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京华烟云》读后感

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京华烟云》读后感,第1张

开头有一篇林语堂先生之女林如斯做的序,写道她父亲曾说:“ 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

那么木兰究竟什么样子呢?

幼年的木兰曾对曼娘说她不喜欢男孩子,最好自己可以是男孩子。她说:“我愿当一个男孩子。一切的便宜他们都占了,他们可以出门会客,他们可以赶考做官,可以骑马,坐蓝绒的轿。他们能遍游天下名山大川,能看天下各式各样的书。就像我哥哥体仁,我妈什么都许他做,他还能管我和妹妹。他常常说‘你们女孩子’,我一听这话就气。”

木兰的名字本取之于木兰从军的故事,所以木兰有着一股不同于那个时代少女的气质,聪慧之中带着英气,全无小女子之气。

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跟家庭的教育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木兰的大气与聪慧,得益于她那位尊崇道家思想的父亲姚思安。父亲曾经教导她:“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开篇姚家为躲避战争离开北京,木兰对家里的古玩玉器十分不舍,父亲告诉她已经埋藏好不用担心,但是木兰仍然放心不下,姚思安告诉木兰:物各有主,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玉器永远是玉器,铜器永远是铜器。木兰也就此明白: 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有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洁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

父亲的道家思想也深深影响着木兰,不计较得失,更在意精神的富足,洒脱自然。

书中巴固对木兰和莫愁的评价是: 木兰的活泼入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入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而我觉得木兰更像大海,包容万物,境界开阔,没有旧式女子的狭隘与胆怯,无怪乎她的丈夫荪亚称呼她为“妙想家”,因为她的想法总是那么令人惊奇。书中有一节,木兰想为丈夫纳妾,理由竟然是为人妻者没有妾,就如同花瓶里的花儿虽好,却没有绿叶扶持一样,这样的想法作者也说了,规则教条根本无法解释木兰的一言一行。

记得初中时好多人爱看《京华烟云》电视剧,看罢原著,才发现人物刻画的大相径庭。书中也有荪亚遇见曹丽华差点出轨这一桥段,在木兰知道荪亚对曹丽华有非分之想时,私下约曹丽华见面,曹丽华并非电视剧中刻画般耍泼无赖,而是一个很文雅的女学生,见到木兰后,自觉退出。而木兰写给曹丽华的信,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这封信不得不说木兰的聪明与大气,没有威胁,唯有真诚,令人尊敬。而之后询问曹丽华是否愿意做妾时,更是斩断了最后的情丝。

本以为立夫与木兰才是完美的一对,立夫和木兰心意相通,有一种同道之人惺惺相惜之感,他们之间也暗生情愫,却从未逾越,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安排。 人与人之前的情感本就复杂多样,未必爱情才是最好的归宿 。

木兰也是我喜欢的女性形象,最喜欢她的开阔与明朗。

世界之大,万万不可成为狭隘之人。

 电视剧《新京华烟云》新亚喜欢姚木兰。新亚全名曾新亚,他是曾家的三公子,姚家大**姚木兰智慧善良,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经历过种种考验,曾新亚和姚木兰幸福牵手。

 《新京华烟云》是一部民国情感剧,由四川星空、元典星焜、四川电视台、优视影业共同出品。

 剧情中,曾家、牛家、姚家是很有代表性的三个知识分子家庭。曾家的后人曾新亚和姚家的后人姚木兰从小一起长大,他们的关系很亲近。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是恋人。姚木兰最初喜欢的人叫孔立夫,她是姚木兰父亲的学生,非常有才华,也非常有抱负。

 曾家和姚家联姻,姚木兰和曾新亚成为牺牲品。具有反叛精神的曾新亚曾经将姚木兰推开。但是,喜欢上姚木兰后,曾新亚又主动向她示好。最终,姚木兰和曾新亚真正走到一起。

1、《京华烟云》的结局:在王府花园,姚思安正要准备转移甲骨,牛怀玉和日本鬼子前来抢夺。姚思安宁为玉碎,一把壮丽的大火和敌人还有那百年的花园同归于尽。而此刻,山河破碎,烽烟弥漫,一场更为壮丽的民族抗战之火,正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着。

2、《京华烟云》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北平姚家、曾家和牛家三大家族之间的情感纠葛的故事

姚体仁,是姚思安和妻子未婚时就有的孩子,属于另类私生子。他身为姚家长子,继承了父亲年少时期的轻狂放荡,桀骜不羁,也继承了母亲的狭隘和懦弱。他自小生活环境优越,母亲一味溺爱,父亲过度严厉,以致他的性格缺陷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教,导致人生之路越走越偏,最后悲剧收场。

姚体仁的一生,除了父母,还和两个女人分不开。

一个是银屏,另一个是华太太。

银屏是母亲买来服侍他的丫鬟。银屏比他大三岁,对他来说,是丫鬟,也像姐姐,也像母亲。他自小就被银屏贴身照顾,在在生活上十分依赖她。长大后,因为不思进取,学术低微不受父亲的重视,情感上孤独苦闷,唯有银屏对他不嫌不弃,依旧关心疼爱,欣赏有加,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慰籍,从而深陷银屏的温柔情网,无法自拔。

银屏是个丫鬟,却有着不同于丫鬟的远见和超强的行动能力。

姚母嫌弃她身份低微,为了拆散他们,勉强答应让体仁去英国留学,却又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到银屏身上。体仁走后,姚母每日对她多番辱骂,甚至想趁着儿子不在将她嫁出去,一了百了。银屏知道这一切后,不动声色,暗中筹划。体仁因为轻信其他留学生所说的英国学校虐待中国留学生的事情而停留在香港,没有去英国,拿着父亲给的费用花天酒地。银屏听说后,知道他用完钱短期内就能回来,于是用一只手镯当了一点钱,暗中租了一处房子,偷偷地搬走了。为了不被姚家的人找到,还带走了体仁养的狗。她偷着离开,却十分有骨气,没有带走姚家的一丝一毫,这种行为,姚家下人都暗暗赞叹。她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计划得很周全,当手镯的钱够用半年,留了另一只手镯备用,足够等到体仁回来。同时 也在房东华太太面前露了一点底,让华太太知道她背后有金主。华太太因此结束了帮别人拉皮条的生意,专心服侍她一个人。

银屏心思细腻,体察入微,她了解体仁的一切,有信心将他抓在手里。起初和体仁只是情感交流,没有突破男女大防。后来定情,确保体仁不会离开她后,为了留住体仁,费尽了心思,甚至学会了抽鸦片。她觉得女人抽鸦片有一种天然的媚态,可以让男人神魂颠倒,但是她绝对不让自己上瘾,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漂亮,更能吸引体仁而已。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她的自律性强得可怕。

银屏在和姚母争夺体仁的这场战争中,赢得很漂亮,体仁完全属于她,借口打理家里的生意,拿着姚家的钱让她过上了富太太的生活。时机成熟,银屏为了名正言顺进姚家的大门,就怀孕生子,一举得男。她不但了解体仁,也了解姚思安,她知道姚思安会看在孩子的份上让她进姚家大门的。她不贪心,只想依靠孩子做个妾侍就满足了。

银屏知道姚思安带着阿非在南洋做生意,一再嘱咐体仁要等他父亲回来才可以公布此事。可惜体仁酒后面对母亲辱骂银屏没能忍住,提早暴露了母子二人的存在。银屏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对孩子的爱是那样地深,这个本来可以帮助她进入姚家大门的孩子,反倒成了她的催命符。孩子被姚母夺走之后,她心如死灰,自缢而死。

林语堂在书中对银屏有所评价。 原文如下:

银屏算不算个好女人呢?不错,天下有坏女人吗?只要环境地位变动一丁点儿,银屏在人生所占的地位也就和木兰的母亲一样了——是财产万贯之家的女主人,能干的主妇,热爱子女的母亲,儿女心目中的完人。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银屏是有能力可以过上好日子的人。她的悲剧来源于她的身份,她是丫鬟,所以她没有机会成为姚母一样的女人。在封建阶级统治时期,阶级往往代表一切,因为身份地位被活活扼杀的有能力的人不在少数,银屏就是其中的代表。

银屏死后,体仁深受打击,和母亲决裂,变得浑浑噩噩,染上了鸦片。孩子博雅扔在姚家,由义姐珊瑚照顾,自己继续住在和银屏租住的院子里。

华太太是看着体仁和银屏一路走来的人,也给这一对苦命鸳鸯很多帮助。银屏的丧事也是她帮着料理的。银屏死后,体仁将对银屏的依赖转嫁到她的身上。

此时华太太对他的关心,不单单是因为金钱,更多是出于心中的同情。再加上她的丈夫也在近期过世,是以更能体会体仁失去至亲的痛苦,两个深受情感伤痛的人在共同的遭遇下惺惺相惜,产生了真感情。华太太面对生活的苦难,没有像体仁那样自甘堕落,而是自强自立。体仁醉生梦死,她当头棒喝。 原文如下:

华太太向他怒吼:“你活一辈子还要什么呢?你要享受人生啊。要享受,就享受!你要女人,就找女人!你要钱,你有钱,要对你父亲好才是,不然,你会一无所有。我知道父亲和儿子脱离关系是个什么滋味儿,那就像我嫁的丈夫一个样。我知道穷的味道,当东西,借钱,十几天前就为付房租钱害怕。为什么放着正路不走,要跟父母作对,冒家庭跟你脱离关系的危险?你父亲万一把说的话真的做出来,把财产分散,或是捐给寺院,你怎么办?赶紧头脑清醒一点儿,不然我也不要你这个笨蛋朋友!”

体仁最终被她骂醒,开始戒掉鸦片,重新振作。

华太太和银屏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会将自己的人生系在别人的身上,她只靠自己。

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她看准商机,和体仁商议合伙开古玩店,低价买进那些清王朝王公贵族的古玩珍品,高价卖给喜欢收藏的人,赚了很多钱。她没了丈夫,也不打算再找丈夫,收养了一个孩子,靠着精明能干摆脱了底层人的生活,爬到了中层过上了较为体面的生活。她比银屏幸运,赶上社会变革,宣扬民主的好时候。

体仁慢慢地从悲痛中走出来,生活开始步入正轨。他甚至想开始另一段情感,看上了一位红牌歌姬,又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心情郁闷,在郊外骑马,出了意外,坠马而死。临死前,他回顾自己一生,多有悔悟。 原文如下:

儿子苏醒了一下儿,说要见华太太。父亲照垂死的儿子的话办,派人去请华太太来。她来之后,体仁勉强说:“爸爸,妈,我欠您二位老人家恩情太重。我知道,我是个不孝之子。告诉珊瑚姐对我儿子博雅要严加管束。教养他长大成人,要做个好人。”然后看着华太太说:“你们不要误解华太太。她是我唯一的好朋友。”他的眼睛闭上,声音消失,气息断绝了。

他想浪子回头,想重新做个争气的儿子,只可惜老天已经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他活着时候不能和银屏在一起,死后得以和她合葬。这对不容于世俗的有情人终于可以在一起了。

体仁是姚家长子,他的性格和能力不足以担当继承姚家的重任。这是他悲剧的起源,郁郁不得志使他消沉,将重心转嫁到感情上,偏偏爱人又不容于母亲,使他陷入母亲和爱人你死我活的战争之中,压得喘不过气来。爱人的死,带走了他的灵魂,从此一蹶不振。

华太太的怒骂使他明白,人的一辈子不是只为感情而活,还有许多责任和义务要承担,人要学会面对现实。他慢慢地去体会,去努力。此时父母对他的期望也降低了,只希望他能活得像个人样就好了,他有了自由的空间,自由发挥。他做到了,和华太太一起经营古玩店,有模有样,生意兴隆,一切都从好的方向去发展。事实证明,他是不能做大事,但是做善良的平凡人还是可以的。

若是此时姚母能吸取之前的教训,不再干涉他的感情生活,或许事情就能一直好下去,只可惜人心苦不足。孩子堕落了,希望他像人样,孩子像人样了,又希望他活得体面,于是红牌歌姬看不上了,眼里又只有大家闺秀。她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和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区别。这种偏执使事情变得糟糕,贪心不足,固执己见的姚母彻底失去了孩子。

体仁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出生在富贵之家,让许多人羡慕。殊不知你得到多少,就得承担多少,当得到的和能承担的不平衡的时候,注定会成为悲剧。人是需要在适合的环境里生存,所谓适合,不单单是指物质条件,而是指和他的性格相匹配。

如果父母对体仁没有过分的期望,如果姚母没有按身份地位挑选儿媳妇,体仁即使平庸脆弱,也能平安过一生。

今日开始啃读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

我曾经说过,我喜欢读民国年代的经典文学著作,已经读完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了60篇书评,也赚了几万块的稿费。

张爱玲的小说全集也看了一半,有些腻烦。人不能一直长期阅读同一个基调,尤其是悲凉、凛然的作品。

同样是民国年代的小说,《京华烟云》和《金粉世家》到底有什么区别?

区别可大了。

《京华烟云》格局比《金粉世家》格局更大,意境更开阔,上升到人生哲学,“浮生若梦”,全书透露着浓浓的“庄子道家哲学思想”。

书中的内容毫不避讳地描写北京遭遇z争的场景。

而《金粉世家》却格局相对要较小一些,书中虽然有隐晦地写到z争,但不明显。书中主要写豪门家族恩怨,儿女情长,家族内斗,没有上升到人生哲学。

如果把《金粉世家》比做一个小盒子,那么《京华烟云》就是一间屋子,包罗万象,空间更大,时空跨越更大。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金粉世家》写于1932年,属于同一年代,前者是作者旅居巴黎时以英文的形式创作,用了一年时间完稿,目的在于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后者花了六年时间完稿,写作目的在于感悟人生,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书中。

在文笔上来说,林语堂先生要好一些,更有提炼,而张恨水先生的文字更写实,比较少文字抒发个人感悟和情感。

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金粉世家》则没有。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版红楼梦”,《金粉世家》被誉为“20世纪民国版红楼梦”。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书评中写道:父亲原想翻译《红楼梦》,但后来想年代太久远,于是就写了《京华烟云》。

书中有几处讥讽某一派人,非中国人不能领悟。

而《金粉世家》在金燕西、冷清秋和白秀珠三角恋爱关系上,模仿了《红楼梦》宝钗黛,读过或者看过电视剧红楼梦的观众都会发现。

在这里,不得不说,《红楼梦》是一部非常伟大的著作,至少影响了民国年代的一大批知名作家,就连张爱玲的小说,也能见到红楼梦的影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8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