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胡笳十八拍与琴歌胡笳十八拍的艺术特点对比

琴曲胡笳十八拍与琴歌胡笳十八拍的艺术特点对比,第1张

1、演奏形式:琴曲胡笳十八拍是以古琴为主要演奏乐器,而琴歌胡笳十八拍则是以声乐为主,常与琵琶、箫等乐器合奏。

2、表现手法:琴曲胡笳十八拍通过古琴的音色、音调和技巧来表现情感,强调音乐的内在性和深刻性。琴歌胡笳十八拍则注重歌唱者的声音、语气和情感表达,强调音乐的外在形式和表现力。

现代文学家、戏剧家郭沫若创作过五幕历史剧《蔡文姬》,讲述汉末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掳,委身南匈奴的左贤王,并生育二子的故事。曹操自中原势力稳固后,感念与蔡邕的旧谊,又素闻文姬的才名,便派使者到匈奴为她赎身,并接回汉地。文姬感慨自己悲凉身世,气韵奔涌,一气呵成《胡笳十八拍》,倾诉羁留胡地12年的种种沉痛之情。全剧诗情洋溢,以蔡文姬创作的长诗《胡笳十八拍》全曲贯穿始终,特别是文姬千里跋涉回到故乡,在父亲墓前一段长长的抒情独白,情感跌宕起伏,将人物内心难言的隐痛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部戏回旋着情感的激流,观后心潮难抑,悲郁彻骨。这部戏因此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剧目,也带给观众深深的心灵震撼。

“胡笳十八拍”同时又是琴曲名,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反映了蔡文姬拨弦而歌、情动于衷、激愤悲切、思念故乡又不忍骨肉分离的矛盾痛苦心情,称得上是千古绝唱。全诗通篇用蔡文姬的语气,先叙述自己身处乱世,为匈奴虏获,在胡地思念家乡,无法适应匈奴人的生活;后来,她生了两个孩子,十分疼爱他们。在得知能回汉地的消息后,她一方面欣喜若狂,一方面又依依不舍自己的亲生骨肉。回到中原后,她日夜想念孩子,梦中与他们相见,醒来却痛入骨髓。她质问苍天为何这么残忍地折磨自己。最后,她说明自己为何将胡笳的声调融进琴曲,表达出她无尽的哀伤。

胡笳是胡人的一种乐器,最初可能是胡人把芦叶卷起来吹,后来就把芦苇制成了哨子,装在一根没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汉代的乐府中就有这种乐器。胡笳的声音哀怨苍凉,极具游牧民族特点,而琴则是汉族古典弹弦乐器,《胡笳十八拍》结合了这两种乐器,也等于结合了胡汉两地不同的音乐风格。

《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指乐段间的休止,可作“段”讲。“十八拍”就是十八段乐章,相对应的也就是十八段歌词。中国古琴曲的曲名中称“散”、“操”、“引”、“吟”的不少,称“拍”者唯有此曲。而关于此曲的作者和歌词一直以来都有争议。《胡笳十八拍》是否蔡琰所作,琴曲写成时是否配有歌词,都还没有定论。据研究,汉晋时期已有以“胡笳”为名的乐曲,但这些曲子都与蔡文姬无关。直到唐代,胡笳曲才与蔡文姬有了联系。唐人认为是蔡文姬写了《胡笳十八拍》,唐代诗人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中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指明蔡文姬是《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据说,唐代著名琴家董庭兰也曾用十八拍的结构来演奏胡笳曲。因此可知唐代已有以“胡笳”为名的琴曲,其题材内容写的就是蔡文姬故事。今存唐代琴曲《大胡笳》有18个小标题,基本涵盖了蔡文姬的一生经历:红颜随虏,万里重阴,空悲弱质,归梦去来,草坐水宿,正南看北斗,竟夕无云,星河寥落,刺血写书,怨胡天,水冻草枯,远使问姓名,童稚牵衣,飘零隔生死,心意相尤,平沙四顾,白云起,田园半芜。

作为诗歌的《胡笳十八拍》,其诗篇文本最早见于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而作为琴曲的《胡笳十八拍》之名也是直到南宋才首次见诸记载。今天我们所听到的《胡笳十八拍》应是南宋流传下来的琴曲。至宋代,《胡笳十八拍》广为流传。宋朝廷在北方民族的入侵面前节节退让,致使国土沦陷,《胡笳十八拍》曲中及词中所包含的思乡归汉情怀,无疑十分契合当时宋代士人屈辱悲愤的心情。宋末元初,文天祥被元人囚禁,著名琴师汪元量亲自携琴至狱中探望,他为文天祥弹奏的就是这曲《胡笳十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名门才女,坎坷身世,对天发问,指天不公,琴笳合奏的苍凉意境相衬悲痛沉郁的绝望心境,出语哽咽,沉哀入骨,弹者闻者均动容椎心。宋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蔡文姬的这种别情隐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全诗结尾处感情如狂潮涌动,曲终弹罢,余韵犹绕梁不绝。全诗深情咏叹,感情跳荡,甫临沧海,复造瑶池,反映出蔡文姬的“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的哀情忧感。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幽怨的琴声因为融合了最深切的生命体验,才会这样撼动人心,经久不息。

我们从《胡笳十八拍》中可以看出蔡文姬绝世之才情,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文姬自小音乐天赋过人,她6岁时隔墙听父亲弹琴,就听出了父亲第一根弦断之声。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融入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断肠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她感伤离乱,创作出中国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悲愤诗》;她还凭记忆默写出战乱遗失家藏诗书中的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由此可见蔡文姬的聪颖博学。

但才情并没有让她一生无忧平安。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她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但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咳血而死,卫家嫌她不能生育又克夫,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23岁时文姬被匈奴掳去,被左贤王纳为王妃,此间她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当地语言。建安十三年(208),35岁的蔡文姬被曹操用千两黄金、一双白璧赎回归汉。并被曹操嫁给董祀。起初夫妻二人生活并不和谐,蔡文姬因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盛年,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只是迫于丞相授意接纳了她,却自感屈就。然而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蔡文姬不顾嫌隙来到丞相府向曹操求情。曹操看到蔡文姬寒冬时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曹操于是宽宥了董祀。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恩德,深重文姬。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便溯洛水而上,隐居于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去探视他们。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一生颠沛流离的蔡文姬,终于在暮年获得了一份安宁的生活。

《画工李友直为余作冰天桂海二图,冰天画使》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许国无功浪著鞭,天教饱识汉山川。

酒边蛮舞花低帽,梦里胡笳雪没鞯。

收拾桑榆身老矣,追随萍梗意茫然。

明朝重上归田奏,更放岷江万里船。

这首诗是写给好友画工李友的,画工为诗人画了一幅冰天桂海图,此图让诗人想起了北方人民的生活,想起了过去为国家建功立业,走遍山川的情形,在边境看蛮舞听胡笳。而今年纪大了,看见此图想起过去,只想回归田园,乘着小舟放行风景中。

 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和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叶梦得 〔宋代〕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译文

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山而上,曲折倾斜。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 (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在太湖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却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扑灭了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

注释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暮秋景物渐呈苍老深暗之色,菊花开时报来了将要降霜的信息。黄花,指菊花。

小窗低户:指简陋的房屋。

微路,小路。

敧(qī)斜:倾斜,歪斜。

山翁:《晋书·山简传》载山简好酒易醉。作者借以自称。

何事:为什么。

坐看:空看、徒欢。

流年:指流逝的岁月。

拚(pàn判) 却:甘愿。

华:同花,指在闲居中空白了鬓发。

徙(xǐ)倚:徘徊,流连不去。

沧海:此指临近湖州的太湖。作者时居汴山,在太湖南岸。

平昔:往日。

遍:这里是“走遍”的意思。

天涯,天边,喻平生飘荡之远。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写辞官归隐家园。化用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庭院间的小路。据晋代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记载,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归里,院中辟有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后来遂以“三径”作为隐士居所之称。松竹,代指山林隐居处,含有贞节自持之意。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宫回家,于园中辟三径,惟与求仲、羊仲往来。后常用三径喻隐居生活。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这里化用三国时魏国蔡琰《悲愤诗》。“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悲风,悲凉的秋风。冉冉,指大雁缓缓飞行的样子。新雁,指最初南归之雁。边马,指边地的军马。胡笳,古代塞外民族的一种乐器。此处指军中的号角。

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化用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胡沙。指代胡人发动的战争。

《凉州词》中将士们听到琵琶声时,心情是思乡心切,盼望早日收复失地,凯旋而归。

《凉州词》

唐代 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扩展资料:

《凉州词》创作背景:

这是一组边塞诗,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证。《凉州词》是乐府歌词,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凉州词》作者简介:

王翰,字子羽,晋阳人。唐睿宗景云元年进士,唐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

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有十四首。

-凉州词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出自唐代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才女多不幸。

谢道韫一嫁,耽误一生;

李清照二嫁,漂泊一生;

蔡文姬三嫁,动荡一生。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生于乱世,求一世安稳,谈何容易。所幸的是,蔡文姬生在书香门第,其父蔡邕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不得不说,蔡文姬的才华很大程度上都是拜父亲所赐。

一日,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文姬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文姬说是第四根。《三字经》中记载,“蔡文姬,能辨琴”,那一年,她九岁。

纵然少有天赋,精通音律,顶着“天才少女”的光环,蔡文姬的童年却是不幸。其父蔡邕因上书抨击朝政而被流放,蔡文姬也随父流亡十二年。童年十二年的流亡,似乎注定了她动荡的一生。

后来董卓当政,蔡邕拜为左中郎将,蔡文姬的生活才暂时安定下来。

十六岁,古时女子出嫁之龄。蔡文姬,也迎来了自己第一次婚姻,嫁于卫仲道。卫仲道出身河东世家,熟读经史,两人郎才女貌,琴瑟和鸣。但期望中的幸福生活却没有如期而至,不幸接二连三降临到蔡文姬身上。婚后一年,丈夫卫仲道就因病去世,伤心欲绝的蔡文姬只好回到娘家居住。然而,更大的打击又接踵而至,父亲蔡邕在董卓被诛后也被杀身亡。

就这样,蔡文姬遭受了两次丧亲之痛,一个是至爱的丈夫,一个是至敬的父亲。然而,命运并没有对她手下留情,更悲苦的生活,还在后头。

兴平年间,天下大乱。匈奴乘机掳掠中原,蔡文姬与成千上万的百姓一起亡命天涯。可再怎么跑,也没能跑过匈奴的铁骑。在匈奴锋利的弯刀面前,纵有满腹经纶,也无济于事。故乡从此逝,大漠寄余生。被掳大漠,一掳又是十二年。

南匈奴左贤王倾慕蔡文姬的美貌与才学,将她强纳为妻子。“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这样,蔡文姬被迫迎来自己的第二次婚姻。

没有一刻,她不思念故土;没有一天,她不望向中原。她对第二任丈夫谈不上爱,因为是他,让她身处异乡终日以泪洗面;因为是他,让她青春埋葬,才华隐匿。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北方。想起昔日挚友蔡邕膝下无子,其女还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将蔡文姬赎回。

蔡文姬做梦都等着这一天的到来,但当这一天来了,蔡文姬又是如此矛盾。一边是生活十二年的异乡,有着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一边是日思夜想的故乡。在归与留的残酷抉择中,蔡文姬选择了前者,独自踏上了归乡之路。

回到故乡后,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被许配给了屯田都尉董祀,开始了她的第三次婚姻。

第三次的婚姻虽不完美,但对于动荡一生的蔡文姬来说也是值得珍惜的。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

多年离乱之苦,让蔡文姬悲叹人生悲苦,含泪写下《胡笳十八拍》,字字滴血,句句含情。她笔下的《悲愤诗》,悲愤之情溢于纸上,读来又觉悲愤之后的苦楚。文姬一曲《胡笳十八拍》,弹出多少离愁泪?文姬一首《悲愤诗》,读出多少断肠声?

自古才女多不幸。

附:

悲愤诗

[ 汉·蔡文姬 ]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幽州夜饮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张说,卷一《蜀道后期》已介绍。玄宗开元元年(713)因参与决策诛太平公主有功,任检校中书令,封燕国公。同年十二月为姚崇所构,贬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开元三年(715)四月,除岳州刺史。五年(717)二月,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六年(718),迁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八年(720),改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持节天兵军节度大使。《幽州夜饮》诗当作于张说任职幽州期间。

首联扣题写幽州之夜。起句写幽州之夜,幽州地处北方,入秋后本来就寒冷,夜晚更加寒冷,幽州的风雨之夜当然就格外寒冷。次句写诗人听到风声、雨声,以及风雨掠过树林所发出的声音的感觉,一是“寒”,二是“萧瑟”,可见身体觉得寒冷,内心感到萧瑟。

颔联承上入题写“夜饮”。三句写宴会,“正有”说明宴会恰好是自己所需要的,“高堂”指高大宽敞的厅堂,说明宴会的环境也很好。显然,参加这样的宴会可以驱赶寒冷,也可以驱赶忧愁与寂寞。四句特别强调还能使人暂时忘掉迟暮之心。“迟暮”,岁暮,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也指人进入老年阶段。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是说害怕君子年老而不为君主所重视,“迟暮心”即暗用此意。

颈联承上写宴会上的文艺表演。五句强调军中特别适合表演剑舞,《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可见剑舞起源甚早,唐代也非常盛行,杜甫就写过《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可见剑舞还是颇受欢迎的。六句强调边塞特别注重胡笳演奏的乐曲。“笳”即胡笳,汉末蔡文姬写过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指出:“胡笳本是出胡中。”其民族和地域特色与边塞生活相吻合,其音调特别容易引起边塞将士的共鸣。

尾联写对幽州夜宴的感想:如果不作边城的将帅,哪里能体会君王的知遇之恩是多么的深呢?这是表面文章,诗人实际上是希望重新获得君王眷顾,脱离边塞,重新回到京城当朝官,只不过说得比较委婉而已,如果我们将尾联与第四句联系起来看,其用意是不难理解的。

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首诗的理解可能是大不相同的,此诗就是一个例子。譬如颔联,我们可以理解成这盛大的宴会,能让我暂时忘掉自己已经衰老了,句末用句号。如清叶蓁《唐诗意》说:“乐处已忘其老,而不忘其君,此正小雅。”也可以理解成虽有这盛大的宴会,我的迟暮之心也是难以忘掉的,则句末用问号或感叹号。如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三二说:“此有不乐居边意。言因夜雨而命酒高堂,足自适也,然不能忘迟暮之心。”再如颈联,我们可以理解为肯定的意思,军中就适宜剑舞,边塞就应注重笳音。如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卷七说:“言军中宜于剑舞,非剑则不相宜。塞上重于笳音,非塞则笳亦不重耳。”也可以理解为否定的意思,在军中只能见到剑舞,在塞外只能听到笳音,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都欣赏不到了。尾联也可以表面理解为如果不作边城的将帅,谁又能体会到君王的恩遇呢?如清胡本渊《唐诗近体》说:“结法后唯老杜有之,边将宜作是想。”清顾安《唐律消夏录》也批评道:“边塞之地,迟暮之年,风雨之夜,如此苦境,强说恩遇,其心伪矣。”但是也有人探索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如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卷七分析道:“此以感恩作反结。言舞剑闻笳,边城将才有此境。我如不作边城将,当此苦况,谁知昔日在朝恩遇之深?总因心中不乐幽州,故以昔时恩遇反形出边城今日之苦也。”这样看来,张说写此诗别有用意,也就不一定虚伪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99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