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情感

古诗词教学情感,第1张

 1、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5、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6、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7、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生《千秋岁》

  8、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9、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10、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12、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1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1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15、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16、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17、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18、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9、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0、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21、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2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23、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2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25、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27、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28、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29、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30、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寒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3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东坡《江城 子》

  32、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3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34、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3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

  37、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38、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

  39、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40、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41、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4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43、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4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4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46、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4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48、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49、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50、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51、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52、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53、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5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55、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56、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5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5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59、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60、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61、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杨修《玉楼春》

  62、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6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6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6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66、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6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68、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69、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7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7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72、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73、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74、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75、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

  7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77、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78、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79、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80、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81、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82、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83、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8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85、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楼梦》

  86、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87、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88、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89、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90、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9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92、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93、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94、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9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6、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97、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9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1如何让古诗文课堂充满魅力

一、绘一幅图画,以画面激趣

诗歌与绘画虽为两种不同的艺术,但二者之间有不少相通之处。在古代,许多诗人将诗画沟通起来,融诗情画意为一体。即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具有绘画般的意境;绘画中具有诗的情趣。因此说,教学古诗,可以用“绘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将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形象和画面进行“复制”或再创造。这一过程,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下自由想像和创造的足够空间,把学生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

《山行》这首诗,创造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境界,使人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神往。学习这首诗应重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像:诗人描写了什么?(高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诗人又是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秋色图,接着,让学生动手把脑中浮现出的画面画出来: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然后让同学之间相互比较、讨论,说说自己的创意。这不仅是想像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愉悦。

二、演一演动画,以表演激趣

教学古诗,还要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这样古诗变得容易理解,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更有效果。这就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来而生活中又一定有的声音、动态想像出来,丰富到画面中去,再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儿童急走追蝶,蝶又飞入菜花,这不是静止的画面,也不是一瞥即逝的情景,而是持续进行的活动。它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充满了童趣。怎样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让画面活起来呢?教学时,可以演一演动画,以表演激趣,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1)让学生想像诗人看到的儿童追蝶的情景。教师启发:这天,阳光灿烂,菜圃边围着稀稀疏疏的篱笆。一条小路长长的,伸向远方。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下了,嫩绿的叶子缀满枝头,丽日当空,微风轻拂,地面上树影班驳。黄黄的蝴蝶飞着……儿童追赶着……蝴蝶飞入菜花……菜花旁的儿童……诗人看到的情景,你看到了吗?请你演一演诗中的儿童,追蝶时他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2)教师手拿纸蝴蝶扮演蝴蝶,让学生演诗中的追蝶儿童。(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追蝶法,让几个学生各演出不同的特点。)动画表演生动地再现了诗中描绘的画面,唤醒学生已有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人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说一段典故,以典故激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十分强烈,如果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插入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典故,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转化为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七步诗》时,可以在释题时跟学生讲讲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这小小的典故,与诗的内容诗人所处的年代诗人的情感相联系,不可不讲。然而这样宕开一笔,引人入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诱导了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振效应。

教学古诗,激趣很重要,方法也很多。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巧妙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古诗教学一定会生动活泼,充满魅力。

2如何让古诗教学充满活力

一抓住关键词,激发想象,体验诗词描绘的意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诗词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词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和领悟。而想象又

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3如何让古诗教学充满活力

一抓住关键词,激发想象,体验诗词描绘的意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百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诗词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没有想象就没有审度美。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由此及彼,调动自知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道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词意境,诗句的言外回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和领悟。

而想象又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答的旨趣。

4如何让古诗文教学越来越美

我认为,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分析,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感最终学生感觉到没多大意思,老师也感觉到教古诗文很吃力,效果还很差因此我们要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由自主深入进去:抑扬顿挫的朗读,感受其语言,美充满情感的朗读,体会其情景美;带着想象去朗读,体会其意境美;惟有如此,我们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 在赏析中学会鉴赏美

(1)领悟美的意境古人写诗贵在含蓄,常有言外之意我们学诗,要从读入手,批文入情,体会诗作的饿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阴韵和谐、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风光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夺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此艳丽动人的画面,如此春意盎然的景象,单就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够的课堂上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观看flash动画,或给课文配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和联想,脑海中重现诗所描绘的画面:黄四娘家门前,是一片花的海洋,少女仰头而观,书生低头吟诗,孩童嬉笑不绝,诗人自己则徜徉在人群中,花海下;看到蝴蝶翩翩起舞,听着早春黄莺清脆的鸣啼,不由诗兴即发,边走边吟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早春景象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再让学生全体起立,闭上眼睛,背起双手,一起朗诵全文那是何等的享受!

(2)品位美的语言古诗表情达意,往往运用夸张、比拟、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且凝练,读起来常给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反复推敲,领悟写法的巧妙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情达意提供借鉴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冬雪喻春花,构思巧妙,想法奇特,描绘出了边塞一夜大雪,万树挂白的壮观景象;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雪后的群山喻为游动的银蛇,把雪后的丘陵喻为奔驰的白象,景象壮观,意象阔大,实在是妙绝;再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用社会和自然中现象,揭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言简意赅,又流露了诗人昂扬奋发的情感这些诗句经学生揣测玩味,必将沉积于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之中,化为学生人格气质的底蕴

2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

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因此,作为语 文 老师应大力提倡背诵课外古诗词,尤其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应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累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古诗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就会逐步养成我们经常展开以下活动:

(1)开展每课一诗活动自七年级开学始,就借着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浓厚兴趣,要求每节语文课前,全体同学共同朗读背诵预先抄在黑板上的一首古诗词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下去,效果就不求自现

(2)定期举行背诵比赛比赛可分为笔试和口试笔试主要由教师拟订,重点考查名句的识记口试分组进行,其内容大致有必背、抢背、自由背等项目

(3)分专题搜集古诗文名句结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有目的的专题搜集

5如何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是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学好这些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古诗文教成了阅读课文,把一篇文质兼美的古诗分解的支离破碎,一字一字地解,一句一句地讲,台上老师口燥唇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中,有的教师又脱离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

那么在课改新形势下,应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怎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呢?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激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从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我尝试以下教学方法:一、感受诗意,陶冶情操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既可深化学生理解诗意,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诗意的语文课堂不能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应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质地,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

古诗词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内心情感成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是作者心血的凝炼。而我们读者,要凭借含义深远、高度浓缩的文字体会诗词蕴含的境界,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运用丰富的联想。

如孟郊《游子吟》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复吟咏之间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读透了,讲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学生的情操也能得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熏陶。

一、抓诗眼,感悟诗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他眼睛的观察。学诗亦如此,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最好的方法是紧扣诗眼。

抓诗眼首先是诗的题目,所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析诗题,对理解诗意,完成教学目标是相当有益的。就是通过题目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及有关诗文的一些简单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的意境的要素。所以教学时,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也就是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二、品词句,体会语言美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好处。

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三、反复吟诵,以读为本,感悟诗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古到今,伴随着中华儿女的成长,不可或缺的便是从小对古诗文的吟诵。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念的活水,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儿童学习古诗,进入了诗境,弄清了诗意,品味了诗句,最主要的还要体验、感悟诗情,而这些不是孤立地一项一项的进行的,应该是在诗境中,通过儿童进入情境激起的情绪,再通过咀嚼、品味诗句,体验、感悟诗的情感进行的,在这中间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读,而且是反复吟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通过朗读,通过吟诵,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时诗的语言便成为了有声有色的图画。反复吟诵,直接诉诸于儿童的听觉,那诗的韵律、节奏,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促使儿童势必带着情感,又通过儿童自己的运动觉,吟诵出来的那感受必然是深入了一层。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

叶圣陶先生说过: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诵。

6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所谓“诗意”意在语文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以师生的共同合作、创造为基础的美学追求、生命精神追求。

“诗意”缘于“情意”,因为语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所以只有充满“情意”的语文课堂,才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诗意”栖息。如何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1读中彰显语文课堂诗意韵味“三分文章七分读”,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书声,犹如盲人骑瞎马,奔不远,飞不高。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语文教学就是“读读、说说、写写”,但是,怎么读,怎么讲,怎么写却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读不是枯燥乏味地读,写也不是机械重复地写,讲也不是人云亦云地讲。

语文学习的底气来源于阅读。经典的诗歌与文章要大量背诵、大量阅读,课堂中不需要纷杂、疲惫不堪的设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语文味”。

11“映日荷花别样红”――朗读感知文本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可以说,对于文本,初读有感受,再读有感悟。

尤其是对于文本中那些值得学生品读的词句,更是“读”演绎的舞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读得熟,才能悟得深。

从上课一开始就渲染气氛,有意识地让教材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连接、沟通,让学生披文入情。在自读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轻言细语慢慢读,须字字认真,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误一字。

通过自主读、小组交流互读、课堂展示精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形成正确的语感、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曾在网上看过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课中老师引导学生读的环节令我印象颇深。

王老师擅长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品析课文时,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让学生的读显示出生动的画面感,让学生通过反复比较读出文中“天天”一词的意味,从而领会出鸟儿和树之间的深厚感情。王崧舟老师的诗意教学如浩瀚大海,荡涤着博大、激昂的海浪,诗意课堂成为了众多教师的追寻目标。

立足当下文本,从读中生惑,读中悟情,王老师将语文课的诗意美建构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对文本中一个词的读,可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一句话的读,可以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读中渗透情感,在读中动情演绎,在读中有所收益,形式多样的读书声会为语文课增添“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采。

12“此时无声胜有声”――默读升华情感语文课须“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现在的语文课堂不缺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也不缺精彩的朗读指导,语文课堂有的是活力和生机。

然而,蓦然回首,语文课上若只有朗读似乎也缺少了一种韵味。朗读很重要,默读也不可或缺!就语文本质而言,默读与朗读如“鸟之双翼”是“车之两轮”。

朗读引出情感的共鸣,那默读让情感升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文章本是有情物,教师指导学生默读,让学生静下来体会,一定要引导学生注入真情,甚至幻化成作者,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语文课文中有一些经典作品,往往含有很多熠熠生辉的精妙句子,均值得学生反复体会,玩味再三。

例如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先对景物的具体描绘,笔锋逆转,立马升华到对哲理的概括,这是所谓的诗眼之所在,景与理跃然纸上。

教师除了构设情境让学生从感性上把握庐山的整体形象外,还应让学生默读来感受诗意,让学生体味到作者虽从多个角度看庐山,还是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感受到只有跳出庐山看庐山。进而在理性的角度上悟出要全面、多角度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哲理。

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充分吸收文本的情感养料,涌动生命的情感源泉,人生体验得以丰富,生命空间得以扩充。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实意境就是“欣赏”与“感悟”可共生,“感知”与“内化”能和谐,“动”与“静”能平衡,这就是默读的效果。

读让文字有了生命,读让语文课堂有了天籁般的声音,读让课堂有着“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诗意。2疑中拨寻语文课堂诗意星亮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为学生有了“愤”、“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就可以开导指引。

我们发现身边语文教得好的老师,大都有一两手教学上“一招鲜”即教学艺术,师生配合好,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有滋有味,而且诗意盎然。21以异求异,引导质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往往喜欢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认为只要是书上写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教师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每篇课文学完了,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对所学结果有疑问之处。

记得有一位老师上二年级《司马光砸缸》一课,让孩子读题后尝试提几个问题。

7如何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是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学好这些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古诗文教成了阅读课文,把一篇文质兼美的古诗分解的支离破碎,一字一字地解,一句一句地讲,台上老师口燥唇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中,有的教师又脱离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

那么在课改新形势下,应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怎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呢?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激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从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我尝试以下教学方法:一、感受诗意,陶冶情操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既可深化学生理解诗意,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诗意的语文课堂不能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应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质地,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

古诗词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内心情感成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是作者心血的凝炼。而我们读者,要凭借含义深远、高度浓缩的文字体会诗词蕴含的境界,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运用丰富的联想。

如孟郊《游子吟》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复吟咏之间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读透了,讲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学生的情操也能得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熏陶。

一、抓诗眼,感悟诗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他眼睛的观察。学诗亦如此,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最好的方法是紧扣诗眼。

抓诗眼首先是诗的题目,所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析诗题,对理解诗意,完成教学目标是相当有益的。就是通过题目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及有关诗文的一些简单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的意境的要素。所以教学时,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也就是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二、品词句,体会语言美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好处。

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三、反复吟诵,以读为本,感悟诗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古到今,伴随着中华儿女的成长,不可或缺的便是从小对古诗文的吟诵。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念的活水,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儿童学习古诗,进入了诗境,弄清了诗意,品味了诗句,最主要的还要体验、感悟诗情,而这些不是孤立地一项一项的进行的,应该是在诗境中,通过儿童进入情境激起的情绪,再通过咀嚼、品味诗句,体验、感悟诗的情感进行的,在这中间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读,而且是反复吟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通过朗读,通过吟诵,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时诗的语言便成为了有声有色的图画。反复吟诵,直接诉诸于儿童的听觉,那诗的韵律、节奏,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促使儿童势必带着情感,又通过儿童自己的运动觉,吟诵出来的那感受必然是深入了一层。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

叶圣陶先生说。

  摘 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古诗的文字凝练,蕴意深远,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往往通过构建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进入诗境,领会诗意,体验诗情。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构建情境正是触及了儿童的情感领域而形成了它独特的个性,即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美的感受。

关键词古诗教学 形真 情切 意远 理寓其中 美的感受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轴”。儿童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在学习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但由于古诗那凝练、含蓄、变化的语言和深奥抽象的诗意,再加上作者所出的遥远陌生的社会环缆,容易使小学生感到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

目前,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学懂古诗,通常会构建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进入诗境,领会诗意,体验诗情。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的作用”。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构建情境正是触及了儿童情感领域而形成了它独特的个性,即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美的感受。

一、形真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就是说要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那就得把古诗所描写的诗境先推到学生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时,首先应使学生对诗中的人、景、物的形象有所感知,因此,小学古诗教学中构建情境必须强调“形真”。“形真”即形象逼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与古诗内容相关的、音乐及生动的语言在教学中构建情境,将相隔千年的历史人物和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呈现到学生眼前;那山谷瀑布的轰响,翠柳上黄鹂的鸣叫学生也仿佛听得到。“形真”只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对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如教二年级学生学古诗《春晓》,教师并不能将诗人所写的景象真实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但可以通过带有感情的讲述,将学生引入诗境。教师可让全体学生担当诗人,听着他的描述活动进来。“夜深了,诗人读书,写诗困了”孩子们微微闭上眼睛,甜甜地伏在桌上作睡眼状,朦胧中听到外面刮风、下雨声,(用录音机播放音效)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注意听,听着、听着又“睡着”了。不知什么时候,听到小鸟的鸣叫声,(用录音机再播放音效)“诗人”“醒了”,此时教师提示:“天亮了,各位诗人听着鸟叫心里一定很高兴,你们哼出了哪两句诗?”孩子们身临其境,争先恐后地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景并未真实再现,但通过教师描述,配以恰当的音效,学生很快进入了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的情境。

二、情切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促进儿童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情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有相当多的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这些诗通过诗人对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自然的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因为大自然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但诗人不可能单纯的描绘风光景象,总是有所寄托,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构建情境时教师应“以情传情”,善于将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教师首先应被这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土屋茅舍,红艳艳似火一般的满山枫叶,错落有致的诗境所感染,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所创设的情境中“行走”其间。这样,教师和学生同样都体会到了诗人置身其间,停车观赏,流连忘返的神情。那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感情呼之欲出。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用情感构建起的情境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教师的语言、眼神对学生都是饱含着希望和期待,致使教师的情感也成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的因素。

三、意远

我国古代诗歌向来追求“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于俗违”这种韵外之致。在古诗中仿佛可以去感知,但又难以确指,虽然可以领略、品味,但又无法切实把握和描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便道出了诗人在写诗时因眼前的景物而触景生情,情与景的交融正是构成了古诗中那广远的意境。而教学中构建的情境则是教师利用声音、再现诗中的“景语”,通过教师自己的情感再现诗人的“情语”,使学生深切体会和领悟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挚情和诗人自己的思想抱负的教学氛围,构建相关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诗人创作时所处的意境之中,使构建的情境意境深远。

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教师可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在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平稳、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什么时候能在满月的朗照之下与家人团聚,学生已通过教师构建的情境进入了诗中广远的意境,他们已插上了想象的双翼飞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理寓其中

构建情境所创设的鲜明形象,所伴随诗意的真挚情感以及所开拓的广远意境这三者融为一体,其命脉便是内涵的理念。

在古诗教学中,情境构建若失去理念,如同没有支柱一样,站不起来,深不下去,只能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如柳宗元《江雪》,其理念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以后,屡遭打击,被贬永州,然而却不甘屈服,理想不泯的精神。“理寓其中”正是从古诗的理念出发,由古诗内容决定情境构建的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的一个或一组情境都是围绕着古诗理念展现的。这样富有内涵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才是有意义的。通过其形式情境的、色彩、音响及教师语言描绘等的感受,这不仅是感性的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而是对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在认识。

五、美的感受

古诗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学古诗应强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进而体验诗人的心灵美。

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教师会特别重视古诗语言的形象、节奏、气势以及感情色彩的推敲、品味,为了让学生逐步体会、感受语言美,教师会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先后改换(即:到—过—人—满—绿)的故事,再凭借所构建的情境,抓住古诗的传神之笔,通过比较、诵读让学生体会其语感。同时,诗的意境之美同样感染了学生,在月夜诗人乘坐的船停在瓜洲,他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情画意,美不可言。教师就通过简笔画勾勒了诗人站在船头,望着明月,自己用优美的语言,并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创设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思念家长的动人情境,学生不但理解了诗的内容,而且会读会背,体会到诗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构建情境应“作为一个心理场,一个整体,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它一方面抓住了儿童易于被情感趋动的这一动因,在古诗教学中突出了“形真”和“情切”的因素,强调了形与情的统一;另一方面情与理又是不可分割的,要使学生动情,就得让他们明理,而在古诗教学全过程中都体现了审美教育,达到景、情、理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胡孝华 诗意的放逐与语文的苍白 中学语文教师, 1999(2)

[2]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合著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育 山东出版社,2000:50

[3]蔡乃中,吴宇海,罗仲鼎合著 诗品分析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286

[4]李吉林 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59

加乐中心学校加朗小学 吴明政

体会古诗文的情感,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在古诗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多以引导学生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为主,对引领学生感悟诗歌的情感,不作过高的要求。但只要方法得当,化难为易,让他们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样引导小学生体会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适当介绍古诗文的写作背景。

如学习南宋诗人陆游的爱国名篇《示儿》时就应适时的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祖国的大半河山已落入外寇之手,中原人民身受涂炭,作者也积极参加到御敌统一的战斗中。把实现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一生的愿望。但到了临终之时自己的美好愿望也未能实现,这时诗人并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伤,却为祖国山河破碎分裂的局面而悲伤无限。这样,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其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爱国之情已跃然纸上。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成为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二、以想象出诗歌的意境为基础。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教学古诗文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如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努力将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逼真的再现出来。如果学生只是抓住了古诗所描写的主要内容,至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东西,算不上真正读懂了诗歌,更谈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在学生把握了诗歌的内容,想象出诗歌的意境这一基础上进行。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当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后,教师就问:你们觉得,作者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引出隐者隐得那么深,诗人为什么又要执意去寻访呢这一疑惑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合情合理的解读。有的认为是崇拜,有的认为是畅谈,有的认为是借寻访之机散心排忧。学生的见解,充分的开掘了作者内心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果教师没有在前面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内容,后面的诗歌情感的体会,就可能无法完成了。

三、以情激情,促进学生情感迁移。

如教学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和亲人的深厚感情。可先让曾有远离父母亲人,独自一人渡过重大节日经历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再启发其他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和亲人分处异地,举目无亲而又特别渴望见到亲人时,会如何想念自己的亲人?过年过节看到别人亲友团聚,其乐融融,而自己一人孤寂独处之时,又会有怎样的滋味涌上心头?再体会诗人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就不难了。

四、反复诵读、品味诗歌。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要教学生学会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诗文内容,在头脑中画画,反复吟诵、体味,进而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时,让学生对照课本插图反复诵读,诵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感知诗文内容过程,反复诵读中,一幅月夜洞庭美景图便可呈现于学生头脑之中。而面对如此精美绝伦的美景任何人都会和诗人一样情不自禁的表达自己对洞庭秋夜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所以我们学习古诗,不求做到古人的诵读吟唱弦舞俱全,但只有努力去诵、读、吟、唱,才能形神逼肖,体现诗歌的韵律之美。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是喜爱古诗的,但如果把古诗的学习狭隘成单纯的背诵,那渐渐的学生又会失去原有的学习激情。

五、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教学古诗,固然要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意境,同样应该能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但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可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中,可以让学生从题目到内容,先提出相关问题,再结合相关文字或感悟,或推想:隐者是谁?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是隐者?为什么要成为一名隐者?作者为什么要寻隐?怎样寻的?为什么没有遇到?没有遇到的隐者心情怎样?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诗歌中找到答案,有的必须联系相关句子去领悟,有的要联系生活经验去体会,有的则应该依据关键字词去推想了。比如诗人为什么寻隐没遇到?答案较多,可能是隐者隐的太深了,也许是诗人太迷恋于山中景色了,大概是隐者陶醉于云雾缭绕的地方,或者只顾了采药,忘了回家呢。这样一来,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如羡慕隐者的自由无拘,向往山中的清净安乐等,就很容易体会出来了。

六、演一演、画一画。

在学生熟知了古诗文的内容,领悟了其蕴涵的情感后,要求学生为之配画,将头脑中的画画在纸上,并在画中以极其精练的文字表达自己对古诗文思想情感的理解。或者根据诗中的角色来演一演,使学生的情感和诗人的感情一起得到升华。

  语文教学中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其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下面结合《古诗三首》的教学,谈谈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美激智的尝试。

一、青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做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人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像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像,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

三、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自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像,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人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橘**、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生动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四、充分诵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历里船。”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

五、进入角色。体会美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发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两岸猿的叫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的群山,这时,老师接着说:“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乐曲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体会到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在读中品味。每当听一个学生读完,老师针对情况称赞:“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诗人的气质!”鼓励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自悟地学习。

一、诵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进入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握好诗词的感情基调,二是做好范读,三是为诗歌诵读选配恰当的音乐。

1、古诗词的感情基调是指诗词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诵读一首诗词的主要语调就是诵读基调。要诵读好诗词首先得把握好诗词的感情基调,所以老师要先指导学生理解诗词大意,把握好诵读基调,再引导学生正确、优美的诵读,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读得入情入境。这样学生就能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情感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范读就是示范诵读,分为教师范读和播放配乐录音范读,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言传身教”,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感情地示范诵读能很好地感染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词的兴趣。很多时候,教师的范读比单纯的播放录音朗读效果要得好。因为不少学生觉得录音是专家朗读的,要达到那样的水平很难,也比较抽象;而老师是学生亲近、信服甚至崇拜的对象,也是实实在在的模仿对象,模仿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有具体可仿的表情和动作——尤其是优雅的动作,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促使学生萌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播放配乐录音范读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渲染气氛,再加上专业诵读者优美准确的朗读,也能很好地感染学生,使学生随着范读进入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究竟采用哪种方式比较好,要根据教师本身的情况而定。比如,激情澎湃的男教师朗诵李白的《将进酒》或苏轼的《赤壁怀古》,能够很好地将诗中豪放的感情和气势表达得淋漓尽致;换成女老师效果就差些,有时还不如播放录音。而一般的女老师则更适合朗诵比较温柔缠绵的诗词,如李清照和柳永的词。

3、选择恰当的音乐来为学生的诵读制造气氛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词兴趣。“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诗歌、音乐、舞蹈在最初的时候是三位一体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借助音乐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音乐可以强化感情,丰富诗歌的表现力,提升诗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积极的调动各种情感触觉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音乐既给人以听觉上的美学感受又使人在听的同时在脑海中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不过在选取音乐时应注意与诗歌的意境或感情保持相一致。例如,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可选用古乐《汉宫秋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选用琵琶协奏曲《春江花月夜》。只要选用的乐曲得当,就能够起到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另外,把一些已经谱成现代流行歌曲的古诗词播放给学生欣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更好。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和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一)

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

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

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对中国情境教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老师认为“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取自

古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之意,

‘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为主

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从我国古代诗词的“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

营养的结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情境”进行了论述,提出“心物交融”说。所

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肯定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情境教学则继

承并发扬了这一理念,形成了“物”、“情”、“辞”、“思”相互关系的认识,即“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对物的认识的这种相互作用脉络。

(二)

情境教学与古诗词的关系

南朝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说法;清代王国维

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了“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名言。这

些精辟的论述都阐明了情境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情境是人与景在情的交融下的产物。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入古诗词所

描绘的情境,体味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应用对学生

的学习感悟有极大的帮助。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

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73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