怜的要命的自尊心作怪,而且后来王重阳抗金失败,他直接不见人了,更是无颜面对林朝英了。
作为有着天下第一这样名头的中神通王重阳,人们熟知的是他的武功之高,可殊不知,他还有过一段非凡的情感经历。
当时的宋朝积贫积弱,遭到了大金国的侵略。生逢乱世,看到祖国山河破碎,有志之士自然愤然而起,而王重阳正是其中的一位义士。
可是,历史终究难以靠一个人的力量改变,虽然王重阳武功高强,但是战场之上面对如潮水般的士兵,也是双拳难敌四手,最终手下的一个个都死了,而只有他活了下来。而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没有了斗志。
事业的失败,加之不忍看到大好河山破碎的情景,王重阳选择了“躲进小楼成一统”,与世隔绝。而他所居住的这个地方,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活死人墓。当时很多人看到他如此自暴自弃,也都想方设法地进行了劝解,可是结果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可是,当一位女子来到了活死人墓前,然后无休止地骂了七日七夜后,王重阳也终于忍不住了。
王重阳终于从活死人墓中走了出来,准备与这位女子决斗,可是这位女子却说“既然你已经出来了,就不要再回去了。”
原来,她这番用心良苦,只是为了让王重阳出山。
这位女子,就是后来古墓派的创始人——林朝英。
林朝英此举,一方面是不忍心看着王重阳如此俊杰人物一生耽误在古墓里,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深深地喜欢着王重阳。可是,王重阳的心中却一心念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因此,对她的一番情意只能装作熟视无睹。这样一来,林朝英不能忍了。
林朝英也是一位奇女子,从她非同一般的功夫造诣中就可以看出。她实力超群,自尊心更是胜于常人,于是当她看到王重阳一再的拒绝她时,就认为王重阳看她不起。为此,她便要与王重阳在拳脚上一较高下。
经过一番比试,王重阳几乎已经出了全力,但是林朝英还是认为他是在有意相让。看到武斗斗不下去,于是他们便转变思维,决定来个文斗!
可是,在开始斗之前,林朝英却又向他约法三章,特意约定如果是她输了,那么二人永不相见。
王重阳反口问道,那如果是你赢了呢?林朝英脸一红,说道“如果我赢了你就把活死人墓让给我。”
可怜林朝英那么高傲的一个人,为了爱俨然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可是王重阳却还是不接受。
到了第二日又要比试时,林朝英又把赌注修改为“输了当场自刎”和“赢了的话,王重阳就得出家,并且在活死人墓前筑道观,陪她十年。”
接下来的比试,林朝英靠作弊赢了下来。而当时没有看出来端倪的王重阳只好愿赌服输,选择了出家当道士,并且在活死人墓旁边开创了全真教。
可是,二人自此也就基本上过上了“鸡犬相闻,民生老死不相往来”般的生活,一辈子就这样有缘无分了。
其实对于林朝英而言,她这样做也实在是出于无奈之举。她知道王重阳那么执着的一个人,把他激出活死人墓已经是十分不易,而让他再娶她则无疑是奢望。
于是,退而求其次的她只好做出如此选择,既然不能结为夫妻,与其承受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的相思之苦,倒不如来个“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好歹能伴其左右,也算是一解相思之苦了!
小龙女的祖师婆婆林朝英,和王重阳有一段“相爱相杀”的爱恨情仇。谈及金庸笔下的诸多CP,《神雕侠侣》中的“中神通”王重阳,和古墓派创派祖师林朝英的那段恩恩怨怨,绝对堪称金庸武侠世界第一“相爱相杀”的CP组合。
王重阳本来磊落洒脱,义薄云天;而林朝英也是女中豪杰,据说花容月貌,长相也特别出众。为什么这两人从一开始的神仙眷侣,逐渐形同陌路了呢?
熟悉原著的朋友都知道,王重阳早年间,是一个一腔义愤的“热血青年”。因为金军屡次进攻南宋,他便在民间召集义军,主动和来犯的金军对抗,是江南一带最著名的“义军领袖”,他和林朝英,也恰好是这个时候结识的。
林朝英虽然是一介女流之辈,但也是当时的义军领袖之一,在一次作战中,她和王重阳相识。两人既然有着同样的抱负,武功也是一样的超凡脱俗,不相上下,于是他们就火速坠入了爱河。
但是王重阳却迟迟不肯真正的接纳林朝英,和她结为夫妻:据王重阳所说,这是因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两人便从一开始的如胶似漆,变得关系越来越紧张,直到最后一刀两断。
中年之后的王重阳,心灰意冷,前往终南山,开创了全真一脉;而林朝英,则隐居于全真后山的“活死人墓”。她满怀对王重阳的怨怼,于是便发明了尽破全真武功的玉女心经,玉女剑法。
但是我们都知道,玉女剑法虽然表面上和全真剑法针锋相对,但是假如两个人分别用全真剑法,玉女剑法同心协力抵御外敌的话,那么就会变成威力无穷的“双剑合璧”,可见林朝英仍然对王重阳抱有爱慕,希望有一天能和他重归于好。
可惜王重阳一直都没能了解她的心意:最后王重阳听闻林朝英死讯,前往古墓祭奠,引起他的注意的,反而是“玉女心经,欲胜全真”。
他苦思破解之法,最后用《九阴真经》反将古墓武功破去。王重阳写下了“重阳一生,不弱于人”,便含笑而去,至于林朝英的苦心孤诣,到底是错付了。
王重阳,是全真教的创派祖师,在《射雕英雄传》中,他是第一次华山论剑的天下第一高手。林朝英,是古墓派的创派祖师,本爱慕王重阳,后来因爱生恨,愤而创建了古墓派,而且古墓派的武功处处针对全真教。
无独有偶,在梁羽生先生的小说中也有一对类似于王重阳和林朝英的怨侣,他们就是霍天都和凌云凤。这两个人最后一个创立了天山一脉的剑法(霍天都),而另一个就针锋相对创立了反天山剑法(凌云凤)。他们与王重阳和林朝英有所不同的是,后来反天山剑法被天山剑法融合了,但林朝英所创立的古墓派却一直自成一家。金庸和梁羽生在写这些人物的时候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相互各有借鉴,这几个人物的经历上高度一致。在《神雕侠侣》里面,金庸借丘处机之口道出了重阳真人在没出家之前的经历,原来王重阳本是抗金义军将领,在遭遇连翻失败后住在古墓之中不肯出门一步,后来被林朝英激出古墓携手同闯江湖,最终因爱生恨闹得一发不可收拾;在《白发魔女传》里,梁羽生也借练霓裳之口道出了霍天都与凌云凤早年还是夫妻,后面因为在武学上的分歧闹得誓不两立。
王重阳与林朝英也好,霍天都与凌云凤也罢,他们无论男女都是绝代的人物,这从他们皆可自立门户并在武林中大异彩可以看出来(霍天都创立的天山派是梁羽生小说中影响最大的门派)。但是像这样绝代的人物偏偏最后就成了怨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呢?王重阳明知林朝英对自己甚有情意,欲委身与自己结为夫妇,但是王重阳却常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因此对林朝英的深情厚意装作不知,林朝英只道王重阳瞧不起她,才因爱成仇。王重阳“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只是表面上的托词,其真正原因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重阳遗刻”一章告诉了读者。这一章,杨过与小龙女在石棺中看到了王重阳刻下的字――“玉女心经,技压全真;重阳一生,不弱于人”。他们之所以会成为怨侣,就是源于王重阳作为男人大男子主义可悲的自尊心。
王重阳发起第一次华山论剑是源于他的悲天悯人之心,武林人士为争夺《九阴真经》死伤无数。为避免类似的悲剧重复出现,王重阳邀约了天下高手在华山比武,获得天下第一的彩头就是《九阴真经》保管权。王重阳后来夺得了保管权,他为了不落人口实严令全真教弟子不可学真经上的武功,这才有周伯通教郭靖学真经武艺而自己无意中学会还要强行忘掉的故事。
王重阳作为一派之尊,既严令弟子不可学,自己当然也是要带头作出榜样了!然而在发现古墓派武学处处克制全真派武学的时候,王重阳作出了反常举动,在自己苦思都不能破解古墓派武艺之后,居然翻阅了《九阴真经》,从真经中找了破解之法,还将之刻在古墓之中,这一切只是为了满足他的自尊心而已。
王重阳对林朝英本也深情款款,早年率兵抗金即使战事再急也不忘抽空写信给林朝英报平安,知道林朝英受伤还到极北之地挖出寒玉制成床为林朝英疗伤。即使是二人分别创派之后,王重阳也还是牵挂着林朝英,不然也不可能在活死人墓中看到玉女心经的武功写下那四句话十六个字。可以说,在武侠世界里,像这种桥段不知道会羡杀多少现实生活中的情侣。
但就是这样一对被人看好的情侣,最后分道扬镳。林朝英虽是因爱生恨,心中也还是牵挂着王重阳,这从玉女素心剑法也可看出,她还心中幻想着某一天能与王重阳双剑合璧共同对敌。王重阳是华山论剑公认的天下第一高手,林朝英据丘处机叙述武艺更在重阳真人之上,两人联袂行走江湖,根本就是无敌的CP,哪里需要用什么双剑合璧来对付敌人?而这套剑法也只能退敌,不能杀敌,因为林朝英创这套剑法想的是与王重阳心意相通、联手对敌时的旖旎,怎么会出现杀人这种大伤风景的事情?
二人成为怨侣,其根本原因就是林朝英太强了,甚至强过了重阳真人,这点从丘处机的叙述可以得知。他王重阳受不了,他王重阳不想自己的女人比自己强,他王重阳觉得自己的女人比自己强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这一点也就成为了王重阳与林朝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林朝英创立古墓派之后还立下古怪门规,要门下弟子对着王重阳画像吐唾沫。
在武侠小说中,也有不少类似于王重阳与林朝英的情侣,像前文提到的霍天都,他与凌云凤本是表兄妹且还是恩爱夫妻,只是二人在武学上有分歧越行越远最后反目成仇。你霍天都创天山剑法,好吧!那么我凌云凤就创反天山剑法,就是要与你背道而驰。同样,霍天都的徒弟岳鸣珂继承了霍天都的武功与性情,明明爱着铁珊瑚,也偏偏因为铁珊瑚太强不能接受,导致铁珊瑚身死,岳鸣珂后来带着情伤远走天山出家为僧,法号“晦明”。练霓裳也继承了其师凌云凤的武功与性情,在大闹武当追求自己的爱情被卓一航刺了一剑之后,一夜白头,成为第一代白发魔女。
卓一航也如同王重阳、霍天都一般,觉得练霓裳太强了,明明深爱着练霓裳却迟迟不敢表达。终于在练霓裳一夜白头之后,克服了心障远走天山去追自己所爱去了,但此时的练霓裳却再也不肯原谅卓一航了。明明是一番好姻缘终究变成了悲剧,还间接影响了下一代人,出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白发魔女,一直到了《七剑下天山》里易兰珠才结束了白发的悲剧。
另外,金庸先生小说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堂堂的红花会总舵主也如俗人一般,见不得霍青桐比自己优秀。《侠客行》中,黑白双剑中的石清与梅芳姑本也是郎才女貌一对仙侣,但是梅芳姑太过于优秀,让石清站在她面前自惭形秽,所以石清宁愿选择远逊于梅芳姑的师妹闵柔作为自己的妻子,也直接导致了石破天的悲剧。
《神雕侠侣》里面陆展元与李莫愁也是如此,因为李莫愁太优秀了,所以所谓家中有安排根本就是借口,你陆展元也是一少侠啊!大不了离家出走与李莫愁双宿双飞,难道以你们的本事还不能在江湖立足么?陆展元的选择也直接导致了李莫愁的悲剧。
另外还有一对夫妻,公孙止和裘千尺,也是因为裘千尺太过优秀,公孙止在她面前无法体现男人的气概,所以他宁愿和一个婢女私通,在被发现后,居然还想尽办法要致裘千尺于死地。这些悲剧,其实溯其根源,就来自于那些男人出于大男子主义可悲的自尊心,想想也是可怕!毕竟很少有男人会像郭靖那样。黄蓉除了武艺之外都比郭靖要优秀,但郭靖绝对不会因为黄蓉比自己优秀而觉得没面子。
小说中的故事又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什么警示呢?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的,如果你的妻子比你优秀,你应该怎么办?
小龙女和李莫愁的师父是林朝英的丫鬟兼徒弟,书中没有提及姓名
林朝英(祖师婆婆)时期
“古墓派”的开山祖师林朝英是个传奇人物。《神雕侠侣》故事开始时,她早已逝去,金庸写她完全是以间接手法,让不同的人说出他们听来的有关这个人物的事迹,表现出林朝英的传奇色彩。
林朝英是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的虚构人物,在故事开始时已逝去多年。为金庸小说中武功绝顶的高手之一。
林朝英容貌极美,秀眉入鬓,眼角之间却隐隐带着一层杀气,与王重阳是一对冤家情侣。
林朝英不单容貌绝美,且更是一个武学奇才,其修为之高只有“天下五绝”之首“中神通”王重阳可与之匹敌。
心中恋慕王重阳,而王重阳对她也十分尊敬欣赏。但两人性格皆高傲不群,始终不愿向对方坦然表达爱意,也因为王重阳一心抗金,对于林朝英的心意虽然明了,但是忧国忧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于是推脱了这段情感,以致二人不能长相厮守,各自孤独终老。
曾经使用计谋击败王重阳,逼使他在出家为道士与跟她一起在古墓中长相廝守之间作一选择。但即使这样,她也无法如愿以偿。王重阳宁愿把自己所建的古墓让给她居住,自己另在古墓不远处盖了全真观,出家为道士。
林朝英敢于主动追求,然而爱情不能勉强,实属无可奈何。
跟王重阳比试时,使巧计以手指在石上刻字而取胜,并得“活死人墓”作居所。
自此一直住在活死人墓中,与全真教作邻居。
对王重阳仍念念不忘,在墓里存放著不少嫁妆,却始终未能偿愿与之共偕连理,落得郁郁而终。
自创一部《玉女心经》以克制全真教的武功,但实际上也可与之互补。
将一身武功传授给自己的丫鬟。
因早逝而未能参与第一次华山论剑。
林朝英的丫鬟(第二代掌门)时期
原是林朝英的贴身侍女。在林朝英赢得活死人墓后,二人一直住在墓中,终身未曾复出。林朝英教授她所有的武功,二人一起修练玉女心经。林朝英练成不久后去世,而她尚未练成。

第二代掌门: 林朝英的丫鬟
林朝英去世后, 立誓终身不离开古墓,成为第二代掌门人。一直与自己的丫鬟孙婆婆深居古墓,并教授孙婆婆部分古墓派武功。先后收养年幼的李莫愁及小龙女为徒,传授古墓派武功。
重阳祖师警示修道之人 离凡世者心在圣境
鲵影萍踪收集整理/2018-06-03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今之人,欲求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言十五论者,警门中有志之人,深可详察知之。——《重阳立教十五论·离凡世》
文/陈景展
身如藕根,心似莲花
在第十五论中,祖师强调,“离凡世”不是说我们的身体离开了。说你看那个人,那个人飞起来的,白日登真了。而是说“心地”。不求这个肉体,肉体它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好就好,坏就坏,死就死,活就活,永远不纠结,只在根蒂上、在根本上、在宗旨上下功夫,在真正的主人上下功夫。
身如藕根,心似莲花 资料图
祖师打的一个比喻,“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无论是藕根,无论是莲花,都是身处在污泥之中,身处于凡俗之中,身在尘埃之中。但是它自身是清静的,一尘不染的。
想修行只能依据经典
祖师说“得道的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说这样子的人,是连一个基本的修行的方法、一个次第都搞不清楚的人,是一个糊涂虫那如何去让出入道门的人,想修行的人,想依照祖师的法言去进道的人,有一个可以依凭的东西呢?就是经典。
修行只能依据经典 资料图
杂乱的东西我们不要看,书店里那些只要不是经典的东西,关于道学的论著,关于道教的论著,不要去理会那些东西有那样看一本两三百页书的时间,我们不如把《立教十五论》多读,我们把《感应篇》、《道德经》、《清静经》、《戒经》、《福日经》、《日用经》、《初真十戒文》,我们把这些基础的经典多读,所有所有想说的话,祖师在离世之前要给予整个修行人的话语全部都在这里面了。
谈河不济渴 行动在当下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同道的人,心性相惜的人,言语相通的人,我们可以交流,除此之外,都是废话。像吕祖所说的“谈河不能济渴”。这口渴得不行了,咱俩个坐在这儿,咱聊聊黄河吧。黄河那个水多大,如何如何,怎么怎么样。嘴里面还是渴,解决不了问题。
《重阳立教十五论》
原文全文:
第一住庵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入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第二云游
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翫(同“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巇崄之高山,访明师之不惓,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第三学书
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第四论合药
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毉(同“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吾门高弟,仔细参详。
第五论盖造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茍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聪明君子,细细察详。
第六论合道伴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与不恋,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哄,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
第七论打坐
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圣贤。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第八论降心
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住行坐卧,常勤降闻见知觉,无(《道藏》原本作“为”,据上下文意,当改为“无”)病患矣!
第九论炼性
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则又如铸剑,钢多则折,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可铸(《道藏》原本,并无“铸”字,依上下文意,当增之)矣;鍊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
第十论匹配五气
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百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
第十一论混性命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渗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鍊矣!
第十二论圣道
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干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遶。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第十三论超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
第十四论养身之法
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
第十五论离凡世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言十五论者,警门中有志之人,深可详察知之。[1]
重阳立教十五论
《重阳立教十五论》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经典论著。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撰,一卷。主要内容为:凡出家先须投庵。身依心安;云游访师 ,参寻性命;学书宜采意心解;精研药物,活人性命;以丛林为立身 之本;静坐须心如泰山,剪除念想以定心;调和五行精气於一身, 以正配五气;修炼性命;入圣之道须积功累行;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养身之法在於得道多养;超离凡世等十五条。该书论述了全真道创教的基本宗旨,规定了类严格的修道戒规,融合儒释道三家精华,为研究全真道的重要经典文献。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
《重阳立教十五论》
类别:道教经典
出版时间:宋元
主要内容
《重阳立教十五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凡出家先须投庵,身依心安;
云游访师,参寻性命;
学书宜采意心解;
精研药物,活人性命;
以丛林为立身之本;
静坐须心如泰山,剪除念想以定心;
调和五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
修炼性命;入圣之道须积功累行;
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养身之法在于得道多养;
超离凡世等十五条。
中心思想
《重阳立教十五论》论述了全真道初创之时的基本思想,共论十五题,实际讲述三个中心问题:
修行准则
第一,论述全真道士修行生活之准则,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等。指出道士住庵,是为了“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以入真道;但也只需茅庵草舍遮形而已,反对大殿高堂和雕梁峻宇,否则,既“非上士之作为”,“岂是道人之活计”?很显然这是针对北宋时道教大兴宫观、腐化堕落所采取的俭朴措施。对于云游,认为“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而“参寻性命,求问妙玄”,“访明师之不倦”,“问道无厌”才是“真云游”。
对于学书,指出“不可寻文而乱目”,要求“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收之入心”,以达到“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反对“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才俊”的清谈,要做到“既得书意,可深藏之”。在合药方面,主张“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对于交友,提出“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由上可见全真道初创时从严治教的概貌。
内丹修炼
第二,阐述全真道内丹修炼理论,包括打坐、降心、炼性、匹配五气、和混性命等。认为打坐者只求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还是“假坐”;“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能如此者,虽身处尘世,名已列于仙位。”在修炼方面,主张先性后命,认力“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为此,要求道士收心降念,调炼性时,则要体验“得中”自妙之法。总之“性命是修行之根本。”
修仙理论
第三,阐述全真道修真成仙之理论,包括圣道、超三界、养身之法,离凡世等。认为“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要求达到“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提出:“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又说:“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之无所不通,藏之则昏然无迹。”这些都表现出全真道融佛入道的思想倾向。并明确提出:“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批评“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又表明全真道在汲取佛教思想后,已经放弃肉体不死的成仙理想,而改为追求精神(或“阳神”)不死了。
由上可知,此书既揭示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阳神”不死;又阐述了达到此目标的基本手段——内丹修炼;还规定了道士修行的准则——苦己利人;并标榜立教之主旨——三教合一。故此书实为全真教义之大纲和基本内容,在全真道众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卿希泰.中国道教:第二卷.东方出版中心,1994:137-13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