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马嵬·其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第1张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

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

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玄宗之悲、马嵬之变、义山之叹都在荒诞,对比、反问中表现出极大的讥讽意味。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度,启发世人牢记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马嵬(其二)》一诗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

具体表现为:

1、颔联中, 诗人用“ 虎旅传宵柝“ 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 同时, 诗人还用宫廷中的鸡哨人报晓筹 “ 反衬马鬼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2、颈联中“六军同驻马“和“七夕笑牵牛吻”成对比, 意义丰富, 耐人寻味。玄宗当年七夕和杨贵妃“密相誓心“;要“世世为夫妇“,而讥笑牛郎与织女只能一年一会, 可是现在当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杨贵妃却落得被“赐死的结局,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

3、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皇帝的唐玄宗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自己的妻子莫愁。为什么皇帝还不如普通百姓呢耐人思索。

马嵬(其二) 唐代诗人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整首诗的意思是: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扩展资料

如何评价李商隐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

李商隐是唐朝晚期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和李白杜甫的“大李杜”相对应。李商隐实际上是儒释道的合体,他想出仕实现自己的理想报复,这和儒家的学而优则仕一致;在血淋淋的政治现实面前,他的眼界大开,对一些东西瞬间看开,因此又多了佛家的禅机;后期逃避现实,又有了道家的仙气。

李商隐的诗有早期抨击时弊,希望实现自己报复的诗,有类似于屈原借香草美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类型的诗。所以,李商隐的诗好多是写给自己读的,他的情诗新奇、朦胧、秾丽,让人费解却又丢不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可谓“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李商隐的诗广受后人的喜欢,宋代还有专门师法他诗作的诗歌流派----西昆诗派。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王维、李白。毛泽东在自己的诗词里,也多次借用李商隐的诗句。

百度汉语-马嵬(其二)

《马嵬》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原文: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后两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作者赴陕西任职途中。唐代天宝十四载(765年)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自京都长安逃往四川经过马嵬坡时,禁军哗变,迫使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历代诗人对这一历史事件多有题味。其中最著名者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人缅怀历史,自然想到《长恨歌》,创作此诗,抒发感慨。

2、作者简介: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马嵬

——袁枚

  借花献佛,将资料附后(建议参见“解释”部分,蛮精彩的),概要如下:

  1\李商隐的《马嵬 [wéi]》,描写人生变幻无常的无奈感叹之意,以及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往昔已逝,物是人非事事休啊~

  2\袁枚《马嵬 [wéi]》,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同时,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马嵬》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类型:怀古

  原文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解释

  空荡荡的马嵬坡下,独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深情,已然成空传说。

  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当年导师寻访杨妃踪迹,想必去过此处当年唐明皇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中,两人发誓,在天愿作比翼,在地愿为连理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评析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 “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马嵬》

  作者袁枚 朝代:清 体裁:七绝 类型:怀古

  原文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

  翻译

  当年流传的而且又写入《长恨歌》中的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喜相会的爱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为人世间还有能拆散夫妻的“银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像石壕村里那样儿子战死而媳妇守寡,老翁逾墙而老妪应征之类夫妻诀别的情景,比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了。

  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作者信息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http://baikebaiducom/view/404828htm

  感谢~

《马嵬》中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的态度是批判的。

在《马嵬(其二)》中,诗人李商隐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既恨又同情,既批评又歌颂。他通过“徒闻”“更九州”“休”这些词语,批判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盲目迷恋和杨贵妃的恃宠而骄、招灾惹祸;同时,通过“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等语句,表达了唐王朝的倾覆是咎由自取,悲剧根源在于唐玄宗的放纵和昏庸。诗中结尾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门席絮茵”,指出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的爱情甜蜜,既犀利又悲愤,既批判又讽刺。

因此,可以说,李商隐在《马嵬(其二)》中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持批判态度。

锦瑟[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sì)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也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取篇首二字为题,实际上等于是一首无题诗。关于这首诗的意蕴,我们不妨认为是诗人由听奏瑟而引发的对年华的思忆和对身世的感伤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 “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马嵬作者李商隐借题发挥,替情人鸣不平。

李商隐曾到马嵬坡游历,在杨贵妃之死这件事情上,他的态度异常明确,先后写下了两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杨贵妃之死的看法。

《马嵬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面两句主要是记录史实,后面两句则是表达了李商隐对杨贵妃的同情,言下之意就是——唐朝的动乱根本就不是由于杨贵妃引起的,不应该由一个弱女子承担祸国殃民的责任。

李商隐的这个观点在接下来的《马嵬其二》中有进一步的说明: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在第一首诗的前提下,进一步阐明了作者对杨贵妃之死这个历史事件的态度。认为当初唐玄宗与杨贵妃海誓山盟、累世夫妻的爱情故事都是虚幻的,在政治利益面前,唐玄宗抛却了夫妻恩情,让恋人背起了所有的责任,让世人为之不齿。杨贵妃纵使拥有皇帝的宠爱,命运却还比不过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媳妇来得幸福。

从上面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通过替杨贵妃不值得,来表达对唐玄宗政府腐败无能的强烈批判和嘲讽。但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朦胧著称,他在诗中的观点就仅此而已吗?答案是否定的!

以我本人的理解,李商隐是通过这首咏史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是借题发挥,为自己已故情人鸣不平。

据考证,唐文宗朝时期,宫廷秽乱,宫中妃嫔、婢女常常与宫外男子私通。在这种情形下,李商隐也有一对宫中姐妹花情人——飞鸾轻凤,她们都是唐文宗的妃嫔。李商隐经常扮作道士入宫与她们私会,三人情真意切、百般缠绵。

后来,唐文宗大力整治后宫风气,飞鸾轻凤姐妹受到责罚而投井自尽了。得知此消息的李商隐,心中悲恸万分,既对飞鸾轻凤姐妹的死感到不值,又痛恨唐文宗将后宫秽乱的所有责任都推到这些女子的身上。于是他借痛批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历史事件,来隐晦表达对唐文宗朝政府不敢担当、腐败无能的强烈不满,也是为已故情人飞鸾轻凤姐妹的白白牺牲打抱不平。

诗记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基调,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颇深。玄宗之悲、马嵬之变、义山之叹都在荒诞,对比、反问中表现出极大的讥讽意味。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度,启发世人牢记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8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