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施琅为什么姚启圣密旨

康熙王朝施琅为什么姚启圣密旨,第1张

海霹雳施琅在出征前,拿出50个铜钱占卜。他告诉大家,只要50个铜钱全部阳面朝上,就预示着此战旗开得胜。海霹雳施琅当众抛洒那50枚铜钱。果然,50枚铜钱全部阳面朝上。于是,福建水师官兵们士气大振。姚启圣悄悄告诉李光地说:“其实施琅用来占卜的那50个铜钱,两面都是阳面”。

接着说施琅。他率领福建水师在澎湖大拜台湾水师。首战告捷以后,施琅继续率领军队前进,讨伐郑经。冯锡范劝延平王郑经弃岛逃跑,被郑经拒绝。郑经将自己的母亲和其他家眷托付给冯锡范,请求冯锡范带着他们逃跑。冯锡范走了以后,郑经带着剩下的将士继续抵抗清军。

在清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郑经领导的郑军损失惨重。郑经命令手下剩余的将士赶快逃跑。然后,郑经拔剑自杀身亡。清军顺利攻入台湾岛,收复台湾。施琅准备下船登陆,却遭到姚启圣阻拦。姚启圣掏出康熙皇帝密旨,对施琅说:“有圣旨,不准施琅登岸。立即返京见驾,封侯领赏

历史剧终究是历史剧,演得再传神,也不能当做历史来解读。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被贬后沦为养马小吏,后经周培公举荐而受康熙赏识,得以出任封疆大吏,在福建沿海一带与郑氏对抗,立下汗马功劳,可终究未能避免“兔死狗烹”的悲剧。

影视剧中的姚启圣,是个古怪的倔老头,同时也是个很有才干的官吏。不过,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姚启圣拼尽了老命来“平台”,与郑氏斗智斗勇,最后还是成了康熙手下的一颗弃子:为了全力支持施琅,不惜打压姚启圣。

康熙用得着姚启圣的时候,甚至不许其回乡丁忧,而用不着姚启圣的时候,就像对待个臭虫一样,将其撇在一旁。从人物角色的设定来看,姚启圣注定不是个“软柿子”,所以,在心寒之后,也就不愿再为官了。

不过,历史上的姚启圣,与影视剧中的人物有着很大差距: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人,顺治十六年(1659)至奉天,隶属汉军镶黄旗。在康熙二年(1663)的八旗乡试中,姚启圣中汉军榜第一名,被受予广东香山县知县。

为官期间,姚启圣确实曾因“擅开海禁”而被弹劾罢官,落得了个“永不叙用”的处分。可是,姚启圣这个人并不简单,后来看准了时机,硬是散尽家财给自己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康熙十三年时,耿精忠在福建造反,而台湾的郑经则乘机占领了漳、泉等地。闻听此事,康熙命康亲王杰书率军征讨。此时,姚启圣散尽家财,招募壮士,然后带着这支队伍跑到康亲王军前,声称要誓死效忠。

由于正值用人之际,康亲王欣然接纳了姚启圣,命其从军征剿。第二年时,姚启圣便因军功升任浙江温处道佥事。在康熙十五年时,姚启圣又在攻打耿精忠的战斗中立功,同年十月劝降耿精忠后,姚启圣已经升任福建布政使。

到康熙十七年时,姚启圣出任福建总督,已然成了封疆大吏。这一年,姚启圣向朝廷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对郑氏实行招抚,试图借此来结束两岸的对立、割据局面;二是建议复设水师提督,并举荐施琅出任此职。当然,姚启圣举荐施琅的建议并未被获准。

在出任福建总督期间,姚启圣也是数次立功,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是在康熙十七年九月击溃了刘国轩的进攻,阻止了郑氏反攻的企图。在这一年里,姚启圣更是被恩赐正一品。要知道,正一品的品秩,堪称是清廷最高的头衔了。而康熙十九年时,姚启圣又获得了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世袭轻车都尉等职衔和荣誉。

随着台海形势的变化,姚启圣不断举荐施琅,力主付诸武力。可是,后来姚启圣与施琅在攻台问题上发生分歧,康熙决定命施琅“专征”,让姚启圣负责筹措粮草。《康熙王朝》中,特意放大姚启圣与施琅之间的“分歧”,主要是艺术化的表现,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收服郑氏,姚启圣在关键时刻,上疏力陈保留台湾的重要性。后来,清朝设台湾府,多少也得益于姚启圣的进谏。不过,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姚启圣病逝。

可以说,姚启圣并没有被康熙彻底抛弃,而且也绝非是个不愿为官之人,相反,姚启圣在被罢官后,还一门心思地再入仕途,最终也得偿所愿,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封疆大吏。

姚启圣(1624-1683)浙江会稽人,字熙止,号忧庵,从小就有豪侠之气。有一次他游萧山,遇见两个兵卒抢掠一双女子,姚怒夺佩刀杀了那些健儿,把受害女子放走。康熙二年他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被授以广东香山县知县。性爽朗,视钱如粪土。关心故乡绍兴建设,曾修郡邑庠及三江闸、西江塘。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杰出政治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曾担任福建总督,当政期间以执法严明著称,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因为向康熙皇帝传台湾捷报比施琅晚了两天,故施琅得以加封靖海侯,而姚启圣却仍为福建总督,而且施琅是姚启圣是以全家人的性命做担保,向康熙推荐的,所以康熙皇帝启用施琅,但是施琅却恩将仇报对这位恩人却冷眼以对,处处向康熙皇帝说姚启圣的不是,导致姚启圣郁闷至死,安葬之时,他的儿子是问别人借钱安葬的,可见为人的正派与清廉。

  电视剧《于成龙》正在热播,里面除了于成龙是主角以外姚启圣也是一大人物,大家很好奇姚启圣和施琅什么关系,历史上姚启圣结局杀施琅全家是真的吗,一起随 的我来揭秘一下。

 剧照

 姚启圣是清康熙一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先是汉族人。后来清军入关,进攻浙江之后,姚启圣前往通州之时,因为被当地豪强侮辱而加入清军。此后姚启圣通过清军册封的通州知州之职,将豪强捕杀,便辞官而去,四处游历。

 后来姚启圣前往依附自己的族人,因此入汉军镶红旗,后来通过八旗乡试正式步入清朝官场。姚启圣在康熙一朝还算的上是一位比较著名的大臣,现代许多电视剧都曾经提到过他。要说他这个人,最大的成就,应该还是在于他是收复台湾的决心性人物。但是除了对台湾收复的影响之外,姚启圣还有不少其他的成就。

 三藩作乱的时候,姚启圣曾经受命随军参与平定靖南王耿精忠的叛乱。在这场战役之中,姚启圣跟随康亲王一同作战,立下许多战功。康亲王能攻克和收复耿精忠贡献之地,离不开姚启圣的帮助。后来姚启圣更是协助康亲王攻陷仙霞关,进逼福建,最后成功迫使耿精忠投降。姚启圣因为此战而成名,声名鹊起。

出自电视剧《康熙王朝》:

康熙:朕在心里已经杀了你一千次了!

姚启圣:皇上!

康熙:你这个老叫化子,你不是不能做官,你的心里有太多的恨!你愤世嫉俗、藐视权贵、讥讽大臣。你宁可去养马,也不愿入朝为官。

姚启圣:皇上骂的好!

康熙:在你心里,你总以为我们满人不及你们汉人,不及你们的孔孟之学……姚启圣,你现在跪在朕的面前,朕知道,你的心里看不起朕!

姚启圣:皇上骂得痛快,老叫化子听着也痛快!该骂该骂!

康熙:朕现在就想杀了你。

姚启圣:臣知道,皇上不会杀了老叫花子。

康熙:哦?

姚启圣:皇上是圣君!明君杀人,圣君诛心!

康熙:明珠啊,你说的不错啊,这只癞蛤蟆,嘴刁毒得很!姚启圣,朕要告诉你,朕既杀人,也诛心。明日讲经日筵,朕要与你辩经,题目,你随便出。

姚启圣:皇上,臣从龙辇上皇上读的书就知道,皇上早已经博古通今,臣是辩不过皇上的

扩展资料

千古一骂的原因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姚启圣偕同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郑锦麾下大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姚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因战功被进封正一品。同年九月,姚启圣派遣其子姚仪进兵同安,敌军弃城逃遁。十月,姚启圣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进攻海澄,接连在江东桥、潮沟击败刘国轩。 

康熙十八年(1679年),刘国轩等准备毁断江东桥以攻取长泰。姚启圣偕赉塔、杨捷及巡抚吴兴祚协力追歼,大败郑锦军队,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士兵14000余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姚启圣与赉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七路合击,破敌19寨。另派遣军队渡海,攻下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杨彪等,进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启圣因攻克海澄、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当时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袭位,称延平王,表示愿意对清称臣进贡。姚启圣上奏,康熙不许,命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台湾,姚启圣还兵福州。 

参考资料姚启圣

历史上的姚启胜不得不说是一个典型的心直口快之人,他是一个具有江湖义气,路见不平就会拔刀相助的侠客。面对百姓的时候更是全心全意为百姓考虑,但正是这样一个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康熙为什么却对他恨之入骨?

第一,光环过多。

姚启圣为了国家知识可以说是劳心劳力,他曾经在指挥军并操练的时候竟然会累到昏过去。同时,他也是主张台湾必留的第一人。在澎湖之战中,姚启圣在后方保障上面尽心尽力,不惜倾家荡产筹措军资。

第二,过于心直口快。

自古以来在朝堂上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的残酷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那么对于如此心直口快的姚启圣来说,官场必定不是适合他生存的。他的心直口快也让他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政治的漩涡,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

第三,施琅的构陷。

姚启圣的心直口快已经在朝堂之上得罪了不少人儿,在决战台湾不久的时候,施琅又开始对姚启圣进行舆论上的冲击。他在呈给康熙的奏折中直接说姚启圣并没有到澎湖知会,而是直接去了台湾,这样军国大事被他当做儿戏,是有轻国体的表现。这样一来二去,便让康熙对他逐渐心生不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496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