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第1张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在孩子身边。

父母孩子的关爱,无需大鸣大放,不需要昭告天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母的爱就像雨露一样,无处不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从物质到精神,父母对孩子全身心投入进去,大到孩子将来要做什么,小到今天吃什么?事无巨细,一包到底,就没有父母们不能做的事情。

只要是与孩子有关的,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父母们都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可怜天下父母心,都是为了孩子的前程,无论什么,父母们都愿意尝试一下,所有责任后果,父母们都是一肩挑,不会让孩子分担分毫。

而这些东西,都是随时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如何让孩子体会到这种爱的滋味,父母们还需要帮助孩子养成对他人付出的感恩之心,不能理所当然享受别人的付出,自己也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人以帮助,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断地传承下去。

慢慢地,孩子的内心深处就能培养出一个宏观世界,能够主动替他人着想,能够主动给他人以爱心,长此以往,让世界充满爱,也不会那么遥不可及了。

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会变得非常粗心,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于这种粗心的家长,我们需要关注并找到解决办法。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粗心家长的原因。对于粗心的家长来说,一部分是因为经济条件较好,孩子生活的物质和学习条件都已得到满足,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转移到其他方面,忽略了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另一部分是因为工作与家庭矛盾,并且更容易选择将时间投入到工作中,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

其次,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由于我家是独生子女,父母非常重视我的学习。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我感到很寂寞和缺乏关爱,因为父母经常在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时间陪伴我。我曾经从学校请假回家,却发现家中没有人,感到十分孤单和失落。这样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粗心家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为我日后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一种反面教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粗心的家长应该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主动调整自己的态度,并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其次,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多一些沟通,增进亲情的感受和交流。此外,家长应该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总之,粗心的家长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我们应该关注这种现象,并通过提高家长的意识和改变态度,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的存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有爱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一起呵护孩子,创造出一个幸福的家庭。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感鼓励必不可少,物质奖励也无不可。

说起物质奖励,一直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小时候,家长对于我们的成长几乎都是鼓励而已,而不像其他家长那样,如果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又是买玩具,又是给零花钱之类的。可以说一直都是羡慕这样的同学的。

可能是家长之间也有交流吧,爸爸想要效仿其他家长这种物质奖励方式。于是小学四年级那年,年前期末考试之前爸爸许诺,只要有一个人得到班级第一,就给我们买一个小霸王学习机,虽说是学习机,其实也可以玩游戏。在当时我们认为这个学习机是必拿的。因为我家兄妹三个,在之前的期中考试里都是班级第一。

结果考试成绩一出,我们三人都懵了,三人的成绩都是班级第二,要么是差1分,要么是差05分。这下我爸爸更懵了,这不科学啊,别的家长提出物质奖励拿成绩都是增长的,怎么自家的孩子成绩还下降了。从那以后,爸爸再也没提过物质奖励的事情了。

其实相对于虚无缥缈不知所云的精神鼓励,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其实更能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并且不止家长,其实一直以来学校也在这样做着,那一张张的三好学生奖状,一朵朵小红花,都是物质奖励的一种。家长对于孩子适当的进行物质奖励也无不可。

其实不只是在学校,即使是步入社会的成人,也是如此。对于一个工作努力成绩优秀的员工,有的老板会实实在在的涨工资加奖金,而有的老板却是口惠而实不至,各种夸赞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工资不涨,奖金不加。对于员工来说,如果遇到第一种领导,那无疑是最幸福的,工作也更努力。如果不幸的遇到第二种老板,大部分人都会直接走人吧,即使忍气吞声不走的,平日消极怠工不说,估计私底下也会时常问候领导的十八辈家长吧。

所以说,不要以为孩子就傻,三两句好话夸一下就可以了。有时候就该给一点物质奖励。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上没有动力的孩子,适当的承诺一些物质奖励,可以有效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花一点小钱,却让孩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了,在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的时候,家长务必注意适度,过犹不及。奖励的范围,不要超越孩子所在的接受范围,不能助长孩子的骄奢*逸。另一方面,家长务必做到言而有信,承诺了就要做到,否则将对孩子完成巨大的伤害。

至于很多专家所说的,物质奖励不如情感鼓励,物质奖励会把孩子教坏,使得孩子拜金等说法。我觉得纯属无稽之谈。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了培养出个圣人,中华五千年,圣人又有几个,其中还不乏欺世盗名之徒。我们只是希望孩子日后能够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好好生活,仅此而已。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缺一不可。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

现在社会在高速的发展中,在很多的时候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事情给我们的心理承受着太大的负担,那么在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如何减压就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了,那么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式来进行减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心理压力大怎么办

一、充足的睡眠

在发生心理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个睡眠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缓解,因为睡眠不足会导致严重后果:不仅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能造成全天焦虑和紧张。有时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焦虑通常会阻碍睡眠。

如果当你遇到自己烦躁的时候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睡眠的方式,我们可以试着制定一个7--9个小时的睡眠计划,饱饱地睡上几晚,看看白天的焦虑是不是减轻了。

二、笑一笑

经常的笑一笑也是可以有效的缓解压力的存在的,当工作让我们情绪低落时,迅速调整下心态,咯咯地笑几声吧。研究表明笑声能够缓解抑郁和焦虑,所以不妨从网络上找些搞笑的段子平复下紧张的神经吧。

三、简化大脑

物质简化=心理简化。

如果工作的地点混乱不堪,就很难放松心情,且使工作显得更加凌乱繁琐。因此花15分钟左右整理一下房间或办公桌,并养成保持事物干净的好习惯。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思考问题,也就没有焦虑的机会喽。

四、表达感激之情

研究证实常念感恩有助于减轻焦虑,尤其当我们休息充分后。因此摒弃疲惫不堪的心态,怀着感激的心态开启你的感恩之程吧。

五、吃对食物

焦虑会让我们的身体乱作一团:胃口也会跟着改变。为了给身体提供所需的支持,应该选择富含维生素B和-3等营养元素的食物,并配以健康的全谷物碳水化合物。

研究证实维生素B与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关,而-3可以减少抑郁症和焦虑症。全谷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调节体内五羟色胺——一种让我们“感觉良好”,并保持心态平和的神经递质——的水平。

不过要注意,吃含糖量较高和加工的食品会加重焦虑症状。

六、冥想

现在我们应该都知道冥想就是放松,但科学家们同时也发现冥想实际会增加大脑内的灰质——可令体内的压力减少的物质。很多专业人士都强调了冥想对焦虑、情绪和压力症状的积极作用。

此外,冥想还是一种观察大脑的方法,让我们搞清楚耐人寻味的焦虑情绪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而理解大脑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让我们远离那些负面情绪。

七、作一个前景板

如果未来看起来过于苍茫而可怕的话,就改变对目前现状的看法吧。花一小时制作一个前景板,有时单单只是设定具体的目标就能将我们从对未来未知的焦虑中解救出来。

而对于不善手工的人来说,可以试着制作一份有趣的电子版前景图,为自己增添一些动力。在制作画板时,不妨想想“真益激必善”五字箴言:即我的想法是真实的、有益的、激励的、必要的且善良的吗如果不是的话,赶紧摒弃掉。

八、玩起来

小孩子和动物似乎天生有玩耍的能力,因为他们没有像邮箱过满这样的焦虑。直到办公室发出放假的消息,我们才必须负责任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光。

可以提议带朋友的狗出去溜溜弯,或是帮朋友带一下午孩子,让自己的大脑放松放松,让这些无忧无虑的小朋友带动你一起玩儿吧。

九、绝对安静

计划出一段时间,让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离。先从适合自己的一小段时间开始,以便能持续下去,哪怕是很短的5分钟也行。

绝对安静意味着在此期间你关掉手机,关掉电视,不看邮件,不看新闻,统统关掉不看。让别人这段时间内是联系不到你的,这样就能暂时远离忧虑。

噪音过多会增加紧张程度,那就在嘈杂的日常生活中为自己留出绝对安静的片刻吧。

十、提前制定计划

提前抵抗焦虑的方法就是事先准备好。试着制定一份工作计划或列出待办事项,养成提高工作效率的好习惯。因此与其每天早上花十几分钟疯狂的找钥匙,倒不如养成每天回到家就把钥匙放到同一个地方的习惯。

前一晚就找出要穿的衣服,装好运动背包并将其放在门口,或提前定午餐。一定要提前准备才能避免焦虑产生。

心理压力大的危害

第一、生理方面:心悸和胸部疼痛、头痛,掌心冰冷或出汗、消化系统问题(如胃部不适、腹泻等)、恶心或呕吐、免疫力降低等;

第二、情绪方面易怒、急躁、忧虑、紧张、冷漠、焦虑不安、崩溃等;

第三、行为方面:失眠、过度吸烟喝酒、拖延事情、迟到缺勤、停止娱乐、嗜吃或厌食、吃镇静药等;

第四、精神方面:注意力难集中,表达能力、记忆力、判断力下降,持续性地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持消极态度,优柔寡断等。

心理压力大吃什么

1、南瓜

南瓜富含多种胡萝卜素,其中含有的抗氧化剂胡萝卜素能够有效去除有害酸素,其抗氧化成分还能防止老化,预防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等成人病。此外,南瓜还能有助于加强体内的神经组织,消除因各种事物导致的压力以及失眠症。

2、黑巧克力和坚果

黑巧克力的糖分有助于恢复疲劳以及活跃大脑。巧克力可以刺激中枢神经,所以忧郁时请吃巧克力消除压力。压力过多容易导致镁不足,而坚果类食品中富含的镁能够有效消除疲劳减轻压力。

3、苹果

苹果富含钾、维他命C、有机酸及果胶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含有的钾能够与人体过剩的纳盐结合,使之排出体外,同时还具有降低高血压的效果。苹果中富含的有机酸有助于恢复身体疲劳,果胶能有效降低血液内胆固醇含量,保持血糖稳定,降低血脂。

4、红薯

甜味浓的红薯富含增进乐观意识的营养类胡萝卜素和纤维质,有利于减轻压力。

5、绿茶及葡萄酒

绿茶及葡萄酒也能有效消除压力。绿茶中含有的咖啡碱能提高集中力,而葡萄酒对于降低血压、缓和神经紧张、缓解压力具有显著成效。

6、青花鱼

减压食品青花鱼中富含的蛋白质以及欧米伽3,能够促进动脉循环,防止老化,提高免疫力。此外,青花鱼中还含有丰富的DHA成分,能够有效促进脑细胞的成长,从而提高记忆力及学习能力。

7、胡萝卜

胡萝卜中富含的维他命A有助于恢复疲劳。同时,其中含有的钾能够使神经保持兴奋状态,促进肌肉纤维收缩,消除因压力所产生的焦躁感及不安感。

总结:相信大家在通过上文中阅读已经知道了在发生心理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进行有效的减压,适当的减压对于我们的身体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同时我们也跟大家分享了一些可以减压的食物,大家不妨尝试一下哦。

快速阅读229/300《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对孩子的语言要照顾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对行为进行批评。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父母要学习人性的方法。

第一章交流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

一、孩子的问题:隐藏的含义。

1、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有它自己的含义。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孩于的问题往往隐着他们实的担心、愤怒、失望或者伤心。

2、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药。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二、毫无效果的对话: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

1、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跟孩子交谈。沟通: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2、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还要有技巧:需要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要先说出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孩子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想什么。在纠正他们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聆听、尊重孩子的感觉,承认他的想法。向对方敞开心扉。关心孩子心烦意乱的情绪,帮助他们应对难题,只有当孩子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

三、谈话的原则:理解和共鸣。

1、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当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

2、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是正常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安慰。我们能给予的最大帮助就是感受他,我们不仅理解他的感受,还理解他的特别暗示。

四、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人会感知:混乱的感受,混乱的信息。

1、孩子爱我们,同时也怨恨我们,我们学着接受我们自己内心以及孩子心中矛盾情感。让孩子知道这种情感是正常的,通过承认表达出来,减少孩子内疚和焦虑。教会孩子表达情感。对孩子来说,知道他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

2、当他确确实实知道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他的内心就不太可能觉得“一团糟”。就像一个孩子说的“如果我的这些混乱的情绪能够被理解那么它们就不是那么混乱的。

3、映射情感:说出孩子的感觉有助于他们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当我们的孩子感到苦恼、害怕、困惑或者痛苦时,我们很自然地会匆匆给出评价和意见,通常会明白无误地说出来一一即使不是故意的一句“你太迟钝了,不知道该怎么做。”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在孩子原先的痛楚之上又增加了新的伤害。在这样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

第二章语言的力量:鼓励和指导的更好方法

一、称赞对孩子不再有用了吗

1、孩子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干扰,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

实际上,夸奖可能导致紧张和行为失当。当父母跟孩子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时,他可能无法接受,因为他对自己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夸奖越多,他的不端行为可能就越多,因为他想显示出他的“真我”。

2、夸奖就好吗如果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们可能对于艰难的任务会更加坚持不懈。

3、令人满意称赞: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的成绩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他品格的扭曲变形。称赞包括两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后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

4、学会称赞的步骤:表达中要充满欣喜和赞赏,言辞中要传达对孩子的努力的承认、尊重和理解。描述性的语句让孩子得出积极的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

5、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孩子发表任何观点。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当时并不是教训肇事者人品的合造时机,应该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

二、当出了问题时:要回应,而不是反应。

1、父母的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它只能导致气愤和增恨。而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辱骂会伤害孩子。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就需要利用每个机会强调他们积极的一面,避免使用贬低性的言辞。

2、一致的交流:让言语和心情相符。孩子从父母那里需要的、感激的是符合心情的反应。他们希望听到反映父母真实心情的言语。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愤怒?描述了我们的心情,以及告诉孩子以后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不愉快。学会排解愤怒。

3、发怒的三个步骤:准备承认事实,表达加强愤怒的强度和感受,解释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对生气孩子的回应:方法最重要。父母做出直接反映孩子不安情绪的、具有移情作用的回应,表达父母的同情和理解,这对改变孩子的愤怒情绪是很有效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正面的、鼓励的。我们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你做那件事做得很努力。谢谢你的帮忙”不带指责、评价表达出来。当麻烦发生时,我们寻求的是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责备和批评。

第三章自取其害:应该避免的错误做法

一、恐吓:不端行为的邀请函。警告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如果他有一点点自尊的话,他就会再次违纪,以此向别人展示他不惧怕任何挑战。

二、贿赂:重新思考下“如果…那么”的谬误。为了得到奖励有些孩子会故意犯错,这样的推理可能会很快导致讨价还价和勒索。如何是个惊喜,会非常有益,让人开心。

三、许诺:为什么不切实际的期望会给每个人带来焦虑。当父母用许诺来强调他们说的话的意思时,就无异于承认那些“没有许诺过”的话是不值得信任的。

四、挖苦:学习的严重障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不应该诋毁孩子的形象,对孩子教育,不能有难堪的挖苦和严厉的陈词滥调。。

五、权威需要简短:少说更有效。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回应孩子的经济方法。一句幽默常常抵得上千言万语。权威需要简短和选择性沉默。

六、对待谎言的策略:学会怎样能不助长谎言。如果说真话时,孩子受到惩罚;说谎时,孩子得到爱。你想孩子会如何做。为什么孩子会撒谎他们撒谎有时是因为他们不被允许说出真相。有时他们说谎,是为了用幻想来弥补自己在现实中的不足。我们不能激发孩子防御性的撒谎,我们不能有意制造让孩子撒谎的机会。说话要切合实际,就事论事,我们希望孩子知道没有必要对我们撤谎。“为什么”就意味着父母不赞成、失望、不高兴,从而引出过去受责备的回忆。

七、偷窃:懂得所有权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如果你确定孩子从你的皮夹里了钱,最好不要用提问的方式问这件事,而是告诉他:“你从我的皮夹里拿了一块钱,我希望你还给我。”不要把孩子叫做小偷或说谎的孩子,或者预言一个不好的结局,这很重要。

八、不能用粗鲁方式教育孩子懂礼貌:培养礼貌的方法。当孩子忘了说“谢谢”时,父母会当着其他人的面指出来,这种做法至少可以说是很不礼貌的。父母急急忙忙地提醒孩子说“再见”,甚至他们自己都还没道别。生活中的美好不可能用大锤来灌输。提前跟孩子说好要遵守的规则。需要提醒时的手语。清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第四章责任感:要求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一、责任感的源泉。价值观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爱戴、尊敬的人同化,通过模仿他们,孩子们吸收了他们的价值观,并且成为孩子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责任感不可以强加。责任感只能从内心产生,由从家庭中和社区中吸取的价值观中慢慢培养和指导。孩子究竟能学到多少我们希望他们知道的东西,取决于他们内心对我们教导的情感反应。

二、预期的目标和日常实践。孩子的责任感开始于父母的态度和技巧。态度包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技巧包括向孩子示范处理情绪的可接受的方法的能力。

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不要针对他们的行为、他们外表的服从或者反抗作出反应而要对引起这个行为的真实想法作出回应。品质教育取决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品质特征无法通过语言传输,必须通过行动来传达。长期计划的第一步:要关心孩子的想法和情绪,不要针对他们的行为、他们的外表的服从或者反抗作出反应,而要对引起这个行为的真实想法作出回应。座右铭:让我理解,让我表现出我的理解,然后我在用词上不要表现出批评和谴责。

四、医治孩子的情感创伤。就像孩子摔倒受伤时,父母会马上给孩子提供身体上的急救样,父母同样需要学会当孩子情感受伤时向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急救。孩子需要的是没有贬低的信息,而不是批评。让孩子感觉自己出了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批评。

五、与孩子建立联系。那些留神倾听孩子说话的父母,不仅听,而且体谅孩子强烈情感的父母,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是有价值的,是受到重视的。这样的重视会带给孩子自尊。我们的任务是要和孩子建立联系,通过敏感的聆听,父母可以造成孩子令人欣喜的改变。

六、映射孩子的感党。很多父母说自己的孩子笨、懒、欺骗,却又希望这样的评价能够激发孩子变成一个聪明、勤劳、诚实的人。父母否定性的反应很容易扭曲孩子的自我形象。否定性评价——哪怕本意可能是想要纠正孩子的某些缺点——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负担。预防“愤怒的葡萄”,父母应该自觉避免使用那些能够导致恨和厌恶的言辞及评论。

七、不带抨击地陈述感受和想法。遇到麻烦时,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攻击孩子的人品和尊严,带着敏感的心倾听孩子的话,努力理解孩子的观点,不说尖刻话,不带辱骂反应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孩子内心就会开始变化,同情氛围让孩子注意到父母公平、体谅、礼貌态度并且模仿。孩子责任感获得还需自己的努力和实践。

八、孩子的发言权和选择。在日常实践中找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来锻炼孩子的判断力和作选择的能力。从小培养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如果必要,让他们自己作出选择,例如食物(提供很多项选择,让孩子自己选,选择吃什么吃多少是孩子的责任)、衣服(在允许范围内孩子穿哪一件衣服自己做决定)、家庭作业(孩子自己独立完成,除了听写一类的,孩子需要帮助自己提出来,我们提供帮助只是把路指出,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目的地)。

九、零用钱:认识到钱的意义。零用钱不应该作为对好的行为的奖赏和家务来付给孩子。给孩子提供使用金钱的经历,从中锻炼孩子选择和承担责任的能力。照顾宠物:提供关爱的共同事业。日冲突领域和责任范围:尊重,维护孩子的自主性,可以写纸条沟通,有幽默感。

十、音乐课:保持家庭和谐。在掌握乐器上,孩子需要父母对他们努力的赞赏,而不是错误的批评。尊重孩子想法,孩子就会考虑父母的愿望。练习乐器是孩子的责任。音乐是给孩子提供情感有效出口和消遣。约定规则。

十一、家长会:把问题集中在如何帮助孩子上。老师:唔,让我告诉你,你的儿子不能按时到校,他不做家庭作业,他的笔记本一塌糊涂。父亲(记录):哦,你的意思是说他需要改进,要准时到校、做家庭作业、保持笔记本整洁。但是当他看到父亲的笔记时,他惊讶了。(把孩子的问题转化为建设性语言传递给孩子,正向表达)。

十二、朋友和玩伴:监督孩子的社交。孩子需要机会跟和他自己性格不同或互补的人交往,因此,内向的孩子需要性格更外向一点的同伴;我们的目的是鼓励互相补偿的关系,让孩子和那些跟他们性格不同的朋友多多接触。允许孩子为选择自己的朋友负责,同时我们也要承担责任,确保他们的择有益。

十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好的父母,就像好的老师,要让自己渐渐成为孩子可有可无的人物。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作决定。有意识的使用一些句子,暗示我们相信孩子有能力为自己做出明确的决定。例如“这真的取决于你自己”、“这完全是你的选择”。

第五章纪律:寻找替代惩罚的有效手段

一、在约束孩子守纪律的过程中,不要对孩子情感上的快乐造成伤害。惩罚无法制止不当行为,只会让肇事者在躲避侦查上更有技巧。在孩子受到惩罚之后,他们会想办法更加小心,而不是更顺从,或更有责任心。同情的话语和理解的心情,移情作用——父母理解孩子情绪能力——培养孩子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因素。

二、父母的矛盾心态:需要更好的方法。儿童心理学家告诚我们,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我们深深担忧自己会毁了孩子的一生。被爱的需要,大多数父母都爱他们的孩子,但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迫切需要被孩子来爱,这一点很重要。宽容就是接受孩子的孩子气是一种态度,宽容的关键是在于接受孩子拥有宪法规定的各种权利,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愿望,无需对自己的感觉负责,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过分纵容是允许不良影响,会带来焦虑。允许情绪,但要限制行为

三、有用方法:关注行为,关注情绪,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但是要限制、指导他们的不良行为,要有意义,塑造人品。父母的训诫可能最终会带来孩子的自律,通过认同父母和父母体现出来的价值,孩子内心会获得自我调整的标准。无用的训诚方法:愤怒的争吵。

四、纪律的三个领域:鼓励、允许、禁止。对于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第一个领域包括我们希望并且认可的行为,第二个领域包括不认可,但因为某些特别的原因可以忍受的行为,第三个领域包括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必须禁止的行为。

五、限制的技巧:清楚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什么替代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父母不太清楚该怎么做最好的,先什么也不要做,先思考、弄清自己的态度。把孩子不满降到最低。

六、表达不同限制时要用不同方法:承认孩子的愿望,并用简单的话说出来;明确 指出对某个具体行为的限制;指出愿望至少能部分实现的途径;帮助孩子说出一些作出限制时可能导致的不满表示同情。限制的语言越简洁、越客观,孩子越容易接受。当限制指出某个物体的功能是孩子更愿意接受。“椅子是用来坐的,不是站的”。

六、孩子需要健康的方法释放他们的能量。安排合适环境,让孩子身体得到活动。纪律要明确地执行。父母不是用来打的,永远不允许孩子打父母。孩子不是用来打的。

第六章积极的养育:孩子生活中的一天

一、好的开始,每天闹钟叫醒孩子是比较好的办法,孩子讨厌打扰他们的眠、破坏他们的美梦的父母。

二、时间表的专制:高峰期。当孩子觉得仓促时,他们会自己抓紧时间。早餐:没有道德说教的进餐。吃早饭的时候,不是教育孩子普遍哲学、道德原则,或者礼貌举止的好时机。对父母来说,这时只适宜给孩子准备有营养的食物。

三、抱怨:处理失望情绪。为了避免反抱怨或者解引起怒气更甚而陷入争吵,父母需要学会承认孩子的抱怨,以此作为对孩子抱怨的回应。

四、穿衣服:鞋带的战争。当孩子穿着脏了的衬衫回家时,父母可以这么说:“你看起来今天很忙啊,如果你想换,壁橱里还有一件衬衫。”

五、上学:帮助比长篇大论更好。把孩子忘了的东西递给孩子,不说教。送孩子上学,分手时说“祝你今天愉快”。对孩子来说:“两点钟我去接你”比“放学后,不要在街上闲连”更有指导性。放学:提供热情的欢迎。问孩子开心的事,不要问孩子那些只会引起无精打采的回答的问题。回家:在一天的最后阶段重新和孩子交流。“不许提问题”的时间可以帮助创造宁静的绿洲氛围,大大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六、就寝时间:战争还是和平?可以利用就寝时间跟每个孩子说说亲密的话,那么孩子就会盼望就寝时间,他们喜欢和妈妈或者爸爸有“单独在一起”的时间。父母的特权:不需要孩子的许可证。如果孩子因为父母晚上要出去而哭起来的话,不要去谴责孩子的恐惧,但是也不要服从孩子的愿望。尽量多陪伴少看电视,只监督儿童媒体节目的质量和性质是不够的,父母可以通过健康的感情关系、快乐的嬉戏和令人满意的业余爱好,为孩子打开学习、交流和贡献之门。

第七章妒忌:不幸的传统

一、新生儿诞生:仿佛兄弟姐妹之间的入侵。嫉妒和竞争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分享父母的爱和分享爱人会让人非常痛苦。孩子不会怀疑家庭里妒忌的存在,他们早就知道妒忌的含义和影响。

二、诞生:介绍入侵者。这样说就足够了:“我们家又多了一个新生宝宝。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能够不受拘束地、公开的表达出苦恼,不要让他们暗地里郁郁不乐。

三、表达妒忌:话语好于病症。恶梦是孩子对用言语不敢表达的画面的一种表达方式。跟可怕的恶梦相比,用言语表达出妒忌和愤怒对孩子更好。父母在帮助孩子释放他们情绪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四、妒忌的各种表现:竞争等。妒忌的源头:孩子希望成为父母唯一“挚爱的人”的愿望。处理妒忌:语言和态度很重要。理解他们的情绪。同情的话语:妒忌的消除。我们不会为野蛮的情绪感到震惊。情绪是坦率的,攻击是有害的。最好把怒气象征性地发泄到一个无生命的物体上。

五、质量或平等:爱要惟而不要均一。由于孩子渴望得到我们完整的爱,当他们的这种欲望被承认时他们就会感到安心。离婚和再婚:妒忌的另一个竞技场。孩子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和另一个陌生的成年人分享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理解他们的不安,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担心。

第8章孩子焦虑的一些来源: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

一、父母知道每个孩子都会有担心和焦虑,但是他们不明白这些焦虑的来源。因为担心被抛弃而产生的焦虑:通过准备工作让孩子安心,孩子最大的恐惧是父母不再爱他并抛弃他。永远不要威胁说要抛弃孩子。不管是开玩笑,还是愤怒当中,都不要警告孩子说他或她将被抛弃。

二、由于内疚而产生的焦虑:简洁更加有效。对待孩子犯规行为,应该像一个优秀的技工去处理损坏的汽车那样不谴责车主,而是指出需要修理的地方。帮孩子找到改进办法,而不去指责。

三、因不信任或者不耐烦而产生的焦虑: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耐心地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穿一件外套不容易”“瓶盖很难拧开。”孩子的生活不能被大人对效率的需要所控制。

四、由于父母之间的冲突产生的焦虑:内战导致的后果。对孩子来说,让他们知道父母之间有分域,需要协商,这样会比较好,而让他们目击父母之间的互相攻击对孩子则没有好处。父母吵架避开孩子,偶尔遇到了当孩子面和好。

五、由于生命的终结而产生的焦虑:神秘面纱下的谜团。跟孩子谈论死亡时,最好避免使用委婉语。利用绘本(獾的礼物)等。

第9章性和人类价值观:需要审慎处理的重要问题

一、父母自己对性的态度。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只有在信任和关心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不管父母未说出口的感觉是什么,孩子们都能感觉到,即使他们在言语中尽力掩怖自已的感觉。

二、性感觉的开始。早期的触摸和爱抚是性教育的一部分。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嘴巴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镜子,让它成为一面愉快的镜子吧。

三、性和如厕训练。指导文明排便习惯,不耐烦的训练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四、告诉孩子关于性的问题的合适年龄是当孩子开始问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坦诚地承认他们这种好奇心,孩子好奇心最好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10章总结:如何养育孩子

一、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

当父母努力带着关心回应孩子时,回报是丰厚的,孩子听到了差别,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跟父母说话。

二、纪律:对感受要宽容,对行为要严格。对所有的感受、愿望、欲望和幻想,应该宽容对待,不管它们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矛盾的。像我们所有的人一样,孩子无法禁止自已的感受。孩子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没有父母的帮助,他们很难不依照他们的冲动和欲望行事。

三、关心而有效地对待孩子是可能的。智慧的起点是聆听。不要否认孩子的体会。不批评要引导,当你生气时说出你看到的事情、你的感觉、你的期望,用人称代词“我”开头。赞扬孩子说出具体的事情,不要批评性格特点;学会了伤害性较小的拒绝方式,在孩子的幻想中,同意你现实中无法同意的事情,孩子很难分辨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区别。在影响孩子生活的事情上,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说话的机会。

四、哪些孩子需要心理治疗:心灵创伤;害怕的孩子;过分紧张的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过分谦卑的孩子;对性过分强烈的孩子;极度好斗的孩子;习惯性偷窃;好的不真实的孩子;不成熟的孩子;性格内向的孩子;抽搐和怪癖。

孩子的青春期总是懵懵懂懂的,这个时候总少不了对异性的接触,但是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家长需要在这个时候适当的插手,让他们走回正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让他们不在接触,那么这只能让他们更叛逆。

父母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有密切的联系,在关于孩子情感的方面,父母总是扮演着特别重要的绝色。应该父母有经验,他们以前也是这样,明白正确的处理方法,老师的处理方法不是那种简简单单的处理就是那种很暴力的处理方法,总是会越来越糟糕,青春期的孩子更叛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轻易的听老师,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就很重要了,父母要给孩子耐心的教导,告诉他利害关系,让他自己想明白,在情感方面是对你自己有利的还是对对方有利的。让孩子自己想,现在的情感有没有信心走到最后,如果有,或许你可以鼓励一下,每天让他回来把今天和对方的事情说出来,如果没有,那么就教导孩子是不是还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因此,家长的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父母的教育方法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在学习的阶段,会把之前的事当作经验,所以孩子会受到父母种种影响。尤其是父母的事情,如果父母能够教育好孩子,用正确的方法,那么这时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父母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如果父母在孩子情感期间给他讲之前的情感方面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把你当作榜样,你就是他的经验来源,好的育儿师绝不会对孩子进行打骂,照样也能把孩子教育是很好,所以说,方法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不要把孩子放在学校就不管了,孩子在学校外的情况父母应该更加关注。

01

盖伊温奇,一名私人心理医生,纽约临床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家庭与夫妻治疗。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除了是减轻心理压力的专家,也是炙手可热的主持人和知名作家,还是一名小有名气的脱口秀演员。

盖伊温奇的代表作《情绪急救》《抱怨的艺术》

《情绪急救》创作于2014年,盖伊温奇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把自己多年行医经验,和遭遇的案例,经过总结和分析,让读者在故事和案例中看到不良情绪的怎样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并给予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被誉为“心理小药箱”。

他说到:“当你在孤独时采取行动,当你改变对待失败的反应,当你保护好自己的自尊心,当你在与负面的情绪做斗争时,你不仅可以疗愈心理上的创伤,你会建立情绪恢复能力,你会变得更强”

02

我们都知道人的精神和身体一样都会生病、受伤,通常我们都会重视肉眼可见的身体上的伤病,在大部分人家里都会备有急救小药箱,里面放着绷带、药膏、止痛药等等,当磕破了皮要先清理伤口再上药包扎,骨折了要打石膏纠正骨头错位等等,肯定不会置之不理任由伤口感染恶化。但当我们遭受情绪伤害时,而这个小药箱却空空如也。而这本书正好给我们“心理小药箱”里面放上了“创可贴”、“抗菌药”、“冰袋”和“退烧药”。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情绪问题时,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其实是很难跟你感同身受的,大部分人会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嘛,熬一下就过去了”,“你想太多了!”“一切会过去的”,却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样处理你的情绪,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也是如此,甚至还会否定孩子的情绪。

《情绪急救》这本中列举了7种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心理伤害:

拒绝:情绪伤害和日常生活的摩擦伤害

孤独:人际关系的“肌无力”

丧失:带伤前进

内疚:情感体系的毒药

反刍:重新揭开结痂的情绪伤疤

失败:情绪“感冒”如何发展成心理“肺炎”

自卑:削弱你的情感免疫系统

作者在书中把这7类情绪,列举了很多好玩且特别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故事,让我们很容易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情绪的影子,看着这些情绪是如何发展和演变,会让人醍醐灌顶,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而书中给到我们的建议的确都是很容易上手可以马上操作的方法,能帮我们解决到大部分的情绪问题。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大家可以一起用起来,每个人都需要被疗愈,每个都可以被疗愈,我们就是自己最好的疗愈师…

涵涵肚子露出来了,妈妈说:“撩起衣服,容易着凉,请把衣服放下。” “女孩子坐着尿,男孩子站着尿,如果你站着尿会尿湿裤子,这次妈妈会帮你处理,下次不要再尿到裤子上啦。”

露出肚子与身体是否着凉有关系,与羞不羞没关系,让孩子全然地接纳自己的身体,接纳自己的性别。

妈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夸耀涵涵会背唐诗什么的——孩子如果会,说明他具有这能力,这属于自我的内在积累。孩子习得某种能力,只是为了自身内在的积累,不是为了取悦别人。

妈妈从不要求涵涵在客人面前表演歌舞,涵涵可以随时想跳就跳、想唱就唱。想跳想唱是涵涵的内在喜欢这样做,就这样做了,有没有人观看都一样。

不把孩子成长的力量放在取悦别人上,而在于自身的累积。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无论面对几百上千的观众,她都能放松地、自如地表现自己——我有这个能力,我展示就行了,无关乎你们对我的评判!因为从小没有以别人的评判指导自己的习惯。

1爱和自由

涵涵妈妈在《哈佛女孩》这本书上曾学过一招——让孩子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任:“再不乖,妈妈生气啦。”

未遇上《爱和自由》时,涵涵妈曾经用过,看了《爱和自由》之后,吓出一身冷汗:还好,用得少,赶紧改。如果长期让孩子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任,孩子就学会观言察色,迷失自我。

涵涵妈后来的说词是:宝贝,必须做某件事情是因为……(某个自身需要做的理由)。妈妈生气是因为妈妈自己有情绪,和你无关。

2感受疼痛

打针了,涵涵说:“妈妈我怕。”

妈妈说:“是的,打针是让人害怕。一会儿,护士阿姨扎针的时候,你觉得疼,想哭可以哭,想大声叫也行。妈妈会抱着你,妈妈在身边陪你,安慰你!”

然后亲亲涵涵,更紧地抱住她,涵涵从妈妈的眼神中获得了支持的力量。每一次都用这样的处理方式,涵涵对打针不会强烈的抗拒。

让孩子学习敞开全身的感受力去感受疼痛。如果痛苦一来,就把痛苦与自己阻断,那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起了心理防御机制:我不要感受,我不要感受。

这样孩子的习惯模式是:不要记住,不要记住,记住是件痛苦的事。长大后做事常常丢三落四的,因为这些已经成了他头脑里自动化的体察和感知模式了。

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直面痛苦的能力,他也不可能有很强的艺术感受力。我们现在的家长最常用的模式是:把孩子的感受与自我断裂开,然后又逼着孩子学艺术,孩子无法深入的学习艺术时,就骂孩子,殊不知学艺术是以敏锐的感受力为基础的呀!唉!

3内在的意愿

涵涵在学习分享,妈妈问:“宝贝,涓涓和你分享蛋糕,你开心吗?”

“嗯,开心。”

“你下次愿意和她分享你的食物吗?”涵涵妈用的这句话的关注点是放在孩子的内在。

通常情况下,妈妈们爱用另一句:“下一次,你一定要和涓涓分享食物哦!”外在的要求出现了,压力随之而来,内在的意愿不被重视。

4尊重孩子的肌肤感受力

有一天,妈妈给涵涵买小裤衩时,遇上了涵涵的小伙伴景儿的妈妈,景儿妈妈也在那个店里买小裤衩,说景儿非常喜欢穿小裤衩。

买回来后,涵涵不想穿,那个当下,妈妈脑海里冒出一句话:“你的小伙伴景儿就爱穿小裤衩,你怎么……”还好这句话没说出口,妈妈知道每个孩子肌肤的感受力是不一样的,不能和别的孩子对比,于是改了一个说法:“涵涵,你为什么不喜欢?”

“我觉得裤衩太小,穿起来不舒服。”

“哦,不舒服,那是旧的裤衩太小了,勒到你的小屁屁了,今天妈妈买了件大点的了,你试试看,如果还是不舒服,妈妈另想办法,好吗?”

你看,穿不穿小短裤的一件小事,都得注意把重点放在孩子的感受力上,不能勉强孩子,不能把别的孩子的情况套用在自家孩子身上。

5内在的感受

有时候,涵涵妈也会犯些小错误,比如说:“涵涵,快穿上这件裙子,让我看看漂不漂亮。”

涵涵说:“好的,我呆会儿穿到学校,老师们肯定会说我漂亮。”

涵涵妈一听:“坏了,要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取得别人对自己外表的评价上,岂不成了别人的心理奴役?到了学校赶紧交待老师们,给一点肯定就行,不要过多地评论涵涵的衣服。”

多少人一辈子着装都是为了迎合别人,没能力却硬要买名牌,为的是让别人看起来自己有身份。明明自己穿着不舒服,别人说好看,就把自己的身体硬挤进去,折磨自己活受罪。

穿衣服这件事也还是得回到内在感受上,后来涵涵妈学会了这么说:“宝贝,这件衣服喜欢吗,穿在身上的感觉怎样?”“宝贝,试一下这双鞋,走几步看看,感觉怎样?合脚吗?”这样的说法仍然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内在的感受。

6无条件的接纳

妈妈最经常对涵涵说的是:“宝贝,你乖的时候,妈妈爱你,你不乖的时候,妈妈也爱你!”

妈妈发出的信息是:你的自我无论是什么样子的,妈妈都无条件地接纳。

无条件地接纳使得涵涵从小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状况,包括认知上:妈妈,这个我不会。她从来不需要因为自己不会而羞愧,她是小小孩,本来就要在不断学习中长大呀,不会这个、那个的多正常呀。

身边却常常听到一些妈妈对孩子说:你不是会这个的吗,怎么不会啦?孩子一下子就听出这话里有批评的意思,心里更不自在了:哦,我不会,妈妈不接纳我,下回不会的时候,可不敢让妈妈知道了,要知道又该遭批评了。

一个孩子处在孩提时,尚不敢朝妈妈敞开心灵,长大以后,进入青春叛逆期怎么可能与长辈进行顺畅地交流?

7做个好的陪伴者

我们说六岁以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与成人之间、与社会之间互动的模式是否是健康的、人性化的,而不在于积累了多少知识。

涵涵妈从来不阻止孩子哭泣,做好共情,接纳孩子内在的情绪:宝贝,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了,妈妈理解。妈妈爱你,妈妈在这儿。

成人学习做个好的陪伴者!当孩子被告诫不要哭时,孩子往往把悲伤压抑得更深,负面情绪始终无法消除。我们往往以为孩子忘了,其实上过一些心灵工作坊的朋友就知道,无论这件事过去十年三十年或更久,一旦情景再现,所有的痛一如当初般强烈,绝对不会因为时光的推移而减少一分一厘。

8建构孩子的自我

在涵涵吃饭的提醒上,妈妈说的是:“宝贝多吃饭就能长身体。”除此之外不说争第一名之类的话。因为妈妈发现,之前爸爸和保姆爱用这种方法哄孩子,短时间内是有效了,但是出现了潜伏症状。

那一次,妈妈带着涵涵和另一个三口之家登山时,那个家庭的孩子是个十二岁的男孩子裕裕,当时的涵涵两岁三个月,妈妈和涵涵速度慢,裕裕妈就在后面陪同着一起慢慢走,裕裕和爸爸总走在好远的前面。一路上只听涵涵着急的声音:等等我,不要那么快,快停下。然后在裕裕哥的等待下,心急火燎地冲上前去。妈妈一看这情形,涵涵显然不知道自己与十二岁的裕裕哥哥之间体能上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她就是急呀。

妈妈估计她心里想:哎呀,我要做第一名,我可不能做第二名,第二名不好,不好,我就不要!所以不顾一切地数次要向裕裕哥哥发起冲击。这就是我在前面提出的不能接纳自己能力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在孩子尚未具备竞争能力时过早地引进竞争。孩子现在需要的是与内在的连结,而不是与外在的标杆较劲,到心智发展成熟了,掌握了社会游戏规则之后进行良性地竞争当然是必要的。

经过登山这件事后,妈妈感悟到“第一名”这个方法的毒性不小,坚决禁止家人再用。

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对自己负责就行了,要是如衿衿妈说的,衿衿吃饱了,爷爷奶奶就开心,吃饭又成别人的事了。这个话题应该归到立界限里去了。但归到成长的注意力应在内在还是引向外在,也是适合的。吃饭是为了爷爷奶奶开心,肯定是引向外在了。

分析到这里,该结束了,希望更多的父母能被触动,来改变,来理解“把孩子成长的注意力放在内在”,在养育中保持警觉,建构起孩子的自我。

让每一个孩子放松地成长,听得到内在的声音,去社会化却无损她的自我。妈妈们自身寻求成长的过程中,也适用于这一法则,把自己成长的注意力放在内在,保持深度地觉察,一切美好的可能就会到来。

这样与内在深度连结,一点一滴建构起的自我,到某一天将会彰显出强大的力量。

10语言的力量

例1

妈妈:“我这件衣服漂亮吗?”

宝贝:“你感觉呢?”(在内在)

“怎么穿了那么久还没穿好?”(从外在否定孩子)

“穿鞋子很考验你小手的灵活性,加油!”(正面鼓励)

“筷子用起来很简单,你看我。”(否定孩子的体验)

“筷子用起来可能不很简单,底下对齐可能更容易夹起来。”(支持肯定,示范)

例2

倩倩,五岁,是一个容易紧张、容易掉眼泪的女孩,她最喜欢的表姐在这里和她一起度过了一个暑假之后要回去了,倩倩感到很难受,可妈妈好像不是很理解她的感受。

倩倩(眼里含着泪水):“姐姐要走了,没人跟我玩了。”

妈妈:“你会找到别的朋友的,你可以和隔壁的晓峰一起玩啊。”(否定孩子的感受)

倩倩:“我不喜欢和他玩,姐姐才是我的好朋友。”

妈妈:“可姐姐也要回家啊,所以你不能这么耍赖。”(还是否定)

倩倩:“妈妈!”(啜泣)

妈妈:“你都已经五岁了,大姑娘了别这么哭哭啼啼的。”(不接纳孩子内在的悲伤感受)

倩倩狠狠地瞪了她妈妈一眼,然后就跑回自己的房间里,关上了门。

如果用以下这几句话,很明显看出来,孩子的整个内在感受是被接纳的。

“没有姐姐你觉得很孤单。”

“你会很想她对不对?”

“当你们习惯在一起的时候,分开是很痛苦的。”

“没有姐姐在,你很多时候都需要自己一个人玩了。”

这样的回答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亲密之感。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药!

关于这个话题,我的思考:我想,哪怕妈妈什么教育体系都不懂,只要在六岁前与孩子的内在保持连结,这个孩子就绝对健康。不拿大道理压孩子,不与别人比较,完完全全地关注孩子的内在,仅此一条,孩子将终身受益!

分割线

通过这些思考,我发现我与我家丫头内在的连接更深了,她的每一刻如花般绽放的情绪,深深地吸引着我。早早听到“儿童是成人之父”,现在才内化了。把我自己也内化成四岁,全然地感受着生活的快乐!

有时候看到电视上有关远古人类生活场景,我就想:“人类从古到今发展得这么快,到了今天还要往哪发展呢?”看着纷繁的世界,我常常陷入深深的沉思中,楼已甚高,飞行员已达月球,未来还要怎样呢?

曾经有人断言奥修是超越现在人类一千年的精神领袖,刚刚看到这个说法时,对于一千年后人类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理解。现在我开始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在和周围人的内在时,才真正明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慢慢放下对外在物质的索求,不断探索人类的内在世界,不断深入了解人类和宇宙,不断了解人和宇宙的关系。千年后的人类将呈现出灵异超凡的面貌,也许那里的人类,已经能自如地将自己与宇宙意识深深连结在一起。那时候的人类也会为今天我们只追求外在世界的成功而叹惜,就如我们今天赞叹千年前人类的状态一样。

我似乎找到了人类发展的方向?!

毫无疑问,外在的极度丰富的物质文明之后,必将走向内在世界的探索!

让孩子的前六年走向内在,这样的生命是喜悦的快乐的平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68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