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风俗

彝族的风俗,第1张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服饰、饮食、待客之礼。

彝族男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短衣、长裤,女子服饰既有长衫、中长衫、短装,还有外套坎肩,头饰以银泡、绒线做花,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居多,几何纹次之。彝族的饮食主要以土豆、玉米、荞麦、大米为主,副食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等。彝族的酒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欢吸兰花烟,其他地区的彝族多喜吸叶子烟。彝族的待客之礼是打羊、打牛,只要有客人到,就会杀牲待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为牛、羊、猪、鸡等,杀之前还要把活牲牵到客人之前让客人过目再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白族简介

 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自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有少部份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和湖南桑植县。臼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也有人主张属彝语支)。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汉文一直是白族人民习惯用的文字,在历史上虽曾有过借用汉字标音的"白文",但因缺乏统一规范而没有能够推广。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白族历史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西元1 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西元2 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西元3--4 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份与其融合;西元715 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 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份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准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自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白族音乐

 白族

 白族约有一百零五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于四川,贵州等地,白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他们信& 仰佛教。

 白族人演唱的『 白族调』 , 『 大本曲』 别有风味, 乐曲时而高亢, 时而委婉, 好像挺拔的苍山, 清澈的洱海。

 白族礼仪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爱幼,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白族喜欢敬茶待客,同样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

 白族庆节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三月街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随着社会发展,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大理乾隆举人师范有诗:“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这就是三月街的生动描写。传统三月街是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药材、茶叶为大宗。白族要对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还要赛马欢歌。

 蝴蝶会挺拨秀丽的苍山云弄峰下,有一片长满合欢树、酸香树、黄连木的碧林。万绿丛中,山茶、杜鹃争奇斗傃。花丛深处,有一泓珠吐玉的甘泉,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蝴蝶泉。泉边一株翠叶似巨伞的合欢树,每逢四月会招来成千上万只彩蝶,环绕奇树清泉翩翩起舞,久久不肯离去。

 这是白族独特的蝴蝶会,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中外游客云集这里,万人争观奇景。

 蝴蝶会听起来耸人听闻,实际上并不奇怪。只要你身临其境,而后仔细观察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四月正中百花盛开的季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彩蝶来此聚会,连须钩足,首尾衔接,悬于树枝之上,成为一串串色彩缤纷的蝶花。有时哄然腾空,漫天飞舞,随后又马上衔成串结成团挂于树上,与泉水映,成为奇异绚丽的立体景观。

 但是古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白族中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这里有一条凶残的巨蟒时常化成人形,每年要从村寨捉两位年轻漂亮的白族姑娘,拖进洞中,进行糟蹋。后来有一位勇敢的白族猎手杜朝选,有一天他发现了巨蟒,深入洞内杀死了巨蟒,救出了两位可怜的姑娘。姑娘非常感激猎人,她们都愿意以身相许。可耿直善良的猎手说:"为苍山滠海除害,乃我白族猎手之责,怎可高攀姐妹,贪图荣华。"不料,二位姑娘爱情纯贞,就跳入无底潭中,以死报恩。猎人事后追悔莫及,便也纵身入潭底。

 后来这三位情人皆化作彩蝶,翩翩飞舞于无底潭边。三蝴蝶终于结成美满姻缘,父生子,子又生子,子子孙孙,引来数不清的蝶群聚会,因此后人将无底潭改名为"蝴蝶泉",并立庙塑像,祭祀三位为爱情而献身的年轻人。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 鱼羹” ;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于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 字。

 白族服饰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 三滴水” ,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 双雀登枝” 、“ 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 百节鞋” 。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傃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 凤点头” 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 登机” ,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白族饮食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白族建筑

 喜洲的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一般的建筑形式是:“ 两房一耳” ;“ 三房一照壁” ,少数富户住“ 四合五天井” ,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 六合同春” ;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 走马转阁楼” 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准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

 室内清洁、整齐,左右为卧室,当中为客厅,放有嵌镶彩花大理石的红木桌椅和画屏。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砖石砌成。正面写有“ 福星高照” 、“ 紫气东来” 、“ 虎卧雄岗” 等吉祥辞句。照壁前设有大型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白族习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之说。

 纳西族禁止在河里洗屎布、禁止向河里扔废物或倒垃圾,禁止向河里吐口水,禁止堵塞水源。忌在长辈面前说丑话脏话,忌外人闯入产妇房间,忌孕妇进入新房。忌坐在门坎上,忌向火塘吐口水,忌在水溏边吹树。

 白族宗教

 白族在宗教方面除信佛教、道教外,主要崇拜村社神" 本主" ,几乎每个村寨都有" 本主庙" ,塑有本主像,村民把" 本主" 当作一个村的保护神来以祭祀,本主一般不是一个人,而是本主夫妇及子孙,少的20 多个,多的达80 多个。本主各个村子都不一样,大理一带村寨中,本主之神共有62 个,有自然之神:如太阳神、洱河神、雪山神;也有历代的部落之神,英雄之神等。这些本主都有自己的历史功绩,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本主" 诞辰之日,村里就过本主节,村民们唱歌跳舞,耍龙耍狮进行庆祝活动。

订婚,彝语叫做“吾让木”。是双方正式结缔婚姻的主要标志,彝族谚语云:“祖灵可戏,婚事不可戏”,一旦举行了定婚仪式,双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约了。定亲仪式要泼水、抹锅烟子、杀猪宰羊。当男方使者要来的时候,女方家便喊来邻居妇女,藏好了一桶桶、一盆盆的水,并在手上抹好了黑黑的锅烟子,等待客人的到来。当定亲的客人一来,四面八方的妇女们峰拥而来,向客人泼水、抹锅烟子,客人则须表现得勇猛、顽强,用衣服或擦尔瓦蒙着头,迎着“暴风骤雨”勇往直前,冲破姑娘们的一道道防线,猛冲进屋,姑娘们则会紧追不舍,尾随进屋乱泼,把客人泼得一个个像落汤鸡,一张张的白脸全变成了黑脸。泼水和抹锅烟子时,客人不能生气,客人和主人可以相互进攻。

  泼水、抹锅烟子过后,给客人敬酒、敬烧肉(彝话为“舍府则”)。主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把装有烧肉和酒杯的木盘端给客人中的一个,客人也伸出双手接受,先渴酒再尝烧肉。杯中的酒可以喝完,但盘中的肉不能吃完。因为能喝酒是好汉,能吃肉是狗熊。当客人喝了酒尝了烧肉后,从包里掏出钱放在木盘中。装在盘子中的钱,就是“吾让则”(定亲礼),一般都是单数,但更多的是“九”数,如九千九百元,一万九千九百元等。“九”在彝语中为“古”,“古”为久远、牢固的意思。所以,凉山彝族喜欢九这个数。此外彝族婚礼中也很喜欢被习惯认为是不吉利的“四”,比如彩礼是四万、定亲时四点钟去等,因为“四”在彝语中为“尔”。“尔”为要的意思,即男方是真的要女方,并且以后会好好对待她,一辈子都只要她。

  订婚仪式上,还要订下结婚的日子,结婚的日子一般地说都由男方测定,但要听女方的意见,主要看双方属相和不和,要请毕摩测算。

  婚前

  彝族以解手为羞,(尤其是异性之间),女人出嫁时结亲、送亲的是男人,且路途一般比较远,为避免路途中和婚礼上在父老兄弟众目睽睽之下有解手之要求,婚前几天,新娘要禁食,每天只吃一两个鸡蛋,喝几口水,或吃一小片荞饼,出嫁那天还要禁水。彝族的风俗中认为,新娘减食的时间越长,便越显得懂礼节,有毅力。此外部管你是真的想嫁还是不想嫁,都要表现出伤心难过得样子,一说到嫁期将至便哭哭啼啼更好。如果哪一位姑娘在出嫁前还显得欢天喜地、无忧无虑,不知节制饮食,那么她就会受到耻笑和非议。

  迎亲

  结婚前夜,男方家派两位聪明勇敢的人当“线木”,带去礼品及新娘婚服礼金到新娘家,陈明求婚之来意。女方村子里的姑娘们则贮水以待,到处设置障碍,向他们泼水、抹锅烟,直到把他们两个弄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才肯罢休。

  晚上,新娘的姐妹们都前来陪伴,新娘哭,女伴们也陪哭而歌,尤其是在与父母辞别时要诉女子嫁人之苦,哭号陈词,凄婉动人,依依难舍,由此衍生出来了《哭嫁歌》、《惹打》(留住)、《咒媒歌》等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

  翌日清晨,女家请一位子女多而且都健康的妇女为新娘梳头、打扮,梳毕头则戴上耳环、头饰、头罩,著新衣彩裙。鸡啼时,新娘被拥至房前的果树下坐着。她们手持树条和端着水盆,准备对前来摸亲的迎亲者进行一番痛打。这时男方派出的一名精灵的代表,在其他人的簇拥和掩护下,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委曲中想方设法摸亲。只要他们摸到新娘头上的彩罩,新娘便算是婆家的人了,这时停止了“保卫战”,大家簇拥着新娘开始上路。送亲的都是新娘的亲戚和邻居,少则十多个,多则几十上百。所地方言区送亲的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自古以来都这样。什乍、依诺方言区,有少部分女性参与送亲。凉山彝族送亲一般都步行,只有新娘或送亲的老前辈才能骑马,可以说跋山涉水,一路风尘。沿途居住的新娘的侄女们如果知道新娘要路过,都要在路上接待,给新娘敬油炒饭,给送亲的人敬酒。这是一种礼节,一种祝愿,一种亲情。

  迎亲时很特别的是,还要演一出抢婚闹剧,但这次不是在女家,而是在途中。抢婚带有一种表演成分,它热闹、喜庆、祥和,是彝族人民娶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天,打扮一新的新娘,由娘家人将她送至半路,男方家则在半路抢亲,女方的家人和亲戚朋友则在后面象征性的追赶上来,此时,抢婚也就变成一种娶嫁的交接仪式。抢婚既是对女方的一种尊敬,也是彝族人民一种古老的娶嫁形式。

  婚宴

  送亲的队伍到达新郎家附近时便停下来休息,新郎这边男女老少都前来迎接。男方家便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带上少许钱和烟、酒、一点盐巴、一张羊皮,向客人请安、敬烟、敬酒,然后,送亲的队伍这边又派几个精壮小伙子前往新郎家“抢肉吃”,这些小伙子大摇大摆地来到新郎家门前,走到掌管分发肉食的人跟前站定,男方这边的姑娘们则虎视耽耽站列在对面,严阵以待 , 等负责分肉的刚把一篮子热气腾腾的肉递到小伙子手中,姑娘们便一拥而上,把小伙子们团团围住,拚命抢夺他们手里的肉,小伙子们则极力反抗,护住手里的肉,不让她们抢去 , 一时间他们混战一处,扭成一团,欢笑声、呐喊声、助威声交织在一起,惊天动地,气氛异常活跃。

  这一切结束后,新娘和迎亲的队伍才进屋。新娘进门后,由一位子孙兴旺的老妇人用酒和炒食给新娘祝福,然后将她披散着的头发梳成双辫,用红头绳扎起,盘在前额上方。然后婚宴开始,婚宴上都兴吃砣砣牛、羊、猪肉,喝碗碗酒,七八个人围成一圈,席地而座。新娘和背新娘的小伙子一起用餐,其他人不得与新娘一起用餐。晚饭后,主客一同喝酒、赛歌、对谚语、猜谜语等,往往闹个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总结2019年5月四川旅游国际形象发布

一、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

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新logo中的动物元素是大熊猫

四川旅游国际形象发布于2019年5月。四川旅游国际形象是四川旅游形象和口号的集合。共收集到235个设计和口号。通过网上展示、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4名入围作品。在征求了一些省级主管部门、外国驻成都机构、国际组织官员和外国营销专家的意见后,最终确定了一等奖:四川的动物元素是大熊猫。

二、2019年五月四川发布的国际旅游形象

5月19日,四川旅游全新的国际形象和口号出炉,熊猫、辣椒等四川元素相继亮相,十分抢眼。

此前,为了提升四川旅游的国际形象,贯彻落实树立和塑造个性鲜明的四川旅游整体形象,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2014年4月至6月,四川省旅游局向国内外公开征集四川旅游形象和口号,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共征集到235个设计和口号。

四川省旅游局通过网络展示、投票和专家评审,从235件作品中评选出4件入围作品,并对2014年入围作品进行了颁奖。在征求了一些省级机关、外国驻成都机构、国际组织官员和国外营销专家的意见后,四川省旅游局确定了首届入围奖的标志四川,不止熊猫(直译:四川不仅有熊猫)作为四川旅游国际的新形象和口号。

作品使用四川的英文字母,让人联想到熊猫图案,并包含四川美食符号。口号四川,不止熊猫占据并超越中国元素认知度、知名度、亲和力最高的国际大熊猫品牌。设计和口号新颖,寓意丰富,识别度高,激起好奇心,视觉感染力强,体现四川旅游之魂,具有明显的国际化表达特征,满足四川旅游海外营销推广需求。

四川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形象标识属于公益性质,旅行社和景区可以免费用于公益宣传。但涉及商业利益时,需要事先获得四川省旅游局的书面授权。我们希望尽快让这个LOGO为更多的游客所知,让大家一看到就会想到四川。

三、四川国际旅游形象2019

四川人豪爽,朋友聚会(有茶有饭),只要是四川人,就算不如果他们口袋里没有多少钱,他们会急于结账;四川人勤劳,人口多,在全国随处可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人。四川人好吃,对美食情有独钟。中国四大菜系川菜世界闻名!四川人会生活和行走在四川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小茶馆。有的人喝茶,打麻将,有的人一边听音乐一边打瞌睡晒太阳。它非常愉快。

1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采用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太阳鸟)金饰作为中国传统标志。

2经过成都(老官山汉墓)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920枚医学竹简,其中一些可能是扁鹊中医学派的佚经。

3迄今为止可以追溯到成都平原的最早考古文化是(宝盾文化)。

4这项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就是都江堰。

5变脸是(川剧)的绝活。

6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新logo中的动物元素是(大熊猫)。

7青城山,位于四川成都都江堰西南,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8

1(四川印青)流派,属于排子曲。

12常我国成功发射eIV探测器(西昌发射基地)。

16川菜就是川菜。作为传统名菜,(川菜)有一个突出的辣特色。

四、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动物元素

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新logo中的动物元素是大熊猫。

五、2019年五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中

四川旅游国际形象新标识中的动物元素是大熊猫。

据了解,2014年4月至6月,四川省旅游局向国内外公开征集四川旅游形象和口号。共收集到235个设计和口号。通过网上展示、投票和专家评审,评选出4个入围项目。在征求了一些省级主管部门、外国驻成都机构、国际组织官员和外国营销专家的意见后,一等奖最终确定为四川,不止熊猫。

四川美国旅游的国际形象,首先,我们应该掌握标志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必要元素,即——拼音四川还有熊猫,能准确指向四川;然后,创意来源于元素,两种元素有效结合。这个过程产生了数百个设计草图。最后,深化概念,完善草图,规范画法,最后呈现出现在中的LOGO。

六、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动物

2019年四川旅游国际形象动物是生活在四川的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大熊猫属中唯一的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只有两个亚种。雄性比雌性稍大。体胖如熊,丰满丰腴,头圆尾短,头体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kg,最高达180kg,体色黑白分明,脸颊圆润,眼睛下面有大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八字走法,爪子如手术刀般锋利。大熊猫的皮很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藏在茂密的森林树木和雪地中,不易被天敌发现。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中,这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在20以下。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资源分布有利于该物种筑巢、藏身和哺育后代。大熊猫擅长爬树,爱玩。爬树的行为,一般是弱者在临近求婚期,或者躲避危险,或者相见时,躲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有一半时间在吃东西,剩下的一半时间大部分是在睡觉。在野外,大熊猫在两餐之间会睡2-4个小时。99%的大熊猫食物是竹子,竹类植物有12属60余种。大熊猫在野外能活18-20年,在圈养条件下能超过30年。

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800万年,被称为活化石和中国的国宝。它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到2021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已增至1864只。为中国特有,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的山区。

:2019年七、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是什么

;首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四川新的旅游形象标志正式亮相。新形象logo融入四川悠久的历史和文明,美丽的自然风光,熊猫IP和文化旅游指数。是对四川的概括、包装、宣传和展示也是吸引游客到四川体验和感知的重要因素。

八、2019年五月四川旅游国际形象

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新logo中的动物元素为:大熊猫。大熊猫属于食肉目,是熊科大熊猫中唯一的哺乳动物。身体胖得像只熊,丰满而富有,头圆尾短。头和身体的毛色黑白分明,但黑不是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带棕,白中带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九、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新标识

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新logo中的动物元素是大熊猫。

说到大熊猫,它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四川的象征。我不Idon’我认为除了四川,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把熊猫看得如此重要。可能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是如果你真的去过四川,或者仔细了解过四川,那么你就明白了。

四川是世界80%人口的家园的大熊猫。熊猫很多,就像网友调侃的那样,我觉得四川家家都养熊猫,出门都是熊猫当坐骑。虽然这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这一切都透露出他们对四川人的羡慕和嫉妒。作为四川人,我们现在可以感到自豪,这要感谢四川的前辈们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护大熊猫。作为回报,大熊猫其实给四川带来了很多好处,我们四川的名字也随着大熊猫而名扬天下。

除了生活在四川的熊猫,还有很多关于四川熊猫的元素。如果你仔细了解四川或者去过四川,你应该知道,在四川的很多城市,从最普通的衣食住行,到高端的对外交流、国际活动,各个方面都少不了一些熊猫元素。也可以说四川把熊猫元素用到了极致。在所有的熊猫元素中,最著名的应该是成都春熙路的网络名人熊猫爬楼梯雕塑。我

如果仔细看大熊猫分布图,可以知道分布在甘肃和陕西的大熊猫都生活在四川附近的深山里,这从侧面说明这两个地方的大熊猫可能来自四川,或者属于四川大熊猫的亚种。

四川被称为大熊猫的故乡不仅因为四川有很多熊猫,还因为世界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曼德戴维德在四川宝兴县盐井乡蜂桶寨灯池沟发现了中国第一只大熊猫。这也是大熊猫第一次真正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也被称为世界大熊猫的故乡。

没有封路!如果假期里还有别的事的话,可以选择短途的旅行,周边游就可以,再不济也可以选择自己城市里的滑雪场,在冬季里也能迎合气氛,冬天的天气都很冷,所以我更建议大家室内的娱乐活动去年老公是在元旦这天向我求婚的!用的乐维斯戒指!很不错的呢~~~~~~~~~~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区之间,因江中沙土呈**而得名。1935年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取道云南北上四川。为了将滇军调离云南,中央红军主力前锋逼近贵阳。

此时,蒋介石正在贵阳城内督战,但身边只有1个正规团,见红军来势凶猛,不免紧张起来,慌忙令滇军主力紧急增援,致使云南境内一时兵力空虚。这正是中央红军所要的效果,出现了毛泽东预料的“只要能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机。红军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战机,立刻长驱西进由黔西入滇,先头部队很快抵达离昆明15公里处。

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压境昆明,吓坏了“云南王”龙云。这个只顾自己地盘的军阀既防红军,也怕蒋介石“假途灭虢”,于是一面调集各地守军和民团驰援昆明,一面托人向红军表示滇军志在保境不会远追,切望不要进攻昆明。中央红军发现滇西北无守兵,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后,立刻按预定战略方针急速向金沙江挺进,准备渡江北上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4月27日,红军进入寻甸县境内。29日,红军在鲁口哨、大汤姑地区发布了《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按照毛泽东的提议,红军兵分三路,以每日不少于50公里的速度,飞奔最近的龙街、皎平和洪门等3个渡口,务必抢在追兵到来之前拿下渡口,缴获船只,以保证全军渡江。

中央军委纵队组织的渡江先遣队在参谋长刘伯承、干部团团长陈赓、保卫局局长李克农的带领下,于4月29日从柯渡出发,30日午夜赶到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西乡的皎平渡,并在船工张朝寿的帮助下,获得两条木船,找到部分船工,迅速渡过金沙江,包围了“厘金局”的保安队,出其不意地消灭了北岸守敌,顺利地夺取了渡口,实现了夺取金沙江渡口庆祝“五一”的计划。

接着,红军又在北岸夺得3条木船,5月3日中午,在上游鲁车渡夺来两条木船。此时共有7条木船,大船一次可渡30人,小船一次只能渡11人,并找到了36位船工。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红4团直奔金沙江畔,将3个连化装成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禄劝、武定、元谋3县县长和军警官绅的热烈欢迎,一天内一枪不发智取3座县城,并控制了龙街渡口。因那里江宽水急,无法抢渡,红4团转而奔向皎平渡过江,仅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架设浮桥,造成要在龙街渡口过江的假象,吸引了敌军追兵主力。

当时红三军团也抢占了洪门渡口,却因船只少,水流急,无法架桥,除留下一个团渡江外,主力也转向皎平渡过江。5月2日,军委纵队在团街召开总部干部大会,博古作渡江动员报告,大会成立了以刘伯承为总指挥、陈云为政委的渡江总指挥部,并颁布了《渡江守则》。

金沙江宽140多米,江水击石,白浪顿起,加之船体破旧,给行船渡江带来了不少困难,每次都要将船内积水倒入江中,才能复渡。船工们由张朝寿带领,每条船6人,3人一班,1个小时换一班,歇人不歇船,劈波斩浪,日夜渡送。这7条木船,承载着红军将士的性命,甚至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前途。

为了保证迅速和安全渡江,各部队未到江边前,就被告知了渡江纪律。根据船只能渡多少人,即命令多少人到渡口沙滩上等候,预先指定上哪一条船。每条船都标有号码,规定了所载人数及担数,并标明座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不能有争先恐后的现象发生。

每条船都有1名船上司令员,即使是军团长、师长,也必须听命于他。小船因不能承载骡马,便将其都赶到江里,由人坐在船尾牵着过江。

5月4日拂晓,江上吹着习习凉风,毛泽东由韦国清等人陪同,来到金沙江边,乘船渡江。上船后,透过黎明的微亮曙色,毛泽东看见金沙江水急浪高,奔腾在峰峦挺拔的黛色山体的怀抱里。船工摇橹驾船的技术非常好,很快就平稳地渡到了北岸。

毛泽东在下船前,紧紧握住老船工的手说:“谢谢您,老人家,是你们船工帮了我们红军的大忙啊!”毛泽东下船后,与在岸边等待的周恩来、刘伯承等人一一握手,并说:“蒋介石妄想将红军围困在金沙江边聚而歼之的计划彻底破产了。

金沙江自古就是天险,但是它在我们红军面前,不是天险是通途。金沙江怎么能挡住我们红军中的刘伯承这条龙呢!龙遇大江如虎添翼,自由自在,任意驰骋。我们是龙腾大江渡金沙,艰难险阻踩脚下,我们红军就是千万条腾飞的巨龙,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我们红军前进的步伐!”

在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过程中,殿后的红五军团和侧翼掩护的红九军团,同样有着光荣而伟大的功绩。长征路上,红五军团竭尽全力阻击蜂拥而至的追兵,掩护主力,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没的危险,却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掩护皎平渡的主力部队渡江。

在险山恶林中,全军团顽强阻击3个昼夜,把追上来的国民党中央军牢牢挡在仅有的一条道路上。大部队渡过江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摆脱敌人,也安全渡过了金沙江。完成摆渡任务后,他们凿沉了7条木船,向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大门,使敌军只能看着红军丢弃的一双双破草鞋而“望江兴叹”。

扩展资料:

有关巧渡金沙江的课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相传关三**出生时,张飞去贺喜,见孩子长得粉嫩嫩、非常可爱,十分欢喜,乘兴给取了个名字,叫银屏,还把一颗珍藏多年的宝珠送给她作礼物。

这颗宝珠珍奇异常:黑夜里会发光,平时能避邪,冬天可取暖,夏天能驱暑,还能逢凶化吉,给人带来好运。神奇的宝珠来历不凡,它原是镶在吕布的紫金冠上的,白门楼吕布被擒,张飞硬从吕布头上夺过来,把它当作传家宝。他曾经想过把它献给阿斗,但又嫌阿斗软弱无能不争气,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想著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在张家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子子孙孙家运昌盛,蒸蒸日上。不过见了关羽的三姑娘,心中一喜,觉得自己是做三叔的,该给小侄女一个好的见面礼,便不假思索,喜眉笑眼地把宝珠给了关银屏。

关银屏从小聪敏伶俐,而且很有个性,关羽十分钟爱,聘请教师教她读书,自己有空时也教她学习武艺。由于她经常得以摩挲那神奇的宝珠,果然越长越美丽,越长越聪明。成人之后,不仅模样儿俊俏,活像刚出水的芙蓉,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远近的人们都夸她才貌双全。上门求婚说亲的人,从早到晚没有断过,她家门槛都要给踏平了。

荆州失陷时,关羽一家人被乱军冲散。关兴寻不见母亲,只好保护著妹妹银屏来成都,去找刘备、张飞。失去父母和大哥,关银屏忧心悲切,几次哭得昏厥过去。刘备非常疼爱她,把她当成亲女儿,留在宫里住,下令御厨餐餐供应山珍海味,让她吃得有滋有味,吃得热热络络,五脏六腑都活起来,以解除心灵的痛苦。可是,银屏吃不下咽不进,她对刘备说:「家仇未报,无心享福。」只肯吃糠咽菜度光阴。张飞觉得银屏怪可怜的,三天两头去看她,经常送些绫罗绸缎让她做时兴漂亮的衣服穿,但她望著这些东西直流泪,说:「国恨未消,无心妆扮。」只肯荆钗布裙,不肯穿著绸缎、梳妆打扮。刘备、张飞见了都心酸,强忍住眼泪规劝她:「死人无法再活了,活人还得往前过。你要强打起精神来,读些诗书,做些针线活,借以排遣心中的愤恨。」银屏却说:「诗书难报仇,针线难雪恨,我要习武弄刀枪,也上前线去打仗!」她小时虽然也跟著父亲学了点武艺,但父亲因忙于征战,也没教会她多少招数,而且早已生疏,于是她决心要从头学会真正的杀敌本领,为父母、兄长报仇。

刘备、张飞都很感动,答应了她的要求,请来赫赫有名的虎将赵云做她的老师,教她练功习武。老师教得很认真,银屏学得很刻苦。她早晨披星星,练出一身汗;晚上戴月亮,滚得一身泥;冬天练三九,不怕天寒地冻;夏天练三伏,不避酷暑炎热。到底功夫不负有心人,,关银屏终于练就一身好武艺。

建兴三年(公元二二五年),刘备去世,南中大姓雍闓、孟获起兵反叛。南中是蜀汉南部地区四个郡,即越嶲郡(今四川省西昌地区)、牂牁郡(今贵州西北部和云南东部地区)、建宁郡(今云南中部地区)、永昌郡(今云南西部地区)。这里居住著多种少数民族。曾在此地称霸的豪族大姓雍闓利用当地的民族矛盾,串通彝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想霸占南中,自立为王。南中一旦失去,蜀汉将失去一半的地盘,形势异常严重。因此,诸葛亮决定亲自领兵南征。关银屏闻知,即刻去找诸葛亮,说:「叔叔……啊,不,丞相,我要随你出征。」诸葛亮见她明白地提出要求,心中很高兴,但表面上不作声色,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她说:「蛮夷之地很荒凉,太苦寒,凤凰可不该落到刺巴林里边呀!」关银屏毫不退缩,神情坚定地说:「为亲人报仇,为蜀汉尽力,哪怕山阻水隔、荆棘载途,您们去得,我也去得!」诸葛亮敛住笑容,目光严峻地盯住银屏,问道:「你可知道,我们这次出征,不是去打东吴,而是去南方平息叛乱啊?」关银屏毫不含糊地回答道:「国难当头,我岂能袖手旁观?还分什么东南西北?」诸葛亮正色地接著问:「你说说看,为什么?」关银屏想了想,说:「原来的家仇国恨,好像前宅失盗;眼下的南方骚扰,好比后院起火。把后院的火扑灭了,不是更有利于前宅打强盗、捉强盗吗?」诸葛亮见她报国心切,终于答应让她随军出征。

答应了关银屏的要求,诸葛亮凝思片刻,想起了李恢的儿子李遗(音卫,又作「蔚」)。李恢为庲降都督(统领南中诸郡,初治南昌县,今云南省镇雄县;后移治平夷县,今云南省富源县)、兼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东)刺史,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县)俞元县(今云南省澄江县)人。他才学出众,胆略过人,在刘备初建蜀汉政权时,曾到汉中郡联系结交西凉名将马超,使之归顺刘备,使刘备得一员智勇双全的虎将。后来统领南中诸郡,虽远离蜀地二千余里地,却能独当一面,讲究策略,积极开展工作,做到刚柔相济,使当地各民族相处得很和睦,为蜀汉屡建功勋。如今见南中地区豪族雍闓、高定和夷人头目孟获等人举兵反叛,他痛心疾首,茶饭无心。也许是受了李恢的影响,诸葛亮准备出征时曾经反覆想过,强龙难压地头蛇,单凭武力固然可以威震一时,却不能长治久安;用兵之道,当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因此,他非常欣赏李恢这样的既熟悉南方地理情况和南蛮生性行检,又识大体、顾全局、有见识的大吏,特别举荐他随自己一道领兵南征。

李恢儿李遗(蔚)也是百里挑一的好人才,一听到南中地区发生骚乱的消息,便和关银屏一样,坚决要求随军出征。诸葛亮心想,一对少男少女堪称志同道合,何不乘此出征之机,玉成此事,让银屏这没有爹娘的孩子深入不毛之地,也有人时时在身边相伴、相护。于是,他亲自出面做大媒,让关银屏和李遗(蔚)结百年之好。赵云自然也深表赞同。成亲那天,他送给银屏一口宝剑,作为礼物。这口宝剑叫「青釭剑」,原是曹操的。曹操有两口宝剑,一叫「倚天剑」,一叫「青釭剑」。倚天剑,曹操自己带著;青釭剑,则由背剑大将军夏侯恩背著,随时跟在曹操身边,以防不测。赵云在长湙坡刺死夏侯恩,夺得青釭剑。这青釭剑是天下稀有之物,削铁如泥,锋利无比。关银屏收下这礼物,心中十分欢喜。

这年春三月,诸葛亮领兵由成都出发,循岷江而下,经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双江镇)至僰道(今四川宜宾),然后分三路进军:诸葛亮亲领西路军向越嶲(今四川西昌市东)进攻,从西面攻打高定的叛军;巴西人马忠率领东路军,从东南方面攻打牂牁(今贵州贵阳市附近);李恢率领中路军进攻雍闓、孟获盘踞的建宁郡(今云南曲靖、沾益一带)。关银屏怀带张飞送她的宝珠,背负赵子龙送她的青釭剑,与丈夫李遗(蔚)一道,随李恢向建宁挺进。

崇山狭谷之中,多为瘴疠之地,道路狭窄,毒蛇恶蝎很多,而且一到黄昏,琗瘴大起,行军作战十分危险。幸亏关银屏执有宝珠,可以驱琗瘴、逐蛇蝎,使部队能够比较顺利地翻山越谷,往南前进。

一日,天气特别炎热,军士们汗流浃背,干渴难耐,见到一潭清水,便争相去喝。可喝后不久,纷纷头晕目眩,倒在地上。这是怎么回事呀?找了个当地老人来问,方知这一带山中湿热得厉害,附近山上很多鸟兽常年在水潭边上吃喝、栖息,粪便都拉在水中,潭水因而染毒,人喝了中毒,头晕目眩,甚至会变成哑巴,严重的还会很快死去。询问有什么办法解救。老人说,百多里外万安溪边长著一种草,名叫「薤叶芸香」,口含一叶便可解毒。可是,眼下一时摘不到「薤叶芸香」,怎么办?关银屏情急智生,拿宝珠放在一个中毒军士的嘴唇上沾了沾,这个军士的嘴唇便微弱地翕张,煞白的脸慢慢转红润,苏醒过来了。「哦,有救了,有救了!」李恢、李遗和身边的将领们都张嘴舒出一口气。关银屏的宝珠,将一个个中毒昏迷的军士都唤醒了。部队稍事整顿,便继续前进。

按照原定的进军路线,中路军一路节节胜利,很快便直逼滇池坝子(即滇池县,今云南省晋宁县东)。不料,建宁郡的反军突然纠合了许多县的人马,大规模集结,把李恢的部队团团围困住。李恢的人马不及敌人的一半,又没有得到其它两路军的消息,情况十分危急。关银屏很聪明,建议李恢用个计策,假意派人对反军说,蜀军主帅和其中一些人都是建宁人,离开家乡很久了,今天才得以返回故乡,眼下部队粮草已经用完,打算撤退,但不能溃逃回四川去,那是要被问斩的,因此左右为难,也想和反军共同谋划反蜀。

反军听了,信以为真,包围懈怠松弛下来。李恢立即率军出击,冲破敌人的包围。关银屏紧跟在后,挥舞著青釭剑,但见寒光上上下下闪动,鲜血一路横流。杀出重围后,中路军转败为胜,把反军一直追到南盘江边,与诸葛亮所率军队的声势连在一起

南方平定后,李恢因军功最多,被封为汉兴(今云南省建水县)亭侯,加封安汉将军,出任建宁太守,负责治理南中七郡的重任。关银屏和她的丈夫李遗也被诸葛亮派回李恢的老家南中俞元(即今云南澄江)除暴安良,巩固蜀汉的后方。建兴九年(公元二三一年),李恢去世,李遗继承父亲的爵位,继任建宁太守,关银屏始终协助丈夫工作。南中地区远离蜀汉统治中心,土地贫瘠,多山区,多瘟疫,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很多地方仍处于蛮荒时期,经济尤其落后,尚不知种植桑麻五谷,无怪乎诸葛亮称之为「不毛之地」。关银屏时时牢记诸葛亮「攻心为上」的叮咛,跟当地百姓和睦相处,亲自教他们耕种、纺织、读书,将蜀汉发达的文明物质带到了这「不毛之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步。

关银屏有时也很想念自己的家乡,想念成都,却又舍不得离开南中、俞元的百姓,便每天赶早起床,登上俞元东南面的金莲山的山坡,一边朝北方眺望,一边梳理晨妆。后来这个地方,就叫做「梳妆台」。

南中地区的百姓对关银屏非常尊敬,亲切地称呼她为关三**。关三**死后,远近各民族的男女老幼披麻带孝,把她同她那两件宝物——宝珠和青釭剑一起埋葬在梳妆台附近。据说,在天气晴朗的夜晚,金莲山山头上常常闪闪发光,那是关三**和她的宝物在显灵,见者会获吉运。

在本文刚刚写完的时候,一位老家在云南昆明的朋友告诉笔者,云南澄江县右所镇旧城村东南面金莲山上的那座关银屏古墓,是关银屏和她的丈夫李遗的合葬墓,是云南玉溪市(澄江县归玉溪市管辖)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墓中的两件宝物已被盗贼偷走。盗贼离开俞元的时候不敢走陆路,因为出俞元的每个关口都有关银屏的弟弟关索(关羽的第三子)的庙宇。关索已经成了大神,谁敢把关三**的宝物带走?盗贼走水路,结果在澄江县西南面的抚仙湖上,船翻了,盗贼淹死,两件宝物沉入抚仙湖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142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