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教案

《灯》教案,第1张

教学目标

1、了解巴金及其代表作品。

2、通过自读来理清课文的结构。

3、学会鉴赏散文的含蓄之美。

教学重点

1、灯的象征意义是教学的重点。

2、本文的主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1940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长篇小说《家》是他的代表作。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二、题解

本文写于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在党的领导下坚决抗日。作者写“灯”,就是象征了党的领导的光明,向往光明的前途。

《灯》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表明了巴金在抗日战争在最艰苦的年代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当有人提到《灯》这篇散文时,老作家十分动情地说:“《灯》确实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散文。”

三、内容分析

1、《灯》的整体结构是纵横递进式的,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实现了两次由“具体物质的灯”到“抽象的精神的灯”的升华,以此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鉴赏这篇散文,首先要理清线索和思路,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所蕴含的哲理和所抒发的浓郁感情,仔细体味文章深广寓意和象征手法。

2、线索和思路。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首先要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线索大致如下:

眼前:(1—4)

回忆:(5 )

眼前:(6—8)

联想:(9—11)

回忆:(12)

眼前:(13)

从这条线索看,全文内容始终围绕着“灯”展开和深化,使千百个鼓槌都打在了一个点上,但从表面看,这条线索显得零乱,如“眼前灯”和“回忆灯”多次交叉出现。这就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提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全文总体思路可归纳如下:

[思路]

1段 起点——窒闷

↓ (苦闷忧虑)

2至8段 展开——具象灯的作用 无意受惠

↓ (扫除黑暗,给人温暖,批路) (眼前灯

升华——心灵作用 →回忆灯

↓ (给人安慰、鼓舞、勇气) →眼前灯)

拓展——具象灯(灯塔、孤灯)

↓ 作用(海上导航) 有意受惠

9至12段 第二次升华——精神灯(指火炬至今亮在眼前) →联想灯

↓ 作用(人生导航) →回忆灯

深化——精神灯(自杀者看到的灯) →眼前灯

作用(拯救生命,改变人生)

13段 终点——微笑

全文就灯的作用实现了两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又从两个角度写了三类灯:

l 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

l 虽是有意施惠,但仅仅是为亲人、情人而点的灯

l 不仅有意,而且完全是为了救护一个陌生人而点的灯

就如同“三个里程碑”,将作者的思路与感情逐步推向了最高峰,因而得到启示,使作者在最黑暗的年代看到了光明,坚定了必胜的信念。

3、突出关键词语

(可以在理清思路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

第一段, 说明“噩梦”“窒息”“寒夜”等词语在文中含义。

象征政治环境的黑暗和作者找不到理想出路压仰苦闷的心情。

第二段,“沉睡的大海”比喻什么?为什么“灰白色的马路”“像浪花似的浮起来”?

“沉睡的大海”比喻黑暗的浓重,越是“黑暗”,越衬托出灯光的可贵。“马路”的浮现,显然是灯光的作用,写“马路”实际是巧妙地暗写灯光。

第三段,写灯光“从平房里射出”有什么用意?“扫淡”一词可否换成“照淡”“减弱”?

“灯光”来自“平房”,意在暗示光明、希望在人民之中。“扫淡”一词十分有力,它突出了对光主动搏击,迫使黑暗变淡的情意,“照淡”“减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第四段,灯光使几种人受益?文中强调哪种人需要灯光,为什么?

三种人:“我”,“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黑暗中换索的人”。第三种人最需要灯光的指引,所以作者特意写了眼前一个“夜行者”,说灯光使他“眼里、心上”感到“明亮、温暖”,给他指路。

第五段,说明“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这句话的含义。

强调灯光的普遍作用——指路。

第六段,作者在“廊上”看到“在雨中摸索夜路”看到灯光,感觉为什么没有一点分别?

迷路人需要灯光指路,迷途的灵魂更需要灯光的指引,才能从迷阵中找到归路。文意从灯的物质作用升华到精神作用。

第七段,“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这是对上文的补充,强调灯光使“心灵”得到了慰藉。

第八段,“我爱这样的灯光”一句抒发了怎样的心情?“这样”指什么样的灯光?

说明作者对灯光的感情越来越深,由赞美到爱。

指“心”得到益处,给那些因苦闷而不眠的人带来勇气和温暖的灯光。

第九、十段,作者引用欧洲两则古老的传说,用意何在?

揭示灯光更深广的象征意义:喻哈里希岛上的才夜孤灯为捕鱼人导航,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曾给恋人以力量,既分别颂扬了骨肉之情和坚贞爱情,又含蓄而深刻地告诉人们,不管现代和古代,不管是中国还是希腊,不管路上或是海中,只要有“灯”,就会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会有光明,有温暖,就会给人们指出归路,给人以奋然前行的莫大鼓舞。

既然希洛的火炬早已熄灭,一对情人也已死去,为什么“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

这里的“火光”已经不是实指,它是家的象征,真善美的标志,至今“亮在我们的眼前”是说这种精神千秋万代照耀、鼓舞着人们,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第十一段,“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人更需要精神食粮才能更好地活着。

“永沉海底”是什么意思?

比喻若没有灯光的指引,会迷失人生航向,绝望毁灭。

第十二段,“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寻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灯的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它不仅救活一个人的生命,而且使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灯所象征的团结友爱的奉献精神正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十三段,“在这人间,不会灭的——我想着,不觉对山那边微笑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希望之灯永照人间,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胜利。“微笑”与开篇的“窒闷”照应,反映出作者由空虚到充实,由压抑到振奋,由迷茫到坚定的思想发展轨迹。“山那边”指开头的“山”。

四、体味象征寓意

1、 什么是象征手法?使用象征手法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关于象征手法,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如“灯”是本体,“光明、温暖、勇气”有着内在的联系。作者描写和所表达的希望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黑夜里的夜行或夜航的人以鼓舞、安慰、勇气和力量,可以使人感到温暖,可以指引前进的方向;而希望,也可以给艰苦奋战中的人以鼓舞和温暖,可以使渴望胜利的们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增添勇气和力量。如果人们由于灾难深重而陷入苦闷、惶惑之中,那心头燃起的希望,就会像灯一们给人指引前进的方向。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可象征不同意义,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雷电则成了歌颂对象。

2、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依靠联想建立。所谓联想,就是从某一事物想到其他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从而便抽象的思想、意义、要领形象化具体化。如在《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想到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正直”有相似点。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横向的,应该放的开收得拢,力求做到形散神聚。

本文多处运用象征手法,体现了含蓄美,如“心灵的美”“熊熊的火光”“一点微光”等,具有含蓄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就全文而言,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情况下,对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而象征的本体“灯”又充分当了文章的线索。

五、鉴赏要点

1、 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是许多抒情类文学作品的共同特质。含蓄,富有暗示性、朦胧性和多义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无论是政治层面的,还是哲理层面的,都不是直陈其理,而是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可以说,作者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某种思想哲理,使作品具有一种含蓄美。这三者形成了因果链条。

这样看来,象征和含蓄是分不开的,散文中,尤其是抒情散文,象征手法经常运用。象征给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比如,描写风帆,作者用意不在风帆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乘风破浪的意义;描写和平鸽,作者用意也不在鸽子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和平的意义。所以象征性散文中象征本体是手段,寄情寓意才是目的,看完内容,则更能体会暗示的哲理。巴金写“灯”,用意不在照明的灯本身,而在于它给予人们所暗示的光明,给予人希望的普遍意义。这就显得含蓄了。

研究表明,巴金的散文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散文具有优美、深情、富有哲理的特点,从而具有含蓄美的特点。他的散文集《梦与醉》《龙虎狗》和《废园包》等,都具有这一特点。如果把巴金的《灯》放在他的散文研究与风格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就能更加这篇散文的象征、哲理、含蓄的艺术特征了。

作者把人最常见的灯作为吟咏的对象,寄托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对精神的渴求。读者读完全文,自然领悟,原来作者意不在灯,而在于灯所表达的一种精神。文章总体给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而且用词用句,也常常是含蓄深沉,有着言外的别旨和风神。读者有时真的可能分不清“我”是做了自然的“噩梦”,还是做了人间的“ 噩梦”;是生理的“窒闷”;是气候的“寒夜”,还是政治的“寒夜”……另外,像“黑暗中摸索的人”“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到路的尽头”“指路”“黑暗光是不会灭的”等,都具有含蓄的言外之意。

2、 主题升华

欣赏这篇散文,从头到尾,我们分明可以感到它的主题有一个升华的过程,结尾的“灯”已经不是开头的 “灯”,结尾的“我”已经不是开头的“我”于是,我们看到,“灯”由物质变成了精神,“我”的心情也由坏变好,眼前一片光明,主题升华了。

看课文具体内容,先写半夜“噩梦醒来”感到“窒闷”,起来看夜色,看见别人家中射出的灯光,心中一亮,写灯光的作用,回忆灯光曾经给“我”指路;又回到现实,写今晚灯光给“我的安慰和鼓舞”,这时“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再联想到灯塔、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和古希腊的火炬,它们给人指路,回到现实;坚信灯光不灭,并“微笑”了。

总观全文,作者心情从“窒闷”到“安定”“畅快”,再到“微笑”,把“灯”变马“光明、希望、精神”这一抽象的理,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六、完成练习

《灯》教案

备课人: 江苏省阜宁县陈集中学 朱益刚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象征手法,领悟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领悟文章蕴涵的情与理

教学难点:读出文章真挚美、蕴藉美

学法指导:四读学法(针对散文特点教者自己设计)

一读 感知——读出“文意” (默读 领读)

二读 理解——读出“文脉” (速读 浏览)

三读 领悟——读出“文旨” (自由读)

四读 鉴赏——读出“文味” (品读 诵读)

学法阐释:四读首先并非是仅读四遍或四次而是指阅读中的四个阶段,教者自称为四轮;其次并非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逐层深入的;第三,并非是割裂的而是有机融合的;最后,每轮的阅读任务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在互相渗透中而有所侧重。

教 法:四读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在四轮阅读思考表达过程中注意设计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地解读课文

教法阐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课堂上“当家做主”;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体验,自主阅读喜爱的段句,让学生与文本“自由恋爱”;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主动参与课堂论辩,让学生的观点形成碰撞和交锋,让课堂“百家争鸣”;设情境,留空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静心沉思,设计探究话题,创设拓展链接,引导学生课后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

拓展方案:引导学生课后探索,可就中外文学作品中“灯”这一意象开展研究性学习。

合作方案:课堂分组阅读 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

导语:在一个风雨凄冷的黑夜,你迷路了,你的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

和孤鸟的悲鸣,此刻你可能最企盼出现什么?家 灯

同学们或许会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中这样一席话:“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在阴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可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正是冰心先生心中永不熄灭的一盏灯,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盏灯在摇曳在心灵深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巴金先生的名作——《灯》。

二、 一读 学生谈第一感想。

问:1、文章读完后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分组推选同学回答

灯给人光明、勇气、希望、安慰、温暖、信念

2、哪些语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

教师小结:全文围绕着“灯”写,灯在寒夜里给自己、给别人带来勇气,给风雨中迷途的人指路,给亲人、爱人导航,给垂死的人带来生的勇气、生的希望。

三、 二读 找出文中线索,理清作者思路。

问:文中线索是什么?作者思路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

线索:灯

思路:眼前(灯)——回忆(灯)——眼前(灯)——联想(灯)——眼前

联想:记忆中的灯 传说中的灯(亲情之灯 爱情之灯) 友人心中生命之灯

四、三读

1、 结合具体词、句体会文章所渗透的情感。(分组讨论、让学生讲自身体会)

①找出反映作者情绪变化的词语。窒闷—畅快—微笑

② “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对灯的热爱、感激之情

③“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是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有等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用沉海底”——作者苦闷又不甘沉沦,寂寞无奈的人生之旅中,对“灯”的向往亲近之情

④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作者感到祖国的希望和光明,是对抗战必胜的信念,点燃全国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看见正义胜利的时候。 ——巴金

⑤写出自己的人生感受,含蓄表达了人类向往光明,坚定信念,正义必胜的信念,抒发生命需要支柱的感想。⑥⑦⑧⑨

教师引巴金语小结:我生活过,奋斗过,挣扎过,哭过,笑过,我从生活里得到一点东西,我便把它写下来。 ——巴金

2、结合具体语段,领会象征手法,探究文章蕴含的哲理。(学生分组交流,发表个性化见解)(联系课后练习三)

①在逆境中、困难中不甘沉沦,勇敢面队,心存希望,光明必现。

②“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点燃心灵之灯,引照漫漫人生路,热爱生活,追求光明。

③“我们不是但靠吃米活着的。”

希望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希望。 ——牛顿

托物言志 灯—象征—温暖 信念 光明 希望 理想

五、四读 诵读感受最深刻的语段,体会文章的真挚、含蓄与深刻。

读出文中蕴涵的真挚情感和隽永哲理。(第6段、12段等)(分组阅读比赛)

六、学生主动质疑。

七、一句话结束本课:

“心灵之灯不灭,生命之光永存。”(学生掌声)

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灯,理想之灯,信念之灯,在学生高昂的情绪中结束本课。

八、作业

1、 以“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 课后搜索积累描写“灯”的中外名篇,理解这些作品中“灯”的意境构成,总结归纳作品的艺术手法、主题特征。(冰心 泰戈尔)

答案:

解析:

 

解答课文第一段中,用“窒闷”一词暗指当时的政治空气很沉闷,失败主义情绪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重负。点出了时代背景,为全文以象征手法行文奠定了基础。课文中的灯光,本来是作用于人们视觉的,但作者着力写灯光在感情世界上的作用,这是恰恰恰说明了作者就是要以灯光为象征,向人们指出抗战的光明前景。必胜的信念犹如黑夜的灯光,犹如迷路行人的标灯。课文第11段中“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这几句话是全文的精髓,灯光的象征意义至此已基本揭示出来了。文章中透射出来的“光”与“热”也会“恩泽”每一位追求光明前景的中国人的!

巧解导析这是一道很好的思考题,回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先逐一画出运用了象征之处,同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

提示:

巧解点悟为了进一步弄清象征手法的行文特点及作用,一定要区别一般的比喻句与有象征意义的比喻句,不要把象征与比喻混为一谈。此外,还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把握住全文的一些关键性语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6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