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集剧情:
第一集
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政府平定“三番”叛乱的战争历时七年,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康熙皇帝在养心殿正间大宴百官,气氛热烈,百官们期盼已久的和平与安宁就要实现了,唯有施琅闷闷不乐,起身向皇帝起奏,国家尚未统一,庆祝为时尚早,建议平叛军队全线东移,大兵压阵,解决台湾问题。施琅的建议遭到群臣的不满和反对陷入孤独。从台湾进入京城的朱霖、阿鳗串小巷潜行到施琅家府门前,匆匆交给施世伦一封信,便消失在夜幕中,此时,一路尾随朱霖、阿鳗进入京城的台湾另一名台湾部将洪旭正坐在贝勒府家中向奈溚报告。入夜时分,一群穿着号衣的九门提督衙门的士,兵纵马驰过街巷,迅速包围了小客栈,吓得客栈老板出来作揖,校尉推开说:奉皇命搜捕钦犯。
第二集
贝勒奈溚将私下收受台湾部将洪旭行贿的《兰亭集序》送进东暖阁,献给康熙皇帝,博得皇帝欢心,并寻机在皇上面前说施琅儿子施世騌已经降敌,投靠台湾了,施琅这人属台湾降将不可用。康熙皇帝怀疑?命福建总督姚启圣查证。次日黄昏,施琅二儿子施世伦在京城午门木榜前看到告示:经刑部审议于九月四日于菜市口刑场斩首台湾奸细朱霖、阿鳗。施琅闻讯十分震惊,父子俩急得团团转,施琅决定以一位内大臣身份闯刑场。遭到施琅夫人坚决反对,施琅向夫人从容交代完后事,带着儿子抬着棺材向刑场进发。全家人痛苦流泪,不安地等待着一切。
第三集
拂晓,一队狱卒押着披枷带锁的朱霖走向行刑台,刑部侍郎奈溚用洪亮庄重的声音宣读:奸细朱霖,犯有不赦之死罪,阿鳗走上行刑台高声说道: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的,台湾也有反对自立乾坤的将领,朝廷也有允许台湾自立乾坤的大臣。奈溚怒声制止:住口,你这是为台湾海贼张目,行刑台忽然呼喊声:刀下留人!奈溚的护卫亲兵跑上行刑台报:内大臣施琅,带着他的儿子施世骠闯入刑场,奈溚窘迫,便吩咐护卫亲兵:火速禀报康亲王!
惊动京都的奸细案和施琅闯入刑场事件,由康亲王杰书和贝勒奈溚以皇室戚臣的特权,连夜入奏养心殿。康熙特宣谕贝勒奈溚为审理官,并以御用宝剑授杰书,以壮尔威。施琅被禁卫士兵押进刑部审讯大堂,施琅从怀中取出了一封书信,高高举起说道:这封书信是奈溚写给台湾冯锡范的,在这封信里,奈溚允许他们自立乾坤,分裂疆土。奈溚恼羞成怒一把抓起御案上的御用宝剑,指向施琅,突然,屏风后传来一声喝斥声:住手!随着喝斥声的传出,康熙皇帝在吴启爵的陪同下从屏风后走出,大堂里一时寂静无声。
第四集
康熙皇帝坐于刑部大堂上,声色俱厉地说:有关台湾事宜,朕岂能轻易放心!施琅,把书信呈上!施琅急忙双手捧出书信,吴启爵打开书信宣读,康熙皇帝的神情由惊讶而变得气愤,望着贝勒奈溚气愤地说:这简直是自割国土,媚事海贼啊!台湾自古就是我大清一岛,这简直是狗屁不懂的胡扯!奈溚更是冷汗如雨了,连说:奴才有罪。康熙皇帝哼了一声说:熄一方狼烟也不能毁我社稷。说着挥着御剑,以后有谁敢分裂江山社稷,应合台湾自立乾坤者,当以此案为例!施琅按捺不住大声呼号:臣有九分把握为圣上平定台湾!康熙皇帝玄烨神情激越:九分把握?起来讲!施琅站起,拱手陈述。康熙皇帝激动地站起,亲切地打量着朱霖说:如果台湾当政者果然以江山社稷和人民祸福为重,使台湾兵不血刃地来归,共享我大清福址,这是上上策,武力平台,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你回去也可传个话给台湾,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朱霖兴奋地说:我一定把皇上的话带到。施琅亲自备马送朱霖出城。施琅说:有一事相托,我儿子施世骔被冯锡范掠走,见到世骔,也可告诫他,勿做有辱社稷、有辱祖宗、有辱名节的事,朱霖点了点头。渔民装束的朱霖,回到台湾用力推开板门,突然出现在愁锁眉头的监国的面前……惊喜交加。
第五集
福建总督姚启圣偶然在街旁发觉无助的海葵,带回府后了解了海葵不幸的身世,十分同情。为结识李光地施琅不惜花重金购买西京杂记孤本,被阿鳗发觉。康熙皇帝再次派兴化知府慕天颜赴台湾招抚,姚启圣女儿姚云、海葵女扮男装陪同官船前往金门延平王府认亲金门延平王府议事厅,冯锡范召集刘国轩、傅为霖等人议事,冯锡范说:清廷派来的使者已住到了迎宾驿馆,还带了皇帝的诏书,你们看,怎么答复才好?诏书接还是不接?刘国轩说:不激怒他们,但也不能按他们的条件办,反正他们暂时还没有进兵的打算,我们最好是不软不硬,让他们视台湾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和谈失败。姚云、海葵则留在金门。
第六集
紫禁城养心殿康熙说:台湾延平王如此不识抬举,要与联平起来坐,你们看怎么办?贝勒奈溚奏道:台湾试探依外国例可否。李光地说:依外国例,台湾不等于从大清疆土分离出去了吗?康熙说:国土不论大小,寸土也不能丢。
李光地前来施府拜访施琅,想借读西京杂记孤本被施琅嘲弄一番后离开,福兴酒楼雅座。阿鳗改换了男装对坐在李光地面前。阿鳗说:全京城只有李大人有学问,直声敢谏,又力主用武力平台,所以家父才不惜倾家荡产结交大人,想找个知己。李光地终于被说服了。金门港挂着五颜六色旗的两艘荷兰五桅帆驶入赤嵌港,冯锡范问:都带什么来了?通事说:火药、铜炮。在战争中失散多年的延平王的女儿海葵终于回到延平王府董太妃怀中。董太妃手里把着长命锁说:你亲娘唐妃为了你,差点发疯,海葵说:我永远不会认她,认了,也对不起养活了我的那位母亲。
第七集
数日后,施琅到李府拜访李光地,并将西京杂记孤本赠送李光地,李光地愉快接受的同时,背地里却支付三千两银子替施琅赎回抵押的房产,化解了施家危机与矛盾,施琅与李光地结下深情厚谊。施琅和李光地边饮酒边高谈阔论,李光地说:我力荐老兄随皇上出巡一次,朝夕伴君,施琅大悦:我能陪皇上出巡?上哪?李光地说:皇上要去看海,有谁比你更知海的事吗?我想与台湾有关吧。你大展身手的机会来了,幸勿错过。施琅说:多谢你为我谋划。隔日,唐妃气势汹汹地闯进董太后宫中,顿时乐息舞歇,人们都愣愣地看着她,又去看董太后,唐妃说:今天是有我没她,有她没我。董太后说,你会后悔的,因为她是你亲生女儿海葵!唐妃愣了,她马上掉头去看海葵,再看董太后,一脸的惊疑。
康熙皇帝再次派明珠前往福建主持与台湾方面议和,结果还是无功而返。
第八集
吴启爵来到施府门前叫门,阿鳗将吴启爵引放客厅坐下说,皇上想找一张台湾地图。阿鳗笑着说:你还真找对了,家父不单有图,还有模型,两人交流彼此留下美好印象。施琅伴康熙皇帝出巡连云港海滨,白浪掀天的大海令康熙皇帝汹涌澎湃:大海太绚丽了,上午还是翻天巨浪,现在又是这样宁静可人。康熙皇帝问:你把那张台湾地图绘制完了吗?施琅早有准备,趁机将图打开,并且给他指点着讲解。姚云到处打探施琅儿子施世騌下落,当得知被关在台湾时,海葵决定陪同姚云前往台湾。
第九集
施琅与李光地交往中,了解到吴启爵的地位和为人,想通过女儿与吴启爵的交往,向康熙皇帝递交平台奏疏,阿鳗与吴启爵之间产生爱慕之情。在前门外茶馆吴启爵和阿鳗约会,阿鳗说:只是给皇上递一个奏疏,举手之旁而已,吴启爵深感为难但还是接受了。康熙皇帝在御花园里问:你跟朕这么多年了,不该不懂规矩吧?你的更衣箱里有一个奏疏,是施琅的,这是怎么回事呀?吴启爵说:既这样,臣就斗胆说上几句,三藩虽恶,凭皇上天威和八旗骁勇,这不是各个击破了吗?海贼却不然,施琅所言是真知灼见。在陆上他是劣势,可趁他离了海上老巢之机一举歼之于金门、厦门,比在海上清剿要省时省力。康熙皇帝若有所思。应康熙皇帝邀请阿鳗入宫见到康熙,引得全家惊愕不安。
第十集
吴启爵已在皇帝身边侍奉多年,尚未婚,康熙皇帝笑眯眯地对吴启爵说,朕答应为你完 婚,你还记得她吗?宫女常贵娥,就把常贵娥赏赐给你,你们择日完婚吧。吴启爵傻呆呆地站着没动,左右为难。阿鳗从李福全嘴里知道,吴启爵不在,皇上准假七天。他成婚去了,今晚入洞房。阿鳗的脸变得煞白。婚后吴启爵十分懊悔,决心为阿鳗终生守身。康熙皇帝月夜驾临吴府,吴启爵十分吃惊,且无可奈何。
第十一集
吴启爵对眼前现状十分不满,阿鳗则出在无尽的痛苦之中,世伦为打抱不平替阿鳗传书,被常贵娥发觉,常贵娥从此出家为尼。施世骔被关在台湾,他的院子外面有士兵走动,显然他的自由空间依然只限定在狭小的院子里。海葵凑近施世骔仔细打量着说:原来是你,咱们真是有缘份啊!姚云说:我这次到台湾来,顺便捎来家父的问候,外面都风传施公子投了延平王。施世骔说:我若投降了,还会这样吗?姚云说:我父亲岂能真的让公子投降,让你和令尊大人蒙羞?这不过是权宜之计。施世骔说,你的意思是假投降?对呀,姚云说,一旦站稳脚跟,可在他们的内部施展法术,争得人心同样也是为朝廷出力。
第十二集
在姚云劝说下,施世骔终于接受姚云的主张同意假投降,施世骔说:我请令尊大人出具两函,一封给家父,告知实情,以免他骂我有辱门风,在皇上和同僚面前也能抬起头来。第二封信是请令尊大人给我写,指令我假降海贼,伺机里应外合。海葵把自己的身世及台湾内部的危机告诉监国,监国怀疑?姚云说服施世骔之后,随即离开台湾返回福建向父亲姚启圣禀报实情。福建总督姚启圣为招降台湾将领,开设修来馆将私银八万两作为补助费,受到赞颂。
第十三集
瀛台门康熙正召集御门听政会上说:台湾之事,该有一个了断了,几年来,朕曾遣明珠、慕天颜去议抚,均无果而终。只一味言抚,确有弊端,他们以为我大清软弱。剿抚并用是对的。召你们来听政,是想听听,谁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好?剿海贼没有水师是绝对不行的,福建水师必须重建。李光地道:福建水师提督,再没有比施琅更合适的了。康熙说:姚启圣这次也还是直言力保施琅的,他这是第几次举荐施琅了?李光地说:第三次。玄烨似乎很欣赏地点了点头,但他却做出一个奇怪的决定:令万正色当福建水师提督吧。众人都很意外。姚云到京城拜访施琅,并带去其父的亲笔信给施琅,得知儿子在台湾假降消息,施琅又气又恨痛苦的流下眼泪。姚启圣在家宴请台湾使臣傅为林,希望傅先生为江山一统作出努力。隔日,姚云带着父亲的信与傅为林再次抵达金门。
第十四集
延平王和刘国轩、冯锡范等在议事,洪旭进来禀报说:宾客司傅为霖回来了,白跑了一次,没有谈成。冯锡范说:我有个连环计,先派人进京,给施琅送劝降信,当然得让人截住,给施琅栽赃。同时逼着施世骔出战,让清朝将领与他对阵,那时他就是长八十嘴也说不清了。冯锡范同时派出杀手胡干将潜入京城,准备伺机刺杀施琅。施世骔被派往金门准备出战清军,海葵、姚云、施世骔三人再次相会十分震惊。姚云带回父亲的书信交给施世骔,海葵姚云均反对施世骔出战,施世骔迫于各方压力左右为难,只好自残,被及时抢救保住性命。
第十五集
清军大举进兵,迫使台湾冯锡范放弃金门、厦门等沿海岛屿,撤兵台湾回航途中,海葵命令跟班金汉臣爬上对面主船,将唐妃推进海里淹死,唐妃被及时救活。施琅因儿子在台湾被朝廷反对派诬陷,被贬职回原籍,回福建途中遭到杀手伏击,胡干将挺身而出救出施琅。骗取施琅信任留在身边作保镖。金汉臣贪酒又贪财,因被海葵吊在桅杆上示众而怀恨在心。背地里将害唐妃之事暗中透露给冯锡范,冯锡范为篡夺大权,决定把罪孽推到监国身上,并到处散布谣言。回福建后,施琅带着儿子在沿海测量画海图,因劳累过度施琅病倒在海滨。
第十六集
冯锡范到唐妃宫看望惊恐不安的唐妃,并与唐妃密谋要早动手准备伺机夺回王位。唐妃说:推我下海的人是谁谁对我有这么大的仇恨我想很可能是监国雇的刺客。冯锡范趁机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家都先下手了到了,该决断的时候了。冯锡范要唐妃召集人密谋,要早动手准备,伺机夺回王位。海葵路过唐妃宫前,发现了一乘大轿停在那里,海葵趁人不备,快捷地爬上老桧树,透过树隙可以俯视宫门口。她解下背上的一张弓,搭上箭等待着。侍从们簇拥着冯锡范从宫里走出来,海葵在树上瞄准了冯锡范,扯弓发箭,正中冯锡范肩头。海葵第一次向父王道出自己报仇的动机,同时也把自己被害过程向父王禀告。
第十七集
海葵把台湾的危机及自己被害过程再次向监国禀告,警告监国当心有人加害于他。监国还是不信。冯锡范像个幽灵一般坐在黑暗中,面色冷竣凶狠地说:就用第二个锦囊妙计。在大庭广众面前行事,这也许是天意。延平王病逝,董太妃说:台湾不可一日无主,按家法,由监国承继王位,唐妃忽然声嘶力竭地吼了一声:监国没有资格承继王位!冯锡范指着监国说:来人啊!早有准备的洪旭给邱辉递了个眼色,邱辉赶过去,从监国背后猛刺一刀,老太妃当即晕了过去。冯锡范按剑而立,大声说:今天是我主登极之日,谁也不准走。这时董太妃醒来,一拍几案凛然宣布:自立乾坤,分裂国土,是千古罪人,我至死不为!若有再提自立乾坤者,杀无赦!
第十八集。
冯锡范、洪旭及唐妃阴谋得逞,并以台湾不可一日无主为由把克塽推上王位,突然,大厅的门被推开,刘国轩带着屋外的风声雨声闯入延平王府,眼前的情景使刘国轩一下子愣住了,刘国轩向董太妃保证永远忠于职守,忠于董太妃。一直埋伏在施琅身边的杀手胡干将被施琅的行为感动,不忍心下手杀害施琅,主动要求留在施琅身边当护卫。施琅被诬陷的真象众于得到洗刷,康熙皇帝了解情况后下诏,施琅被官复原职,即刻进京赴任。
这个人就是李光地。康熙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和他的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康熙一朝出了很多名留青史的名臣,其中包括索额图、明珠、周培公、张廷玉、李光地等等,李光地无疑是康熙最信任的人。李光地虽然是一个汉人,但是康熙从来没有轻视过他,反而对他青睐有加,在康熙的后半生中,李光地也是为康熙办了很多的大事,哪怕是在晚年时都对他挂念不已,可以看出康熙对李光地的重视程度。
李光地这一生是非常精彩的。在《康熙王朝》中我们看到康熙的用人之道,从来不在乎人才的出身,只要你有才能,就会被破格录用,李光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就是因为康熙看上了他的才能,李光地从一个普通的书生,一下子成为了康熙的肱股之臣。
李光地也为康熙王朝的繁荣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关于施琅的留用问题。很多人都不赞成启用施琅,李光地了解施琅的为人,他力排众议,说出了启用施琅的利害关系,最后说服了康熙启用施琅,最后的结果证明李光地的是正确的。
在治理河道的问题上,李光地也有很大的贡献。水患所造成的灾害, 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的损失,水患经常都是因为河道治理不及时造成的。康熙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李光地,李光地到了河道现场,看出了问题所在,亲自上阵疏通河道。这些官员和百姓看到这个场景,也都加入了治理河道的大军,最终成功的将该带的水患给解决掉。
《李光地·诫家后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少小之时,谦谨是尚①。动则畏讥,言则惧谤。傲不可长,志不可荡。使人视之,如璞未易②。毛诗有言③:“维莠骄骄④。”童子佩觽⑤,古人所嘲。柔颜扪舌⑥,贤圣犹劳。矧尔小子⑦,而敢矜高。父祖艰难,供尔衣食。便自放肆,而忘检饬⑧。性既漓薄⑨,质又乖逆⑩。几何不为(11),败类凶德。湖山诸子,骄慢成风(12)。汝等又然(13),恐替吾宗(14)。今与汝约,改过于蒙(15)。再罔悛心(16),吾不尔容。
注释
①尚:崇尚。
②昜(yang):雕琢。
③毛诗:即《诗经》,以其书为毛公所传,故称毛诗。大毛公为毛亨,汉鲁国人。小毛公为毛苌,汉赵国人。
④维莠骄骄:语出《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莠(you):一种像谷子的草,俗称莠子或谷莠子。骄骄,也作“乔乔”,草盛而高的样子。谷子结穗下垂,比喻有本领的人谦虚。莠子虽有穗,但籽粒不饱满,不沉重,因而穗上扬而不下垂,比喻人无本领却骄傲。
⑤觽(xi):古代用以解绳结的角锥。《诗·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这首诗是以一个成年女子的口吻写的,写她嫁给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心里很不满。觽是成年人所佩带的东西,因为儿童已经结婚,所以也佩带上了。
⑥扪舌:握舌不使说话。
⑦矧(shen):况且。
⑧检饬(chi):约束修养。
⑨漓(li)薄:浅薄。
⑩乖逆:乖张,不和顺。
(11)几何;若干,多少。
(12)湖山诸子:所指情况不详。
(13)然:如此。
(14)替:衰败。
(15)蒙:幼稚。
(16)罔:无。悛(quan)心:悔改之心。
译文
少小的时候,要崇尚谦虚谨慎。行动要怕人讥笑,说话要怕人诽谤。骄傲不可增长,心志不可放荡。使别人看来,像璞还没有雕琢成玉。《诗经》中有句话:“莠子很骄傲。”童子佩带解绳用的角锥,就被古人所嘲笑。颜色温和,说话谨慎,圣贤们还努力这样做。况且你们这些后辈,却敢自高自大。父亲祖父们历尽艰难,供给你们衣食。你们便自己放肆,而忘了约束、修身。性情既浅薄,品质又乖张,不和顺。离成为败类的凶险品德还差多少呢湖山那帮后辈,骄慢成风。你们又这样,恐怕要使我们这一宗人衰败。今天与你们约定:趁年纪小时改过。再没有悔改之心,我不能容忍你们。
郑成功来自福建南安。明成祖武帝给朱姓,起名很成功。因此,后人也称其为“石国爷”。郑成功的父亲郑志龙,早年是个商人和小偷,最后去了福建当连长。郑志龙早年在日本平户居住时,与当地妇女田川结婚,并生下郑成功。郑成功七岁从日本回到中国,开始接受儒家教育。顺治元年,南明皇帝李雍授予福建省南安伯将军称号,负责福建省的反清军事。次年,郑之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称帝,立朱,封龙武,郑之龙为南安侯,掌管南明一切军务。清军进军福建,郑之龙被消灭,龙吴政权被消灭。郑成功得知他的父亲将被降职,他试图劝阻他。郑成功看出了父亲的执拗,愤然只身前往南澳岛,招募千人,坚决抗清。清朝多次派人引诱他投降,但郑成功拒绝了。
郑成功得势后,与反清将领张煌言联手,率军水陆进攻南京,直到南京兵临城下。但被清军击败,回到厦门。郑顺利返回厦门后,开始谋划夺取台湾省,作为反清复辟的根据地。这时,荷军翻译何廷彬赶到厦门,找到郑成功,建议郑成功收复台湾省。贺廷彬还送给郑成功一张标有荷兰侵略军军事布局的台湾地图。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派他的儿子郑经带领一些军队留在厦门。他率领25000名士兵和数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过了台湾省海峡,部队在澎湖休整,准备直捣台湾省。
为了阻止郑成功军队进攻台湾省,荷兰侵略者将军队集中在台湾省和赤湾的两座城堡,并在港口沉没,从而阻止了郑成功的舰队登陆。在何的带领下,他驶入鹿耳门,乘着涨潮登上了台湾本岛。经过一场激战,荷兰侵略者被击溃,他们害怕陷入两场城市战。他们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试图用10万两银元换取郑成功军队撤出台省。郑成功断然拒绝了荷兰侵略者的要求,切断了赤湾城的供水,迫使盘踞在赤湾的荷兰人投降。郑成功决定长期包围台湾省,迫使盘踞在台湾省的侵略军投降。经过八个月的围困,郑成功下令对台湾省发起猛攻。荷兰侵略者别无选择,只能投降。公元1662年初,郑成功将荷兰侵略者赶出了台湾省。
郑成功恢复得很快,但在38岁时突然因病去世。关于郑成功的死有一种说法:当郑成功收复台湾省时,他也收到了一封可怕的信,说他的父亲被他的家奴所谴责。奕棋说郑志龙和郑成功之间时有书信往来,有阴谋。清廷大怒,处死了郑之龙一家。郑成功闻讯后,捶胸顿足,望着北方大叫:“你要是听我的话,怎么会被打死呢?”
不久,人们就知道造反派首领在郑的家乡挖了他的祖坟,甚至整天捶胸痛哭。他咬紧牙关,破口大骂:“人活着,心怀怨恨,跟死人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一天我率军反击,不把你的身体一寸一寸打碎,我就是地球上的一个人。“十四年后,郑成功的愿望实现了。郑经攻陷漳州后,挖开黄武的坟墓,鞭打他的尸体,挽回父亲的仇恨。
1662年4月,南明兵部主任林瑛剃头出家。他从云南逃到台湾省去见郑成功,哭着对郑成功说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郑成功的下属唐先岳举报郑成功的儿子郑静与他的护士通奸。立即闷住胸口,派人到厦门杀了郑静和他的婴儿,还有奶妈陈,但留在厦门的人不会服从命令。郑成功每天都要爬上去看看是否有船向澎湖方向驶来,因此他饱受寒冷之苦。到了第八天,他突然吼道:“我看到地上的始皇帝是什么表情?”然后双手抓脸,死了。因此,台湾省的编年史说郑成功死于感冒。
根据死前的异常表现和当时郑集团内部斗争的背景,有人认为是中毒身亡。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郑成功死前的状况与中毒后中毒发作的症状极为相似,而郑成功的死亡记录是李光地《荣村语录续篇》,夏琳《闽海故事》,石琳《莲门谈》。比如《容村语录续编》说,“马鑫建议,医生认为给中暑病人打清凉剂太晚了。”说,“突然疯了,弄死了手指”;据《闽海文熙》报道,郑成功死前把药放在地上,然后“跺脚大喊”。郑成功可能已经注意到有人自杀了,但为时已晚。
过去,清政府确实有过谋杀郑成功的想法。据《莲门丛谈》年的记载,当时的清政府带着孔雀胆派了一个高级官员到郑县,用一大笔钱贿赂了给做饭的厨师,以便在接见部下时毒死及其将领。厨师虽然贪财,但怕东西暴露,反复称重,不敢做,就给了弟弟。当弟弟真的毒死他时,“每次想补救,都战战兢兢。”当他害怕时,他告诉了他的父亲。其父“闻之震惊”,怒其二人,曰:“谋杀主人,是不忠;别人承诺了却不去做,是没有诚意的。不诚实比不忠诚好。你怎么能做出毁灭九族的事情?快自首也可能无罪。”于是他把他们带到郑成功的住处,自己投降了。郑成功不仅没有惩罚他们,还奖励了他们。他自信地说:“我出生了。我怎么会被凡人毒死?”此后,郑成功加强了安全措施。这样,即使有人“想下毒,也不会接近郑成功”。但这并不排除郑成功中毒的可能性。
郑成功对马鑫的神秘死亡似乎证明了郑成功可能是被毒死的。马鑫是阿清的军事指挥官,后来成为郑成功的心腹。郑成功死的那天,他推荐的一个医生给他开了处方。郑成功在晚上去世了。他没有生病就突然死了。据李光地说,马鑫是在郑成功死后的第二天去世的,而姜日升的《台外录》记载,他的死与郑成功的死相隔仅五天。因此,马鑫可能直接参与了郑成功的谋杀,但他后来被杀了。
如果郑成功是被毒死的,谁是凶手?当然,清政府受到严重怀疑。同时,也有人认为是,郑明俊、郑等人,尤。郑成功生性暴力,有着严格的习惯。郑的部下,包括他的长辈和亲戚,都被判了死刑,很多人都很恐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清政府官员的诱惑下叛逃,郑集团内部关系极为紧张。早在郑成功率军进攻台湾时,郑泰就与郑成功发生了冲突。那时,郑泰是一名粮食官员。当郑成功的军队难以补充时,郑成功对郑泰的失职极为不满。他在座位前写了五个大字:“这个家已经失去了最初的信仰!”我的意思是,如果出了什么差错,郑泰应该首先受到惩罚。死后,伪造他人遗愿继承了郑的皇位。最后,他们的阴谋被郑经挫败,郑泰死在狱中。郑明君等人率部及其亲属向清朝投降。照此分析,郑泰和等人可能计划杀害郑成功。
郑成功死后,郑经忙于处理郑泰的叛乱,又在郑泰追回巨款。因为强奸,他差点被郑成功杀死,所以郑成功的死当时没有被彻底调查。看来一代民族英雄的死因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来证明。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想必对于其中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位汉臣不会陌生,同时,对于他们在剧中的不同人生境遇以及最终结局,或多或少都会抱有一些同情和惋惜。
尤其是周培公,他为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遭到康熙的猜忌以及朝堂上满洲官员的排挤,只得在盛京提督的任上郁郁而终,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在临终前还为康熙献上了耗尽他十年心血所著的《皇舆全图》,这不仅让康熙懊悔不已,也让广大观众是为之动容。
只不过,这些毕竟都是影视作品的演绎,与正史还是有着很大出入的,特别是在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人的人生结局上,《康熙王朝》中的演绎与正史记载可谓是大相径庭。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而他们的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梳理和介绍。
周培公,确实劝降过王辅臣,不过他最终是以善终收场。周培公,生于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湖北荆门人。周培公自幼父母双亡,生活困苦,曾担任州府衙役,之后便开始在王公贵胄的府上担任幕僚工作。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杀掉陕西经略莫洛,控制了整个陕甘地区,并且此时的王辅臣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采取了“摇摆不定”、“首鼠两端”的策略,不仅让身在北京的康熙感受到了巨大威胁,更是极大的牵制了朝廷的平叛力量对其进行防范。
于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时候,康熙皇帝任命此前率兵平定蒙古察哈尔部叛乱的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领大军前去征讨王辅臣所部。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平定王辅臣叛乱的主将,而图海则是他的副将,这就有点太“神化”周培公了。当时的图海,早已是中和殿大学兼吏部尚书,在朝堂上的地位仅次于索额图,排在百官的第二位,而他被康熙所封的“抚远大将军”,更是清朝时期最为显赫的军中职衔,只有如图海、福全、胤禵、年羹尧等少数亲贵重臣才担任过。
而此时的周培公仅仅是图海帐下一名普普通通的幕僚而已,其地位根本无法与图海相提并论,更加不可能让图海成为其副手了。
不过,劝降王辅臣,在历史上也确实是周培公所为的,而这也是周培公一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
此时的图海正在调兵遣将,准备进攻王辅臣,周培公向图海提议,由他前往平凉城内对王辅臣进行劝降。图海对此表示了赞同,当即将周培公的建议汇报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此事后,不仅对周培公是大加赞赏,还将其封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并命周培公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王辅臣。
就这样,在周培公的劝降之下,王辅臣就此决定率兵归顺清朝,并当即倒戈开始跟随图海讨伐吴三桂。而对于康熙来说,王辅臣的归降彻底使其不再有腹背受敌的顾虑,从而可以全力围剿南方的吴三桂势力,这便极大的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至于王辅臣,也在康熙最终顺利平定“三藩之乱”之后,担心自己被康熙打击报复,而选择了自尽。
鉴于周培公招降王辅臣的功绩,康熙皇帝将其升任为山东登莱道,并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同时追封其父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只不过,周培公并没有在登莱道任上只呆了三年多的时间,就选择了辞官归隐,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康熙皇帝的猜忌以及朝堂上满洲官员们的嫉妒,而是他与同僚们的不和,最终使得他选择了离开官场。
直到数年之后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周培公才主动选择重新入仕为官。
这一年,决定大清王朝与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建立的准噶尔汗国之间命运走向的“乌兰布通之战”打响。此时的周培公主动向康熙进献了平定准噶尔的条陈,这让康熙皇帝非常感动,于是他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在协助康熙处理盛京东进大军事务的同时,做好侧翼的防卫工作。而周培公也没有辜负康熙皇帝的厚望,给予了大军有力的支援,并为“乌兰布通之战”的最终取胜立下了功劳。
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历史上的姚启圣,其人生结局是极为凄凉和惨淡的。
在《康熙王朝》中,对于姚启圣人生经历的演绎与正史中出入很大。其一,就是关于姚启圣被罢免的经历。
姚启圣并没有过从地方督抚的任上一撸到底,只得担任类似于“弼马温”这样不入流小吏的经历,他只是因为违反朝廷的“圈界禁海令”,被从广东香山知县任上被罢免。
其二,姚启圣走上福建总督的位置,更多的还是靠着他在平定“三藩之乱”时期的表现,是他自己拼搏得来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世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吴三桂,起兵发动叛乱,占领整个福建地区,并联合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向浙江以及江西等省份发动进攻。
这个时候赋闲在家的姚启圣就地招募乡勇,拉起来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来对抗耿精忠。康熙皇帝得知后,甚是感动,于是将这支武装力量划归负责平定福建叛乱的康亲王杰书统领,姚启圣也被留在杰书帐下,负责协助杰书平叛。最终,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时候,耿精忠投降。
康熙十七年(1668年),姚启圣凭借着其在平定耿精忠时期的功劳,被康熙皇帝提拔为福建总督。
其三,姚启圣的人生结局极为凄凉,而导致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王朝》中他的那位“好学生”施琅。
施琅曾是郑成功的部下,后因与郑成功交恶,选择投降清朝,在这之后其全家皆为郑成功所杀,施琅也就此与台湾的郑氏集团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最终决定武力收复台湾,但就统兵人选问题一直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这个时候,姚启圣主动选择推荐施琅为主帅,但这随即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一方面,施琅虽然精通海战,但在此之前,他与郑氏集团的三次大规模决战均已失败告终,已经失去了绝大多数朝臣对其的信任;而另一方面,就是人们担心,施琅与郑氏集团有着血海深仇,一旦施琅登岛,必然会大开杀戒,届时台湾必然是生灵涂炭。
然而,姚启圣却是一再坚持保举施琅为主帅,为此他不惜压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为施琅做担保,这才让康熙皇帝最终决定,让施琅挂帅,统领军队收复台湾。
可面对姚启圣的力谏死保,施琅却选择了“恩将仇报”。
施琅先是要求将最初制定的他与姚启圣“二人协同平台”的方略,改为由他“一人独断”,就此将姚启圣排除出了决策层。当然,姚启圣还是选择了以大局为重,没有与施琅计较,继续为大军平台提供军需,协助军队作战。
但是,就在施琅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他又暗中联合与自己关系亲密的明珠等朝中重臣,对姚启圣展开了弹劾,使得立有大功的姚启圣仅仅获得了很少的赏赐,而他自己却被康熙晋封为了靖海侯,赏赐极为丰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去世,终年六十岁。由于家中过于贫困,以至于他的儿子要通过卖地来为姚启圣筹措丧葬费用,不得不让人感到极度的同情。
李光地,康熙朝时期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汉族官员之一。李光地,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其后一直在北京任职。
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叛乱,而此时李光地正在家中省亲,随即遭到了耿精忠的抓捕,并强迫其为之效命。
面对此情此景,李光地表面上装作愿意归顺耿精忠,背地里却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密折呈报康熙,在表明自己忠心的同时,也将他所掌握的耿精忠在福建的兵力部署等事务一并向朝廷做了汇报,这也令康熙大为感动。在这之后,康亲王杰书领兵进入福建,李光地随即投靠了杰书,并跟随其征讨耿精忠。
“三藩之乱”平定后,李光地被调往北京任职,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职务不断得到提升。
到了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李光地正式被康熙皇帝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了当时权势、地位最高的汉族官员之一,甚至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鲜有非旗籍的汉族官员能达到这一官场高度。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李光地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
对于李光地的逝世,康熙皇帝痛心不已,除了安排五阿哥胤祺代其前往吊唁,康熙还赐金千两,并为其上谥号“文贞”。到了雍正初年,李光地又被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享受到了极高的身后殊荣。
由此可见,相比于周培公与姚启圣,李光地不仅是三人中,在世时担任职务最高的一位,同时其结局也是最好的,当然,其身后的殊荣也是最为显赫的。
至于《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很多关于他的剧情都属于“张冠李戴”。
例如,李光地初登场时,率领一众孤儿拦轿,来为民伸冤,而历史上,真正为福建“通海案”请命的,是时任福建布政使的于成龙,这个于成功是后来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也就是“大于成龙”。
再例如,李光地因为对官员任命的不满,而向索额图、明珠等人进行发难的剧情,在历史上,这件事情也不是他做的,而是另外一位名叫于成龙的官员,即“小于成龙”所为。而也正是由于“小于成龙”等人的弹劾,最终导致了明珠集团的倒台。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历史上的李光地还有一段无法抹去的“黑历史”。
当耿精忠起兵反叛的时候,不仅抓住了李光地,还抓住了李光地的同乡陈梦雷。
实际上,向康熙皇帝的密折是由李光地和陈梦雷共同完成的,可李光地最终却没有将陈梦雷的名字添加到密折上去,也没有就陈梦雷的情况做任何的说明,这最终导致了李光地被委以重用,就此飞黄腾达,而陈梦雷反而背上了“叛徒”的骂名,还险些丧命。于是,陈梦雷就此写下了那份著名的与李光地的“绝交书”,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此从挚友变为了路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