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诗有哪些:赠别诗及怀人诗的人物关系,虚实,感情

赠别诗有哪些:赠别诗及怀人诗的人物关系,虚实,感情,第1张

一、赠别诗与怀人诗中的人

一般的诗歌中只有一个人物形象,而赠别诗往往有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要走的人,一个是送行的人。所以在读诗的过程中要明确谁是要走的人,谁是送行的人;两个人分别是干什么的,走的人为什么要走,各自的际遇如何;两个人的关系是朋友、亲属,还是恋人等;诗中的主语常常被省略,要结合语境补出主语,是你,是我,还是我们。怀人诗一般是作者怀念朋友或家人。

二、赠别诗与怀人诗中的虚与实

古人赠别诗怀人诗常常写到眼前景,还要写到别后景、想象景,这就是虚实相生或者虚实结合。

三、赠别诗的感情

赠别诗的共性是表达尚未离开时的恋恋不舍或者美好祝愿,离开后的思念、孤独寂寞,但每一首诗又具有个性,需要准确把握。怀人诗抒发的是对友人家人的思念和关怀。

例一、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人物关系:恋人

词中的“你”“我”:词中的“我”科考落榜,是要走的人,“你”是送行的,是“我”在京城的恋人。“你”为“我”摆酒饯别。

虚实: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实),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虚)。

感情:与恋人惜别时依依不舍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补出主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我)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你)执(我)手相看泪眼,(你)竟无语凝噎。(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此去经年,(你)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你)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例二、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学科网>

语文资讯 >

教学天地 >

教学随笔 >

赠别诗及怀人诗的人物关系、虚实、感情

赠别诗及怀人诗的人物关系、虚实、感情

2014-09-27 分类: 教学随笔 作者:zhangwei19910302 阅读:1628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人物关系及背景:作者与参加科考的学生。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给送别的人范廓之所做,有资料说范廓之是辛弃疾的学生,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虚实: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境:“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佩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补出主语:

(你)白苎新袍入嫩凉。(你)春蚕食叶响回廊。(你)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你)鹏北海,凤朝阳。(你)又携书剑路茫茫。(你)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例三、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人物关系及背景:

此诗是作者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所抒发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虚实:

第三联写景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是实写,“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是虚写。一抑一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易了。

补出主语:

(我)零落残魂倍黯然,(我和你)双垂别泪越江边。

(我)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我)桂岭瘴来云似墨,(你)洞庭春尽水如天。

(我)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例四、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人物关系及背景:

《月夜》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望月思家的有感之作。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全诗构想新奇,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虚实:

诗人自己望月思念亲人,却说妻子望月独自思念自己,小儿女不懂得思念自己。“香雾”一联,刻画妻子望月时间之长,愈见盼夫早归情深。结尾想象会面团聚情景,相对无语,月照两人直到泪痕干。全诗都从对方写来,皆为设想之词,全用虚笔,构思巧妙,如有神助,令人叹为观止。己方为实,对方为虚,虚实结合,情感真挚细腻,手法高妙自然。

补出主语:

(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你)遥怜小儿女,(他们)末解忆长安。

(你)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我们)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例五、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人物关系及背景:

这首诗是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二人十分投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诗人高适相逢。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的诗,表示对朋友的文学才华的赞赏和思念。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虚实: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句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是实写;“江东”句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是虚写。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补出人称:

(你)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你)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我)渭北春天树,(你)江东日暮云。

(我们)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例六、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背景及人物关系

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此诗是白居易为元稹的和诗,颇有戏谑意味,写元稹与他的妻子互相思念的情境。

虚实:

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靖安宅里当窗柳”是实写,“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是虚写。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也可以把“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理解为互为虚实。

补出主语:

(你)靖安宅里当窗柳,(我)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一)怀人伤己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诗人的遭遇与昭君相似:一是王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杜甫 “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 从诗的表面来看,是咏昭君,实际上是借昭君来感怀,来寄托自己不被重用的忧思和怀才不遇的感伤。

小结一:怀人伤己寄寓作者情感

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建功立业之渴望。

(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一片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通过昔盛今衰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诗人以不变写变,山、潮、水、月伴寂寞空城,而六朝繁华已成旧时陈迹。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物是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小结二:怀古伤今寄寓作者情感

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逸之抨击;人民疾苦之同情;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三)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如:杜牧的《赤壁》这首诗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小结三:理性反思  

作者身置其外,对历史作冷静思考,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

总结: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情感: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逸之抨击;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

(一)怀人伤己,感慨自我身世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二)怀古伤今,感伤历史兴衰

古代诗人的大多是寒士,大济苍生的念头使他们多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最有理由怀古的时候。

(三)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

4、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父母在我生病时关心我的举动最为感动。

写作思路及要点:以爸妈在“我”生病时对我的关爱为例写作,过程保持一定真实性。

正文:

人们常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果然不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他们每天都在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爱护我。

记得有一次,我从学校里走出来,就走到我家车那儿准备上车,但我刚打开车门,顺便把手放在了车门那儿,妈妈一关门,就把我的手狠狠的挤在哪儿了,我当时嚎啕大哭起来,妈妈赶紧打开车门,把我拉上了车,妈妈很着急,用手一边摸着我的手被挤的地方一边问我:“奕雯,没事吧,疼不疼?”

我说:“我的手太疼了,太疼了。”我又哭起来,爸爸赶紧下车去附近的小店去买了一根冰糕给我冰上了,我感觉还是有点疼,一路上都在哭,她又不停的安慰我说:“不疼了。”但我还在哭,然后她去银座给我买了好吃的,让我吃,我感觉手好了点,不怎么疼了,妈妈知道了,这才放下心来,然后过了一个星期就好了。

从高台意象中领略千古情怀 一一浅析中国古代登高诗歌 刘姆在《文心服龙》中说到“ 登山则情满于山” , 可见登高一直以来都是文人们借物咏怀的一个重要传统。这些登 高诗中的各种意象都渲染着诗人浓郁的情感, 如古诗中常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忠贞, 以月亮代表思乡之愁, 以草木 繁盛反衬悲凉之感, 以芳草比喻离愁别绪等古人的登高之情也并不限于寂寞情怀, 还有思念之情, 感怀伤时, 表达个人 身世之悲, 再有抒怀励志, 鼓舞人心的佳作。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 不断注入新的情感, 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 加丰富, 情感更加多元, 从而斌予它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王璨登上当阳楼发出“ 虽信美而非吾士兮, 曾何足以少游” 的感叹, 为后世诗人留下登高诗的这一开山之作后, 接踵而来的便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诗人由于受到当权者的排斥, 被从京都外放到永嘉当郡守, 抑郁中 得了一场病, 病愈起床后登池上楼时看到了景物变换, 时序更新, 感物思归, 归未能得, 进退两难, 心神不安川网 诗中“ 潜鱿媚幽姿, 飞鸿响远音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池中的潜龙适意自在 地幽居在水底, 保真待时天上的飞鸿高声鸣叫着飞向了远方, 趋安避害。生活在水天世界的这些生物, 出处虽殊, 却 可以自由地随意所之, 但诗人自己仍还固守在这无聊的任所, 真是仰愧云浮, 俯作渊沉。诗人用潜龙和飞鸿这两个意象 表现自己内心对自由的期盼。后面一句中诗人用欣欣向荣的的春日生机, 显示了自然的真与美, 相形之下, 浊世的宦途 生涯所遇, 就更加令人生厌。诗人从流水声响和远山竣险中, 得到了忘我的寄托犷初春的阳光改变了寒冬的余风, 冬去 春来, 春草萌发, 连园中柳林里的啼鸟都换成了新的种类, 这里的春光美景, 一时间使诗人留连忘返了。诗人从这些意 象中敏感地体验到, 离群索居, 独处无偶, 每天的时日都显得过长, 难得有一点安静心情。这首诗中, 诗人受现实境遇 推动, 有多成分构成的思想感情, 对景色描绘, 也在意向上多有转换, 做到了“ 情以物迁, 物因情变” 。 “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枪然而涕下” 这是一千多年前一位诗人在登上高台之时的慷概 悲歌, 他叫陈子昂, 这是他在登幽州台时的诗作。幽州台是战国时代燕昭王礼贤下士, 修筑黄金台的地方, 在这个历史 遗物面前, 想想自身在仕途上的坎坷不遇, 怎能不感慨万千, 悲从中来当时, 他正在朝中任麟台正字后, 官位虽底, 却“ 位卑不敢忘国” , 他多次上书批评朝廷的时弊, 反对任用“ 拘私苛虐” 的官吏, 提出富国强兵, 安定边防许多谋 策, 但是这些“ 立言措意, 王猫大略” 之言, 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他因为好友乔知之的美妾被武承用强占的事件被株 连入狱, 释放后他主动要求去戍守边防, 在主帅武故宜指挥失败的情况下, 他自告奋勇领兵作先头部队, 却遭到武的拒 绝, 并将他贬为军曹。陈子昂怀着对现实的激愤不平, 登上高台, 他想在这里找到那位为国家大计而礼遇郭晚, 重用乐 毅的燕昭王, 向他倾诉自身的失意苦闷。他认为先贤不可求, 后来无可见, 顿时感到天地悠悠, 人生短促, 功业难就, 前途可悲。这是志士热望与失望交合的感情状态, “ 独枪然而涕下” , 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 有突出的典型意义。而高 台这一意象作为诗人发愤泄悲的情感空间存在, 它承载了太多士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承受的痛苦和不幸。高台之上显示 的是诗人面对社会、人生时生命的本质姿态, 它具有更真实的生命质感, 它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体对象, 而是作为了一种沾满情绪的有着象征意义的意象出现在诗歌中, 它象征着孤独寂寞、高处不胜寒的人生境遇, 也象征着曲高和寡、 高标独立的精神境界‘, , 唐代有一位以隐沦终老的诗人, 他就是孟浩然他少好节义, 四十岁时游长安, 应进士不第, 求官不成, 后归返故 园, 心情十分矛盾, 仕进与归隐两种心情交撞不己他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习“田中写道 北山白云里, 德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墓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莽, 江畔洲扣月。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襄阳期间重阳节的登山之作。登高怀远, 托雁寄情, 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可谓是一篇“ 写景如画, 清幽淡雅” 的诗作。诗中运用了白云衬托出张子容的高洁品格, 将思念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天边的树如同野生的荞菜一 样孤独, 浅浅的沙洲如同一弯新月一样, 本来重阳节应与故人相聚, 却不得聚, 这里用月亮来引发诗人的怀人心绪, 十分贴切自然。全诗句句是远望之景, 句句亦是怀人之情, 景清而意美, 语淡而情浓 是谁仗剑走天涯, 游迫大江南北, 写下“ 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 的豪迈诗句, 是李白是的, 只有李白才能如此潇 洒山水灵氛陶冶了诗人的性灵, 庄骚诗魄启迪了诗人的哲悟他“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长江、黄 河、五岳山川、五湖四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通过自己诗中的酒、剑、马、月、琴、花等意象, 达到了“ 天地与我并 生, 万物与我为一” 的人天浑融之境, 呈现出绚烂瑰丽、目不暇接的诗化境界。他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寓情 于景, 把对友人的眷恋与惜别情意, 通过江上孤帆渐渐消失在天际这一画面,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吐属不器。含蕴 深厚。他的另一首登山之作《独坐敬亭山》中用众鸟, 孤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也就是诗人自己, 将心中的烦闷忧愁 及身世辛酸悄悄传达给这秀丽的敬亭山, 在登高独坐中排遣满怀愁绪。这些与他的个人道遇是分不开的, 他在天宝元年 被召入长安, 这个转机曾给了他很大的希望, 当初是“ 少年落魄楚汉风, 风尘萧瑟多苦颇” , 今日却得到了进京一展抱 负的机会, 他自况是“ 大鹅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离人” 。然而到了长安后 一接触到宫廷生活才发现与自己的想象相悖, 于是他的一番宏图大略无处施展。在目睹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 尤其是 君臣昏暗, 嫉贤妒能的局面, 使他无法忍受, 愤而写下“ 且复归去来, 剑歌行路难“ 的诗句。 唐玄宗集中了朝廷权贵对李白的排斥态度, “ 以其非廊庙器, 优诏罢谴之“ 。李白在” 群沙秽明珠, 众草凌孤芳“ 的情 况下, 优愤得离开了长安, 开始了自己的游历之路。对李白来说, 诗就是他的事业, 诗就是他的珍爱, 诗就是他的生 命。数十年来, 诗与他荣辱与共, 生死相依。他以诗进, 以诗退以诗入仕, 以诗出世以诗获宠, 因诗获罪以诗杨 情, 用诗呐喊他乐也写诗, 悲也写诗, 愁也写诗, 愤也写诗, 醒也写诗, 醉也写诗, 诗歌早已幻化成他生命的一部 分, 血脉相连, 不可分割, 完成了他身在蚀世而神游八极的诗化人生。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永远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 式。对李白来说, 他的心灵早已诗意地栖居于神州大地、华夏故园他的生命完全逍遥在了诗化人生中。他用自己的诗 化人生昭示着人类昂扬的生命力, 追寻着人类向往的精神家园。 还记得“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诗句吗早年的杜甫可谓少年俊才, 意气昂扬, 他那远大的抱负和一飞冲天 的气概, 好象按捺不住似的, 从字里行间跳将出来, 铿铿锵锵, 娜地有声。然而, 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 它没有安排杜 甫去创立“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的伟业, 却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至圣仙师, 让他做了“ 诗 圣” 。坐镇诗的圣坛的最高端, 杜甫又以律诗见长, 而律诗里的最高成就, 便是这篇《登高》了《登高》实乃“ 凌绝 顶” 之作。此诗的首联, 选择意象可谓丰富, “ 风急” “ 天高” “ 猿啸哀” “ 诸清” “ 沙白” “ 鸟飞回” , 凡字, 处意象, 丰富之致。但也只是举目俯首所见所闻而已, 并未显多么高妙。然而, 诗入顺联, 全诗便从此荡开了无以伦 比的高远意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象, 每句只有一个, “ 落木” 和“ 长江” , 然而, 那意组却 是“ 无边” “ 不尽” 的。那“ 无边” , 是空间的广阔那“ 不尽” , 是时间的绵长。“ 无边” , 己经成就了三维立体概 念“ 不尽” 呢更赎予这一概念的久远与绵亘。再加上“ 落木” 的凄凉和“ 萧萧” 的职零以及“ 滚滚” 的滔滔不绝的 气势, 这“ 峡江秋景图” 一下子空灵活跃起来。你尽可以闭了双眼, 去体味诗人当时是如何登高临风, 俯仰天地, 置身 宇宙, 体察万物的万千情思。这首诗作于公元年, 距离年诗人的永逝己不足三年, 而且, 诗人是在成都草堂短暂 安居后, 不得不再一次踏上漂泊的命途。此时, 站在长江三峡的端口, 他似乎己经预感到这一去的结局, 因而, 面对此 景, 回首一生, 怎能不为之伤怀颈联, “ 万里悲秋常作客” 句是他漂泊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客” 他乡己经是令人悲 哀的遭遇, 更何况是在“ 万里” 之外, 而又恰逢“ 秋” , 并且又是“ 常, 事呢一生即如此, 老来复如是, 眼看已届 “ 百年” , 却依然陪伴他的是“ 老病孤舟” 。少年时的凌云壮志, 穷其一生的苦苦奔波, 现如今的孤苦飘零, 全在此时 此地, 化作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 另外还有一些诗人的佳作, 如王之焕的《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中 以落日依山, 黄河入海的意象来表现一种雄浑的气势, 让人顿生豪迈之情高睹远瞩的脚襟, 积极进取的精神便在这 “ 更上一层楼” 中充分展现, 实乃抒怀励志, 鼓舞人心之作。再以白居易的《杭州春望》为例 第卷增刘莹, 李博从高台意象中领略千古情怀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提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戴苏小家 红袖织芝夸柿带, 青旗沽酒趁架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唇一道奸。 作者登楼远眺, 春柳、春草、春树、春水使整个杭州城洋滋着浓郁的春意, 梨花、红裙, 彩菱, 酒旗点染其间, 在朝日 霞光的映照下显得美丽无比整首诗洋滋着诗人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再有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川‘颐’是这样描绘 的 一上高城万里悠, 莱改杨柳似汀洲。 澳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樱。 鸟下绿芜秦范夕, 坪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英问当年亨, 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个阴沉的秋天的傍晚, 大呢感上咸阳城东楼时, 触目伤情, 对眼前景物和历史陈迹, 泛起无边 的兴亡感慨。诗中的兼蔑杨柳, 蝉鸣, 黄叶等意象都烘托出了一种悲凉的环境, 秦汉的繁华已经了无痕迹, 经行汉宫遗 址的人, 面对这风雨荒凉。还是不要追索和辨认当年的事物为好。作者在登高临远中慨叹, 人世间没有永存的事物, 也 没有永不消歇的繁盛, 这与我们所认识到的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灭亡的规律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 还有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作此诗时, 他正任池州刺史, 在九九重阳节这天与好友张枯一起登上 贵池县东南的齐山。他一半是因为被朝廷排挤, 一半是因为在京城棒不敷出, 以致长期外放看到社会弊端百出, 但自 己许多经国治世的谋策又不能见用, 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此日登高望远, 把酒临风, 不禁感慨系之, 写下了这首登 高抒情之作。诗中说“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徽。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首联写登临时节的 物候与友伴, 此时正是秋高气爽, 征鸿刚刚南去, 江水清激如镜, 秋山、秋树、秋空、秋雁这些意象都在秋水中形成了 影象, 将秋天的景色写得十分强烈鲜明。后一联中的菊花这一意象有隐逸、高洁、脱俗之意, 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 种旷达的情怀。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 但作为傲霜之花, 它一直得到文 人墨客的亲睐,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 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 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棋《菊花》“ 秋从绕舍似陶家, 追绕筒边日渐斜。不是花 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 宋 人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店照泥沙”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 都借菊花来 寄离诗人的精神品质, 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从诗的表面看, 诗人仿佛很开通, 在多重矛盾阻难中 早己能应付自如, 不牵心神了。其实, 后面却还隐藏着更深沉的东西只是这种深沉的表露, 却是以一种强颜欢笑的方 式, 屈抑的心意渗透在旷达的言行中, 这比一般直写更有动情力 在漫漫的登高路途中, 诗人们将自己的喜悦, 感伤, 忧愁, 苦闷, 以及那不能实现的雄心壮志寄托于一切景象 中, 一草一木, 一虫一鸟, 一山一水⋯ ⋯这些大自然的景观, 在士人的笔下成为了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这些意象体现出 的是士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 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 和优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走不出既定的历史宿命, 重复着前代诗人的遭遇, 进行着生命的轮回, 无法挣脱出命运的大网, 只能寄情于山水之中, 将自己满腔的悲愤倾吐于 高台之上, 将自己的心神在山谷的回音中得到超脱, 使自己动荡的心归于平静。

面清美,怀人情深。夕阳一霎时间,就悄悄地西沉落山,东方的明月渐渐地升起来了,月光轻轻泻入了庭院荷塘。这是一种令人十分惬意的美景,人觉恬淡、闲适。晚风清凉,我披散头发,无拘无束,一个人推开了窗躺卧于家,心情舒畅。此时四周静寂,我眺望素淡月色,忽然闻到了荷塘边传来的阵阵荷香,露珠在竹叶上潺潺滴响。在如此良夜,我多么想弹琴奏起一曲悦耳的清音,只可惜啊,没有知音共同欣赏。假若现在老朋友辛大你能和我在一起,该多好啊,我痛苦伤心一晚上在梦中把你怀想。

  诗歌前二句,太阳下落,池月东升,交待了怀辛大的时间,同时写出了怀人的起因。后二句写诗人无拘无束的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的寂寞孤独。下面“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表面是写诗人闻到了荷香的芬芳,听到了竹叶上潺潺的露珠声,表层写诗人的喜悦,实则写诗人的孤独惆怅,作者以动写静,状其心中莫名的寂寞悲哀。为什么这样讲呢?正由于南亭静,所以才会闻到荷香,正由于静,所以才听到竹叶上的露珠声,连露珠的声音都能听见,你说这地方静不静?正由于南亭静得可怕,静得无奈,所以诗人自然会想到琴,希望用琴声打破这寂寞,希望用美妙弦音与眼前美景相谐和。可是遗憾啊,故人不在,我纵能弹山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般的高雅深曲,可是谁能与我共欣赏,谁能读懂我的意,与我共鸣?同欢?诗人想到此,怀人之情已不可收,到“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怀人的心思达到高潮。

  这首诗思路明晰:山光落池月升——乘夕凉——闻香知响——欲取琴——终宵劳梦想。诗歌中诗人情绪起伏明显:起初明月东升,心境恬适,接着自己散发开轩,心境激奋放纵畅快,跟下来,闻香听清响,心境渐趋寂寞,欲取鸣琴恨无知音,心境转入无限遗憾,最后,尽管无人赏,但怀人依然不已,终宵劳梦思念达到极点。可以说,诗人的感情并不单一,而是一波三折,经过一个恬适——放纵欢快——寂寞——遗憾——无尽思念无边惆怅的过程。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还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白描,开头“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简笔勾勒出了一个恬静可人的月夜图。二是重细节,重衬托,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反衬出人的寂寞。三重含蓄,言有尽而意无止。如最后两句“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句,作者如何怀人,心情怎样难受,心态如何变化,这都留给了读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27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