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后的正确做法:
在孩子面前拉钩钩保证和好如初
孩子已经知道你们吵架了,那么家长事后要在孩子面前和好,不妨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来个简单的拥抱或说句调侃的话,这样宝宝知道“风暴”已经过去了,爸妈还是一如既往地爱着宝宝,爱着这个家。让宝宝有一种安心的感受,不用再担心家长会因此而分开,以致宝宝失去父母的爱。如果可以的话,给宝宝一个保证,不再随便争吵,至少不在宝宝面前吵起来。
告诉他,爸妈的生气和他没关系
除了要好好向孩子解释父母争吵的原因,你还要让他知道刚才的争吵是父母的一时冲动,与宝宝没有任何关系,同时请求宝宝原谅父母的一时冲动,让宝宝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是爱他的。
比如你可以这样解释:“刚才爸爸妈妈吵架是因为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你不要担心哦!爸爸妈妈刚才都太生气了,所以语气会不好,说话很大声,但爸爸妈妈都很爱这个家,很爱你。以后爸爸妈妈会注意不这么大声吵架了,请你帮忙监督爸爸妈妈,好吗?”爸妈在好好安慰孩子情绪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把心里压抑的感受说出来,针对性地加以抚慰解释,以防宝宝憋在心里留下阴影。
父母吵架,子女如何处理?其实 父母的争吵 做为子女 最为重要首先 你要明白争吵双方的起因和是谁先发起这项事件的争吵 然后 争吵过程中 不要参与 让他门先吵完 先缓和比较容易沟通的一方 最好是男方 普遍男方的心理承受力较强 容易理解和缓和自身和他人的情绪 缓和了一个人 剩下的争吵就迎韧而解了做为子女 平时对父母的了解上必不可少的 一般的人 男孩对妈妈亲 女孩对父亲比较亲近 因为异性会更容易沟通 当然现在的社会的趋势已经平和了 所以 子女平时要沟通好一个人在父母双方争吵过后劝说亲进方 会更容易阻止下次的发生
孩子打架,父母该如何处理处理方式:
孩子的家长团结起来,把孩子叫到一起,对参与打架的孩子明确表明立场:家长们集体共同教育孩子。告诉他们打架不好,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像兄弟一样多好啊。
我认为这样会有一定的效果。因为他们看到家长一条心,自然心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孩子“磨叽” 父母如何处理?在家庭生活中,帮助孩子加强生活自理的能力,并且成熟自己的动作,在将来的幼儿园或学校的生活里,才能适应更多的挑战,达成自己生理时钟的进度。1、吃饭的练习让孩子习惯于自己的固定的座位及专用的碗匙。年纪小的孩子协助他将饭菜盛装好,年纪大的孩子则由他自己选择、自己盛饭,但大人可以协助量的控制,清楚地让孩子知道,“吃饭是要靠自己的”,“没有大人会喂饭”。如果孩子赖皮、发呆,可以提醒他:“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可以出去散散步,但是过了七点钟(手指时钟),还没吃完,就没有机会了”。给予孩子实质的动力 ,让他有能量将动作持续,避免无谓的催促:“快点吃啦”“慢吞吞的,不知道在干嘛”这么多负面的评价,孩子听久了,又怎么会有能量呢?“你今天拿勺子很稳呢”“妈妈看到你在努力了”“加油,剩一口了”。在孩子的行为中,挑出任何值得表扬的蛛丝马迹进行肯定,大人会渐渐发现,其实孩子还是有满多优点的。2、穿脱衣服的练习帮孩子选择容易穿脱、正反面区分清楚的衣物,每天提供两件,让孩子选择自己想穿的,以吸引孩子对穿衣服的兴趣。当孩子能力不及时,由大人协同穿好,若孩子表达出自己想穿的欲望,就让他试一试,虽然穿反了,虽然花了很长的时间,也别忘了告诉他“你能自己穿真好,虽然穿反了也没关系,你可以再试一次”,先肯定孩子有能力的一面,再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在下一次当你正忙于摺叠干净衣服时,也可以邀请孩子将部分衣服的扣子扣起来、拉链拉好或是压紧按钮,这些动作是帮助孩子如何穿脱衣服的最佳练习,也可以把孩子穿不了的衣服重新拿出来套在娃娃或毛绒公仔上让孩子自己练习。3、体验提早完成的快乐如果孩子经常赶不上大人的脚步,那么大人就有义务提前让孩子做预备。要出门了,就提前一小时叫孩子起床、准备穿衣服;要吃饭了,让孩子消耗过多的精力,以便能感受饿的感觉,增加食的动力,当然提早的完成是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4、大肌肉运动训练经常带孩子做户外活动,让孩子沿着花园边缘练习平衡走路,攀爬游乐器材、翻滚、单脚跳、跑步、倒退走、搬运或是爬楼梯,让孩子的全身肌肉获得协调,以奠定将来生活中每个动作都能确实完成的基础,而这些运动,也是培养孩子活力、积极性、耐力、意愿和好奇心的训练。如果孩子能确信自己的能力,又有行动的欲望,将来他们才能在团体生活中,达成共同的目标。5、精细动作的练习在孩子的全身肌肉都能协调之后,我们应该将孩子的活动力转移到小肌肉的动作练习上,用五指抓小球,三指握勺子,两指捡绿豆或是使用夹子、筷子、笔、吸管、色纸、剪刀等工具,让孩子学习如何运用手腕、手指的精细动作。这对于孩子持续成长后要面临的高难度挑战,如:吃饭、扣扣子、写字、运算都是基础的练习。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父母摔孩子玩具如何处理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作为家长,要和孩子好好沟通,不能发脾气。有气不能在孩子面前来发泄,更不能摔孩子的玩具。出现这种情况后,要真诚的向孩子承认错误,以免误导孩子的成长。
孩子咳嗽时父母如何处理?
咳嗽的小验方:鸭梨一个,削皮,切成小薄片放在盘里成堆,然后上面淋上蜂蜜若干,上锅蒸,大约8分钟左右就可,少凉后饮汁,能吃也可全吃,每天两次,2天有效
孩子和父母激烈争吵后该如何处理孩子和父母激烈争吵,这以家长的素质有直接关系,争吵不是解决问题唯一方法,即使是孩子做了错事,作为父母的要不要横眉怒目,要耐心的说服,静下心,和孩子好好谈谈。一切都可以改变的。
父母房事被孩子撞见该如何处理向他解释和说清楚。
父母如何处理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告诉孩子应对被欺负的技巧 当“受欺负”的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支援他时,就愿意按父母教给的方法去应对。可以让“受欺负”的孩子学习下面三招。 1要大声呼喊。有的孩子被欺负时,一声不吭,甚至退到墙角,只会哭,这样往往招来更多的欺负。教他们学会用大声呼喊表示抵抗。一方面,这能引起旁人注意,获得别人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给欺负者一种警告和示威。 2寻求老师的支援。多数情况下,父母不必介入孩子间的纷争。若对孩子没有造成伤害或损坏东西,一般不必反映给老师。但如果孩子受欺负的事情持续发生,父母应当向老师当面讲清,请老师帮助解决。如果碰到对方父母,也可把事实客观地告诉对方的家长。沟通时态度要心平气和,要用商讨或询问的口气,一味指责只会让事情变糟。 3不理睬嘲笑。有时孩子受到的欺负并非打骂,而是嘲笑。对这种情形,父母可教孩子用严肃的目光盯着别人并严厉地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嘲弄我。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然后走开,对对方的谩骂不予理睬。 温暖安慰增强孩子内心力量 父母知道孩子受欺负不还手,先不要着急追问,因为不恰当的询问会导致孩子紧张。先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让孩子感到家里舒适安全后,再温柔地询问他。如,先问他今天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睡前想听什么故事等,然后再问班里那个爱欺负人的孩子最近还欺负小朋友吗?这样,孩子容易接受,觉得受欺负的不仅是他一个人,便愿意说出。问清事情来由,是孩子的错,要指出他被欺负的原因;若是别人的错,就不要责怪孩子软弱没用,好好安慰他,让他知道父母站在他这一边。 受欺负不敢还手的孩子,往往都是不懂得自我保护的孩子,因此,他们常成为被攻击的物件。要使孩子不轻易被人欺负,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勇敢、坚强起来。 对此,父母要做两件事。一是建立自信。多鼓励孩子,当孩子有了足够的自信,他们才有能量和胆量作自我保护。二是增进孩子间的友谊。
几个朋友在群里聊天,话题无外乎是围绕孩子最近表现、学习成绩之类。当聊到最近状态时,小静抱怨说,可能是因为她最近工作太忙压力比较大,脾气不太好,昨天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因为孩子不专心,冲着他吼了几句,结果把孩子吓了一跳,一晚上都一言不发,事后她也很后悔。
这话一出,其他宝爸宝妈也纷纷说起最近自己对孩子发火的经历。有的说着说着情绪就激动起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说“要不是那熊孩子不听话,我怎么会对他吼呢?说他也是让他长点教训!”
有的宝妈言语间明显气场不足,后悔自己当时不该对孩子发火,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愿意跟孩子道歉。还有的家长则表示很苦恼,明知道不该对孩子吼叫,可是每次看到熊孩子犯错捣乱,脾气蹭的就上来了,根本不受控制……
说起对孩子发火,这样的情景似乎每天都在发生。孩子早上不愿意起床,家长先平静地喊一声“快起床,快起床!”半分钟后发现孩子还是躺着不动,于是提高分贝“快点起来!都几点了!再不起来上学要迟到了!”过了几秒发现孩子翻了个身继续睡,便放开嗓门对着孩子吼道“都几点了还睡?还不起来!快点,快点!你还想上学迟到啊,也不嫌丢人,脸皮越来越厚了……”最后往往以“人身攻击”收场。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每天睡前叫孩子洗漱、看孩子写作业、催孩子吃饭……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每天对孩子吼几嗓子似乎成了习惯,好像不这么做,孩子就永远达不到要求。可是,家长是否想过,对孩子吼叫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吼叫或训斥有效,且效果立竿见影。对孩子吼两声,确实有的时候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却忽略了它的代价和长远影响。
被吼叫的孩子可能会感到恐惧,可能会自责,也可能会产生怨恨,但是终究是无法让孩子获得改正的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错误孩子总是重复犯的原因。
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研究,采访过一些经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当被问及他们的感受时,很多孩子说,当父母对自己怒吼时,自己大脑是懵的,那一刻不知道父母在说什么。
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会在压力下出现应激反应。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自动屏蔽掉这种“噪音”,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自我保护。
表面上看孩子沉默不语,其实内心是抗拒的、封闭的。父母怎么能奢望一个心门关闭了的孩子听进去自己的忠言并做出改变呢?
01、会让孩子缺少爱的滋养,产生对自我、对世界的扭曲感受。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父母经常斥责吼叫孩子,容易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 《恰如其分的自尊 》一书中将自尊分为三个部分:自爱、自信和自我观。 低自尊水平的孩子经常处于消极负面的情绪中,无法做到自爱,做事情缺乏自信,对自己也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
父母经常吼叫孩子,其实是在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我总是做的不好,所以父母才会经常吼我。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糟糕的人。
长期生活在充斥着吼叫、斥责声音家庭的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缺少爱的滋养,容易造成安全感的匮乏,变得孤僻、不自信。孩子的世界是苍白无力的,自然也学不会如何去关爱他人,进入青春期以后更容易状况百出。
02、经常对孩子吼叫,会影响孩子专注力。
有的家长会发现,刚开始对孩子吼叫训斥的时候,孩子会乖乖听话,马上停止举动。但是时间久了,吼叫的作用好像就减弱了,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于是家长不禁抱怨,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了!
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和人的大脑反应有关。当一件事情变成了习惯,注意力就会产生游离,大脑会认为不需要投入更多的专注力在这件事情上。于是孩子在习惯了父母的吼叫和训斥后,会自动忽略家长的说话内容,吼叫自然就成为最无用的办法。
孩子经常处于注意力游离状态,对专注力会造成严重伤害。当孩子把这种状态带到学校、带入课堂,孩子慢慢地就会成为老师口中的问题学生,从此被贴上“注意力差”的标签。
03、经常对孩子吼叫甚至会导致虐待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因为愤怒对孩子大吼大叫,但是结果孩子并不“买单”,没有听从父母吼叫的指令,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这个时候,父母的愤怒很可能会升级,最终演变成虐待孩子。
新闻上曾经报道过一件事情,一个孩子在吃饭时乱跑,结果把饭撒的地板上到处都是,母亲呵斥他停下来,结果孩子不听劝阻,依然在那胡闹。多次劝阻无效后,原本已经怒火中烧的母亲,情绪突然崩溃,强行把孩子按在地上,让他把地板上的饭舔干净。
宣泄怒气往往让人更加愤怒,当人的愤怒达到一定程度,智商基本为零,这个时候很容易做出过分的举动。如果这些举动带来伤害,事后只能追悔莫及。
04、吼叫会代代相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带领孩子认识了解这个世界,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爱与被爱,也是从父母那里学会做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父母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自然而然地会认为这就是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当以后遇到问题,他也会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未来孩子长大了,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当遭受压力或焦虑时,会不自觉地朝自己的孩子发脾气,由于童年的经历,吼叫就会成为默认配置。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说“吼叫会代代相传”的原因。
人们常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做什么样的人”。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学会与他人友好地沟通交流,遇到事情不急躁,不容易被激怒,家长首先自己要做到这样才行。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孩子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里都闪烁着父母的影子。
对孩子大吼大叫还会产生很多恶劣的影响,例如 导致孩子应激激素水平升高,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形成叛逆性人格,孩子变得自卑怯懦、脾气暴躁、缺少耐心等等 。
某教育网站曾发起过一项“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的30天打卡活动,要求30天内对孩子不吼叫、不责骂、不使用冷暴力,听起来难度不大,结果活动结束时,参与其中的一百多位家长竟没有一人通关成功。
避免吼叫为什么这么难做到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父母吼叫的原因。
01、外部刺激
父母忙碌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到家,本希望看到的是母慈子孝、阖家欢乐的画面,怎知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鸡飞狗跳、争吵打闹的场景,心情顿时跌落低谷,血压飙升,胸中有股怒火想要从喉咙里喷涌而出。
前一秒还和邻居开着玩笑,后一秒就换了一副“嘴脸”,平日里对自己说“要做一个完美父母”的想法也早已被丢到九霄云外了。此刻只想发泄出心中的怒气,好好惩治一下眼前这个“熊孩子”。
也有的时候,父母本来心情挺好,陪着孩子写作业,很有耐心地给孩子讲解题目,结果讲了一遍不会,讲了第二遍还不会,又讲了第三遍,终于会做了,家长长舒一口气,结果一做又错了。父母对着题目语气明显不那么友好了:“怎么讲了这么多遍还是错了!你不是说会做了吗?”“你不会审题吗?看清了再做啊!”孩子盯着桌子一言不发,家长又开始催促:“愣着干什么!接着做啊!”往往作业还没做完,家长的耐心早已经耗完。
类似这样的外部刺激生活中似乎无处不在,于是家长不禁感叹:“生活处处是“惊喜”,想要保持淡定真的挺难!”
02、感到孤立无援
有些情况下即使没有外部的刺激,家长也会脾气突然爆发,就像愤怒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土壤一样。比如,当父母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妈妈崩溃带娃的视频,视频里一位年轻的妈妈边哭边语无伦次地说:“孩子已经歇斯底里地哭了40分钟,我太累了!快要被孩子逼疯了!”
一个人既要带娃,又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有时候连好好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万一遇上丈夫出差,孩子又刚好生病,整个人都要急疯了!
邻居小吴也是一个人在家带两个娃,在家里经常能够听到她对孩子的吼声。一次刷手机无意中看到她在朋友圈写道:“心塞!刚刚又没控制住,跟小宝发火了,现在看着熟睡中的宝宝那安静的小脸,心里一阵懊悔。”
还有的妈妈既要上班,回家又要做家务,还要辅导孩子功课,一个人恨不得掰成几瓣用,忙得焦头烂额。可是反观孩子爸爸呢,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玩着手机,嗑着瓜子,一派岁月静好。
在如此不对等的环境下,妈妈自然会心生怨念“凭什么总是我一个人辛苦!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谁能看得见?”“他一点也不关心这个家,我怎么找了这么一个懒鬼!”这些不断升级的想法和情绪就像是火药一样,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不小心犯了错,那酝酿已久的情绪和想法就会马上爆发。
03、迁怒于孩子
有的时候家长在单位或别的地方受了气,回家后会迁怒于孩子。比如,在单位被领导批评了,回家后看到孩子没有好好写作业还在那看电视,催了几遍还是无动于衷。父母心里的苦闷正愁找不到地方发泄呢,于是孩子悲惨的成了出气筒。
几乎每个父母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只是很多时候父母没有洞察到自己的愤怒,更没有意识到怒气来自于别人,于是不自觉地就会借吼叫孩子来释放自己积压的郁闷。
04、吼叫成为习惯
父母偶尔没有控制住情绪,对孩子吼两句可以理解,但是一旦吼叫成为习惯,它就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不需要思考,就像睡前刷牙,饭前洗手一样。
当吼叫成为习惯,它就成为这个家庭解决问题和沟通的主要方式,一旦遇到问题就会自然迸发而出,很多时候父母自己都无法觉察。
除此以外,让父母发飙的诱因还有很多,比如 健康 状况不佳,没有休息好,夫妻离异等等。知道了原因,我们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避免吼叫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了。
虽然做到“完全不对孩子大吼大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去降低吼叫的频率,减少吼叫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01、记录你的吼叫,增进对自我的觉知
如果想做出改变,首先要觉知和接纳自己的问题,并意识到这种行为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影响。增进自我觉知的最好方法就是记录下来。
当你冲着孩子发火时,记录下事情的起因和经过,是什么原因惹恼了你,什么时间在哪里更容易发火,起床还是睡前?家里还是公共场合?记录下吼叫时自己的反映,比如声调、姿态、以及呼吸,记录下自己冲孩子吼过之后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事后一定要记录下你对整件事情的总结和评价,回忆下那一刻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处理办法。
人们常说养成习惯不容易,想要打破一种习惯,更不容易。记录吼叫就是为了让你在怒气积累前有所察觉,在下一次习惯性地吼叫前,能够注意到自己情绪的变化,然后想办法让自己平静下来。
02、接纳真实的自己
很多父母在对孩子吼叫过后,会安慰自己说:“我也不想对他吼啊,谁让他总是不听话呢?”“要不是孩子调皮,我才不会对他吼呢!”……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呢?“我也不想……谁让他……”“要不是……,我才不会……”几乎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
家长这样说,其实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明知道对孩子大吼大叫不好,无奈自己总是控制不住情绪,每次冲孩子发火后就会后悔,但是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为了帮助赶走内心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便为自己的吼叫寻找借口,从而得到安慰。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发过脾气后,会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中,无法自拔。要知道改变习惯没有那么容易,更不要奢望一夜之间彻底改变。 心理学家发现,深深地自责和羞愧反而会阻碍一个人改进。
所以不要对自己太过苛责,理解并原谅自己,接纳真实的自我,当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开始努力做出行动,已经是在变好的路上。给自己一个肯定,才有动力继续走下去。
03、A-B-C-D-E法则
《不吼不叫》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避免吼叫的五个步骤,分别是: 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 。
自问 :问一问自己现在的感觉如何?有什么升级的想法?能否改变想法,换一种思考方式?
呼吸 :有意识地做3-5次腹式呼吸,在吸气或呼气时数4个数,呼吸的同时感知自己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
确定孩子的需要: 思考一下你对孩子的期待是否合理?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此刻究竟需要什么,是一个拥抱?一个鼓励?还是你的指引或建议?
同理心: 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感受一下他现在的想法,并尝试与孩子共情,告诉孩子你可以理解他现在的感受。
在练习ABCDE四个步骤时,并不需要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执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顺序。 例如,你只有先平静下来才能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不防先调整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自问并确定孩子的需要。
下面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如何利用这5个步骤来帮助自己做到不吼不叫。
中午快要吃饭的时候,4岁的小枫正在看动画片,五分钟前妈妈小义提醒过他马上就要吃饭了,现在妈妈再次提醒他,但是他像没听见一样,依然专注地盯着电视机。妈妈起身关掉了电视,小枫立刻放声哭了起来,并且生气地把玩具扔在地上。
以往小义的怒火上来以后,一定会朝小枫发脾气,但是最近她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少一些吼叫,并且在控制情绪方面已经有所进步。她想在对这件事情做出回应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她问自己 (自问) :“现在我是什么感受?”她感到了愤怒、焦虑和紧张。同时,她还注意到自己升级的想法:“这孩子每次生起气来就乱扔东西,脾气跟他爸一样臭!”“都怪孩子爷爷放动画片给孩子看,不然就没这些事情……”
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想法后,她赶紧在心里按下暂停键,做了几次腹式呼吸 (呼吸) ,并提醒自己这不是什么紧急情况,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还没有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需要家长的引导,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平静) 。
小义觉得小枫现在需要的是冷静 (确定孩子的需要) ,于是把他带到卧室静静地看着他,一两分钟后,等他停止哭泣冷静下来问道:“因为妈妈把电视关了,你很难过、很生气是吗?”小枫点点头 (同理心) 。妈妈用毛巾给小枫擦干眼泪继续说道:“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很想看动画片,但是我之前提醒过你马上就要吃饭了对吗?妈妈只是希望你吃饭的时候能够专心吃饭,而且你已经看了好长时间的电视了,眼睛也需要休息……”。
当孩子冷静下来后再和他讲道理,对他进行引导,自然能够听的进去。随着小义不发脾气的时间越来越多,她对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也更加自信。
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吼叫,比如, 提前制定计划 :当家长掌握了主动权,提前做好计划,就可以有效避免许多争执和挑战。 召开家庭会议 :简短的会议形式可以为每一位家庭成员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表达一下对家人的感谢,讨论一下大家关心的问题,为某个家庭成员提点建议。 放低声音: 试着说话时放低声调,告诉自己,想要表达清楚靠的不是音量大小,悄悄话也可以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当低声说话成为习惯,家里从此便不再有吼叫的声音。
如果在家庭里,习惯吼叫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家人,该怎么办呢?首先,你需要和他(她)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告诉他(她)吼叫对你和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同时,了解一下家人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和他(她)共同面对,帮助他(她)一起解决。
在我们努力改变的过程中,可能仍然会发生对孩子吼叫的情况,但是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糟糕的父母,用道歉修复过往,诚实的接纳自己的错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的你,最终离目标还是更近了一步。但无论何时请记住,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生活当中,很多爸爸妈妈常会因为不愉快而发生争吵,但是你知道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争吵会有什么影响吗?
首先,它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尤其是6岁以前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理解不了太复杂的事情。父母争吵时,他们首先感觉到的是:“爸爸妈妈生气啦!”,有些孩子甚至会觉得是自己造成的,从而感到害怕不安,不知所措。
其次,它会让孩子模仿。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复印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版。孩子很多的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一对习惯在孩子面前争吵的父母可能会收获一个习惯大吼大叫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容易指责他人、情绪失控,可能会把这种模式带到他与同伴的相处和今后的问题解决当中,不利于他的社会交往和人格发展。
最后,经常争吵的父母可能会忽视对孩子的照顾,让孩子感受不到家里的温暖,可能会导致他向外界或其他事物寻求安慰。有些孩子年纪轻轻就学着逃学、抽烟、迷恋网络游戏、加入不良团体等,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来自于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
所以,建议各位爸爸妈妈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假如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建议您这么做:
夫妻两人可以提前做个约定:一旦有了争吵的苗头,至少要有一方迅速抽离当下的环境,并想办法调整情绪。爸爸可以去阳台上静静地站一会儿,妈妈可以去卧室安静地坐一坐,等到情绪平静了之后再去沟通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把争吵的程度降到最低。
如果已经当着孩子的面吵完了,那么父母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首先,不管孩子的反应是什么,父母都要走到孩子跟前,为自己的失态行为给孩子道歉;然后,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跟孩子解释你们发生争吵的原因,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不是他造成的,一定要表达出爸爸妈妈不管发生什么,都是爱他的;最后,爸爸妈妈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这个举动非常重要,除了让孩子亲眼看到爸爸妈妈重归于好,还让他学会一些社交技能------将来与人交往时能够不怕冲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处理冲突。
总之,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如果真的忍不住吵了起来,事后也要正确处理,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