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其五这首诗,作者抒发了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的渴望。
诗的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三、四句借马以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中更吐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能有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是这些都是诗人不可能得到的,文字中清冷大气的场面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同时诗人又写"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更表达了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作者李贺 朝代唐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对照: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扩展资料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赏析: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四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非实地,情是真情;情景相衬,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意图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
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唐朝天才诗人李贺写的,马诗有二十多首吧,最有名的是第五首。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实很容易就看出来了,一般诗人借物抒情,这个也不例外,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诗人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李贺是典型的怀才不遇,可惜了。
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写作背景--
李贺因为得罪了另一个大诗人元稹,元稹百般刁难,借口李贺的父亲李晋犯了忌讳,不让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原诗(节选)--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扩展资料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其中,马诗的第五首已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及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