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村人父母没文化经常与他们吵架,我干怎么办?

我是农村人父母没文化经常与他们吵架,我干怎么办?,第1张

如果说圈占农村的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迫使农民成为廉价劳动力,是经典的圈地运动;那么,在精神层面将农村掏空,使农民渴望城里的生活方式,并主动抛弃农村的传统与价值,可以称为精神圈地。正是在两种圈地方式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农民无处可逃,又无处可去,只能通过外出打工勉强生存。这种恶性循环给农民工带来了一系列残酷的生活体验,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愤怒和反抗的政治。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高兴不起来。不管我到哪里,我都无法让自己平静,无法让自己心理保持平衡。

——一个32岁的打工仔阿辛的自述,他在一家为迪斯尼供应玩具的工厂工作

如果说第一代工厂女工曾经历过折磨、焦虑和身体痛感,并像女工阿英那样尖叫,将自己的身体变成武器用以对抗一个时代,那么在新世纪初,第二代农民工已经下定了决心要采取行动,要开展集体斗争。

中国新工人阶级日渐复杂的斗争已经到了第二代工人。爱德华·汤普森(E P Thompson)在其经典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写道:阶级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也取决于客观条件,它体现了历史性关系的概念。世界劳工史告诉我们,工人阶级的形成与成熟往往在进入工业城市的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中得到实现。打工生活中的折磨、困难和不满的极限并不会在第一代工人身上出现,而是会降临在之后的几代人身上。这就是无产阶级化的进程,它通过剥夺农业劳动力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将他们转化为城市中的产业工人;事实上,这是一个贯穿于世界资本主义历史的主题。

在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和工业化社会的过程中,它重现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中国之所以是特殊的,便在于其无产阶级化过程是独一无二的:为了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纳入全球经济,农民工虽然来到了城市,却不能留在城市生活。因为新工人阶级被剥夺了在工作之地生活的权利,所以对他们来说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两个极不相关的过程。总之,是城市生产和农村再生产之间的空间分离形成了中国农民工的无产阶级化过程。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历程(或者称其为半无产阶级化),它导致第二代农民工对自身越来越深的不完整感,也就是说,变成“农民工”(工业社会下的“准”工人或者“半”工人)。被不完整感所困扰的打工者,经常性地陷于一种生理和心理意义上的流浪状态。在我们过去十年在深圳、东莞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工人——大多数年龄在16岁到32岁之间——都有着工作一年或一年不到就跳槽的经历。大多数人已经在城市里工作了好几年,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有机会留在城市。对第二代农民工而言,城市和工业文明的大门仍然是关闭的。农民工无处可去,也无处可回,就像一首工人诗歌所表达的:“你说你的生活注定要流浪”,你选择了打工这条路,就注定成为什么也不是的结局,因为你既不是一个农民,也不是一个工人。你将永远是农民工,陷在农民和工人之间的某种人——一种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社会身份。

阿辛的故事:阶级的内伤

阿辛生于1977年,在改革时代长大。1998年第三次高考落榜后,阿辛不顾父亲的反对,决定放弃复读:“我知道有人复读了七八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崩溃了。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也许我应该试试其它出路了”。阿辛还因自己一直依靠妹妹的经济资助而感到羞愧。阿辛的妹妹1994年初中毕业后就去深圳打工了。

外出打工不仅能够挣钱养家,还能培养一个人的个人独立,帮助他实现自由。农民普遍渴望能进城打工、追求自由,这种渴望在新一代人口中愈加强烈。在中国,无产阶级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驱动的。阿辛出生在河南一个有200多户人家的村子,村里几乎所有达到劳动年龄的人都外出打工了,有十多户甚至举家迁到了外地。

1998年,阿辛终于在深圳的一家小工厂里找到了工作。这里的劳动条件与其它工厂一样残酷。试用期结束后工资涨到每天8块钱。这家小工厂负责生产电视天线转换器,在这里阿辛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中午只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比高强度的劳动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监工对待工人的方式。有一次,监工让阿辛去搬地上的一个焊接器。焊接器才刚刚融化,所以温度非常高。阿辛是个新手,并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没戴手套就去捡那个零件。结果所有的手指都被严重烫伤了。阿辛回忆道,“当时监工就站在旁边。他哈哈大笑,眼睁睁地看着我受伤,而且根本不帮我处理伤口。他笑完之后又命令我去做其它事情了”。在这家工厂干了七天后,阿辛被解雇了。

改革赋予了这一代人流动的自由,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是为外企工作还是为私营企业工作。改革让这一代人释放了改变自我的渴望,但是为了实现这一渴望,他们不得不向工厂老板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已不再是秘密。改革的辩证之处就在于:改革一方面解放了农民,从而将他们变成了劳动力;另一方面改革却又限制了农民在工业城市中的自由。阿辛可以自由选择离开或者继续工作。但是他一旦开始自由选择,马上便发现失去了前进或后退的自由。他是城市中的陌生人,一个永久的过客。他很快便失去了“家”的感觉,感到自己无处可去。

阿辛继续向我们讲述他在工厂里的第一份工作:

到了第七天,几个一起工作的老乡实在受不了了,打算辞职。他们中有人叫我一起走。但我没答应。我想继续工作,直到领到工资为止。我们在车间门口谈了大约十分钟。后来老板看到了,然后跟监工说了些什么。当我回到车间时,监工什么也没问就对我说,“明天你不用来了”。然后我就跟给我介绍这份工作的老乡说我被解雇了。干了七天他们本来应该给我49块钱的,但是却一分钱也没给我。老乡说,“你还敢要钱!没被罚钱就不错了”。

阿辛干了七天,什么也没拿到就带着行李离开了工厂:

那段时间我没有暂住证。我在大街上流浪,都不敢走大路,也不敢走小巷,怕被抢劫。晚上我无处可去,只能去**院……过了11点,**院就开始放夜场**,门票只要3块钱。于是这个可以容纳100人的放映厅就成了四五十人睡觉的地方。有时睡觉的人太多了,甚至连腿都伸不开。到了早上6、7点我们就必须离开了。就这样我在**院里睡了20多天,直到找到下一份工作为止。

阿辛的故事代表了大多数农民工第一次进城打工的经历。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工作的女工阿敏说“我从第一份工中学到的是,我们是没有自己的权利的。老板有权要你走,但你却什么权利都没有”。

不归路——新形式的圈地

“跳、跳、跳,有人说我跳的是生存的舞蹈

跳、跳、跳,我们跳的是疼痛和愤怒……

是谁将我们的人格、尊严……

这些细骨伶仃的胳膊拧下来

在异乡的土地上无助地蠕动、挣扎“

——《再写蚱蜢》一位年轻的工人写于2006年

2000年春,在深圳打工两年后,阿辛决定回老家。他告诉我们“即使每天努力工作,别人还是不把我当人看。在城市里我看不到未来。我还能指望什么呢?我没有钱,也没有其它东西可以依靠。我宁肯回家”。阿辛在城市中无立足之地,他看不到继续待下去有什么未来或前途。

两代工人阶级一直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外出打工还是留在农村。根据2007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关于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的调查,在28个省的301个村庄中,返乡农民工占到了外出打工农民工总数的23%,而在返乡农民工中,16%的人参与创办了农村企业或者开始务农。

阿辛向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回乡的情景:

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村里正忙着播种。我为脑中盘算着的计划而感到兴奋。我承包了一块荒地,准备做点事情。甚至到了晚上我也睡不着觉,脑子里总盘算着我的计划,如果我能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就能发财,就能向父母和其他村民证明回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阿辛开始动员亲戚和邻居,有人为他提供拖拉机和劳动力。他大概能得到20亩的可耕地用于自己的创业计划。阿辛决定种西瓜,因为这种水果便于管理,在市场上也很畅销。然而,就像农村经常发生的那样,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连日大雨,西瓜过快地成熟,甚至来不及出售就已经烂在了田里。阿辛的父亲很有经验,他深谙农业生产和市场波动的风险,所以从一开始便反对阿辛的承包计划。他背着阿辛劝其他人撤回土地。仅仅几个月的光景,阿辛就花光了几千块的积蓄。

阿辛的这种经历决不是个别现象。在那些决心回乡做点小生意的农民工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最终回到了农村。而在那些最终返乡务农的人中,我们在深圳和东莞见到的大多数以失败告终。

阿辛别无选择,只能再次离开老家。这次回家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也只能将痛苦深埋心底,只身再次来到深圳。在开往深圳的火车上,他无意中得知在深圳做模板很赚钱,于是就进入了一家生产手工艺品的工厂,每月工资800元。试用期结束后,工资有所增长。在这家工厂干到第三年(2002年)时,阿辛一个月已经能拿到1700块了。有时加上加班费还可以挣到3000块。

阿辛能够成为熟练的师傅并拿着较高的工资,可以说是十分幸运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从没在工作中得到过快乐。如果说追求物质回报是工人阶级的共同诉求,那么对于阿辛来说,这种诉求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工作对于阿辛来说已经失去意义感,并在他的生活中造成了裂痕:“不管在哪工作,我都不快乐,我的心永远不能平静下来,我总觉得应该干点大事”。

摆在第二代农民工面前的选择非常有限:“当我出来打工时,我很想家。可当我回到家时,我又想出来打工”。只有一小部分农民工愿意回乡发展,但跟阿辛一样,他们回不去了。大多数第二代农民工都已意识到,回到农村“无法发展”,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于农民工来说,“种田没有钱赚”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事实上,他们盖新房的成本,结婚、教育和医疗的开销,以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支出,全是打工时赚的钱。除了三餐外,劳动的社会再生产,包括住房、穿着、教育和医疗,几乎都得依靠他们打工赚的钱。

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农村都被掏空了。第二代农民工成长于一个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时代,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对于染什么颜色的头发,穿什么款式的衣服更为津津乐道,但是他们一旦踏上打工之旅,就很难找到回家的路了。十几、二十几岁的农民工,不论男女,通常都不知道家里有几亩田,不知道种田能赚几个钱。他们更渴望想尽办法留在城市。他们知道,打工(为老板干活)并非长久之计,很多人因此梦想有朝一日能当上老板。第二代农民工难以实现的个人期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往返时遇到的无尽挫折,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无处宣泄的愤怒与不满。

结论

改革再造了中国,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改革也再造了新的中国工人阶级政治。沿着一条特殊的无产阶级化道路,第二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阶级地位,并将参与到一系列的集体行动中来。第二代农民工的准社会地位,使他们有了比第一代农民工更为强烈的愤怒和不满。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完全无路可走了:城市留不下,家乡回不去。精神与实质上的“圈地”跟中国农民工尚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过程紧密相连,是由城市生产和乡村再生产之间的空间隔离导致的。

阿辛的故事之所以具有代表性,是因为他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农村生活和车间斗争的理解。阿辛坎坷的经历既是个人的,又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经历既跟工厂有关,也与农村相关。阿辛颇有主见的父亲尽其所能阻止儿子回乡创业,这点可能比较特殊。然而,就回乡创业并最终失败而言,阿辛的经历又与很多农民工类似。失败迫使他们再度外出打工,这个过程永无止境,无产阶级化过程永远无法完成。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改革和城乡二元分裂激起了人们逃离农村的欲望,但逃出来后农民工也只能在工厂艰难打工,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往往又会萌生返乡的念头。但是对于已经返乡的农民工来说,他们无处可去,只有通过外出打工才能活下去。这种恶性循环给农民工带来了一系列残酷的生活体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愤怒和反抗的政治。

在很多农村地区,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中年妇女和小孩。和城市的通火通明相比,农村到处弥漫着冷清、安谧的气息,每次回老家犹如回到世外桃源,外面的一切离我很远很远,仿佛与世隔绝。看到农村老人的生活,感慨和城市老人的差异不是一般的大,有些许心酸。

01

生活方式

农村:大部分老年人都起得比较早,这些老年人们都是感觉闲不下来,总是要干点活才行,而他们大多数只能选择在地里干活,吃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水果,在他们眼中,耕种是他们干了大半辈子的事情,除了耕种也不知道能干点其它什么 。

虽然有些子女都让老人不要再去田里干活,希望他们在家歇着,或是帮忙带带孩子,但农村老人也许是忙碌惯了闲不住,他们不是真的想去干活,而是觉得在地里能找到存在感!

02

收入福利

农村: 农村老人的收入来源无非就是自家种的蔬菜拿到集市上去卖,或者自家养的鸡鸭赚点钱,或者儿女平时给的钱,虽然一年也没什么收入,但平时吃的也是自家种的菜,日子也过得去。在社保方面,农村老人养老保险只有一百多块钱,大部分老人还是处于生小病不舍得去医院看病的状态。

03

和儿女相处模式

农村:在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都是选择到外地去工作,所以就留下了这些老人们独自在家中,常常感觉到的就是这些老年人们都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落寞地坐在一边,有可能在睡觉,也有可能在思念 。

只有逢年过年才能和儿女见上面,虽然现在大部分农村老人也有“老人机”,但他们打电话并不像城里老人那么频繁,想孩子了就打个电话,在很多农村老人眼中,有事情才需要打电话。

04

娱乐方式

农村:在农村,老人最喜欢的场所大概就是几个老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聚在要一起唠嗑总是感觉有着说不完的话,谈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儿女,当然这些老人们也是特别的喜欢把自己的儿女说的多么多么厉害,但是其实他们想的只是自己的儿女能够回家看一下自己。有些老人会聚在一起打打牌。但更多的老人因为白天干活,有时间空下来更愿意休息,所以在农村晚上七八点很多人家都已经睡了。

在这些老人家中,唯一能够相互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老伴儿了,如果哪天有一个人离开了,那就真的是一个人生活了,我也是见到过这样的老人,失去另一半之后就像是换了一个人,每天都是对着天空,或者对着远方发呆,也不愿多说话。

也是有着一些老人专门在家里带孩子,自己的子女出去工作忙没有时间带孩子,所以就交给他们照顾,这也是人生中一大乐趣,而在农村老人们带孩子一般都是一整年,自己的儿女一般都在过年才会回家 。

结束语

农村老人和城市老人的差距还有很多,不管是生活水平还是思想观念都存在很多的差异,作为子女,我们在繁华城市打工赚钱,见惯了城里人的生活模式,回家看到父母、爷爷奶奶俭朴的生活,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心酸(虽然老人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差距也在缩小。农村的思想也渐渐在转变,生活在农村也有很多乐趣。希望待我们老去时,也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当一个人长时间的生活在了一个地方之后,就会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产生感情,对于一些农村的老人们来说,农村是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想要他们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对于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并且在生活在养育他们的地方也会让他们的心中感到非常的踏实。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们来说,对于生活的要求并不是要方便,在他们的心中更多的是看重这个地方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在城市里面生活虽然说很方便,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却并不喜欢去城市里面生活,因为在城市中有许多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比较新奇的,并且自身所了解的东西也不多,很难融入到城市这个大环境当中。

还有一点就是作为父母都不想给自己的子女带来麻烦,毕竟自己要是和子女们生活在一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影响的。并且在他们的心中是非常容易满足的,只要自己的子女生活的好,有时间的时候能够来看看自己的话,他们的心中就会非常的开心,所以这也是他们伟大的地方。作为子女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要多抽点时间回去看看自己的父母。

这个情况就是属于个人的心态和生活环境问题,都是老实人,但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实巴交的人,因为生活圈子小,相对来说,比城里的人见识也更短浅,个人的心理调适能力也更欠缺,这样,农村老实人在被惹怒后,往往就会比城里的老实人被惹怒后更容易爆发。

因为在农村盖房,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土地面积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家里土地多,有的人家里土地少,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是依靠自己的记忆来判断的,所以在农村要将自己的房子重新盖的时候,就会有邻居过来说占了他们的土地,然后产生争论。

而且现在农村人太在乎自己的利益,如果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他们会什么都不顾的去找回,比如现在农村大部分人家要拆迁,会给农村人一笔拆迁款,但是都会给到老人那里,然后自己家的孩子就会找回来,给老人要钱。要是一个孩子还好,但是如果是两个,就会产生争论,为了钱而打架。

而且现在农村实行将自己的房子盖成城市里边的样子,然后很多打工人员就去城里打工,回来之后就将自己的房子翻盖,这在全村里都被成为好事,但是会因为地的问题大打出手。一夜之间变成仇人。

但是同在一个村里住的人,何必这样呢,弄的村里毫无规矩可言,对于村风、村貌影响很大,而且激化邻里间的矛盾,不利于邻里间的和睦共处。就必须有合理的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摩擦,维持了村貌,拉近新农村的脚步,而且又不是不在一起呆了,不要为了一件小事而伤了和气,另外还有就是远亲不如近邻。

我是哈尔滨人,从小在市中心长大,家境优良。我老公是五线城市农村的,多年前我们一见钟情,感情一直非常好。今年我们结婚了,出于本地习俗,我们需要和他父母同住,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结婚后婆媳矛盾不断升级,让你文字里面提到的,口味不同,吃饭吃不到一块去,生活习惯不同,人均素质不同,语言也不同。

结婚后,我婆婆让我多去与邻居走动,显摆他多有面子(我是他们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媳妇儿),一开始我尝试过,但是我发现我所说的东西,那些村民根本就听不懂。日子长了因为饮食问题,我饱受委屈,所以后来我决定自己买厨具单独开火做我和老公自己的饭菜,但是这一行为也让我婆婆丢尽了面子,因为在当地如果住在一起不一起吃饭,就是丢婆婆的脸。

因不合我婆婆的意,他老人家频频找茬,说我穿的不好,不打扮自己,不会合群和他们一起打麻将。我平日里在家画画写东西,养植物,衣着也都是朴素淡雅型,我和老公也都很喜欢我们这样的状态。可是到了婆婆嘴里这就不行了。最近一次矛盾升级,婆婆因我不合她得意就冲我大喊大叫,我老公上前与她理论,婆婆撒泼打滚,破口大骂。对于婆婆这样无理取闹我已经习惯了,当时我老公跟我说,我们走。我直接跟我老公说,这是我们家为什么要走啊?最后我老公将我婆婆推出了门。

通过这一次我算是明白了,我要跟婆婆耗到底。你越看不惯我们,我们越不走。要打架我也不怕,反正我东北人不怕打架。像楼主说的,婆婆还给你买点水果,买点吃的,原来我给婆婆买过很多东西,从吃穿到用,没得到一点好。她也不给我买东西。现在我什么都不买,也不指望她对我好。顺便说一下,我和我老公感情一直非常好,我和我公公的关系也没有问题。全家从里到外就我婆婆这么一个祸害,每个人都讨厌她。

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案例是:河南有一家猪肉铺,老板利用“人的赌性”,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疯狂盈利100万。

1案例背景

大爷就是这家肉铺的老板,同时也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案例的主人公。说起牛大爷,他以前就是个杀猪的,靠着在农村给人杀猪赚钱。虽然辛苦,但收入还算是不错的。牛大爷就靠着这门手艺,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儿子带大了。

儿子长大之后也非常有孝心,把牛大爷接来了城里住。只不过,牛大爷是个粗人,儿媳妇儿却是城里娇生惯养的大**,两个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人,你硬要他们一起生活,只会激发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不,去年期间,儿媳妇儿又因为牛大爷忘记冲马桶了,和牛大爷大吵一架。

牛大爷非常委屈啊,自己忘记冲马桶了,你帮忙冲了不就得了吗?我好歹是个长辈,被你这么数落,我不要面子的吗?要不是因为不能出门,估计牛大爷当场就甩门而去了。就因为这事儿,两个人在家里就开始不说话了,搞得牛大爷的儿子也是夹在中间,两边难做。

等到好转之后,牛大爷二话不说,直接要收拾行李回家,觉得儿媳妇儿这是看不起自己,还不是因为自己没钱吗?等牛大爷走到小区楼下的时候,发现有一家凉菜店正在转让,牛大爷动了心思,打算把店盘下来,做点小生意,等自己赚了钱,儿媳妇儿必然不是现在这个嘴脸。

就这样,牛大爷的肉铺就这么开张了,白天的时候呢,牛大爷就在店里卖肉。到了晚上,牛大爷也不去儿子家住,就睡在店里的隔间。刚开始,牛大爷的肉铺生意确实不好,因为附近光是卖肉的店就有好几家,不远处还有一家连锁超市,这么激烈的竞争,你说牛大爷的生意能好吗?

可没想到,这牛大爷人老心不老,店里生意不好,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做营销,打算通过营销活动,来获取顾客。没想到,这一琢磨,还真让他琢磨出了点东西。这不,短短一年,牛大爷狂赚100万。

2方案介绍

一、单次消费满30块钱,即可成为会员,还能免费得到一盒鸡蛋。

二、会员买肉不要钱。

以上两个活动,都是牛大爷推出的活动。当时活动推出,可把牛大爷的儿子气坏了,说牛大爷要是真有这么多闲钱去亏,不如把钱拿给他买房子,何至于便宜外人呢?可没想到,最后牛大爷不仅不亏,还年赚100万,直接给儿子买了套新房!

案例中采取的“小招”是本专栏收录的营销智慧中很少的一部分,如果你现在经营困难,如果你缺少顾客,如果你的产品卖不出去,不妨可以在专栏合集中找找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行业,看看聪明人是怎么做生意的。

3盈利分析

当时肉铺生意不好,牛大爷为了挽回损失,推出了这么一个活动:

只要顾客进店买肉,单次消费满了30块钱,不仅可以成为会员,还可以免费得到一盒鸡蛋。

这盒鸡蛋的数量并不多,其实也就是4枚,按照成本价的话,其实也就两块钱。但即使如此,也不能阻挡顾客前来领取鸡蛋的“决心”。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占便宜是人的本性,不然的话,菜市场里面那些大爷大妈,为什么非要为了5毛钱的便宜,跟人家争论不休小半天呢?

大家想想,顾客消费了30块钱,才可以得到一盒2块钱的鸡蛋,牛大爷肯定是不会亏钱的。不仅不亏,还能有点赚头。但是凭借这么点利润,就想年入百万的话,显然是不可能的。莫非,牛大爷还有什么后招?

牛大爷告诉顾客:

只要成为肉铺的会员,以后来肉铺买肉,都不要钱了。

顾客一听,还有这种好事吗?自然前来咨询具体情况鹅。

原来啊,这个“不要钱”并不是说顾客不需要付钱,而是说,牛大爷会把顾客所支付的钱,以现金的形式返还给顾客。

每个星期一,肉铺都会推出一次抽奖活动,只要是上个星期在肉铺消费过的顾客,都可以参与抽奖。被抽中的顾客呢,不管上个星期在肉铺消费了多少钱,牛大爷都会把这个钱,以现金的形式返还给顾客。

大家想想,如果你中奖了,结果你上个星期就消费了10块钱,你是不是特别后悔?反正你在别家肉铺买肉也要花钱,在牛大爷的肉铺买肉也要花钱。可是在牛大爷这里呢,你是有机会中奖的,中奖了不就不花钱了吗?所以啊,顾客自然也愿意来牛大爷的肉铺买肉。

当然,这里举的活动案例只是很少一部分的方法,我的专栏里还有更多的关于实体店经营的策略、机会以及“套路”。并总结了上百个现在最前沿的赚钱行业以及新门类。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点击查阅有没有适合你的项目。

最后,牛大爷就是这样,利用“人的赌性”,一年盈利100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072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