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萌娃哭诉我不喜欢当姐姐!父母切记,别让“大让小”压垮大宝

4岁萌娃哭诉我不喜欢当姐姐!父母切记,别让“大让小”压垮大宝,第1张

01

“你是姐姐,你让着弟弟一点怎么了?”

“凭什么他就可以随意抢本来属于我的东西?就因为他小吗?”

“你瞎嚷嚷什么呢!别人看见只会说你丢人现眼不知道照顾弟弟,你以为丢的是弟弟的脸吗?”

“你就是重男轻女!他是孩子,我就不是孩子了?”

“我懒得跟你争执,看我回家不告诉你爸妈,让他们好好收拾你!”

……

虽然有一段时间没有去堂姐家里了,但上次亲眼目睹侄女儿与伯母的争执画面,依然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像这样的画面但凡是我去堂姐家,总能看见。侄女儿永远憋屈地哭着,伯母不管究竟有没有亲眼看见侄儿捣乱或调皮,都一直坚定不移地站在侄儿这一边。而侄儿呢?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不管姐姐哭得多伤心,他依然做着鬼脸嘚瑟到不行。

尤其是在二胎政策开放后,“大让小”这个话题一次又一次被推上了热议浪潮。尽管一部分年轻的父母已经知道了“大让小”观念对于两个孩子成长的弊端,但很多老思想比较顽固的长辈却依然对此深信不疑。

02

就在刚刚曦曦妈刷抖音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一个扎着两辫子的小女孩儿伤伤心心地哭泣着,嘴里还数落着:“我不喜欢你,你说’听话姐姐’。”其母亲诧异地回答道:“啊?”小女孩儿再次重复着:“我不喜欢你,你说我是姐姐,我不喜欢。”“你不喜欢听妈妈说你是姐姐啊?”其母亲再次向小女孩确认着。小女孩泪眼婆娑地回应着:“嗯。”

曦曦妈有注意到,关于这条视频的文字叙述,这个小女孩的母亲如此写道:“生二胎的初衷是为了让你在这个世界上有骨肉至亲,却没曾想让你承受了这么多委屈。就因为是姐姐,处处要你让着弟弟,其实你也才4岁。”

也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也不喜欢当姐姐。小时候家务活儿我都做,吃的穿的都是弟弟为先。我妈会说’你是姐姐,做姐姐的应该让着弟弟’,只要弟弟一哭,我妈就认为是我欺负了弟弟,从来不问缘由,拿着火钳就对我开打,可是我也只比弟弟大一岁而已啊!”

03

曦曦妈认为家有二胎,父母的作用应该是拉拢两个孩子关系的桥梁,而非离间兄妹感情的罪魁祸首。那么,如何做才能彻底地摒弃“大让小”观念,让两个孩子之间从此不再受“大让小”的毒害呢?曦曦妈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对事不对人。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味的坚信“大让小”,会给两个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其一,长期被父母及其长辈逼迫着“大让小”,其大孩儿容易养成一种自卑型人格。他会觉得自己是哥哥或者是姐姐,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甚至活该被弟弟妹妹欺负,活该被父母及其长辈冤枉。于是乎,自卑内向也就成了他们的真实写照。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长期的压迫下,孩子变得极其逆反,处处跟父母及其长辈造反调,形成一种暴躁甚至是狂躁的性格特征。

第二,长期在“大让小”环境下受保护的弟弟妹妹,看似被保护得极好,但也是深受其害的。本身自己错误的行为,却被父母及其长辈直接推到了哥哥姐姐身上,这样的后果就是二胎会认为自己一切的错误行为都是可以被允许,甚至是值得被推崇的。于是乎目中无人、蛮横无理等模样,便在二胎的身上做了最好的诠释。

作为二胎家庭的父母,一定要从源头上摒弃“大让小”的错误观念,要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要因为弟弟妹妹年龄小,就过度地偏向于弟弟妹妹;也不要因为哥哥姐姐年龄稍大,就过分的苛责哥哥姐姐,甚至把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哥哥姐姐身上。

(2) 学会冷处理。

当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之后,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去处理呢?我觉得表姐幽默风趣的处理方式还蛮不错的。

春节期间,我带着女儿去表姐家拜年,恰巧遇到侄儿哭哭啼啼地来找表姐告状。“呜呜呜……妈妈,姐姐打我手。”侄儿哭得稀里哗啦,看上去极其痛苦。表姐看上去一副十分淡定地问着:“怎么回事儿啊?”侄儿叽叽喳喳说了很长一串,但其描述中全是姐姐的错,却对自己的错误只字不提。

表姐诙谐地回答着:“不如这样吧,姐姐这次打的手,那下次姐姐要打你的时候,你就让姐姐打屁股好了。”侄儿见其母亲并没有刻意袒护自己的意思,擦干眼泪灰溜溜地走了。

五分钟后,侄女儿蓬头垢面的也来到我们面前,一脸委屈地说:“妈妈,弟弟抓我的头发。”经过一番简单的询问,侄女儿也避重就轻只谈弟弟的不对,也对自己的错误丝毫没有反思。堂姐笑着对侄女儿说:“嗯,你这金毛狮王的造型适合去拍倚天屠龙记。”侄女儿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又乐呵呵地找弟弟玩耍了。

两个孩子之间有摩擦是极其正常的事情,父母不要进行过多的干预,则是帮了孩子们的大忙。给予孩子们一定的空间,让我们自己摸索出一套属于他们的相处方式,让彼此知道了对方的底线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的相处自然就和谐了。

————————

您觉得“大让小”有必要吗?通常情况下,您是如何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的呢?欢迎跟曦曦妈分享您的经验哦。

对于这位妈妈教育方式,我个人非常推崇,孩子成长道路上,只需要一次这样教育,就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一辈子都不再犯这样错误。除了不再故意损坏商品外,还从这件事情中,学会了对自己行为负责任,成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广州一位4岁萌娃,跟随妈妈到水果店购买水果时候,趁着妈妈挑选水果间隙,孩子用切香蕉小刀,割坏了很多待售香蕉。面对孩子玩闹行为,家长并没有袒护和纵容,而是选择让孩子赔礼道歉,并买走了孩子割坏香蕉。

这样一个教育方法,值得所有家长学习,也赢得了众多网友点赞叫好。我个人也推崇这样教育方式,欣赏这位家长做法。

不怕孩子犯错,就怕犯错后没有正确教育

我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都会经历孩子顽劣时期。面对顽劣不堪孩子,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教育,不怕孩子犯错误,就怕孩子在犯错以后,家长没能给孩子正确教育。

事件中孩子割坏香蕉,本就有错在先。这样一个情况,如果家长满不在乎,没有指出孩子错误,让孩子赔礼道歉;甚至因为这件事,和老板大吵大闹,就会助长孩子犯错心理,使得这类情况在今后生活中频发。

该家长教育方法,值得所有家长学习借鉴

这位家长教育方法很正确,在孩子犯错以后,用言传身教教会孩子承担错误,并努力去弥补自己错误带来损失。家长不仅批评了孩子,还让孩子对水果店老板赔礼道歉,最后更是买下了孩子切坏水果。

家长一连串做法,能够让孩子,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也能够感受到,妈妈是真的生气了。这是一次深刻教训,将会影响到孩子一生。

我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也应该学习这位家长教育方法,既不让孩子受到伤害,也不过分溺爱孩子,纵容孩子犯错。

父母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应该要尽量的温柔一点。因为这样做也不会把父母的坏情绪传递给孩子,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关爱。但是也有一些父母特别喜欢吼骂孩子,他们觉得这样做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实际上这样做只会给孩子带来负能量,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有些父母跟孩子在说话的时候,特别喜欢大吼大叫,他们还会对着孩子去发脾气。看见了这样的情况之后,有些孩子就会表现的特别害怕,他们在外人面前也会表现的有一些胆小。所以说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同时还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有一些内向。当时也有一些父母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特别温柔,他们觉得这样做才能够去引导孩子。所以说对孩子温柔的说话才是最好的,而且温柔的说话也可以让孩子觉得父母特别的关心自己。

所以说父母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说话的语速,和说话的态度。还有一些父母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会用语言去攻击孩子。但是这样做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上的伤害,同时还会让孩子不敢表达自己。当大家看到了这个小朋友温柔的对母亲说话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些错误。而且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小朋友的情商特别高,因为他在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而且他在跟妈妈沟通的时候,并没有去跟妈妈吵闹,只是给妈妈提了一个建议。看见了这样的情况之后,大家会觉得这一家人的相处都很友好,而且孩子的性格也特别的友善。如果说能够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也可以让孩子的性格变得特别好。而且孩子也很相信自己的父母,这样的话家庭之间也不会出现矛盾。

在妈妈眼里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多大都是孩子,需要管教孩子的,但是妈妈也需要让孩子学会独自,不然孩子就会觉得妈妈很啰嗦,更加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了。

据说,世界上最好的是你的母亲,因为从小到大,无论你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都是你母亲的责任。很多妈妈太关注孩子了,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照顾孩子已经成为她们的一种习惯。无论你的孩子多大,他们都想管理孩子的生活。这个20岁的女人已经这么大了,但他的母亲也应该负责穿衣这件小事,让孩子穿她喜欢的衣服,让孩子不穿她不喜欢的衣服。

把孩子训练成一个大婴儿。他已经习惯了这样做,并不在乎孩子的想法,而是认为孩子应该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想法穿衣,所以他没有考虑孩子是否会听他的。母亲不信任女儿独自上学,但她必须让孩子独立面对。为了让自己放心,这位母亲每天都会跟着孩子。我非常理解母亲的做法。这是母亲的爱和关注。它也是母亲。我们都非常理解她的做法。如果我们要改变它,我们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因为这是母爱的力量,母亲的做法是正确的,也值得我们钦佩和尊重。我相信孩子将来能够独立面对这个社会。一个可爱的婴儿躺在地上哭泣,而她的母亲看着她如何对待她的母亲,这真的合适吗?我认为这位母亲这样做有点不合适,但大多数时候,我认为这是非常合适的。你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因为,如果母亲说,当她的孩子躺在地上哭泣时,她不会再哭,然后她的孩子不愿意起来,她就不必和他打交道,因为她无法习惯她的孩子,因为一旦你哄了他,他就会知道她可以以这种方式威胁她的母亲,因此,如果有人说孩子已经被说服了,而且不愿意听,那么就没有必要去照顾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92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