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讨厌父母做什么事情,对孩子容易造成伤害呢?

孩子最讨厌父母做什么事情,对孩子容易造成伤害呢?,第1张

父母孩子出生,就对孩子寄托着很大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辞辛劳,付出所有的心血。可是,并不是父母付出了,就能达到心里所想。有时候,父母的不当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抗议。

第一:父母说话不算话。

父母说话不算话,恐怕是孩子最讨厌父母做的事情。没有人喜欢被欺骗的感觉,本来孩子满怀希望,憧憬着父母答应自己,实现心中所想的时候,父母一句“不行了。”轻描淡写地抹去了承诺。更让孩子郁闷的是,面对父母的失信,自己毫无办法,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失望和无法言说的被欺骗。

《少年派》中王胜男许诺女儿林妙妙只要成绩上升,便给予进步奖。然而当林妙妙拿着全校50名的成绩向妈妈所要进步奖时,妈妈便开始反悔了。她认为女儿就是一个小孩,要钱干嘛?

林妙妙因为妈妈的食言十分的生气,她认为家长不应该答应孩子的事情而言而不信。但是无论她怎么说,妈妈依旧不为所动,视当初的约定为无物,拒绝兑现进步奖。

这画面也许很多孩子都经历过,甚至,很多成年人在自己的童年也经历过。

但是,就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一次次失信,让孩子的内心的失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后,他就很难再对父母信任,从而也可能失信别人,对别人也可能不再信任。也许父母认为自己不过是没做到对孩子的承诺,只是小事一桩。但就是父母失信了孩子,让孩子失去了对人的信任,如果对人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无法产生,那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对孩子轻易撒谎。做不到就不要对孩子承诺。如果承诺了,无论怎样都要做到。

第二:父母喜欢拿孩子跟别人比较。

人活在这个是世界上,难免被拿来跟人比较。人往往在跟人比较中,来获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

有很多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人比较,来促进孩子的成长。孩子小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走了,自己的孩子怎么还不会走?别人的孩子说得那么顺,自己的孩子怎么还不行?别人家的孩子上了课外班,我家孩子也要报。

孩子上了学,成绩更要跟人比。父母动不动对孩子说“你看看谁谁,学习成绩那么好,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呢?”“你们班的小明考的比你多5分,你怎么每次都考不过他呢?”

孩子就在被比较中,自信心受到打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己的努力父母看不见,在他们的眼中,自己没有优点,从而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缺点,也有优点,父母不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跟自家孩子的缺点比较,打击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要多看看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也是优秀的。

第三:父母吵架。

父母吵架对孩子来说是噩梦。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吗?一个高赞回答列出了8条吵架对孩子的危害:

1、性格存在缺陷;2、对人生充满悲观;3、不自信;4、亲情淡漠;5、社交恐惧;6、影响恋爱和择偶;7、缺乏安全感;8、不会表达情绪。

有调查显示:夫妻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比离婚家庭更高。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争吵的夫妻,关键是夫妻双方有没有考虑到孩子,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比如尽量不要把双方的的抱怨传递给孩子,并且及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是因为你而争吵,不管爸妈关系怎么样,都不会改变我们永远爱你的事实。

两个人有这样的共识,孩子才不会那么容易受伤,千万别让孩子的童年活在父母争吵的阴影下。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对孩子的爱,通过言行表达出来。但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当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伤害。父母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不断学习,才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不买我就不起来!」

「5岁女孩撒泼打滚要玩具, 父亲原地看3个小时不制止, 如果你是家长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式?」

这是前段时间知乎上一个热门讨论的话题。

话题中的场景多么熟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几乎每一位父母, 都曾被孩子的哭闹「要胁」过。

而父母对此的反应无非这几种:

第一种冷处理, 一言不发, 随孩子闹;

第二种抛弃威胁, 直接走掉:你呆著吧, 我走了!

第三种就是妥协, 心软地做出退让。

以上这几种方法, 针对不同的孩子, 在不同的场合下, 可能起到一点作用, 但事实上, 每一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在第二季的《妈妈是超人》中, 马雅舒就是这样一位面对孩子哭闹很容易妥协的妈妈。

虽然她最爱说的话是「不行」、「不可以」、「不要这样」, 但是两个孩子经常对她的话充耳不闻, 继续我行我素。

孩子们在屡次的尝试中, 知道了只要他们一哭一闹, 妈妈必定退让。

女儿米娅不想吃饭, 想吃雪糕的时候就哭, 妈妈马雅舒给了她雪糕。 同样的, 不想去幼稚园上学, 哭得撕心裂肺, 妈妈也心软了, 差点就把她抱回家了。

马雅舒自己也说过:

我应该是一个很好妥协的妈妈。 每次只要她哭, 我的这个坚持就已经掉到零下了。

面对孩子的哭闹威胁, 马雅舒一再的妥协, 孩子们非但没有成为听话的乖宝宝, 反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撒谎, 不好好吃饭, 甚至上幼稚园因为种种问题, 面临被幼稚园劝退的风险。

孩子的哭闹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手段, 一种尝试, 目的就是为了让父母妥协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哭闹的背后往往都是撒娇和威胁。

孩子小的时候, 哭闹一般都是撒娇, 但是等孩子长大了, 他的欲望和需求就会越来越多了, 哭闹撒娇就变成对父母的威胁了。

如果孩子一哭闹就妥协, 就哄, 孩子会觉得这招很好用, 长大后孩子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 直到父母无法满足。

孩子哭闹时, 父母如何应对, 真的很重要。

孩子还小, 哭闹本属于正常行为。

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与世界相处, 所以要用各种方法试探, 得到鼓励时则会认为方法正确, 而一直坚持使用。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一直强调, 孩子6岁之前家长要学会说「不」, 但不是靠打骂来让孩屈服。

她认为, 3岁以前的孩子, 哭闹是因为痛苦, 3岁以后的孩子, 哭闹则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所以, 当孩子懂得拿哭闹来要胁你的时候, 我们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不要骂, 会给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第二、不要打, 孩子还小, 你打他不公平。

第三、不要说教, 孩子正闹著, 说什么都是噪音, 听不进去。

第四、不要走开, 他闹给你看, 你就看着他闹, 等他情绪平复。

为了便于理解, 优妈用生活场景来给大家仔细分析一下。

当孩子在商场哭着吵着要一个玩具时, 对照四个基本原则, 你就可以这么做:

先把孩子抱到一个安静点的地方, 比如商场墙角等人少的地方。

然后你就安静地看着孩子, 任他吵闹, 只要保证他的安全就好, 不打不骂, 也不要给孩子脸色, 不要试图去给他讲道理,

不要试图阻止他发泄。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说:「孩子哭闹时, 让孩子将脾气发完, 而不是试图阻止。 要知道哭闹、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 阻止才是。 」

看他哭得激动时, 你可以给孩子一点爱, 比如给他擦把汗、抹把眼泪, 但要坚定, 不能妥协, 孩子还想哭, 就让他继续哭。

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 你可以抱抱他, 告诉他你仍然爱他, 能理解他的心情, 跟他说「以后有事情, 可以好好说, 如果你能说服我, 我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但是哭闹没用。 」

一次两次, 孩子可能还是会使用哭闹要胁, 但次数多了, 孩子就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了。

当孩子收起哭闹, 好好跟你说的时候, 李玫瑾教授提出要坚持「三比一」原则, 即三次满足一次, 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 但又不是每次都给,避免形成变相妥协。

这种交流关系一旦建立好,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你们俩的关系就好相处了,反之,则不然。

Wendy妈有话说:

孩子哭闹,表面看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其实本质上是呼唤父母的关注,期待父母爱的回应。

只要父母用坦诚,尊重彼此的话来代替指责,用充满爱的方式回应孩子,孩子内心爱的需求被满足了,原本哭闹的目的反而无足轻重了。

孩子的每一次哭闹,都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父母用爱去回应孩子,孩子也会用爱去回应这个世界。

但又不是每次都给,避免形成变相妥协。

这种交流关系一旦建立好,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你们俩的关系就好相处了,反之,则不然。

Wendy妈有话说:

孩子哭闹,表面看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其实本质上是呼唤父母的关注,期待父母爱的回应。

只要父母用坦诚,尊重彼此的话来代替指责,用充满爱的方式回应孩子,孩子内心爱的需求被满足了,原本哭闹的目的反而无足轻重了。

孩子的每一次哭闹,都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父母用爱去回应孩子,孩子也会用爱去回应这个世界。

 1、双方的期待不同,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可以说天下每个父母都无法避开对孩子的期望。

从知道孩子性别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想象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上学长大以后,期望更多了。

只有为人父母了才能理解那种期待。

但是不少父母往往期望过高,特别是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等封建残余思想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成龙成凤,出将入相,光宗耀祖。

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地成长上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努力造就成功完美的孩子。

但是到最后,出类拔萃的孩子毕竟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孩子仍然要回归到正常轨道,去过常人的生活。

父母的期望与现实永远成不了正比。

而孩子对父母的期待是,父母应该体谅我,让我自由选择。

一直渴望得到父母认同的成年子女,却经常得到父母的否定。

所以,双方期待不同,相撞时产生的反应也会不同。

又因为是亲人,双方都认为对方改变是理所当然的,在彼此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沟通就困难,冲突就发生了。

孩子的命运有千万种,条条大路通罗马。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作为父母要以平常心去对待。

只要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快快乐乐的生活就够了。

而作为孩子,应该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你会发现,当你有一点点成就,父母就会很高兴很满足。

2、父母和子女有代沟

知乎上有个女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说,以前流行“求包养”的时候,我在QQ空间里发说说,里面最后写了“求包养”。

过了很久家庭聚会的时候被爸爸妈妈七大姑八大姨围起来教育说我败坏整个家族的名声,我家世世代代没出过我这样不知羞耻的人一次问爸爸:

老爸,你有微信吗?

爸爸说:有屁的威信,都是你妈说了算。

晚上在朋友圈发美食,配文字“深夜报复社会”老爸留言:别发反动言论,快删掉!……你看这都是典型的代沟问题。

人们常常说三岁一代沟五岁一鸿沟,很多父母苦恼自己与孩子之间有代沟,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父母和孩子有代沟怎么办?

其实只要父母与子女之间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彼此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想法,父母经常与孩子保持思想交流,就非常容易消除代沟。

最容易造成矛盾的是父母和孩子都永远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而不会换位思考和沟通。就像我们宝萍老师说的:懂比爱更重要。

3、错误沟通的模式一直没改变

很多成年的子女经常跟父母发生冲突。

表面上看是意见不合,实际上也有跟幼年时不愉快的沟通经验有关,比如,小张在小时候,一没做好,父母就严厉地批评她,指责她。

这导致在成年后,遇到了某些类似的情境,幼年时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情绪就被唤起了,于是争吵必不可免。

说教式沟通和审问式沟通是中国父母和孩子经常用的沟通方式,而这两种沟通方式也往往是孩子讨厌的沟通方式,特别是在青春期。

如果父母不改变,孩子逆来顺受,也不愿意去改变,那么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就会和冲突一起时不时发生。

最后再说个故事,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她说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父母经常吵架,自己和他们沟通也经常是吵架。

于是考大学毫不犹豫地考了很远的大学,毕业以后也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这几年,突然发现曾经吵架的父母,居然也变得很恩爱。

而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在时间里也变得柔和。随着她自己恋爱、结婚、生孩子,好像也能理解当年父母遇到的问题。

这个朋友的经历给我们一个提醒,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今天看来让人很痛苦的事情、烦恼,过后也会变得和谐。

所以,做父母,做子女,都不容易。但不论怎么样,我们和父母是一种缘分,一方面我们要珍惜,另一方面要放下,不要死磕。

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长大会怎么样

有两种,一种会很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做事没有主见、情绪不稳定、别人的感受不会很在意。

另外一种,胆大妄为,不过绝对不会伤害自己所爱的人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长大性格会怎样?

不是坚强不矫情,就是扭曲没人性

父母一直骂孩子孩子长大会怎么样

孩子长大要不就是很自卑要不就是一天到晚欺负人,不过也不排除棍棒出孝子之说

在父母打骂下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可以想象打骂孩子中的父母,一定是脾气暴躁、面目狰狞的样子,这种样子深扎在孩子心中,让孩子恐惧,这种恐惧心理从父母下手打孩子那一刻就一直跟着孩子了。 在知乎上有个答主分享了他小学同桌的故事: 同桌是一个被父母打怕的漂亮女生,小学的时候这个漂亮女生不小心把墨水滴到衣服上弄出一滩蓝色的墨迹,哭了整整一个下午。放学的时候这个女生写了一封“告别信”给她的同桌,告诉同桌她明天可能无法来上学了。因为过于惧怕她晚上不敢回家,当时她认为自己要么在街上流浪死,要么被打死,总之明天不会来了。最后她还是被父母接走了,第二天也好好地继续上学,但纸条里面她描述的那种恐惧,让人至今也无法忘记。

父母打的孩子长大会怎样

心理会不健康,长大性格也不好,也容易家庭不合睦,有的也会把打孩子的习惯延续下代

佛教 父母虐待孩子 孩子长大了报复打骂父母

我问你一个事,没有你父母你能来到世上吗

孩子长大会对父母好吗

这就看父母的教育了 俗话说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儿不养老 基本上都是自身教育不当的后果。

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会怎样?

长大后会无法独立生活,太过骄纵,和同学相处不来,不会自己处理问题

被父母从小管制的孩子长大会怎样?

孩子从小在父母管制下长大,性格会变得顺从,无创造力,缺乏自信、优柔寡断,这样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扼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

从小经常被父母打的孩子,长大会怎样?

说到从小挨打,在我们农村80后身上应该都很常见吧,不同的是挨打的程度。很不幸,虽然我是女孩子,可是家里有一个同样从小遭受原生暴力家庭阴影的爸爸!所以,他把他所遭受的童年创伤,同样付诸于我身上。

小时候很恨他,怕他,看到他就像老鼠看见猫。打到什么程度呢,他干活累了看你不顺眼会怒目圆睁咬着牙吼你,用难听的字眼咒骂你;经常骂你否定你说你不行;你在家没有私人空间,锁上自己的房门被他一脚踢开,恶狠狠的瞪你打你头问你为什么锁门!他也经常打老婆,有一次很多人围观,故意扯掉了我妈胸罩!我太小了,太害怕了,我不止一次的想,如果当时拿件衣服给我妈多好,那么多人为什么没人想到给我妈拿件东西遮羞。他们经常打架,我妈气的不吃饭躺在床上,他逼着我去送饭,我妈不吃,他就打我骂我,直到我一次次哭着送过去!

童年,上学的时候最快乐,他不在的时候最快乐,他在的时候每一天我过得战战兢兢!有段时间妈妈不在,我跑去奶奶家,甚至不敢回家!

有了孩子后我原谅了他,他也是受害者,他爸爸我爷爷也是一个脾气十分暴躁的家暴者,曾打的我奶奶差点吐血。我爸爸兄妹四人,这么多年,没有一个有出息的。叔叔姑姑好赌,不务正业。大姑只顾自己家庭,不顾别人,儿子也很不争气。我爸爸一辈子过得平平淡淡,谨小慎微,虽然吃穿不愁,但是性格使然,他很习惯看别人脸色,生怕得罪人,没有安全感,没有魄力,有轻微的忧郁症。他经常眉头紧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跟人打交道,不喜欢出门,不工作时,一个人在家可以呆几天。

我的性格很爸爸很像,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生怕得罪人。内向而敏感,我害怕和男的交际,在男生面前寡言少语,跟女生我反而能聊的很好。我妹妹性格比我开朗些,她比我小很多,爸爸对她更包容(ylinnews/)些。但同样的她也很没安全感,很没有担当,总是把一切寄希望于别人身上。习惯于用逃避来解决问题。

生活在家庭暴力的原生家庭,真的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小时候的感觉现在还清清楚楚,现在让我仍然潸然泪下,每次被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有恐惧恐惧,悲伤悲伤!我不止一次的想要自杀,想过很多种死法。我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我们这样的孩子,让所有的宝宝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所有的宝宝都能得到家长良好的肯定与教育!

曾经有一个对3000名学龄儿童的心理调查,有一条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最多的一条是:我害怕爸爸妈妈吵架,他们吵架的样子好凶!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夫妻吵架,孩子是什么感受?

成人的争吵不管谁赢了,输掉的都是孩子。

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吵架就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两败俱伤,更是孩子眼中恐怖的画面。

在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里,武艺曾在节目中说起自己的父母经常吵架。

武艺经常在半夜睡梦中被父母的吵架声吵醒,他心里非常害怕。

武艺妈妈坦言:“因为家庭关系的缘故,武艺的性格比较内敛,在不认识的人面前一句话都不讲。”

在父母争吵中长大的他,到现在都不敢好好谈恋爱,因为害怕自己的婚姻会重蹈父母的悲剧。

父母吵架带来的伤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心理专家表示:孩子们的心理问题,75%是由家庭环境引起的,其中父母吵架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一项因素。

孩子想要的是正常和睦的生活,他们本是爱的结晶,不是恨的替罪羊。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家庭不和睦的氛围下,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伤害,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更严重的甚至有自杀倾向。

父母在满是硝烟味的家庭里相爱相杀,最受伤的是那个负重前行的孩子。

婚姻里的痛苦,最后都会由孩子来买单,别让婚姻里的坎坷,摧毁了下一代的幸福。

美国心理学家卡明斯说:“孩子会非常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并以此来作为判断家庭环境是否安全的依据。”

父母能给孩子做的最好示范,就是相亲相爱。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观察力,只有相爱的父母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家庭和谐美满是我们大家期待的,但是再恩爱的夫妻,偶尔的争执可能也在所难免。

当吵架不可避免,面对无辜的孩子,怎样才能把伤害减少到最小?

●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不敢想象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面对父母吵架时声嘶力竭的场面,他的内心会有多么无助。

陈小春和应采儿都是一点就着的暴脾气,但陈小春在一个采访中说过:“我跟应采儿从来不在孩子的面前吵架。”

夫妻的负面情绪需要宣泄,但是千万不要让争吵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有可能的话,还是要尽量避开孩子。

● 如果孩子无意看到了父母吵架,要向他(她)做解释

孩子其实很敏感,很多孩子在父母吵架后,变得特别懂事。

如果孩子看到了,就不要刻意隐瞒孩子,自然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有不同意见,声音可能有点大。

当然夫妻最好还是能好好说话,很多时候沟通就能解决的问题,会因为争吵变得更加糟糕。

● 告诉孩子,吵架并不是他的错

**《怦然心动》中有一段关于父母吵架后的处理方法,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朱莉看到父母在饭桌上吵了起来很难过,后来在朱莉的房间里,父母分别过来安慰她。

爸爸告诉朱莉“这不是你的错”,妈妈说“大人的事情会有解决的办法,而且爸爸妈妈会一直相爱,并且爱着你。”

朱莉很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并且觉得自己更爱父母了。

● 记得为孩子疗伤

有时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吵架本身,而是吵架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孩子害怕父母吵架,根源在于害怕被父母遗弃。

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达,能减少争吵带来的负面影响。

孩子是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别无选择,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说:“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一个和谐有爱的家,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孩子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伤害的,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父母温柔以待。

1人会长大三次。

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2看过更大的世界后,就再也不甘心留在原地。不甘心就是动力。

3在没有充分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4如果你注定要成为厉害的人,那问题的答案就深藏在你的血脉里;如果你注定不是厉害的人,那你便只需要做好你自己。

5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6读书是成本最低,收益最稳定的投资。

7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血肉。

8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是我本可以。

9不要低估你的能力,不要高估你的毅力。

10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 

最近在《超级育儿师》里看到一对素人母子, 3岁的儿子经常蛮不讲理, 只会歇斯底里地哭, 母亲非常暴躁, 习惯用大吼大叫来解决一切问题。

节目组跟拍了母子相处的一些日常: 孩子跟着妈妈逛菜场, 他对菜场的一切 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 但是妈妈毫无耐心地打击孩子: “不许再烦我了!不许再问我了!”

父母冲著孩子大吼大叫, 会产生类似于体罚的后果: 孩子焦虑、压力和抑郁的程度增加, 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加。

1 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 是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凶

从菜场回去的路上, 孩子一直小跑跟着妈妈, 哭着喊着要妈妈抱, 妈妈丝毫不安抚孩子的情绪, 只会重复著对孩子吼: “我拎着东西怎么抱你?”

孩子在家里玩小汽车, 发出了声音, 妈妈瞬间暴跳如雷: “你不许发出声音!我最讨厌吵了!”

这位妈妈不解, 自己的儿子怎会如此烦人, 却意识不到, 这个家最大的噪音是自己发出来的。

为了让妈妈感受孩子每天身处的环境, 节目组为这个妈妈准备了一场挑战, 前往声音体验场所, 听一听自己平时是什么样子。

当那些日常的“大吼大叫” 劈头盖脸地砸向自己的时候, 妈妈才意识到 自己的语言具有巨大的杀伤力 , 她的情绪渐渐崩塌, 最终浑身颤抖地捂住耳朵, 蹲在地上失声痛哭。

《儿童发育杂志》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 父母冲著孩子大吼大叫, 会产生类似于体罚的后果: 孩子焦虑、压力和抑郁的程度增加, 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加。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无论孩子犯错与否,父母都应好好说话, 大吼大叫不仅对改变孩子的言行无效, 还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2 语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伤痛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 孩子的心理产生自卑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可能是由于身体缺陷带来的影响, 也可能是成长环境造成的。

比如,家长对孩子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 孩子会认为,生活充满了苦难, 因为对周围的 环境产生一种敌对的情绪。

波兰的公益广告《The Orphanage》 讲述了孤儿院里的一对姐弟选择养父母的过程, 孩子可以透过玻璃房, 看到四对夫妻的相处日常。

第一个房间里, 夫妻二人看到孩子,心有灵犀地相视一笑, 然后宠溺地看着孩子, 面对这对夫妻,孩子嘴角上扬,心情很好。

第二个房间里, 俩夫妻正坐在一起愉快地聊天, 妻子看到孩子热情地递了一杯橙汁, 孩子的脸上有藏不住的笑意。

第三个房间里,夫妻二人都特别和善, 丈夫看到孩子,绅士地蹲了下来, 和孩子的视线齐平, 孩子的眼神里充满了信任。

而第四个房间, 丈夫酗酒,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 妻子指著一片狼藉,扯著嗓子和丈夫争吵, 孩子的笑容渐渐凝固, 瞪大双眼,惊恐而无助地看着眼前的场景。

最终,孩子们没有选择, 被迫跟着最后一对夫妻走了, 回家的路上,夫妻二人持续著争执, 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情绪, 孩子们的眼神没有一丝光亮, 有的只是无尽的绝望和悲凉。

可见,父母的脾气和性情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习惯于大吼大叫的父母 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最终导致他们安全感缺失,变得敏感而脆弱。

知乎有位匿名的网友分享说, 我的父亲脾气就很不好, 常常莫名其妙地冲我吼, 我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害怕不知道什么又会被骂。

长此以往,导致我十分敏感, 我会特别在意别人的情绪, 一旦当他人的态度有变化, 我就开始不断反思, 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另外,我还十分易怒, 我发现我好像 慢慢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 如同父亲那样。

佛洛依德说, 人的精神疾病与性格缺陷, 往往是童年时期造成的。

父母的吼叫对孩子来说, 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批评, 而是如同一把利剑,直戳孩子的心灵深处。 利剑所刺的伤口也许会随着时间愈合, 但伤疤会随时提醒他,被刺的时候有多痛。

幼小的孩子如同娇嫩的花朵, 只有用爱滋养,才能开得娇艳灿烂。

3 大吼大叫是周而复始的悲剧 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的阴影, 可以伴随孩子一生,也许他永远都得不到救赎。

Diane Dweller写过自传《妈妈、狂躁与我》, 文中她回忆了自己从小生活在对妈妈的恐惧之中。 她的妈妈非常暴躁, 会毫无理由地对她和姐姐发脾气, 大吼大叫更是家常便饭。

为了在家庭当中得以“生存”, 她拼命地去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更是毫无底线地去满足母亲所有的要求, 可无论做得有多好, 母亲总有理由数落她、挑剔她。

她永远都达不到母亲的要求, 她每一天都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里。

在她17岁那年,她遇到了比他大八岁的Tony, Tony对她关怀备至, 给予了她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幸福, 她想,原来在母亲眼里, 一无是处的我,竟然也有人爱。

从来没吃过糖的人,感受到了糖的甜, 她迅速坠入爱河,和Tony结婚。 为了紧紧握住这颗来之不易的糖, 她拼命对丈夫好,可丈夫仍然不满意, 经常指责她、骂她没用。

她逃离了母亲的“深渊”, 却又落到了另一个深渊里。 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 她常年都觉得自己很差劲,不配得到爱, 即使是丈夫的错, 她宁可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不愿意离婚。

母亲常年的打击和大吼大叫, 让Diane Dweller特别缺爱, 为了得到更多的爱,她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只有不断地去满足他人, 才足以换回一点点的爱和回报, 直到成年后,组建新的家庭, 这种性格都没有改变过。

我特别能理解Diane Dweller, 因为我的母亲也习惯对我大吼大叫, 她看不到我的任何优点, 却会厉声呵斥我所有的错。

我时常觉得,我只有讨好别人,才配得到肯定。 工作以后, 我会把所有的工作失误都归咎于自己, 我更是不敢拒绝任何人, 会把所有的活揽下来。 即使我拼命想改变, 也仍然逃脱不了“讨好型人格”的命运。

4 温柔而坚定,才能教出好孩子 我们看到孩子错误的时候, 要先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初衷。

泰国拍过一则广告, 妈妈们在等孩子们放学, 孩子们来的时候,都一身烂泥,脏兮兮的, 妈妈们见此都惊呼, 无一幸免地对孩子大吼: “我的天!妈妈最讨厌你脏脏的了!你去干什么了!”

但没一会儿,妈妈知道了孩子邋遢的真相。 原来,孩子们在来的路上, 看到一位老爷爷的推车坏在了泥地里, 车上的东西洒落一地, 为了帮老爷爷搬东西, 才把自己弄得一身泥的。

妈妈们看完后,都很感动, 但也对孩子特别愧疚。 她们眼中的孩子调皮捣蛋爱闯祸, 可这些 孩子们比她们想像的都要善良和天真。

下一回,不要忙着指责孩子, 也许他的初衷会感动到你。

当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 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 我们要温柔且坚定。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儿上学总迟到, 老师找了孩子妈妈谈话。 妈妈知道了以后,没有打骂孩子, 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 为什么你那么早出门,但是总迟到呢?

孩子见妈妈没有责骂的意思, 就放心地说出实情: “ 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 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妈妈听完就笑了, 第二天陪着孩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 看到眼前的美景, 妈妈也感慨万分: “儿子,发现这么美的风景,你真的太棒了。” 这一天,孩子没有迟到。

放学回家后, 儿子发现书桌上多了块精致的手表, 手表下还压了一张纸条,是妈妈写给他的: “因为日出太美了, 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 从此,孩子很少再迟到了。

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 “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

温柔善待每一个孩子, 给他们的心灵筑上最坚实的防护, 让他知道: 有爸爸妈妈托底,爬再高也不用怕坠落, 走再远也不用怕迷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987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