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怎么画简笔画可爱

熊猫怎么画简笔画可爱,第1张

简笔画熊猫方法如下:

材料:白卡纸或者画纸,黑色水彩笔。

第一步:先用黑色水彩笔在白纸上画一个类似鸡蛋的圆形。

第二步:再画两个耳朵。

第三步:给熊猫画上身子。

第四步:再画两只可爱的小手。

第五步:画上两只脚。

第六步:画两只圆圆的黑眼睛。

第七步:眼睛中间再画个小小的鼻子。

第八步:鼻子下画个小嘴巴。

第九步:给小手小脚涂上黑色,可爱的小熊猫就完成了。

大熊猫属于熊科,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我国国宝”即国兽,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截至2021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我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

书本型礼品盒其实就是书本样式的包装盒,在印刷业,印刷过程很重要,一个环节出错就会造成满盘皆输的可能。随着包装技术的成熟发展,以及印刷包装技术的不断更新,包装盒印刷制作工艺流程也简化了一些,之前很多曝光晒版、出菲林现在已经没有了,具体流程如下:设计,很多的包装盒设计都是企业或者客户自己已经自有的设计或者请设计公司以及设计好的,因为设计是第一步,想要什么样的图案或者大小,什么结构,色彩等等。当然包装盒印刷厂也有帮助客户设计的服务。打样,,初次定制印刷包装盒,一般都需要打数码样,严格一点的甚至需要上印刷机打实样,因为再打数码样的时候,可能在大批量印刷的时候同数码样颜色有差别,而印刷机打实样能确保大批量生产颜色保持一致。出版,打样确定之后,就可以批量正常的生产了,对于包装印刷厂生产制作来说,其实这是第一步现在的彩盒包装盒色彩工艺非常漂亮,所以出版的版颜色也是五花八门,很多彩盒包装盒不仅有4个基本颜色,还有专色,比如专红、专蓝、黑等这些都为专色,是和正常四色有区别。几个颜色就是几张PS印刷版,专色就是独有的一张。四、纸张材料,-彩盒包装盒材料的选择,在打样的时候,是已经确定好了。

单铜纸也叫白卡纸,适用于彩盒包装盒,单只盒印刷制作,一般克重为:250到400克常用。铜版纸,用铜版纸做包装盒,一般是用作裱面纸用,就是铜版纸印刷好图案,然后裱在灰板纸或者木质的盒子上面,一般适用于精装盒包装制作。白板纸 白板纸是一面白,一面灰的纸张,白色面印刷图案,有用做单只盒,也有的用裱坑纸盒。印刷,彩盒包装盒的印刷工艺要求很高,最忌讳颜色差异,墨点,针位套印不准,刮花等问题的存在,也会对印后加工带来麻烦。印刷面处理,表面处理,彩盒包装盒常见的就是过光胶,过哑胶,uv,过光油,过哑油以及烫金等。模切成型,模切成型也叫在包装印刷行业啤,是印后加工工艺里比较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后的环节,做的不好,前面的功夫将白费,模切成型注意压痕对着不要爆线,不要模切不准。粘合,很多彩盒包装盒都需要粘合,用胶水粘起来,也有的特殊结构的包装盒不需要粘合,比如飞机盒以及天地盖。粘合之后通过质检就可以打包出货了。

‍‍

找一个西餐厅,提前在里面设置一番,买玫瑰了,烛光晚餐,让朋友在某地放上烟火,给她一个惊喜,如果你们在一起住的话,可以在住所或宾馆提前设计一番,可以用粘贴纸粘出一个大心形状,可以用录音玩具为她录一些想说的话,可以送给她特别的礼物(为她写过的日记、录过的视频、说过的话、一起唱歌)为她做一桌喜欢的菜,她一定会感动。说了这么多,采纳吧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一、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政治礼仪

  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 都南 郊 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 拜,在达到一定数 量之后 ,才抽 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 制的长方体 ,祭 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 吉拜 ”、“ 凶拜 ”、“ 奇拜 ”、“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 ,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 、尧 、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 、 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二、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生活礼仪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霤(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霤、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霤、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社交礼仪

  握手礼仪

  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表明亲切友好之意其后成为风尚,通行于欧美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在当今商务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

  握手的方式:

  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

  握手礼仪

  直,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

  握手时应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双眼要注视对方;

  2 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过度。

  (关系一般,双方稍用力相握,上下晃一晃即可;如果关系密切,可略用力并上下摇几下,表示十分友好或双方的深厚情意。但只握指尖或只递指尖或双手包住对方的手,则是失礼之举)。

  握手礼仪

  握手时应遵循的原则:尊者居前。

  上下级之间, 应上级先伸手; 长晚辈之间, 应长辈先伸手

  男女之间 , 应女士先伸手; 同级同辈之间,不分谁先伸手。

  注意:当握手双方符合以上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时,一般先考虑职位,再考虑年龄,再考虑性别。

  注意:介绍时应尊者居后(先介绍职位低者,后介绍职位高者); 但握手时应尊者居前(职位高者先伸手)。

  客人和主人握手时,伸手顺序有所不同。迎接客人,主人先伸手;送走客人,客人先伸手。 客人到来时,一般主人先伸手,表示欢迎;客人离开的时候,一般是客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表示让主人留步。

  握手的禁忌

  不双手握手 不左手握手 不交叉握手 不戴着手套握手 不用不洁之手与他人相握

  不在握手时将另一只手放在衣袋里 不戴着墨镜握手 ,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例外

  名片礼仪

  名片是现代商务交往中的一种经济实用的交际工具。是一种自我的“介绍信”和“联络卡”。

  商务人员应对名片的选用、制作、递接名片的礼仪等有所了解。

  名片礼仪

  规格 名片的规格一般是长86厘米-10厘米、宽55-6厘米。目前国内最通用的名片规格为9cm×55cm

  颜色 多用白色、乳白色、浅蓝色、浅**等色彩

  版式 横式和竖式(横式名片行序由上而下,字序由左而右)

  质地 名片的质地适合柔软耐磨的白卡纸、香片纸等

  图文 商务名片图案应简单;文字宜选用简体汉字,不要把两种文字交替印在名片的同一面上。最好在两面分别以简体汉字和另一种文字印相同的内容。

  标准商务名片的内容:

  本人所属单位(企业标识、供职单位、部门)、本人称呼(姓名、职务、职称)

  联络方式(单位地址、电话、传真、邮编,也可列上单位的网址、本人邮箱或手机等)

  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如何索取名片

  1主动递上自己的名片(如:你好!这是我的名片,以后多保持联系或请多关照!)

  2向对方提议交换名片(如:我们可互赠名片吗?或很高兴认识你,不知能不能跟您交换一下名片?)

  3向地位高、长辈索取名片(久仰大名,不知以后怎么向您请教?或很高兴认识您!以后向您讨教,不知如何联系?)

  4向平辈或晚辈索取名片(以后怎么和你联系?)

  注意:

  若别人向你索要名片,而你不想给时,要用委婉的方法表达,不能直接回绝。 该如何说?

  若自己没有名片,该如何说?

  名片递送的顺序 :一般由职位低者先向职位高者、晚辈先向长辈、男士先向女士递上名片,然后再由后者予以回赠;在向多人递送名片时应由尊而卑、由近而远,(圆桌)按顺时针依次进行。

  名片递送方式:应面带微笑,将名片的正面朝向对方,用双手递给对方(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持握名片上端的两角送给对方)并说寒暄语。(如:这是我的名片,请多指教或多保持联系! )递接名片时,如果是单方递、接,应用双手;如果是双方同时交换名片,应右手递,左手接。不要用手指夹着给人,在递送名片时,如果是坐着,应起身或欠身。

  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如何接收名片

  1 接收名片时应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用双手接住名片的下方两角。接过名片后应致谢,且应认真地看一遍,表示对对方的重视;

  2 看完后要妥善收好名片,不可在手中摆弄或随意放在桌上

  3 如果暂放在桌面上,切忌在名片上放其他物品,更不要在离开时漏带名片。

  名片注意事项:

  不要在他人名片上写不相关的东西;出席商务社交活动,要记住带名片。

  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名片的放置

  随身携带的名片应放在名片夹里或西装上衣内侧口袋或公文包里。

  将名片放于其他口袋尤其是后裤袋、裙兜或钱夹里是失礼的行为。

  最好将他人的名片与自己的名片分开放置。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中国礼仪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餐桌上的礼仪,待客之道,拜访致礼等。

  现推广“八礼四仪”

  “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包括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餐饮之礼,包括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言谈之礼,包括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待人之礼,包括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行走之礼,包括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观赏之礼,是指在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场合,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游览之礼,就是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仪式之礼,是指讲究文明礼仪,做到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总结

  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有序有位。

  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

  礼以直道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规则:卑己尊人,行敬让之道。

  报的规则:以直道相报,来而有往,投桃报李。可以重报,投我木桃,报以琼瑶。不可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知礼者知理,有礼者有理,合礼就是合理。

  礼自心生,礼由己发。

  “克己”与“由己”相结合。“复礼”与“为仁”相结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837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