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第1张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越来越注重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

创设趣味性情境时,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一般可采用播放视频、讲述谚语故事、描绘神话传说等形式。

在学习“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在让学生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肯定愚公精神的基础上,设疑让学生思考:当初的愚公为何要移山?如果是现在,愚公还需要移山吗?为什么?愚公移山是一个人所共知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再用“穿越”的方法思考过去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浓。很容易分析出当年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交通不便,山地地形阻碍了当地的交通。而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愚公自然不用移山。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自然条件下,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影响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因素逐渐成为交通线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趣味性很浓且与课题结合得很紧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需说明的是,很多教师误以为创设趣味性情境适宜于在导入新课时使用。进入课堂正题后,即为“讲经布道”阶段,不需要再创设这样的趣味情境。这样的看法大错特错的。趣味性情境的有利之处是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在课堂中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因此在课堂内的任何环节都可以创设趣味性情境。

笔者曾在让学生们探究“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这一问题时,播放了**《阿凡达》片段,用发生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科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存在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用学生感兴趣的**举例,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该问题的兴趣,学生们在探究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后,进一步探讨在宇宙中有没有真正的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课堂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这揭示了一个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事物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为理性认知打下基础。

创设生活性情境时,可举出生活中的种种自然、社会现象,以真实准确的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推理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因为生活性情境真实、形象可感,易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由于笔者生活当地处于长江三角洲,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会出现梅雨天气,梅雨过后出现伏旱天气,夏秋季节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所以,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回想并描述每年这段时间本地的天气状况,通过切身感受分析这些天气的形成缘由。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作为教学素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研讨兴趣和求知欲望,便于学生掌握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带来的天气状况,更便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环境观。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拉近了学生和地理科学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的同时,顺利实现了知识的迁移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家乡典型的地理现象,实地观察具体的环境,运用所学知识揭开自然现象背后的奥秘。

三、创设思辨性情境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让学生探讨问题创设的表面矛盾实则蕴含地理科学知识的背景性情境,可以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让学生产生创造、思考问题的冲动,更好地让学生探究、研讨地理问题。

如学习“台风”相关知识时,很多学生都认为台风所经之处都是狂风暴雨。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台风所经之处,是否都是狂风暴雨呢?通过仔细冷静的分析,学生明白了: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海洋表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值极低,水平方向产生的气压差极大,导致空气旋转上升速度非常快,加上水汽充足,自然会带来狂风暴雨的天气。但是,由于中心气流旋转上升速度快,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导致台风中心地带即台风眼区空气反而下沉补充,从而形成晴空万里的景象。

教学中这种无疑、设疑、解疑的过程,易于让学生进入“愤”“悱”的境界,进而进入主动、积极探究学习的状态,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知识。在生疑、解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求知的趣味与快乐。

正如上述案例,创设思辨性情境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貌似无疑处设疑,备课时多进行逆向思维,从某个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置疑问,才能做到于貌似无疑处设疑。这样的设疑,更容易激发高中生的探究心理,进而形成思辨性情境。

高中地理教学中唯有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转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教学环境的定义: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教学环境的分类:

物理环境:

教学的物理环境是由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如校舍建筑、教学工具、时间、空间等。我们又可以把教学的物理环境再划分为设施环境、自然环境、时空环境。

1设施环境

设施环境包括教学场所和教学用具,是物理环境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教学设施是否完备、良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环境的质量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1)教学场所

教学场所包括教室及其他活动场所,如校园、运动场、图书馆、会议礼堂、学习园地、教师办公室、宿舍、食堂、校办工厂等等。狭义的教学场所一般专指教室,包括各科通用的普通教室,为不同学科设置的专用教师,如音乐教师、语音教师、计算机教室及理科实验室等,它们是学校教学场所的重要部分。研究表明,教学场所的质量对教室和学生的身心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它们一方面可以引起教师和学生在生理上的不同感觉,另一方面能使师生在心里上产生共鸣。一个良好的教学场所(教室)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有良好的位置方向和足够的空间。第二,教室要有良好的通风、采光、照明条件,要保持适当的温度,无噪音。第三,教室的造型设计和色彩运用要恰当,教室建筑应布局合理、实用,能满足教学需要,外观造型还应有一定的审美效果,色彩运用也应慎重考虑不同颜色给师生情感带来的影响。

(2)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主要指教学活动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用具,如课桌椅、实验仪器、图书资料、运动器材和各种电化媒体手段(录像机、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多媒体、语音室等)等。教学用具是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对教学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课桌椅的规格要符合教学和卫生要求,造型与摆放形式要便于适应教学活动的需要。书籍是最重要的教学用品,对其文字、插图及各种符号的设计应考虑到视觉表征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影响,各种符号要清晰、文字和纸张的色彩搭配要柔和,且对比明显;纸面平坦、光滑但不反光;版面印刷美观,制作经久耐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用具不断更新换代,教学手段也日益丰富色彩,教学设施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2 自然环境

学校自然环境是指学校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它们从总体上规定了学校大的环境面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自然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愉悦之情。尽管无法靠人力改变这些自然环境因素,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不但可使学校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一致,而且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成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陶冶情操以及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源泉。

3 时空环境

时空环境指的是学校内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构成的特定环境。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并互为补充的。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为教学提供的时间总是一个常数。空间作为一种教学场所,其容量总是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同的时间安排将学校内一切活动有序地在有限的空间内组织起来。在单位时间内合理地组织教学的空间活动以提高教学效率,就等于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而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若能充分提高对空间的使用率就等于扩充了教学空间。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因此,能否科学地安排分配时间对师生生理及心理都有较大影响,从而对教学成效产生影响。因此,根据青少年学习心理特点及不同学科的性质,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是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的重要内容。

研究还发现,不同的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和空间密度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成效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方式就是两个最重要的教学空间变量。班级规模主要是指班级内学生的人数,是关系到教学空间密度的因素。国内外关于班级规模对教学成效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学习过程、学习纪律,还是学习成绩都是小班优于搭班;小班学生的积极性高于大班;空间拥挤可以引起行为异常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社会文化心理环境

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是由学校内部许多无形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它与物质环境共同构成了教学环境的整体。与物理环境不同的是,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和社会行为,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其影响力会超过物理环境。

1 班风与课堂气氛

班风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团体中的每个成员。它塑造了学生的态度和价值,又影响他们在教师里的学习活动。因此,班风对班集体成员的约束作用最终不是靠规章制度,而是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内聚力等一些无形的力量。

课堂气氛指学生在课堂上所知觉到的班级团体中影响其学习的心理氛围,包括班级目标导向、学习进度、困难、偏向、内聚力、团结友爱、冲突、民主、满意度、竞争等心理因素。课堂气氛是在教师交往、传递着大量的有关当前的学习活动和在彼此的交流中形成的,它不仅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班级群体的学习行为也会造成一种“社会压力”或“社会助长”。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促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学习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很多,特别是与教师的领导风格有很大关系。注重权威的教师,当其在场监督时学生的学习效率较高,而不在场或监督不严时则可能表现较差。坚持民主领导的教师,学生之间可以表现较高程度的尊重与互助友爱,学习效果一边较好。另外,课堂气氛还与师生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文化现象有关。

2 情感环境与师生关系

影响班风及教室气氛的重要因素就是由师生关系营造的情感环境,它是指教学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课堂教学既是信息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要想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课堂气氛,教师必须改善领导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研究发现,教师适当的期望,端正的教学态度,恰当的奖惩及引入适宜的合作与竞争,都会给课堂情感状态带来积极地影响,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绪,收到满意的教学效率。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良好关系基础上。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学生对教师组织和管理的“权威”地位的接受。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其地位、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必须得到学生的承认。在学生眼里,理想的教师应是能维持秩序但又不过分严厉,公正无偏私,讲课清晰有趣,知识渊博,能给学生以实际的关怀、帮助。其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过。

从教师角度上讲,这种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师生交流的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关心学生的进步,尽可能依据学生的需要和理解来开展教学,指导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给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以学习指导和帮助,运用适当的期望和奖惩让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第二,教师尊重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较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权对学习内容和目标做出选择,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他们对学习的自主意识,充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第三,教师应视学生为独立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通过互相了解和互相尊重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因为个人感情问题而影响正常的教学。

你好!我很高兴地回答你的问题:摘要:实际教学中,注重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等都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心理;数学;学生兴趣一、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平日,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协调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名优秀并有威望的数学教师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内容给他的学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迹,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而且还会促成学生学业上的造就这种言传身教的“遗传因素”会在他的学生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回报。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质修养,并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 二、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情感的迁移功能就是指一个人对其他对象的情感会影响他与之有关的其他对象的情感。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上课时以精练、幽默、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师要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学生易学易记,针对性强。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三、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教材中反映日常生活知识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时引发学生的、爱学习、爱生活、爱国热情。另外,如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通过数学史教育,著名数学家介绍提高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学生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献身精神。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胸怀眼界,使他们感到学数学是无穷尽的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到做人的道理窥视世界乃至宇宙的奥秘四、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不适当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这里所讲的“适当”与“不适当”,首先反应在情绪的极性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五、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回答错误的要以耐心、平和的态度纠正其错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观点讲出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说理,取长补短,印象就深刻了。同时,课堂上设疑要注意技巧,因人设疑,让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啃下数学这块难啃的骨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六、展示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这都给学生以美感,因此,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整体育人意识

对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实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言,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其次,组织教师认真钻研和分析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并积极进行探索。

第三,加强教师的形态激励效果

这里的教师形态指教师的语态、神态、体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1、语言激的励性。

2、形体动作的激励性。

3、情感的激励性。

(二)利用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这里的环境是指教育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1、物质环境。校园和教室的布置要富有教育性,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并有美感体验。

2、人际环境。这里指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优良的校风班风。

(三)善待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学习氛围,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我们以两个层

1、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2、尊重和信任学生。

3、采取宽容态度,善于倾听学生。

(四)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五)注重暗示教学法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呼唤学生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有教师在教《生命的意义》一课时,讲诉了一段故事: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间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I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然后,在音乐声中,教师开始提问:“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二、点拨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首先,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之前,要熟透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把其中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喃喃自语,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这样,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便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再次,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要用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得好。学生回答中肯、陈述精彩时,教师包含激情地来一句“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真正风采!”,学生回答很糟时,来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我吧,给一点鼓励。”……凡此等等。

三、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去引领学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第一,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的爱就像滴滴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转校生,他因为在原来的学校经常与语文老师发生矛盾,导致语文成绩一落千丈,一上语文课,他就会感觉头疼,不想进教室。来到我班后,我仔细地找他了解情况,分析到他与原来的语文老师发生冲突的原因竟是该老师看不惯他走路的姿势,于是处处为难他,而这个学生也不愿服输,结果造成矛盾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讲解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有的礼仪行为。最后,这名学生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上课不喊头疼了,也爱听讲、爱提问了。

四、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在青少年感情匮乏,究其原因是生活的单调而平淡。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感性思维,当然最终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应该由家庭与学校配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文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桥梁建筑,让学生近距离观赏桥梁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三十六个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提供了脚本,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其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总而言之,无论从教育教学还是从语文学习等方面来考虑,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之本、教学之源。语文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情感资源,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生带着情感去学,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感染,才能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做好,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那么,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想象情境,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笑声与教育同行。

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教材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入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联系、想象,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例:在学习《七大洲》的内容时,可利用生活经验和谐音把食品“八宝粥”引入七大洲的教学:教师走入教室时可带一罐“八宝粥”放在讲台上,问:同学们认识这种食品吗这是什么生:“认识!八宝粥!”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师:吃过的请举手。(学生齐刷刷的把手都举了起来。)师:我想你们对“八宝粥”的味道都很熟悉了,可你们知道八宝粥有好多兄弟吗(学生愕然:有吗)教师故作神秘地说:“八宝粥”为何排位在“老八”呢因为“八宝粥”前面有“七大粥(洲)”,也就是有七个哥哥。(教师边介绍边把他们书写在黑板上)大哥叫亚洲,二哥叫非洲、、、、、、七哥叫大洋洲。学生们都释然地笑了:竟然可以这样解释!(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接下来因势利导,要求如下:这七个“哥哥”分别住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请大家打开“世界地形图”并找出来,完成下面内容:

1观察:请观察他们的地理位置和面积的大小。

2想象:哪两个兄弟的名字最像双胞胎(北美洲和南美洲)哪几个兄弟关系较好,喜欢在一起(亚洲、欧洲、非洲)哪个兄弟最不怕冷,最不欢迎客人串门(南极洲)

3练习:“一笔画世界”课堂练习,画出轮廓并填入大洲名称。

4归纳:根据面积的大小,编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的顺口溜,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记住。

反馈:“当笑声与教育同行时,一切都成为可能”,孩子们在享受乐趣的时候才能学得更好。课后不仅七大洲的名称和在地球上的位置学生记得牢,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八宝粥!”竟变成了一些学生与地理老师之间打招呼的特有方式。

二、创设激活需要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凸显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现实之间的反差或不协调,使学生关注,进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学生往往受现实的迷惑,不能清醒地认识这种反差或不协调,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巧妙地挑明,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初一的第一堂地理课,针对大部分农村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地理知识方面学习和了解都较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的现实,可创设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很少思考过的有趣的而且容易吸引注意的问题情境,教师适当追问,与学生交流他们现在所知道的和以后所要学习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例1:大家知道现在是白天还是夜晚为什么是白天为什么有白天和夜晚(对于白天和夜晚,学生已司空见惯,但很少有学生去思考,突然遇到这个简单的问题,学生既奇怪又很想知道。这样容易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2:大家知道地球的形状如何地球处于天空中的什么位置我们生活在天上,还是生活在地上(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既生活在地球上,又“飞翔”在天空中自豪情感。)

例3:大家瞧瞧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无袖、短袖还是长袖为什么这样穿一年四季都这样穿吗(从学生身上的着装谈起,通过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说明天气和气候知识属于地理课程的范围。)

例4:大家的肤色是什么颜色有谁知道地球上有哪些主要人种我们应属于哪种人种为什么地球上会有这些不同的人种(通过外国人鼻子、头发的不同特点,简单交流不同人种的差别,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5:大家可观察太阳的运动轨迹,并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特点,判断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然后判断我们学校的大门朝向是哪个方向。(新生越了解自己新的教室和学校,越容易对新的教室和学校产生感情)

反馈:创设问题应该坚持兴趣第一的原则,学生对不感兴趣的问题,不能积极投入精力和情感,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新颖、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经过第一堂课轻松的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显得生动活泼,而学生的心态放松,对新学科知识的心理忧虑得到缓和,就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了一种“企盼心理”。

三、创设师生合作情境,可以营造创新氛围,共同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与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有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

例:《长江的开发》 在学生欣赏完《长江之歌》歌曲后,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只画有一条长江主干线及标注几个重要的城市符号。开始时我先填出长江源头和注入的海洋名称,然后请学生在课本“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宜昌和湖口,并做记号。为了促使加深印象,与学习黄河河流一样,我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标注宜昌、湖口,并在黑板上标注出上游、中游和下游河段。

当我把眼光目视全班同学时,发现举手的同学当中,最爱动脑筋的洪宗达同学把手举得老高。我很奇怪:这道题不难,他争什么,为何不把机会留给别人呢但为了不打击其积极性,我还是把手一指:你来!洪宗达同学一得到允许,马上窜到讲台上来,接过白色粉笔,又在彩色粉笔盒里取了红色和蓝色粉笔各一支。我心里一愣:这道题习惯上只要用一支粉笔在图上填注各河段就可以了,他拿三支不同颜色的粉笔到底想干什么疑惑中,只见他先拿起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的宜昌与湖口之间的河段上涂上红色,接着拿起蓝色粉笔在湖口与长江入海口之间的河段涂上蓝色。这时,我已彻底明白了他的意图,内心激动不已。然后他在图的右下侧用白、红、蓝三只粉笔分别画出一小线段,旁边相对应地写上上游、中游和下游。整个解答过程直观、清楚,令人记忆深刻。

当他还未坐定,我已率先鼓起掌来。同学们见我激动,也鼓起了掌。我说:“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哪个同学能用这种创新的想法来完成这道题,所以今天我特别高兴。它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运用地理头脑与数学知识的正迁移能力共同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希望其他同学也能有所启发,善于创新。让我们感谢洪宗达同学为我们所做的表演!(再次鼓掌)

反馈:求知欲和好奇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更强烈。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结论和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作出新解释。

看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积极引导,还需要教学的主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求异思维,共同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创设模拟真实情境,增强直观感受,易于学生理解消化

模拟情境是在相似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行。

巧妙的模拟情景创设,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若经教师指导,由两名同学来表演,效果就不同了。具体操作如下:让两个同学上讲台,其中一人站着不动并把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拿地球仪充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同时另一只手也要自西向东轻轻地拨动地球仪自转。学生在享受表演的同时,也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这部分地理知识理解消化了。

教材中的事例和内容、事件的背景等一般都平铺直叙,缺乏生活气息,较为平淡,如果对其大胆创新,创设情境,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和鲜活事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使教学内容具有

一、形成情感氛围

素质教育是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通过师生情感渗透,形成情感氛围,让学生的情感水平、认知、审美、创造等能力达到最佳状态。

1.教师倾注全部爱心是形成情感氛围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是学生品质形成、兴趣养成的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怀着一颗爱心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认真鼓励他们,用爱流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从而获得回流,建立师生友好的桥梁。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更好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2.在教学中教师有效地支配情感是形成情感氛围的关键。

教师不仅要有爱学生的情感,还要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目的、具体环境和情况来决定情感方式、分寸,以便更有效地感染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

比如,有学生在语文课进行说话训练中,说了一些使老师生气的话,如果老师不控制情绪而不理智地把学生逐出课堂,这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压力而害怕出错不敢再发言,这样的教育怎能要?这样的课怎会有好效果?所以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更要好好地注意形象,调整好身心的情感,减少师生之间矛盾,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3.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行育人是形成情感氛围的核心。

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各种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必须注意身教胜于言教。自己身体力行,做好榜样,公平处理各种事件问题,不偏心,不歧视学生,理解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形成更好的情感氛围。

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人与人在交往中,大都是在心理上给自己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间,由此便产生了心理距离。教师和学生之间当然也不例外。但教师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尽力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因为只有学生同教师之间在感情上亲近了,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

1.树立威信,做学生的朋友。

教师怎样树立威信?有些教师习惯用行政权力和传统方式的管束方法来树立权威形象。其结果,学生表面上可能老老实实,唯师是听,在心理上却同教师疏远。

人,都有让人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要,小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和稳定,尤其需要教师的理解、尊重、体贴和爱护。他们希望老师首先是朋友,其次才是老师,所以教师要想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重要之点是放下权威心理把自己融于学生之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发现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隐秘,适时、恰当地予以解决,这样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信任和尊敬。

2.宽容对待学生,少惩罚。

由于小学生比较幼稚,常常犯错误,有的自己还意识不到。针对这样情形,就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开导,这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增进情感的机会。教师这时帮助学生认识危害,记取教训,学生就能够在心理上向教师靠近,容易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更强烈。”惩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这样,反倒给语文教学带来难度。

3.克服偏心、面向全体。

在现实生活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思想意识,智力水平,健康状况,处理方法都不可能一样,都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愿意接近老师;有的学生怕做错事挨老师批评,偏偏总是出错;有的学生善于表现自己,会讨老师喜欢,做错事能变通……但无论哪种学生,都愿成功,都希望得到表扬,无论教师偏向了谁,学生们都会反对。

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珍视每一份情感,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无论哪一个学生获得了成功,都应从心底表示高兴,不偏不倚,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实现情感教育目的,从而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三、正确分析学生心理,对症下药

教师的主要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他们有思想,有创造力。要想缩短师生心灵距离,更好地促进教学,就必须从分析他们的心里所思、所想、所念下手,才能师生心灵相通。获得情感教育的最佳效果。

1.捕捉闪光点,表扬鼓励。

捕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瞬即逝的也要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会使他们增加信心和勇气,认为自己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好学生。

2.尊重他人,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这种尊重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不是放之任之,是持之有度。要采用适当方法,如暗示、肯定、榜样等方法,处处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家长、同伴,养成融洽与人相处的良好氛围,不是处处以“我”为中心的独立世界,他们才能健康发展,才能更利于教学。

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一切认知活动均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一都是不完全的。任何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漠、不满足、散漫、压抑。”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一、热爱之情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

二、期待之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这样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学生从中看到希望,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之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宽容之情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教学活动中学生违犯纪律是常有的事,要求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充分体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对学生怀有宽容之情能驱使自身探索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22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