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1张

全诗表达了作者积极出仕的强烈愿望和求官不得的无奈、惆怅。

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一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惭愧不已

“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端居耻圣明 ”,端居指平居闲处 ,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

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 ”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端居咏怀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鵩鸟,

秋风悔不忆鲈鱼。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

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

用的互文修辞,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给人景物和内心都勾勒出清冷寥落的感觉。

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

“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

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并非只是一个晚上。

让本来不可能的意境,只这寥寥数字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端居》“悠悠”二字的妙处是: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时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原文: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译文: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1 凄冷

2 主要表达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93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