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这首歌要表达什么情怀?

<一剪梅》这首歌要表达什么情怀?,第1张

还表达了剧中男女主人公赵时俊、心慈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怀,表现了他们挣扎在爱情和道义的边缘,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两代情仇时具有的广阔胸怀。既是对伊人的思念,又是对自己默默奉献的理解。

被赞为“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一的梅花,具有凌寒不屈、冰清玉洁的高尚品格,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也是古典诗词中的主体意象。“一剪梅”在高雅品性的基础上,强调了梅花的孤芳自赏,清傲独立,更显可贵。

扩展资料

歌曲:《一剪梅》。

歌手:费玉清。

歌词:

真情像草原广阔

层层风雨不能阻隔

总有云开日出时候

万丈阳光照耀你我

真情像梅花开过

冷冷冰雪不能淹没

就在最冷枝头绽放

看见春天走向你我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天地一片苍茫

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只为伊人飘香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此情长留心间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天地一片苍茫

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只为伊人飘香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此情长留心间

《墨梅》

版本一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版本二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字词注释

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

吾家:我家。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同乡,借此自比。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 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头 :边上。

个个:朵朵的意思。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 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留下的印记。

流:有流传、流布之意。有很多版本皆作“留”。

清气:所谓的清气,于梅花来说自然是清香之气,但此处也暗喻人之清高自爱的精神,所谓清气就是雅意,就是正见,就是和合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白话译文

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全诗构思精巧、淡中有味,直中有曲,极富清新高雅之气。

扩展资料:

《梅花》

[宋]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

坼:裂开,此谓花朵绽开。

此诗作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时放翁七十八岁,闲居山阴。

上联写梅花不畏严寒,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下联诗人用了一个奇特的设想,极表其爱梅之心:有什么方法能把自已化为千万个人,让每一枝梅花之前都有个放翁呢?吐语不凡。

作者是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崇拜敬意,引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更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高洁、坚韧品格的由衷赞美之情和让梅花及其品格永留世间的愿望

梅花泪这首歌曲表达的是一女子与爱人分别,无尽思念,盼望早日重逢的忧伤感情。

梅花泪

作词:刘海东

作曲:刘亦敏

演唱:郭津彤

那日君一别

今又雪花飞

思念你的歌

醉了那枝梅

白雪飘红泪

滴滴寒香为谁醉

红颜付流水

片片花骨也成堆

谁说梅花没有泪

只是冰雪

还未寒透梅花蕊

谁说梅花没有泪

只因等你

几度寒来望春归

那日君一别

今又雪花飞

思念你的歌

醉了那枝梅

白雪飘红泪

滴滴寒香为谁醉

红颜付流水

片片花骨也成堆

谁说梅花没有泪

只是冰雪

还未寒透梅花蕊

谁说梅花没有泪

只因等你

几度寒来望春归

谁说梅花没有泪

只是冰雪

还未寒透梅花蕊

待到漫山春又红

共吟花前

不枉此生梦一回

共吟花前

不枉此生梦一回

扩展资料:

《梅花泪》是由郭津彤倾情演绎,由刘海东作词、刘亦敏作曲联合打造。《梅花泪》是一首典型的中国风歌曲,前奏在古筝的悠扬声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仿佛又回到了那青丝曼妙长袖当舞的汉唐盛世。

梅花泪通过用梅花来描绘思念之情,悲伤的情感催人泪下,令人震撼。

《墨梅》表达了诗人对于梅花高风亮节品质的赞美,更是表达出作者本人不愿同 流 合 污的高尚品质。全诗表面是写梅花,其实是借梅花来比喻自己,表达自己敬佩梅花的精神并坚持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美好品质。

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通过梅的凄苦境况感叹人生失意坎坷之情,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坚定的爱国情怀。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2、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坚贞不屈,不畏严寒的情景,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表达了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命情怀。

全词运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融合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1、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试,因其出色的才华被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被排在陆游之后,触怒了秦桧,第二年礼部考试时居然被黜免。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开始步入仕途。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

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2、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

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卜算子·咏梅(陆游作品)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创作词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95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