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革情境的教师情绪管理:如何做好自我情绪管理

基于改革情境的教师情绪管理:如何做好自我情绪管理,第1张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引导和推动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变化,改革成为学校和教师生活的常态。持续不断的改革状态,使教师一直面临着角色转换、新角色发展的巨大压力。探究频繁改革对教师的情感考验,加强改革情境中教师的情绪管理,也就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新课题。本文拟从学校管理的层面出发,考量频繁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实际影响,并探究学校教师情绪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及现状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改革就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成为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一方面,改革带来的新理念确实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振奋;另一方面,各项改革措施的频繁推出,又对教师的情绪造成了激烈的震荡,使教师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改革情境中的教师情绪做出了许多研究和探讨,为加强改革进程中的教师情绪管理,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诸多研究本身却也存在着待疑之处,主要表现为:许多研究首先就预设了教师情绪的负面性这一前提。也就是说,研究者常常会首先假定,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教师不断表现牢骚满腹、敷衍塞责、抵制抗拒等多种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干扰了改革进程的深入。另一方面,研究者又更多地把情绪的调适问题推给教师个人,强调教师面对不断深入的改革情境,应当怎样怎样转变自己、发展自己,以调适自己的情绪,适应改革的进程。这样的研究,不仅无形中突出了改革的一元性、至上性,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对改革方案自身的审视;而且,也阻塞了改革与实践之间对话的渠道。正如富兰所指出的,“意见相似并非好事。这会使人们的观点变得更加雷同,并且排斥他人,同时却错过了许多更有价值的新线索”。

理查森区分了两类改革:一类是由学校外部人士发起的指令性改革,另一类是由教师自己发起的自愿改革[2]。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是外在学校和教师的指令性改革。但是,不论是什么样的改革,总离不开教师,教师总处在漩涡的中心。因为,一方面,改革必须通过教师才能使学生发生合乎改革意愿的变化;另一方面,只有加深教师对改革的理解和认同,才能深入推进改革的进程。某种程度上,发展教师既是改革的手段,更是改革的目标。因此,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发生合乎改革意愿的改变,也就成了改革者的首要追求。

改革外在于教师,改革又依赖于教师,种种相悖的逻辑,使教师培训变得难题重重。不仅如此,改革还彻底颠覆了教师原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因此,改革者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对教师进行知识理念的更新,来达到教师改变的目的,系统的理性知识的灌输也就成了改革者倚赖的重要手段,即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改革者先通过对传统教育观念弊端的批判,来彰显改革的先进性,再通过对改革理念进行逻辑演绎,构想出“理想的教育实践”,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使之转向合乎改革者的意愿。但是,这种单向的“逻辑的实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偏重于对改革的理性知识和逻辑理念的培训,漠视了教师情感的复杂性。哈格里夫斯指出,即使我们对课程实施的情意因素视而不见,它们也会从后门(经常以破坏性的方式)重新进入改革。情意因素未能纳入改革视域,在改革进程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抵制。这种抵制尽管并不十分激进,但更多的是一种阳奉阴违的消极抵抗。即教师表面上接受改革,但并不落实在行动中。原因有如下几点。

1.“摧毁重构”取向的改革,不仅颠覆了教师的传统知识和经验,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他们原有的教育理念和信条,使他们遭受着巨大的情感危机。正如新文化取代旧文化一样,“摧毁重构”取向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具有这样一种特征,即新的理念是通过对原有观念弊端的批判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对原有观念弊端的批判,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新理念出现的凭借。而教师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无数次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摧毁重构”取向的改革,在彻底颠覆他们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同时,会使教师在情感上陷入惶恐、无助和茫然,转而是行为上的消极抵制。令教师难以接受的是,行为上的消极抵制又使他们不得不承受保守、顽固、不思进取等恶名,污名化的境地更加剧了他们情感上的重创。

2.偏重于理性的培训方式,短期深入的改革途径,使改革方案缺失情绪维度,改革进程缺乏对教师情绪的关注。由于全面推进改革的需要,改革进程往往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在大面积的范围内,全面实现教师的改变。这种外来于学校和教师的、“以一种意识形态战胜另一种意识形态,并且只留下一种解决途径”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模式,也使得改革者无法顾及教师情绪,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教师的情感。加之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革命”对教育领域的巨大影响和推动,改革进程明显呈现出对教师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等认知过程的极大关注,而对改革方案中的人性维度,对改革进程中教师情绪的关注明显缺失,改革把教师当作是一架毫无情感、机械运转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实施系统的、有目的的知识培训,更新其教育理念、影响其行为方式,也就有了理论上的强力支持。任何改革本质上都是人的改革,若改革缺乏对人的关注,改革就会失去了意义,改革理论也显得残缺不全。

二、处理恐惶情绪的方式方法

在改革进程中,教师的各种情绪,更多的是由变动不居的改革情境和改革方案的偏失所引起的。换句话说,频繁的教育改革,必然会使教师产生大量复杂的情绪体验。因此,将解决情绪问题的责任完全推给教师,也就明显失去了公正性和合理性,也阻塞了改革与实践之间对话的渠道。只有超越教师情绪的个体范畴,从改革这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教师的各种情绪活动时,才能获得整体上的把握。

首先,必须建立全体教师的共同价值观和学校愿景。革新必先革“心”,只有使改革进程充满教师的情绪体验,使教师对改革进程达成一致共识,改革才会获得支持与响应。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构建学校合作文化,建立共同愿景进行引导。一要通过完善制度,建立在教师共同意愿基础上的制度文化,引领教师达成对改革的理解。学校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外出学习制度等多项制度,努力使教师在提高素养的同时达成对改革的理解。二是通过每学期举办读书文化节、报告交流会、教学创新周、校内“百家讲坛”等多种载体,使培训提高的过程变成教师享受改革的过程,实现教师在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基础上的差异发展。三是有效运用沟通工具,充分利用学校集会、教研例会、开学典礼、开放周仪式等多种典礼仪式,传递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意愿,有效与教师沟通,建立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在这里,我们突出的是,当教师出现负面情绪时,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以服务的心态去仔细分析负面情绪试图传递的信息,以及造成这些负面情绪的原因,及时疏导或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以充分照顾到不同教师的发展需要。

其次,要妥善处理好学校改革进程的步伐。教师其实并不总是抵制改革的,只要稍微深入学校就会发现,教师其实是一个积极求变的专业群体:他们不断地重组课堂,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优秀的教师时刻都在按照学生需要、有效教学、社会发展的理解进行着自愿改革。

因此,在学校改革进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处理好改革步幅与改革频率之间的关系。在学校改革进程中,“小步子快跑”可能是比“跨越式前进”更为实际的策略,也更有可能导致大规模改革的成功。

第三,为教师提供理性和情感双向维度的支持。在大规模、摧毁重建式的改革进程中,教师要实现“跨越式前进”的改革目标,一般总要经历忍痛割爱、适应冲击和专业再生三个阶段,而其中第二个阶段是最漫长和令人痛苦的。在这个阶段,教师已经充分地体验到了改革带来的种种冲击和挑战,而新的专业实践模式尚未建立,这时候教师往往感到困惑和迷茫,情绪上容易陷入困顿。学校管理者应该而且必须为教师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在学校建立合作共进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合作氛围中不断尝试,积累经验,使教师的专业实践得到升华。

在目前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变革始终是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学校管理者只有在改革进程中,厘清学校发展方向,唤醒教师的工作激情,使之与改革愿景相适应并相互促进,学校才能真正实现根本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尹弘飚,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教育研究,2007(3)

[2] 操太圣学校变革中的情绪管理:校长的新挑战教育发展研究,2009(10)

(责任编辑刘永庆)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应该将个人情绪带入教学中。但是,作为人类,教师也难免会有情绪波动和情感体验,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情绪压力或者影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理解并接受他们的不同观点和意见,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探索。同时,教师也应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将个人情绪和偏见带入评价中。

总之,作为教师,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并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另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对学生的品德、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在这方面,教师可能需要表达一些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但是也需要尽可能避免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和偏见带入其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

1 保持冷静和沉着。当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时,教师可以尝试保持冷静,不要过于激动或者失控。

2 将情绪表达出来。有时候,教师可能需要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以便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在表达情感时,教师需要尽可能避免将自己的情绪带入教学中。

3 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情感管理能力,例如情感认知、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技能,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之,教师应该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入教学中。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表达一些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和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同时,教师还可以参加教育培训和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尽可能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心态,以激励学生,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发展。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情感智慧,能够理解和接纳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 教育 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论文关键词 :幼儿 幼儿教师 情感

  论文摘要 :长期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面临严峻的情绪情感问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其情感素质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发扬积极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论文正文:

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 儿童 ,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 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中,对初生至6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对儿童身心施加影响,从事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川。

 (三)情感

 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非智力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概括化,情感是后天学会的,由意识控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其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一)幼儿教师情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压力及其后果

 持久的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病症。另外,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己经分别高达40%和20 %。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幼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2社会环境及地位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评价幼儿教育的 方法 误导了社会上对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目前,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会促进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人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觉得社会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普遍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幼儿教师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而同时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问题分析

 使幼儿教师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有:

 i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 兴趣 爱好 、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其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

 1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 经验 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订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情绪情感维持和调节幼儿思维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所以,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绪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而是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赖感,这种积极心境下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把对教师的爱转到他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上,具体表现为幼儿喜欢听自己敬慕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高兴兴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机会,幼儿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所以,教师精神抖擞,在教学中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造成一种生动、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气氛,师生产生情感交流,幼儿注意集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发展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作为幼儿学业成绩的主要评鉴者,教师的表扬批评、肯定、否定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外在学习动机,幼儿一般将得到的认可与肯定看成社会承认和赞赏的一种方式,把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否定、关心或厌恶,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社会评价,当幼儿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而幼儿在遭到教师的冷漠和厌弃时,往往产生孤独感、遗弃感、自卑感,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对社会和教师产生抵制、叛逆、对立情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暗含的期待,使幼儿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皮克马利翁”来命名这种心理效应即由于尊重、信赖和热爱教育对象而使教育对象出人意料进步的效应。教师的期望和态度是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幼儿期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幼儿冲动性较强自控力差,情绪具有情景性、易变性,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有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教师的影响居于主导,教师处于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调节着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 人际交往 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与幼儿融洽和谐的情感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幼儿置身于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中必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幼儿从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懂得了尊重;从教师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中学会了分享;从教师的和风细雨、语重心长中理解了安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信赖,进而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在良好的心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_3J。

 

 四、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情感素质

 (一)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生活目标、道德情操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能意识到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就能激发无限的工作热情。通过学理论、抓培训、树典型的方法,营造讲政治、比团结、争上进、勤奉献的氛围,逐步构建人格高尚、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富于开拓的幼儿教师群体。

 2引导教师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能使群体人员充满信心、豁达乐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采用信任、关心为上的工作策略,在政治上信任幼儿教师,在工作上支持幼儿教师。这样,领导与教师思想敞开、情感沟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3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

 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干扰,问题是能否以自身的情感力量战胜这些干扰,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依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疏导,组织教师撰写师德格言进行自我剖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健康心理氛围浓郁。

 4引导教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的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幼儿教师经过情感教育而呈现出的闪光点融合在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内,升华到事业追求上,升华到新世纪的教育中。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情感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

 

 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不要训斥幼儿。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就会变成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在幼儿园观察中可以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三)合理满足幼儿教师需要,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幼儿教师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她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在团体或组织中得到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从而得到情感和道义上满足;三是她们对个人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三个层次一般是同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幼儿教师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她们合理的需要。

 幼儿教师合理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不仅应当关注和尽量满足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应当重视和满足幼儿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

 

 (四)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

 其次,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勇气和信心;意志坚强的人则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幼儿教师应加强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前进征途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第三,要乐观积极,善于自我调节。乐观积极的态度包含着快乐和希望,可使人产生轻松的体验,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幼儿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不幸,也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使挫折成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教师好的教学态度会反作用于其教学行为,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因此,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者。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好,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

1“师容”不整

“师容”代表一个教师的精神和风度,要求教师服装整洁、态度和蔼、表情自然举止大方、可亲可敬,这样会把学生的情绪引导到教师的身上来,为授课创造条件。反之,如果教师身穿奇装异服,头发蓬乱,讲课慌乱紧张或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行为过火等,都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师学”不实

“师学”指一个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要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崇敬。

如果教师不安心工作,不认真备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简单,对学生接受知识漠不关心,不注重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师风”不严

良好的师风主要是治学严谨和诲人不倦,对事物怀有真诚、一分为二的态度,热情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践证明,遵循“尊师爱生”这一原则来处理师生关系,会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之,会挫伤师生的积极性,损害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产生恶性循环。

教师的正确态度:

1、应以仁爱的态度,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做得起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2、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说话,动手、教育方式等,要力行。加强自身师德建设,语言、行为、动作等方面应为学生做出样子。

3、认真对待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共生共成长共快乐,认真、正确对待学生的评价以及对教师的言行。认真对待家长的各种反映,采取合理的方法、措施与家长沟通,共同教育好学生。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与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负全责。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国守法总结为两层含义:一层是政治修养: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另一层是遵纪守法,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如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

通常第一层含义不会考到,但是第二层含义可能会考到,很多考生看到主观题中或多选题中给出的案例某教师打骂学生,体罚学生,能够想到该教师没能做到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等,其实除此之外该教师还没有做到爱国守法,因为其可能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等等。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爱岗敬业总结为两层含义:基本内容认真做好教学的每项工作,认真负责;高层次是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关于爱岗敬业考察的概率和第一条爱国守法一样并不大,因为无论什么职业都应该遵循这两条规范。一旦考察,多为材料中某教师让学生互改作业。

很多考生理解成新型教学方式,其实不然,诚然在评价方式上,学生可以互评,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作为教师应自己批改作业且及时批改作业。除此之外,对学生不管不问都是没有做到爱岗敬业的表现。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关爱学生主要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对学生的关爱也主要是两个方面既关心学生的生活细节、情感积极的培养学生;另一方面是在出现问题是也不讽刺、挖苦体罚学生。

关于这点,凡是主观题出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题目必定有所体现,为必答点。如出现客观题,通常记住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即可。

教师师德意志的提高需提高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任何行为都是受一定思想支配的。因此,提高师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前提。师德认识是指教师对师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

师德情感是指教师心理上对师德规范所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等的情感体验。师德情感是师德品质形成的条件和因素,在师德品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师德情感是把教师的师德认识转变成师德意志和师德行为的持续动力。其次,师德情感具有评价行为和调节行为的作用。

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师的品行,情感在职业道德中的作用 就是提高他的人格魅力,当然有正负之说,(正面)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好奇 与兴趣 以至于学东西不至于枯燥,(负面)不解释,现在社会,你懂的,我讨厌,所以,,,,,,,给好评,或采纳,,都行,谢谢合作!祝你生活愉快!

作为一名教师,尽可能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态度。经常保持积极的情绪,平和、冷静、公正的教育思想和态度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素质。

但是人类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在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育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情绪体现出来,这是人性所在。但是如果我们带着过多的个人情绪去教育学生,则无法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因此,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冷静与理性,在接受学生提问、听取学生发言、批改学生作业等事项时,不能把个人情绪带入其中。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情感漠不关心,而是应该把更多的情感投入到教师工作的热情与责任中,真正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奋斗。

当然,如果遇到一些学生的不当行为或者不良表现,教师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需要做到直接表达,而不是出言不逊或者过度情绪化,以免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二、情感的含义

  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并非无动于衷,常常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热爱或厌恶,欣赏或遗憾等态度体验。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渗透其中,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总会产生各种的情感。道德情感,即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阶级的和民族的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对朋友的友谊感等等;理智感,学生主要表现为对语文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美感,即学生对事物的美丑所产生迷恋、欣赏、向往、害怕、逃避、厌恶等情绪。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忽视情感教育,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必然首先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对课文有深切的感悟,才可能将课文分析透彻。然而当我们把这些知识在课堂上落实时,却要面临另一种考验,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讲授课文时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然而往往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不活跃。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怎样才能看到学生求知的热情呢?情感在此时实际就构成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情感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对生命的领悟、触动学生的心灵,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单一,影响着情感教育的实施。有时我们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知识技巧的灌输,而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这样无疑影响着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要挖掘教学中的情感,离不开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2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