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怎样了解她呢?

上官婉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怎样了解她呢?,第1张

上官婉儿,又名上官昭容。是唐代著名的旷世才女。身份集女官、诗人、政治家还有皇妃于一身,有''巾帼宰相''的美誉,与蔡文姬、卓文君和李清照并称古代''四大才女''。

然而由于近年来诸多影视作品的改编虚构甚至添油加醋,上官婉儿被世人熟知似乎大部分是由于她丰富多彩、沸沸扬扬的绯闻。今天让我们摒去这些莫须有的绯闻传闻,走进历史看一看上官婉儿人生中更真实精彩的部分。

2013年6月,上官婉儿的墓葬在陕西省西咸新区被发掘,墓志盖题有''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墓志文约一千字,楷书撰写,详细记载了上官婉儿的世系脉络、生平享年以及墓葬情况等信息。随着进一步的考古研究,上官婉儿跌宕起伏的一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出身名门却命途多舛。

公元664年,也就是唐高宗麟德元年这一年,上官婉儿出生了。复姓上官氏是名门之后——相传是西汉时期上官桀这一支的后裔,其子上官安、孙上官期都是一代名臣。上官婉儿的高祖父上官贤是北周朝的幽州太守,曾祖父上官弘在隋朝时任江都宫副监。祖父上官仪更是官居宰相,不仅治理有方,文笔也十分了得,经常为皇帝起草诏书

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整个家族也因为这份殊荣而坠入谷底。麟德元年,上官仪像往常一样为高宗起草诏书,不同的是这份诏书的内容是废除武后。《新唐书·上官仪传》中对这段荒唐的历史有详细的记载。

起初武后得志,专权干政,极大地牵制了高宗。高宗忍无可忍打算将武后废为庶人,因此召唤作为近臣和心腹的上官仪前来商议并拟定诏书。诏书颁布后,武则天巧舌如簧轻易地就让高宗收回了成命。

而高宗忌惮武则天对他产生怨怼,便说''都是上官仪教我这么做的''。武则天登基之后,发扬了对敌人绝不手软的一贯作风,一朝清算,将上官仪与其子上官庭芝(也就是上官婉儿的父亲)一同处死。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上官婉儿未曾享受到一丝一毫家族荣誉的庇佑,就与母亲郑氏一起被发配掖廷做奴婢。

在此期间,虽然身处最低贱最卑微的地位,上官婉儿却做到了绝地反击、逆风翻盘。在其母(也是名门之后)的精心教导培养下,学习女红,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作文,还能明达吏事,聪达敏识,才名远扬。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上官婉儿过人的才华再次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此时武则天心态已经发生了转变,似乎也觉得当初对于上官家族的惩罚过于严苛。于是在仪凤二年她召见了年方十四的上官婉儿,此时她已经被册封为才人。武则天当场出题检验其是否名副其实。上官婉儿驾轻就熟,凭借过人的才华须臾之间就完成了考题。表意流畅,华丽优美,书法也秀丽妩媚自成一派。

武则天阅后龙颜大悦,对其才华赞不绝口,当场赦免了上官婉儿的奴婢身份,封为''内舍人'',掌管宫中诏命诰命的拟定。此后数年一直得到武则天的重用,后来更是替武后处理百官的奏章,参与决定重要政务,有''巾帼宰相''之名。

在历史上一代女皇武则天以铁腕狠辣而著称,上官婉儿可以与武则天和平共处长达二十余年,这足以证明其为人处世的独到之处。

政坛之外,上官婉儿在文坛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她的行文体裁继承了其祖父上官仪,以音律形式为基础,又在此基础上发扬创新,以精巧细腻的语言刻画事物,一改齐梁以来浮艳流俗的风气。一时之间成为当时诗文创作的主流形式,''绮错婉媚''的''上官文体''风靡大唐。

《初唐诗学著述考》记载中宗赐宴群臣,席上赋诗都以上官婉儿为词宗(可谓至高评价),由她来品评群臣所作的诗文,以是否文采华丽也就是她自己的取舍标准来权衡作品优劣。借由政治地位的影响和加持,她还开创性地开展了品评天下诗文的雅集活动——类似于今天的''选秀'',她自然就是首席评委,当朝多数文人墨客都是她的''忠实粉丝''。

唐中宗时,上官婉儿被封为被封为婕妤,不久晋升为昭容,权势更盛从前,以皇妃兼内舍人的双重身份将内廷和外朝的政令文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官婉儿引领全国的学术风潮,召集当朝词学优等之臣,争务华藻,写诗文进行比赛,对有才华者和优胜者提拔奖掖。对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上官婉儿还对园林山水诗的题材拓展做出了长足的贡献,如她的作品《游长宁公主流杯池》,就创造性地突破了以往的宫廷诗歌形式,寓情于景,情景结合更有寄情山水的自然韵味。

三、被污名化的情感经历。

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兴李唐,重登皇位,年号为神龙元年。李显继位后仍为高宗守丧,因此政事仍然由其母后武则天暂代。但丧期过后武则天仍然大权独揽,无意还政。李显性格柔弱,又不甘心受制,便提拔韦皇后的娘家亲信企图制衡武后,而被武则天废黜。

上官婉儿容貌俏丽,又善于修饰,早在年少时,便与李显私定了终身,那时她母亲早已去世。后来中宗被废幽囚,只有韦后伴着吃尽了苦楚。等到复位以后便又接回上官婉儿,册封为昭容,并追封她的母亲郑氏为沛国夫人。

祖父上官仪的冤案也被平反,追封上官仪中书令和楚国公,其父上官庭芝也被追封为黄门侍郎、天水郡公。作为皇妃这个身份,上官婉儿也称得上十分成功,深得唐中宗和韦皇后的信任和赏识。

李显为表示宠爱,派人在上官婉儿的居所穿池筑岩,建造园林,穷极华丽雕饰,并经常宴乐其中。唐朝时期宫禁管理开放宽疏,允许宫内的官员出入,上官婉儿便经常与官员大臣交接往来,有的人是为求得高官要职而来,然而后世评论却多要加上桃色滤镜。

有句话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如同武则天一样,拥有了滔天权势的上官婉儿也无法免俗。她曾与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暗通款曲。武三思相貌堂堂,善于阿谀奉承逢迎女性。

武三思又将依附于自己的崔湜引荐给上官婉儿。崔湜年少多才,以文辞闻名于世,官至兵部侍郎。后来崔湜的兄弟崔莅、崔液、崔涤都被引荐进宫,后都因才学出色而担任要职。兄弟四人个个都面如冠玉,从此时常追随陪伴上官婉儿。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要有客观的历史角度和眼光。然而因为女性从政在中国传统历史上的特殊性和稀缺性,许多人不自觉地戴上了有色眼镜。对上官婉儿的生平言必称''绯闻'',似乎她的一生就是各种丑闻的集合。

《景龙文馆记》中一句''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被多少人牵强附会。然而''通''字可以解释为私通,也可以理解为交接往来。不能把一件可能存在的猜测当成言之凿凿的历史事实。

以正史而论,上官婉儿的生平显然被严重污名化了,她在当时所得到的评价要远远高于后代史书。开元初年,唐玄宗李隆基委托张说编纂《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在序文当中张说给出了对上官婉儿的评价:''明淑挺生,才华绝代。''——对其容貌的肯定。''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对其言行举止的肯定。

''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对其才华能力的赞赏。''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对比历史。''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说明上官婉儿''多面手''的能力千古难得。''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纵然是汉朝的班婕妤和晋朝的左芬也不能相提并论。

结语

上官婉儿诗文才学卓尔不凡,巾帼不让须眉,但人品功过却一直颇具争议。有人赞叹其才华,有人却批判其*乱,有极度推崇的,也有轻视鄙视的。从真实正统的史料出发,《旧唐书》和《新唐书》等正史中都有对上官婉儿的记载,作为历史人物,她固然有逢迎权贵、控制朝纲以及所谓的*乱宫闱的表现,但与其同时代的张说、武平一等文人对其评价很高。

到了近代,人们逐渐以更加客观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待历史。上官婉儿作为一个女性,参政议政,并且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她不仅有传世的诗文创作,而且还倡导了以才选人、品评诗文等别开生面的文学活动,成为当时唐朝文坛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的诗文艺术水平和普及范围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说到上官婉儿,就无法回避武则天计划失势的内幕,因为武则天残酷地改写了上官婉儿家族的命运,更直接地影响了上官婉儿的一生。

当时,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因起草废除武则天的圣旨而被武则天杀害,上官氏家族被斩首。但武则天放过了不满一岁的和他的母亲郑,把她们赶进了冶父宫当奴隶。

据史书记载,上官婉儿生性聪明,擅长写文章。她从小就在皇宫里小有名气,所以受到武则天的召见和赏识。之后,武则天下令免除她做奴婢,让她掌管圣旨。从此,上官婉儿成为第一夫人的“第一秘”,进入政权核心。对于武则天这个“女强人”,她自然是心存感激,感激涕零,紧紧跟随。

如果说,事实证明武侯的“光辉事迹”和传奇经历,对年轻的上官婉儿来说,是一部传奇的“励志教科书”,那么,当上官婉儿来到武则天身边,与她的偶像几乎零距离接触时,武则天的一言一行都有着说不出的魅力。所以,即使她后来从别人口中得知所谓的“恩人”其实是杀父灭族的大敌,她也只是在“尊重”上加了“恐惧”。

所谓的复仇,在上官婉儿看来,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超强的武则天面前,她既没有力量,也没有报复的动力。那么,爱情或者欲望就成了她消除孤独的一种形式,当然,还有工作。

上官婉儿的第一个男人,多被视为武则天的次子李习安,说上官婉儿是李习安的导师,与“雅居容止”的李习安相处甚欢,相恋已久。

大概是不可能“读”的,因为上官婉儿是武则天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不是陪太子读书的。更何况,三年前,李习安被任命为太子,开始辅佐政务。他表现得很好,才华出众。对于儿子,武则天甚至是嫉妒的。他怎样才能把婉儿再次交给他,让他变得更加强大呢?

上官婉儿传世的诗很少,有一首《彩书怨》充满文采和才气的诗:“夏夜治下洞庭之初,四君万李煜;露珠冷,月落屏空。欲奏江南乐,贪封济北书;书里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我已经走了很久了。”

据说她写这首诗时才十几岁。如果她和李习安之间真的有爱情,那么这首充满炽热友情的诗很可能是在上官婉儿16岁或者更晚的时候写的,因为公元680年8月,李习安被武则天废太子,贬庶人,后又被迫迁居霸州。

本文中的“冀北”与李习安的“霸州”相对,是一种障眼法。也可以说得通,因为公开怀念太子,岂不是与武则天为敌?

上官婉儿的一生,似乎从来没有公开做过对任何人不利的事。她的中庸和狡诈,其实是险恶宫廷里最后的护身符。

每天都要认真,勤奋,勤奋,尽力。但她还是惹怒了武则天,额头上那道从未消失的伤疤是最严厉的警告和提醒。上有记载:“天时地利人和,上官婉儿的本意是要惩罚他,但天可怜他,不杀他,只露个脸。”至于是什么样的“欲望”,史书模糊不清,只能留给后人去猜测。更有力的说法是,因为上官婉儿为了好玩,偷偷调戏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皇后看见后,“拔出金刀,插在上官婉儿的前髻,伤了她的左额,怒道:‘你若敢近我禁室,罪该处死。’多亏昌宗为他下跪,他才被赦免。"

皇后纵情男宠,身心得到滋养和快乐,上官婉儿的情感世界却荒芜枯竭。为了转移她旺盛的精力,上官婉儿成了“工作狂”。

武则天在位期间很长一段时间,大臣们的奏折都交给上官婉儿审批。根据《旧唐书》的记载,上官婉儿审阅奏章至少有13年。除了检阅皇位。她代表武则天忙于会见朝臣,因此也被称为“女中宰相”。

在她称帝后的第五年,武则天把讴歌武三思和上官婉儿的重任交给了修《新唐书》。除了的张氏兄弟,武三思可以说是武则天最信任、最亲密的人。她一度想把皇位传给吴三思,但由于迪徐人杰等人的强烈反对而放弃了。

不知武则天是否动了恻隐之心,默许了上官婉儿与侄儿武三思的情人关系。

上官婉儿和吴三思最初的恋爱关系有点像现在的“办公室恋情”。在编撰历史的过程中,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是必然的,但吴三思对婉儿的征服绝对不仅仅是天赋。《周史》中记载:“思虑再三,涉猎文史,巧言令色,与人为善。”此时的上官婉儿正在高贵和落寞中,吴三思的到来让她在繁忙的公务中有了新的寄托。她把多年积累的欲望发泄到了如火如荼的情欲上。如果是迟来的爱,好像少了点什么。如果是饿了么的事情,好像加了什么东西。至少,在上官婉儿成为唐中宗李习安的赵蓉之前,她只和吴三思有过暧昧关系。

作为外官,不能升到更高的品级,便不能做很多事,武后便让婉儿做了高宗的才人,从此可以参与到政务中来,掌管诏命,完全为武后自己所用。因此可以说,婉儿的婚姻,与感情没有关系,纯粹是武后控制政局的需要,可能与李治无夫妻之实。纵然是李治对才貌出众的婉儿有非分之想,心思玲珑的婉儿为了性命,也不可造次。

李治死后,婉儿和武则天两个女人,掌控了天下很多年。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两个女人的*秽传说,说婉儿和武三思私通,也学武则天养面首,甚至看上了武则天的相好张昌宗,被武则天发现,刺破额头。婉儿从此收敛,武皇爱惜人才,警示后也给了婉儿生路。从此婉儿在额头点染梅花瓣掩饰伤疤,不想,这梅花妆让俏丽的婉儿更加妩媚动人,宫内女子纷纷效仿。

细细想来,婉儿和武三思也有可能,武三思面对花容月貌的婉儿能不动心武家势力的壮大,武三思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的天子,不想丢命的婉儿如何能不攀附和张昌宗呢,也有可能有一丝情意。虽然享尽荣华富贵,权倾朝野,可终究不过像张昌宗一样,是武则天需要的玩意儿,被女皇操纵。二人同病相怜,惜惜相惜,也是可能!

这些事情到底是真是假,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作为一个女人,她也需要身体、心理的抚慰,所作一切,也是想得通。只是,在政治、生命面前,她的感情必须收敛、压抑!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儿子李显继位。大家一定会想,一直跟随武则天的婉儿肯定会受到打压,可事实恰恰相反,中宗即位后,迫不及待地封婉儿为昭容,执掌内阁。婉儿权力没变,地位更高。

上官婉儿的政治嗅觉何等敏锐,她一面在尽心辅佐武则天时,也在瞄准下一个政治猎物,以保全自己的性命。李显,这个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的皇子,婉儿能看得上吗原来李显身边有野心勃勃的韦皇后、安乐公主,她们母女需要婉儿的帮助,实现她们的政治野心。婉儿的婚姻,再一次成为韦后、安乐母女的需要,当然也是婉儿保全自己性命的需要,哪里有两情相悦也不过是一对假夫妻而已。婉儿两段婚姻,看似风光无限,荣华富贵、权势集于一身,可剖开表面,里面却是一个女子的不得已 !

李隆基很矛盾,他佩服婉儿的才华,想来想去,不知该不该杀婉儿。毕竟李隆基是有政治头脑的,他发现了太平公主与婉儿不寻常的交往,于是,狠心杀了婉儿,用来警示姑姑太平公主不可造次。

看完上官婉儿的一生再来想想那首《彩书怨》,似乎理解了很多东西。哪里有一个情郎让她如此思念,她的笔下,不过是感情世界里最美好的设想而已。在残酷的宫廷内,稍不小心站错队,就会被砍头,祖辈血的教训,让她明白,时刻警惕,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寻找自己的政治靠山,只为活下去!感情与她,是奢侈品,只能在诗歌里,是梦幻!

政治才华与她,是保命,诗才,才是真实的内心反映!她,或许男人很多,但终其一生,也没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情郎!

上官婉儿是唐代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女官。但是幼年因其祖父上官仪获罪,被贬为婢。不过从小她的母亲郑氏对她的非常严格,上官婉儿也比较听话自律,从小就勤读诗书,博学多才,有着才女的称号。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武则天当政,加上唐朝的民风也较为开化,所以上官婉儿虽为女儿身,但也有机会一展其才华。在其十四岁的时候因为才学出众被武则天选中,得以免除了她奴婢的身份,从此开始踏上了唐朝的政治舞台。

武则天在位期间,因为上官婉儿的才女身份,也确实有才华,所以得以在武则天的身边任诏官,专门为武则天写诏书。耳濡目染之下,大大增长了上官婉儿的政治智慧。为她将的青云直上,奠定了基础。

慢慢地,上官婉儿一步一步地向武则天的权力中心靠拢,可惜遗憾的是,虽然上官婉儿有一天的权势,但受限于女儿身或者其它原因,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封号。后来武则天退位,到唐中宗李显复位时,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皇家魔咒并没有在上官婉儿身上应验,在唐中宗哪里得到比武则天时期更多的信任。唐中宗除了让她干回老本行起草诏书,更是册封她为昭容。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在政治上上官婉儿和韦皇后站队,在唐中宗驾崩之后,韦皇后想效仿武则天,成为唐朝又一个女帝,可惜还没开始谋定行事,就被临淄王李隆基知道了,这可是谋反大罪,结果可想而知,韦皇后一党包括上官婉儿,尽被李隆基带兵攻入皇宫诛杀,一代才女就此香消玉殒。

纵观上官婉儿的一生,虽然从小家族遭逢变故,但她以戴罪之身发奋图强,终于也是凭着她的努力,一身才华得到世人所认可的。虽然其中有武则天这个引路人的功劳,但不可否认的是上官婉儿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除了在仕途上颇有成就,上官婉儿作诗也是相当写彩,很多诗作的意境都非常优美,将女子细腻的情感写得入木三分。诗作代表作有《彩书怨》、《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等。据说唐中宗就经常为上官婉儿举办诗宴,每次举办宫廷诗宴,都会让上官婉儿做评判,上官婉儿的才女之名也因此声名远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93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