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评价姚启圣这个历史人物的?

你是怎么评价姚启圣这个历史人物的?,第1张

他是一代名将,也是一代良臣,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英明的皇帝。

平定三藩:姚启圣在追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之役中声名鹊起,其以不凡的勇气和谋略,协助康亲王攻克收复了江浙陷于耿精忠部署的土地,并一路进取福建,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

平定郑军: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率军进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门户海澄。姚启圣上任后迅速进剿郑军,很快扭转败局,迫使刘国轩收缩兵力在漳州附近,为后续逐步收复台湾奠定基础。

制订方略:姚启圣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请自己的战略部署,提出以“剿抚并用”的方式,一边攻取收复失地,一边招抚敌方不坚定的盟军将领。这一策略正适合清初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使得清廷顺利收复台湾。

招抚郑军:姚启圣以从郑氏集团内部分化瓦解,逐渐削弱敌方势力的方式智取郑军。曾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先后有陈士恺、郑奇烈、朱天贵等名将携所属官兵近五万人投诚,可谓成效显著。

壮大水师:清朝初年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岛的郑军久无良策。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重视水师事务。康熙于是调拨万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

发展经济:姚启圣收复金厦后,上书恳请诸岛终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清廷“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荐举贤良:姚启圣与大学士李光地共同保举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选将做出关键性决策。

康熙与姚启圣探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姚启圣不仅在收复台湾问题上,在大清如何应对葛尔丹问题上,其实都有所关注。

更重要的是,姚启圣用自己对如何收复台湾的“三必剿,三必抚”策略,向所有人证明了康熙对他的任用是正确的决策。

作为一名管理者,姚启圣给到康熙的建议和决策,从战略方向到执行方法都十分清晰,并将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都一一考虑在内。毫无疑问,对于康熙这位领导者而言,姚启圣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管理者作为企业中连接战略决策层与一线执行员工之间的桥梁,既要清晰地将组织战略有效地传达给一线员工,同时又要很好地推动一线员工将既定的战略执行落实下去。其中关键的是,管理者不仅要对战略领悟到位,还要提前对战略实行过程中的用人策略、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估和控制。

姚启圣本身正气浩然,才华横溢,恃才傲物,骨子里面有一股犟劲。“老不死”、“酸臭味”这些词不好听,但是能把他性格里面的精髓描绘出来让人细细品味。果然在康熙启用姚启圣之后,姚启圣看出他是千古一代圣君,自己这匹千里马在晚年竟然还能遇上伯乐,姚启圣心里佩服康熙,也实实在在为康熙办朝廷的事情,他正直清廉,才能卓著,不搞山头派别,也不卑不亢,治理严明。康熙对其很是满意,由衷的表示身边多几个姚启圣这样的人就好了。

在这一点上,康熙和姚启圣是共通有默契的。两人都深明对方的人品,做到了心中有数。也不由得李德全说,姚启圣有些地方像皇上。其实像姚启圣这样的人,其实并不被康熙所完全接纳,可能原因就是他俩有些地方很像。

姚启圣不像周培公那样直言顶撞皇上,也不像李光地那样对康熙表面上的顺从,在明珠对台招抚失败后,姚启圣知道康熙把更多的重心都放在满大臣上,对此他上奏折表现出了自己傲娇的一面,痛诉自己的不易并要辞官丁忧。

康熙心里知道得罪了这个老头子,但是在陈廷敬的提醒下,康熙用自己痛斥的方式赐给了姚启圣一道骂旨,姚启圣也心服拜领,正应了那句“朕越是骂他,他和朕就是越贴心。”君臣二人的水火共济真让人阅之怡情。 

但是康熙肯定是不喜欢姚启圣这样的臣子的,如果康熙不是皇帝,他们二人肯定能彼此为师,彼此为友。但是可惜二人的职位不同,又同是有才不安分的人。康熙正因为不安分,所以才会灭鳌拜平三藩征剿葛尔丹,姚启圣也正因为不安分,所以才不趋炎附势,保持傲气才连续降官。

对于一个君一个臣来说,是不允许有这种不安分的存在。姚启圣的这种不安分表现为对朝廷官员的蔑视和冷嘲热讽,他心中正直但是不屑于朝中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康熙知道他都是对的,但是这些不利于朝廷的稳定,不利于保护皇权的无上尊贵,姚启圣的才能让康熙心悦诚服,但是他的刺也屡屡在挑战康熙的极限,所以他多次说恨不得杀了姚启圣,最后也说姚启圣在他心里已经死了一千次了。姚启圣在被康熙恨得无数次而又未杀之后,肯定已经对这个老头子无奈了。

提到执行力,这是很多企业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从员工执行力到管理层执行力,都在不断地被提及,为什么执行受到如此地重视和关注呢?

这其实与不少企业存在的普遍现状相关,不少中小企业因为管理不规范,员工长期习惯性地处于“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状态。导致企业整体效能低下,执行力不好,其实,最后的结局是,管理者和员工都在逃避企业文化。

从康熙与姚启圣关于如何收复台湾的沟通,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良好的执行力就像做事一样,最重要的四个字“善始善终”。就像姚启圣一样,他做到了善始,他考虑周详,知道自己如何辅佐上司,并且提前考虑到可能发生情况,他还给了上司解决问题的原则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同样,谈到执行力,很多企业经营者是这样描述的,中国企业的员工执行力差,为什么会出现的局面呢?

其实,原因就在于,正如康熙处置姚启圣一样,如果要康熙要阻止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他可以下令逮捕此人、也可以处决他。但前提是,这个人真正是怕死之徒。

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管理者要让员工支持自己,提升执行力,就要首先走到员工中去,通过对他们工作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熟悉了解其真实的需求和想法,从帮助员工实现成功和提升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样,只要让员工们在心里面能真正愿意接受我们,真正件事情付出了真心,就没有执行不下去的工作,就没有执行不下去的事。

在与康熙商谈收复台湾和大清国事中,姚启圣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引导性。并且,在和康熙讨论的过程中,就已经将所有的应对措施一一陈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康熙也进一步加深对姚启圣的了解,并一步一步推进自己的用人策略。

首先,姚启圣从历代帝王治国之道提起恩服还是威服,引发康熙提问和讨论,姚启圣知道康熙要和自己谈什么,但他需要一步一步来。

然后,借康熙的问题,进一步询问康熙想让自己处理什么问题,开始关注自己的主要目标。

接下来,先总体和康熙讲方向和战略层面的关键点,即收复台湾的“三必剿,三必抚”策略。

通过这一段对话,康熙的将其总结为“恩威相济,抚剿并用”。到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姚启圣为康熙带来的收复台湾谋略的方向和方法都出来了。因此,康熙也十分清楚如何制订战略:第一,收复台湾。第二,保证能够打葛尔丹的时候大清帝国的后方安稳,但最重要的是打造大清水师。

最后,战略制订完成,要做事想要有人,根据姚启圣的策略,康熙至少两位人才,但他第一时间都想到了,他知道康熙一定会让他担任,但他又很清楚自己并不适合做领导者,不适合冲到一线。但姚启圣也做好了准备,水师统领方面,他看中了施琅。并且他亲自去到一线,切断台湾的物品供给线。

尽管姚启圣并不是企业经营者,但是他将自己多年的观察和思考都悉数呈现出来,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战略落地中,最难的其实是在于人。而在这里面我们看到了姚启圣非常难得的一面,他会用SWOT分析的方法来做战略分析,给到康熙战略和策略,并做好方向和方法。更难得的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施琅一直以来都是充满争议性的人物,此人早年跟随郑芝龙投降清朝,后来又加入郑成功的反清队伍。由于得罪了郑氏集团,施琅的全家被郑经杀害,背负血海深仇的施琅再一次投降了清朝。

施琅的绰号叫做”海霹雳“,拥有非常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康熙得到施琅就像得到了一件宝贝一样。康熙很赏识施琅,见面以后,封为靖海将军,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相当于把大清的海上兵力交给了施琅。康熙问施琅,大清水师和郑经水师的差距,施琅说出了7个字,大清水师有三个弱点:船少、炮小、将士弱,而郑经的水师远远强过大清水师,康熙全部接受施琅的建议,也回复了七个字:造船、铸炮、练将士,把大清水师的弱点变为优点。

人们常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之意。在用兵上,选择最佳之将领,则是取胜的关键。面对“海上风涛不测”的台湾岛局势,康熙听取各方意见,把专征大权压在了施琅身上。古人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才各有所长,故善用人者,当扬其所长,尽其所能。康熙知人善任,善于用其所长,这才保证了进攻的胜利。

在整个决策的制订中,姚启圣思路清晰,立场坚定。当一位管理者人敢对自己狠,他就敢对结果负责。反观现实中,很多管理者的不成功,就是因为给自己留了太多的后路,如果我们不能辛苦一阵子,那就很可能辛苦一辈子。

姚启圣从未接收康熙之前就非常坚定自己的立场,在收复台湾决策的制订上更是干脆利索。但在现实中,不少管理者为了追求完美的结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值得重视的是,在管理中,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强调速度比完美更重要。

为了达成执行的目标,管理者要学会充分地授权给下属。同时,一个好的管理者永远对事不对人,只会针对你做的事情而不针对你的为人,永远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去考虑,永远是对目标负责。

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他是康熙年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康熙对他十分器重,当年也是听了他的建议,才能成功收复了台湾。可是,后来康熙却中了小人的奸计,再加上姚启圣的一道折子,只奖励了当年收复台湾的另一名将领施琅,而不奖赏他。

1663年,香山知姚启圣因擅自开放海禁,而被罢官。后来,姚启圣捐出了自己的家产来替官府招兵,还多次给康熙帝出谋划策,帮忙平定叛军,还亲自带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当时的叛军郑经退兵澎湖。

不久,他还被授予兵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保和右都御史的职位。

1682年,康熙帝决定派施琅收复台湾。当时在福建为攻台准备多时的姚启圣,因年迈无力,只能目送施琅率领水师向台湾出发。在福建辛苦地准备了十年,姚启圣最终只成了施琅的军需官,都给他作了嫁衣。

1683年6月,在施琅的指挥线下,清军水师大获全胜。战后,施琅和当时的另一将领明珠向康熙举报了一些姚启圣的罪状。1683年6月,在施琅的指挥线下,清军水师大获全胜。战后,施琅和当时的另一将领明珠向康熙举报了一些姚启圣的罪状。 

姚启圣决定把自己的功劳一一写出来,可是却又把功劳让给施琅,然后呈给康熙。没想到康熙看了姚启圣的折子后,回批了四个字“沽名钓誉”,把收复台湾的功劳都记在施琅身上。不久,姚启圣因病去世了。

 

第二年,康熙皇帝替姚启圣平反,肯定了他收复台湾的功绩。不过那时姚启圣已经去世了,即使赏赐再多的奖赏,他也看不到了。姚启圣平台事件也成为康熙年间一大冤案。

姚启圣简介

姚启圣(1624~1683),字熙止,号忧庵姚启圣简介姚启圣简介,清会稽马山姚家埭人。少任侠自喜,为明朝诸生。清顺治初年,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求自效。任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而归。顺治十六年(1659),附族人籍,隶镶红旗汉军。康熙二年(1663)中举,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因负课数万下狱,启圣代为偿还。后以擅开海禁,被劾罢官。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于闽叛清,兵入浙江境内,陷温州,及台、处州诸属县。康熙命康亲王杰书统兵进讨,启圣与子仪募健卒数百,赴亲王幕下效力。署诸暨知县,剿平紫?山土寇。十四年,康亲王疏陈启圣劳绩,超擢浙江温处道佥事。从都统拉哈达剿平松阳、宣平县叛兵。十五年,偕同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协剿耿军,攻打石塘,焚其木城,斩获甚众,乘胜收复云和县。十月,启圣父子随康亲王军合战精忠,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为福建布政使。时郑成功子锦踞漳州、泉州、兴化,清军进讨。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世称小淮阴侯,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得其部卒死士3000人以为亲军。十六年,从康亲王克复邵武、兴化,尽取漳、泉之地,锦逃回厦门。十七年五月,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其赡兵、购马、制械,先后用银50000余两,皆出己资,得旨嘉奖,晋升福建总督。

上平海十疏,尽言用兵之策。七月,启圣偕海澄公黄芳度由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锦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其寨,斩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启圣乘胜克复长泰县。因功授正一品。九月,复遣其子仪进兵同安,敌弃城遁。十月,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攻海澄,败国轩于江东桥,又败之于潮沟。十八年,国轩等欲断江东桥以攻长泰。启圣偕赉塔、杨捷及巡抚吴兴祚协力追歼,大败锦军,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兵14000余人。十九年二月,启圣与赉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7路合击,破敌19寨;另遣将渡海,拔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杨彪等。进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二十一年二月,叙克海澄、金门、厦门功,予骑都尉世袭,加一云骑尉。时锦已卒,子克?袭位,称延平王,愿称臣入贡。启圣以奏,不许,促水师提督施琅进攻。八月,琅定台湾,启圣还福州。十一月卒,年六十。性爽朗,视钱如粪土。关心故乡绍兴建设,曾修郡邑庠及三江闸、西江塘。《清史稿》有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57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