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跟老外吵架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有时候虽然他们用英语,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言,还可以用普通话,还可以用英语来对付他们。有的老外就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只看到我们的嘴巴在动,其实他们也很苦恼,我们到底说了什么,这样只会导致他们越来越生气,要停止跟老外吵架的话方法很简单的。很多人吵架都是因为意见不合,或者是发生什么误会,那就找到吵架的原因并解决它。有时候要给自己找到充分的理由,并且打败他们,这样才能让人老外输的心服口服,只有他们输了的时候才会变得格外的平静。冲动是魔鬼,以后做事之前好好考虑考虑后果吧,不要随意发泄自己的脾气。还有就是双方总要有一方站出来退让,这样才能让吵架停止,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不要太较真了,太较真了只会让自己陷入困扰之中。一般我跟别人吵架的话,我会选择退让的,但是小时候吵架就吵得特别凶,总要争一个个口头上的输赢,但其实后面发现自己好幼稚啊。保持冷战吧,不一定非得吵得个死去活来的,有时候嘴巴上瘾了,两个人越吵越凶,影响心情。并不是真正的赢了就可以,懒得跟老外吵架,干脆找一个安静点的地方好好休息,好好玩耍。如果是我的话,要是平时跟一个人吵架,我就会摔门而走,并不是我怕她,而是因为没意思,觉得叽叽喳喳吵个不停耳根子难受,而且吵架也解决不了问题。
v“客随主便”是我们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的表现,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在荷兰大使馆任职期间,我曾与荷方代表一起去机场接待过许多国内来访的代表团,而这些荷兰的接待人员最怕听到的,就是我们最常说的那两个字——“随便”。
例如,在遇到级别较高的代表团时,荷方往往安排代表团主要成员先去贵宾室休息片刻,并利用办理海关入境手续的空隙征求中方对活动日程的意见。在谈话进行前,接待人员会先问大家愿意喝点什么饮料,是喝可乐、啤酒、矿泉水,还是喝茶?这时,中方代表团的成员们往往都会谦虚地回答“随便”,顿时便让接待人员无所适从起来。
接下来是讨论活动日程,更大的问题也就跟着来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时的问题并不是出在我们的代表对荷方的活动安排有什么不同意见上,而往往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见。
有一次,荷方人员对我们的一个代表团说:“大家今天初到此地,请先回旅馆休息,倒倒时差,正式活动从明天开始。今天中午和晚上大家可以在你们下橱的宾馆用餐,不过那里只有西餐,没有你们爱吃的中餐。但宾馆附近有不少中餐馆,如果你们愿意也可以去吃中餐。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能否预先告诉我,以便我去订菜?”对于主人的热情招待,代表团的团长很客气地回答:“随您的便吧(译成英文就是up toyou)!”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该是很礼貌、很得体的回答,不料对方听后十分惊讶。他以为是自己没有表达清楚,于是又重复了一遍:“你们想吃中餐还是西餐?”团长却以为是翻译没有翻译清楚,就对翻译说:“你告诉他,什么都可以,希望他方便就可以了。”荷方人员赶紧说:“都方便,都方便。”他怕中方产生误解,就又补充了一句:“你们在荷兰期间的吃住都是我们招待的。”团长也吃惊地说:“正因为是你们招待的,所以才要根据你们的方便与否来安排呀!”谈到这里,气氛有点僵了,荷方人员也不便再打破砂锅问到底。
事后,这位负责接待的荷兰人私下告诉我,接待这个代表团一切都好办,惟独这个“up to you(随便)”,最让他头疼。他苦笑着对我说:“我怎么能根据我的喜好来安排他们的饮食呢?”说着,他耸了耸肩,满脸都是无奈和迷惑。
无独有偶,还有一次,我方代表团顺利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在离开荷兰前有一天的自由活动时间。荷方打算上午安排代表团游览市容并让大家顺便上街买点东西,下午则去参观。可供选择的参观点有两个:郁金香花园和风车村,这两个地方都是荷兰很有代表性的旅游点,但由于相隔较远而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一个。于是,他们便来征求中方的意见。我们团的同志彬彬有礼地回答说:“随便。”这位荷兰人不知所措,他猜想是不是中国人两个地方都想去?于是又详细地解释了一下两个地方的特色、地理位置,并十分抱歉地说,由于大家在荷兰停留时间短暂,只能去一个地方,希望大家包涵。团长这才意识到可能有所误会,连忙解释说:“您看哪儿方便就去哪儿,不要太费心了,反正我们都是第一次来荷兰,去哪儿都行。”眼见再也问不出什么名堂了,这位荷兰人只好自己做了决定——看得出,这样的回答让他实在头疼。
后来,这位荷兰人也对我说,他接待过许多国家的代表团,有两种情况最棘手,一种是团内意见太分散,一盘散沙似的,捏都捏不到一块儿;另一种就是不知道对方的真正要求是什么,让人无所适从。而中国来访的团组中,后一种情况居多,以至于他一听到“随便”二字就头疼不已。
我向他解释了我们中国人的礼貌习惯,他表示以后会尊重东方人的习惯。想了一想后,他又说,其实欧洲团队接待起来往往也很麻烦,有时一个十来人的团要分五六批来,有的乘飞机,有的坐火车,把接待人员忙得不亦乐乎。订房要求也不同,有的要住单间,有的要住套房,有的还非不吸烟楼层不住。到了安排活动的时候,有的客人提出要和有关部门进行会谈,另一些人则对此毫不感冒,一定要去博物馆、自由市场……
或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吧,东方人强调的是整体性和综合性,缺乏自我意识;西方人则更看重个性化。有个外国人曾尖刻地说:“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美国人不管别人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话可能有些偏颇,但也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也许,当我们与西方人交往的时候,真该少说几句“随便”了!
一个欧洲人
英语翻译如下:
a european
[例句]
But a new boss, even a European one, will be a post-crisis leader
但新总裁(即便是一个欧洲人)将会是一个危机后的领导者。
Europe欧洲;欧盟;(除英国以外的)全欧洲;European欧洲的,欧洲人的;(与)欧盟(有关)的;欧洲人;欧盟成员国国民;欧盟的拥护者;读音:['jʊərəp]
例句:他们飞往欧洲报道难民的惨状。
They flew to Europe to publicize the plight of the refugees
他们在欧洲各地晃悠了一夏天。
They spent the summer kicking around Europe
许多议会议员反对欧洲结成联邦。
Many MPs are against federation in Europe
拓展:欧洲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东南以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与亚洲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以直布罗陀海峡为界。欧洲最北端是挪威的诺尔辰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最西端是葡萄牙的罗卡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与亚洲合称为亚欧大陆,而与亚洲、非洲合称为亚欧非大陆。因为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欧洲的边界总是不一样的,所以就有了多个‘欧洲’的概念。
“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这句话来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类似于中国谚语或俗语。
原句:The Bible says, "when God closes this door, he will open another door for you
翻译:《圣经》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在一次船舶遇难中,仅剩下唯一一位被海浪冲到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上的幸存者,他热切地祷告,求上帝保佑他早日得到营救。
后来他只好筋疲力尽地设法用漂流的木头搭起了一个可以挡风遮雨的小茅屋,并储存一点仅有的东西,可是有一天,当他找完食物回来时发现他的小茅屋起火了,。他悲愤得几乎晕眩,“上帝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他大喊着。
然而,第二天一大早,他被一艘驶向小岛的轮船的声音唤醒,这艘船是来营救他的,“你们怎么知道我在这里?”这个疲倦的人问他的营救者们,“我们看到了你的信号烟。”营救者们回答。
当事情变得糟糕时很容易使人沮丧,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勇气,因为即使是在我们经受痛苦和折磨的时候,也有上帝在我们的生命中作工。
记住,下一次如果有茅屋在地面上燃起,那也许只是信号烟在召唤着上帝的恩典。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消极的事情,上帝都会给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
扩展资料:
《圣经》(Bible)是神所默示的,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最初出于希伯来文kethubhim,原意为“文章”,后衍意为“经”;希腊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汉译作“经”。
圣经是犹太人和欧洲人的信仰经典,讲述古时犹太人、耶和华的历史,并记录先知预言。当犹太教经典大量译成希腊文本后,希腊文ta biblia(复数,原意为“诸书”)遂被用以专指这些经典;拉丁文衍为单数词Biblia,后成为犹太教、基督教正式经典的专称,汉译作“圣经”。
在圣经中,历史资料占大量篇幅,它们记录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
希伯来人的历史包括:上帝如何拣选亚伯拉罕及其后裔,亚伯拉罕的后裔在埃及如何受奴役,摩西如何领他们出埃及,希伯来民族在迦南如何建立国家,大卫及其家族如何登上耶路撒冷的王位,北国以色列如何毁灭和南国犹大人如何从囚居地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并恢复宗教生活。
基督教将以上历史接受为他们祖先的神圣历史,到公元1、2世纪又加上耶稣基督的降生、传道、受难和复活,以及早期教会的发展。犹太教和基督教信徒确信,这些事件都是在上帝的直接安排下发生的。
-《圣经》
用“a”因为欧洲人是“European” 此单词的第一个发音为辅音,所以定冠词用“a” 而不用“an”
一个欧洲人
[网络] a european;
[例句]但新总 裁(即便是一个欧洲人)将会是一个危 机后的领导者。
But a new boss, even a European one, will be a post-crisis leader
我觉得用外语来骂人,无非就是那几个词,你应该能知道的吧。但是他如果用其他的话,你就真的不知道了,而且你骂他他也不知道,你们两个人都处于互相骂了的状态,自己会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不受控制。现在的APP那么厉害,你要是实在听不懂的话,你可以拿那种翻译的对着他讲,然后你就知道他骂你什么,同时你也可以骂回去,把自己要骂的汉语转化成英语给老外看。气死他,最主要的是不能输在气势上,至少要让老外看着你的嘴巴一直在动,他就会更加气愤那么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觉得现在英语在世界上那么流行,你最好是好好学习,不仅仅用在吵架上面,以后用途可大了。我在快手上看到一对异国夫妇,你是一个中国的大姐,学习英语很厉害的,经常和她老公互相吵架,就是因为她英语学得好,所以什么都听得懂。然而,当她用方言骂她老公时,她老公都处于一脸懵的状态,觉得她老公有点吃亏,毕竟我们能听懂外国人说话和外国人很难懂我们的方言,我觉得太爽了。想一想,中国人和老外吵架真的特别搞笑,因为双方都不知道彼此说了什么都听不懂。只能自己越说越生气,完全是在跟自己生气嘛。反正就尽量用自己知道的骂人的英语词汇来骂老外吧,我觉得老外其实也不会骂出特别过分的那些一句,中国人吵架骂人可是很厉害的,我相信你英语学好的话,画面会非常美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