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是谁吧?他就是刘邦的老爹。虽然刘邦的父亲成为了太上皇,但这个称号的来历,却有一番经历。
当时,刘邦成为了皇帝之后,对自己的父亲并不友好,甚至还为谁为谁磕头这事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要知道,刘老爹本就不看好刘邦,一直觉得刘邦是个好吃懒做的人,将来肯定没有大的出息。但谁知,现今的刘邦却成了一国的皇帝,这可如何是好呢?
其实,儿子成了皇帝本是大好事,可刘老爹却郁闷了。要知道,如果两人见面,该怎么称呼呢?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皇帝他爹,该如何是好呢?对此,刘邦发话了,我现在是皇帝,就不给父亲磕头了。而父亲见了我,要向我称臣。
于是,刘老爹身边的人我他出了个主意,说当刘邦回来的时候,你就拿着扫帚倒着扫地,他一看就会明白的。果然,刘老爹照做了,刘邦也看出了名堂。随即,刘邦封刘老爹为太上皇。
其实,人吃五谷杂粮,不可能没有脾气。像刘邦一样,本来是很大度的一个人,却也有小心眼的时候。当初,他封了所有的人,唯独没有封自己的父亲。
那么,为什么刘邦不封自己的父亲呢?
其实,《汉书·高帝纪》里有一段精彩的记述,细心品味,谜底就在其中。
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上朝,太公拥彗,应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法!”
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赐黄金五百金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传归于子,子有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这段话中,刘太公家令、刘太公、刘邦三个人说的话,非常有意思。
其实,刘邦之所以没有封自己的父亲,是因为他对父亲有成见。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去了。之后,项羽说要杀了刘邦的父亲。当时,刘邦是这样回答的:“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由此可见,刘邦根本瞧不起父亲。
那么,刘邦为什么瞧不起他父亲呢?
其实,年轻的时候,刘邦不务正业,整天无所事事,刘邦的父亲非常生气,只要他将来肯定干不了什么大事。所以,刘邦的父亲难免对他比较粗暴,给刘邦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使他对父亲产生了误解。
当时,在未央宫刚建成的时候,刘邦在宫里举行宴会,喝多了的刘邦便说出了心里话:你老家人以前总说我没出息,干不成大事,不如这个不如那个。现在,我这成绩你还满意吗?可见,刘邦的这些话是发自内心的,是对父亲的一种强烈不满。
此外,刘邦在说这话的时候,还是当着众人的面。可见,刘邦对父亲该有多大的怨气呢?当然,怨恨的原因不只是这个,在《史记》和《汉书》里,分别记载着相同的一个“事件”:
(高祖)姓刘氏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其实,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所有人都说刘邦是龙的时候,那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就明显了。毕竟,真龙天子怎么可能是凡人的孩子呢?但是,不管怎样,父母对孩子的心都是不变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才。所以,刘邦父亲也是这样的想法。
刘邦一句“我翁即若翁,尔烹尔翁,幸分我一杯羹”伤害极大侮辱性极强,项羽本就是易怒性格,听了刘邦这样偷换概念的诡辩,怎能不来气?
首先,项羽的性格就是容易动气。
据《史记》记载,楚汉相争时,王陵实控南阳时,既不向项羽称臣,也不归顺刘邦,项羽和刘邦都想拉拢王陵,项羽想到的办法是用亲情帮助王陵。
项羽将王陵的母亲“请”到楚国,刘邦也派人去接王陵的母亲。
王陵母亲见到刘邦派来的人,便说,让他们转告王陵,刘邦是“长者”,希望王陵一心一意地追随刘邦。所谓“长者”,是一个高度褒奖词,指德高望重之人。
王陵母亲交待完毕,拔剑自刎了。
项羽大怒,把王陵母亲的尸身煮了。
毫无疑问,项羽的处理方式是错误的,项羽完全可以厚葬王陵的母亲,并将王陵母亲的自杀责任推到刘邦派去的使者身上,称刘邦逼死了王陵母亲,这样即便争取不到王陵,也能让王陵继续左右摇摆,而非直接倒向刘邦。
说一千道一万,都是因为项羽太容易动怒了,项羽一怒,身边人都怕得要死,没人敢站出来指出项羽的错误,从而使项羽在愤怒的当口选择了最错误的选项。
其次,刘邦那句话,杀伤力太大了。
项羽将刘邦老父绑到两军阵前,威胁刘邦,如果不投降,便杀了刘邦。
刘邦也是没什么办法,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什么也不做又会被人批评为不孝,于是,刘邦便玩起了偷换概念。
刘邦说,昔日,他和项羽同在怀王帐下为臣,曾约定,以异姓兄弟身份相处,所以,刘邦的父亲就是项羽的父亲,项羽要煮了项羽的父亲,那就分刘邦一碗汤喝喝吧。
这一段话,先是摆明,刘邦和项羽,从来都是平起平坐的,如今一为汉王一为霸王,当初,都是楚怀王的臣子,这等于否定了项羽的“天下共主”身份,不承认“政由羽出”。
然后,刘邦强调,他曾和项羽并肩作战,亲如兄弟。既然曾经亲如兄弟,为何闹到如今的两军对垒地步?归根结底,错误完全在于项羽,刘邦曾历数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对不起刘邦的地方在于,没有信守诸侯之约,将刘邦赶到了巴蜀。
再然后,刘邦又开始偷换概念,说,因为他曾和项羽“约为兄弟”,所以“我翁即若翁”,这倒是没什么,哥俩好的戏码,可以接受,之后,正式偷换概念,说,“尔烹尔翁”,直接将项羽烹刘邦老父的行为转换为项羽烹项羽的父亲,将项羽置于不孝的境地。这本来是项羽为刘邦设计的困境,结果被刘邦轻松地转到项羽身上了,而后,刘邦又加码,说出“你吃肉我喝汤”的话来。
刘邦这段话,除了把不孝的锅甩给项羽,同时暗示了项羽不义、不忠,烹杀的行为,本身就是不仁,几句话,就勾勒了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形象,项羽读书少,口才不如刘邦,当然就是无能狂怒了。
总之,项羽性格上就易怒,当无法达到自己目的时,项羽便会大怒、便会发脾气,再加上刘邦偷换概念的言辞,确实具有极大的杀伤力,项羽一时无言以对,巨大的屈辱感便会加重项羽的怒气。
说到皇帝,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是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皇位所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正常的皇位有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自己打天下,另外一种就是皇位的传承,皇位的传承我们都知道,一般是由父亲传给儿子,或者是传位给兄弟之间,但是,在古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跟礼仪的,皇帝的身份尊贵,普天之下的人都需要跪拜于他,那么,问题来了,刘邦是自己打下的江山,称帝时候父亲尚在,那么这个时候是应该彰显皇帝的身份高贵让其父亲行君臣之礼呢?还是应该传承孝道让身为皇帝的刘邦像父亲行父子之礼呢?
有关于这个问题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问题,刘邦在称帝之后身边的亲戚都跟着飞黄腾达了,对于跟着自己的妻子孩子以及一些忠心的大臣都有册封,只不过册封的时间有所差异。刘煓有四个儿子,而刘邦排行是老三,他的两个各个分别是刘伯跟刘仲,三个人大小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排的,按道理来说刘邦应该叫刘叔,但是为什么不叫刘叔已经很难搞清了,在四个儿子之中,刘伯死的最早,毕竟是老大吗,而在其它的三个儿子之中,刘煓最为喜欢的就属于刘仲了也就是老二,而他喜欢家中老二的原因也非常的简单,就是非常的憨厚老实,在家中非常的能干活。
刘邦跟老二的区别就非常大,他在家中无所事事,而且还经常惹麻烦,并且还非常的好酒色,于是,刘煓也因此经常辱骂他,那么在刘邦称帝之后对于这个非常不喜欢自己的父亲,他又是怎么对待的呢?刘邦在公元前202年2月,在定陶称帝,建立西汉,称帝之后的刘邦封吕雉为皇后,刘盈为皇太子,紧接着还追封自己去世的母亲为昭录夫人,此时,唯独没有他的父亲没有封号,想来刘邦应该是故意为之的吧,而这件事情也是被后人大肆议论,许多人认为刘邦这是不尊重父亲的表现,那么刘邦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做的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其父亲小的时候瞧不起他么?
其实刘邦有着自己的考虑,按照正常来说,皇位都是由父亲传位给儿子,但是刘邦的江山可是自己打下来的啊,如今自己做了皇帝,应该给自己父亲一个什么位置呢?难道说立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么?如果这样他是应该退位还是直接就有两个皇帝呢?也是因为这个难题,所以刘邦就为了避免尴尬,暂时的先将这件事情给搁置了,虽然说这件事情暂时的被搁置了,但是该有的理解总应该得有啊!
汉朝刚刚建立,各种典礼制度并没有制定,所以大家都是按照一些旧礼,于是,刘邦按照旧礼每五天就会向自己的父亲问一次好,请一次安,身为儿子刘邦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刘煓的管家却有些坐不住了,于是这个管家对刘煓说了一席话,意思是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虽然说刘邦是您的儿子,但是他同样是一国之君啊,而是父亲但是同时也是臣子啊,如果说你让皇帝给臣下行礼,那么这礼节就乱套了,这席话刘煓也确实听了进去,于是在刘邦再次来给刘煓请安的时候,刘煓却抱着个扫帚立在门口迎接,而刘邦看到这样的一幕也是非常的吃惊。
于是刘邦就问自己的父亲干什么,他的父亲说:你是皇帝,不能因为我乱了朝廷礼仪。刘邦听了这些话也知道了,应该是背后有高人指点了,于是刘邦心中想,这样其实挺好,就不至于自己尴尬了,但是考虑到父亲,觉得这样也不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刘邦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册封他爹。刘邦在想了许久之后下了一道诏书,上面写着:
人间亲情,莫过于父子之情。所有才有皇位由父传子,子得皇位后尊父的传统。以前天下大乱,我披坚执锐,纵横驰骋数年平定天下,这都是父亲当初教我做的。如今我贵为皇帝,而父亲却没有封号,这样不好,以后尊称我父太公为太上皇。
从此之后汉朝就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刘邦,另外一个就是他的父亲,也是太上皇刘煓,当然了,权利上来说还是刘邦掌权,而刘邦为了避免两个人经常碰面的尴尬,也是为了自己的父亲修建了一座城,新丰,并且还把原来在沛县的左右邻居都牵进了城中,陪着太上皇解闷,并且还把御花园开辟出一大块作为父亲的菜园,父亲想要什么时候来都可以,也可以看的出来,刘邦虽然小时顽劣,但是还是比较孝顺的。
而且刘邦虽然说身为九五之尊,但是在刘煓没有被册封之前一直都是行的父子之礼,并且对于刘煓也是非常的尊重,不但这样,哪怕是在他的父亲被册封为了太上皇之后,两个人的地位虽然平等了,但是却依旧保持着父子之礼,那么有人说了,既然这样,那么册封跟不册封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按照礼仪,臣下是应该给皇帝扣头请安的,没有册封之前虽然刘煓没有给刘邦行过这种礼仪,但是却是一直被人所议论的,而被册封之后,不行这种叩拜之礼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关于刘邦的母亲
《高祖本纪》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坡,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帝纪》亦有相同记载。是说,刘邦的母亲曾经离开中阳里,来到距家四五里的城东北郊,因疲惫劳累便在土坡上睡着了,梦见与神灵相遇。突然雷电交加,就要下雨了,太公出门前往寻找,却见一蛟龙附在其夫人身上。过了一段时间,刘夫人有了身孕,接下来,高祖刘邦便出生了。
此段文字是二位史家对刘邦生母在世活动的唯一记载,而且还是以神话故事形式登场的。这里,太史公称刘邦母亲为“刘媪”。 关于“媪” 字之含义。 《集解》引文颖曰:“幽州及汉中皆谓老妪为媪”;引孟康曰:“长老尊称也,……《礼乐志》:‘地神曰媪’,媪,母别名也,音乌老反。”《索隐》引韦昭云:“媪,妇人长老之称”;引皇甫谧云:“媪,盖姓王氏。”又据《索隐》载:《春秋握成图》、《诗含神雾》甚至给刘母胡诌了一个“含始”的名字,曰:“含始即昭灵后也,游洛池,生刘季”;引无名氏云:“刘媪,姓温,刘媪即温氏。”《正义》则引《春秋握成图》云:“刘媪梦赤鸟如龙,戏己……” 1养育了龙子的可怜母亲 从《史记》记载之表面讲,刘邦乃其母与所谓蛟龙的神灵野合而生。以后人眼光看,这既像是刘邦乃真龙天子的神话,又像是在讥骂刘邦。在太史公笔下,可怜的母亲,就这样只是在风雨雷电中露了一面,以后便再也未见踪影。 倒是后世人们出于崇敬之情,在“大泽之坡”( 故址在今江苏丰县县城东北郊复新河附近)修建了“龙雾桥”、“ 龙雾庙”, 时时祀之,竟成人们乞求风调雨顺的场所。明、清《丰县志》对此均有记载。如明《丰县志》记云:宋代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丰县一杜姓县令,因大旱,率众祈祷于龙雾桥,以求蛟龙再现。大雨果然如期而至,迅速解除了旱情,百姓们欢欣鼓舞。于是杜县令便在桥北修建了“龙雾庙”。 至明代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有一孙知县,常以修复古迹为要务,当时正逢久旱不雨,孙知县亦率吏民祈祷于已破旧的龙雾桥和庙,他有感于前朝杜知县之善举,便对之进行了重修并刻石铭文《重修龙雾桥(庙)记》曰: 丰邑东去五里许,有石桥,名曰:“龙雾桥”, 北去三十步有庙,曰“龙雾庙”。 然庙无额,桥无碑,当时,侯孙莅政于兹,拳拳以修举废坠为务。景泰二年间,兹土久旱,斯民遑遑,……于是率僚庶以修之。于桥旁地掘尺余,得一字碑,破裂不完。详观,乃知为宋绍圣三年,邑令杜因桥祷雨,以安岁事。而杜乃立庙于桥北,奉神加恭,冕服以享,撰碑文用垂久远。至今丰人因之以有庆焉。侯得是文,即日命工重修桥祠。未几,大雨方千里而来。侯等踊跃而喜,遂立石以记之。……桥祠去古已远,沉埋湮郁,几经隆替矣。嗟乎,桥祠一物,固有终穷,而其有灵气者,钟于神物,虽久而不衰,况其龙也,雾也,乃天地阴阳之全,变化聚散,皆不可测。是以龙兴雾滃,理势必然。而取以为斯桥之名,断自汉高初生,母遇蛟龙而得。后基四百年帝业,岂偶然哉!至今丰人尚仰龙德。既生汉高以显斯土于前;复赖桥祠以流惠泽于后,万古一日,何其幸哉!然非特丰人之庆,实后人之幸也!继今以往,……尚有如今日之继杜令者是为记。①
刘邦当时被追得急了,心里发躁,老 子在外面九死一生,老婆在家里传绯闻,一时不爽,把儿子、姑娘全踹下车。
刘邦出征时,说带着家眷不方便,便把老婆全留在村子里,交给哥哥刘喜和发小审食其照顾。当然刘邦没说实话,其实他想的是在外面多纳几个小妾,老婆不在身边理由充分。他抢了戚夫人后,一直陪着他,他从来没觉得不方便。
吕雉一个人在家又带孩子,又照顾刘太公,还得种地,少不了审食其照应。一个留守妇女,和一个光棍汉,难免摩擦出火花,两人的绯闻难免传到刘邦耳朵里。但刘邦在外南征北战,加上风流本性难改,攻下一个城池总是先搜罗美女哈皮一番,顾不上家里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项羽将吕雉、刘太公、审食其抓到营中,刘邦都没当回事,根不顾夫妻情分,给项羽一个信号,老婆老爸全交给你了,想怎么办,你随便。项羽不相信刘邦如此绝情,就搬了口大锅,当着刘邦的面要煮刘邦他爹。刘邦不急不躁,对项羽:“你我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煮了记着给我送份肉汤。”项羽一看刘邦就是一个不顾家的无赖,煮了他爹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也只好作罢。
刘邦是个做大事的人,没有把家人、家事当成羁绊。说好听点,叫胸怀博大,说难听点,就是自私心黑。在彭城时,刘邦被项羽追得像丧失家犬,夏侯婴驾拉着他狂奔逃命。半路遇到儿子和女儿,也一起上了车。刘邦看着后面的追兵,想着自己几十万联军被项羽3万精兵打得落花流水,心里不痛快,看着孩子,又想起家里老婆还给他戴 绿帽子,一时怒火中烧,把儿子、姑娘全踢车底下了。驾车的夏侯婴急忙停车,把孩子抱上车,刘邦再次把他们踢了下去,夏侯婴再次坚持把孩子抱上车,反复几次,刘邦才作罢。
刘盈和鲁元公主都是刘邦和吕雉在一起时生的孩子,他知道这两娃是他的错不了。但是当时就是一时气性大,再加上他的流氓本性,发泄怒气。夏侯婴知道刘邦是暴脾气,坚持要带上孩子,刘邦气头过了,也就不拒绝了。
吕稚和审食其的事并不是空穴来风,但刘邦身边有宠爱的戚夫人等一大帮后妃,冷落了吕后,吕雉和审食其一直明铺暗盖。一直到刘邦死后,儿子刘盈当了皇帝,听到母亲和审食其的传闻越来越多,心里不爽,就找了个茬子要杀审食其。
《汉书·朱建传》载:“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
因此,刘邦并不是怀疑刘盈血统问题把他踢下车,一方面只是为了发泄一下怒气,另一方面刘邦胸怀远大,“成就大事、不拘小节”,权力欲望超过亲情,他可以抛弃子女,但不能抛弃权力。他如果没有抛家舍业的情怀,也就不会成为一代开国帝王。
因为刘邦的父亲的刘太公的位置很尴尬。刘邦是国家的君主,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但是从父子的角度来看,刘邦又是刘太公的儿子,儿子应该听父亲的话,这就形成了非常尴尬的关系。刘邦刚刚建立汉朝的时候,局势还不稳定,很多人都觊觎刘邦的皇位,刘邦害怕有人利用他的父亲刘太公做文章,所以表面上是对刘太公很孝顺,其实也有监视他的意思,要时刻保证刘太公在他的视线范围之内。
有一次刘邦去看望刘太公,伺候刘太公的人看见刘邦全都下跪了。刘太公看到这个场景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刘太公也跟着下跪了。刘太公是刘邦的父亲,天下哪有父亲给儿子下跪的道理,刘邦也是非常的吃惊,赶紧把刘太公搀扶了起来,并对刘太公嘘寒问暖,表现出很关心的样子。
刘邦为了缓解他和父亲的这种尴尬,也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名字就是太上皇。刘邦的父亲也是第一个太上皇,从此刘邦的父亲就有了名号,由一介草民晋级的太上皇,刘太公的身份也立刻变得尊贵了。
刘邦年轻的时候,刘太公并不是很看好刘邦,那个时候的刘邦确实是不学无术。刘邦后来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在京城为刘太公修建了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的建筑和他的老家村里的布局相似,刘邦就是让刘太公住在这里就像住在家里一样。但是刘太公住在这里并不开心,因为这里没有他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在老家可以踢球,喝酒,斗鸡,但是在这里只能拿上锄头,在花园空地种菜。
刘邦当上皇帝后对自己的父亲刘太公还是不错的,虽说刘太公在刘邦年轻时骂他是个混蛋臭小子,整天吊儿郎当不务正业,可父子就是父子,刘太公这第三子刘邦还是疼爱的,所以刘邦做了皇帝后也是奉养了父亲,让父亲安度晚年。
刘邦做了皇帝后,就把刘太公接到了京城住进了皇宫,刘邦每五天就去拜见老爸,执的是父子礼,刘太公也是很享受儿子对自己毕恭毕敬的。可是一个管家对刘太公说,这于礼不合啊,所说你是刘邦的父亲,可是刘邦是皇帝啊,你还是臣子,哪有皇帝拜见臣子道理呢,长期下去,刘邦会怨恨你啊!刘太公清楚了,所以刘邦下次拜见的时候,刘太公不接受,还拿出扫把赶刘邦走,说自己是打扫的奴仆,你是皇帝,以后就不要拜见我啦!刘邦挺郁闷的,其实内心很高兴,他知道父亲说需要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让自己不尴尬,维护他的面子。刘邦就和大臣们商议,大臣们说你封刘太公为太上皇不就解决了嘛,都是君,就可以拜见了啊,维护了你的孝义,不就两全其美了嘛,刘邦于是就封了刘太公当太上皇,刘太公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刘邦就可以往常那样拜见他了,扮演一个孝子!
一个糟老头突然一跃二上从平民当上太上皇,尊贵显赫啊,刘太公也是过上尊贵安逸的生活,他把御花园给改造成菜园子自娱自乐,可是时间一长,刘太公就感到枯燥乏味了,尊贵的生活虽说不错,可是内心空虚啊,没有以前农村的那种开心生活啊!刘邦看到老爸闷闷不乐的,就问他什么事啊,刘太公说,自己住在这华丽的皇宫,是风光的,可是不开心,观念以前在农村的日子多开心啊,平常和邻居吹牛聊天,喝酒斗鸡,甚至提提球,那种日子才是开心的日子啊!刘邦听到心里去了,于是按照老家的样子新建了一座城池,叫新丰城,还把老家所有的邻居朋友就迁到新丰城陪刘太公生活,刘太公有了他们终于又开心了,过上以前那种开心安逸的生活,可见刘邦是个孝子呢!
当然刘邦有时也会调侃老爸,一天未央宫建成了,豪宅新入伙刘邦自然要请客吃饭,刘太公也被请来了,刘邦高兴喝酒喝多了,就胡言乱语了,他问老爸,你当年老说大哥二哥比我有出息,说我是个混混臭小子没出息,可现在你看看我多牛啊,我是皇帝,大哥们都要跪在我脚下,老爸你着实看错眼,我才是最有出息的儿子,说完哈哈大笑。刘太公听了很气愤,真想骂刘邦,你这个混蛋儿子还好意思说你牛,当初你和项羽打,我和家人都被俘虏了,你不但不向项羽求情,还说项羽如果把我当肉炖了,就分给你一碗肉汤,有这么混蛋没心没肺的儿子吗,刘太公真想骂刘邦,可是这个场合刘太公还是忍了,毕竟儿子喝醉了嘛,何必要计较呢,大臣们很精明集体高喊万岁就把尴尬对付过去了!
安度晚年的刘太公活到了85岁,这也算高寿了,可见刘邦没有亏待老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