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亦散文

散文教学亦散文,第1张

散文教学亦散文

  散文,是至情至真的一种文学,直言我志,直抒我情。所以,当我们阅读一篇散文作品的时候,首先入心的不是像小说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而是一颗至诚至挚、至纯至真的心灵在瞬间开启时溅起的感情浪花,让人或欣喜或 潸 然,或感动或义愤,在情感的洗礼中得到思想与智慧的启迪。散文教学,就应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情动辞发,情满课堂。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 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纯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

这样一篇浓情厚感,溢满深爱的散文,教学中当然宜以情感为丝线,贯穿起课堂的情感磁场,让学生从中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和怀念。

以本人执教的《月光启蒙》教学实录相关片断为例,来谈一谈散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散文特点来进行情感的渗透。

一、开篇咏读,定调一种情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月光启蒙》,读课题。

(一学生读课题)

师:月光启蒙,月光柔柔的,月光淡淡的。再读一读。

(学生再读课题,声音轻柔)

师:这里有三行词组,都是文中的,能读好吗

出示词组:

柔和的月色 如水的月色 最美的时辰 美妙的夏夜

动听的歌谣 风趣的童谣 浓郁的诗情 芳香的音韵

混沌的童心 想象的翅膀 文学的宝库 诗歌的王国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行)

师:读得真有韵味。发现没有,这一行词组都是写什么的

生:都是描写月夜景色的。

(指名读第二行)

师:这一行词组都跟谁有关呢

生:都与母亲有关,那是母亲对我的启蒙。

(指名读第三行)

师:这一行词组又都是写了什么呢

生:作者孙友田的成长过程。

师:是啊。月光、母亲,伴随着我的成长。连起来读好这些词组。

(生有滋有味地齐读词组)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动情入境的开始,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尤其是教学抒情性浓郁的散文佳作,起始营造了良好的与文本相统一的课堂氛围,定好了调,锚准了位,就为后面学生深潜文本寻美访胜,体验意蕴奠定了情感的基础。此处以三行词组来引入教学,不仅是定下了深情怀念的情感基调,更是定下了内容之调。而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能迸发出打动人心的情感,文章如此,教学也如此。

二、形散神聚,贯穿一种情

师:这三行词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作者孙友田笔下那个美妙的夏夜。在作者的记忆中——(出示文中句子齐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在让你感到美妙的地方,划上欢快的波浪线,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自学体会)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指点)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这里写出了月夜景色的美妙和母亲形象的美妙。

生:这里还写出了母子情深的美妙。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里写出了母亲嗓音的美妙。

生:“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这里也是写出了母亲形象的美妙。

生:玉石雕像是美丽的、圣洁的。在作者眼里,母亲的美丽圣洁不仅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所唱的美妙的歌谣、讲的美妙的故事吸引了作者,使她浑身散发出迷人的光华。

师:是的,这里也间接写出了民间文学的美妙。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这使得散文教学的内容也很驳杂,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抓住一条线索,统一在这“神”之下,脉络清晰,使教学做到“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引领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旨,从而集中地体会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述教学就是抓住“美妙”这一线索,让学生反复体会月光的美妙,母亲的美妙、民间文学的美妙、母子情深的美妙等,一咏三唱地感受“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浓浓思情。

三、锻词炼句,深品一种情

出示句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长”,两个“长”字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一个指“生长”,后一个指“流传”。

师:将后一个“长”换成“流传”行吗

出示对照句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流传歌谣。”

师:对照着读读,“长”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前后一致,琅琅上口,很有节奏感。

生:“长”让人联想到根,这歌谣也是有根的,它的根就是生活在那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

生:有根的东西总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歌谣也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所以启蒙着作者的童心。

出示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芳香”一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声音甜美像花香。

生:母亲声音令人舒心陶醉像花香。

师:真是美妙啊!“芳香”一词还让你感受到什么呢结合这个句子再来体会体会。

 出示句子:“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生:一下子明白了,理解了。

师:母亲唱的歌谣让作者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文中母亲唱的歌谣,学生朗读,讨论品味)

生:明白了要勤劳,勤劳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生:要对生活永怀美好的向往。

生:这是一种精神的芳香,永远鼓舞着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

师:是的,在清贫的日子里,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对未来始终抱着热情,对生活始终怀着向往,这是多么重要的一种精神底子啊。这不仅是母亲甜美嗓音的芳香,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芳香,不仅香在院子里,更香在作者的心坎里。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这散文里一粒沙的世界,半瓣花的人情,正是通过散文那极富表现、隽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散文中的一个重要句子、一个重点词语,往往就是进入文本情感内核的窗口,抓住后深析品味,细嚼领悟,自然就能点燃学生内心的感情火花,引起共振共鸣。

四、浓墨重彩,抒发一种情

1 补充拓展

师:这些美妙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在童年的月夜中像月光一样柔美,一样无私,开启我的童心,启迪我的想像,给了我启蒙教育。所以作者在文章最后说——

(生齐读课文末段)

师: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令我骄傲、自豪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的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苍老了。作者在原文《往事如歌——月光母亲》中这样写道:

(出示原文语段,配二胡曲《病中吟》):多少年过去了,许多往事已消失在记忆的长河中,而这一幕却宛如昨天。年迈的母亲因患老年痴呆症,而永远失去了记忆。当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上,依然那么和蔼,慈祥,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起她的往事,不再谈起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师:读了这段原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曾经那样慈爱那样温柔的母亲,如今连自己最亲的儿子也不认识了,我感到伤心难过。

 教学目的

 1、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3、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

 1、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

 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模仿写作:

 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

 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的浪_________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__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六、布置作业

 将本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

 点评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本设计抓住这一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听读感知──品读欣赏──美读体验──模仿创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地品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而教师在其中引导有方,能够激起学生解读文本,参与体验并创造的热望。整堂课的设计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散文诗二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教案《散文诗二首》1

  一、教材

 《散文诗二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四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亲情,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进一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情况下不同家庭表现出来的至纯亲情,也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品味把握或直白或含蓄的人间真情。

 《散文诗二首》这个篇目实际上包含两篇散文诗,散文诗虽然是刚上初中的孩子没有接触过的体裁,但这两篇文章从内容上来看,还是比较简单的。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一个美丽的假设——孩子变成金色花,生动巧妙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亲密与关爱的情感;冰心的《荷叶母亲》则是由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孩子的呵护关爱,从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依恋之情。

  二、目标

 本课两篇短文都属于散文诗,而散文诗的本质还是诗,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性。所以,要想走进这两首散文诗,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读好诗歌,进入情景。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要深入体会中外诗人各自文章里表现出的具体情感,我们必须透过具体的语言去品味,找到不同文章在语言表达、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各自特色。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二:品味词句,体会人间至爱亲情。两首散文诗在写法上都运用了借物抒情这种独特手法,而初中学生有必要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建立对这种手法的认识。我因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三:体会借物抒情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独特效果。

  三、教法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唤起学生心底同样的情感体验,就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另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美点动情点,则需要采用词句品析法、讨论法等。教学《荷叶母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共性之一形象性,也是为了更深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挚情感,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则需要采用比较阅读法。对于两首在体裁、主题方面极其相似的散文诗来说,我觉得教师则要采取重点突破、举一反三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主教第一首,引导自学第二首。

  四、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也就是要变“讲堂”为“学堂”。特别是对待内容相对浅显的这个篇目来说,教师更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讨论,去交流,甚至作出评判。所以,我觉得应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口头表达的能力。

  五、过程

 学习《散文诗二首》,我设计以向学生介绍散文诗入手。而介绍散文诗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为原则,让学生不要因为散文诗是一种新体裁而产生畏难心理。引入课题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先学习第一首《金色花》。

 第一步,读一读,体会情感意蕴。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主题、情感等,再试着去揣摩恰当的朗读方法。然后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评议,使学生明确《金色花》在节奏、语气、重音等方面的朗读技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一方面提高了在散文诗朗读方面的处理技巧,另一方面又对诗人透过

 文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有了初步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一个男女交叉朗读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金色花》表现了一种特别圣洁、甜蜜、幸福的母子亲情。

 第二步,品一品,分析主要形象。初步体会课文包含的情感意蕴后,第二步就要深入文本,通过品味具体的语言,去进一步分析文中母亲、“我”的形象。我设计了四个小问题:

 1、“我”为什么希望变成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吗?

 2、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有哪些具体的行为?

 3、“我”的行为体现出“我”怎样的形象特点?

 4、面对“我”的调皮,妈妈又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妈妈怎样的形象特点?

 通过这四个问题,我们引导孩子去关注文本里的关键信息,对孩子的行为会有完整的认识,自然会分析出孩子活泼好动、单纯可爱、顽皮机灵的特点和母亲温柔慈爱、善良无私的特点。

 第三步,写一写,深化认识感悟。当学生们通过上一个环节被孩子和母亲之间圣洁的亲情感动的时候,我希望通过一个写、说的环节来深化学生对自身身边类似情感的认识。所以,我拟定了一个句式“假如我变成了,我希望。”,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表达对至爱亲人或友人的一份情谊。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启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吐露真情,也可发挥想象联想借助具体的事物。

 完成以上三步的学习后,我顺势进行课堂小结,归纳学习类似《金色花》一类散文诗的方法,以便下一首《荷叶母亲》及以后其他散文诗的学习。

 因为有上一课学习散文诗《金色花》的铺垫,学习《荷叶母亲》自然就轻车熟路了,所以,这一课的学习要更加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更多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下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简要谈谈学习思路及必要交代。

 通过散文诗学习方法复习导入对《荷叶母亲》的学习,在第一环节里,由学生分组自由读,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并交流朗读体会与技巧。再通过分析文题里“荷叶”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文章是借写荷叶护莲来表达对母亲爱子的感激之情。

 在第二环节,学生按小组围绕雨中红莲的阶段、“我”的心情变化等内容组织讨论,体会荷叶护莲和母亲爱子是何其相似,更具体准确认识无私母爱的可贵。学生设置问题,相互交流解答,教师适当补充引导。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文眼”:“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在上节课让学生初步认识借物抒情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借物抒情这种手法。

 课堂小结:母爱是世间最美丽最纯洁最无私的一种情感,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母爱,也希望大家学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去表达内心对母爱的一份赞美。

七年级语文教案《散文诗二首》2

  教学目标:

 1、体会爱给自己带来的深刻感受。

 2、体会诗歌的内容。

 3、了解爱背后的两位伟大的作家。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一、导语: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1、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

 女作家——冰心,印度诗圣——泰戈尔

 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2、那么,根据你查阅的和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哪位老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二、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他们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他们的两首诗《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看看他们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三、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而这种情感常常是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我们要领悟这种情感,就要明确这两首诗的主要意象。(借什么来抒情的)

 金色花——荷叶·母亲

 四、请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借这两种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对母亲的爱、两文有着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爱。

 五、即使同样写母爱,两文还有着不同的特色,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找同学读课文)

 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

 金——天真、欢快、充满童稚的乐趣,享受母爱。

 荷叶·母亲 ——温馨、呵护、关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爱。

 六、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的母爱。

 喜欢金色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争取让那些同学和你一样喜欢金色花,好不好?他们把你们感染过来没有,那你们就感染他们。既然都没有,咱们就一起来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坚持?

 金色花:

 1、写的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童趣——变成金色花1、在母亲祈祷时,发出香味,让她闻到花香。2、在母亲看书时,把影子投到书上,3、母亲去牛棚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让她讲故事。4、最后,母亲问她去哪也不告诉,从中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

 2、母子之间的感情非常的亲密、和谐。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

 3、充满想象,把自己变成金色花来表现母爱。

 4、意境很美,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的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写出一个调皮的与妈妈嬉戏的孩子。轻松活泼。

 5、结合背景,20世纪初,是泰戈尔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是他心中的爱,是他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尤其伟大。

 6、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但他不同于同一时代很多作家的爱,他没把精力投入到揭露社会的丑恶,而是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他不是用鞭子去惊醒读者,而是用微笑融化读者,这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谢的童心。

 7、(自己再谈)

 荷叶·母亲

 1、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的花须。)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请同学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围绕亭亭鉴赏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样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一起读一下二看红莲 。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 (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 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此时的水珠是流转无力,还记得我们二看红莲的时候风雨的威力吗?那这么比较有什么作用呢?(假如你们突然进入了童话王国,这朵红莲有了人的感觉,你们觉得在荷叶蔽护下的红莲此时应该是什么感觉?在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心 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为什么?表面上因为解决了我对红莲的担心,其实呢?坐在了母亲旁边。)当你已经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母亲为你顶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情绪不好而对她大发脾气时,她默默承受但仍坚强地开导;当你因学习而疲劳、心烦时,她会送上一杯热茶。这就是默默呵护莲花的荷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怪乎冰心要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冰心发出了一声发自内心的呐喊,哪句啊?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齐读这一句,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呢?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个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冰心成为作家后,每写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母亲是她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冰心感谢母亲,母亲去世后,她写了很多纪念慈母的文章,《荷叶 母亲》借物喻人,而更多的是直接的情感流露。

 无论你喜欢哪一首,毕竟你都从作品中读出了深深的母爱,母爱也会很快乐,也会很温馨,当诗人把自己对母亲的爱寄托到金色花和荷叶上的时候,你会用一种什么形式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呢?

 以下两题任选一道,讨论。

 1、关于母爱的作品你可能接触过很多,根据你所知道的诗句(语句),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2、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泰戈尔和冰心为自己建立了一座爱的殿堂,告诉我们爱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在这座殿堂里,我们不是来膜拜上帝和真主的,而是来寻找真实的自己,此刻,任何喋喋不休的评论都是多余的,我们只有怀着虔诚的心,默默步入这座殿堂,在爱的星空下,我们除了勇敢的追寻,别无选择当你懂得讲话时,我希望你讲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爱你!

七年级语文教案《散文诗二首》3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及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新课导入

 曾有一部**,平凡简单却轰动一时;曾有一首歌曲,歌词浅显却传唱至今。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下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世上对我们好的人当然不只是妈妈,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母亲与孩子的文章,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嗅(xiù):闻(气味)。

 匿笑(nì):偷偷地笑。匿,隐藏。

 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2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诗祖”。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3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文朗诵

 深情诵读课文,以点名诵读和小组赛读的形式诵读,并说说朗读时应怎样注意人物的语气、感情。

 交流点拨

 示例: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二)整体感知

 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时,我就”的句式来说一说。

 示例: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交流点拨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的孩子,一位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交流点拨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交流点拨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4说说你对“‘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几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使得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顽皮、自以为得意的样子。

 四、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妈妈(勤劳美丽、爱孩孩子(活泼机灵、爱妈妈、聪明、

 子、圣洁、笃信宗教)神奇)

 做祷告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沁入妈妈的心脾)

 读书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

 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去牛棚时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五、拓展延伸

 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满怀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们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交流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使她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准备的甘甜的水,使她变得容光焕发!

概念不同。散文主旨是表达作品意义的核心,或者说是作者的意图所在,是作品对文化、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态度的总结和归纳,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要思想或精神旨趣,而情感则是作品中表现情感的部分,或者说是表达作品中情感色彩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类对事物感性的抽象反映,是文艺作品中表现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可以包括爱、恨、怒、喜、悲、思念等等,作品中的情感可以通过语言、形象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传达艺术家对人生、社会、文学等方面的感受和理解。两者在概念上有区别。

散文的特点。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2、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三、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四、考点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线索是将文章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脉络。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①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为线索。②以人物活动为线索。③以物(或物的特征)为线索。④以人物的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2)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①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②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考题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3)前后照应。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3、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它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这种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的方法就是联想。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联想常常贯穿全篇,起重大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或精神。4、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3)句子的赏析。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3)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4)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5)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常见的有:(6)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7)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埋下伏笔、作铺垫等),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5、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1)记叙(或叙述)的作用。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2)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可使人、事、景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3)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4)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抒情可使文章具有感人力。恰当的穿插抒情、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作用是深化主题、感情升华、点明中心,照应题目等。6、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扬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抒情散文多用这种写法。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还是“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人手,揭示其象征意义。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7、修辞手法的运用。(1)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2)夸张的作用。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3)对偶的作用。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4)排比的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5)反问与设问的区别。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②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8、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五、常见题型。1、感情变化或是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

一般要求字数相等,答题时要注意在文中定位,并寻找关键词语。2、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要说清楚理由。(要崇尚美)3、用一句话概况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和表达的主题。语言要简洁。(注意只要求写故事,则不要写自己的感想之类的话)(1)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2)概括主题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告诉人们、激励或鼓励人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3)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②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③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4)文章要抒发的感情,主要有赞颂、热爱、喜悦、愤怒、忧愁、哀伤、悲痛、憎恨、同情、感激、指责等。4、写景状物的散文要能抓住其与人的共同点,特别是精神方面。赞美物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同的精神。5、人称。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如: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第一,便于作者抒发真实感情,表达深深的内疚和悔恨之意。第二,增加文章的真实性。6、注意散文会以描写物的美,到赞美,到落实到具体行动。如:“我也愿做一只小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向往自由、赞美生命等的思想感情。7、给文章拟题目,一般就以文章的线索(关键性的“物”)为题。8、亲情类。要注意常规性的词语。如:母亲是怎么的一个人?(勤劳、善良等)9、原因类。如:为什么流泪?(1)到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2)原因如感动,或是因为思想感情变化,由理解到不理解等。10、发展性考题。(1)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2)谈感受。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3)续写。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4)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如:读完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得到的启示。回答时要注意向文中的人物或是作者的想法学习

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朱自清的散文,从题材上说是比较狭窄的,不过是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即使后期那些议论的文字,也很少发空论。但就是这样,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却能感动读者。正如当年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就是因为这样,朱自清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先生的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散文

  sǎnwén

  [prose;essay]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

  (一)散文概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三)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3)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扩展资料: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

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蒙古人和汉族人友谊深,不忍马上分别,在夕阳下,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离别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37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