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

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第1张

  心理学家把孩子父母之间建立的亲密情感关系定义为依恋。依恋是许多物种的本能行为。印刻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是指某些物种的幼崽会受到他们出生后第一眼所见的移动物体或个体的强烈吸引。印刻现象对妈妈们可不公平哦。妈妈生完宝宝后往往很累。孩子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往往不是妈妈。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人类的依恋是天生的。而且早在出生后的几个星期就开始了。这是婴儿的一种生存策略。研究发现,当母亲将自己2到4个月大的孩子留在房间后,自己离开时,婴儿会产生抑郁情绪。如果让一个陌生人代替离开的母亲来陪伴他们,那么它们的体温会下降的更多,抑郁的更严重。看到这里,我便想起了自己照料儿子的时候,大概也是在他2-4个月的时候吧,趁他睡觉的功夫,我去楼上坐了一会儿,回家的时候发现儿子已经醒了,正躺在床上哭呢!,现在想来,这是大大的错误,这破坏了儿子对母亲的依恋。

  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洛斯把依恋分为两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会很放松的,与他们的照料者相处,并且能够忍受陌生人和新的环境。

  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可以分为两类-----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焦虑矛盾型的儿童,想要亲近自己的照料者,但是与之分离后,他们会因为恐惧而愤怒地大哭。即使照料者回来了,也很难安慰他们。他们会变得很焦虑,并一直黏着自己的照料者,当探索新环境时,他们会变得很不自在。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接触并不感兴趣。他们在与照料者分离时,不会表现出痛苦的状态,在照料者回来后,也不会表现出特别的喜悦。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依恋类型呢?

  多年来,人们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教养。他们认为,好的父母会教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而前后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会教出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忽略孩子的教养方式,会教出回避型依恋的儿童。不过现在大多数研究者都意识到了天性和教养在依恋类型发展中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婴儿的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互相作用。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可以适应良好并且轻松地与他人互动。而焦虑矛盾型个体长大之后,往往会变得很多疑。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最不可能与他人形成亲密的情感连接。

  尽管依恋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但是在婴儿期和儿童期缺乏健康依恋的个体并不一定会一生失败。。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指出,在个体出生后的前18个月。婴儿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没有对社会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婴儿,很难形成和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

  心理学家乔姆斯基提出,儿童的一种先天的心理结构,成为语言习得机制。他提出,人类生来就具备一种心理软键程序,能够帮助儿童习得词汇语法,以及他们接触到的语言规则。尽管人类拥有西德语言的先天能力,这一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我们还是不能忽略环境的作用。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主题,其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主题就是“分离”,无论是与家人、朋友或是恋人,分离不可或缺。

很多人会告诉我们,面对分离,华丽转身就是最好的选择,但对婴儿而言,在安全感还未形成的阶段,又怎能很好地面对分离呢?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孩子是母亲怀胎十月,孕育而出的,因此胎儿已经熟悉了母亲心跳、呼吸和声音,所以出生后自然与母亲的关系最为亲密。

如果这个时候母亲离开孩子,那宝宝的依恋关系就很难建立,长大之后的安全感就会出现问题,对以后亲密关系的形成会有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3岁之前是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需要妈妈陪伴

依恋理论的精神分析学家鲍尔默曾经提出: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孩子来说,早期的依恋关系会形成一种“内在工作模式”。

而这种模式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认知和习惯,也就是他以后和别人相处的方式会遵循现在的“工作模式”。

而婴儿的依恋关系,是在3岁之前与母亲建立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会感受到爱、温暖以及喜悦,而这种情感羁绊就被称之为“依恋关系”。

针对这个说法,李玫瑾教授也表示了认同,并且讲了一个案例,她说有位女士很有钱,但时间却不是自己的,因此很少有机会陪伴自己的孩子。

为了不让宝宝受委屈,她特意请了两个保姆,两人分工合作,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轮流倒班。

这位女士本以为自己很用心,没成想,李玫瑾教授让她辞退保姆,由她来陪伴孩子睡觉,女士听了,一脸惊讶。

教授解释道,睡觉是人体内散发气味最浓的一个阶段,孩子感受到你的温度和味道,才会和你保持依恋,才会亲近你,不仅如此,孩子在3岁之前,要和妈妈一起睡,才能建立孩子安全的依恋感。

错过依恋感建设的关键时期会怎样?家长可能想象不到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对一些孩子进行看护测试,3个月之前由宝宝的母亲看护,3个月之后,将他们转到福利院中。

研究结果显示,宝宝在离开自己的妈妈之后,从一开始的开心快乐,变得反应迟钝,甚至严重的孩子会出现恐惧心理。

这是因为福利院的看护人员虽然能够尽职尽责地照看宝宝,但却无法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所以在孩子3岁之前,物质条件即使再充足,如果没有了母亲的陪伴,孩子也不会建立起安全感。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一旦错过依恋感建设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再和自己的父母亲近了,并且后期的心理疗愈也是比较复杂的。

一网友看到这个研究结果后表示,在出生1年不到的时间里,父母就离异了,自己和奶奶生活,很少见到母亲,而30多年过去了,她不但和母亲断绝了关系,而且自己和他人的亲密关系也很难建立起来。

所以,父母在3岁之前,还是要尽可能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不经历的人不懂得,孩子离开父母时的恐惧可能会造成一生的阴影。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妈妈要知道

1)母亲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

母亲与孩子依恋关系的建立,不仅仅体现在时间上,还有母亲对孩子的关怀,以及面对孩子的敏感性,能否给出积极回应。

因此母亲要学会辨认孩子发出的信号,比如根据孩子哭泣声音的长短、粗心来判断孩子哭的原因。

同时,母亲在与孩子沟通时,要用温暖、积极的语言去回应孩子,鼓励孩子独自玩耍,通过捉迷藏等游戏,来增加与孩子的距离感,做到逐步分离。

2)根据孩子的不同气质养育孩子

1容易型儿童

对于容易型的孩子来说,母亲可以做一个周密的时间表来喂养孩子,同时要注意他们的独立玩耍能力。

2困难型儿童

这类孩子的父母需要特别有耐心,并且妈妈要去掉一些严格的要求,不要强求孩子和他人一样规律生活。

3迟缓型儿童

由于他们会对新环境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所以妈妈们一定要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逐步延长时间来让孩子适应现状。

依恋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婴儿受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没有实现物、我的分化,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反应行为。婴儿会通过哭、笑等行为来唤起抚养者的感情,获得照料。哭是一种要求抚慰的信号,当父母给予反应时,婴儿会通过安静下来或笑的方式强化父母的这种行为,并给抚慰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由于分辨能力、再认能力的发展,以及反复出现的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儿童对父母等抚养者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但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婴儿仍不会在父母要离开时表现出反抗行为,即依恋关系尚不十分明显。

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抚养者地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2岁)。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分离反抗和怯生的出现。即当婴儿的依恋对象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哭叫等行为。分离反抗的出现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通常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反抗分离的行为,强度持续增加,一直到15个月左右。

分离反抗的出现,意味着婴儿已经能够理解父母的消失是暂时的,即使看不见他们,他们也是存在的,但他不能容忍这样的分离。稍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出现有意识寻求获得父母情感支持的行为。当父母在身旁时,他们可以将父母作为安全基地进行游戏、对环境进行探索,出现了对抚养者持续稳定的情感。与此同时,大多数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明显的害怕。

第四阶段:双向关系形成期(2岁)。到2岁左右,随着语言与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目标,理解到影响父母离开和出现的因素。因此,分离反抗逐渐下降。

扩展资料

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抚养者,并会与抚养者形成亲密的关系。心理学家将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通常是母亲)亲密的躯体联系的这种倾向。

依恋有三个特点:

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如婴儿倾向于在母亲身上或附近活动。

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只是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77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