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不愿结婚了,父母却还在争吵

孩子都不愿结婚了,父母却还在争吵,第1张

文 | Jenny 乔

这些年无论生活中还是职场里,90后越来越多,和他们聊天,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的婚姻观。

有一次,和办公室的90后单身小美女娜娜吃饭,聊起最近刚结婚的某大龄女青年时,我忍不住感叹,世上又多了一个找到幸福的姑娘。

娜娜突然放下手中的筷子,一本正经地问我:“你真的觉得结婚幸福吗?”

她这么冷不丁的一句,问得我一脸懵。我正想着怎么说,她突然自言自语地来说出了答案:“我觉得结婚这事儿,挺没劲的。”

娜娜若无其事地说完这句话,然后继续埋头吃饭。我却惊讶得说不出话,虽然听多了90后单身至上的人生观,但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说她这辈子可能不会结婚的时候,那种震撼依然难忘。

我问她,为什么会这么想。

娜娜冷冷地回了一句:“看着我爸和我妈因为晚饭吃不吃茄子吵架,我就不想结婚了。我一个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干嘛非要找个人来给自己添堵。”

我苦笑了一下,心疼地看着神情冷漠的她,忍不住感叹,女儿都不想结婚了,父母却还在争吵。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很多适龄青年都不想结婚了呢?

其中一个答案特别戳心:父母的婚姻给我敲了警钟。正是因为见识到了就算两个人再不合拍也会为了孩子忍受下去,所以害怕自己以后也会这样,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

很多父母都在问,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可他们从来不想一想,自己的婚姻让孩子多绝望。

Kelly Clarkson的金曲《Because of you》中,讲述的就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独白。MV的开头,女主角歇斯底里地和男友争吵,夺门而出。

这时,画面突然定格,回到她小时候,爸爸不在的时候,妈妈愤怒地把一口没动过的菜倒掉,然后拼命地往嘴里塞安眠药。爸爸在的时候,两个人歇斯底里地争吵。终于,爸爸头也不回地拎着行李上了一辆出租车。

当镜子里,一个大姑娘和一个小姑娘同时出现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在走父母的老路。

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孩子也从来不是旁观者。你在婚姻里受过的委屈、吃过的苦,孩子不仅照单全收,还会无限放大,直到他终于相信,婚姻这件事根本没什么好。

父母的相处模式,决定了孩子的幸福。

新一季《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让陈小春和儿子Jasper走入大众视线。让所有人都奇怪的是,一个脾气如此暴躁的爸爸,竟然养出这么温柔懂事的小暖男。可再一看应采儿和陈小春的日常,你可能就觉得一点都不奇怪了。

每次提起应采儿,陈小春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和他的形象极不相称的腼腆和羞涩。

婚前的他,是个脾气暴躁的冷男,婚后,“怕老婆”却成了他的标签。这段爱情故事里,有一个细节,我记得最清楚,陈小春的演唱会上,淡漠清冷的面容,因为看见台下扮作歌迷的应采儿,一下子羞涩地笑了。

喜欢一个人是掩饰不住的。而目睹这一切的孩子,自然而然从小就明白,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样。

我想,父母都不想伤害孩子,但有些伤害是不经意间发生的。中国式父母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大概就是从不表达爱,却有说不完的怨。

一个女友曾经跟我说,她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生活在爸妈要离婚的恐慌里。因为妈妈不是抱怨爸爸昨天没洗碗,就是怪他今天没倒垃圾。妈妈总说:“每天,家里都是我一个人忙活,都不知道找个老公有什么用。”

可长大之后,她发现,妈妈总是偷偷地给爸爸的钱包里塞钱,爸爸不声不响地从妈妈手里接过超市又沉又重的购物袋。那一刻,她突然觉得,其实这样两个人一辈子都分不开也挺好。

夫妻之间多少有些相处的习惯和默契,所以有些人吵了一辈子都离不了婚,因为他们心里可能都很清楚,再怎么吵这个家都不会散。

可是,孩子并不懂。他们从来没听父母说过“我爱你”,却总是被争吵困扰。在他们眼里,婚姻必然一无是处。

我们的家从不缺少爱,而是缺少温度。我们愿意为彼此做牛做马,可一句我爱你,成了中国夫妻的千古难题。

有人曾经说过:“父母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我更认同林清玄所说的:“光有充沛的爱还是不足的,与爱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实践与真实的表达,没有通过实践与表达的爱,是无形的、虚妄的。”

今天你对伴侣表达的每一份爱意,都是孩子处理亲密关系的教材。所以,聪明的父母,从来不把爱藏起来。

据调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众多影响中,暴力是最严重的一种。

心理学家说,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几率比其他人高,而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中的女孩长大后和男性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也会受到巨大影响。

暴力未必是争吵打闹,在大部分中国家庭里,最大的暴力其实是不言不语。

很多中国父母都没有解决纠纷的能力。婚姻里,一遇上不顺心的事情,我们不是歇斯底里,就是摔门而去。不沟通、不解决、不面对,成了中国式婚姻最常见的现象。

几年前,看《怦然心动》的时候,特别羡慕女主角朱莉,不是因为她那段纯洁懵懂的爱情,而是因为她有一对特别有爱的父母。

有一幕我记得很清楚,朱莉的爸爸妈妈第一次当着女儿的面吵架,朱莉吓坏了。当天晚上,爸爸就到朱莉的房间向她道歉,说:“对不起,朱莉,这不是你的错。”

很快,妈妈也来了,同样告诉她:“你有一个又坚强又善良的爸爸。”接着,妈妈还给她讲了很多她对爸爸的爱。

我明白,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每一对夫妻都会吵架。但很多人不知道,吵架后的修复对一个孩子的安全感有多重要。

长大后的我们之所以恐惧走入婚姻,很大一个原因是觉得它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

结婚是为了安心,如果闹一次脾气,家就散了。这样的家,谁会要呢?

没有安全感的婚姻有多惨,不用我说。所以,每个人都在说,一个人真正的安全感要从自己身上找。其实,今天这个自己,就是过去的父母。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据说,婚姻失败的夫妻,子女婚姻失败的比率比家庭幸福的孩子高一倍。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会提醒自己,父母的责任不仅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还应该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充满爱,然后再去爱这个世界。

首先我们要想一下,婆媳争吵最终伤害的是谁?那么就要研究一下婆媳的关系,和婆媳之间联系最紧密的人。说到婆媳,我们一定知道婆婆是身为一个母亲的身份,媳妇是身为老公妻子的身份,这样看起来,伤害的无疑是中间夹着的男人,婆婆的儿子,媳妇的老公。

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是一个是合格的母亲,或者说你是一个合格的妻子,那么你就一定要做到不让老公或者儿子为难的这种情况。虽说婆媳之间可能会有很多的争吵,但是我觉得处理好婆媳关系这也是男人的一大难题。所以说无论是因为什么争吵,那么最受伤害的人是自己的儿子或者老公了。

因为身为一个男人的话,一边是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另一边是要与自己生活半辈子的妻子,这两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偏向谁都不对,偏向谁都会觉得对不起另一方面,所以婆媳争吵受伤的一定是中间人。

我认为如果不想自己爱的人受伤,那就选择和睦相处,因为只有和和睦睦的相处,才不会有人受伤,才不会惹人头痛。因为用心想一下,如果两个人吵的不可开交的话,让中间人做选择这种情况不少见,那么中间人会选谁呢,他在中间是真的特别难的。所以你如果真的爱这个男人,你就要做一个能够让他省心并且安心的女人,让他生活的好一些,这样你对他的爱才有具象的体现。

米娅已经一岁3个月了,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

最近妈妈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米娅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盯着妈妈,好像是在寻求指导。

米娅妈妈把一个玩具放在身边,让米娅过来拿,妈妈分别做出三个不同的表情:微笑、害怕、无所谓,并观察米娅的反应。

结果,当米娅看到妈妈害怕的表情后,她会停止爬向妈妈,待在原地观察着妈妈。

对于妈妈的其他两个表情,米娅则没有表现出反应,很快的爬向妈妈身边去拿玩具。

通过这个实验,妈妈发现:

当她做出正面、鼓励性的表情时,孩子就会表现得比较大胆;

而当她做出害怕的表情时,孩子就会变得畏首畏尾。

孩子的这种反应显然不是模仿,而是对大人表情的一种回应。由此可以看出,在孩子能看得见的距离,父母脸上的任何表情都能被孩子捕捉到,并且孩子能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如果父母看起来积极乐观,孩子通常也会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稍不注意就容易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孩子长期受负面情绪的影响,极易变成一个消极、悲观、爱抱怨、爱挑剔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很紧张,让身边的人感觉很压抑、不快乐。

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财富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女士说:“从人演化的角度,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快乐的妈妈,会让家庭生活变得快乐。可见,妈妈的情绪感染力多么强大。

在胎儿期,母体的情绪开朗、心情舒畅,胎儿的胎动会比较活跃,孩子出生后也会较活泼。

而宝宝出生后,在0~3岁期间与妈妈几乎是形影不离的。这个时候,妈妈的情绪就是一个环境,宝宝在怎样的环境里成长以及一部分性格的形成与妈妈的情绪息息相关。

心理学研究证明: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记得在知乎看到一个故事:

小花从家里搬出来住了,她父母家房子不小,但她宁愿在外面租房子住。

“一回家看到我妈的脸色,就觉得人生好难。”她对我说。

我特别理解小花。当我们看到母亲不高兴,难免会想办法要她开心,或者至少想办法弄清楚她为什么不开心,否则总觉得自己欠她的。而糟糕的是,有些母亲,你似乎永远没有办法让她高兴起来。

作为一个在“妈妈经常不高兴”家庭成长的小孩,我对于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母亲一板脸,全家阴云密布。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讨好型人格,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尤其不敢拒绝别人,特别擅于察颜观色,对于别人的情绪很敏感,总担心是自己惹人家不高兴。

我妈病重的时候,我问她:“妈,你这辈子快乐吗?”

她回答:“你妈这辈子,快乐的时候少,伤心的时候多。”

可我妈,真的是个贤妻良母、家务能手,她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可惜父亲习惯了她的好,子女长大就想逃离。

她嘴里说的永远是不快乐的事情。偶尔看她笑一下,那真的就像一片亮瓦揭开,正午的阳光照进了雨季黑暗的小屋。

所以,如果妈妈时刻保持一份温和慈爱,不仅家庭和睦,孩子也是活泼快乐的。

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孩子影响深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利奥说过:

“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一个人如果精神状态不好,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杜利奥定律”。

它告诫人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消极的心态只会让一切变得更糟。

因此,我们要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并用积极饱满的情绪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要时刻记得这句话:“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孩子影响深远,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它可以诱发孩子采取行动,还能让孩子充满勇气、战胜困难。

有一次跟女儿在公园玩完回家的路上,突然下起雨,因为没带雨伞我非常着急,看到在不远的前面有个大超市,于是带着女儿走进超市打算等雨停了再走。

进去恰巧赶上超市做促销,等结账时发现比平时买要节省一百多块钱。

“宝贝,你看下雨不带伞,也不一定是坏事,我们进来躲雨买的东西比平时买的价格节省了很多钱呢。”我乐观的对女儿说。

女儿听了说:“是呢,要不是我们进来躲雨,就买不到这么多东西了。”

想起之前女儿有一次舞蹈练习,有个动作一直做得不标准。回家来后她主动告诉我说:“虽然这个动作有点难,但也是好事,它可以让我知道,我必须更加坚持练习才行。”

正是因为拥有这份乐观,女儿看待事物从来只先看到它好的一面,这也让她生活幸福感十足,开朗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和小挫折,迎难而上。

如何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

乐观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有利成长的性格倾向。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大都拥有乐观的天性,而且这种积极乐观的品质也是可以培养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

如何才能养出一个乐观的孩子呢?

1、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

快乐的家庭氛围,更易培养出言行乐观的孩子。有的孩子天生比较乐观,有的孩子则相反,这就需要我们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朋友家孩子二年级了,有一次孩子考试成绩并不是很好,考了55分,乐观的朋友并没有急着批评孩子,而是笑着说:“已经55分了,只要努力,每天都会有进步的”,正是这句话鼓励了孩子,此后的学习中朋友一直在鼓励和陪伴孩子,很快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而如果换做用消极并且沮丧的语气对孩子说:“你真是笨蛋,看来你不是学习的料”,那么他们的孩子可能便会放弃学习了。

所以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我们要做到:

对孩子多一点鼓励和赞赏,少一点苛求与批评,多给孩子温暖和笑容,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帮助孩子克服悲观情绪,让孩子开心地学习与生活,这样孩子渐渐地就会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

2、用乐观的说法影响孩子

当一些事情无法改变时,父母可以换一种说法,给孩子传递乐观的情绪。

孩子因为调皮打翻了牛奶,你可以说:“这么不小心啊,下次一定要注意啦,我们一起来收拾下吧。”而不是这样去批评孩子:“你怎么回事,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一天就知道闯祸”。

这样的批评不仅给孩子贴了标签,还批评了孩子的品格,对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有阻碍作用。而且这句话可能会让孩子看到里面更为深处的信息——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什么也做不好。

父母既是孩子的养育者,也是引导者,因此我们在希求孩子乐观的同时,必须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3、不向孩子宣泄垃圾情绪

有的父母由于工作等不顺心的事情,在外面不敢发泄出来,回到家里,对着孩子发无名火。这种做法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和影响其乐观的心态,因为孩子会把父母的怒火归咎为自己犯了错,但孩子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只好全盘否定自己。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自责、退缩,并形成消极心理,渐渐地,孩子脸上的笑容会变少。因此,父母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保持乐观,这对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很重要。

4、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这样孩子对生活就会充满向往。对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孩子更擅长,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当孩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感时,他就会变得积极、自信、乐观。

涵妮妈妈寄语:

积极乐观的孩子,在生活中,他们像是蝴蝶,自由自在的飞翔,无忧无虑,即使有了烦恼,也很快会消散。他还会像发光体一样,给家庭和周围的人输送出源源不断的阳光和动力。

 1、双方的期待不同,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可以说天下每个父母都无法避开对孩子的期望。

从知道孩子性别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想象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上学长大以后,期望更多了。

只有为人父母了才能理解那种期待。

但是不少父母往往期望过高,特别是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等封建残余思想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成龙成凤,出将入相,光宗耀祖。

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地成长上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努力造就成功完美的孩子。

但是到最后,出类拔萃的孩子毕竟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孩子仍然要回归到正常轨道,去过常人的生活。

父母的期望与现实永远成不了正比。

而孩子对父母的期待是,父母应该体谅我,让我自由选择。

一直渴望得到父母认同的成年子女,却经常得到父母的否定。

所以,双方期待不同,相撞时产生的反应也会不同。

又因为是亲人,双方都认为对方改变是理所当然的,在彼此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沟通就困难,冲突就发生了。

孩子的命运有千万种,条条大路通罗马。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作为父母要以平常心去对待。

只要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快快乐乐的生活就够了。

而作为孩子,应该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你会发现,当你有一点点成就,父母就会很高兴很满足。

2、父母和子女有代沟

知乎上有个女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说,以前流行“求包养”的时候,我在QQ空间里发说说,里面最后写了“求包养”。

过了很久家庭聚会的时候被爸爸妈妈七大姑八大姨围起来教育说我败坏整个家族的名声,我家世世代代没出过我这样不知羞耻的人一次问爸爸:

老爸,你有微信吗?

爸爸说:有屁的威信,都是你妈说了算。

晚上在朋友圈发美食,配文字“深夜报复社会”老爸留言:别发反动言论,快删掉!……你看这都是典型的代沟问题。

人们常常说三岁一代沟五岁一鸿沟,很多父母苦恼自己与孩子之间有代沟,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父母和孩子有代沟怎么办?

其实只要父母与子女之间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彼此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想法,父母经常与孩子保持思想交流,就非常容易消除代沟。

最容易造成矛盾的是父母和孩子都永远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而不会换位思考和沟通。就像我们宝萍老师说的:懂比爱更重要。

3、错误沟通的模式一直没改变

很多成年的子女经常跟父母发生冲突。

表面上看是意见不合,实际上也有跟幼年时不愉快的沟通经验有关,比如,小张在小时候,一没做好,父母就严厉地批评她,指责她。

这导致在成年后,遇到了某些类似的情境,幼年时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情绪就被唤起了,于是争吵必不可免。

说教式沟通和审问式沟通是中国父母和孩子经常用的沟通方式,而这两种沟通方式也往往是孩子讨厌的沟通方式,特别是在青春期。

如果父母不改变,孩子逆来顺受,也不愿意去改变,那么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就会和冲突一起时不时发生。

最后再说个故事,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她说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父母经常吵架,自己和他们沟通也经常是吵架。

于是考大学毫不犹豫地考了很远的大学,毕业以后也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这几年,突然发现曾经吵架的父母,居然也变得很恩爱。

而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在时间里也变得柔和。随着她自己恋爱、结婚、生孩子,好像也能理解当年父母遇到的问题。

这个朋友的经历给我们一个提醒,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今天看来让人很痛苦的事情、烦恼,过后也会变得和谐。

所以,做父母,做子女,都不容易。但不论怎么样,我们和父母是一种缘分,一方面我们要珍惜,另一方面要放下,不要死磕。

故意伤害有谅解书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政审。谅解书在这方面没有用,最多也就是降低你的处罚,最后是不是影响你孩子的未来,要看你是不是受到了刑事处罚。只要是受到了刑事处罚,哪怕是罚金刑,也是刑事处罚记录,也是案底,你的儿子孙子也别想报考第一类A审的任何工作岗位。

政&审工作分三六九等,最粗略分为严格政&审和非严格政&审,量化区别可以分为ABC三类三等……这其中具体情况繁复庞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不同岗位职位政&审方面要求都不一样,这里只能大致说明一下基本通用的一般规律。

通常第三类C审的工作岗位不看父母直系亲属关系人,有犯罪行为记录等等也对子女没有什么影响,除非是重大的ZZ方面的问题才会直接导致不能通过。

第二类审的主要是公检法司等公安司法机关公务员普通非机要类岗位职位政&审,这些工作岗位要看父母直系亲属关系人的刑事处罚记录违法犯罪记录。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宽严不一。有的地方和单位是只要直系亲属关系人有犯罪记录,就不能通过;有的地方和单位,只要直系亲属关系人没有四种情形之一,甚至只要没有什么ZZ问题,子女政~审就可以通过。

如果是要报考公检法司系统的司法机关的公务员的话,就应该接受第二类B级审查,B审要看直系亲属的不良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刑事处罚记录,这样的话,你有犯罪记录,就会造成麻烦。但是在大部分地区大部分情况来说,只要没有什么Z 治 方面的问题,直系亲属犯罪犯的不是八种严重刑事犯罪行为之一,只是一些轻微的刑事犯罪案件,比如什么醉驾、盗窃、非法吸收存款等等,这些普通犯罪行为案底还是可以通过的。

简单说就是有谅解书,还是很可能留下刑事处罚记录,而只要留下刑事处罚记录,就会影响子女的政&审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20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