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一、二、三个音孔,拇指拖于主管下方。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四、第五、第六音孔,拇指开开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
二、深呼吸、吸入的气尽可能多一些,吸气后、气息下沉,使气流在有控制的情况下有节制的均匀向外呼出,气息要平稳、不可忽强忽弱。
三、吹奏中, 高音时要用缓吹法(气流减小)低音时要用急吹法(气流加强)。
注意:
1、附着于音管左右侧的小指,不可固定不动,应根据演奏时的情况灵活掌握,如当运用上三指(即开闭四五六音孔)演奏时,右手小指应附着于第一音孔下侧,而左手小指可自然地随演奏抬起,这样才不至于影响上三指在演奏时的灵活运用。当运用下三指(即开闭一二三孔)演奏时,左手小指应回到副管位置,而右手小指可自然地随演奏抬起。
2、各个音孔在按下(既关闭)时一定要用规定手指第一节指肚将音孔按严,不能漏气,否则会影响音准和音色。在演奏葫芦丝,时应使手臂,手腕放松,手指适度地向里弯曲。开放音孔时,手指不宜抬得过高,过高会影响演奏速度和灵活性,但也不要太低,太低会影响音准和音量。
手势及指法如下图:
扩展资料:
葫芦丝在演奏中常用的技法有以下几种:
一、吐音。吐音是葫芦丝演奏中较重要的技法。吐音又分为单吐、双吐、三吐三种。
1、单吐
利用舌尖部顶住上腭前半部(即“吐”字发音前状态)截断气流,然后迅速地将舌放开,气息随之吹出。通过一顶一放的连续动作,使气流断续地进入吹口,便可以获得断续分奏的单吐效果,完成单吐的过程。单吐一般在音符上方用“T”标示。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单吐又可以分为断吐和连吐两种。
2、双吐
双吐是用来完成连续快速分奏的技巧。首先用舌尖部顶住前上腭,然后将其放开,发出“吐”字。简言之,在“吐”字发出后,立即加发一个“苦”字,将“吐苦”二字连接起来便是双吐。双吐的符号是“TK”。
3、 三吐
三吐实际上是单吐和双吐在某种节奏型上的综合运用,符号为“TTK”或者“TKT”,即“吐吐苦”或者“吐苦吐”。
二、连音
连音是常用技巧之一。适用于抒情如歌的乐句或乐段。用符号“⌒”(连音线)表示,连音线内的音除了吐第一个音,其余的音均不用吐,吹奏连音时要强调连贯、流畅。
三、滑音。滑音及技法在葫芦丝演奏中被广泛使用,其效果具有圆滑、华丽的特点,应用滑音技法可以模拟人声和弦乐器上的抹音效果。滑音又有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三种。
四、震音。利用震音技巧可以获得如同歌唱般的“声浪”效果,极大的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是人们揭示内心活动、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震音又有气震音和指震音两种。
五、颤音。颤音是由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快速交替出现而构成。具体要求是原音发出后紧接着快速而均匀的开闭其上方二度或三度音的音孔,符号为“tr”或 “tr ~~~~ ”
六、叠音、打音。两种演奏的技法和效果上差不多,关于它们的定义也是众说不一。就是在某个音出现前的瞬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高二度过三度的音,叠音用符号“ 又 ”表示,打音用符号“扌”表示。
参考资料:
葫芦丝-
关于葫芦丝的起源没有资料记载,已无法考究,仅能借鉴的是流传民间的故事传说。传说有喜剧的、有悲剧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与爱情故事有关。
(1)在德昂族广泛流传的古老爱情悲剧故事《昆撒乐和欧比木》,对葫芦丝的起源作了描述。
古代的德昂族寨子里有一个叫昆撒乐的小伙子和一个叫欧比木的姑娘,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昆撒乐会用树叶、竹叶吹奏出美好的音乐。由于叶片会干枯,难以保管,昆撒乐就用薄薄的铜片代替叶片,并把薄铜片放到细竹筒上吹。后来,竹管被虫蛀出一些小洞,吹奏时用手指按不同的洞眼,竹管发出的声音就会变化,再套上葫芦,声音更悠扬了。就这样,昆撒乐发明了“毕格宝”(葫芦丝的德昂语名称)。昆撒乐常常在劳动之余吹起“毕格宝”,欧比木一听到乐声,就会来与他约会。但是,欧比木的父母嫌昆撒乐家境贫寒,不愿将欧比木许配给昆撒乐,便悄悄的在深山老林里盖了一间小吊楼,将欧比木藏到小吊楼里,不让他们见面。昆撒乐是个有骨气的小伙子,决心外出去挣钱,娶回心爱的姑娘。欧比木一个人住在吊楼里,天天思念心中的情人,泪水把眼睛都弄花了。一天,欧比木见地面上有脚印,以为是昆散乐来过,就把梯子放下,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哪知吊楼附近的脚印竟是老虎留下的,晚上饿虎顺着梯子爬上吊楼,把欧比木吃了。
昆撒乐在外地拼命干活,节衣缩食,攒得了许多银子,赶回家。他找到小吊楼时,发现心上人已不在人间,悲愤不己,钻进深山将老虎杀死。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会用“毕格宝”吹起悲怨的乐曲,控诉这人为的悲剧。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昆撒乐和欧比木就将“毕格宝”作为“传情”乐器世代传承了下来。“毕格宝”吹奏的曲子就是德昂人民用葫芦丝世代传承吹奏的《流泪调》。现在梁河县的河西乡二古城德昂族村寨里,还有人会吹这首调子。
(2)在梁河傣族聚居区流传的葫芦丝起源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勐养江畔住着一个勤劳、善良的傣族青年叫桑亮。在他去参加“嘎光露盛会”的途中帮助了一位卖葫芦籽的老大妈。在老大妈的预言下,桑亮与买走葫芦籽的温柔美丽的傣族少女少玉相遇并深深相爱。为了记住这位卖葫芦籽的老大妈,少玉在勐养江畔种下了葫芦,桑亮就在旁边种上了竹子,以便葫芦攀爬生长。4个月很快过去了,葫芦缀满藤蔓,竹子繁茂,桑亮和少玉也定下了婚期。一天,两人相约去摘葫芦来装饰新房。谁知,灾难突然降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雨助澜着勐养江水扑向村寨,村寨顿时一片汪洋。为了逃生,桑亮砍下竹子做成了简易的竹筏,少玉在竹筏上挂上葫芦以增加浮力。但竹筏还是难以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为了能让心上人生还,善良的少玉毅然跳下滔滔的江水中,将生的希望给了桑亮……。桑亮最终战胜洪魔活了下来,却无法排遣对少玉的思念,悲痛欲绝的桑亮在他们种下葫芦与竹子的地方搭起了窝棚,整天抚着曾乘载过两人命运的竹伐以泪洗面。一天他听到竹子和葫芦在风中发出的声音,于是有了灵感,做成了今天的葫芦丝。他每日流着泪对着勐养江吹出凄凉调子,来倾诉内心的悲痛及对少玉深深的思念之情。天长日久,桑亮吹奏的曲子自然形成了一首曲调,听起来非常悲凉哀婉,泣如诉,婉转缠绵。在勐养民间被称之为“葫芦丝古调”,又名“哭调”。就这样葫芦丝乐器和“古调”最后成为傣族地区男女青年传情达意,诉说内心情感的乐器和曲调被世代传承了下来。
另一种结局是这样传说的:悲痛欲绝的桑亮天天对着勐养江吹着悲伤的调子,呼唤心上的姑娘。他的痴情执着感动了佛祖,佛祖托着云来到勐养江畔用手一指,天空立刻出现一道霞光,整个勐养坝子笼罩在金光之中,这时到处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百鸟欢唱,少玉被一个巨大的葫芦托出江面,像一朵刚出水的莲花样更加美丽动人。从此,他们吹奏起优美的葫芦丝,过着幸福的生活。
还有很多传说呢,因为太多,无法一一列举反正全都是围绕着爱情故事来描述的
1
听到这优美的葫芦丝,我整个人好像都沉醉在音乐里,吹得有感情,使人如痴如醉。
2
我好像身临其境,在西双版纳的树林里。月光、竹子相伴在我身边,美丽的傣家姑娘在那跳着优美的孔雀舞。是这一声声乐曲,把我带到了这境界。
3
葫芦丝悦耳的声音让我仿佛处于无知的混沌之中。这时一缕歌声飘来,宛如眼前拂过一丝清风,掠过一片白云,飘过一阵春雨。
4
葫芦丝的音乐令人陶醉,她的音色如此优美。
5
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擅长表现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
6
它发出的音犹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为葫芦丝。
7
葫芦丝看似简单,实则味道很浓,非常具有少数民族的特色。
8
葫芦丝的声音能舒缓自己的思绪,能释放自己的思想漂移,那说明尼有一颗柔软的心,即使外表看起来很坚强,但心底在某个空间的某个阶段,心还是想释怀,得到一种疏松的感觉。
9
葫芦丝的声音宛如自然的清香,像一池清水漾起无数的涟漪,让思绪在水上飘荡。
10
葫芦丝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11
葫芦丝的声音柔美和谐,简单味道却足。
12
葫芦丝的声音犹如丝丝雨滴落在心上,让人无法忘怀。
13
葫芦丝的声音低调悠扬,有着浓浓的民族特色。
14
葫芦丝的声音简单而又动听,余味十足,让人舍不得。
15
葫芦丝的声音让人难以忘怀,像优美的小提琴,却又比小提琴声音更加浓厚。
演讲稿具有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现如今,接触并使用演讲稿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知道演讲稿的格式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爱葫芦丝我爱乡音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
敬爱的评委、亲爱的观众:
大家好!
我是州一中的学生,是水一样的傣家姑娘。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葫芦丝,我爱乡音》。
我是听着葫芦丝长大的,我是吹着葫芦丝长的大。柔情缠绵的葫芦丝,热情奔放的葫芦丝,和谐悠远的葫芦丝是我们傣家儿女的心声,是我们西双版纳浓浓的乡音。
幼小的时候,奶奶坐在竹楼上给我讲葫芦丝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勐养寨子有一个名叫桑亮的猫哆哩,他英俊善良、能歌善舞,打猎捕鱼、样样都行。村子里还有一个名叫少玉的哨哆哩,她的容貌像花儿一样美丽,她的声音像黄莺一样清脆,她的小嘴像樱桃一样迷人。桑亮和少玉出双入对、相互爱慕,阿爹阿妈乐得合不上嘴。
我们傣家有一种说法,“竹子象征男人,葫芦象征女人。恋人种竹子、种葫芦若都能成活,说明两个人命运相连,才能结婚”。桑亮和少玉双双携手,栽上了竹子,种下了葫芦。柔柔的葫芦藤缠绕在挺拔的竹子上,竹梢挂满了可爱的小葫芦。两人就等着在泼水节里举行婚礼。
然而,有一天暴雨如注,澜沧江水眼看涨到葫芦地,两人急忙去摘已经成熟的葫芦。这时,狂风阵阵,洪水席卷,桑亮急忙砍了几根竹子,迅速做了个简易竹筏,拉着少玉踏了上去。可是,水急浪高,一张竹筏难搭两人,尽管少玉把葫芦栓在竹筏上增加浮力也难保两人的性命。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少玉断然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桑亮。他一改往日的温柔,坚决地说:“你一定要战胜洪水,保住性命!记住:竹子和葫芦永不分离!”说罢纵身跳入滔滔的澜沧江。
从风浪中闯出来的桑亮,抚摸着曾经搭载过两人性命的竹筏,回味着少玉最后的话:“竹子与葫芦永不分离”。他终于琢磨着用竹子和葫芦制成了最能寄托情感的葫芦丝。桑亮守着葫芦园,种了一辈子葫芦,做了一辈子葫芦丝,吹了一辈子葫芦丝,终身未娶。他把葫芦丝传遍了傣乡,把少玉的温柔,少玉的善良,少玉的舍己为人传遍了傣乡。
这就是葫芦丝的传说,这就是傣家姑娘的柔情,这就是版纳汉子的忠诚。其实,这就是我们傣族的性格和精神
《婚誓》,是**《芦笙恋歌》插曲,这首插曲,由极具云南特色的葫芦丝演绎伴奏,旋律轻灵优美,婉转缠绵,加上**中贯穿男女主角的爱情,一经播出,立即传唱大江南北,广受大家喜爱,直至今天很多年轻人虽然没有看过《芦笙恋歌》,但是一定听过插曲《婚誓》,甚至因此爱上葫芦丝这种乐器。
**《芦笙恋歌》是于彦夫执导,孙羽、夏佩杰等主演的剧情片。1957年上映。
影片反映解放初期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拉祜族在党的领导下斗争与生活,展现了传统与青年男女的爱情。
当谷子成熟的季节来临,拉祜族人民根据传统的习俗,穿着美丽的衣服,载歌载舞地欢度节日。年轻的猎手扎妥在这天晚上向他爱慕着的姑娘娜娃表示了爱情。唱起了互相爱慕的情歌,这就是**中的插曲《婚誓》,他们沉醉在甜蜜的初恋…
5个月,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了,不知道就真的不知道他所要表达意思,我们可以假设两种,一种是不喜欢你,怕伤害你,打击你,但想要违心的说喜欢你,他又做不到,所以他只能说不知道,一种是他根本没有进入状态,所以不能完全肯定自己的感觉,感觉就像鸡肋,弃之有味,食之无肉……
首先,一个交往五个月都无法肯定自己感觉的男人,如果不是他迟钝,那么就是他还不甘心就这么死在你这一棵树上,所以,这种人,你勉强他留下来,你最终会什么都得不到。
其次,关于感情就是这样,不能真诚相待,这种看似无心的伤害,才最大的伤害,也许,他一直都在等你迷途知返……
再次,无论那一种情况来看,他都不适合做你的男友,所以你才会有又累又不舍的感觉,请问你不舍的是什么?想清楚,是不舍他的人,还是不舍自己那么努力的付出,想清楚。
最后,感情是什么?两人相爱是什么?那就是轻松,开心,快乐,心怀愉悦等等,还参杂着一些些痛苦,与无奈……但是,相爱的主旋律是快乐的。你要看看你与主旋律偏离了多远?越远就只能说明,那越不是爱。
所以,请你仔细回答我上面的问题,你自己会知道如何做。每一个人的感情都是自己主宰,没有人能为你出主意。
祝顺利!
学习葫芦丝也有几年了,在这里写下对这种乐器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和感受吧。
这里所指的学习当然就是自学,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请教过一个专业的老师,有一部分是地区的原因,另外觉得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能从中得到乐趣就好,无需专、精。如果非得要问有没有人教过我的话,我想是有的,而且人多得我都记不全,因为我大多时候是在网上学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网上的有关葫芦丝演奏、教学的视频差不多被我翻了个遍,那里每一位演奏家都是最好的老师,而且风格各不相同。所以说不论学习什么,只要想去学习,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的。
学习葫芦丝之前多在畅想葫芦丝的事,边听边想:在我的有生之年要是学会演奏葫芦丝该多好,没事时走进丛林中,或坐在小河边有潺潺流水声相伴,吹着悠扬动听的葫芦丝曲子会有多浪漫情趣! 但初学时现实的条件艰苦的让人心寒:没有像样的乐器,没有指导老师,没有教材书籍,没有播放器,没有乐谱,总之该有的都没有吧,在那种情况下有一点点提高简直太难了,记得当时学习6级曲《竹林深处》时,连一个简单的三吐都不知道,硬是用单吐来吹,哦,把我累的!后来琢磨行不通又用笛子演奏技巧——花舌来吹,再后来从书店偶然翻到“三吐的演奏技巧”这一页才茅塞顿开,总之在那种条件下慢慢摸索,自己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不容易,心里酸酸的。
再者,那期间又发生了许多事情,学习、情感与生活上的都有,总之郁闷的无处发泄,只有拿上它到一个寂静的地方静静吹奏,丝丝缕缕的幽怨与哀愁顺着竹管轻轻地溜走,浮躁烦闷的心,静了许多
在那种情况下与葫芦丝结下了情缘,那么今生今世恐怕再也不能割断了。因为它把浮躁的我带入了一个心的境界。葫芦丝的声音,清脆好听,在优美的旋律中向人们叙述着一个又一个美丽感人的故事。那是用语言文字无法形容的,只有用心,用一颗对生活充满无限向往与追求的心去感受,这就是葫芦丝的韵味。现在也有好多人跟我学习葫芦丝,但往往就是一时兴起,不能长久坚持下来,一讲到练习技巧或基本功就没兴趣甚至不耐烦,那你学什么呢?说实话,我很不愿意教类似的人,只知道个ABC就想到达一定水平那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不是说自己到达多高的水平,只是讲,学习任何一种乐器,只有夯实基础才有可能演奏好它,才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用技巧进行修饰,才能进一步用心体会它表达的意境。 否则,演奏技巧还不过关就想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意境,恐怕这意境也不是太美吧!
葫芦丝是一种发展起步较晚的民族乐器,所以在好多地方都不如西洋乐器那么完善,就比如从构造来说,手风琴也是靠簧片来发音的,但是它的一个簧片仅发一个音,而葫芦丝的一个簧片要发出主管的所有音,所以做工稍粗糙一些就难免有音不准、有杂音等问题,但是,手风琴的音色就远不如葫芦丝表达的那么细腻、委婉,而且,如果你的演奏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还能演奏出键盘上没有的我称之为“键间音”,我想喜欢葫芦丝的朋友也正是喜欢它柔情唯美、透人心脾的音质吧!再者从音域上来说,一般的西洋乐器都有几组音,而传统的葫芦丝只有一个八度零一个音,这大大阻碍了它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好多艺术家开始用不同的方式,王铁锤老师是采用加键来解决,李小琴老师等是用双管来解决,而李春华老师则别出心裁,用作曲来弥补,曲子因多含有4、7或“键间音”而显得内容丰富、透人心脾。总之,不论用怎样的方式,问题总算得到解决,葫芦丝仍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我认为学习葫芦丝最不能忽略而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就是——听。这也正是我学习葫芦丝的主要途径。多听一些好的葫芦丝音乐,能提高分析和鉴别能力,了解乐曲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变化和各种不同的技法,加强对乐曲的理解,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当我想学某一首曲子时,首先把整体旋律、风格把握住,对于旋律的把握,首先当然是主旋律,然后是修饰成分,也就是技巧,是短颤音还是波音?是快速的单吐还是双吐?抑或是二者兼备?这听的时候得多注意区别。那么怎么去理解曲子想表达什么呢?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曲子的作者都会明白地写出来的,那就只有通过曲子本身来了解了,音乐本身就是很好的描写叙事抒发发情感的一个好手段啊,所以得高自身的音乐素养确实非常必要,每个曲子的曲作者作曲子时想表达什么,过于具体的当然你并不可能全部都能完全明了,但是曲子表现的是喜?是悲?是描述美丽的风景?这应该容易体会,也就是说,你的情绪和意境至少可以和曲作者意会,这应该可以吧!当对这首乐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时,再开始试着学吹、合伴奏,这个过程尽管是学曲子的主体部分但时间其实并不久,记得学习李春华老师的《雪莲花开》时,把握整体旋律、风格用了1个多月,而后面的学吹仅一个多星期。最后和着曲谱对比校正一下,其实每次我做这一步时,都发现基本没什么错误。只是有时旋律太快有些地方不是很肯定时,对照着曲谱确定一下而已。 如果总是看着曲谱演奏,个人感觉总有些枯燥、机械,而且还得记谱,但当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时,演奏很随意自如,不知不觉就发现自己“离谱”了!其实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一定要刻意模仿,不论什么方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我想被美好的音乐包围是幸福的,去欣赏领悟更是人间一大乐趣,因为,当你沉浸在美妙的旋律声中时,你感受到的只有音乐,只有音乐所抒发的感情。到现在,我学习葫芦丝已有好多年了,但或许是追求技术的再升级,或许是放不下这段情,我总是一有时间就会练一练,一有时间就到民乐行转一转,从原来的没有像样的乐器,到现在已经有从小D调到大C调的7支专业型演奏葫芦丝,还有双管巴乌、竖吹牛角巴乌、笛子等。有人说:学习葫芦丝的人都会是重感情的人。这话在我身上灵验,只要是朋友,我会时刻记住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包括跟我学习葫芦丝的人,我不但无偿辅导,而且没有乐器书籍的我还会奉送,只想真心交朋友,快乐时与朋友一起分享,就像吹奏一段《打跳欢歌》,苦恼时和朋友倾谈,就像一曲《断桥残月》
葫芦丝是温和的乐器,拥有葫芦丝的民族也是温和的民族。
在云南傣族有一个关于葫芦丝的古老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个傣家小卜冒(小伙子)用自家的大葫芦乘风破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为此而被感动,赐勇敢的小卜冒一支竹管,小卜冒把竹管插进葫芦里,吹出了美妙的声音,顿时,天晴了,山洪停了,四周百花盛开。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此,葫芦丝在傣家世世相传这也许是葫芦丝的真谛,也许葫芦丝就是用来歌颂人间美好事物的使者。
每个乐器都有它独特的地方,笛子的声音悠扬;箫的声音低沉;葫芦丝的声音缠绵;二胡的声音悲伤;巴乌的声音雄厚每个乐器也有他所蕴含的感情,欢乐,悲伤,忧愁,喜庆这不光是葫芦丝告诉我们的,当你用心去欣赏一个乐器所发出的美妙声音时,你会领悟到许多,许多
葫芦的情缘生长着,像长江滚滚的惊涛一样,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像新中国鲜艳的五星红旗,永不落下。它生长着,生长着,和我一起长大,永不停息
人生五十可学艺,
芦萧声里有洞天。
美人蕉畔侗乡夜,
凤尾竹影月光前。
长婉短促随气息,
吐颤波滑犹弄弦。
一曲牧歌传天籁,
马蹄得得遍草原。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按照发音原理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拔乐器、打击乐器。葫芦丝属吹管乐器中的簧管类乐器,起初在云南傣族地区流行,其音色厚实、柔和、淳朴、富有个性,造型奇特美观、小巧玲珑、便于携带,越来越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和听众的喜爱。随着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葫芦丝音乐在国际上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2000年8月,笔者远赴英国参加第36届国际民间艺术节,葫芦丝独奏受到了英国B B C广播电台的专题采访与录音。这次演出使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更加激发我对这种乐器研究的兴趣与爱好。
一、精湛的制作工艺美
葫芦丝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的制作体现了精湛的制作工艺美。葫芦丝由一个完整的葫芦,3根竹管和3枚金属簧片组成,通体长约30厘米。在葫芦的柄端插一竹管为吹口,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主管最粗,上面开着7个(正6背1)音孔,可吹g-g1的旋律音,两旁副管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通常是较细的竹管发a音,最细的发e1音。
1、优雅的外形美
葫芦丝有竹叶黄、有核桃褐色,或两者深浅相间形成的天然图案,再配上紫竹管,具有千姿百态的迷人形状和别样的天然颜色。其外壳光滑、皮质坚硬、易于雕琢,可以做画赋诗,其构造具有观赏性,体现了古朴典雅的自然风味。
葫芦瓜外形圆润饱满,象征着和谐美满,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具有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葫芦瓜专用来制作葫芦丝气箱,要选择颜色发黄、皮厚而结实的成熟葫芦瓜,美观,密实,不易破裂。葫芦瓜外形大小与调性有关,音高的葫芦丝,葫芦瓜小;音低的葫芦丝,葫芦瓜大。以常用的五个调为例,葫芦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小D调、C调、bB调、G调、F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其外形挺拔修长,四季青翠,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葫芦丝制作使用的竹管直接影响音色的好坏,以紫竹最佳,苦竹凤尾竹次之。一般选择竹质坚实,老、干、竹体圆而无裂纹,两端粗细相差不大,有一定重量的为佳,竹管内径的大小要与相应的调性的尺寸基本吻合,不能相差太大(一般不超过两毫米)。
2、高超的技术美
葫芦丝的发音要准确,音色要柔美,音程流畅,吹奏要轻松,与制作技术休戚相关,其制作材料成本虽然不高,但对技术要求极高,是一门精细手工特技。发音体是葫芦丝的核心部分,决定了葫芦丝的音色、音量和耐用程度。历史上,葫芦丝发音体材料的选择经过了一个从树叶、到竹片再到铜片的过程。经葫芦丝制作家杨声老师多次改造,将葫芦丝的发音体改为铜制,这种铜制的簧舌拓展了其音域、音量,音色也非常优美,发音体的改变使葫芦丝在制作方面来了一个大的飞跃。选择铜皮实用厚度一般为01毫米,但是最好选用02毫米的铜皮,经过锻打以后,使其达到01毫米为佳。铜制簧片也有两种类型:黄铜和红铜,其中红铜簧片较好一些。近些年来,云南的全宇工作室的杨志宇老师将子弹壳加工成的簧片,增加了簧舌的抗疲劳的能力,音量比普通的簧片也大一些,音色也亮一些,这是目前云南一带所做的葫芦丝簧片中质量最好、耐用程度最高的一种。
二、浓郁的民族文化美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精神资源,是对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科学概括。民族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底蕴以及促进民族进步的创新意识。葫芦丝音乐展现了真实的民族生活美,深厚的民族风格美,蕴含了浓郁的民族文化。
1、展示了真实的民族生活美
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激发人对美的追求;音乐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展现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音乐可以描绘大自然,呈现生机勃勃的意境,展现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葫芦丝在傣族民间有一种特殊说法“竹子象征男性,葫芦象征女性”,葫芦丝由“葫芦”与“竹子”组合,紧密相连,意为:“夫妻相亲相爱,家庭和睦,生活无灾无祸”。 傣族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的小卜冒抱着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虽然其具体的真实性我们无法考证,但是从这些美丽传说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葫芦丝音乐文化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月光如水,微风轻拂,美丽的阿妹深情的凝望窗外,聆听竹楼外痴情的阿哥爱慕的葫芦丝声,正彼此倾诉着心中的爱恋。葫芦丝音色时而圆润多情,时而缠绵悠远,时而婉转明快,塑造出一幅幅柔、美、静、纯的傣家生活画面,让人真切的体会到了葫芦丝音乐中的民族生活美。
2、体现了深厚的民族风格美
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反映了人民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等。人们常称傣族为“水的民族”,他们傍水而居、过“泼水节”,“水”是傣族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温婉、沉静、细腻、绮丽。葫芦丝在演奏技巧上的“虚指颤音”、“腹颤音”、“打音”、“迭音”、“滑音”、“循环换气”等一系列的特殊技巧,能将不同的主题、体裁、意境、情感的乐曲中体现的民族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演奏葫芦丝著名乐曲《竹林深处》前两小节:
其中第二小节的“3”音就要用虚指颤音来演奏,是根据民间风格的要求来运用的,打音的手指不能打太快、太实,要使其产生似弦乐揉弦时的颤音效果,将浓郁的傣族韵味表现出来。傣族这种如“水”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性格深刻渗透和体现在葫芦丝音乐文化中,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在物质到精神文化的领域处处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给人一种非常和谐宁静的感觉。
三、独特的音乐艺术美
音乐内容是人类思想感情美和社会实践美的艺术展示,音乐艺术美体现在旋律的缭绕、和声的协调、节奏的起伏,音乐艺术美产生离不开音乐家的创造、欣赏者的鉴赏。源自生活的葫芦丝音乐细腻轻柔,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这种艺术美。
1、声音形式美
音乐是以声表情的一门艺术,声音是承载音乐的物质基础,是作曲家进行艺术思维、塑造音乐形象、表情达意的手段;是表演者把音乐作品转化为音响形态并传达给听众的凭借;是欣赏者通过听觉感知音乐艺术美的音响中介。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葫芦丝演奏时气息流畅、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人民喜爱。目前使用的葫芦丝有单管和双管之分,单管葫芦丝除主管外,在右附管上设计了一个“3”音,通常用软塞子塞住,需要发音时拉开软塞子即可。双管葫芦丝除主管与“3”音附管外,另在左附管上设计了一个“6”音附管,需要时同时打开两个软塞子即可。葫芦丝音域虽然很窄,但它具有一定的和声效果,能在有限的音域范围内表现完美的音乐形象,和其它中国传统乐器比较起来,它独特的音色极具新鲜感,带有浓郁醇厚的乡土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葫芦丝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合奏,亦能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给人全新感受。
2、题材内容美
绘画、雕塑中的视觉形象能直接表现客观对象的一定形状、色彩等特征,音乐利用音响的变化与情感起伏的对应关系,间接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复杂关系,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如《婚誓》: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我身旁……;《蝴蝶泉边》: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葫芦丝名曲。葫芦丝音乐演奏曲目繁多,题材内容也非常丰富,有表现青年男女真挚爱情的、美丽竹林风光的、融融月色迷人夜景的、节日民族风俗的……,葫芦丝音乐所表现的题材内容都轻柔唯美,让人心旷神怡,体现了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
3、内蕴情感美
音乐不是对自然音响的简单摹拟,音乐作品必须与特殊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才能具有意义,要体现外在技巧的表象美和思想情感的内涵美。音乐不仅要“乐耳”,更重要的还要“动情”,这就是音乐的内蕴美所在。由于构造本身的局限,葫芦丝演奏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竹笛、唢呐等民族吹管乐器要简单一些,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技法,但它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乐器,甜美的音色极富表现力。如《竹楼情歌》是一首很有浓郁民族韵味的音乐作品,表现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相亲相爱的甜蜜,引子部分:男青年在竹楼下等待心上人,美丽的姑娘正在梳妆打扮;第一部分:上下呼应,两个人相依相偎,互诉衷肠;间奏和第二部分:速度变快,活泼欢快,载歌载舞;尾声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音乐减弱,两人恋恋不舍地分别。音乐之美除了音符的律动,还有内蕴情感。葫芦丝的音乐不仅是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的进行以及声部的交织,更能使人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效果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加深对音乐内涵的感受。
总之,葫芦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不仅渗透几百年的民族文化内涵,并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无论是音色,还是外部构造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涌现出了大批著名的葫芦丝民间音乐创作者和演奏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葫芦丝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要继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使葫芦丝从民间走向社会,从国内走向国际,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张建庄: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张葵葵: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责任编辑:赵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