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头秋韵情感秋语散文

清水头秋韵情感秋语散文,第1张

  一点秋风,黄叶满地,花瓣落碎,柿树孤杆虬枝带神韵。一片烟雨,山雾缭绕,水气笼罩,露台亭阁寂寥风雨中。一种秋思,茕茕孑立,感慨纷纷,草叶飘零浮于荷塘水。一场阴雨,除尘消霾,迷雾常来,可见出水小芙蓉,难知泥下藕心有几孔?

 秋天,叶子泛黄接近关中泥土的颜色,在瓜熟已蒂落的季节,心情反而如土塬流淌下的雨水一样,是浑黄而真实的。秋天的荷塘,齐刷刷莲蓬倾向天,荷叶内心青翠,叶子周边渐黄,凹如盆形像大喇叭,似乎向人间正传播天上的仙意。

 俗语“天不冻,尽管种”的耕作辛劳年代已远去,望稻田与果园、旧房与瓦舍、禾杆与粪堆、泥泞小路与石碌碡等仍然能回想起乡下父辈们抡起农具时佝偻的身影。已接连下了十几天的雨呀,酥软的土地,被雨水泡虚像面包一样,当脚踩上搅合又如糊状粥饭。流水漫过鱼塘低的一边,在下水道口打着漂亮漩涡,渠水溢出路面成小河,哗啦啦合唱欢快的歌。平日细流欲断的小峪河,景象不同昔日,在大堤内愤愤不平发怒了,浑浑噩噩掀波澜,摆着长长的流水游龙,从上趋下带泥沙、淘水坑、卷石头,滔滔滚滚有愤世嫉俗般的随势发泄。

 秋天,燕子在田野时高时低翻飞俯冲,荒草掩盖了流水的弯曲,风吹草叶露水摇晃,晶莹闪动小小可爱,抖落如珍珠唰唰钻入草丛。路边的荒草,高低错乱的长,无所惧畏的野,攀蔓四面畅快的交错。随心漫步进入草掩的小径,裤腿挂带上一伙草籽,如不幸遭遇暗器击中,孤立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凄凉

 秋天,小路上,人来人往的拥挤与精彩已“退烧”,鸟儿显得寂寥,人走到近距三米左右,鸟群才轻飞又距七八米觅食。乡间农道,继续摆摊销售农物果品的人们,多是花甲的老人,虽然劳动成果换成钱很微薄,却能令他们身心健康,具有乐呵呵的价值。

 当孤独来临,一个人不会无趣的走正步和练齐步,脚下有意的拐弯,四处张望和寻觅,自然清心又轻松。眼前,衰落的荷叶,有凄冷的静美。莲蓬,或绿或黄,甚至有的弱瘦显干褐色,像病怏怏的人,捏着杆径手摇莲子,稍不小心会滚落出臼。小路上,捡一片黄叶掷空,翻转出时光婆娑的明与暗,轻风拂来,卷曲的柳叶推波积堆呈小虚山。不知晴日,是谁,在荷塘栏岸静听禅音。丝丝雨中,是谁,小峪河畔撑雨伞观白鹭。休憩此地,是谁,一次次远离繁华渐渐修养素心。昨夜漆黑,是谁,无月孤声悠幽独奏。月明高悬,是谁,惆怅夜空心泪泣。暖阳清晨,又是谁,横扫落叶呼唤春快来。

 秋天,近水者慧心善悟,静思中柔纳灵气。秋天,寂静中能享受到灵魂的安宁,可以自由的思考和放纵。在这个秋天,当我闭上眼,听忽忽的风声,犹如听到了汉将勇兵征战挥旗的呐喊;一会功夫,风声突起如大唐乐舞的宏大场面,有阵阵雄壮的马蹄声;只停留片刻,微微柔风吹来,有西施采莲的清平乐调。东边,茫然荒野,古为去金州之山径,杜甫野老可曾来过?南边,野菊群簇,可像陶渊明隐身栖息地?寻道秦岭,终南捷径在七十二峪何处幽谷?古栈道遗留石痕,今日已无法演绎神兵天降的暗度陈仓。西边,太乙近天都,天池湖找不到昔日翠花姑娘。闭眼冥思,隋唐二龙塔下压着谁的身骨?也想起,秦岭下钟馗舞剑驱鬼为民保安宁。北边,小峪河畔,有王莽追刘秀鸡鸣不同时的古老轶事。近距蛤蟆滩,柳青当年笔下王莽蒲忠志种水稻和如今万亩桃花、千亩荷塘,都是一次次谋略,是一次升华。钟声隐鸣,脑海浮现不远处寺庙内围着玄奘之塔双手合十叨念善经。悉听,千亩荷塘内宋词吟唱,采莲折蓬人不知为谁而迷情。文化农家,青砖蓝墙民居,有吹埙者倚墙追忆古人。留宿山下,夜雨吧嗒吧嗒,如木鱼震敲窗内沉睡人。也沉思臆想,我的前世,是否为守荷护莲的佛家后院弟子?时刻犹存女子容颜与芳香的韵味,对这一片土地内心年复一年加重倾慕与贪爱,吾心常惶恐,洗不清杂念,断不掉痴迷和贪嗔,为何绵绵爱意无尽期?

 秋天,当荷开始为莲落瓣哀愁,荷叶开始变黄,藕却深扎泥土受苦。叹息——俗人爱芳容,秋荷最有经筋骨。世人,怎么轻易就忘了,那逼人出来的暑天高温,炎热天庭下似烤红薯一样——全身湿漉漉发软。怎么能过了春夏,就淡忘了蕴育生机的凛冽寒冬,还有硕果累累的绚丽之秋呢?

 秋天,来清水头看看秋荷吧。秋荷,既是像瘦弱的老头,只剩下筋骨,没有了皮肉,少了青嫩,搭手摸脉无跳动。但是,有智睿的高人说:秋荷,最有风韵,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大自然里许多草木薄命,花似容,香飘魂,叶像衣,枝为骨,果生种,根连心。秋天,大自然里山空人静、草盛水流,荷塘独行碎步,静静地欣赏花、叶、径、蓬、藕所深蕴内涵,能提炼出人生意念大境界。莲,万年之魂,千年之灵,百年的造化与机遇,才在大地的泥土中破硬壳,孕育洁美的神韵,我们何惧千山万水之跋涉?

 朋友,坐在高楼望窗外,你能看到秋菊清雅,蓑衣隐士的风采吗?多层斗室,你能听到蛐蛐夜鸣,呻吟虫叫的凄美吗?滞慢的空气流通,你怎可嗅到青草味的新鲜?朴实的乡下人,在十字路口摆摊置筐等候你来稍带纯绿色蔬菜、水果味黄瓜、野生猕猴桃、小小土豆、甜甜的黑葡萄等。你可知否?秋天,是天喜落雨的时期,似为大地解渴,赞颂果实累累,似为人类填充心库、心河、心湖,滋润大旱后的民心。秋天,雨后的山下,雾在变化、云在流动、风在吹拂,是一幅生动的水墨画。空气里弥漫着清馨的味道,洗刷掉了灰尘,湿漉漉的没有雾霾,清洌洌的水里能看见鱼游和小石头。雨水天上来,降落荷塘滋润泥土的干裂,从高流向地处,不是漫过堤岸,就是从石坎缝隙跻身而落,产生许多动感迷人的小瀑布令人欣慰,估计在青蛙和鱼儿眼里,如同人类观看滚滚黄河瀑布一样啧啧兴叹壮观。

 秋天,不凉也不热,美景和气候都是最佳的旅游时期。秋天的风景,常会用“层林尽染”“金色之秋”来描述美丽。当你踏入秋色的自然之中,会发现已经退却了夏日炎炎的拥挤人潮,没有春天的接踵相连。秋天如内外兼修的**,处处具有迷人的丰韵。秋天的风景美好,为何少有人来观赏呢?我思索,我也叹息人类的趋之若鹜,更感叹当争抢高挂枝头、收获果品进筐装箱、贪婪大小多少,人们就忘却美好在路上。

 回归自然,不是久远的话题,而一直是人们心里真切的呼唤。我们是大自然的儿女,所以,只要回到温馨大自然,如同回到母亲的柔软怀抱,心情是愉悦的,心里是平衡的,精神是安逸的。

 劝你,若有空闲了,秋天到大自然中多看美景,山高气爽、蓝天白云、多色浓抹,最有红黄蓝绿青橙紫的大意境、大渲染。欢迎您,秋天来清水头,秋荷最有风韵,瘦弱筋骨枝,是无数精神者的化身。累了、困了,心若淡然,你还可坐在八面来风的亭子里,悄悄梳理私密小事,畅放闲适的心态,小心雕刻自由的灵魂。

 驱车出城,至秦岭下路迢迢;雨丝蒙蒙,长安水边多丽人;扁舟小船,撑杆强吼秦之声;提壶浊酒,风萧萧河流弯曲;卧居福地,蔓上青竹葫芦满缀;举杯邀月,茶碗倒影鱼嬉涟漪;小斟微醉,声声关乎天下事;星月灿烂,朗朗读书为乾坤。雨夜点点,落滚入土,湿润万物,滴滴答答之坠,如深深浅浅的痛;伤伤喊喊之音,因敲敲打打给力;多多少少之猛,为远远近近的梦;身飘飘然,心神神乎乎。秋天,“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有备无患,不只是简单带伞添衣,绵绵之雨也可突变猛潮洪袭。当雨事无大汛,或有急汛无险情,则人心安逸,蜷缩进了被窝生懒意,喜欢在秋天深眠一觉自然醒,翻身起床才偶感有幸福。

 这个季节,免不了回思和叹息,甚至冥思每一朵莲若干年再重生?内心的青春蓬勃还能演绎多久?落叶、黄叶,似一片片愁叶;泉水、流水,似淌出的汩汩情感之水。“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明日如何,应对冬季的风雨冷霜?

 天来瑟瑟之风,地生飒飒之声,水击石则鸣,人击志则宏。我毅然,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里,把秦岭山下这片神山、净土、灵水、荷塘守护,只愿洗脱凡俗的醉过,在碧荷与莲开的季节洁滤身心,秋意后能以素心养出一份雅志。

古筝的传说

相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国就已经有筝了。那么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儿可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当时,秦国有一种乐器叫瑟。有个叫宛无义的人,弹瑟的技艺非常高,他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喜欢弹瑟。有一天,姐妹俩都争着到父亲那里学习弹瑟,姐姐跑的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爱撒娇的妹妹哪里肯让,赶忙跑过去,双手报住了姐姐手中的瑟。两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让。忽然,"咔嚓"一声,瑟被掰成了两半。

父亲闻声急忙赶过来,不由得愣住了。只见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又气,忙把两个女儿手中的瑟拿过来,他唉声叹气的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拨,让他吃惊的是两半瑟竟发出了更好听的声音。

宛无义早忘了责备女儿,他把半边瑟分别作了些修缮,结果这半边瑟到比原来好弹,也好听了!他欣喜万分,就把这"二女相争,引破为二"的瑟,叫做"筝"。从此以后,"筝"就在秦国流传开了。

学习古筝乐理知识

第一章 音名与唱名

乐音

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音。这些音有的听起来纤细,有的听起来粗犷。有的显得柔和,有的却显得低沉……。真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音乐就是一门音的艺术’。

根据声音产生的规律,我们可以把音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乐音(乐字读作yu6),另一类叫做噪音。乐音有固定的音高,又和谐、又好听。钢琴、电子琴、小提琴、二胡等乐器奏出的音,人们在唱歌时发出的音都属于乐音。音乐世界主要是由乐音组成的。

音名 唱名

为了称呼音乐中所使用的乐音,人们采用了七个英文字母。这七个字母的排列是从C开始,依次为CDEFGAB,这就叫音名。而在唱歌的时候,我们用do、re、mi、h、s01、h,si来唱出乐谱上的音,这就叫唱名。音名与唱名既有联系,又具有不同的用途,各自运用于不同的场合,使用时要多加注意。

在中国民乐中有特定的调式,即五声调式,五声即:宫、商、角、徽、羽五声。

基本音级

循环使用CDEFGAB七个音名,这些以七个音名为名称的音就是基本音级。

半音 全音

音与音之间最小的音高距离叫半音,两个半音构成一个全音。在简谱中,7、1之间3、4之间是半音。

音符

乐谱中表示音的长短的符号叫音符,在简谱中用1、2、3、4、5、6、7表示。

平时在乐谱中常见到的音符有:全音符。如5 - - - 。二分音符 如5 - 。四分音符 如5。八分音符如5 。十六分音符 如5 。

音符相互之间的长短关系,就跟它们的名称一样:全音符=2个二分音符=4个四分音符=8个八分音符=16个十六分音符。

休止符

乐曲中的音响并不是一直不停的,有时中间会有间断,出现无声的时间,这时,就用另一类符号——休止符来表示。休止符的名称与音符名称相似,简谱中用0表示。常用的有:全休止符0000。二分休止符00,四分休止符 0 八分休止符 0 十六分休止符 0。全休止符的长度相当于全音符。二分休止符的长度相当于二分音符,等等。

附点音符

有的音需要延长一定的时间,记谱时就在这个音符的右边点上一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就叫附点。这个音符也就被称作附点音符。附点增加原来音符时值的一半。常用的附点音符有:附点四分音符 附点八分音符 等等。

附点休止符

知道了什么是附点音符,你也就知道什么是附点休止符了,附点休止符同样也是增加原来休止符时值的一半:

延音线 延长号

要延长某个音的时间,除了用附点之外,还常用另外的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用延音线把几个音高相同的音连在一起,演奏的时候,这几个音加起来奏成一

个音。如:5---∣5--- 。

另一个方法是在音符的上方加一个延长号。延长号的样子像一个眼睛 ,它表示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延长这个音的时间。延长号也可以用在休止符上。

变化音级

音乐中除了七个基本音级以外,还有许多把基本音级升高或降低的音,它们叫做变化音级。在念变化音级的时候,要把‘升”或‘降’字读出来,比如升4、降5等等。

为了区别于变化音级,基本音级也叫做本位音。

变音记号

把基本音级升高,降低或回复本位的记号叫做变音记号。简谱中使用的变音记号一共有五种:

升记号 # 表示把基本音级升高半音。它的形状有点类似斜写的汉字‘井’。

降记号 b 表示把基本音级降低半音。它的形状有点类似英文小写字母b。

重升记号x 表示把基本音级升高一个全音。它的形状似一个叉。

重降记号 bb 表示把基本音级降低一个全音。它由两个降记号合在一起而成。

还原记号 表示把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到基本音级,也就是还原到本位音。所以还原记号也可以叫做本位号。

念重升或重降的变化音级时,同样要把‘重升’或‘重降”两个字读出来。比如‘重升1’、‘重降6等。

调号

打开琴谱,我们可以看到1=D 、或1=G的字样,这是简谱中的调号,1=D表示该曲是D调,即1音是D音。

临时记号

变音记号是直接写在音符前面的,这种变音记号叫做临时记号。临时记号只对与变音记号 同音高的音起作用,而且只限于一小节内,过了小节就失去作用。

节奏

音乐世界中的音,不仅高低起伏翻动,而且长短也千变万化,形成轻重缓急的效果,人们把音的长短关系及特定的强弱关系总称为节奏。

在生活中,许多事物也会有规则地进行运动。比如我们呼吸的起伏,时钟的摆动,列车行进时车轮的滚动……。所以节奏这个词,也广泛运用于音乐以外的领域。

节拍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常把某些词说得比其他词重一些。在音乐中同样有这种情况,某些音会比其他音强一些,形成重音。而且,音乐中重音的出现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是定期的反复。强音与弱音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便形成了节拍。

节奏与节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人把节奏比喻为旋律的‘骨架’,而把节拍比喻为旋律的‘脉搏’,你能理解这样的比喻吗

小节 小节线 终止线

根据强音、弱音交替出现的规律,可以把音乐分成一个个长度相同的部分。从一个强音到下一个强音之间的部分,就叫做小节。小节是用一根直的短线划分开的,这根直线叫小节线,它总是在小节的强音前面。而在段落结束或整首乐曲结束时,必须用并排的双条直线来表示,这叫终止线。写的时候还必须把右边的那根线写得稍微粗一点。好,现在请你看看琴谱,乐曲结束时的终止线是不是一条细,一条粗

拍号

说起拍号,大家一定很熟悉了,因为弹奏曲子时如果不先看清拍号,那一定会弹得乱七八糟。在音乐中,构成节拍的单位叫‘拍”,表示小节长短的类型时,则是用‘拍子’这个词。一小节中有几拍就叫几拍子。拍号就是用来表示拍子的记号。它由两个阿拉伯数字来表明,上面那个数字表示一小节有几拍,下面那个数字表示以哪一种音符作为一拍。拍号写在乐谱的开头部分,紧挨在调号的后面。

这二种记号的排列顺序是:先调号,再拍号。( 拍号一般只写一个,除非中间更换拍号)。

拍号应该怎样来读呢一般采用先上后下的读法。这种读法首先确定了这是个几拍子的曲子。不过,也常常听到先下而上的读法,这种读法也可以。但要注意不能把拍号读作几分之几拍,因为拍号不是数学中的分数。

单节拍 复节拍 混合节拍

在小节内,带有重音的单位拍叫强拍,不带重音的单位拍叫弱拍。在下面的文章中,用 ●○记号分别表示。

一小节内只有一个强拍,叫做单节拍。哪些是单节拍呢单节拍有两种:一种是二拍子,它的强弱规律是一强一弱(●○)。另一种是三拍子,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

把几个相同的单节拍合在一起,就成为复节拍。复节拍中,除了第一拍是强拍以外,其他的重音叫次强拍,也就是稍稍强一点的意思。复节拍包括:四拍子强 弱 次强 弱(●○○○)六拍子强 弱 弱 次强 弱 弱(●○○○○○)以及九拍子和十二拍子等。

如果把不同的单节拍合在一起,就成为混合节拍。混合节拍也含有强拍与次强拍,不过它的强弱次序可能有两种或三种。比如五拍子,是二拍子和三拍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它可能是2+3, (●O O O O) 也可能是3+2。(●O O O O)除了五拍子以外,七拍子也属于混合节拍。

节拍的种类有那么多,你都能记住吗可以首先记住最主要的拍子——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的强弱规律。

弱起 不完全小节

有的乐曲是从强拍开始的,称为强起。也有的乐曲是从弱拍开始,或者是从强拍的后半部分(称作弱位)开始,这就叫弱起。弱起乐曲开始的音会形成一个不完全的小节,那么在写谱时,也常常把最后一小节写成不完全小节,头尾两小节加在一起,正好合成一个完全小节。

时值

时值是指音符或休止符所占的时间长短。

切分音

我们已经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节拍的强弱是有一定规律的,不过有时这种规律也会改变。有些特殊的音虽然开始于弱拍或者弱位,但它一直延伸下去,把后面的强拍或强位都包括进去了。这样一来,强音的位置就起了变化。这种特殊的音称作切分音。

三连音

在第二章里我们就已经说到:音符时值的划分,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这样来分的。如果不按这个规律,而是自由地等分,这时所用的音符就叫做连音符。写在谱上的连音符很容易辨认,它们都带有几等分的数字。

在连音符中,最常用的要算是三连音了。三连音是用三个音符平均奏出两个同样形状音符的时值。

常用速度术语

我们平时生活中常用到速度这个词,在音乐名词中,速度指的是旋律进行的快慢,它是表现音乐的一个重要手段。一首乐曲必须用适当的速度去演奏,才能正确地表达出其中的内容。所以对演奏者来说,掌握好速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乐谱开始处的左上角,往往标着速度的术语,用的是本国文字或是意大利语,这些术语表明了大致的演奏速度。常用的速度术语有:

慢速 Largo广板 Lento慢板 Adagio柔板

中速 Andante行板Andantino小行板Moderato中板Allegretto小快板

快速 Allegro快板 Vivace或Vivo充满生气而活泼 Presto急板

其他 rit.(略写)渐慢 accel.(略写)渐快 a tempo原来的速度

常用力度术语

力度指的是音乐的轻响程度。音乐中的轻响变化加深了感情的起伏,形成鲜明的强弱对比,使乐曲更加扣人心弦。力度同样是表现音乐的一个重要手段。力度术语大多采用略写形式,因此也就常被称作力度记号。用得较多的有:

f(略写)强 p(略写)弱 mf(略写)中强 mp(略写)中弱 ff(略写)极强 pp(略写)极弱 cresc(略写)渐强 dim(略写)渐弱 sf(略写)个别音特强

常用表情术语

表情术语也叫风格术语,大部分也使用意大利文。表示感情、风格的音乐术语内容非常广泛,从各个方面很细致地对演奏进行了提示。现在从中挑选一些列举如下:

agitato急促、不安地

animato活跃地 espressivo富有表情地

cantabile歌唱般地 grazioso优美地

con brio有活力地 legato连奏

dolce柔和地 marcato着重,清晰地

mesto悲哀地 sostenuto保持着

morendo渐渐消失 tranquillo宁静地

non troppo不太过份

筝的日常使用、保养常识

<1> 建议大家在书房配备湿度计,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古筝的使用场合对温度没有特别的要求,主要是湿度环境对古筝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相对温度在50-70%之间的空间内使用古筝对筝的振动和发音都比较有利。低于50%的湿度会引发筝体表面及筝的底版开裂,大于70%的湿度则易使面板吸潮,导致声音发闷,余饮减短,音色发暗。

建议大家在书房配备湿度计,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另外,居住南方地区就应该将古筝置于干燥的、阳光不直射的地方,居住北方地区就应该将古筝远离取暖设施。总之,1乐器应尽可能避免在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的环境中使用或放置,更不能在阳光下暴晒或雨淋,以免琴体开胶及声学品质受影响

(2)在运输或携带过程中,严防琴体过度额簸、震动和碰撞,以免造成外伤,甚至结构发生破损。

(3) 演奏前后应用半干抹布擦拭琴弦,保持琴弦清洁,避免琴弦生锈。

(4)乐器需经常使用,以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声学状态。如此,音质会曰趋完美。

总之一句话,琴靠人养。经常使用并合理保养,使古筝处于良好的振动状态,会有利于古筝各结构之间的进一步调合。

筝的八大流派

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八派:

一、“真秦之声”的陕西筝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

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八派,(以前曹正先生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现在又有了新的观点。)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陕西筝: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现在“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这里有丰富多采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筝作为伴奏乐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著名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说,这就是“秦筝的余绪”。筝在榆林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筝的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很少,这正是筝的最早奏法。筝在陕西地区已渐渐失传,其传谱传人都无资料可寻。

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筝家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从理论研究到弹奏技艺,从伴奏地方戏曲到编制秦韵风格筝曲,作了大量的工作,使陕西人民从新熟悉了筝。1957年,榆林筝名家白葆金参加了全国的民间音乐调演和陕西省第三届民间戏曲汇演,并独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筝曲。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以及会议对陕西迷胡筝曲的肯定,都对秦筝在陕西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后来涌现了象《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绣金匾》等优秀的陕西风格筝曲。西安鼓乐,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关于筝的记载,给陕西筝人以启示,又有筝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众多筝同仁的帮助,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陕西已渐渐地恢复筝奏秦声。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个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编高,七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一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一级音的;其次,在旋律进行上,一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第三,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第四,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筝家王巽之先生谈古筝流派时说,“陕西派多抒情”说明了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

二、“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

河南筝: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河南筝的传统用法,从民间相传的一首诗可以概见:

名指扎桩四指悬,

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

按颤推揉自悠然。

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指法的运用上,则无论是珠圆玉润的长摇、错落有致的剔打,或是凄婉欲绝的走吟,悲壮苍凉的重颤,莫不和曲调曲情浑然一体,描摹情态,刻划入微。如《打雁》一曲,各种指法运用极富表现力,集叙事、状物、抒情三大特点于一体,是为河南筝的又一特色。

河南筝的音阶特点,多用变征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阶,但二变音高,亦非绝对不变,往往会更高按到近于宫和征,真可谓“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了;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

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河南筝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是其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同时,也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过去,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借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易名为《高山流水》

牌子曲是由鼓子曲的曲牌演变而来,大多较短小,清新活泼,别具一格,如《剪剪花》、《满舟》、《迭落》等。但也有《码头》那样三百余板的大曲牌。

板头曲是以弦索演奏的合奏曲,同时又是筝、琵琶、三弦的独奏曲,这和汉魏相和乐的“但曲”非常相象。民间的表演方式,多是在鼓子曲演唱之前合奏或独弹一、二曲,调弦活指,称作开场或闹台;或在唱段之间,弹奏一曲,用以变换气氛。近半个世纪以来,大调曲子趋于衰落,板头曲常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了。

河南筝的传统曲目中板头曲,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形成 了一种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调曲子”,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剧种“河南曲 剧”。小调曲子原来比较简单,但后来,旋律发展了;筝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渐具备 了它的个性,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它在音乐上独有的美。

河南筝的谱集,卫辉府王黄石于民国九年(公元192O )刊有《中州鼓调》石印本,工尺谱,收有《天下同》即《高山流水》)“哭周’”、“迭落”等。二十年代魏子猷编有《中州古调》为工尺谱手稿,虽未经刊印,但传抄颇广,收谱有《天下大同》、《关睢》等十数首。王省吾于1958 年出版《古筝独奏曲集》(刘家贵记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简谱本,收有板头曲三十七首,曲牌十四首。曹东扶传谱曾经人整理为《筝曲选集》,1981 年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曹东扶筝曲集》(曹永安、李汴编)简谱本,收有板头曲二十二首和八首改编、创作曲。、曹正于1986 年出版《中州古调筝曲选集》(《中国音乐》增刊)简谱、正谱对照本,收人牌子曲、板头曲共二十首。

三、“齐鲁大板”的山东筝

山东筝: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的流传主要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荷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和戏曲,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这两个地区的古筝传授系统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传统古曲大都是长度为六十八板的“八板体”结构的标题性乐曲,在演奏技法上也无很大差异。聊城地区的古筝传人和古曲数量较少,它的传统筝曲主要是聊城地区临清县金郝庄的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埙先生传下来的。由于聊城地区的传统筝曲未能在山东和全国范围内流传,它的历史、传谱等尚待进一步整理、发掘,故人们对于“山东筝”的概念,习惯上只指荷泽地区的古筝。

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橡《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形象,《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小曲就是作为联缀演奏的套曲。五十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并在全国流行。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迭断桥》,

山东筝过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边是八根子弦,俗称“七老八少”。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四、“韩江丝竹”的潮州筝

潮洲筝: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音乐结构特殊,旋法别具一格。筝能自成一格而有别于其它乐器,至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即所谓以韵补声,舍此,则很难言筝乐的流派和发展。在潮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实际上就是弹筝时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它地方的民间音乐,潮洲筝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物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

潮洲筝的主要曲调有《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其中《重六》调乐曲比较委婉;《轻六》调乐曲清新明快;《活五》调乐曲缠绵悲切,律调很有特点。

在民间,用筝等拨弦乐器来演奏古乐“诗谱”称为弦诗乐。《柳青娘》是该诗乐中最为流行的一首乐曲,它虽不属大套曲,但它包括“轻六”、“重六”、“活五”和“轻三重六”四种调,曲调又优美,极具潮乐的特色,在潮乐中称之为“弦诗母”,意即乐曲之母。在学习潮筝时,《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此外,像《寒鸦戏水》、《月儿高》、《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筝中常用的曲目。

五、“汉皋古韵”的客家筝

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它是在晋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一带人民多次南迁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等部分地区流行,此外在赣南、闽西南、潮汕、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20世纪20年代,汕头报社的钱热储先生提议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汉调有锣鼓吹、和弦索、中军班这样合奏和吹打的形式。

传统的客家筝的形制,长度约1.2米左右,面板的弧度较大,桐木制成。上装16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5 612 3 5612 3 5 6 i 235)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至于不同之处,例如,客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客家筝多用中指,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筝声余音缭绕。在风格上,客家筝悠扬深长,古朴典雅,潮洲筝则流丽柔美。

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有久远的历史,它是以《汉皋旧谱》(即汉调音乐)为主要依据,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文静含蓄的风格。客家筝曲是由客家音乐中“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合的小合奏),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丰富、充实、发展、提炼而逐渐形成的独奏曲。

客家筝曲目繁多,有“大调”、“串调”之分。大调严格为六十八板,这是和河南的板头曲一致的,其余为串调。

客家筝曲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串调板无定数,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为了便于乐曲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以及乐曲内容的发挥,又将乐曲分类为“软套”、“硬套”和“反线”。传统的手抄工尺谱及印行本,大多记旋律骨干音的“调骨”,奏时由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对客家音乐的修养而编配指法和“变奏’”、“加花”。

目前国内流传的客家筝谱,多为何育斋创作,由罗九香先生演奏并加以记录、整理而成。

六、“武林逸韵”的杭州筝(即浙江筝)

浙江筝:即武林筝,又称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据传在东晋时筝已传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则更多见诸于诗词文字。

传统的浙江筝只有十五弦,身长1.1米左右,面板、背板为桐木,筝尾稍向下倾斜,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5 6123 5 612 3 56123;放在桌上坐势(或立势)弹奏。演奏时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制成的甲片,现在则有所改变,筝的共鸣箱的长度增至1.65米左右。后岳山改为S型,弦数增至为21根(音域扩展成四个八度,音程由D—d

秦腔《放饭》选段的戏词如下:

好一似百把剑来把心剜,

恨只恨西地里黄龙造反,

打来了连环表要主江山。

万岁爷把圣旨传下金殿,

郭元帅拔壮丁我家门前。

我婶娘要害我灭门霸产,

与宋成暗地里设下套圈。

我叔父身无疾假装有患,

朱春登替叔父应名当先。

中途间遇宋成将我哄骗,

无盘费一路上受尽艰难。

到边廷与黄龙连番交战,

杀敌兵望风逃凯旋回还。

郭元帅报战功金銮宝殿,

唐天子龙位里亲口封官。

官封我平西侯朝班立站,

奉玉旨回家来祭奠祖先。

实想说锦衣归母子相见,

谁料想一家人不能团圆。

婶娘言他婆媳早把命断,

因此上戴重孝放饭坟园。

人既亡决不能死而重现,

却怎么她还在阳世人间。

莫不是我夫妻梦里相见,

莫不是想亲娘我头晕目眩。

猛想起贤德妻朱砂大靥,

是不是上前去细问一番。

呔!

这一妇人,

是你言道你是赵景棠,

赵景棠左手有一颗朱砂大靥,

我问你手上有也无有?

扩展资料:

秦腔独特的文化意蕴

秦腔演绎着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了几干年的忠、孝、节、义。无论是对其乍看之下心智即被唤醒的外在形式,还是其不自觉即可被大众接受理解的内在魅力,无不体现着她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把崇高的内容和伟大的艺术品格交给了平凡的、大众的、近乎原始的艺术形式。

有人称秦腔是原始的摇滚,是在用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艺术形式传递着黄河文明大气的盛象和野性的自然魅力。

作为戏曲鼻祖,作为花部统领,没有昆腔高深难懂、吴浓软语的安逸矫情,也没有弋阳腔故作高深、血脉正统的高贵出身,但是作为戏剧所附载着的秦人敦厚而慷慨,豪放而婉约的性格艺术,却是一南一北的两大国剧望尘莫及的。

从秦腔本身所承载和传递的独特文化意蕴来看,是曲、弋两腔无法代替的。秦腔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由来久矣。无论是渔翁、樵夫山水寄情,还是官老爷、农夫贵贱人生,都会在秦腔中品味得失,都会在秦腔中把玩生死。

一、秦腔是秦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化

几千年来,秦风雄劲悲激,秦腔亦然。“自秦襄公收复丰镐,创建秦国以来,变温柔儒弱之气,成刚劲激昂之风,车磷驯铁,遗响犹存。”由此可管窥秦风之始。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也曾说过:“击瓮扣击,弹筝博牌,而歌呜呜快人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丈·四,、由此也可稍知秦腔之原始大气和粗犷。无论是后来的弄玉之箫、秦王之击、高渐离之筑,还是楚国优孟,开伶人扮演之先河,无不体现着秦风秦韵的昂扬大气。

秦地位于中原地区,这里是“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政令辐射中心,这里有儒家文化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而秦人也有着秦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既区别于纯粹北方人的粗犷乃至野蛮,也区别于纯粹南方人的婉约与缠绵,他们在人格上表现出来的是温良敦厚,豪放灵动。

他们的厚重而不笨拙,灵动却不轻浮,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就是典型的中庸思想。《辕门斩子》中杨延景矛盾复杂的抉择心绪,但是在忠孝节义面前,他最终在正法令以斩子与恤私情纵由中兼取忠孝和合性情,使整个戏韵情调定格于虚实相委、悲壮灵动之中。

以及《五典坡·探窑》中宝钊十八年苦守所表现出来的充满生机灵性和厚重深沉的爱恨追求,这些无不透蕴着秦腔中正求和的审美性情。而秦腔所蕴含的魅力也就是秦人崇高人格艺术化后的魅力。

她在艺术追求上做到了意深而词浅,她用近乎原始的风格演绎戏曲的自然灵魂,用看似粗糙的艺术形式包含着灵动而激昂的秦地民风。

王绍配先生《秦腔记闻》中有这么几句话:(秦腔)唱词概用弦索,吹词单用琐呐,吹唱并行,虚实相间,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此秦腔故有之风格。江’叮’洲也充分说明了秦腔所蕴含的豪放而内敛的中庸意识。

秦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舞台艺术,她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因为她体现的是平凡的、大众的人,而且秦腔是不分阶级,没有尊卑贵贱的人的艺术。

如《三娘教子》中平凡人的勤劳善良与教子训诫,《张连买布》中的琐碎诙谐,以及张连最终人性的蟠然回归,都是在为平凡人放歌,为本真的人性而艺术。

在焦循的《花部农谭》中,他如斯说:“盖吴音繁褥,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这正是国剧昆腔脱离群众、虽辞律典雅却束之高阁的原因。

由此不难看出作为花部领军的秦腔的审美取向,她不亢不卑,在为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做平等的、意深词浅的价值引导,对每一种社会意识、每一种审美情感在做同样的艺术观照。

这种深融民众、顺应当时社会潮流的戏曲艺术,体现在几干年文明的秦人价值取向上就是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二、秦腔是多元地形下秦人生命意识的共鸣与呐喊

质直散哀,激昂悲壮的秦腔艺术性格在其它地方是不能够像在秦地这样完美孕育的。只能在“北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的黄土高原,中部是平衍肥沃的关中平原、渭河蜿蜒盘桓。

南部则耸立着高大险峻的秦巴山地,汉江与丹江穿行其间,冲积出大小不等、肥沃膏嫂的串珠状山间盆地”的多元而复杂的秦地才能生根发芽、遍地开花。这种大气而具有内部复杂多样的秦地地形也就天然地赋予了这种古老艺术以辩证和谐的独特魅力。

秦腔是秦地勤劳朴实的人们情感压抑的宣泄口和生命的自我鼓舞。北部地处边塞,地形干沟万壑,黄沙弥漫,中部地形平坦,但常受战乱杀伐之苦。

“秦二世而亡,紧接着的楚汉之争,关中为主要战场之一,造成百姓四处逃亡,人口大幅度下降”一,交’叨,秦腔这种吼出来的艺术恰好触动着他们生命意识的敏感神经,成了他们粗糙食物糊口后的精神食粮。

井在这内部有着地形上千差万别的秦人中达到了审美享受上的统一与和谐,产生了情感上不自觉的共鸣。例如秦腔名剧《赵氏孤儿》中忠奸殊途,歌鞭答暴良,唱忠廉节义,以平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和劳苦环境中的生命受挫。《铡美案》中仇陈怜秦的悲壮情怀,触动的是整个

秦地敦厚激越的内在情绪,并轻巧自然地往这多元地形下产生了众多个体的审美共鸣。“当代读者从当代艺术作品中所激发的情感,离不开历史的流向,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历代作品能引起后代读者的共鸣,正是民族情感或共同人类情感相通的体现。”这充分说明了多元地形下的人们与秦腔表演者之间情感双向流动的直观与自然。秦腔艺术的承递与不断扬弃,最终定格在比较成熟的艺术规范内。

秦腔性情既有北方粗犷豪放的大气,又有南方朴实细腻的灵秀。她能吼出八百里秦川王气脉聚的庄严,能吼出黄沙弥漫凄枪荒凉的悲壮边声,能唱出秦巴山水婉约灵动的本真性情。

同时秦腔艺术也相应的融合与体现着不同地域的社会风气,“陕北地区,崇尚武力,民风强悍,关中民风则以淳厚、古朴为尚,陕南则是彪悍勇猛,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史称‘其民质直’。”

这就使得秦腔艺术能够在不同地域内部达到审美上的一致性,也能充分地满足这个多元地形下人们的审美享受,最终表现为不同地域人们生命意识在戏曲艺术上的共鸣和通过秦控对生存的忘情呐喊。

三、秦腔是复杂方言下和谐辩证的戏曲艺术

秦腔能够在秦地形成遍地开花之势,这与秦地类型众多的方言也是分不开的。“因为任何一种声腔从起源地流传到另一地往往结合新地的方言和音乐成分而发生衍变,造成一种声腔的新派别。”

秦腔是秦地人们普遍喜闻乐见的戏曲,但在关中、陕南等不同的方言区,秦腔就形成了西路、东路、北路、中路和南路五种不同的秦腔流派。“音虽递攻,不过即本土所近者少变之”。

虽然她们处于相对独立的方言地域下,但是她们却完整的处于内部和谐的秦控艺术中。并且她们仍然能够从不同方言流派中辩证地体现秦腔完整的艺术魅力和众多特色中和下的独特追求。

她在使用复杂的内部方言来解读整个秦腔艺术的灵性。无论是下形而上的辩证和谐的地方艺术。“多激越杀伐之声”的东路的秦腔,“温婉细腻”的西路秦腔,擅长“慷慨悲歌之调”的汉调秦腔,还是“粗犷豪放气势雄伟”的中路秦腔,无不是受当地方言的影响。

但是她们在秦腔审美追求上却是趋于和谐一致的。秦腔的这种融合在多元方言中的艺术特色,体现在戏曲艺术规律上,就天然地合乎了所谓的“无法之法,是为至法”。

对此杜书赢先生如斯解释:艺术有规律而无模式,一旦有了固定模式,将丰富多彩,干变万化,不可重复的印美经验和艺术创造活动模式化,那也就从“活法”变成了“死法”,艺术就不存在了。

一定意义上说,“无法之法”乃艺术的真正最高法则。而秦腔能够在复杂多元的方言地域发展成为不同的秦腔模式,我们不能不肯定其自然而然的艺术价值。

由此观之,秦睦方言差异下的地域分异性与艺术追求上的和谐求以同性是构成秦腔艺术独特意蕴的一个重要原因,她作为一种地方艺术闲情偶寄是和这种地方艺术不同的。因为她是不同方言系统下的人们价值取向的集体反映,这种大异大同的艺术形象是不常见的。

虽然秦地随着历史在不断地衍变,无论是风俗、信仰,还是最明显的语言,但是流淌了几千年的黄河文明,传承了几千年的秦地文化认同和共同心理却能让他们在这种语言复杂众多的现实面前,不自觉地趋向共同的审美。

秦腔是人们在用不同的方言来演绎的共同审美期待,是多元方言下行而上的辨证和谐的戏曲艺术。

-放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79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