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敏感的情况,需要谨慎处理。以下是一些建议:
1 视角客观:在确保你有充分证据之前,不要轻信谣言或猜测。确保你了解清楚整个情况。
2 沟通与倾听: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以与你的母亲进行真诚的对话。尽量保持冷静和理性,表达你的关切和担忧,倾听她的解释和观点。
3 寻求帮助:如果你感到无法处理这个问题,或者担心对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可以寻求专业辅导师、家庭咨询师或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和建议。
4 保护家庭: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要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利益。如果可能,尝试以和解和妥协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进一步伤害家庭关系。
5 自我照顾:面对这样的困境,可能会对你的情绪和心理造成压力。请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寻找适当的方式来减轻压力,比如运动、娱乐活动、与朋友倾诉等。
请注意,这些只是一些建议,具体情况可能因人而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如果问题严重影响到家庭和个人幸福,建议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
你好,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非常普遍。
父母教育的不一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让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事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八岁男孩的家里
第一幕
妈妈说:“你要听我的,先写好作业再去玩”爸爸说:“随便玩,玩好了,去做作业”;妈妈说:“在外面不许和同学打架”,爸爸说:“在外面,别人打你,你就要打回去”;妈妈说:“在学校,碰到困难去求助老师同学,有事告诉老师”,爸爸说:“在学校里,遇到困难自己想想怎么解决,不要去求助”……假如你是孩子,你觉得你会怎么样呢?
第二幕
爸爸正在和孩子玩游戏,玩的很上瘾,发现妈妈有开门锁的声音。爸爸说“不好,你妈回来了,赶紧收拾”爷俩赶紧把玩游戏的东西赶紧收起来,假装写作业。
妈妈说不能吃垃圾食品,坚决不能吃。孩子和爸爸在家,求爸爸给钱买一些膨化食品。爸爸二话不说就给孩子买了,等到妈妈回来,因为孩子吃垃圾食品,开始当着孩子面儿和爸爸大声吵架,“你怎么那么惯孩子?”。
第三幕
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回来爸爸打妈妈拉,爸爸要打,妈妈使劲的拉住。
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回到家里妈妈拼命的唠叨,爸爸摔卷子,要打孩子,当着妈妈的面说,都是你惯的,惯成这个样子。
打孩子
父母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使得孩子在生活中变得很迷茫,无所适从,不知该听谁的才好。
二 使得孩子,在生活中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的内心会很冲突,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三 使得孩子,形成了谁强势就听谁的,做事情学会阴一套,阳一套,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四 使得孩子,在生活中性格将变得唯唯诺诺,前怕狼,后怕虎 ,做事情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总是思虑过重。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给家长一些警醒。
1912年,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叫做《判决》。
讲的是年轻的商人格奥尔格给远在俄国的一位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已经订婚的消息,并希望朋友以后能够参加他的婚礼,接着,他来到父亲房间把这一事情通报给父亲,想不到父亲的态度很不友好,先怀疑儿子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位所谓的俄国朋友,然后指责儿子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自己早死。格奥尔格很是委屈,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因此大怒,认定儿子「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判决儿子投河淹死,儿子居然快步跃出大门,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抓住桥上的栏杆,松手让自己落下水去。
这一幕,虽然看起来令人瞠目结舌,但是不是又让人很熟悉?最近刷爆朋友圈的那个,17岁自杀的男孩,多么像投河自尽的格奥尔格,他们毅然决然的执行了父母的判决,然后留下身后的父母,捶胸顿地,撕心裂肺,而于事无补。
卡夫卡说自己在写到结局时,有一种射精般的快感。因为在小说中,卡夫卡通过想象,完整了对自己父亲,最淋漓尽致的控诉,和最酣畅痛快的报复。
强势的父亲,终其一生都希望卡夫卡能够继承家业,能够从事经商,而不是做一个毫无意义的文学梦,做一个世俗意义上,一事无成的年轻人。但卡夫卡没有听从父亲的话,现实生活中,父亲的指责和轻蔑,让他生活的痛苦不堪,但他始终没有走向自我毁灭,报复父亲的道路,因为他有一个关于文学创作的执念,坦言之,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但许多年轻人,没有这么幸运,比如说这个17岁自杀的孩子。在他一生中,最迷茫无助的时候,在他还没有想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面对来自至亲的语言暴力时,他选择听从父母的判决,哪怕明知那是气话,他也要通过一跃而下,向父母证明,你们会后悔的。
可惜的是,他看不见身后母亲捶胸顿足的嚎啕大哭,也来不及听母亲说一句,其实我是爱你的,就让彼此的冲动,变成了血淋淋的新闻,留给在信息端另一侧观瞻的人们,以无限痛惜,遗憾,以及思考。
01
自杀不是敏感脆弱,
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是孩子最极端的反抗
早在2014年,就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 在中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想要自杀。近两成的中学生有过自杀想法, 多么可怕?在家长们为孩子的未来弹尽竭虑,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疯狂的上早教班,执念的报各种兴趣班时,你的孩子却想要通过自杀,将你们期待的未来,结束在眼前。
这种极端的忤逆,让所有为人父母者愤恨不已。以至于有许多人说这样的孩子是玻璃心,是父母惯的,是不懂事。知乎在关于如何看待17岁少年自杀这件事的回答中,有一个高赞回答是:「 我刚想和父母探讨一下这件事,父亲看了一眼说,这样的孩子注定活不长,然后我就不想说话了。 」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父母的观点,是许多中国父母的心声。许多年前参加一个酒席,席间有一位父亲刚刚失去儿子,他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因为早恋被女友抛弃,而选择了跳楼自杀。那些安慰这位父亲的大人们,统一的口径是:「你不要再想了,这样不为父母着想的孩子,就不值得你惦记,你就当他没有来过。又或者你白白养他那么大,这样白眼狼的孩子,留着长大也没有用。」
当时听闻简直五雷轰顶,孩子自杀固然轻率而不负责任,但诚如这位父亲所言,早年和妻子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刚为孩子买好房子,他就走了。其实压倒那个孩子的,又何尝只是女友的抛弃了,大约在他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都忍受着不被爱的自我怀疑,也没有体味到足够的关怀与陪伴,这种情况下,活着无异于煎熬,你怎么知道,自杀的那一刻,他究竟是没想开,还是突然就想开了,觉得活着也不过如此呢。
在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一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许多人说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太敏感,抗压能力弱,但其实是因为现在年轻人,能够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自我意识也比从前的人觉醒的更早,所以,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与时俱进,依然信奉棍棒教育,就容易招致孩子极端的反抗。
02
不会示弱和表达爱
是中国父母的毒瘤
姜文说:「 我活在母亲的差评里,这一生都活在阴影里 」。王朔说:「 我一辈子,大约从未爱过父母。 」
当真他们的父母,就十分的不尽责,不爱孩子,也不值得孩子爱么?恐怕不尽如此,而是中国的父母们,大多端着父母的架子,认为只有树立起权威的形象,只有让孩子怕自己,才能培养出听话的好孩子。
只可惜,听话的孩子,未必是内心健全的孩子,人人眼里的好孩子,也未必是活得快乐的孩子。但很多父母只看表象,不愿意走进孩子的心里,他们未必是最不尽责的父母,但他们是最差劲的父母,比不爱孩子更糟糕的是,他们让孩子不知道爱是什么。
有一个心理咨询师,说她接触过一个案例,女孩和母亲水火不容,天天吵架,做母亲的十分难过,她说她当年又要工作,又要辅导孩子作业,而女孩并不聪明,所以对孩子的打骂比较多,结果孩子成年后,没有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有自己的辛苦付出,反而处处和自己作对,让她备受挫折。
她说他的丈夫属于甩手掌柜,从来不管家里的事情,但奇怪的是,成年后的女儿,没有那么埋怨父亲,却深深憎恶母亲。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己付出最多,却得来孩子最深的怨念。
后来,心理咨询师又和女孩聊了一会,女孩给到的版本完全不一样,她将母亲描述为一个情绪暴躁,喜怒无常的魔鬼,是整个童年生涯的阴影,因为她永远不知道究竟做了什么,惹妈妈不开心,也不知道究竟该做什么,才能讨好母亲。
后来,她在感情里也处理不好亲密关系,不是无法从心底信任伴侣的爱,就是不断复制母亲的暴躁情绪,和情侣相处,因为当母亲口口声声说着是爱她才这样对待她的时候,她对待爱就陷入了困惑之中,她不知道爱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表达爱。
心理学上有一个,瀑布心理效应。是指说的人,往往只是那么一说,听的人,却很容易记在心里。这在亲子关系中尤其明显。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最爱孩子,其实孩子也是最爱父母的,在她们还没有构建成熟世界观之前,她们的世界里,就只有父母而已,所以,不仅仅是父母在为孩子而活,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也是在为父母而活。
她们渴望父母的爱,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换言之,她们会小心翼翼的讨好父母,因此格外在意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又或者做一些糟糕的事情,来考验父母对自己的爱。
如果父母始终以强硬的态度和孩子交流,只能让孩子活在兢兢战战的恐惧中,活在处心积虑的讨好中,又或者,活在叛逆和对决中,用一次次冲撞,挑战父母的权威,用一次次你的严苛和冷漠,验证心中不被爱的猜想。
焦俊艳在《我家那闺女》里表示:「 把痛苦说给父母听,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因为中国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习惯性进行教育,习惯了树立权威,习惯性证明自己是对的,却忘了,当孩子受挫时,只想从你这里得到安慰。
所以,如果你总是抱怨孩子太笨了,太懒了,就是判决他成为一个笨蛋懒蛋,你会发现他最后总是如你所愿。如果你总是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就是判决孩子,心灵的流离失所,终其一生,他都以为爱是有条件的,自然无法安心享受爱带来的快乐。
最后,你的孩子所变成的样子,其实就是你判决他成为的样子。
03
不学习专业的教育知识
是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一位当了妈妈的朋友告诉我,有一天她儿子吃青菜时,突然被噎住了,原来青菜太长,小家伙一口又吃太多,一时卡在嗓子里,憋得小脸通红。那一刻她突然就陷入恐慌中,她用力的拍他后背,强硬的灌他喝水。后来小家伙所幸无事,但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她后来上网搜寻,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做时,发现自己的应急处理都是错误的。
原来儿子在遇到最稀疏平常的危险时,她不仅是手足无措的,还对正确的急救办法一无所知。这是多么恐怖啊,她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人的妈妈,自认为儿子是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的存在,但可笑的是,她学习专业的职场知识,能够有效而有条理的处理职场上的任何突发事件,但对于自己最爱的孩子,她缺乏任何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她完全无证上岗,多么草率而危险。
但这是大多数父母的真实写照,有多少父母知道孩子误食腐蚀物时,不应喝水催吐,否则会造成食道二次伤害,有多少父母知道正确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应该如何操作。大多数父母不知道,也没有想过要学,不仅因为他们心存侥幸,更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为人父母,是要具备职业操守的。
而在中国,关于性教育和死亡教育,几乎是出于空白状态。很多父母羞于向孩子解释任何和性有关的问题,更避讳谈论任何关于死亡的话题。于是孩子们对性一无所知,造成中国居高不下的打胎率,对死亡一无所知,造成居高不下的冲动性自杀率。
有人说,自杀的人,想自杀的时间周期为13秒,如果扛过了这13秒,或许就能得救。 但那个17岁少年,在这13秒里,大约没有等来母亲说一句我爱你,没有等到理解安抚情绪的话语,所以,他在13秒内,选择一跃而下。完成了一次典型的冲动性自杀。
冲动性自杀的人,未必是真的想自杀,而是情绪叠加到一个点,加之青年特有的敏感和自我,就容易让他们的绝望格外的浓烈,这个时候,如果他们知道死了,究竟意味着什么,大约也会有一次,仔细思考死亡的机会。
可惜,他们对死一无所知,就像他们对活着的意义,也无从得知一样,大多数父母,连自己都感慨着死了是解脱,活着没意义,又怎么能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能够用死的恐惧抵消一切不顺利,从而重新寻觅生之美好呢?
最后,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 打骂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教育上的一种偷懒 。 以自己力量性的优势,一时压倒孩子,必然会招致孩子报复性的反弹,而 父母的权威是有期限的,教育时间也是有期限的 ,如果你在他很小的时候偷懒,就别怪他大了,离你太远。因为以武力得来的臣服,必然不会长久。
真的爱孩子,就要真正意识到:t a不是你脾气的发泄对象,情绪的垃圾桶,不是你的养老保险,人生保障,也不是你梦想的载体,财富的阶梯,他不是你的私有物产,甚至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借由你来到这个世上,他有他自己的独立思想,他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想明白了这点,你就会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选择,也会更容易从养孩子这件事上,得到快乐!
有些家长可能不知道自己在教育批评孩子的时候,采用的就是打压式教育,这在隐形中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会让孩子在家长不知道的情况下失去自信,那么打压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什么呢?
打压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1、心理影响
也许打压式教育的初衷是好的,父母想要敦促孩子变得更加优秀,而不仅仅只因眼前的成就而骄傲自满,但现实却往往相反,有些孩子在接受来自于父母的言语上的刺激后,而对自己产生质疑,或者是误解为父母不认可自己。
长期以来,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甚至于产生自卑的心理倾向。并且在教育时期的影响,甚至可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如此看来,打压式教育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健全是存在弊端的。
2、容易培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所谓低自尊比不自信更加严重,而低自尊的人不太愿意检验她们对自己的推断,并且不相信自己的自我价值,对人际关系、社会过分敏感。她们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做什么都是错的,会敏感,自卑,多疑,不自信,甚至会处于长期压抑和焦虑的状态。
比如:“我怎么生出你这么笨的孩子,干什么都不如别人”的言语上的打压和“你看看人家隔壁老李家的孩子,年年都是班级第一,你再看看你”的精神的打压。
3、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
长期被打压式教育的孩子,一旦在慢慢成长到自我意识足够强大了,可以反抗了,往往很叛逆,我行我素,脾气非常暴躁,非常厌烦父母的说教,对父母产生厌恶的心理,对家庭产生陌生的感觉。
4、承受能力差
孩子长期被责备,被家长进行打压式教育,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很大的阴影,造成孩子承受能力差,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在面对困难时,缺乏逆流而上的精神,往往自暴自弃,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没用,没有人会赞同我。
4、渴望爱,却不相信爱
以打压式教育养大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全身心地爱自己,所以爱永远是有条件的。自己要足够优秀,要让父母高兴了,父母才会爱自己,否则自己就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
你好,父母经常吵架,把家庭搞得非常乱,作为子女,可以好言相劝的。
父母吵架固然不好,应努力避免,但是大多数父母还是难免争吵的。这既有思想上的原因,也有感情上的原因,更多的是性格上的原因,也有不少是偶然的因素。总之,父母吵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防不胜防。因此,一旦他们吵架,要学会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
一、表扬对方。比如父亲抱怨母亲,你可以劝他说:她每天回家给你做饭,这一点令多少男人羡慕呢,不要不知足。
二、火上浇油。当俩人吵得不可开交额时候,你可以说:你跟他离婚吧,咱不受这委屈了,都这样了,还过个啥呀。一般一方会立刻停了下来。
三、含糊处理。双方吵架常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吵起来会翻旧账,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一股脑地抖出来,扯不断理还乱了。这时候无法分清谁是谁非,倘若硬要搞个是非分明,反而会加大矛盾,倒不如让双方平分秋色、以和为贵。
劝架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技巧,不需要苦口婆心,毕竟两口间越掺和越乱,简单几句使其停下来就好,因为没有谁喜欢大道理。
真正长久的婚姻是照顾彼此情绪
情绪是婚姻的照妖镜
01情绪是婚姻生活的“照妖镜”,有一句话说:“情绪,就是婚姻生活的照妖镜。
这句话实在鞭辟入里。如果两个人的情绪是积极的,证明夫妻感情浓度很高;倘若情绪一直消极,那么这段感情可能已经出现了裂痕,亟待修复。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好的情绪,不仅能拯救生病的婚姻,也能治愈生病的身体,美国有一位老人叫布勒斯南,74岁的他已经和妻子携手走过了40年的婚姻,这40年中,他们几乎从不吵架,感情一天胜似一天甜蜜,老人说,他有一种独特的方式可以化解婚姻中的绝大部分矛盾——每天写一封情书。在这些情书中,老人诉说着自己的爱恋,言辞和缓地剖析着两个人遇到的争执,细数着爱人为自己带来的点滴情分,甚是浪漫
02每一种情绪都需要被抚慰
而妻子也对这份心意尤为珍惜,她把丈夫的每一封情书都收集起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竟整整有25箱。
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延迟的情绪,没有隔夜的矛盾,只有及时沟通的感情
晚年时,老人不幸罹患癌症,病榻上的他对妻子说:“对不起,我得了癌症。
妻子却说:“不是你,而是我们。”
两个人相亲相爱,情绪上的愉悦感,甚至为老人的康复带来了惊喜
其实,70%的婚姻问题,都是情绪问题
老人的做法,仅仅是凡事都优先安抚妻子的情绪,才令两人之间永无隔阂,执手到老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过一句话:“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每一份情感都需要回应,每一种情绪都需要被抚慰。
03坏情绪都来源于自我损耗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
“所有的坏情绪都来源于自我损耗,当坏情绪出现时,其实就是自我损耗在发出求救信号,提示我们要调节自己的情绪。
每一个拥有不幸婚姻的人,都被消耗了太多的能量,其实这份消耗,往往来源于那份坏情绪
你的情绪中,就藏着你婚姻最真实的模样。
02坏情绪可以毁掉一段婚姻
《看见》中说:“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家,为一个人提供了最大的安全感,在关上门后,所有的真实情绪都会被释放。
亲密接触的两个人,难保不会因为一地鸡毛生出摩擦和不快。
1979年末,一个倾国倾城的女演员,爱上了一个才气斐然的男作家。
04坏情绪对婚姻的影响
两人在几个月后匆匆结婚,二人的姻缘佳话全城相传,时间风光无两
但这段婚姻仅仅维系了3个月,就以结束告终。
离婚的理由是,作家情绪暴躁,经常对着妻子指手画脚;妻子出去跑步,他便责问她是不是出去和其他男人私会;妻子光着脚在屋内行走,他就暴跳如雷;
妻子在煲汤前忘了把排骨解冻,他便讽刺她“实在是没有常识”…
最后不堪忍受,曾经的美好不复存在,两人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个男人是不是能在进入家门前,将自己的坏情绪卸掉,决定了婚姻能否长久;
一个女人是否能在激烈争吵时,忍住那句最伤人的话,也体现着情商的高低。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客气,而对最亲爱的人发脾气”
05情绪让彼此产生隔阂
一个回答得到了最高赞:“因为人们所有的肆无忌惮,其实都是一种很聪明的任性。
因为内心笃定了他不会离开,所以便随意对待;
因为对方是最亲的人,所以便要理所当然地收纳自己的“情绪垃圾”
坏情绪对婚姻的影响是致命的,爱意越浓,伤痛就越深。
心理学上有一则著名的“踢猫效应”:
一位父亲因为工作受了气,回到家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被训斥后心里委屈,便踹了身边趴着的猫咪;
于是猫咪从窗户逃到了外面,路过的卡车为了躲避,不小心撞上了路边的孩子
门内的坏情绪,漫溢到了门外;小家内的坏情绪,辐射到了外面的世界
人们常常苦思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却忘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实是“家庭”
06两人沦为情绪的奴隶
一份好的婚姻,绝不会让两人沦为情绪的奴隶,更多的是克制脾气的自觉和心意相通的默契
就像安妮宝贝在《春宴》中说的那句:“高级的感情,最终形成精神和意识;低级的感情,只能沦为脾气和情绪。03世界上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
某档真人秀中有句说:
“世界上一定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如果你遇到一个人,不论是外貌、性格、兴趣爱好还是家境都与你完美契合,那这一定是骗人的
越是遇到这样的人,你就越是要谨慎。”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完美常常意味着虚假,有残缺才是真实
任何人,在婚姻中,都要修得一个“忍”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这样一则轶事。
07负面情绪的来源
他有一个十分凶悍的妻子,时常围绕一件事情不停地唠叨,还时常会在众人面前令他尴尬
但他每次都是面带微笑,沉默不语,从不跟妻子争论。
他的朋友问他:
“你的妻子既然总是这样在众人面前让你难堪,那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你结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苏格拉底回答道:
“娶了一位好老婆的男人,会变得很快乐;娶了一位‘坏’老婆的男人,就会变成哲学家,这其中的意味,只能自己体会。
简单的一句话,其实藏着他在婚姻中的智慧:
这世界上没有人是生来就合适的,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妥协”才是婚姻的长寿密钥。
《消失的爱人》中有一句话:“婚姻就是互相妥协、努力经营,凡入此门者,请万勿心存侥幸。
其实,人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来源于认知不够。
08照顾好彼此的情绪
当你窥得了人心、懂得了人性,便不会对他人心存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
有时恰恰需要战胜人性中的弱点,才能留住幸福。04真正长久的婚姻,是照顾彼此的情绪威廉·贝纳德在《哈佛家训》中说:“不要认为亲近的人不会介意伤害,那些伤害就像在篱笆上钉过的钉子一样,会留下永恒的痕迹。一份长久的婚姻,离不开忍耐,更离不开自省。人生苦短,越是亲密的人,越要温柔相待,这样才能在原本苦涩的生活中,尝到双倍的甜。不要让自己的冲动毁了已经拥有的幸福,也不要忽略了对方的情绪。
每一份爱意,都需要用心表达,每一件心事,都值得用心聆听
照顾好彼此的情绪,是婚姻中最重要的秘辛;爱人的每一句关切,都是这世间最昂贵的馈赠。
父母与子女之间,总有一扇门!
身心疲惫的时候,总是想要回家得到安慰,可是父母总不是心里的蛔虫,也不能总顺着自己的心意,于是久而久之便不愿再多说一句话。门一关,睡觉了,门一关,出去玩了。也不知道门后面的父母是什么心情。前两天刚和母亲吵了一架,原因也很莫名其妙。今天刚回家也不知道和她怎么交流,想说什么好像也没什么好说的,于是打了个招呼门一关正好补觉了。
刚到饭点,母亲就推门进来问我要不要吃晚饭,我想她肯定纠结了一下要不要进来。因为这个睡着被叫醒的问题,我也和她发作了好多次。可是她进来了,小心翼翼地问我要不要吃晚饭。饭桌上的菜,一看就知道哪些是我妈烧的,不像我爸喜欢各种混搭重口味,她喜欢干净的烧法,蒸鸦片鱼,炒芹菜。
其实我觉得鱼很好吃,可是我想这有什么好说的,于是俩人闷头不说话光吃。母亲终于忍不住问了我一句,今天工作忙不忙呀。我咽着饭,还可以。谈话就此而止。吃完饭母亲就回她的太师椅躺着做手工,母亲的手很巧,什么都会做,是她的兴趣和特长。我走过去看到桌子上又有一件小衣服做好了。粉红色的小朋友的披风,毛茸茸的很可爱,忍不住拿起来,好玩的套在身上,又软又暖。
母亲突然很开心,眼睛亮亮的笑着说是不是很漂亮啊,大人穿着也很好啊。我说我睡觉去了,她说哦。躺着刷知乎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一个父亲和儿子吵架后,在儿子门外说,他小时候从来不和父母吵架,因为父母那时候年纪都大了,然后父亲说现在他也老了啊。突然眼泪就下来了。我想此刻门外的父母是不是孤孤单单的在看电视,他们休息在家是不是就在等我回家说说话。
也许越长大越孤单说的是我们的父母吧。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发现无所不能的父母也并不是万能的,父母那老一套待人接物的方式甚至让我嗤之以鼻,甚至不惜对着干来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可是他们总是在门外用他们的方式包容我甚至纵容我,收拾残局也舍不得说我一句。
我是有多么任性,挥霍着他们对我的爱。我又是多么残忍,无视他们的关怀和期待。却总是在关了门的时候,才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以后要好好对他们才好,就算一时忿忿关了门,也不要让他们在门口担心太久。我和自己说一万次。
如果父母不同意,是不会选择远嫁的。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放在远嫁的事件里,我觉得解读前半句就够了,虽然现在的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跟父母聊天、视频,随时随地也都能看到他们,但是不得不说天各一方的日子,对于父母还是不公平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他们不计回报,如果远嫁我们就不能不管他们,类似于80、90后,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最多也就是二胎开放两个孩子的年代,所以父母还是比较依赖于我们给他们养老,如果远嫁他方,等父母年迈了想要照顾父母会很不方便的。
有个朋友的外婆就是七十多岁了,一个人在乡下的老宅独自生活,虽然身子骨还算硬朗,但是不免让人担心,他们家多次想把老人接到城里的家里生活,老人每次住了不到5天就吵着要回去自己生活,回到家的老人因为无人照料,他们也是左思右想找不到好的办法,近几年村里通了网络,他们才想到买一个摄像头给老人监控一下,防止老人出现意外,但是不得不说因为老人的生活习性和固执的思维,没办法做到赡养老人的地步。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父母还年轻,不需要考虑这些方面,那可能你还是思虑不周,我的部门领导就远嫁到了另一个城市,两个人的父母分别在不同的城市生活,而且两个人都在一线城市打工,两边的父母都习惯了自己城市的生活,几乎没有去过别的城市常住,每到过年都要考虑去谁家过年,她为了老公的父母,已经5年没有回去看望自己的父母了,父母虽然无怨言,但是她多少带点愧疚,今年她表示老公必须和她一起去自己父母那边过一次年,但是老公仍然很不情愿。
我最好的哥们儿是小地方出来的,每年都需要过年回家看望老家的父母,在一线城市打拼的过程中,碰巧认识了同乡镇的一个姑娘,他们感情还不错,可能也有是老乡的一种亲切,后来就结婚了,每年过年回家也还算方便,从他家到女方家开车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过年不用考虑去谁家过,两边的父母都可以顾及到,而且他表示如果未来赚钱把孩子养大一些,愿意回到乡镇找一个安稳的工作,这样可以照顾双方的父母,还能回到故乡生活。
虽然我没有类似的经历,但我的想法依然是不远嫁,这样太过麻烦,没办法做到完美的情况,虽然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伴侣,其次才是父母,但是再好的感情也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出现矛盾,甚至出现感情危机,所以任何因素都应该是两个人在一起应该考量的,不能只在乎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