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了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感情。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烈的追求。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对物质贫困然而精神富有的依恋。
前几天豆瓣上有一个女生发帖:男人有什么难以理解的行为,原因是她男友有件睡衣破得不成样子,死活不肯扔。
看到照片,笑疯了吧。如果说因为节俭,我想你不会信,如果说是念旧或怪癖,也许你会觉得靠谱,那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念“旧”的心理。
旧不只代表用过,还饱含依恋、安全与深情
阿文有一条**的小毯子,不管去哪里都带着。邻居阿姨说阿文长大了,不要再带着小毯子到处走了,还帮着想了好些方法想让阿文放弃心爱的小毯子。
当阿文要上学了,不能再带着小毯子了,他很难过,于是妈妈把小毯子裁成好多小手绢儿让阿文带着……
这个故事名字叫《阿文的小毯子》,《爷爷有办法》如出一辙,讲的是智慧的爷爷用巧思把孙子心爱的破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直到纽扣。
这两个故事说的是同一个话题“过渡性客体”,是用来替代妈妈陪伴的。
大拇指是婴儿的第一个客体。此后,他们用毛绒玩具、小毯子来替代。婴幼儿不会管小毯子干净还是脏,新还是旧,在他们看来,用过的物品里有妈妈的味道,充满依恋与安全。
《借枪》中熊阔海因为飞龙被捕,紧急离家,情急下忘记拿回女儿心爱的玩偶毛毛,一向听话的女儿竟偷跑回家去取,并被坏人跟踪,于是她抱着毛毛走进巡捕房求救安叔,人们夸赞小女孩的机智,却不知对她来讲,“毛毛”就仿佛妈妈在身边。
有个女孩说男友内裤有洞洞了还要接着穿,因为他认为破洞的内裤是有灵魂的,穿起来最舒服。
还有个女孩说男友有件穿了快30年、袖口都脱线了的卫衣,男友说摸着脱线的地方满是安全感。
窦文涛自曝醒了从不马上起床,而是抱着被子呻吟够了再爬起,武志红说他是怀念和妈妈在一起的味道。
看了这些解读,你是否对旧有了新的认知呢?
恋旧,是丧失不能
我有个发小,爸爸年轻那会儿喜欢组装家电,家里狭窄的空间里堆满各种好用、不好用的零部件,走路要很小心,生怕刮碰到。
后来换了几次大房,不管多大,家里都是满满当当,直至爸爸独立拥有一个大房间,发小吐槽这么大的房间里依然没个落脚地,满是用过的破旧衣物、喝光的酒瓶……
好友吐槽,父母家杂物太多,因为“舍不得”“好可惜”“万一哪天用得到”,有时偷偷扔掉被父母发现重又捡拾回来。
老人说屋子里东西多觉得安全,所以即便明知没用也留着,将空间填满。
高中时一学霸同学,总是穿一样的衣服,他讲起妈妈买衬衣都是论“打”买的,他的穿着几乎看不出变化。
90年代毕业那会儿在IT业挣年薪,去年意外地听说他投身古书古玩多年……
得知他的新职业,瞬间让我联想到那一打衬衫。衣物总是要破旧、丢掉,古董不会,而且越旧越有价值。
断舍离:断指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物品。
舍是要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则是舍弃对物质的迷恋。
表面将家居整理、收纳,实则言说人生需要舍弃以腾出空间迎进美好,实现你与被留在你世界里的人与物的崭新相遇。
人与物品、环境关系的改变,间接会改善心灵。
网上关于“零零”后的段子很多,百度词条70、80后的就有千万条。未完结的爱恨情仇,裹挟着一段段过往的人生体验编辑成触碰灵魂的段子。
70后的我当被一个段子戳中,悲伤的泪水瞬间爬满脸庞。我想,泪水带走的是无法找回的童年、记忆中的芳华以及成长中的步步哀伤。
对旧的不舍,是依恋,那里有丧失不能和没有完结的哀伤。也许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和附着不舍深情的旧人、旧事、旧物告别。
内在匮乏补偿
有一个在多子女家庭长大、排行靠后的男孩,凭借勤奋加努力走出农村。职场上的他睿智、专业、自律,生活中的他放荡不羁,喜新且不厌旧。
有一天我意外地看到他酒后和女性在一起的情形,像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依偎着母亲。
可以想见,在多子女家庭为生计忙碌的父母无法保证付出情感的质量,儿童内在匮乏形成深不见底的黑洞。
当长大下意识的和不同成熟女性交往,内在也许有一个他自己尚不清晰地认知,替代性妈妈能帮他填补情感黑洞。
所以别人眼里的他是情场浪子,实则是作为孩童的他依恋着散发母性特质的人。稳重帅气的外表、职场的光环吸引着诸多女性。
对他而言,有不同视角的妈妈随时关注,他能随时汲取爱的能量。旧也好,新也罢,于他都是依恋。
我有个朋友70后,上面有三个哥哥,她小时家里的衣物要从老大传到老小,从没机会参与选择衣服款式。
当长大后经济条件允许,她经常疯狂购物,有的买完还没穿,还要不停地买。
阿德勒指出,个体因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将会以其他方式甚至“过度补偿”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内心焦虑、建立自尊。
这很好地解释了疯狂购物的原因。童年长久的缺失、压抑,引发对生活的失控,当生活条件变好,爆发式的购物消费用来填补缺失、找回控制。
外在物品、生活、职业以及交往对象都可以是填补缺失、找回控制的投注。
但凡过度了的部分,都要小心对待,多出去的,极有可能是弥补作为儿童时的自己心理上的缺失以及对生活的控制感。
找回控制
马斯洛说每个人都有对“控制感”的最简单需求。
一方面,“控制感”让个体觉得自己可以掌控命运,人生发展是可以改变、完善的;
另一方面,控制感会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可控而安全的。
老人们最喜欢讲往事,那不知讲过多少遍的“当年勇”,一次次的让老人情绪高亢、自豪;
那不知流过多少泪的片段,一次次让老人深陷情感洼地,不愿自拔;
还有那被自己改编演绎过无数遍的场景里满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认可或遗憾。
临近人生终点,有死亡焦虑,有对过往的无限怀念与对不可控的未来的担心、恐惧。
那记载着生活琐碎以及生命痕迹的故事、那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交杂着时代、人、物,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已更新篇章。
比起那些能寻回的人和物,人们似乎对没有机会重来的人、事更加执著。
且看铺天盖地的各种古装穿越大剧。且看人们对流传几千、几百年的童话、神话故事的执着与向往。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灰姑娘的梦想,每一个人心里都有王子与公主的温婉情肠。
当内心的“旧”在,就总是要拿出来投向外在的人、事、物。怀旧老歌,老**,老镜头,老班长……
那些融入成长的岁月片段、音符、镜头时时触碰过往的内心,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
写在后面
人性充满矛盾。一方面讨厌一成不变,另一方面却在不断怀旧。
成人的面孔下也许都有一个孤独的长不大的小孩隐秘其中。
孤单时,可以停下脚步,穿上你的旧服,附着回忆过往时空高涨的情绪和感受,歇会儿。做回成人又迈步朝向不可预知的未来。
这都是你,不管新还是旧。
全职妈妈牺牲自己却得不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理解,不管是做全职妈妈,还是做职业女性,所有选择都是自由的,都是家庭成员认为生活性价比最高的决定。
虽然全职妈妈不用上班,衣食无忧,看似令人羡慕,其实酸甜苦辣全都有。她们中不乏曾经优秀的职业女性、技术骨干等人群,人生角色的转换、生活节奏的变化、抚养孩子的压力等让她们付出太多,如果得不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可,会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
家庭男主人应意识到,婚姻是伴侣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没有哪一方更优越。如果妻子已经做了全职妈妈,作为家人,特别是丈夫要尽可能多地与之沟通,多给予包容和鼓励,坦诚工资收入、同事交往等信息,打消妻子的疑虑,维持良好的婚姻关系。
不应与社会完全脱节,要充分认可自己的价值。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寻找灵活的工作、消遣方式。可以通过网络兼职、社区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积极融入社会,找到归属感并实现个人价值,让自己走出情感洼地,增强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